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综合333名词解释总汇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10987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综合333名词解释总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教育综合333名词解释总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教育综合333名词解释总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教育综合333名词解释总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教育综合333名词解释总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教育综合333名词解释总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教育综合333名词解释总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教育综合333名词解释总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教育综合333名词解释总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教育综合333名词解释总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教育综合333名词解释总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教育综合333名词解释总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综合333名词解释总汇Word文档格式.docx

《教育综合333名词解释总汇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综合333名词解释总汇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综合333名词解释总汇Word文档格式.docx

9.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最早对遗忘现象进行研究,并发现其规律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为了使学习和记忆不受旧经验的影响,他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的材料,把识记材料学习到恰能背诵的程度,经过一定时间间隔再重新学习,以重学时节省的诵读时间或次数作为记忆的指标。

并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曲线图,称之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以后逐步放缓。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遗忘规律。

10.思维:

思维是通过一系列比较复杂的操作来实现的,它具体表现为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时,人脑对各种信息的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系统化和具体化等过程。

11.问题解决:

认知心理学认为:

问题解决是指一系列有目的指向性的认知操作过程。

问题解决是思维活动的方式之一,但并不是所有的思维活动都是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

安德森认为问题解决必须同时具备目的指向性、操作序列和认知操作这三个过程。

12.情绪调节:

情绪调节是指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者他人情绪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

情绪调节有其自身的特点:

其一,无论积极还是消极的具体情绪,如果超出个体的承受能力或与环境不相适应者需要进行调节;

其二,情绪调节不仅针对具有强烈感受和过高生理唤醒的情绪,较低强度的、需要增强的情绪也需要调节;

其三,情绪调节具有一定的目的和目标,并可以区别良好调节与不良调节;

其四,情绪调节过程是在一些策略和机制作用下,情绪被管理和调整的过程。

13.动机:

动机是指引发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特定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和内部动力。

动机是行为产生的基础,在动机作用下,个体产生各种有目的的活动。

活动产生后,动机还继续对活动进行维持与调节,使活动得以持续并向既定的方向和目标推进。

14.需要层次论(13年考过):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五类:

第一类是生理需要。

如人对事物、水、睡眠等的需要。

处于人的需要中的最底层。

第二类是安全需要。

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收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

第三类是归属和爱的需要。

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情感上的联系或关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社会团体并取得承认。

第四类是尊重的需要。

尊重包括自尊和受别人的尊重。

第五类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潜能,并使之完善化。

15.意志: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6.人格:

在当代,比较代表性的人格的界定是普汶的观点:

人格是为个体的生活提供方向和模式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复杂组织。

该定义包括三方面:

个人整体的机能系统;

认知、情感和行为之间的复杂交互作用;

时间在个人身上的连续性。

17.气质:

在心理学中,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稳定的个人特点,也就是日常生活所说的脾气禀性。

18.性格:

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一方面,性格是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塑造出来的,一经形成比较稳固。

这种稳固的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在类似的、甚至在不同的情境中都会表现出来。

另一方面,性格是个性中具有社会评价意义的部分,在个性的诸多心理特征中占有核心的地位。

性格是个别性和典型性的统一。

19.能力: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有两层含义:

一是已经表现出来的实际能力,这种能力可以用成就测验来测量;

二是潜在的尚未变现出来的心理潜能,这种潜能通过学习或培训后有可能发展起来,这种能力可以用性向测量来测量。

20.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是指产生新思维和制造新产品的能力。

具有创造能力的人能超越具体知觉情境的限制,摆脱思维定势、传统观念和学习习惯思维的束缚,独具慧眼,能发现事物的新性质和新关系,提出新原理,发现新原理,发明新产品。

21.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

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状态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

二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

22.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的概念要从了解认知的概念开始把握。

所谓认知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

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一定的功能系统,从而实现对个人认识活动的调节作用。

在个体与环境的作用过程中,个体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发展,并趋于完善。

心理学将个体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称为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其一,构成认知功能系统的各种不同心理成分有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整到完整,不断发展;

其二,构成认知功能系统的各种心理成分的关系趋于相互协助。

23.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个体心理成熟程度的标志,也是推动人格发展的内部动力。

自我意识的构成因素也可以从知、情、意三个方面加以分析,即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节。

24.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具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界定。

从广义上讲,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关系均为人际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文化关系、情感关系等。

心理学所研究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狭义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而形成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

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的心理状态。

25.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水平有两种:

一种是学生现有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叫最近发展区。

教育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学习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到达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入下一个最近发展区。

《教育学基础》

1.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3.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作用。

4.教育目的:

教育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预期实现的结果。

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身就反映着办教育主题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

从所含内容的主要指向来看,教育目的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是整体教育意欲达到的根本所在。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

其层次结构有上下位之分,依次为: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

5.价值性教育目的:

即教育在人的价值倾向性发展上意欲达到的目的。

内含对人的价值观、生活观、道义观、审美观、社会观、世界观等方面发展的指向性和要求,反映教育在构建和引领人的精神世界、人文情感、人格品行、审美意识、生活态度、社会倾向等方面所预期的结果。

这类教育目的的根本就是要解决培养具有怎样社会情感和个人情操的人。

6.公用性教育目的:

就是在发展人从事或作用于各种事物的活动性能方面所预期的结果,内含对人的公用性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在教育实践中以能力、技能技巧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呈现出来。

公用性教育目的的根本就是要解决人在各种活动中的实际能力和作用效能的开发与提升,发展和增强人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的有用性和功效性。

7.终极性教育目的:

终极性教育目的也叫理想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

8.发展性教育目的:

发展性教育目的也称现实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的,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表明对人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具有衔接性的各种要求。

每一种目的都不带有终极性,在每一阶段向另一阶段的发展过渡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不可或缺性,既表示某一阶段的目标,又表示对先前阶段目标的续接性和对以后目标的奠基性。

9.正是决策的教育目的:

是指被社会一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

它一般是由国家作为主体提出,其决策的过程要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常常体现在国家或地区重要教育文本或有关法令之中。

10.非正式的教育目的:

指蕴含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它不是被社会一定权力机构正式确立而存在的,而是借助一定的理论主张和社会根基而存在的。

主要有两类:

一类以思想理论为根基而存在,其大多是一些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基于自己的社会见解或教育见解而提出的,通常体现在他们的理论和思想中;

另一类则是基于一定社会单纯的功利观念而存在,它虽然没有明确阐述,但常常借助一定的社会功利心理和观念而起作用。

11.人文素质:

是指与人认识、解决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问题、与从事社会价值建构活动密切相关的人类文化、价值方面的素养、品质及能力发展水平,通常体现为在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关切中所形成的的价值理性、道德情操、精神境界及其能力等。

12.全面发展教育:

所谓全面发展教育,是对含有各方面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是为使受教育者多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的总称,是由多种相互联系而又各具特点的教育所组成。

一般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13.德育:

德育即品德教育,指对人的品德给予多方面培养的各种教育活动,它是以人成长生活的意义及规范的内在建构和外在体现为根本宗旨,通过多方面的涵养和培养活动,引导人的品德得以建构和发展的教育活动。

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德育仅仅指道德教育;

广义的德育,除了道德教育外,还包括涉及人成长生活的其他品德内容,如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生命教育、人格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等。

14.智育:

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

其基本任务包括:

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为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培养和训练学生,使其形成基本技能;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增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15.体育:

是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荐知识,增强他们的体质、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指导学生体育锻炼,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技能发展,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

使学生掌握身体运动锻炼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运动锻炼的方法,增强身体运动能力;

使学生掌握身心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身心卫生保健习惯;

发展学生良好品德,养成文明的习惯。

16.美育:

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其主要任务包括: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以及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发展他们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培养学生美好心灵和行为,使他们在生活中体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

17.教育制度(13年考过):

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

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

二是教育机构和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法规、条例等。

教育学重点论述的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

教育制度除了具有一般制度所具有的特点外,还具有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强制性。

18.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

学校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9.双轨学制:

双轨学制是指以西欧为代表的一种现代学制类型,它是与单轨制相对的。

双轨制设有两套学校体系:

一套是为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子女设立的,从小学、中学直至大学;

另一套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小学毕业后只能升入各种职业学校,不能升入普通中学和大学。

前者条件优越,学费昂贵;

后者师资设备差,教学质量低。

两套学校体系形同双轨,互不沟通。

双轨制的优点在于它的学术性一轨具有较高的水平,缺点是不利于教育的普及。

20.单轨学制:

单轨学制是相对于双轨学制而言的。

以美国的学校制度为代表。

单轨制设一套学校体系,从小学到大学上下沟通。

单轨学制自下而上的结构是:

小学——中学——大学,其特点是各级学校形成一个系列,多种分段,即六三三、八四、六六、四四四等多种模式。

与双轨制相比,这种学制有利于逐级普及教育,有更大的适应能力,因此被世界许多国家采用。

21.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指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的学校教育。

这种教育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给予保证,对儿童既适应享受的权利,又是应尽的义务。

它产生于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实行义务教育是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发展的必然要求。

其特点包括:

免费性、平等性、强迫性。

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学教育两个阶段,义务教育的学制主要有“六三制”、“五四制”、“九年一贯制”等。

22.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是与阶段性教育相对应的一种教育理念,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教育的综合。

它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

既有学校教育也有社会教育。

终身教育的原则是连续性——整体性。

23.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

是指教师职业不断成熟、逐渐达到专业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

它既是教师个体专业化的条件与保障,同时也是最终代表着教师职业的专业化。

其内容包括:

1.教育知识技能的体系化,形成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要求。

2.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教师教育专业化。

3.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

4.形成社会公认的教师专业团体。

24.教师个体的专业化发展:

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具体内容包括:

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以及专业自我。

25.教师的专业理想:

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生活等的理想和信念。

如“科教兴国”的理想,“让每个学生都成才和成人”的理念等。

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教师专业行为的理性支点和专业自我的精神内核。

26.教师的专业自我:

教师的专业自我就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的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教育教学生活方式以及个体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综合。

具体包括:

1.自我形象的正确认知;

2.积极的自我体验;

3.正确的职业动机;

4.对职业状况的满意;

5.对理想的职业生涯的清晰认识;

6.对未来工作情境有较高的期望;

7.具有个体的教育哲学与教育模式。

27.教师的专业素质:

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多方面的专业要求,是顺利进行教育活动的前提,也是教师胜任工作的基本条件。

教师的专业素质不仅具有多样性、时代特征,而且具有结构性特征。

其素质结构包括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道德、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

28.综合课程:

又称广域课程、统合课程或合成课程,其根本目的是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

它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减少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以认识论、方法论、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

29.终结性评价:

是指一门课程结束时或一个学年结束时进行的评价。

它比较注重总体分析,力图表明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并对课程的有效性和实施效果做出判断。

由于终结性评价常常关系到学生名次、班级名次和教师声誉,所以学生和教师对此都比较关注。

30.形成性评价:

是指贯穿于校本课程各个阶段或整个过程的评价。

它比较注重细节的分析,旨在寻找原因,及时发现问题,使课程更加趋于合理。

31.教学:

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是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的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32.教学目标设计:

是对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规划,它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

合理的教学目标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因为:

教学目标规定着教育活动的方向、进程和预期结果;

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依据;

教学目标是学习者自我鼓励、自我评估、自我调控的重要手段。

33.教学内容设计:

是教师认真分析教材、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以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表达或呈现的过程。

它是教学设计最关键的环节,是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成败。

34.教学策略(13年考过):

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互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其含义包括:

第一,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

第二,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学设计,也不同于教学方法,它是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对教育活动的整体性把握和推进的措施;

第三,教师在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运用中药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入手和着眼,要兼顾教学目的、任务、内容、学生的状况和现有的教学资源,灵活机动地采取措施,保证教学的有效、有序进行;

第四,教学策略是一系列有计划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

35.学校生活:

是学生生活的主要部分,是一种规范的生活。

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最大的区别就是强制性。

学校生活对学生的强制性至少有四点:

一是强制与同龄学生共同生活;

二是强制遵守家庭中所没有的行为规则;

三是强制把学习活动与游戏及娱乐活动截然区分,在学校中,学生不感兴趣的要学习,而感兴趣的内容却不能自由的学习;

四是学生不断地受到教师和学校的各种评价,这种不断进行的评价有时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36.学生心理障碍:

学生心理障碍是指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的矛盾冲突下,不能很好地适应差异,产生了心理异常和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生活,主要表现为人格障碍、神经症和精神病三类。

37.道尔顿制:

道尔顿制主张改善传统教授法中几乎不顾及儿童本身特点的弊端,使学习者能按照自己的步调学习;

针对传统教学法中各科的课程时刻表部分优劣生一律平等的弊端,依据儿童学习各学科的难易程度,适当分配课程时间。

38.班级组织:

班级组织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团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

班级不仅是学生在学校生活的基本组织单位,而且也是促进学生成长的正式组织之一。

39.成文制度:

成文制度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要求,即实施常规管理。

它直接受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规范的制约,既反映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令、条例等方面的宏观层次的内容,有反映学校拟定的规章制度和公约等微观层次的内容。

对于学生来说,最具体的就是学生守则。

常规管理具有基础性、强制性、实际操作性等特点。

它一方面调节团体与个人的行为,保证共同的活动目标得以实现;

另一方面保护乘员在团体中的权益,是个体获得发展。

40.非成文制度:

是指班级的传统、舆论、风气、习惯等,即不成文的、约定俗成的非常规管理。

班级中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常常是根据班主任、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的。

每一位班主任或教师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待和要求班级中的学生,而每一个学生在班级中的地位也是由个性特征和具体行为方式决定的,由此班级就形成了特定的文化时空,诸如风气、传统等。

41.班级活动:

班级活动是为了满足彼此的需要,有目的地作用于客观事物而实现相互配合的动作系统。

基本特点是:

第一,班级活动是一种交往活动;

第二,班级活动目的的一致性,产生了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与规范;

第三,班级活动的时空具有一致性;

第四,班级中分工合作,相互配合,责任依从;

第五,班级活动导致一系列诸如暗示、模仿、感染、舆论、心理相容等社会心理现象的出现,产生良好和健康的人际关系。

42.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标准,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以学生为评价对象所进行的价值判断。

它是教育评价的重要领域之一,也是学校教育中每个教师都必须切实操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既是教育评价的基础和重点,也是学校教育评价的核心。

43.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一般是在教育、教学或学习计划实施的前阶段展开的评价,重在对学生一经形成的知识、能力、情感等发展情况作出合理的评价,为计划的有效实施提供可靠信息资源,以获取更好的效果。

44.操行评定评价法(13年考过):

是评价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要求,通过平时对评价者的观察和了解,用书面语言描述的形式对评价者品德发展的状况做出评价的方法。

这是中小学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品德评价法,它既有整体印象评价法的优点,而且更具体形象,能比较全面地反映评价者的品德面貌,便于被评价者及时了解自己。

但是,这种方法的可靠性依然要靠评价者来把握,而且班主任面对几十个评价对象要用简短的语言做出较为全面的评价,实际上有相当的难度,对评价者有较高的要求。

所以,评价容易出现套话、缺乏有效内容,而且这种方法仍然属于主观评价法,随意性,片面性等问题依然存在。

45.操行计量评定法:

是指使用以百分为满分或实行百分制计分法,评价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计分规则,依据学生的品行表现予以加分或减分,以对学生的品德做出评价的方法。

这是一种侧重于进行量化品德评价的方法,一般而言其具体步骤是首先提出系统的评价项目和评价标准及其∫标准和规则,其次在实施前向学生公布和提出要求,而后结合日常的学习工作对照标准予以记分,最后在学期结束时计算出总分。

46.个案研究:

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包括人或事件)的变化过程进行深入剖析的研究方法。

对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来说,个案研究对他们有特别现实的意义。

因为个案研究对象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