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急救常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10603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61.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本急救常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基本急救常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基本急救常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基本急救常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基本急救常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基本急救常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基本急救常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基本急救常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基本急救常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基本急救常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基本急救常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本急救常识.docx

《基本急救常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本急救常识.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本急救常识.docx

基本急救常识

基本急救常识

通过学习,提高紧急救护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学会在执勤中战伤自救、护救的简易方法。

主要是四个方面:

止血、临时包扎、临时固定和搬运输送。

一、止血

发生大量的出血,往往是导致人休克或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在救护的过程中,必须迅速准确的进行止血,才能有效地抢救伤员。

出血的种类、特征及其止血方法:

(一)动脉出血:

特征是血色鲜红,呈喷射状。

很危险。

止血方法:

一般使用直接指压方法(有条件最好用无菌纱布按压伤口)和加压包扎方法。

迅速送往医院。

(二)静脉出血:

特征是血色暗红,呈缓慢涌流状。

止血方法:

一般抬高受伤肢体的位置就可以减少流血,加压包扎即可达到止血。

(三)毛细血管出血:

特征是血色鲜红,呈片状从伤口四周渗出,出血量小。

止血方法:

一般在伤口外盖上纱布或用干净手帕扎紧,贴创可贴就可止血。

有时无须包扎也能自然止血。

几种指压方法:

指压方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临时止血法,多用于头部、颈部及四肢的动脉出血。

其方法是:

根据动脉走行位置,在伤口近端,用手指将动脉压在邻近的骨面上而止血。

(无菌纱布直接按压在伤口上)

1、颈总动脉压迫法:

用于同侧头、颈部出血。

在胸锁乳突肌中点的前缘,将伤侧颈总动脉向后压于颈椎横突上。

注意此方法仅用在紧急情况,避开气管,严禁同时压迫两侧颈总动脉,以防脑缺血。

颈总动脉压迫

2、颞浅动脉压迫法(头顶部)用于同侧额部、颞部出血。

在耳前队准下颌关节上方处加压。

颞浅动脉压迫

3、颜面部动脉压迫法:

用于眼以下的面部出血。

在下颌角前(2厘米)将面动脉压在下颌骨上,有时需两侧同时压迫,才能止住血。

颜面部动脉压迫

4、锁骨下动脉压迫法:

用于同侧肩部和上肢出血。

在锁骨上窝、胸锁乳突肌下端后缘,将锁骨下动脉向内下方压于第一肋骨上。

锁骨下动脉压迫

5、肱动脉压迫法:

用于同侧上臂下1/3前臂和手部出血。

在上臂内侧中点、肱二头肌内侧沟处,将肱动脉向外压于肱骨上。

肱动脉压迫

6、尺桡动脉压迫法:

用于手部出血。

在腕部,以两手拇指分别同时压于尺桡动脉。

尺桡动脉压迫

7、指动脉压迫法:

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指根的两侧就能达到止血。

指动脉压迫

8、股动脉压迫法:

用于同侧的下肢出血。

在腹骨沟中点稍内下方处,将股动脉用力压在骨股上。

股动脉压迫

9、足部出血压迫法:

用两手拇指分别压于足背动脉和内踝后方的胫动脉上。

足部出血压迫

二、临时包扎

包扎在战救中应用广泛,它有止血、保护伤口、减少污染、扶托伤肢,压迫止血和减轻伤员痛苦等作用。

常用的包扎材料是:

三角巾、毛巾、绷带等,特殊情况下还可以用自身装备的衣、帽、腰带等物。

(一)包扎注意事项

1、快:

发现、暴露、检查、包扎伤口动作要快。

2、准:

包扎部位要准确、。

3、轻:

动作要轻,不要碰压伤口。

以免增加伤员伤口流血和疼痛。

4、牢:

包扎要牢靠,松紧适宜,打的结不要压伤口。

5、细:

处理伤口要仔细。

(二)三角巾的使用方法

三角巾在战救中应用范围最广,简便迅速,易于掌握,包扎面大,效果确实。

可用于人体各部位的包扎。

三角巾的使用

1、头、面部包扎法

(1)帽式包扎法。

适用与颅顶部受伤的包扎。

(2)风帽式包扎法。

适用与颅顶部、面部、下颌伤的包扎。

(3)单、双眼式包扎法。

适用于头、眼部包扎。

2、肩、胸、背部包扎法:

(1)单肩部燕尾式包扎法。

适用胸部、肩部受伤的包扎。

(2)胸、背部燕尾式包扎法。

适用胸、背部包扎。

3、腹部包扎法

腹部兜式包扎。

主要适用于腹部受伤的包扎。

上图肠溢出包扎法

 

4、四肢包扎法

(1)手(足)三角巾包扎。

(2)手(足)绷带8字包扎。

(3)膝(肘)部包扎。

适用于膝盖、肘部的包扎。

三、骨折临时固定

对发生骨折时应进行及时、正确的处理,并立即送往医院,这在战救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了解

(一)骨折的分类

1、以有无皮肤及其他空腔器官破损而分

(1)闭合性骨折。

皮肤粘膜未被穿破,不于外界相通。

(2)开放性骨折。

皮肤粘膜被骨端穿破,与外界或空腔脏器官相通。

此骨折极易被细菌侵入而感染,后果比较严重,危险性大。

2、以骨质完是否全折断而分

(1)不完全骨折。

骨质未完全折断,如裂纹骨折,穿通骨折。

(2)完全骨折。

骨质完全折断,成为两块或两块以上,如横断骨折、斜形骨折、粉碎性骨折。

(二)骨折的临时固定

临时材料可用夹板、木板、铁丝、竹竿、麦秸、木棍等。

(1)前臂骨折固定

①夹板固定。

伤员前臂的掌背侧各放一块夹板,用绷带或三角巾固定于功能位(屈肘90度)再用三角巾悬吊胸前。

②衣襟躯干固定。

将伤侧衣襟反折兜起伤臂,衣襟角剪孔挂在第一扭扣上,再用腰带或三角巾经肘关节上方绕胸部一周打结固定。

(2)肱骨骨折固定

①三角巾折成10—15厘米宽的带子,将肱骨固定在躯干上,屈肘90度,再用三角巾将前臂悬吊在胸前。

②衣袖木板、竹片固定。

反折衣襟悬吊前臂,三角巾绷伤肢外侧,分别打结固定。

反折衣襟悬吊前臂,三角巾绷伤肢于躯干上加以固定。

(3)股骨骨折固定

①将加板放于伤肢外侧(自腋下至踝部)关节及空隙部位加垫,用三角巾或绷带、腰带等在骨折的上下两端、腋下、腰部及膝、踝关节处固定。

②健肢固定。

将两下肢并列,伤肢、健肢一起用三角巾、绷带、腰带等固定。

注意两腿间的空隙处(膝、踝关节、骨突出部)用衣物衬垫。

(4)小腿骨折固定

①夹板固定。

夹板长度要超过小腿上到大腿部,下到足跟。

夹板置于伤腿外侧,必要时内侧也可放置一块,然后要加垫。

②健肢固定。

同股骨健肢固定。

〈3〉树枝固定。

同夹板固定。

四、搬运伤员方法

(一)注意事项

1、送往医院的搬运中,有条件的尽量做好伤员的初步急救处理,一般先止血、包扎、固定后搬运。

2、搬运动作要轻巧、迅速,避免不必要的震动。

3、送往就近的医院,赢得抢救时间。

(二)常用的几种搬运方法

1、单人搬运。

(1)肩法;

(2)背法;(3)抱法;(4)腰带抱运法。

2、双人徒手搬运。

(1)椅托式搬运法;

(2)拉车式搬运法。

3、双人担架搬运。

(三)危重伤员后送体位和注意事项

1、昏迷和颅脑损伤的伤员;应安置侧卧或俯侧卧位,便于口腔、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防止舌后坠,保持呼吸道畅通。

防止脑水肿,头部要垫高,不能低于其他部位并略加固定,以防运送途中震荡。

2、胸部损伤的伤员;应取斜坡卧位或侧卧位后送。

注意不要影响呼吸。

3、腹部损伤的伤员;一般用仰卧位,亦可用斜坡卧位,以减少腹壁张力,可将伤员膝下垫高,使伤员双腿半屈曲位置。

4、骨盆骨折的伤员;应用三角巾将骨盆包扎固定,然后,仰卧于担架上,膝下稍垫高,双膝骨节屈曲。

5、脊柱与脊髓损伤的伤员。

搬运时应注意,不可使颈部和躯干前屈和扭转,应使脊柱保持伸直姿势,绝对禁止一人抬肩,一人抬腿的搬运,要平抬,以免使伤员发生脊髓损伤或加重损伤。

五、烧伤的现场救护方法

烧伤现场急救是为制止烧伤不继续扩大和加深,预防感染、防止休克。

(一)迅速灭火;断绝火源的氧气,可用衣服、被子、雨布等覆盖着火处。

必要时可就地翻滚或跳入临近的河坑内。

切忌奔跑,以免发生呼吸道烧伤。

(二)解脱衣服;解脱衣服时,如衣服已与皮肤粘连,不可撕拉或用水浸湿,可将未粘的部分衣服剪去,粘连的部分则留在皮肤上。

不要碰破创面和剪破水泡,以免感染和疼痛。

(三)保护创面;创面可喷洒烧伤净或迅速用干的无菌敷料敷盖,再用绷带或三角巾轻包扎。

大面积烧伤可用干净的床单包裹。

手、足烧伤时,应将指、趾分开包扎,以防粘连。

烧伤创面、禁用水冲洗。

(四)防止休克;可给于止痛济。

(五)使用抗菌药物,防止感染;

(六)迅速送往医院。

运送途中应注意保暖,减少颠簸。

六、考核

考核成绩评定分为合格和不合格。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考核为不及格:

(一)未找准伤员的受伤部位;

(二)处理方法不正确;

(三)救护器材使用不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