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传播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08736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与传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文化与传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文化与传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文化与传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文化与传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文化与传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文化与传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文化与传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文化与传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文化与传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文化与传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文化与传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文化与传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文化与传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文化与传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文化与传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文化与传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文化与传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与传播Word文档格式.docx

《文化与传播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与传播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化与传播Word文档格式.docx

是媒介在控制人还是人在控制媒介?

如何理解文化传播的功能及其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文化传播在当代的表现形态是什么?

跨文化传播的现实境况如何?

如此等等。

对于这些问题,文化传播研究也必然要表现出自己的关注和思考。

文化传播何以可能?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它呢?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文化传播的时代。

20世纪人类最大的嬗变是文化传播对人类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全面渗透。

文化传播将是21世纪文化研究最重要的主题和中心视界之一。

文化传播作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表征和特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武器和工具。

文化传播既改变了人类也改变了世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文化传播。

事实表明,文化传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深度地卷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它同人类朝夕相伴,如影随形,与生俱来,共同绘制出人类历史的壮丽画卷。

我们可以说,文化传播是人类生活的主要样式,是人类社会最普遍、最重要、最深层和最复杂的现象之一。

传播是人的天性亦是文化的本性。

走进历史和现实深处我们便会发现,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文化传播的历史。

文化传播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文化传播冲破各式各样的社会藩篱,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展开,是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过程。

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变迁与转型、差异与冲突、整合与创新、生产与再生产,都与文化传播紧密关联。

文化传播作为一种最富有人性和人情的社会活动,使人成其为“人”,使人成其为“类”。

一句话,文化传播与人类文明共振起伏、互动互进、休戚相关。

没有文化传播,便没有人类的文明。

文化研究富于变化,确实很难把握。

文化传播可谓左右旁通,环环相扣。

文化传播拓展了文化时间和文化空间,从而也拓展了人类生命存在的时空形态。

因此,只有通过文化传播的研究,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动态过程中,方能真正把握住文化。

显然,文化传播是文化研究之网的“纽结”,抓住了文化传播,也就抓住了文化研究的关键。

传播是促进文化变革和创新的活性机制。

文化不是一个被动凝固的实体,而是一个发展变动的过程,是一个“活”的流体。

文化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

文化既是“名词”又是“动词”。

说到底,人类文化是一个不断流动、演化着的生命过程,文化一经产生就有一种向外“扩散”和“传递”的冲动。

传播是文化的内在属性和基本特征,一切文化都是在传播的过程中得以生成和发展的。

文化的差异性、社会性和符号性使文化传播“势所必然”并成为可能。

威尔伯·

施拉姆(WilburSchramm)称文化传播“是社会得以形成的工具。

”社会学家查尔斯·

科利(CharlesCoughlin)认为文化传播是“人类关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机制,是一切智能的象征和通过空间传达它们和通过时间保存它们的手段。

”人类学家爱德华·

萨皮尔(EdwardSapir)强调:

“每一种文化形式和每一社会行为的表现,都或明晰或含糊地涉及传播。

”转引自周晓明:

《人类交流与传播》,10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这些描述说明了文化传播的可能性、普遍性以及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文化传播产生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传播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文化借助于传播影响着人类。

文化传播不仅是人格与社会的建筑材料,而且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共存关系。

传播既是文化载体和“社会水泥”,又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概括起来,文化传播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社会性。

文化是一种群体性的存在,文化传播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离开人这个传播的社会主体,传播活动就不能进行。

二是目的性。

人类的文化传播总是在一定的意识支配下的有目的有指向的活动,这与动物本能性的机械生成传递有着本质的不同。

三是创造性。

文化传播是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动力系统,在文化传播活动中,人类对信息的收集、选择、加工和处理,处处都包含着人类的智慧,彰显着人类文化的创新。

四是互动性。

文化传播是双向的,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信息共享和双向沟通与交流的过程。

五是永恒性。

文化传播生生不息,绵延不断,超时空、跨种族,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是恒久长存的人类活动。

据此,我们认为,文化传播是人类特有的各种文化要素的传递扩散和迁移继传现象,是各种文化资源和文化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流变、共享、互动和重组,是人类生存符号化和社会化的过程,是传播者的编码和解读者的解码互动阐释的过程,是主体间进行文化交往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

文化与传播是互动的和一体的。

文化是传播的文化,传播是文化的传播。

没有文化的传播和没有传播的文化都是不存在的。

一方面,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传播的影响。

传播促成文化整合、文化增值、文化积淀、文化分层、文化变迁和文化“均质化”。

传播对文化的影响不仅是持续而深远的,而且是广泛而普遍的。

反过来,文化对传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传播者对受传者的文化意义,同时还体现在传播媒介及传播过程之中。

传播与文化的互动表明:

文化与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同质同构、兼容互渗。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文化即传播,传播即文化。

文化的传播功能是文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功能,文化的其他功能都是在这一功能的基础上展开的。

文化传播促进了多元文化的生成和发展。

历史、理论与现实早已证明,文化是一个开放的规则系统,各种不同文化的交往、交流和传播是实现多元文化生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然而,在当前的国内文化传播研究视域内,存在着一种将“本文化”和“他文化”封闭起来的排他的“文化自然主义”和“文化部落主义”;

一种争论不休的“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

一种由于对强势媒体的“畏惧”而表现出来的“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

其结果是在反对西方“文化霸权”的同时确立自己的“文化霸权”,以一种暗含的中华文化优越论去抗击西方文化中心论,这显然是一个并不明智的文化发展策略。

如果我们只强调“本文化”的优越而无视“他文化”的存在,只强调“本文化”的“纯洁”而反对与“他文化”进行交流和交往,就会发展成为一种以自我为中心、拒斥异质文化的“文化孤立主义”。

这些观念的存在和强化,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十分有害的,不利于多元文化的生成和发展,更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创新。

因为在文化交往全球化的今天,任何文化都应该是开放的而不可能是封闭的。

我们并不需要以一种新的文化中心论去取代老的文化中心论,中国需要的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开放的本土文化,一种世界主义的胸怀,一种鼓励多元文化的战略。

我们应该在全球意识的观照下发展自身的民族文化,认真处理好“现代对传统的超越复归”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化”两者之间的关系。

惟其如此,中国文化才能重现辉煌。

文化传播加速了全球化进程。

当代的文化传播是一种全球传播,是一种国际化的现象,需要全球性的思维,需要开放的理念。

全球化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世界化,是人的社会交往的世界化。

全球化瓦解了文化传播的边界和防护系统,为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提供了条件,从而也改变了当今世界的文化地图。

在传播全球化背景下,技术层对文化层的影响越来越大。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流动和扩散、重组和整合加快,文化发展呈现出既高度融合又高度分化的趋势,文化发展的整体性、相关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也在增大。

由于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媒介日益深入的作用和影响,在全球存在着严重的文化传播生态的危机:

出现了网络传播中的文化失范现象;

出现了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中的“杂交”、“混血”和“不对称”现象;

出现了少数文化传播大国和多数文化传播弱国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支配与被支配的不平等关系;

出现了文化的“媒介化”和以视象文化为主的“文化转向”;

出现了文化主权与文化霸权之争。

表现为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冲突更加激烈,而且这些现象都与文化传播紧密关联。

各种因素和信息通过网络传播交叉重叠,错综复杂,相互纠缠,成为世界性的焦点和难题。

文化传播已溢出民族国家的疆界,充塞于全球性的时空之中。

我们经历传播,我们言说传播,我们解读传播。

文化传播已成为当代和未来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关键性要素。

因此,文化传播研究在当代中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文化传播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据研究成果推断,人类交流最原始的方式大概是信号传播方式。

大约在2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会制造工具的猿人。

随着劳动强度的增加和人脑容量的增大,人类通过一些有限的声音和体语符号来进行沟通和交流,如嗥叫、咕哝、尖叫、面部表情、手势信号等。

这些声音和体语符号成为早期人类祖先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基本手段。

美国学者梅尔文·

德弗勒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信号交流起源于人类原始祖先直立行走之前的猿人进化时期,他们与其他哺乳动物的传播方式大致相同,即用呼唤、尖叫及身体姿态来示意危险的出现和食物的存在,表明交配意图及协调活动。

这个时期人类在生理上尚未发育到具有口语交谈的能力,因而他们所要传递的复杂意思十分有限,并且传播的速度也极其缓慢。

信号传播同语言传播相比要颇费周折,因为传播者不得不去分解表达的意义。

这样,传递的信息越长,接受者理解的困难也就越大。

专门研究非语言符号的学者艾伯特·

梅拉比安认为,语言可以传播任何信息,而非语言传播对于主题抽象的问题就难于阐释,像电影电视一类媒介,如果是无声形式,我们就会感到缺乏一定的理解。

参见〔美〕W·

《传播学概论》,75页,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信号交流的局限性使人类不可能展现一种较为复杂的文化。

由于没有语言的参与,人类就不能进行分析和综合,从个别归纳出一般,由前提推导出结论,他们的智力活动被局限在原始的初级的概念化过程之中。

这个时期我们称之为处于萌芽状态的文化传播时代。

从沧桑的历史境遇中我们发现,文化传播生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从而使人完成了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马克思把人的现实性的本质看作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把人看作是历史活动的主体。

研究文化传播,就不能不研究人的社会活动,研究人与人的关系及其所属的集团、组织和社会,研究他们是怎样相互影响的。

文化传播归根到底是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对文化资源的分配和共享。

离开了社会关系,离开了人与人的交往,文化传播既不能存在,也不能实现。

文化传播是由人这一主体来呈现和完成的。

大约在距今十万年前,人类的文化传播进入到语言交流时代,即我们所说的口承文化阶段。

这是一次巨大的变革,是划时代的艰难飞跃。

劳动创造了人类,也创造了语言。

语言的产生是人类传播摆脱动物状态的决定性的一步,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播的开端,是文化传播研究的逻辑起点。

对人类而言,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播,首先是因为它有用,能够满足人们物质或精神上的某种需要。

恩格斯指出:

“劳动的发展必然促使社会成员更紧密地互相结合起来,因为它使互相支持和共同协作的场合增多了,并且使每个人都清楚地意识到这种共同协作的好处。

一句话,这些正在生成的人,已经达到彼此间不得不说些什么的时候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4卷,37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可见,语言的产生是猿与人的分界线,其意义远远大于人类的祖先第一次直立行走和离开森林。

有论者对人类语言的特征作了如下概括参见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28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第一,人类语言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它不仅能够表述现在,而且能够表述过去和未来;

不仅能够表述眼前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述在遥远的空间中发生的事情。

第二,人类语言具有无限的灵活性,可以表达任何具体的、抽象的甚至虚伪的事物,在表达内容上几乎没有任何限制。

第三,人类语言具有发音的经济性,以有限的几十种元音和辅音,配之以声调变化,能够组合成数十万以上的语音单词。

这说明,人类能够以最小的体能消耗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声音能力。

第四,人类语言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生物学和动物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从新生代以来,动物界几乎没有增加发声类型,它们只能靠有限的声音和特定的化学或物理信号进行传播。

而人类则不同,人类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表现出无穷的创造力。

人类不断创造出新词语、新概念、新含义和新的表达方法,并且能够将声音语言转换成文字或其他符号体系加以记录和保存;

人类不仅创造了自己的生活语言,而且创造了科学语言、艺术语言以及以手语、计算机语言为代表的各种人工语言。

语言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历史。

一些哲人对此进行了精彩的论述。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把人规定为“逻各斯的动物”,恩斯特·

卡西尔(ErnstCassirer)也指出“人是符号的动物”。

这两种说法的意思都是强调人与语言的关系。

语言是意义的载体,超出感性直观的世界是通过语言来呈现的。

当代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更是深刻。

理性就是语言,思想是语言的直接现实,语言是人存在的家……种种不同表述都强调了语言在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曾把语言符号的功能概括为传播信息、表达情感与指导行动。

伽达默尔(Gadamer)认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世界观,人因为有了语言,所以有了一个“世界”,同“世界”有了一种“关系”,对“世界”有了一种特殊的“态度”。

而且,语言与思维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思维的规则与说话的规则相同,思维也就是内向操作语言。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人类逐渐提高了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语言成了一种能够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

人类驾驭了语言,也就拥有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语义世界”。

由于有了语言,人类个体的经验才得以交流并为集体所共享;

因为有了语言,代际之间的文化传承才有可能延续下去并成为子孙万代的精神财富;

正是因为语言,才使人类从心理到行为上在与其他物种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加速其进化的“核能”。

语言成为轻便的达意工具,是文字符号出现之前最便捷、最普遍、覆盖面最广的文化传播方式。

语言传播的特征在于其共时性,是一种典型的“在场”的面对面的交流与传播。

然而,在单纯依靠语言传播的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由于缺少文字交流,生活很少变化。

正如比尔·

盖茨(BillGates)所指出的: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经历都是亲身的:

视野太窄,社会太内向。

外部世界存在的东西仅仅是一些道听途说而已。

”〔美〕比尔·

盖茨:

《未来之路》,1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由此可见,语言传播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一是由于发声功能的限制,口语只能在近距离内进行;

二是口语转瞬即逝,记录性较差,其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依靠人脑的记忆力。

因此,语言传播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巨大限制,它只能在近距离和较小范围内进行。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从原始文化的徘徊中走了出来,它使人类跃入了更高的文明层次,使文化传播从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阔上实现了对语言传播的真正超越,从而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正如美国学者麦尔文·

德弗勒(M·

Defleur)等所描述的那样:

“与工具、火、语言本身一样,文字是人类古今意义最重大的成就之一,没有它,世界上多数人仍将是文盲。

”〔美〕麦尔文·

德弗勒等:

《大众传播学诸论》,11页,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

在古代社会中,文字理所当然地成为社会顶礼膜拜的神圣的符号,受到人们特殊的敬畏。

难怪生活在古代文明中的人们把文字的发明归功于他们信奉的神:

埃及人将其归功于智慧之神;

巴比伦人将其归功于命运之神;

希腊人将其归功于奥林匹斯的传令官和使者赫尔墨斯。

只有中国古代人将汉字的发明归功于仓颉。

文字是在语言发展的基础上对原始图画的意义进行规范和抽象的过程中形成的。

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到6000年之间,在古代埃及和中国,人们开始用规范化的象形字来表达观点、描述事物并形成概念。

我国的汉字,如果从仰韶文化晚期刻绘在陶器上的几何图形或符号算起,其形成与发展已有5000年的历史。

原始汉字经过长期的使用、改造和完善,到殷商时期,已发展成为相当完善的文字体系,即现在所称的甲骨文。

英国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在《泰晤士世界历史地?

图集》中指出:

“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文字发明,是文明发展中的根本性的重大事件。

它使人们能够把行政文献保存下来,把消息传递到遥远的地方,也就使中央政府能够把大量的人口组织起来,它还提供了记载知识并使之世代相传的手段。

”文字的发明与使用是人类进步历程中最具意义的成就之一,它为人类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开创了文化传播的新纪元。

与语言传播不同,文字传播的特征显著地体现在它的历时性上。

文字的产生拓展了文化传播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使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文字的使用突破了语言在时空上的局限,使其具有规范、便携和长期保存等优点,所承载的信息也由简单、容易变得复杂和繁多。

更为重要的是,以文字为核心的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形成和扩展,大大地促进了人类生活的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使大规模的社会管理和控制成为可能。

事实上,在印刷术产生之前,人类社会的信息是难以大规模复制的。

书本知识仅仅掌握在少数特权阶级手里,成为他们发号施令、进行文化垄断的工具。

印刷术的发明,给整个世界的文明带来了新的曙光,使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使文化传播告别“贵族”而面向大众,人类的文化传播真正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大众传播时代。

印刷术起源于殷商时期的印章和公元200年的中国拓印术。

大约在隋末唐初(618-647)中国人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世界上现存的第一本印刷品是我国唐朝(866)印刷的佛典《金刚经》。

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毕NB331发明了活字印刷,给人类的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

尔后,活字印刷由蒙古人传到欧洲。

公元1456年,德国铁匠古登堡摸索出金属活字印刷法,印刷了几百本《圣经》,开创了印刷机械化的时代。

15世纪末16世纪初,印刷传播业在欧洲日益兴旺并发达起来。

印刷品的大量出现,大大激发了人们的求知欲,从而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文化的普及以及科学的启蒙和社会的进步,加速了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诞生。

施拉姆指出:

“书籍和报刊同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是联系在一起的。

报纸和政治小册子参与了17世纪和18世纪所有的政治运动和人民革命。

正当人们越来越渴求知识的时候,教科书使得举办大规模的公共教育成为可能。

正当人们对权力分配感到不满的时候,先是报纸,后来是电子媒介使普通平民有可能了解政治和参与政府。

《传播学概论》,18页,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这段话高度概括了印刷媒介的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罗素说:

“随着印刷术的出现,大大扩展了新思想的传播范围,结果有助于去挖传统权威的墙脚。

因为用方言翻译出来的《圣经》印刷成书,很容易到手,教会不能再用花言巧语来继续维持它在信仰方面事务的监护人身份。

至于一般学术,也出于同样原因的促动而回到现世主义。

印刷术不仅给批评旧秩序的新政治理论提供了传播工具,而且还使人文主义学者得以重新出版古代人的著作,随之促进了经典原著的广泛研究,有助于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

”〔英〕伯特兰·

罗素:

《西方的智慧》,222-223页,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

今天,印刷媒介已经高度普及,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书籍、报纸、杂志等出版物作为人们每天获得信息、知识、娱乐的基本渠道之一,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和影响。

马克思对印刷术在人类文明中的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他说:

“……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版,47卷,427页。

如果说印刷传播实现了文字信息的大规模生产和复制,那么电子传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它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播的质量和效率都获得了空前的提升。

以广播和电视为主体的电子传播,彻底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为文化传播开辟了一条便捷、高效的空中通道。

不仅如此,电子媒介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文化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感觉更加直观,依据更加可靠。

卫星通讯技术以及卫星广播、卫星电视的发展和普及,使大面积的跨国传播和全球传播成为可能。

电脑的发明和电子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文化传播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网络信息化时代。

肇始于19世纪资本主义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1844年美国人S·

摩尔斯用他发明的第一台实用电报机在世界上发出第一封电报为发端,标志着人类的文化传播进入了电子传播时代。

贝尔于1876年发明了电话,爱迪生于1877年发明了留声机,法国人马瑞1882年发明了摄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广播、电影、电视的相继出现,使人类文化传播的形式更加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

以1946年埃克特等人在世界上成功研制了第一台电脑主机——“埃尼阿克”为标志,使人类的文化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网络传播。

之后,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1969年美国通过电缆实现两台电脑对接,1980年结成国际互联网络,1994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等战略构想,各种不同的媒介功能逐渐趋于融合,使人类社会出现了全球化、信息化趋势,人类的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由此发生了革命性的巨变。

网络传播是指以电脑为主体、以多媒体为辅助的利用先进技术进行包括编辑、贮存、交换、放映、打印等多功能的信息传播活动。

网络传播不仅具有综合性、主动性、参与性、渗透性和操作性的特点,而且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和交互性的特点。

网络传播的路径不是固定单一的,而是网状松散的;

它既有点对面的传播,而更多的则是点对点、面对面的传播。

网络传播连接着整个人类,消解着文化差异,扩展着思想观念,使人类进入了一个综合传播的新时代。

网络传播是文化传播在当代的主要形态。

网络媒介的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交流习惯,并对人们的身份进行深层的定位。

网络传播是人类精神交往的第二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延伸和扩展。

网络媒介有四个特征:

一是可表达性,它能承载思想和感情;

二是记录的长久性,也即对时间的超越;

三是快速性,即对空间的超越;

四是扩散性,可以达到所有阶层的人。

网络传播正在改变着我们生存的世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和精神面貌。

网络传播培养了人们的平等价值观念,淡化人们的地位和身份意识;

网络传播是一种注重个性创新和个性文化的传播,它拒斥千人一面,崇尚文化多元;

网络传播营造出人们通过自由交往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减少了那些不必要的中间环节;

网络传播创造出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型的跨地域的“虚拟社区文化”,使人类文化的交流真正突破了时空的边界;

网络传播还虚拟现实,强调创新,方便快捷,意义深远。

然而,网络也存在着明显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