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11015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

元日

教学目标

  1.会认“屠、苏”等2个字,会写“旧符”等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屠苏”“曈曈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本首诗的大意。

  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

  一、走近生活,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

一组春联和春节过年的画面)。

  2.同学们,你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吗?

(指名并板书:

正月初一)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

元日)“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请大家一起来读题。

  4.简介作者。

  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西元1021年),卒于元佑元年(西元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

宋临川人,汉族。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谥号“文”。

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3.检查交流情况。

  屠苏

  

(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苏”。

  

(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教师评议,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

  元日:

农历的大年初一。

  爆竹:

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

一年已尽。

除,去。

  屠苏:

药酒名。

古代习俗,大年初仪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曈曈:

日出时光亮的样子,诗中指“天刚亮时”。

  桃:

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茶、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演变到现在,人们大多会用对联贴于大门上。

  

(二)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

  旧符

  1.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声字结构:

  “日+丨=旧”

  2.观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

  “旧”左窄右宽,“符”上窄下宽。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学生熟读课文:

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回忆生活,说说“春节”

  1.春节是个喜庆的节日,能说说你们是怎么过的吗?

  指名交流,教师适当引导:

说说自家或见过别人家怎么过节。

  A:

放鞭炮(引导学生知道人们大多喜欢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放鞭炮,目的是告别旧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B:

吃年夜饭,喝洒庆祝(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新起点的开始,预祝有一个新的、美好的未来。

  C:

贴对联(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

  2.教师归纳:

根据同学们刚才提供的信息,老师大致可以归纳出这几点:

  炮竹声声,告别旧年

  举杯同庆,迎接新年

  大红对联,美好心愿

  

(二)理解古诗

  1.课件出示整首诗,背景是课文插图,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同桌互读古诗,读后借助字典、结合插图也可以联系我们现在过年的情景交流“我读懂了哪句诗。

  3.指名集体交流,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收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

如:

为什么贴春联?

为什么放鞭炮等。

  4.理解全诗的意思:

同桌互说,指名说说,师生评议。

  5.诵读古诗

  

(1)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

为什么?

  

(2)作者的心情出是一样的,从他写的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也可以从这幅插图中看出来。

请你试着把诗中欢快、喜庆的场面读出来。

  (3)自由读、指名读、评议、男女生读、齐读

  (4)谁已经能背了?

(指名背诵)

  四、联系“元日”,迁移学习

  1.作者描写元日中的喜庆场面,主要抓住了哪些事物?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在一开始贴的句子旁板书:

“爆竹”“屠苏酒”“桃符”)(板书:

爆竹屠苏酒桃符)

  2.小结、介绍:

同学们一定发现了,从古至今,过新年的方式没有太大的不同,只不过一些叫法不同而已,比如,现在我们叫“春节”,面古时候叫——“元日”,也有一些物品经过时间的推移而简化了,比如“爆竹”简化成现在的——“鞭炮”、“桃符”简化成现在的——“对联”。

像这种从古时就有,并世代流传下来的节日,我们称为“传统节日”。

  3.你还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简单说说节日的主要活动。

(课件出示:

中秋、端午等节日简介)

  4.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五、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课件出示):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板书带节奏标志的古诗《元日》)

  2.指名朗读。

学生自由评议。

  3.教师小结:

读古诗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

  4.教师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5.自由读,练习背诵。

  六、检查背诵,体会感情。

  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元日》,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我真想读读这首诗啊!

(范读——练读——指名读——师生读)

  2.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设计意图:

“元日”这个名词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而“春节”是人所共知的,以“春节”引入,不但学生感兴趣,而且帮助了学生理解诗题。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体现部编版教材多元识字的理念。

对重难点生字的书写指导,培养学生爱写字的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

为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

本处设计这个让学生说说现在人们怎么过春节,帮他们理解诗中的“爆竹”、“屠苏”和“桃符”这几处词。

其实是为了理解诗意作铺垫的,主要是为了古今时候,人们过春节的方式没有太大的区别,说出了这些,这首的字面意思也就明白了一大半了。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小组合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相互合作、探究的意识。

  【设计意图:

语文应该是在生活中学习,又服务于生活的,联系“元日”,迁移学习,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一个进一步的了解。

  【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放爆竹 饮屠苏酒 贴桃符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

清明

  【教学目标】

  1.会认“魂、酒”3个生字,会写“魂、欲”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复杂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师:

同学们,我们学过许多关于春天的诗句,谁能说说有哪些诗句?

  学生背诵。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清明》。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板书:

清明)

  3.简介诗人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二、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要求把字读准确。

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húnjiǔmù

  魂酒牧

  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

“魂”前鼻音。

  开火车读,齐读。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

雨纷纷、欲断魂。

  雨纷纷:

细雨绵绵不绝。

  断魂:

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

(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

诗人心里很是哀伤。

  (4)师归纳,生质疑:

  师:

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

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

(天气不好;恰是清明节在外奔波)这时他的心情如何?

(凄迷哀伤)

  (5)师生交流。

  (6)指导朗读:

想象诗句的意境,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7)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

(生试讲,师概括:

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

)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2.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

  

(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点击重点词语:

雨纷纷、欲断魂。

  借问:

请问。

  遥指:

远远地指着。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

(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找个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

便问牧童哪儿有酒店,牧童指着远处的杏花村里有酒店。

  (4)学生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

想象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

(远处的杏花村里有酒店)“牧童遥指杏花村”的“遥”妙在何处?

(还要很远的路才能到达酒店,心里更加烦闷。

  体会作者的心情,指导诵读古诗。

在这一过程,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当时那种“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无限惆怅的心情。

  3.描述全诗的画面,背诵古诗。

  4.出示填空,反馈所学知识。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出自(  )朝的(  )所写的《    》。

全诗通过描写的景色和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心情。

  5.学生小结学法:

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

(板书:

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

  四、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1.同学们,下面我们现在就来写一写诗中的几个生字。

  (写字之前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

头正身直脚放平,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寸一尺和一拳。

每个生字写2次,争取第2个比第1个写得好。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

)欲魂酒借何牧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熟字加偏旁:

“云+鬼”是“魂”,“酉+氵”是“酒”,“谷+欠”是“欲”,“昔+亻”是“借”,“牛+攵”是“牧”。

  形近字比较:

魂一魄洒一酒猎一借牧一牡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1)“酒”左窄右宽,与“洒”区别开来。

  

(2)“欲”左宽右窄,右边是“欠”。

  (3)“魂酒借何”都是左窄右宽,“牧”左右等宽,“欲”左宽右窄。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出示作者简介图片,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

  【设计意图:

学习古诗,抓住重点词语,结合课文插图,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来想象画面,体会诗情,读出诗味。

层层推进,很好地完成了古诗教学。

  【设计意图:

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就是遵循“受人一鱼,不如受之一‘渔’”的教学理念。

  【设计意图:

老师在教学生写字时,严格落实新课标关于学生课堂要写字10分钟的要求,避免啰嗦无重点的“说”,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识字、写字,提高了学生的书写质量。

  【板书设计】

  清明

  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标】

  1.认识“兄、倍”2个生字,会写“兄、独、异、佳”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1.在遥远的古时候,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的无尽思念,诗人王维就写下一篇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读题、释题(板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题目很重要。

是我们走进课文、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①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重阳节的资料。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4]。

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

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

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

  除此之外,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只是近年来,人们对老人的推重,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

  ②借助注释理解“山东”不是指现在的我国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诗中指作者的家乡山西省。

  2.简介诗人王维: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

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二、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要求把字读准确。

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dúyìjiāxiōnɡbèi

  独异佳兄倍

  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

“兄”是后鼻音,“异”整体认读音节。

  开火车读,齐读。

  2.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板书带节奏标志的古诗《元日》)

  三、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1.独在异乡为客

  独:

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异乡:

他乡、外乡。

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为异客:

作他乡的客人。

  诗意:

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

每当。

  逢:

遇到。

倍:

格外;加倍、更加。

  “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

(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

  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诗意:

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

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为什么要登高?

(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

  茱萸(zhūyú):

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诗意:

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

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4.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加深理解全诗的意思。

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

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可分为几层?

每层写了什么?

  第一层(前两句):

写身处他乡异地的诗人,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第二层(后两句):

写作者想象兄弟们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四、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齐读、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

  师:

今天我们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思考:

  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2.“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为什么他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1:

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生2:

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孤单。

  3.以叙述的口气,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

  (诗人王维因为要在长安谋取功名,不得不与自己的故土和亲人告别,作客他乡。

远在外地的他,时常想起家乡的朋友和亲人。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想:

家乡的亲人、兄弟们一定在插满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乡一帆风顺吧!

遗憾的是,我无法与亲人、兄弟们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4.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5.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

请你来背一背(生:

李白的“静夜思”)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田字格)兄独异佳

  1.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比较:

独一蚀异一导佳一挂只一兄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

  “独、佳”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异”上下结构,上窄下宽。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提醒学生注意:

  “独”部首是“犭”笔顺是:

撇、弯勾、撇。

  “异”上面是“巳”不是“已”,更不是“己”。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

开门见山,介绍诗题和作者,激发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

多种形式的读文,促使学生多次与生字见面,在读中识字,在读中感知诗的大意,读准诗的节奏。

  【设计意图:

用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就是理解感悟的过程。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增强语感,增加积累,真切地感受到古诗所描写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