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论证方法.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07805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谏逐客书论证方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谏逐客书论证方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谏逐客书论证方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谏逐客书论证方法.doc

《谏逐客书论证方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谏逐客书论证方法.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谏逐客书论证方法.doc

《谏逐客书》是我国古典文学中论文说理的名篇佳作。

《谏逐客书》从秦国的得失立论,处处为秦国着想,紧紧抓住统一六国、成就帝业这一战略目标,深刻地剖析了纳士的意义和逐客的错误,既符合秦国的根本利益,又迎合了秦王的抱负和事业精神,显示了散文辞赋的倾向,对汉代的散文和辞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于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细究起来非常复杂。

大学语文教学中采用的是一种最基本的、最实用的分类方法。

那就是把全部论证方法概括为三类:

一是演绎论证法,二是归纳论证法,三是比较论证法。

其中归纳法大多可以称为例证法,而比较法则分为类比法和对比法两种。

要掌握这些论证方法,有一个简易有效的基本思路,那就是先认清论据,然后根据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来确定论证方法。

论据主要有三种:

一是理论性论据,二是事实性论据,三是比喻性论据。

从理论论据到论点,必然是演绎论证法;从事实论据到论点,必然是归纳法或称例证法;从比喻到论点,必然是类比法。

然后再加一条:

凡论据间构成对比关系的,都是对比法。

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推理严密,逻辑性强,论据充分有力。

作者先谈历史,以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召士纳贤为例,强调重用客卿之重要。

接着再谈现实,作者列举秦王的爱好,诸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以及所佩太阿剑,所乘之纤离之马等,都来自诸侯各国。

作者一方面列举客卿对于秦国的历史功绩,得出“使秦成帝业……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以负于秦哉”,打动秦王;另一方面,分析留客逐客的利弊,晓以利害,“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然后反复推论,归结到重色乐珠玉而轻人民,“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这就是“动言中务”,从利害关系上立论,正点到秦王要称霸的雄心。

接下来又从“地广者粟多”等联系到泰山、河海的比喻,再转到“弃黔首以资敌国”的错误,归结到“今逐客以资敌国”的危殆,进一步证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

这样波澜起伏,正是“飞文敏以济辞”(刘勰语),终于打动了秦王。

[6-7]   

其次,《谏逐客书》在“对事的论断”方面堪称典范。

“对事的论断”为公文的一个重要特征。

事是公文的内容,论断是对公文内容的表达方式。

“对事的论断”体现了公文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显然,公文须有事,刘勰所说“言事于主”、“指事造实”,徐望之所说“谋事惟期其必达”、“尚实事不尚虚文”,都指出公文的内容就是事,因为公文就是办实事的。

但是公文在表达事时,不必对其来龙去脉进行具体的叙述,往往是高度概括,或者点到为止。

公文对于事,主要是用“论断”的方法。

正如《公牍通论》所述,“陈言论事”、“公文本质,重论断”。

论断是个合成词,包含论和断两个方面。

断,判断、决断之谓,对事的是非、得失、功过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对事的实施提出一定的办法。

论是论事理,要受文者承办事务,必须把事理论说明白。

简言之,断就是要办什么事,论就是办这事的理由。

论是断的前提,如果不把事理论清说透,断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说服力。

在古代公文中,由于文种不同,对事论断的情况也有差别,如下行的君命文种,比较偏重于断,凡戒敕、废立、告谕、政令等,都显示独断的至高权威,而上行文种的章、奏、表、议等则较侧重于论(当然也应有断),凡谏说、劝请、陈乞、弹劾、执异等,本身就需要有充分的理由,不论说何以达其目的。

况且上奏文种面对的是国君这个特殊对象,更要情至理足。

《谏逐客书》在这一点上,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

全文的断就是开头一句话: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希望通过这一判断成立,使秦王接受,并收回成命,不要逐。

为此在下文展开了有力的论说。

开头这一断语的特点是在客卿已被逐的紧急情势下(《史记集解·新序》:

“斯在逐中,道上上谏书。

”),用非常警醒而委婉的言辞开宗明义,起句发意振聋发聩。

本文尤具特色的更在其论的部分,对事理的论说充分深刻,令人信服。

这里有必要指出两点,其一是用重笔浓墨,铺张排比,列举事例。

如文中铺排了四君用客的大量事实,铺陈了秦王所喜爱的大量生活享用,由于事例充实,铺垫充足,加强了与下文的对比,因而得出的结论极其有力。

而这些事例都有所依傍,且经过精心选择,因而显得可靠典型。

从铺排的技巧来说,排比句接踵联翩,文意饱满,文气流畅,文势充沛,极有感染力。

其二,在论证上的特点是正反并反复对比,层层深化。

如在论证的首层,四君用客(实笔)与“却客不内”(虚笔)的对比,首层四君用客与次层秦王轻客的对比,次层重物与轻人的对比,处处在对比之中显示逐客之谬误。

全文在逻辑关系上是步步推进,层层深化。

时间上由远到近,推移有序:

先言古代,次论现实,再次言及未来。

在言及逐客的危害时,程度上由轻到重,步步升级:

先说如果没有客卿,秦国就不会“富利”和“强大”;接着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直接落到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比上层更切近要害;再说“弃黔首”、“却宾客”,是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资助了敌人削弱了自己,对秦国的不利更严重些;最后指出“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不仅不能统一天下,而且有亡国的危险,把逐客的危害引申到极点。

这种由轻到重、步步推进的说理过程,避免一开始就突兀冲撞,造成相反结果,它符合人的心理接受规律。

[11] [12] 

针对性

再者,《谏逐客书》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公文的针对性一方面是指每件公文都是针对某一具体的事务而发,另方面也指公文具有比较具体的的受文对象,受文者具有确定性。

周知性的公文读者面较宽,但也有一定的范围;下行文受文的面相对说要窄一些,在现代的公文中有的还规定了阅读传达范围;上行文一般是给一个上级机关,受文对象很具体。

古代的上奏文种是专门给君主的,对象最明确。

公文写作时都视受文者的不同情况进行斟酌,有的放矢。

《谏逐客书》的针对性,从内容上来说,是对着逐客这事而发,全文紧紧扣住逐客以论说其错误。

文章这样处理很高明,因这逐客的起因是韩国人郑国劝秦王修筑一条灌溉渠,其目的是企图以浩大的工程耗费秦国的财力,使之不能对外用兵,如果就此事进行辩解,显然是没有道理的。

李斯避开这个起因不谈,只抓住逐客对秦不利来论说,完全从秦国的利益着眼,这就容易使秦王接受。

另外,李斯当时也无辜受牵连,但他在上书中片言不涉及自己,这样完全符合公文的本质要求,徐望之说:

“公文本质之可贵,贵在一字一句皆从民生国计上着想。

”针对逐客对秦不利来论说,正是从国计民生着想的体现。

[9] 

《谏逐客书》的针对性,还表现在针对特定的受文者来采取谏说的策略。

李斯上书是给秦王政这个具体的人看的,如果不熟悉这个人,不揣摩这个人的愿望、想法,不去迎合他的心理需求,那就很容易碰壁。

对这个问题,刘勰有中肯的评价:

“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出之喜说者也。

”顺着秦王的感情、心理,引到统一六国的关键问题,符合主要任务的需要。

当时秦王的最大欲望是兼并天下,凡是违反这一欲望,就难以立足,凡是利于达到这一欲望,就容易被接受。

李斯紧紧抓住秦王的这一心理,把秦国的霸业作为整篇谏书的灵魂,贯串始终。

在论说的首层以秦王政的祖先重用客卿造成“霸西戎”、“治强”、“散六国之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等成就去耸动秦王;在论说的次层则把用客卿提到“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的高度;再接着以古代五帝三王“不却众庶”无敌天下去打动秦王。

总之,每个层次都反复论述这样一个根本的利害关系:

纳客就能统一天下,逐客就有亡国危险。

以利劝之,以害怵之,这就紧紧抓住了秦王的心,深深击中其要害,使秦王顺理成章地接纳其意见,并收回逐客令,达到了上书的目的。

以上论述了《谏逐客书》是如何有针对性地、成功地对逐客之事加以论断,使该公文收到了显著的实效。

实效性、针对性、对事加以论断,这三个特征在文中体现最为突出。

当然,该文还有个别其他的公文特征,像当时李斯已在被逐之中,写这篇上书必须十分注意时效,除了“道上上谏书”急就此文之外,在写法上开头单刀直入,指出逐客之错,使秦王为之震动。

可见首句发意、开门见山,既为当时紧急情势决定,也是公文时效性的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