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计划简报第三期.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09431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7.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培计划简报第三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国培计划简报第三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国培计划简报第三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国培计划简报第三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国培计划简报第三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国培计划简报第三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国培计划简报第三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国培计划简报第三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国培计划简报第三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国培计划简报第三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国培计划简报第三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国培计划简报第三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国培计划简报第三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国培计划简报第三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国培计划简报第三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国培计划简报第三期.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国培计划简报第三期.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培计划简报第三期.docx

《国培计划简报第三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培计划简报第三期.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培计划简报第三期.docx

国培计划简报第三期

国培计划(2012)”示范项目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远程培训

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简报第三期(阅读教学专辑)

“国培”北京大学初中语文教学团队编

2012年10月14日

自9月15日培训项目开始到现在,几个模块都顺利进行,上一期简报已经对前三个模块的培训基本情况和重点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提供了一些拓展性资源。

课标修订模块结束后,各班结合日常教学及培训内容都提出了一些典型问题,北京大学初中语文教学团队在收到这些问题之后,已分工对一些典型问题进行了回应,并对所有问题进行了归并与分类。

本次课程简报为“阅读教学”专辑。

本专辑还汇集了10月14日晚在线答疑涉及阅读领域的部分问答实录。

一、在线实时答疑“阅读教学”精华整理

1.刘娟(示范性2012)提出:

新课标要求第四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请问:

如何帮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如何有效检测学生课外阅读名著情况?

教学团队回应:

我校初中开展整书深度阅读活动:

透过优秀的整本的儿童小说学习感受语言,在教师的引领中,在家长的参与下,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净化孩子的精神世界。

(亲子共读——学生讨论——教师引领,挖掘主题)

整书阅读的推进过程——

(1)教师筛选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2)教师根据作品本身分章节拟出层次分明的题目,明确告诉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什么问题,明确告知家长就什么问题和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和家长共同完成“亲子共读”的题目;

(3)教师组织学生上好“讨论课”,充分释放学生的激情,提供一个分享的平台;

(4)教师带领学生上好“主题课”,充分挖掘作品背后的哲学思想,深入浅出地引领学生探究、思考,洗涤他们的心灵,塑造他们的灵魂。

这样做应该是比较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与交流活动。

2.钟谢晖、王波等提出关于对话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团队回应:

“对话”不等于对答,而是心灵的碰撞、交流。

阅读作品,就是读者与作品,与作者的对话,语文课堂上,学生自己读作品,与作者对话,与作品中人物等等对话,同时,与老师和同学的讨论,也就是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对话。

语文老师要营造对话的空间,让学生有充分的阅读实践和体验,在体验中提高阅读水平,增强阅读能力。

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一方面是对学生有清楚的认识和了解,与学生有情感上的共鸣,另一方面要对文本有正确、准确的理解和钻研,与文本有情感上的共鸣。

教师的语言描述、情绪带动、场景渲染是课堂上“带领”是否有效果,有效率的物化条件。

我们可以探询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也可以欣赏文中的美景胜地;可以领略文中的迷人风物,也可以把握文中哲理、思想的逻辑和脉搏。

在“带领”中,教师是主导,不是领导;教师是引导和诱导,不是传授和灌输。

教师对课堂的灵活、艺术化的调控,是使学生能否更好地走进文本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既要让每一位学生“走进文本”,又不可能让每一位“学生”走进“相同”的“文本”。

学校不同,班级不同,学生个体的不同,告诉我们所“带领”的对象并不是整齐划一的“受体”,他们只是年龄相同,年级相同,所学的文本相同。

其实他们在情感上,认知上,有着较大的差别,所以,如何使我们的每一个教学对象――学生,“走进”属于他的“文本”,前提必须是我们对“学生”有整体上的了解和研究,又必须对每一个学生有个体上的了解和研究。

关注每一个学生自由、健康地发展,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

建议阅读孙绍振先生《文本细读》,通过矛盾法和还原法,能够在这方面有具体的帮助。

3.不少学员提出了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问题。

这里提供教学团队成员所在学校的两个经验: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名著阅读几乎是初中语文老师共同的困惑。

虽然老师们都明白读书是语文学习的第一要务,但往往基于课时的紧张,中考的压力,把更多的时间用来进行必考篇目的阅读和训练。

如何解决读书和训练这一对矛盾,很多老师对此都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山东冠县清水中学宗庆华老师在网上有一篇文章《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地课外名著阅读》,其中很多做法有借鉴意义。

目前我们学校

常采用的方式大致有三种:

一是通过开设校本选修课《名著导读》,引领学生了解十几部名著的基本内容,通过对作者或主人公的介绍引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最后以作业方式展示阅读成果;

二是通过布置系列假期作业,要求学生每个假期读完两本名著,开学以年级读书报告会的方式交流读书笔记和心得,每个班推荐出1-2篇最佳“读书报告人”;

三是要求学生从列出的书单中,每个学期购买一本喜欢的名著,将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受批注在书页上,每学期组织1-2次个人图书交流展示,评选出“最佳读者”。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哪一种方式,首先是老师能坚持,学生才能坚持。

能否激活学生课外阅读名著的兴趣,老师的引领很重要,老师的“以身作则”很关键。

经典名著是优秀的文学积淀,是优质的精神食粮,是人类社会基本价值的携带者。

名著中的审美意义、价值判断均可对中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作用。

初中是学生读书的黄金时段,老师要用自己的读书热情点燃学生的读书热情,让学生有兴趣走进名著,开阔视野,积累阅读经验,提高语文素养,为他们今后的起飞打好亮丽的人生底色。

——北京八一中学

关于课外阅读教学,我们是这样做的:

第一步  从激发阅读兴趣入手

我在批阅学生暑假作文“我喜爱的一本书”时,发现一些学生看的书不错,写的也很有意思,便决定在各班召开“读书交流会”,使学生之间相互促进。

果然,在交流会上发言很踊跃,同学们积极参与的精神也感染了我。

我决定和他们一起交流,讲讲我喜爱的一本书———《拿破仑传》。

起初我顾虑六年级学生不知道拿破仑其人,更不了解一百多年前外国的事情,怕他们不感兴趣。

我就借来—张欧洲大地图挂在黑板上,边讲边对着地图说,哪儿是拿破仑的出生地科西嘉岛,哪儿是普鲁士……为了把滑铁卢之战讲清楚,我把双方将领名字写成投影片,边讲边指投影上的阵容,结果把学生深深吸引住了。

我根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着重介绍了拿破仑坚定的自信心,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他怎样善于学习,身先士卒,怎样在反封建中起了积极作用等。

这堂课大受学生们的欢迎,一下子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也调动起他们的读书热情。

课后不少学生找我借这本书,我建议他们去书店买。

结果阎晓嫣等同学果真买了来,在他们以后的读书笔记中,写的就是读这本书的内容。

师生的读书交流,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读书兴趣。

第二步,引导学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中学生阅读文库》的《散文篇》一书中,有叶圣陶老先生的一篇文章叫“略谈学生读书”,该文讲了读课外书的重要性,提出了读书的四个好习惯。

我组织学生学习、领会并实践。

(我把四个习惯简化为:

先看序言;有问必究;计划读书;择要笔记)特别是好习惯之一的“自觉有所得,随手写简要的笔记”,这一条成为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并从此开始布置学生写每周一篇的读书笔记。

(内容包括:

摘抄和简评)平时我把交流和讲评读书笔记也纳入了阅读课的内容,若干周进行一次,起到了互相启发,共同提高的作用。

这项要求一直坚持了一学年,“不动笔墨不读书”,已经成为每个学生的自觉习惯。

第三步,介绍读书方法

阅读课介绍读书方法是辅助语文课进行的。

如果说语文课上学习课文是“精读”,课外阅读便是“博览”了。

因此,我在阅读课上着重介绍“默读”的基本方法。

第一,认真默读一遍文章;第二,用符号注出生字、词,并查字、词典弄清读音和意义;第三,了解文章写了什么内容;第四,将好句、段摘抄下来。

除介绍默读方法以外,我还进行了朗读方法的指导。

我认为,朗读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而且朗读好了,能更好地表达文章的精美之处。

我在课上讲了朗读的要求,并作了示范,又以《散文篇》上的文章为材料,进行了普遍的朗读检查,在此基础上召开了班级朗诵会和年级的朗诵比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

第四步,开阔读书视野

要打开学生的阅读面,就有一个选择书籍的问题。

目前图书市场混乱,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选择有益的书籍。

我首先与学生一起,学习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读书格言:

“不好的书,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应当首先竭力阅读和了解各个时代和各个民族最优秀作家的书。

”接着,我针对六年级学生的特点,提出几个选书原则:

1.选名著,选经典;2.选贴近少年儿童生活的书;3.选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有关社会、历史、自然科学等知识方面的书;4.选紧密联系现实,有利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书。

为此,我多次去书店选购,为学生配了一套内容涉及面广,文字较为浅显的阅读课用书。

我利用这些书,组织自由阅读、专题阅读,并隔一段时间,带学生到学校阅览室去广泛阅览。

平时,我经常把在书店看到的好书,向学生推荐,也把从学生“读书笔记”中发现的好书介绍给大家。

在我倡导下,各班都成立了“图书角”,同学们把自家的图书带到班上,供全班阅读。

这一切都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读书范围,改变了开学初,只看漫画、卡通的局面。

同学们都很重视读好书,他们拿到班级“图书角”的书,都是精心挑选的。

第五步,训练综合能力

在同学们有了读书兴趣,初步养成了读书习惯以后,我适时地引导他们学以致用,把读书和现实需要结合起来。

为了配合学校的“科学节”和“爱科学月”活动,我组织了一次科技书籍的专题阅读。

我从配套图书中,选了一批科技内容的书,如科幻故事、科学探险小说、科学家传记、科学小常识、科普知识小册子和《大自然奥秘》、《未来世界先知》、《科学珍闻》等,让学生在课上阅读。

然后,布置每位学生根据所读的内容,出一份“科学小报”,报的名称、栏目、选材、版面设计、美术、抄写、绘画等全由自己承担。

没料到这个教学设计,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不仅读书认真,材料选的充实、新鲜,而且写、画非常用心,精心挑选颜色,画插图,显示了他们对绘画的兴趣和潜在的美术才能。

这些小报,在家长会上展出后,受到家长的称赞。

同学们总结了这项活动的四大好处:

(1)增加了课外知识,

(2)锻炼了选材能力,(3)提高了设计版面的能力,(4)学习了科学家的精神。

期末调查问卷显示,出小报是同学们喜爱的读写活动。

第六步,引进读书世界

在浩如烟海的文学海洋中,大部分作品已被无情的时间老人所淘汰,只有那些闪耀着灿烂的思想和艺术光辉的优秀作品,才被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从一个国度走向另一个国度。

这些作品就是“世界名著”。

把学生引入世界名著之林的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小说《爱的教育》。

这本书,我在少年时代就读过。

当老师后,我也把它介绍给学生读。

此书对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都有描写,堪称世界少年最优良的读物之一。

组织学生阅读这本书,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心,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很有好处。

为了摸清学生对这本书的看法,我找了两位已经读过这本书,并写了读书笔记的同学征询意见,他们认为应该向同学们推荐此书。

于是,我买了40多本,决定在课上组织专题阅读。

我自己又认真地读了一遍此书,做了详细的笔记,还准备了一节课的导读。

在课上,我向学生介绍了作者怎样由战士到作家,为什么要写《爱的教育》,这本书为什么成了世界儿童喜爱的书。

还说,我国从二、三十年代起译了此书后,一版再版,如今已有七、八种版本,我也把搜集到的不同版本拿给同学们看,让他们想想这说明什么。

接着,我生动地讲述了书中的故事———一个贫苦的爱国少年。

当我把学生的读书欲望调动起来后,就布置阅读活动:

每人一本书,认真阅读,重点记笔记。

同时,我与美术课老师合作,利用美术课让学生为此书设计封面、插图。

在阅读的基础上,每个学生准备在班上作读书汇报,内容是说说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物,讲一个最打动你的故事,写一篇读后感谈你最大的感受。

最后,各班都召开了“读《爱的教育》汇报会”。

其中六(4)班的汇报会,效果非常好。

会上,老师先展示了好的封面设计和插图,并分别让作者到前面说明设计意图。

他们的设计都抓住了“爱”的主题,展现了主要人物的形象。

说明他们既正确理解了作品,又发挥了想象力接着,由几个同学谈感受。

他们有的谈最喜欢的人物,有的谈最打动人心的故事,虽然所谈的内容不同,但都围绕着爱祖国、同情心、尊敬师长、爱护同学等观点。

特别是杨婷婷同学的发言,把汇报会引向高潮。

因为她以前骂过老师和同学,这次她主动上台谈收获表示要改正错误,大家鼓掌欢迎。

此外,我还组织过冰心作品专题阅读、环保主题作品专题阅读、世界名著(改写本)阅读和知识竞赛等,由于能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相联系,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学年的阅读课,使六年级学生对读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调查问卷显示90%以上的同学喜欢读课外书,特别是喜欢自由阅读。

一学年的阅读课,培养了六年级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他们一直坚持认真写读书笔记,半数以上的同学保持了“优”的成绩。

学年总结中,不少学生提到写读书笔记的收获。

从学生的进步中,我深深感到:

开设课外阅读课,的确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北京景山学校

二、“阅读教学”典型问题回应

1.有什么妙招让学生喜欢读书?

如何调动他们读书的兴趣?

让学生爱读书的方法很多地方都有讨论。

我个人觉得,让学生爱读书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先要引起他们对文字的兴趣。

要引起兴趣,就要有展示,如果能够用自己课前的几分钟为学生范读一些小文章、小故事,甚至是有意思、有想象力的小寓言,应该是不错的办法。

也许一开始您需要选择情节性较强的小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您可以逐渐加大文字的抒情性,弱化文字的故事性。

引导学生向更深入的阅读进发。

2.可以每隔一段时间做一个电影品评课,您可以将被改编成影或是影视剧的作品提前布置给学生,如果太长,可以布置您认为最有意思的某一章节或某一段落。

然后在电影品评课上让学生边看电影边比对着原文本进行评价,从演员的表演到改编的好坏甚至是拍摄的方式都可以品评。

比如《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官西》一段的电影品评会。

3.可以在学生展开一些活动。

我在教学生涯中,曾先后开展“我推荐的一本好书”、“我是读书小博士”等类似的活动,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读过的好书,并进行评比、奖励,让孩子们感受到读书带来的荣誉感,实践证明,效果是不错的。

其实方法还有很多,以上这三种是我用过的,但愿对您有帮助。

2.名著阅读如何才能做到高效阅读

这是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很关心的问题。

我和我的同事们更是将造就“终身阅读者”当做追求的目标。

我们每学期都组织读书交流会,建立交流互动的平台,课内外结合,造就“终身阅读者”。

关于读书交流会的做法,建议你阅读“课改进行时”模块中北京景山学校朱畅思老师的文章《激情澎湃——“读书交流会”》。

我个人的体会是:

一、名著阅读是个长线工作,必须有长线规划;二、名著阅读要与写作结合,写好读书笔记、读后感,才能将阅读落实;三、应当长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名著阅读活动绝不能像一阵雨一阵风走过场;四、读书交流活动应当力求让学生喜闻乐见。

比如我带领学生,利用每天课前五分钟做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拍摄“我的小书架”“我的读书角”,做主题交流活动;师生共写主题作文“我和书的故事”;大力宣扬“做个幸福的读书人”“让读书和写作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等理念。

具体到教学中,我是怎样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的:

首先,我考虑了学生年级不同学业负担不同、年龄不同读书的兴趣和能力不同,考虑了新课标推荐的书目和每册教材推荐书目怎样结合,还考虑了教师指导读书和学生自由读书结合等方面,制定了课外阅读计划。

六年级学生年龄小(我们学校是五四制学校,六年级相当于初中的起始年级),课业负担轻,第一学期:

老师指导读篇幅长、难度大,但这个年龄段学生读起来会有兴趣的《西游记》,寒假学生自由读易懂、有趣的《伊索寓言》和《繁星•春水》。

第二学期:

老师指导读高尔基的《童年》、《骆驼祥子》,高尔基《童年》中小主人公和学生的经历大不相同,但年龄相近,学生读起来有兴趣。

老舍的《骆驼祥子》写的是老北京的事,用的是老北京的语言,学生读起来感觉亲切,易接受。

还让学生自由读了法布尔的《昆虫记》。

暑假时间长,学生读书时间充裕,老师指导读篇幅长、难度大的《水浒传》。

七年级学生年龄稍大些,课业负担轻,但暑假刚刚读完长篇大著《水浒传》,所以第一学期:

老师指导读《名人传》,这本书在七年级读,也正好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寒假指导读鲁迅的《朝花夕拾》,这时学生课内已读过鲁迅的几篇散文和小说,对鲁迅及鲁迅作品有了一些了解,读《朝花夕拾》难度降低了。

第二学期:

老师指导读《三国演义》,暑假指导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

八年级学生年龄又大些,但课业负担加重了,第一学期:

老师指导读《傅雷家书》。

寒假指导读《简爱》。

第二学期:

这时学生应该读短一些的、思想性更强些的书和文章,老师指导读中外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杂文、诗歌,如培根随笔、泰戈尔诗选等,总之,文体多样,内容丰富。

九年级不安排大部头书的阅读,根据中考的需要,读一些短文。

第二,加强指导。

1.每次读一本书之前,我都给学生做个导读,介绍作者情况、书的主要内容、主要写法,告诉学生一些读书方法,如精彩和重点部分精读,其他内容略读;读书不仅要看故事,还要感悟书中的思想感情,学习写人记事、描写抒情议论等方法;读书时不仅要感受文本,还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要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2.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

我根据书的内容和读书目的的不同,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的内容也不同。

如:

读《西游记》,要求学生必须概括每一回的内容,写每一回的重要人物及特点,选做佳句佳段摘抄。

因为六年级的孩子读《西游记》的目的是了解故事内容,知道重要的人物和重要人物的特点。

重要的人物不仅指孙悟空、唐僧这五位取经的人,还指其他比较重要的人物,特点也不仅指人物的性格特点,还包括长相、特殊的本事、使用的武器等。

读《童年》,要求学生做好段的摘抄,并对摘抄的好段进行评析,或者写读后感。

摘抄、评析,可以学语言、学写法;写读后感,是因为这本书的内容是写少年儿童的,与我们今天的学生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容易使学生有感触。

在读罗曼罗兰《名人传》时,我要求学生写随笔,《名人传》的内容丰富多彩,可以给学生许多方面的启示,写随笔,可以使学生自由地书写,尽情地表达。

总之,老师对读书笔记的要求,告诉了学生读这本书的重点。

3.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

老师先于学生读书,先于学生写读书笔记,在学生写读书笔记之前,老师告诉他们怎样概括内容,怎样写重要人物的特点,怎样做好段的摘抄,从哪些角度评析好段,怎样写读后感等等,并读老师写的读书笔记给学生做示范,让学生知道写读书笔记的方法,提高写读书笔记的能力。

第三,开读书交流会,互相促进,提高兴趣,提高能力。

定期或不定期地开读书交流会,让写的好的同学读自己写的读书笔记,或让学生选出自己认为写的最好的一篇来交流。

或者在学生读完一本书后,让学生上网查找各名家对这本书内容、人物、语言、写法等的评价、评析、赏析文章,在班里交流。

在读完《名人传》后,我还组织学生开了贝多芬音乐欣赏、讲解会;开了米开朗琪罗雕塑作品介绍会和托尔斯泰读书随笔交流会。

各种形式的读书交流会,使学生开阔眼界,提高阅读等多方面的能力。

第四,通过收、判学生的读书笔记,督促、检查学生的阅读。

每次读一本书之前,都告诉学生这本书共有多少回(章或节),每周读几回,多长时间读完。

每周一、周五再提醒学生读书。

用统一的笔记本。

固定在每周一收读书笔记,老师每篇必判,有时选出写的好的读书笔记用于交流。

这种检查督促的方式,让我所教的两个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一年半以来一直坚持读书,坚持记读书笔记。

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之后,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了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分析文章等阅读能力;提高了学生文学欣赏和写作能力。

我希望我们今天的读书,能对学生的一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3.关于名著阅读,还有些老师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课时问题,如:

开辟专门课时可行吗?

我们认为这是可行的。

用太多的课时来细讲名著不太可行,但每周辟出一节课来赏析精彩章节,指点阅读方法,却有必要也可行。

教会学生”拿起笔来读书“,学会做评点。

给他们评点的示例,甚至包括金圣叹的评点,脂砚斋的评点。

监控学生名著阅读读得怎么样,不要仅是要求他们写多少读后感、读书笔记,那样很容易使他们未读便背上负担,失掉读的乐趣。

而随手评点,则近乎于“自然阅读”,比较好操作。

每周来一次“相约星期二”“相约星期三“之类,让学生拿出自己的”评点“交流批阅同一章节的感受,这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名著阅读“的散漫无序,又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阅读的空间。

名著阅读专辟课时会不会拉低中考语文成绩,我以为不会。

切切实实让学生读了,而且拿出专门时间来引导学生高质量地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怎么会降低呢?

事实上,我们有时只是苦口婆心要学生读名著而不给任何时间和空间,有时给了学生阅读时间却又放任自流缺乏有效引导,有时又热衷于课本剧表演的热热闹闹而使名著阅读流于形式?

设若,每周辟出一课时呢?

每周利用好这一课时呢?

不止让学生表演而且指导他们编写课本剧呢?

4.怎样在阅读教学中随文进行知识教学

课标提倡的是“结合实际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

如何理解,“实际”是一个关键点。

什么是语文的实际?

也就是各种运用到语文工具的实践,这遍布于课堂、家庭和社会生活之中,并不用刻意去寻找。

比如,课堂上用到的课文,作为成篇的材料,其中必然涉及到语言组织的规则,以及语文知识的运用。

在学生进入理解课文中,可以以其中的例子来点明其中的语文知识点,并结合课文的整体来探讨该特定的语文知识点在整个文章表现中起到的作用。

社会生活则是语文更大的用武之地。

中学生要与更多的人交往,而且往往是独立的去跟别人交往,在这些交往过程中,就要用到语文,如何让自己的讲述变得生动,如何让自己的论辩更为有力,等等,都会涉及到一些重要的语文知识点。

还有社会上的各种宣传材料以及电视节目等等,都会涉及到。

这些丰富的语文生活都是语文知识的外在表现形式,意识到了这一点,就意识到了语文知识教学的“实际”所在。

下面结合一个学员的案例来做一些具体的说明。

在教学《母鸡》一文中,有一段内容是这样的:

“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

”学生通过读后理解,能感受到母鸡的勇敢,它对儿女们的保护是时时刻刻的。

在这个基础上我就问学生:

“在这句话中哪些词最能让我们感受到母鸡的这种勇敢精神呢?

”学生通过自己读去感受,大部份学生都能找出来,是“不论”和“总是”,然后我再让学生看句子,感受一下这两个词,如果在句子中把其中的一个去掉,句子会怎么样?

很多学生都感觉到,去掉了一个之后,句子会不通顺,句意也不清楚。

于是我便告诉学生,它们是一组关联词语,要同时使用的。

之后让学生感受这组关联词应该怎样读,是要读轻些,还是读重些,才能表达出情感呢,学生都感觉是要读较重一些。

然后让学生连续把这句话读了两遍,在读中感受母鸡勇敢的精神,在读中感受这组关联词的意思以及在句中所起的作用,学会运用。

最后让学生用关联词说句子,进行实践运用。

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语文知识出发,这是结合实际进行语文知识教学的核心。

这位老师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是让学生把握整段话语的基本意义,体会到这段话语要传递的情感意义,有了这一体会作为前提,后面的教学就有了前提条件。

这个时候,周老师请学生找出是哪些词最能突出话语的情感意义?

自然引发学生注意这段话语组织的特点,而且成功地指出其中的“无论”和“总是”。

请注意,她并没有直接甩出陌生的术语“关联词语”,仍然以直接的材料作为引子,而且是很巧妙了采用了一种引入方式,也就是,“把其中的一个去掉,句子会怎么样?

”这其实是一种对比法,也就是,通过对关联词语的增删来体会话语意义上的变化,这样,学生就可以自己通过实践体会到关联词语的功能和使用规则,而他们通过自己体悟到的知识,是印象很深的。

这个时候,周老师才点出“关联词语”这一核心概念。

这个时机是恰到好处的,因为学生已经通过自己的一系列思考到了这一步,但高一层的提高还是需要老师点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