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三校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08010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29.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北三省三校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东北三省三校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东北三省三校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东北三省三校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东北三省三校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东北三省三校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东北三省三校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东北三省三校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东北三省三校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东北三省三校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东北三省三校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东北三省三校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东北三省三校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东北三省三校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东北三省三校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东北三省三校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北三省三校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

《东北三省三校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北三省三校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东北三省三校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

D.三省分工制衡机制的强化

【答案】B

【详解】唐代的政治体制在武则天至玄宗时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三省分权制衡的体制向中书门下兼掌决策行政的体制转化。

中书门下作为宰相裁决政务的机构,是最高决策兼行政机关,是超然于三省之上的相府。

中书门下系由以三省为依托的政事堂改变而来,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之后,三省依然存在,但其机构建制和职权性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体现了中古时期国家权力运作方式的重大转变,故B项正确。

材料中说明门下省的职权范围受到限制,故A错误。

尚书省的地位下降,不是巩固,C错误;

国家最高权力的行使不再通过三省分工制衡的机制,而是以中书门下为核心形成了新的运作机制,D错误。

4.1757年至1840年,广州的关税收入长期占整个朝廷税收的4成,使广州成为中国与世界进行商业贸易的中区。

广州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A.工业革命促进中西贸易的繁荣

B.政府政策的变化

C.清政府财政收入严重依赖商业

D.世界市场的形成

【详解】清朝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只允许广州一口通商,显然广州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政府的政策变化,故B项正确。

工业革命后是1840年之后,由于鸦片战争爆发,广州地位逐渐被新开放的上海城市代替,A错误;

清政府财政收入依然是以农业税收为主,C错误;

世界市场的形成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完后之后,D错误。

【点睛】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十一月初十日,乾隆帝颁布谕旨给闽浙总督:

“晓谕番商将来止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

如或再来,必押令原船返掉至广,不准入浙江口岸。

”这一谕旨的颁布,说明清朝开始对外国商船的来华贸易,开始采取广州一口通商政策

5.华侨商人卫省轩,目睹“洋火"

充斥中国市场,1879年在佛山独资创办巧明火柴厂。

工人主体是村民,每到夏秋时节放其假收种庄稼。

他还允许工人携带年幼的子女入厂做工。

这使得员工对企业有很高的“忠诚度”。

材料表明

A.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

B.传统经济影响近代企业管理

C.传统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D.工农相结合发展道路的形成

【详解】佛山巧明火柴厂是近代企业,但企业的管理受到自然经济的影响,工人每到夏秋时节放其假收种庄稼,说明传统经济影响近代企业管理,故B项正确;

实业救国论兴起于甲午战争后,A错误;

材料中现象形成于儒家思想影响没有直接关系,C错误;

工农相结合发展道路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后,D错误。

6.“中华民族”一词在《申报》首次出现是1912年。

到1919年底,在《申报》可检索到30条,平均每年不到4条。

1925年迅猛增加到81条,报刊的发行量也随之增加。

这主要是因为

A.西方民族观念的传入

B.精英阶层的民族主义观念日渐成熟

C.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D.报刊作为大众媒体更注重开启民智

【详解】历经了五四运动、五卅运动等具有民族建构意义的重大事件的刺激,民族观念通过大众传播渠道逐渐深入下层民众。

而国民运动的发展,使这一观念进一步走向普及,C正确;

西方民族观念的传入不符合材料现象原因,A错误;

精英阶层的民族主义观念日渐成熟在甲午战争之后已经出现,B错误;

报刊作为大众媒体更注重开启民智属于报刊的功能,与材料主旨不符合,D错误。

7.据于根元、刘一玲主编的《汉语新词语》编年本(自1991年起始编),新词语以每年数百条乃至上千条的速度递增,如下岗、炒家、个体户、农民工、股民、巴士,迷你裙等。

这反映了

A.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改革开放推动了时代变迁

C.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社会生活时尚的不断更新

【详解】第一轮下岗潮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国有企业占据经济的绝对比例,然而由于管理落后等诸多原因一直效率低下,众多国有企业面临改革开放后带来的一系列冲击,不得已进行重组后的必要改革措施而引起的职工下岗。

上世纪80年代国门开放,外来词语大量“进口”,如“巴士”(bus)、迷你裙(miniskirt),材料中现象显然是改革开放推动的结果,B正确;

材料中属于人们思想观念变化,不是生活水平的提高,A错误;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21世纪初,C错误;

社会生活时尚的不断更新与材料主旨信息不符合,D错误。

8.古罗马由贵族担任立法者,平民保民官可以制定适用于平民的条例。

法典在公布及定稿之前应先征求大众的意见。

从此,平民与贵族出现在同一个法庭上,行同样的手续,按同样的法律进行审判。

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体现自然法平等的理念

B.充分维护平民的权益

C.已经发展到了完备阶段

D.为近代确立立法规范

【答案】A

【详解】自然法主张天赋人权,人人平等,公正至上。

自然法是整个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利。

这种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故A项正确;

罗马法是维护贵族的利益,不是维护平民的利益,B错误;

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颁布,C错误;

材料说明的是罗马法中自然法的特点,不是说明罗马法对于立法规范的影响,D错误。

9.如下图是英国画家吉尔雷的漫画《向自由献祭》,西面下面在巴士底废墟上登基的自由女神正在接受朝拜,路易十六正单膝跪地向自由女神献上王冠,身前的断斧表明其对专制统治的懊悔。

自由女神对他说:

“从自由神的手中再次接回你的皇冠吧!

永世地佩戴着皇冠!

”该漫画反映了

向自由献祭(吉尔雷,1789年8月3日)

A.革命中君主派与共和派的斗争

B.作者对法国革命有保守主义倾向

C.英国人对法国革命的密切关注

D.作者的内容与大众情感密切相关

【详解】保守主义一般是相对激进而言的,而不是相对进步而言的。

保守主义并不反对变革,只是反对激进的变革,宁愿采取比较稳妥的方式。

漫画中路易十六正单膝跪地向自由女神献上王冠,身前的断斧表明其对专制统治的懊悔。

从中可以看出吉尔雷对初期法国大革命的赞赏以及改良旧制度的愿望,但也流露出其保守主义倾向。

因为自由女神说:

“从自由神的手中再次接回你的皇冠吧!

永世地佩戴着皇冠!

”,故B项正确。

漫画并不是说明君主派与共和派的斗争,A错误;

漫画中是个人的观点,并不能说明英国人对法国革命的密切关注,C错误;

材料中个人观点并不能代表民众的情感,D错误。

10.美国学者布莱恩·

费根认为,约公元1200年起北极地区开始出现小冰期的寒冷天气使欧洲暴雨连绵,农作物生长适宜期缩短。

产量急剧下降,饥荒席卷整个欧洲大陆,欧洲人“穷则思变”,向着广阔的海洋挺进。

这种关于推动欧洲早期扩张的认识

A.体现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多元

B.呈现了人类面对气候突变的脆弱

C.不符合传统的观点因此不可信

D.肯定了气候决定欧洲历史的发展

【详解】美国学者从生态环境的恶化跟人的活动关系角度研究推动欧洲早期扩张的因素,体现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多元,A正确;

材料说明的是历史研究的视角变化,不是说明人类面对气候突变的脆弱,B错误;

材料中研究历史角度的新变化,对于拓宽历史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并不是不可信,C错误;

气候对于历史变化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并不是决定的因素,D错误。

11.斯大林时期的建筑——“布斯金黄”,住的都是领导和颇受重视的工人。

该建筑是以著名工人亚历山大·

布斯金的名字命名。

1935年9月,他曾在一班工作时间内锻造1001个曲轴,创造了纪录,并得以入住“布斯金黄"

这反映了当时的苏联

A.重视国家建设

B.权力高度集中

C.重视培养人才

D.实行计划经济

【详解】建筑以创造生产纪录的工人名字命名,反映了斯大林时期国家对工业化建设的重视,故A项正确;

材料并不能说明斯大林的权力高度集中,B错误;

重视人才培养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

计划经济体制属于斯大林模式时期的经济特点,与材料主旨信息不符合,D错误。

12.《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指出,全球化经历了3个伟大的时代:

1492年至1800年是“全球化1.0”,力量来自国家;

1800年至2000年是“全球化2.0”,力量来自跨国企业;

从2000年起,进入“全球化3.0”,力量来自个人。

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

世界变平了,变小了。

这种变化反映了

A.资本扩张的贪婪本性

B.国际竞争的日益公平化

C.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D.全球化观念的普遍认可

【详解】软件的不断创新,网络的普及,让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和印度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

“全球化3.0”正在抹平一切疆界,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材料中现象的形成,显然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的结果,C正确;

资本扩张的贪婪本性与材料中信息不符合,A错误;

经济全球化下的国家竞争是越来越不公平,B错误;

经济全球化是一种趋势,对于发达国家有利,许多发展中国家并不赞同,因此全球化的观念并不是普遍得到认可,D错误。

二、非选择题:

共160分。

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必考题:

共135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铁路发展历程

时间

成就

1761年

第一条铁路在英国巴兹铺设

1782年

英国人瓦特发明能转动轮子的蒸汽机

1803年

英国人特爱维狄制成蒸汽机车

1829年

罗伯特(史蒂芬孙侄子)发明的火箭号机车创下47公里的最新记录

1857年

英国首先使用了钢轨

1863年

世界第一条地下铁路在伦敦通车

1883年

柏林商品交易会首次展出电气火车

1890年

第一条电气化地下铁路在伦敦通车

1925年

第一辆柴油机车在加拿大使用

1964年

子弹列车开始在日本东京与大阪之间的铁路上运行,平均时速163公里

1981年

法国的高速火车刷新了客运火车的最高时速世界纪录,里昂到库尔塔兰,时速达到515公里

 

——摘编自中东铁路纪念馆馆藏资料

材料二:

中国铁路发展历程

1876年

淞沪铁路由英资怡和洋行投资兴建,1876年7月3日,从天后宫北到江湾段通车营业,引起轰动。

1881年

唐胥铁路开工建设,长9.3公里,有利于当时开平煤矿的煤运。

1909年

京张铁路建成。

由詹天佑设计并负责建造。

1956年

大连机车车辆厂试制出中国首台“和平”号大功率干线货运机车。

2006年

青藏铁路通车

——摘编自宓汝成《中国铁路发展史》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中国高速铁路发展迅速。

2017年,中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运营速度最快、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高速铁路网络,总里程位居世界第一。

这不仅改善了国内交通,而且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大动脉,从中国杭州、义乌等地出发的中欧班列可以抵达荷兰、德国、西班牙等国。

——摘编自《中国高铁缔造强国复兴之路》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世界铁路发展的特点及作用。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中国铁路发展的原因。

【答案】

(1)特点:

英国长期处于领先地位;

运行速度不断提高;

从英国扩展到其他国家;

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影响;

科技进步推动铁路发展。

作用:

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加速了工业化进程;

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2)原因:

列强侵华的产物;

洋务运动的推动;

新中国建立,实现民族独立;

一五计划;

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国力增强;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科技自主创新的推动。

【详解】

依据材料一表格信息“第一条铁路在英国巴兹铺设”“第一条电气化地下铁路在伦敦通车”等信息可知英国长期处于领先地位;

依据材料一“平均时速163公里”“1981年,里昂到库尔塔兰,时速达到515公里”的信息可知运行速度不断提高;

依据材料一“第一辆柴油机车在加拿大使用”“子弹列车开始在日本东京与大阪之间的铁路上运行”可知从英国扩展到其他国家,并结合所学从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以及科技进步推动铁路发展得出其他答案。

依据材料一信息和所学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工业化进程以及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等角度回答。

依据材料二“淞沪铁路由英资怡和洋行投资兴建”可知是列强侵华的产物;

依据材料二“唐胥铁路开工建设,有利于当时开平煤矿的煤运”可知是洋务运动的推动;

依据材料二“1956年,大连机车车辆厂试制出中国首台“和平”号大功率干线货运机车。

”可知新中国建立,实现民族独立以及一五计划实施;

依据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中国高速铁路发展迅速”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改革开放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科技自主创新的推动等角度回答。

【点睛】横向比较型非选择题方法

(1)比较需明确宗旨。

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决不是随意的为比较而比较,而是有一定目的,通过比较异同,或阐明某一问题、观点,或揭示历史发展的某一规律。

(2)比较需求同存异。

不同是绝对的,相同是相对的,绝对的相同是不存在的,相同只是从某种意义上说的。

因此,比较时应做到求大同存小异,即要适当放宽比较的要求与条件。

(3)比较需分开层次。

要全面回忆要求比较的内容,从基本内容入手找异同。

14.鼠疫是由鼠疫菌所致的烈性传染病,病死率极高,对于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极大。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541年—664年,发生了“查士丁尼”鼠疫。

这次鼠疫源自中东。

通过商路和战争路线传播到整个拜占庭帝国,后来从欧洲大陆传到英国。

拜占庭史学家将其归国于“上帝的惩罚”。

鼠疫引发了欧洲人口下降和劳力短缺。

民众对瘟疫产生的强烈的恐惧心理严重地扰乱了拜占延帝国的正常秩序和社会生活,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迅速丧失。

1347年—1351年爆发了“黑死病”。

这次鼠疫源起于蒙古,随着蒙古帝国的军事和贸易扩张传入欧洲大陆。

死亡人数达2000万,占欧洲总人口的1/3,部分地区可达2/1.大量人口死亡,大片耕地荒废,西方学者称其为“欧洲农业萧条时期”。

但它加速了农奴制的瓦解,调整了农业经济结构,为城市经济的复兴创造了条件。

黑死病的蔓延,给人们带来恐慌。

教徒们开始对基督的爱心和教会的作用产生怀疑,教会专制地位动摇。

人类历史第三次鼠疫被称为“香港瘟疫”。

1894年始自香港,然后蔓延至中国的广州、上海等地。

20世纪30年代到达高峰,波及五大洲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

由于德港两地人员往来频繁,很多人未经卫生检疫部门的检测,到香港后多在交通繁忙的车站、码头工作,遂成为传播病菌的主要载体。

瘟疫的肆虐令当时的香港经济与商业贸易几乎陷于停滞状态,但对于健全殖民政府的传染病预防机制和提高殖民地的公共卫生水平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李超《历史学语境中的瘟疫》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闸述。

(要求:

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论题:

鼠疫的流行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

鼠疫在最初爆发流行之时,往往局限在一个较为狭小的范围之内。

6世纪的“查士丁尼”瘟疫、14世纪“黑死病”,仅仅局限在欧洲。

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人类交通信息技术的进步,世界市场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交往范围也随之不断扩大,从而使得鼠疫的传播范围明显扩大,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19世纪的“香港瘟疫”波及五大洲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

鼠疫的传播速度加快,范围变大充分体现了世界联系的增强。

促使人们提高公共卫生安全的意识,采取各种预防的有效措施。

各国政府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题型,首先依据材料中信息提取观点,然后依据材料和所学对于提取的观点进行阐述。

如本题的论题依据材料中“发生了“查士丁尼”鼠疫。

通过商路和战争路线传播到整个拜占庭帝国,后来从欧洲大陆传到英国”“人类历史第三次鼠疫被称为“香港瘟疫”。

”等信息从“鼠疫的流行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的信息提取观点,论证依据材料的信息和所学,从6世纪的“查士丁尼”瘟疫、14世纪“黑死病”,仅仅局限在欧洲以及工业革命后鼠疫的传播范围明显扩大和19世纪的“香港瘟疫”波及五大洲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等阐述回答。

【点睛】提取历史材料关键信息需走出的几个误区:

一是不能分辨史料信息的正误、真伪。

要注意记录者的阶级立场、时代局限,剔除或批判虚伪、错误的信息,保存或阐发正确、真实的史实或观点。

二是不能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甄别有效或无效信息。

必须要对材料反映的信息进行取舍,把无关的、无效的信息删除,保存有价值的信息;

或把繁杂的内容加以精炼,选取最能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

三是不能深入理解材料信息的本质。

要注意系统地、深层次地对材料加以认识和理解,否则难以认清历史的本质。

四是不能将材料信息加以迁移、灵活运用。

要有扎实的历史知识,将所获取的信息做“题内迁移”,进行对比分析。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法国中等教育机构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学校,属于精英教育机构。

1802年拿破仑建立国立中学,国立中学注册费用高达1000法郎,相当于一个技工一年的收入,招收对象有一定的智力和文化背景的要求。

国立学校由政府直接管制,政府不但给就读的成绩优异的学生提供奖学金,还承诺给学生美好的职业。

进入20世纪,法国教育取得许多突破:

1930年实施中等教育免费化;

1936年,法国将义务教育的年限由1882年的13岁延至14岁,1959年则改为16岁。

1975年哈比教育改革以后,统一中学建立,所有的青少年都能接受统一的普通中等教育。

与此同时,统一中学普及化后,学校面临管理同一班级学生不同教育背景、学习水平的问题,不同地域中学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

——摘编自下翠《法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法国中等教育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法国中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1)从精英教育向平民教育转化;

从高学费到教育免费化;

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

由民间创办为主到政府为主。

(2)实现生源多样化,为中低阶层学生受教育提供了保障;

提升了社会文化水平,促进了教育公平;

培养人才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增加学校班级管理的困难;

扩大区域性教育不平衡性。

依据材料“属于精英教育机构”“所有的青少年都能接受统一的普通中等教育”等信息可知从精英教育向平民教育转化;

依据材料“1930年实施中等教育免费化;

1936年,法国将义务教育的年限由1882年的13岁延至14岁”可知从高学费到教育免费化;

依据材料“1936年,法国将义务教育的年限由1882年的13岁延至14岁,1959年则改为16岁。

”的信息可知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

依据材料“属于精英教育机构”“国立学校由政府直接管制”的信息可知由民间创办为主到政府为主。

(2)依据材料“统一中学建立,所有的青少年都能接受统一的普通中等教育。

”的信息和所学可知实现生源多样化,为中低阶层学生受教育提供了保障;

依据材料“政府不但给就读的成绩优异的学生提供奖学金,还承诺给学生美好的职业,1936年,法国将义务教育的年限由1882年的13岁延至14岁,1959年则改为16岁。

”等信息和所学可知提升了社会文化水平,促进了教育公平以及经济的发展;

依据材料“统一中学普及化后,学校面临管理同一班级学生不同教育背景、学习水平的问题,不同地域中学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的信息可知增加学校班级管理的困难以及区域性教育不平衡性。

1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二战期间,中国与新西兰成为同盟国,共同抗敌。

战争期间,新西兰成为太平洋美军的重要基地,华人出产的蔬菜在政府订购中占据了重要份额。

为确保食品供应,新西兰华侨农业总会成立,一些华裔也入伍新西兰军队,如陈达枝的孙子就曾服役于空军。

1937年,新西兰华侨联合总会以惠林顿为中心号召华侨购买爱国公债,为救亡中国筹集捐款。

虽然异国谋生实属不易,但统计数字显示,抗战期间新西兰华人人均捐款竟位列所有海外华人的榜首。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新西兰政府对于华人的态度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华人地位不断提高。

日军南下后,广东侨乡面临巨大危机。

自1939年起,新西兰开始接收华侨难民。

在战火中,千余名华人妇女和儿童得以辗转来到新西兰,与侨居新西兰的丈夫和父亲团聚,他们的到来也彻底改变了新西兰华人的人口结构。

——摘编自李海蓉《阳荡“新金山”的中国人》

(1)根据材料,说明二战期间新西兰政府对华人态度改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西兰华侨行动的意义。

(1)成立社会性组织,支援战争;

加入军队,配合盟军作战;

为救亡中国筹集善款。

(2)为太平洋战场的胜利提供了支持;

支援了中国的抗日战争;

提高了新西兰华人的地位,促进了华人结构的改变。

(1)根据材料“新西兰华侨农业总会成立,一些华裔也入伍新西兰军队”可知体现的是成立社会性组织和加入军队;

根据材料“新西兰华侨联合总会以惠林顿为中心号召华侨购买爱国公债,为救亡中国筹集捐款”可知体现的是为救亡中国筹集善款。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西兰华侨行动的意义需要从为太平洋战场的胜利提供支持、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提高新西兰华人的地位等方面分析。

1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阿桂(1717年—1797年),出身于达官显贵之家,很受乾隆帝器重。

阿桂建功立业的真正起点是参与清朝对西北地区的用兵和经营。

1757年底,清军基本平定准噶尔部,但仍有一些残余分子还在顽抗。

1759年,阿桂奉命前往刚收复不久的阿克苏,处理地方善后事务。

为解决战乱后军粮不足的困难,他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