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研究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11365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研究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完整word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研究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完整word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研究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完整word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研究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完整word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研究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完整word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研究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完整word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研究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完整word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研究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完整word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研究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完整word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研究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完整word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研究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word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研究Word格式.docx

《完整word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研究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研究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word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研究Word格式.docx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进入21世纪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种新的变化,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亲密,而分享行为属于一种亲社会行为,它的作用则就在于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趋于和谐。

人类社会的发展形成了很多特殊的分享行为,如交换行为、赠予行为等。

这些分享行为都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非常常见的社会行为.我国对于个人道德水平的要求较高,积极鼓励个体社会性向正向发展,因此对于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要从小开始。

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发布,明确指出了要培养幼儿与人交往,并且懂得合作和分享。

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也曾经提出了在实现心理健康的过程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其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也提到了友谊和爱心是人际交往中的关键内容.现如今,幼儿的社会性能力普遍较低,幼儿社会行为中的问题也日益增多,尤其是分享行为的缺失,成为幼儿成长与发展中的阻碍。

这是由于城镇化的背景下,家庭一般都居住在小区,并且独门独户,再加上“独生子女”较多,父母娇惯,让很多幼儿养成了“独占”、“独享”的想法。

根据众多学者的调查研究表明,幼儿的这种独享行为非常常见,首先分享意识就非常缺乏,从而造成了幼儿不良心理和行为的行为,这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发展极为不利,此时就需要加强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促进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展.

(二)研究目的

目前,幼儿的“独享”想法和行为十分普遍,这将直接影响到幼儿未来的成长与发展,通过本文对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以及问题的思考和分析,希望能够在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三)研究方法和内容

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文献研究法,另一种是观察法.具体地,文献研究法,为了完成本文的撰写工作等,对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研究,通过相应的数据库和图书馆等进行了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了解幼儿分享行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且在对文献阅读的同时进行了总结,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观察法,对实际的幼儿园教育中的幼儿分享行为进行观察,将其作为本文研究分析的补充。

二、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

(一)文献综述

1。

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分享行为的研究在国外已经有了较好的成果。

W.Damon(1997)在其研究中就发现幼儿在分享方面如果做的比较好,那么他们在社会性问题以及帮助他人等方面就会表现出较好的能力;

Ugure—Semin(1952)通过研究发现,幼儿在4岁到5岁之间时,他们的“吝啬"

倾向将会达到顶峰.在上世纪80年代针对幼儿分享方面的研究表明,从婴儿的第二年时就已经体现出一定的分享行为,到12个月大时,幼儿会将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分享给他人,如会将自己喜欢的玩具给同伴玩。

两三岁的幼儿会对产生伤心情绪的同伴产生同情的感受。

不仅如此,他的研究还发现,幼儿的分享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多,年龄越大的幼儿更倾向于向同伴分享;

Gill的研究报告中提出,幼儿的分享行为不仅与年龄有关系,还与分享对象有着直接关系。

比如对于一些不被幼儿所喜欢的同伴,6到8岁的儿童和9-11岁的儿童对其的分享倾向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是根据实践调查表明,年龄较小的幼儿与年龄较大的幼儿相比更愿意对不被喜欢的同伴进行分享。

到了90年代,国外对于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受到社会生态学理论的影响,将研究角度开始从生态和文化中入手,认为幼儿的分享行为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以及文化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进入21世纪后,关于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更加细致化,如AlinaGeorgetaMag(2011)以分享教育为主题,分别以家长和早期教师为例从而确定情感教育和培训计划,以实现共同教育的优良效果;

TehilaKogut(2012)细致分析了幼儿的分享行为,研究表明3岁到8岁之间的儿童分享的倾向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当孩子能够进行更多分享行为时,他们对于分享的满足感也就越高。

MarkusPaulus(2016)在研究中表明友谊与幼儿之间的需要相比更为重要,从而分析了社会关系以及他人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

2。

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国内关于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最早始于80年代,与西方研究相比时间稍晚一些,最早进行的研究为幼儿的分享行为。

岑国桢,刘京海(1988)的研究显示出儿童主要对需要的同伴进行分享,这种分享趋势在9岁时最为明显;

郭忠玲(1996)对3。

5岁到5.5岁的幼儿进行的分享水平测试,幼儿自身所具有的分享物品数量与分享观念和分享行为有着一定的关系,分享物品的数量越多,幼儿更倾向于进行分享行为;

王美芳(1997)利用自然观察的方式,发现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进行分享行为的也就越频繁。

丁霞(2012)针对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进行相关培养研究,认为中班幼儿在分享意识和行为上并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这与很多国内的学者研究结果是不一致的,如李德显(2003)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幼儿3岁时女孩的分享意识要优于男孩,杨爱莲(2004)也有类似的研究。

高畅,单宝顺(2015)同样针对中班幼儿分享认知以及行为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结果表明中班幼儿在分享技巧上不足,分享时过分情调互惠,因此提出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如注重行为体验、精神分享、分享技能传授、激发分享行为等。

综合国内外对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研究表明,幼儿分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享行为上,对于分享意识的研究并不是很深入,此外,在针对幼儿分享行为性别差异上的研究存在一些不同的意见,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未来对于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研究,也应该更倾向于实践性,提供切实可行的促进幼儿分享过程,促使幼儿相互沟通、支持,从而弥补教育中的缺陷之处。

(二)概念界定

1.分享

“分享”在《汉语大词典》中的定义为个体与他人共同进行使用和享受,而在商务出版社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将“分享”的定义解释为与他人分着享受,享受的内容可以是欢乐、幸福,也可以是好处、益处等。

该定义更侧重于幸福和欢乐等精神上的分享,对“好处"

的揭示则是对人或者事物有利的因素以及使人所得而得到满意的事物。

因此,可以将分享的概念认定为个体与他人共同享受,享受的内容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

幼儿分享行为

幼儿分享的产生必定伴随着幼儿分享行为的产生,所谓幼儿分享行为,指的就是幼儿分享意识的外在表现形式,同时也是幼儿亲社会行为中的一种关键形式.幼儿愿意将自己所拥有的东西让他人使用和享受,或者是将所拥有的东西赠送给他人,亦或是将自己所感受的幸福和欢乐分享给他人,这些行为都属于幼儿分享行为.换言之,也就是幼儿将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和享受的欢乐幸福与他人共同使用或者享受。

幼儿分享行为的特点在于让自己与他人都分享到拥有着的资源和心情,从而让自己与他人都从中获取益处。

由于幼儿分享在内容上不仅包括物质上,还包括精神上的,所以,幼儿分享行为不仅包括了物质的分享行为,还包括了精神和情感的分享行为.然而,在实际的幼儿园观察中很难注意到幼儿的情感分享行为,它与物质分享行为存在一定相似性,而且为了更好地观察幼儿的分享行为,因此本文仅对幼儿的物质上的分享行为加以观察和分析。

三、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与问题

(一)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

目前,社会各界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以及亲社会行为培养的研究日益关注,力求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首先,幼儿分享行为的年龄差异.随着幼儿年龄的不断增大,尤其身处分享环境中所表现出的“独占”现象的趋势在不断降低。

这是因为幼儿在年龄的增长下,智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除此之外,幼儿的道德水平、认知能力以及社会经验等等都在不断地发展,幼儿在成长中越来越会感受到,“独占”这种利己性的行为是一种非常不好的行为,幼儿自身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

另外,还有研究表明3岁到5岁的幼儿,他们的分享行为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这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

一般来说,3岁幼儿在心智上成熟度不高,分享意识不足,同时也毫无分享技巧可言,社交能力偏低,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分享意识提高,分享行为日益增多。

而5岁的幼儿除了拥有成为成熟的心智和认知能力,同时他们也拥有了成熟的物品拥有观,对于分享的对象也有自己的判断,此时的幼儿更倾向于向特定的对象实施分享行为;

其次,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

通过前人的研究可以看出,幼儿普遍存在分享意识不足的现象,导致“独占"

现象较多,但是由于教育水平的日益提高,幼儿的这种“独占”的分享行为的出现比率逐渐降低。

还有很多低龄幼儿智力还处于不成熟的状态,从而出现认为自我的分享行为是正确的现象。

总而言之,整体上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状况还是非常乐观的,通过教师的鼓励以及引导,幼儿同伴之间的帮助,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效果日益良好。

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也有着自己的特点,不仅与年龄有关,还与幼儿家庭教育息息相关.所以,对于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应该以正面引导为主要方式,从而减少批评式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幼儿分享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

独占现象普遍,分享意识不足

通过笔者对幼儿园中幼儿分享行为的观察,结果发现其中小红在玩玩具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独占”行为较为明显,尤其是幼儿所喜欢的玩具,这种“独占"

行为的表现力更为显著。

有各别的幼儿将玩具放在手中不愿意放下,而且对于幼儿同伴的东西却还总是想夺过来自己玩,一旦玩具拿不到,便会一直哭闹,有时甚至还会采用抢夺得方式处理问题.

情境1:

幼儿园分享日活动开始的时候,很多幼儿都拿出了自己带来的玩具,但是没过一会就出现了幼儿间的争吵声,刚开始,仅仅是询问要求交换玩具的请求,得到另一个同伴的拒绝后,便出现了争吵,最后出现了抢夺的场景,被抢夺的幼儿没有抢回自己的玩具,伤心地哭着,嘴里还说着:

“这是我的玩具,你快还给我"

情境2:

教师组织幼儿课外活动时,有些幼儿开始吃零食,其中小刚表现出非常的不自然,紧紧护住自己的书包,想吃的时候就从书包里拿出一个吃,并且还对其他的小朋友们说:

“这都是我妈妈给我的准备的好吃的,都是我爱吃的,我要吃的饱饱的.”紧接着,教师问:

“你吃饱了的时候,吃的东西还能那么多,怎么办呢?

"

此时,却得到了这样的回答:

“等我饿的时候再吃,到时候就能吃完了。

”然而这个孩子对于别人分享给他的食品,他都会欣然接受。

从上述情境1和情境2中,不难看出,幼儿对自己喜欢的玩具以及事物的“独占"

意识很强,对于其他幼儿同伴的东西或者是事物也有很大的占有欲望,并且对于别人的馈赠,乐意接受.这两名幼儿在访谈中都说到愿意与人分享,但是实际上遇到喜欢的东西和事物并不愿意分享,甚至出现了抵触行为,使得幼儿的分享行为与分享意识不相符合。

究其原因就是中班幼儿的认知水平不高,导致此时幼儿的分享认知不全面。

大部分的幼儿分享意识不足,当询问他们为何不愿意分享时,回答多数为“不知道”。

因此,幼儿的社会道德体系还未全面建立起来,进而导致分享意识的缺乏。

一旦幼儿遇到喜爱程度的差异时,就会更倾向于实现自己的需求,此时就会产生“独占"

的现象。

2.分享技巧欠缺,社交能力不足

笔者进行了两个情境的调查,调查发现,有一部分幼儿愿意去分享自己的东西或者食物,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去分享,有时还会出现幼儿之间的不愉快。

情境3:

小明带来了自己的玩具车,并且告诉老师这是带来和其他同伴一起来晚的,但是玩具带来当天,很多小朋友都想玩,但是小明只准让他们看,却不准他们去触摸,后来经过老师的劝导,小明才和其中一个小朋友交换了玩具。

情境4:

小阳带来自己特别心爱的浣熊,同样也告诉老师这是带来要和小伙伴们一起玩的,但是实际上,小阳和自己的小伙伴小亮的在玩耍时,小亮想玩她的小浣熊,但是被小阳拒绝了。

此时,小雨主动提出:

“我们将我们自己暂时不玩的娃娃给小亮玩吧"

,然后小阳就、小亮、小雨等小伙伴一起玩起来了。

从上述情境3和情境4中都可以看出,小明和小阳都有分享物品的意愿,但是在实际的玩耍过程中,却提出各种原因去拒绝分享,从而导致与小伙伴的关系不太融洽.分析其一原因,可以认为是幼儿分享技巧的匮乏,其中小明虽然有分享的意识,但是却不知道该将玩具分享给谁,这么多小朋友,到底该给谁玩呢?

还是就是小明不理解在分享行为的实施过程中将会得到什么益处.而小阳的问题则是他同样也有分享意识,但是他在好朋友和一般朋友之间进行了抉择,小阳则更倾向于向好朋友进行分享.整体而言,小明和小阳都缺乏一定的分享技巧,经过教师和他人的指导和沟通,才完成了分享行为。

3.分享重视互惠,重物质轻精神

中班幼儿对分享的认识还比较浅显,对于分享的内涵还很难清晰的理解,所以,幼儿在与同伴进行分享的过程中较为重视互惠,同时也比较重视物质,认为如果同伴之间没有互惠,那么分享行为也很难做到。

情境5:

在幼儿园举行秋游活动时,小青和小东之间总是偷偷说话,小青对小东说:

“小城没有带好吃的东西,这下和小朋友分享的时候,他就吃不到东西了”,后来小城的家人把吃的东西送到之后,小青又说,“这下可以分享啦。

”从这段对白中不难看出,由于小城没有带吃的东西,小青和小东就认为小城失去了食物分享的机会,并且认为和小朋友们分享就是互相交换,都可以吃到对方的东西。

由情境5中可以看出,在这些小朋友的认知里,分享必须建立在分享对象都具有物质基础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互换,这种互换过程才是分享。

换言之,如果分享对象中,如果有其中一个幼儿没有可分享的东西,那么针对该幼儿的分享行为将不会产生。

这种分享观念是非常长不正确的,从幼儿的长远发展来看,这种重物质轻精神的分享行为很难培养起幼儿的分享意识,也很难培养幼儿拥有健全的人格.要想改变幼儿的这个不良观念,需要幼儿教师加以引导,让幼儿体验到分享的快乐。

四、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

(一)注重幼儿的行为体验,树立良好的分享意识

由于中班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相对年龄较大的儿童稍差一些,并且对于认知水平的发展也不高,这就造成了中班幼儿对分享意识的认知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从而导致幼儿的分享行为不正确或者是难以形成正确的分享行为。

另外,中班幼儿对道德行为的判断同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很多幼儿往往更注重从行为的结果去判断,而不是从行为的动机、意向等方面去判断,这就容易造成幼儿很难享受到行为体验的益处。

所以,作为中班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打破传统的口头传授分享观念和分享行为的教育方式,这种以口头形式让幼儿注意到分享的重要性的方式,很难让幼儿对分享行为有正确全面的认识。

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应该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分享经验活动,让幼儿可以在实际活动中切身体验到分享的行为。

具体来说,首先,在进行分享经验活动的创造过程中需要充分把握活动的条件和环境;

其次还需要善于把握住分享契机,在最为自然和适合的时候对幼儿进行引导,让幼儿通过实际的行为体验,学会分享,建立正确的分享行为。

(二)注重分享技能的传授,提高幼儿的社交能力

很多幼儿往往有分享的意识,但是分享行为却迟迟难以实现,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分享技巧的重要性,幼儿缺乏良好的社交能力。

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注重分享技能的传授,进而提高幼儿的社交能力。

具体来说,首先,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将分享技能的传授融入其中。

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朗诵一些名人分享的故事或者是有关分享的文学作品,利用文学熏陶让幼儿意识到分享的必要性,也能够掌握一定的分享技能;

其次,通过合适契机的把握,向幼儿传授分享技能。

例如开展幼儿园野餐活动,亦或是幼儿园分享日活动的开展等,从而让幼儿在实际的活动中切实感受到分享行为,并且掌握分享技能,提高幼儿的社交能力,当幼儿感受到分享的快乐时,便更能加强分享行为的培养。

(三)注重同伴间精神分享,激发分享行为的动机

众所周知,分享的内容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分享,还有精神上的分享,换言之,幼儿可以通过分享行为实现食物、玩具等实物分享,也可以通过分享行为将彼此的快乐幸福、悲伤等情感分享给他人。

然而在这些分享行为实施的过程中不是仅仅是分享意识就可以顺利完成分享行为的,更要求幼儿有一定的分享技能和一定的社交能力,需要幼儿教师从而引导和教育。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分享自己的体验和快乐的情感,从而让幼儿之间的分享行为向精神分享的层次迈进.例如,由幼儿教师建立“心情晴雨表”,将幼儿的情绪记录下来,实现幼儿之间的心情分享行为;

还可以鼓励幼儿自己进行情绪体验的分享,鼓励幼儿园中的小朋友对生病的同伴进行同情和安慰,对过生日的同伴献上生日祝福。

综上种种,目的就是让幼儿同伴之间的分享行为更注重精神上的分享,促进幼儿更够感受到分享行为的意义,激发幼儿分享行为的动机。

五、结论

幼儿分享行为属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一种,随着国家对幼儿教育事业的日益重视,对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和培养也与越来越关注。

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有助于幼儿个体的社会性发展。

本文通过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研究,阐释其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并且在国内外相关研究以及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目前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从中提取出幼儿分享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即独占现象普遍,分享意识不足;

分享技巧欠缺,社交能力不足;

分享重视互惠,重物质轻精神。

根据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即注重幼儿的行为体验,树立良好的分享意识;

注重分享技能的传授,提高幼儿的社交能力;

注重同伴间精神分享,激发分享行为的动机。

致谢

大学生活即将结束,面临学业的又一次结束,心中不禁泛起涟漪。

不管是对我的导师,还是教育我的绥化学院,以及帮助我与我一起学习的同学们,我都充满了无限的感激.从课题的拟定、实习,再到开题,都着实让老师十分费心,特别是论文的修改,老师一句一句认真修改,不管是题目的最终敲定,还是论文的表述问题,文章的逻辑关系等,都认真为我讲解,打开我的思路,忠心感谢老师的悉心帮助,为我的大学生活提供了诸多有益建议,让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少走弯路。

还要感谢我的同伴同学们,非常感谢你们在论文中给我意见观点,在生活中给我帮助,在大学的学习时光里,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段友谊将是我人生中的最难忘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W。

Damon.SocializationandtheAltruisticBehaviorofChildren。

PsychologicalBulletin,1976,83:

898—913.

[2]Ugure—Semin,R.Moralbehaviorandmoraljudgementofchildren。

JournalofAbnormalandsocialpsychology,1952,47:

463-476。

[3]Birch.L&Bill.J.PreschoolChildren’sFoodSharingwithFriendsandAcquaintances。

ChildDevelopment,1986,57:

387—395。

[4]AlinaGeorgetaMag。

Parentsandearlyteachers:

sharingeducation.Procedia—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2011,11:

37-41.

[5]TehilaKogut。

KnowingwhatIshould,doingwhatIwant:

Fromselfishnesstoinequityaversioninyoungchildren’ssharingbehavior。

JournalofEconomicPsychology,2012,2:

226-236.

[6]MarkusPaulus。

Friendshiptrumpsneediness:

Theimpactofsocialrelationandothers’wealthonpreschoolchildren’ssharing。

JournalofExperimentalChildPsychology,2016,6:

106—120。

[7]岑国桢,刘京海。

5-11岁儿童分享观念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1988

(1):

9—23。

[8]郭忠玲.对3.5-5.5岁的幼儿分享水平发展的研究[J]。

学前教育研究,1996(5):

36—37.

[9]王美芳,庞维国.学前儿童在园亲社会行为的观察研究[J].心理发展教育,1997(3):

15—20.

[10]丁霞。

中班幼儿分享意识与分享行为的培养研究[J]。

早期教育,2012(10):

29-32。

[11]李德显.幼儿分享意识、分享行为发展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3(12):

56-58。

[12]单宝顺,高畅。

中班幼儿分享认知与分享行为研究[J].江苏幼儿教育,2015

(2):

49—53。

[13]韦敏丽.室内区域活动中幼儿分享行为的演技[D]。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2012.

[14]罗仙玉。

对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思考[J].幼教研究,2010

(1):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