《叶圣陶教育文集》 读后感.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07312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3.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叶圣陶教育文集》 读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叶圣陶教育文集》 读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叶圣陶教育文集》 读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叶圣陶教育文集》 读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叶圣陶教育文集》 读后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叶圣陶教育文集》 读后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叶圣陶教育文集》 读后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叶圣陶教育文集》 读后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叶圣陶教育文集》 读后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叶圣陶教育文集》 读后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叶圣陶教育文集》 读后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叶圣陶教育文集》 读后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叶圣陶教育文集》 读后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叶圣陶教育文集》 读后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叶圣陶教育文集》 读后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叶圣陶教育文集》 读后感.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叶圣陶教育文集》 读后感.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叶圣陶教育文集》 读后感.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叶圣陶教育文集》 读后感.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叶圣陶教育文集》 读后感.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叶圣陶教育文集》 读后感.docx

《《叶圣陶教育文集》 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叶圣陶教育文集》 读后感.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叶圣陶教育文集》 读后感.docx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

叶老的教育论述很多,其中关于语文教育的部分已经辑印了两个专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和《叶圣陶论语文教育》;为了方便广大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地了解、学习和研究叶老的教育思想,我们特约请了杜草甬、商金林一道编辑了这本《叶圣陶教育文集》。

本书编入叶老1919年至1984年间论述教育问题的论文短评、散文书信和诗等一百二十四篇。

为便于读者历史地了解叶老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了解叶老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哪些教育上的问题提出了怎样的看法和见解,所编入的文章,按年代顺序编排,有写作日期的以写作日期为序,没有写作日期的以发表日期为序。

在本书中,读者将会看到,叶老不仅对语文教育上的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还对教育上的许许多多问题作了深切详明的论述,提出了精辟、独到的见解。

其中叶老不仅论述了如何当好教师这个问题,还在反复强调让学生养成好习惯,或者说,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叶老在1941年写的《论写作教育》、1945年写的《革除传统的教育精神》、1979年写的《去年的高考语文试题》等文章中针对当时的教育的历史背景和现状论述的观点,仍然发人深省,给我们以现实的启迪和教益,使我们看到科举传统的教育精神是源远流长的,并不随之一个历史时代的宣告结束而从人们的意识中消退。

它继续安居着,继续发出影响。

不必讳言,一切为了高考,教学中的装进去、倒出来的“瓶子观点”,等等,寻“根”是可以在科举传统的教育精神中寻到的。

大家知道,叶老是教育家,也是作家。

他曾经以教育界的人和事做题材,创作了长篇小说《倪焕之》,写了好些短篇小说和童话。

叶老在谈起他写小说的时候,曾经这样说过:

他当过不少年教员,熟悉教育界的情形,“不幸得很”,用他的理想作为尺度去衡量,许多现象都不能使他满意,就想提起笔来“讽它一下”,目的自然并不在讽,他讽的是这一面,希望却寄托在另一面。

吕叔湘先生曾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按说这本集子里边的文章大部分是解放以前写的,为什么现在还没有过时呢?

这是因为现在有很多问题表面上是新问题,骨子里还是老问题,所以这些文字绝大部分仍然富有现实意义。

吕先生的这些话,就这本《叶圣陶教育文集》来说,也是适合的。

马克思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学生的语文学习是受社会的教育观念制约的。

旧式的教育奉行的是古典主义和利禄主义,所以旧式教育可以培养出记诵很广博的“活书橱”,可以养成学舌很巧妙的“人形鹦鹉”,可以养成或大或小的的官吏以及靠教读为生的“儒学生员”,可是不能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一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

社会上如果视“古典”为光荣,视“利禄”为目的,就很容易让学生脱离现代生活,侧重与再现知识。

叶老倡导的语文教学则强调学文与做人做事相结合,与生产劳动结合,为公民生活服务。

体悟文中描摹的境遇,进行探究,不断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咏,体味,不断整饰语言,获得表达的技能,最终能阅读,能写作,能运用于生活。

这些观念仅是老师,仅是教育界知道是不够,还要让学生知道,让家长知道,让社会各界知道。

叶老在文中说,让学生看一看课程标准,我觉得也有这个必要。

如果社会的教育观念正确了,它的招生制度及评价体系就会发生变化,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对语文的学习。

教师对学生语文的学习影响是很大的。

作为教师该怎样去进行语文教学呢?

首先教师要转变旧式的教育观念。

不要像以前私塾教师一样去讲文言文了,不要把教语文变成当“翻译”工作,只是把古文转换成现代文,转换成方言,逐字逐句地去讲解课文。

我们现在的文章基本上都是白话文了,再这样“翻译”已经没有必要,但很多老师还是受这样教法的影响,只是变成问内容、情节了。

现在的老师进行阅读教学,应该把握这几个关键词:

境遇、情思、表达、听说读写并重。

叶老先生所说的境遇,我想应该和“情境”这个意思差不多。

一篇文章往往是有情境的,起码有具体的形象。

但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的“境遇”也许和课文中体现的情境有时是不一致的。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课堂教学生活化,课外生活语文化》,对教师要创设的“情境”有所阐述,可以作为参考。

创设、感受情境的目的在于激发情思,于是可以朗诵,想要讨论,这样就可以磨练学生的思想,培养情感,激起说话的欲望。

此时,教师再暗示、指导,使之每句话合于论理,出于至诚。

这样就有组织,有条理,发于真知真情,而不是从教科书或老师的话再讲述一遍。

这样的教学理念如何落实到一篇课文的教学呢?

叶老举了《“国家的”》、《三黑和土地》这两篇课文的教学。

在这个教例中,我们看到叶老的教学也是用到讲解的,而且还比较多,不过他不是逐字逐句字讲解课文,讲解内容。

教学的开始阶段,他也是让学生自学,读诗,整体感知诗的内容,理解内容和文字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他就把阅读欣赏及写作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了。

这里摘录几句,可以看出他是如何结合“情境”引起学生思考的。

“第十四节,用的是“阳韵”,这也表示喜欢的情绪。

送公粮,看闺女,都是高兴的事,在韵脚和节奏上也可以体会出来”

“是不是三黑工作的时候,苏金伞在旁边看着他,然后写成这首诗的”他们也会回答:

“就算苏金伞在三黑的身旁看着他,也不会看到他心里想的心思。

”从这一点引到第三人称写法的一些写作特点。

文中还提到抓出几个比喻句来谈谈,感悟一下运用的精妙;还有比较一下“看见”和“一看见”的区别和运用。

叶老先生这样的教学具有了语文味,有语文的特色。

他使我们觉得语文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文史知识,还要语言、修辞、写作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要善于结合文章做具体的分析运用,从中传授语文知识,让学生学会读书与写作。

看这个教例时,我曾设想了一下拿到这样的一首诗,我会怎么教,然后和叶老的教法进行比较,发现差别很大。

细究一下,我是立足于小学中高年级的教学,而叶老是在初中教的这篇课文。

所以同样一篇文章,如果是放在不同的年级,它所采用的教法就应该不同。

所以我们当老师的,很有必要熟悉课程标准对个年级的要求。

这样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年段要求,才好确定教材的使用。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

中心小学

陈宇华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读完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教育》,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

我自己是非常赞同这话的。

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

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

说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李镇西老师对爱的执著深深打动了我。

李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他也收获着学生的爱。

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实许多老师都做过。

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工作越来越没劲?

这当然有本身素质的不同,但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执著,对爱的坚持。

正如李老师所说:

“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

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职业。

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

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老师对待万同同学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

李老师说:

“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

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

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

”是啊,爱是我们的语言,和学生相处,只有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只有爱才能换来学生的真心和信任,成为真正受学生爱戴的老师。

作为老师,你将你内心深处的爱心传递给你的学生了吗?

自省过后,我发现自己做得的确不够。

身为一名英语老师,由于带多个班,周课时也多,所以平均与每班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常常是这节课进这班教室,下一节又要到另一个班级上课。

很少有时间和学生交流、谈心,所以学生对我也并不是特别亲近和了解,其实我是很爱他们的,我由衷地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为他们的失败而难过。

但作为老师,我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可能太过追求在学生面前的威严了。

其实,“师生在人格上应是绝对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

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从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

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

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脸腮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

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

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

李镇西老师对待学生的平等态度,是我们教育者永远值得学习的榜样!

他既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朋友,是学生的“哥儿们”!

学生曾有肺腑之言:

“镇西兄---血脉虽不相连,心灵却永远相通!

”可见师生间的情感有多深!

由于他赢得了学生的心,也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

他实实在在地把自己一颗火红的心投入到这个美好的事业中,实在可喜可贺!

记得我在学生时代,非常讨厌老师偏心,不能一视同仁。

我在平时工作中也非常注意不要偏心,但对每一位学生都平等地爱这一点却没做到。

学生时代哪一位老师谈吐幽默,学识渊博,真诚地关心爱护学生,就会对他产生好感,进而喜爱其所教的学科,自然学习上也学得轻松愉快,成绩很好。

这在我们当今,教育也要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生才能敞开心扉接受你的教育,这是非常提倡、可行的。

但是,教育仅有爱心也是不够的。

这一点,李镇西老师多年以前就意识到了。

这些问题值得思考,然而正是这些问题,反衬出了李镇西老师的伟大,反衬出了李镇西老师的人格魅力!

而我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也在想,其实这本书里面记载的许多案例,都有它具体的背景甚至特定的时代背景,而现在的社会又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刻舟求剑,胶柱鼓瑟式的阅读或许并不聪明,重要的是这本书里所体现出来的教育者的爱心,教育者对教育这一份深沉的思考,教育者对大写的人的张扬,应该成为我们从事教育的这个群体的出发点。

是的,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读完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教育》,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

我自己是非常赞同这话的。

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

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

说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李老师说:

“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

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

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

”是啊,爱是我们的语言,和学生相处,只有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只有爱才能换来学生的真心和信任,成为真正受学生爱戴的老师。

作为老师,你将你内心深处的爱心传递给你的学生了吗?

自省过后,我发现自己做得的确不够。

身为一名数学老师,由于带2个班,又不是班主任,所以平均与每班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常常是这节课进这班教室,下一节又要到另一个班级上课。

很少有时间和学生交流、谈心,所以学生对我也并不是特别亲近和了解,其实我是很爱他们的,我由衷地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为他们的失败而难过。

但作为老师,我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可能太过追求在学生面前的威严了。

其实,“师生在人格上应是绝对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

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从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

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

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脸腮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

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

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中心小学

李颖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

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和繁杂洞察精深和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这段话出自的就是《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作者是肖川。

对于肖川博士,我相信,我们很多教师知道他。

他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是国内知名的教育学者。

我阅读了肖川博士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使我对新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今年我买到了肖川教授的又一部力作《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认真拜读,细细品味,不由得使我心潮起伏,并引起了我对教育的新的思考。

全书共分为九篇:

第一篇《教育的方向》,阐明了教育的方向——我们的教育究竟应该为一个怎么的社会培养怎样的人——这样一个问题,肖川先生的回答是:

为幸福人生奠基,为自由社会培养人,为民主社会培养好公民。

而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当老师的常常更关注方法,而忽视方向的把握。

由于我们长期忙于事务性的工作,总在埋怨工作的烦琐,总被大量的琐事,杂务消磨了高远的追求,在质量监控的严格要求下,我们除了在乎学生的成绩之外,很难再有时间去关注教育的方向,培养人才的目标。

我们的基础教育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为学生一生的幸福负责。

在《教育的方向》中,肖川先生还对“学会做人”提出质疑:

“‘学会做人’也带有对学生的不尊重。

因为‘做人’带有外在化、行为模糊的意味,人成了盛装‘道德’的容器”“所谓的‘学会做人’就是取得成绩不要沾沾自喜,有意外的惊喜不要得意忘形,要学会见风使舵,要戒骄戒躁(其实就是自我贬抑),这样那些不如你的人会觉得你和他们差不多,你就可以免遭嫉恨、免遭诬陷、免糟恶语中伤,如此等等”“‘做人’基本上是面子上的事情,所以与人相处,重要的是不要撕破脸皮。

”“‘做人’所强调的基本上是外在化的表演,而不是内心的真诚、善良、纯朴等。

”肖川先生说我们的教育是让学生成为“自主发展的人”“自由幸福的人”这大概就是“真人”的含义。

“真人”就是心里想的口里说的手上做的一致的人。

第二篇《教育的真义》,肖川教授认为,教育的真义是“建基于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教育,从学生成长的过程来说,是精神的唤醒,潜能的显发,内心的敞亮,主体性的弘扬与独特性的彰显;从师生共同活动的角度来说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

”正如叶圣陶所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

第三篇是《教育的智慧》,阐明了什么是“开放的课堂”?

“建构知识”的意含是什么?

“学贵有思”的精髓有哪些?

自主学习的要义是什么?

等等。

第四篇是《教师的解放》,这一篇里有很多篇文章视角独特,很能引起教师的共鸣。

《教师的解放》中,列出了当前中小学教师负担过重的七大原因。

我们的教师常说,一周只有周五晚上和周六晚上是轻松的,只要到了周日晚,精神又开始紧张了。

面对社会和学校的种种压力,我们的教师虽具有一定的尊崇地位,可每天必须面对学生,必须掩饰或压制自己的负面情绪,长此以往,日积月累,很容易让人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甚至产生情绪障碍和疾患。

《名师不可仿》,旨在提醒我们教师不要简单第模仿名师,重要的是学习名师的教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他们所代表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是值得学习的,他们的成长之路也是值得研究、借鉴的,但他们的示范课的招式是不可简单模仿。

我们只有“着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创造性地生成教学的策略,才能游刃有余、左右逢源”。

《教师的五项修炼》中,提出了构筑教师魅力的“五项修炼”,就是教师要加强在仪态、表情、口语表达、着装、眼神等方面的修炼。

仪态是指人的举手投足、站卧坐行的姿态。

只有教师富有活力,洋溢着蓬勃的朝气,才能带给学生有益的影响,也才能创造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一个人的喜怒哀乐都会在表情中显露出来。

表情从容、镇定,能控制冲动,使满意持久,这是表情修炼的应有之义;即使遭受冤屈,仍然能保持微笑,这就是修养,就是境界。

教师的情绪变化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和情绪上的变化,并影响教育的效果,因此,教师对自己的情绪的管理能力,是教师素养的一个方面。

口语表达的修炼不仅包括措词、表达的规范和个性化,也包括语速、音量与语调——在什么样的场合用什么样的口气、语速和音量。

怎样使自己的讲话富有美感动听,令人入耳入心,这是教育艺术与智慧的重要方面。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能传达出许多的信息。

教师的眼神应该是友善的、慈爱的、温情的,透着智慧,透着真情。

如果教师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他一定更有亲和力,更具有个性魅力。

如果教师的着装非常得体,富于美感,能有一种素雅、高洁的品位,那也是教师力量的重要源泉。

开启教育的智慧,树立坚定的理想与信念,教师的“五项修炼”将是打造魅力教师的第一道风景。

《教师的成长策略》提出了四大策略,即:

大量阅读,仔细咀嚼;深入探究,自觉反思;及时总结[资料来源于贵州学习网WwW.GzU521.CoM],着力提升;团队合作,真诚交流。

其中最令我欣赏的是这里面的《成为有思想的教师》。

他为我们解决了人生、教育教学中的很多疑惑。

首先,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要乐于接受思想。

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大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阅读是教师获取思想的源头活水的最佳渠道。

其次,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关键是要在反思中进步。

当学生违纪时,我们是否采取了适当的教育方法;当学生上课打瞌睡时,是否由于我们的课上得不好……当你有勇气直面自己时,你才会发现,其实自己做得还很不够。

最后,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敢于释放思想。

我们要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敢于争辩,敢于碰撞,这样才会冒出更多思想火花。

第五篇是《文明的星空》,谈了学者的品格;我们为什么如提平庸;如何培育民族精神;遏制“能者多捞”等。

第六篇是《语言的世界》,阐述了写作的意义;学问与人生;为教师而写作等。

其中,有一句话,我影响很深,他说,如果一个教师只会阅读,不去写作,那他(她)就像一头只会吃草而不会产奶的牛。

第七篇是《心灵的阳光》,写了成功的诠释;幸福的意蕴;感悟人生;歌唱是心灵最好的阳光等。

其中的《歌唱是心灵最好的阳光》,讲到了历来似乎成功的人中快乐的多为喜欢音乐的,爱因斯坦如此,傳雷如此……难怪很多人都会说:

艺术家就是显得年轻。

是啊,天天阳光沐浴,怎会不滋润呢?

而我印象特别深的是肖教授的歌词教育法,那绝对是个金点子,教师们不妨去可以试试。

第八篇是《自由的言说》,里面有很多片面之辞,有些话很尖锐,从中可看出肖川是一个正义的,敢于直言的人,有正气的人。

最后一篇是《书的芳香》还是谈可读书的种种好处及如何读书等。

文如其人,书如其名。

当我用心品味《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当我试图透过文字去捕捉作者思想的来源时,我发现,用“智慧”与“真情”真的是最为恰切不过的了。

教育需要理想与信念,包括理想的社会、理想的人生、理想的人格……没有理想,就没有努力的方向,教育就会陷于迷茫和困顿;没有信念,就没有精神支撑,“就没有勇气和毅力不断生发的源泉,我们就无法超越横亘在通往理想之境上的无数险阻和艰难”。

同样,教育也需要智慧与真情。

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与繁杂洞察精深与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我们将变的冷漠、被动和机械,我们更难以发现和体味到教育世界的多彩与感动;“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字里行间流露、挥洒着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炼就的教育学问。

肖川先生感慨,“对于人生来说,有什么比受过良好的教育更重要的呢”,因此,整本书字里行间无一不折射出作者之于教育、之于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无一不散发出涌自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唤。

作者自序中道:

为教师而写作。

我读完此书,我想,与其说是在为教师而写作,不如说是为所有身在教育、心系教育、执著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乃至探求人生真谛、追寻幸福人生的人而写作,其实还可以包括我们的家长和我们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

因为我们向往智慧、我们呼唤真情;因为我们更渴望智慧之光沐浴灵府、渴望在真诚的言说里与伟大心灵的晤对。

此书的意蕴也在于此吧:

以智慧启迪智慧、以真情呼唤真情。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

 

中心小学

陈宇华

尊重,从细节开始

——《孩子们,你们好》读后感

阿莫纳什维利是著名的格鲁吉亚教育家,心理学博士、教授,是继苏霍姆林斯基、赞可夫之后的又一位杰出的教育革新家,是合作教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创建了被简单称作没有分数的教学体系,又称以实质性评价为基础的教学体系,重在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积极性、自觉性,培养自我控制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形成有社会价值的、内在的有效的学习动机。

其著作《孩子们,你们好!

》堪称“教育交响诗”,可与马卡连柯的明著《教育诗》相比美。

翻阅厚厚的书本,字里行间无不投射出爱的光芒和人本主义思想。

其人道主义原则和使学生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是阿莫纳什维利最基本的教育原则,强调教师要热爱、尊重和相信每一个学生,对他们的成功要抱有信心,使他们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我想,作为一个教育者,让孩子们时时能感受学习的快乐,品味探索和收获的愉悦,享受成长的幸福,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个挚爱教师职业者的追求。

未曾读完整本书,仅仅看了本书的序论和第一章《前夜》,便被阿莫纳什维利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对孩子们无私的关怀所深深感动!

(镜头一)每个孩子都是老师

要想得到孩子们对自己的爱和信任,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们心灵的秘密,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自己的老师和教育者,这是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

想想平时,自己经常以长辈、老师自居,很少能做到蹲下来看待每一个孩子,更别说把他们视为自己的老师了。

事实上,如果要透彻了解每一个孩子,我们必须走进他们的生活实际,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了解他们眼中的世界,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每一个孩子。

让我们时刻提醒自己,学会转换角色,以朋友、甚至是学生的身份去和他们交流合作,和他们一起成长发展。

(镜头二)记住每个孩子的名字

开学前的第一天,他仔细翻阅36个孩子的人事档案,用心解读每一个孩子,希望第一次与孩子们见面时就能叫出他们的名字,记住每一个学生。

当看到尼亚的照片,一眼就看出,她的门牙全掉了,也只许有很多语音她将很难正确地念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