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10509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82.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科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三年级科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三年级科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三年级科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三年级科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三年级科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三年级科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三年级科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三年级科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三年级科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三年级科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三年级科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三年级科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三年级科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三年级科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三年级科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三年级科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三年级科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三年级科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三年级科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科学.docx

《三年级科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科学.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级科学.docx

三年级科学

 

三年级科学

第一单元:

植物

课题:

1、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观察活动,体验看、听、摸、闻等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体会到科学观察可以了解更多的事情。

2、通过观察活动使学生感悟到自然界的美妙、研究自然的乐趣,从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研究活动。

3、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交流、合作对学习的作用。

教学重点:

开展科学观察活动,体会到科学观察可以了解更多的事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水槽、橡皮泥,水杯、盐、细铁丝。

2、学生准备:

橡皮泥、铝箔、潜水艇、筷子、塑料管、泡沫板、生鸡蛋或土豆、硬币、针线。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前准备:

记录卡、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门新课——科学,谁能说一说,你认为科学课上我们会做些什么?

”(学习科学知识,观察,做可实验,进行科学考察等活动)

“对,科学课上我们就是要记性一些观察、实验,要亲身经历一个个的认识周围环境,认识周围事物的探究活动,在研究、认识活动中学习科学知识。

可不要小看这一个个的活动,今天我们人类所有的科技成果,都是科学家在观察、实验、研究活动的基础上获得的。

谁知道一些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科学发现的故事能讲给大家听吗”

二、学生自主学习。

1、看图上的树。

师:

“请同学们打开书第2页,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

一棵大树,叶子,枝条,茎……)

让学生把看到的记录在活动本上。

2、回忆曾经看到的树。

师:

“你在大树前看到过什么?

”(生说出记录)

“想再去看一看吗?

生在说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学会用记录的词语:

嫩绿、绿叶、黄叶;大树、小树;绿皮、干皮等

3、观察一棵树。

(1)讨论观察方案。

师:

“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

“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2)组织学生到学校的大树前开始活动。

(让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3)学生把看到的记录在活动本上。

4、比较三次的记录。

带学生回教室,汇报交流。

师:

“以前的看和这次的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我们再去看会知道得更多”

小结:

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再去“看”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通过观察使我们感悟到大树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体,大树和其他生物之间、大树和它生活的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三、课后研究。

在你家附近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定观察内容进行观察。

第一单元:

植物

课题:

2、我的大树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和高矮。

2、会拓印树皮的图案;画出树叶的形状。

3、能搜集一些实物的标本。

教学重点:

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描述树。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树皮的拓印、几张大树的照片。

2、学生准备:

白纸若干。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

“大家已经观察了一棵大树,你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观察的那棵树是什么样的?

二、学生自主学习。

1、用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和高矮。

师:

“请你用动作告诉别人你看到的树的树冠形状;用手比划你的大树的树干有多粗;用比较的方法告诉别人你的大树有多高。

学生进行交流。

2、观察描述树的其他方法。

师:

“你看到的树的树皮是什么样的?

(生说师板书:

粗细干…)

“你能拓下来给大家看一看吗?

3、学生到教室外拓印树皮。

(1)指导学生拓印树皮的方法。

师:

“除了拓树皮,还有其他描述大树的方法吗?

(2)画画树叶的形状。

(3)展示从树上掉下来的果实。

师小结:

用图画、拓印做记录,搜集一些实物标本,都是我们观察、描述大树时可以使用的方法。

4、对记录、描述作用的理解。

师:

“我们能对大树进行描述或记录,那你是否能根据别人的描述知道是哪一棵树?

出示一份观察记录,让学生猜猜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

学生到校园里寻找这课树。

三、课后研究。

试写一份树的观察记录。

教学后记:

第一单元:

植物

课题:

3、各种各样的叶

(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对美丽的树叶的观察研究活动中产生情感体验,对学生进行“爱护草木,保护环境”的教育。

2、会描述树叶的颜色、形状、大小。

3、能对树叶进行比较观察和测量。

教学重点:

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描述树叶。

教学准备:

各种各样的落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

“秋天来了,树叶开始从树上落下来,你见过落叶吗我们的校园里有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各种各样的叶。

二、学生自主学习。

1、校内捡落叶。

师:

“请分小组捡落叶,用袋子装好,注意不要乱摘树叶,不要踩坏花草,不要爬树采集。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

2、小组交流、统计。

师:

“你一共捡了几片落叶?

“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你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

让学生写好统计记录。

3、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师:

“请同学们把数量最多的那种树叶全拿出来。

“这些叶子的大小、形状、颜色都一样吗?

“你根据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树的叶又根据什么,说另外的树叶不是同一种树的叶”

4、小结:

三、课后研究。

到公园里捡一些树叶,统计一下共有几种树叶。

第一单元:

植物

课题:

3、各种各样的叶

(二)

教学准备:

1、捡回来的树叶。

2、描画叶片大小的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

“当你去公园里捡树叶的时候,你面对这些树叶有什么体验和感受?

二、学生自主学习。

1、观察叶的颜色。

师:

“如果有人问植物的叶是什么颜色的,你该怎样回答?

“说一说你的树叶有哪些颜色?

“你能按颜色变化给树叶排列顺序吗?

“说一说你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板书:

绿色、黄色…

2、观察叶的形状。

师:

“叶子的颜色各不相同,那么它们的形状相同吗?

(1)学生根据叶子的形状进行分类。

(2)学生介绍自己的分类情况。

“说说你分的这几类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板书:

卵形、掌形、心形、披针形、扇形、针形、带形

(3)画一画树叶常见的几种形状。

3、观察叶的大小。

师:

“在你所有的这些叶子中,最大的是哪片最小的是哪片”

(1)指导学生把两片树叶描画在方格纸上。

(2)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叶的大小。

(3)量一量最长的叶与最短的叶的长度。

师小结:

“除了用这些方法进行观察、比较叶的大小之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想一想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描述叶的大小?

三、课后研究。

用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一些树叶拼贴一幅图画。

教学后记:

第一单元:

植物

课题:

4、一片完整的叶

(一)

教学目的:

1、通过数一数枝条上有几片叶,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叶的不同。

2、让学生在观察中寻找叶与枝条连接处的特点。

教学重点:

学会观察,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写。

教学准备:

若干带有树叶的树忮,各种不同叶脉的树叶,各种不同叶缘的树叶,各种不同叶柄的树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

“我们观察植物的叶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对叶的颜色、形状、大小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可是,你去仔细观察过一片完整的叶吗?

二、学生自主学习。

1、观察一片完整的叶。

师:

“观察带有叶片的树枝,数一数枝条上有几片叶。

“寻找叶与枝条的连接处,看看有什么特点?

“通过比较知道怎样才算一片完整的叶?

选取几片有代表性的树叶进行观察。

讨论:

叶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板书:

植物的叶由叶片、叶柄构成。

2、观察各种不同的叶片。

师:

“我们知道了叶是由叶片和叶柄构成的,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叶片都长得一样呢?

(1)学生分组观察讨论。

(2)学生汇报交流观察结果。

(3)让学生用这些名称说说树叶的不同点。

3、观察各种不同的叶柄。

师:

“通过观察,我们知道许多不起眼的事物实际上包含着许多秘密,叶片就是这样,那么你观察过叶柄吗?

(1)学生观察不同叶的叶柄。

(2)交流观察结果。

4、叶的共同之处。

分组讨论:

这些看起来各不相同的叶有什么共同之处?

汇报交流。

三、课后研究。

搜集不同叶脉、叶缘和叶柄的树叶。

第一单元:

植物

课题:

4、一片完整的叶

(二)

教学目的:

1、观察不同的叶脉、叶缘、叶尖、叶基,加深对叶片的了解。

2、能描述一片叶的特点。

教学准备:

不同颜色、形状、大小的树叶若干,白纸,颜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

“以前我们学习了怎样描述一棵大树,大家是不是还记得描述的方法你会描述一片叶子吗”

二、学生自主学习。

1、描述一片叶的特点。

师:

“树叶的种类非常多,我们也对许多叶进行了观察,用什么方法把你观察到的树叶描述给大家听比较好呢?

(1)学生分组讨论:

描述哪些内容?

怎样进行描述?

(2)小组汇报交流讨论的结果。

(3)学生自由选择一片叶子练习描述,说给同组同学听。

(4)每组选派一名同学到讲台对叶子进行描述,让其他同学猜一猜描述的是哪片叶。

(5)教师任选一片树叶让学生试着进行描述。

2、拓印一片美丽的叶。

师:

“大自然是美的,树叶也是美的。

树叶不仅给我们提供了观察研究的内容,也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美丽的色彩。

请你选择一片你认为最美的树叶。

你想把美丽的树叶拓印下来吗?

”(回忆以前拓印树皮的方法。

(1)思考:

拓印树叶用什么方法最好?

(2)学生开始拓印树叶。

师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三、课后研究。

找一片美丽的叶,描述这片叶的特点,并把这片树叶拓印下来。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

动物

课题:

1、寻访小动物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和推动学生开展寻访调查小动物的活动。

2、鼓励学生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进行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

教学准备:

划定一个较小的范围,如一棵数、一个小花坛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①研究动物的活动开始了。

做个游戏性测试:

·一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脑海里立即浮现出来的是什么动物?

·如果说“大动物”,我们想起的是哪些动物?

·如果说“小动物”,我们想起的是哪些动物?

②简要说说通常我们是怎样划分大动物和小动物的。

二、学生自主学习。

1、附近能观察到哪些小动物。

师:

①九月里,我们能在附近观察到哪些小动物?

②估计一下,或猜一猜,在那棵大家都熟悉的校园的树上(或花坛、草地等),老师观察到哪些小动物猜猜会有多少种小动物

(教师出示一棵数,让学生说出名称的展示写着名称的卡片。

③附近还有哪些能找到栖息和活动着小动物的地方?

④我们估计:

我大概能观察调查到多少种动物?

我们小组一共能观察调查到多少种小动物?

我们班一共能观察调查到多少种小动物?

2、指导观察和调查的方法。

①寻访活动的任务设置和寻访活动计划的讨论。

·主要任务:

了解这个季节里,我们能在附近观察到哪些小动物。

·计划:

关于寻访活动的时间、地点的安排和小组内部的分工,调查记录的选择或设计等。

②观察调查过程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和问题解决方法的讨论。

·不知道名称的小动物的记录问题。

·一些难于接近的小动物的观察问题。

·同学和老师提出的其他问题,如:

雌蚂蚁和雄蚂蚁,应记录为一种还是两种小动物?

3、寻访活动的要求。

①寻访活动中的安全问题。

·哪些场所隐藏着危险?

·哪些活动可能出安全事故?

·哪些小动物有可能造成对人的伤害?

·从安全考虑,我们的寻访活动需注意哪些事项,须作哪些规定?

②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假如我是只小蚂蚁……

·我们的动物朋友,我们的动物邻居。

·我们所观察的是一个生命体。

和我们人一样,所有的生命体只有一个生命。

③保护观察调查地的环境。

④从学做一个合格的观察者开始。

三、课后研究。

在一周内交一份寻访小动物活动的调查记录。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

动物

课题:

2、蜗牛

(1)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观察蜗牛的身体。

2、让学生在观察蜗牛的过程中,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描述他们的发现和进行一些猜测、推测。

教学准备:

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蜗牛,盛放蜗牛的容器,放大镜,记录用纸和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

“观察过蜗牛吗能说说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吗用放大镜观察过蜗牛吗”

二、学生自主学习。

1、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身体。

①观察蜗牛的准备。

区分蜗牛的壳和蜗牛的身体,确定蜗牛的身体为本次观察的重点;确定“了解蜗牛的身体,回答‘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的问题”为观察目的。

②提出按一定的观察顺序进行观察的要求:

依次观察蜗牛的头部、腹部和尾部。

重点观察头部,观察蜗牛的眼睛、触角和嘴。

③进行分组或个人的观察活动。

④描述所观察到的蜗牛的身体。

尝试按一定顺序,有一定条理,有重点地描述蜗牛身体的特点。

2、蜗牛壳的观察。

①观察蜗牛壳的讨论。

观察过蜗牛的壳是怎样的蜗牛壳的观察会有多少观察内容

②蜗牛壳上的螺线的观察和讨论

·蜗牛壳螺线的观察的内容。

·螺线形状的观察描述和螺线名称。

·螺线旋了几圈怎么数

·螺线的展开方向,左旋和右旋。

③左旋蜗牛和右旋蜗牛;头发的旋涡;海螺、牵牛花等等自然界的左旋和右旋。

④从一条螺线的观察内容到蜗牛壳的其他观察内容——提出观察蜗牛壳的新的问题,发现蜗牛壳的更多的观察内容。

3、蜗牛吃食物的观察。

①蜗牛怎样吃食物。

·观察吃菜叶的蜗牛。

观察吃黄瓜的蜗牛,观察蜗牛的齿舌。

·描述蜗牛是怎样吃食物的。

②蜗牛选择什么样的食物。

讨论:

看看我们为蜗牛准备了几种食物,要想知道蜗牛会在这几种食物中选择哪一种,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

观察活动:

在蜗牛的周围放一些食物,观察蜗牛朝什么方向爬,去吃什么食物。

③蜗牛能在多远的地方发现食物?

4、小组交流与小结。

说说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

说说蜗牛是怎样吃食物的?

三、全课总结。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

动物

课题:

3、蜗牛

(2)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观察蜗牛的运动。

2、让学生观察蜗牛在各种物体上的爬行动作。

教学重点:

观察蜗牛身体的运动方式。

教学准备:

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蜗牛,放大镜,玻璃片,小木棒、棉线、记录用纸和笔。

塑料薄膜和画有同心圆的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

“我们已经比较仔细地观察过蜗牛了。

那么,蜗牛有脚吗蜗牛有脚的话,蜗牛的脚是怎样的呢蜗牛没脚的话,蜗牛是用什么爬行的呢”

二、学生自主学习。

1、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身体爬行的部分。

①观察:

蜗牛用身体的哪一部分爬行。

②蜗牛用身体的腹部爬行。

蜗牛没有像人、兔、蟋蟀那样的脚,蜗牛的腹部就是蜗牛的脚,这是一种特殊的脚——腹足。

2、观察蜗牛的爬行。

·观察玻璃片上爬行的蜗牛,观察蜗牛的腹部是怎样使身体前进的。

·蜗牛爬行的描述和模仿。

·观察蜗牛在小木棒、棉线等物体上的爬行动作。

描述蜗牛在这些物体上的爬行。

3、蜗牛爬行的痕迹。

·说说蜗牛爬行观察过程中还有什么发现。

·观察蜗牛爬行留下的痕迹。

发现痕迹是粘液变成的。

·推测一下蜗牛分泌的粘液所起的作用。

4、蜗牛赛跑。

(1)哪只蜗牛爬得快?

提出蜗牛赛跑的建议。

(2)讨论蜗牛赛跑的活动设计。

如:

有使蜗牛朝着一个方向爬行的方法吗?

吸引蜗牛向一个方向爬的方法。

让蜗牛只能朝一个方向爬行。

有其他的比赛方法吗?

不管朝哪个方向爬的方法。

测量蜗牛爬过的距离的方法。

(3)在小组里进行蜗牛赛跑的活动:

在画有同心圆的纸上塑料薄膜,把蜗牛放在中心圆内,看哪只蜗牛最先爬出外圈。

5、小结

关于蜗牛的爬行,我们还能观察研究些什么我们还能搞些什么活动

三、全课总结。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

动物

课题:

4、蜗牛和蝗虫

教学目的:

1、能掌握比较观察蝗虫和蜗牛的相同和不同。

2、能描述蝗虫和蜗牛的异同。

教学重点:

观察蝗虫和蜗牛的特征,比较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

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蝗虫、蜗牛壳、放大镜、尺、三角尺、记录用纸和笔。

蝗虫、蜗牛、长得跟蜗牛相近的动物、长得跟蝗虫相近的动物、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的动物,大象、长颈鹿、蜂鸟等动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

“我们已经上两节课观察了蜗牛,那蝗虫和蜗牛相不相同呢?

二、学生自主学习。

1、观察蝗虫。

①观察蝗虫。

观察蝗虫的头、胸、腹;蝗虫的头部:

眼睛(单眼与复眼)、触角、嘴(口器);蝗虫的脚;蝗虫的翅。

②描述蝗虫的身体特点。

2、比较蜗牛和蝗虫的身体。

·比较蜗牛与蝗虫的相同点。

都有头部,头部有触角、眼睛、嘴;都有运动器官——足;……

·比较蜗牛和蝗虫的不同点。

身体形状、构造不同;眼睛、触角、嘴、足等不同;……

3、比较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周围环境中,跟蜗牛长得相近的动物:

田螺、蛞蝓、蚌、蚬……。

·周围环境中,跟蝗虫长得相近的动物:

蚱蜢、螳螂、蟋蟀、蜜蜂、蚂蚁……

·周围环境中,长得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的动物:

猫、青蛙、鱼、鸟、乌龟……

4、观察蝗虫的大小。

(1)比较两只蝗虫的大小。

(2)观察描述一只叫大的蝗虫和一只较小的蝗虫。

(3)测量蝗虫的身体长度。

(4)测量蝗虫的展翅长度。

5、观察蜗牛的大小。

(1)测量蜗牛的身体长度。

蜗牛的身体没有固定的长度,测量存在难度,即使测量出了数据也没多大用处。

(2)寻找比较蜗牛大小的方法。

(3)比较测量蜗牛壳的大小。

用三角尺测量蜗牛壳口朝向桌面时的高度。

6、动物大小的观察和描述。

(1)出示一张蜂鸟的图片,问:

“这是什么鸟这只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没有(师:

知道这只鸟有多大吗老师的食指和拇指表示1~2厘米的大小,这只蜂鸟跟蜜蜂差不多大小。

大小的观察和描述,有时是很重要,很有用的。

(2)讨论:

大象、长颈鹿、龟、蚯蚓、蝴蝶、乌龟、瓢虫,我们一般采用什么方法观察描述这些动物身体的大小。

(3)说说自己在寻找小动物的调查活动中,是用什么方法观察描述动物身体的大小的。

三、小结。

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动物有什么不同的观察方法。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

动物

课题:

5、蚂蚁

教学目的:

1、能解决观察蚂蚁时碰到的问题。

2、会比较蚂蚁、蜗牛、蝗虫的身体特点。

教学重点:

掌握蚂蚁的身体特征。

教学准备:

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纸、放大镜、小盒子、小瓶盖或小木块,塔“桥”用的小纸条,记录用的纸和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

“同学们对蚂蚁都很感兴趣,那你有认真地观察过蚂蚁吗蚂蚁是怎样的能画一只大蚂蚁吗我们今天这继续观察蚂蚁。

二、学生自主学习。

1、观察哪一只蚂蚁。

①选择观察瓶里的蚂蚁,还是放在白纸上的蚂蚁?

②选择瓶里的蚂蚁观察,有利与不利的地方;选择白纸上爬的蚂蚁观察,有利与不利的地方。

2、把蚂蚁放在什么地方好一些?

(1)把蚂蚁放在什么地方观察,既能看清楚,又不会到处乱爬?

(2)用什么方法可以看得更清楚用什么方法可以使蚂蚁不会乱爬

(3)在盆子里倒一点水,水中央放一个小瓶盖或小木块,让一只蚂蚁爬到瓶盖上。

蚂蚁只能停留在瓶盖上,不能到处乱爬了。

3、用放大镜观察蚂蚁。

(1)小组内交流一下,怎样观察蚂蚁的身体。

(2)用放大镜观察蚂蚁,注意控制观察蚂蚁的呼吸,别吹走了蚂蚁。

4、讨论:

蚂蚁身体的特点。

(1)蚂蚁的身体是怎样的?

(2)和蜗牛比较,蚂蚁的身体有什么特点?

(3)和蝗虫比较,蚂蚁的身体有什么特点?

5、试一试。

(1)看看瓶盖上的蚂蚁的行动,试着解释蚂蚁怎么不到处乱爬了。

(2)如果再放一个瓶盖,在两个瓶盖上搭一座“桥”,猜猜蚂蚁会怎样?

(3)试一试。

(4)怎么解释蚂蚁的反应呢蚂蚁想家了吧如果把蚂蚁放在教室地面上,蚂蚁能找到回自己家吗

6、送蚂蚁回家。

师:

“这些蚂蚁原来住在什么地方,我们就把它们送回什么地方吧。

在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中,请别忘了送小动物们回家,让它们回到各自的生活环境中去。

在送小动物回家的过程中,我们还可能会有新的观察发现呢!

第二单元:

动物

课题:

6、我的观察研究

教学目的:

1、能收集观察小动物的活动记录。

2、会写一份观察研究记录。

教学重点:

能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能解决自己在观察中发现的问题。

教学准备:

收集一些三年级学生水平的观察小动物活动设计、观察记录、研究小论文以及一些研究性、活动性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

“观察研究小动物的学习活动已经进行了3~4个星期,一定有许多有趣的发现和成果向大家报告,要和大家分享。

我们今天就来开个观察小动物的成果报告会,向大家报告‘我的观察研究’”

二、学生交流。

1、报告会的内容顺序安排。

①报告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②报告观察过程中碰到并已经解决的问题,和碰到了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③展示已经完成的观察记录和观察研究小论文。

2、把蚂蚁送回家。

(1)跟踪蚂蚁中的发现。

(2)蚂蚁路线的观察描述。

(3)蚂蚁窝的观察描述。

(4)关于蚂蚁的其他发现。

3、其他小动物的观察和发现。

4、报告观察过程中碰到并已经解决的问题,和碰到了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5、动物单元的小结。

师:

“关于课外的交流和展示,关于许多有趣的、有意义的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动物单元的学习告一段落,动物的观察研究活动还将继续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