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海南省琼州学院附中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末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11874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海南省琼州学院附中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末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语文海南省琼州学院附中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末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语文海南省琼州学院附中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末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语文海南省琼州学院附中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末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语文海南省琼州学院附中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末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语文海南省琼州学院附中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末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语文海南省琼州学院附中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末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语文海南省琼州学院附中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末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语文海南省琼州学院附中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末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语文海南省琼州学院附中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末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语文海南省琼州学院附中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末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语文海南省琼州学院附中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末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海南省琼州学院附中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末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语文海南省琼州学院附中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末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海南省琼州学院附中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末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海南省琼州学院附中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末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这里一年四季泉水叮咚,鸟

语花香,青松翠柏,云蒸雾绕。

B.某文化局长因工作需要调任交通银行行长,收入提高了十几倍;

后改任财政局长,

收入又降到了行长任上的十几分之一。

C.10月份以来,江东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银杏树叶飘舞,满地金黄,吸引了来自全国

各地慕名而至的游客。

D.为了使这项住房政策真正受惠于低收入家庭,香港政府制定了非常严格的申请程序,一旦发现诈骗,处罚极其严厉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积极应对自然灾害的同时,人们强烈感受到吸取经验教训的重要性,希望在未来

的日子里能防患于未然。

B.军事专家认为极超音速导弹是反恐战争中非常有价值的“猎杀者”,一旦锁定目标,

恐怖分子就无地自容了。

C.设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上级部门的有关决议,“创意”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驰骋,不

能信马由缰,这是设计人员起码的职业操守。

D.双方无论研究方法多么不同,只有根本目标不相悖,就总有殊途同归的日子,在认

识事物的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分歧是正常的。

5.下列依次在①②③处填入的词语和句子,语意和衔接都最恰当的一项是()

白莲水库是群山中的一座大型水库。

最大的一条干渠通向山脚下的百莲浦,___①___着那里的苍生万物。

白莲水库的水是绿蓝绿蓝的,_②_____________,触须沿途四散,____③____着白莲浦方圆几十里的农田。

A.①滋养②流到渠里就一路变成白色游龙③浸润

B.①养育②变成白色游龙就一路流到渠里③浸渍

C.①养育②流到渠里就一路变成白色游龙③浸润

D.①滋养②变成白色游龙就一路流到渠里③浸渍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人生的四种境界

张世英

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的境界为“欲求的境界”。

人生之初,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

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

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

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的境界”。

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

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

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和人生价值、自由之实现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

它和求和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

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但从实现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言的。

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

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之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

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识;

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

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

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生,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的诗人、真正的艺术家。

(节选自2009年12月3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6.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它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人,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C.现实的人生中,这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

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7.对于“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

B.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

件。

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

D.“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自我”。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

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

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的中心了。

D.“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

三、3分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

“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

“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

“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9、下列各项中,对下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语》是语录体,记述的大都是三言两语,而上述选段不仅有时间的推移、有子路等人活动场所的变换,而且具备了一定的情节,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情节、通过有关人物的言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人生观和政治观。

B.丈人语带讽刺的话语,说罢便“植其杖而芸”的行动,在倨傲的态度中,表现出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不理解;

另一方面,他留子路食宿,并让两个儿子与子路见面,又表现出他对孔子师徒风餐露宿周游列国的同情。

C.子路认为自己对隐者恭敬有礼,隐者便款待自己,并让儿子出来相见,这说明隐者没有废弃“长幼之节”;

但他不出仕,放弃了臣子对君主应尽的责任,即君臣之义,这又是他所不能认可的。

D.在周游列国却得不到重用的背景下,孔子叫子路回去看丈人的举动,表现出他对像丈人一样过隐居生活的向往,对丈人人生态度的赞赏,而对丈人“不仕无义”、逃避现实的处世态度,却给予直截了当的批评。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3分)

10、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答:

11、孔子曾被讥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说明你对他的处世态度的理解。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

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2分)

(2)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

“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

分析。

(4分)

13、名句名篇默写。

(3分,每空1分)

(1)外无期功强劲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

(2)荀子《劝学篇》中指出: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唐代散文家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14分)

在哈佛大学2007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比尔·

盖茨

尊敬的Bok校长,……各位老师,各位家长,各位同学:

(1)我在哈佛学到了很多经济学和政治学的新思想,也了解了很多科学上的新进展。

但是,人类最大的进步并不来自于这些发现,而是来自于那些有助于减少人类不平等的发现。

不管通过何种手段,减少不平等始终是人类最大的成就。

(2)Melinda(注:

盖茨的妻子)和我读到了一篇文章,说在那些贫穷的国家,每年有数百万的儿童死于那些在美国早已不成问题的疾病。

(3)如果你相信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那么当你发现某些生命被挽救了,而另一些生命被放弃了,你会感到无法接受。

就会问:

“这个世界怎么可以眼睁睁看着这些孩子死去?

(4)答案很简单,也很令人难堪。

这些儿童之所以会死亡,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在经济上没有实力,在政治上没有能力发出声音。

(5)但是,你们和我在经济上有实力,在政治上能够发出声音。

(6)不错,人类的不平等有史以来一直存在,但是那些能够化繁为简的新工具,却是最近才出现的。

这些新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将人类的同情心发挥最大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将来同过去是不一样的。

(7)这个时代无时无刻不在涌现出新的革新——生物技术,计算机,互联网——它们给了我们一个从未有过的机会,去终结那些极端的贫穷和非恶性疾病的死亡。

(8)六十年前,乔治·

马歇尔也是在这个地方的毕业典礼上,宣布了一个计划,帮助那些欧洲国家的战后建设。

他说:

“我认为,困难的一点是这个问题太复杂,报纸和电台向公众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种事实,使得大街上的普通人极端难于清晰地判断形势。

”事实上,经过层层传播,想要真正地把握形势,是根本不可能的。

(9)现在,新技术正在引发一场革命,人类将因此可以互相帮助。

网络的神奇之处,不仅仅是它缩短了物理距离,使得天涯若比邻;

它还极大地增加了怀有共同想法的人们聚集在一起的机会。

不仅是政府,还包括大学、公司、小机构、甚至个人,能够发现问题所在、能够找到解决办法、能够评估他们努力的效果,去改变那些马歇尔六十年前就说到过的问题——饥饿、贫穷和绝望。

(10)哈佛是一个大家庭。

这个院子里在场的人们,是全世界最有智力的人类群体之一。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11)毫无疑问,哈佛的老师、校友、学生和资助者,已经用他们的能力改善了全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

但是,我们还能够再做什么呢?

有没有可能,哈佛的人们可以将他们的智慧,用来帮助那些甚至从来没有听到过“哈佛”这个名字的人?

(12)请允许我向各位院长和教授,提出一个请求——你们是哈佛的智力领袖,当你们雇用新的老师、授予终身教职、评估课程、决定学位颁发标准的时候,请问你们自己如下的问题:

(13)我们最优秀的人才是否在致力于解决我们最大的问题?

哈佛是否鼓励她的老师去研究解决世界上最严重的不平等?

哈佛的学生是否从全球那些极端的贫穷中学到了什么……

(14)这些问题并非语言上的修辞,你必须用自己的行动来回答它们。

(15)我的母亲在我结婚的前几天,主持了一个新娘进我家的仪式。

在这个仪式上,她高声朗读了一封关于婚姻的信,这是她写给Melinda的。

在那封信的结尾,她写道:

“对于那些接受了许多帮助的人们,对他们的期待也更多。

(16)想一想吧,我们在这个院子里的这些人,被给予过什么——天赋、特权、机遇——那么可以这样说,全世界的人们几乎有无限的权利,期待我们做出贡献。

(17)同这个时代的期望一样,我也要向今天各位毕业的同学提出一个忠告:

你们要选择一个问题,一个有关于人类深刻的不平等的问题,然后你们要变成这个问题的专家。

如果你们能够使得这个问题成为你们职业的核心,那么你们就会非常杰出。

但是,你们不必一定要去做那些大事。

每个星期只用几个小时,只需一点小小的努力,你就可以改变那些人们的生活。

(选自《青年文摘》2007年第9期)

14.这篇演讲辞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在开头引出这个话题时,运用了什么方法?

试作简要分析。

(6分)

15.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新技术“给了我们一个从未有过的机会”?

16.作者在演讲中引用乔治·

马歇尔的演讲和母亲的信的意图分别是什么?

①引用乔治·

马歇尔的演讲意在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引用母亲的信意在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4分)

17.子贡问孔子怎样与朋友相处,孔子说: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自辱焉。

”(《论语·

颜渊》)请在理解原句的基础上谈谈你的看法。

六、作文(4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09年12月8日天下午,南京两名小伙子同时发现路边有一沓百元大钞,担心做好事反遭人误解,就没有捡起钱,而是冒雨守在路边等警察。

“丢钱的人肯定很着急,我们等等看看失主会不会来?

”顾宇玮先开了口,祖鹏点点头表示同意。

随后,两人就守在钱的左右等失主,同时报警。

由于汉中门大街是鼓楼警方与建邺警方辖区交界处,两男青年又说不清楚他们的确切位置,警方就让两人将钱交到附近派出所。

但两人商量了一下,担心万一接触钱,失主找来说数目不对惹麻烦,干脆还是不捡钱。

  民警来了以后,首先拍照取证,然后才拿起了地上的这摞钞票,经过两位民警分头清点一遍,丢在路面上的现金是11000元。

随即民警将两名小伙子带回派出所,做进一步调查处理。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参考答案

1、B2、D3、B4、B5、A6、C7、B8、B9.D,没有“给予直截了当的批评”。

10、君臣之间的大义,又怎么可以废弃呢?

想要使自身清洁(而隐居不仕),却破坏了君臣

之间重要的伦常关系。

(“如之何”“洁”“乱”“大伦”为采分点。

11、孔子认为,君子出仕,是在践行君臣的大义。

即使自己的学说不被当政者采纳,也不应该弃天下而不顾,而应以一种伟大的救世精神,挺身而出,积极行道,承担起改变天下无道的局面,这才是人臣应尽的职责。

(3分。

大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后面,遇上一个老人,用拐杖扛着除草器具。

子路问他道:

“您看见我的老师吗?

”老人说:

“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

谁是(你的)老师?

”(说着)把他的拐杖插在地上,就去锄地。

子路拱着手站在那里。

老人留子路(到他家里)过夜,杀了鸡、做了黍米饭给他吃,(并且)让他的两个儿子拜见子路。

第二天,子路走了,(赶上孔子,)把上面的情况告诉孔子。

孔子说:

“(这)是个隐士呀!

”(便)叫子路转回去看他。

子路到达他家时,他已经出门去了。

子路(对他的两个儿子)说:

“不做官,是不合道理的。

长幼之间的礼节,是不能废弃的;

君臣之间的大义,又怎么可以废弃呢?

想要保持自身的清洁(而隐居不仕),却破坏了君臣之间重要的伦常关系。

君子出来做官,是做他应该做的事。

(至于)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推行,(那是)早就知道了。

古诗词鉴赏(10分)

12.

(1)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

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13、

(1)茕茕孑立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14.(6分)观点:

作为哈佛大学的毕业生,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去改变世界上的不平等现象。

(2分)开头引出话题运用了铺垫(或烘托)手法。

以“经济学和政治学的新思想”和“科

学上的新进展”作铺垫,点明“有助于减少人类不平等的发现”才是人类最大的成就。

(4

分,“铺垫(或烘托)”2分,分析2分。

15.①新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将人类的同情心发挥最大的作用。

②新技术缩短了物理距离,使得天涯若比邻。

③新技术极大地增加了怀有共同想法的人们聚集在一起的机会。

(4分,答对2点得即

可得满分)

16.①引用乔治·

马歇尔的演讲意在说明没有新技术很多事情难以完成,现在我们要借助新技术,减少人类不平等现象。

②引用母亲的信意在说明接受过给予,就要想法付出(或:

被给予过,就要接受世界的

期待)。

(共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17、在人伦关系中,“朋友”一词是最松驰的一种。

朋友之间讲求一个“信”字,这是维系双方关系的纽带。

但对待朋友的错误,要坦诚布公地劝导他,推心置腹地讲明利害关系,但他坚持不听,也就作罢。

如果别人不听,你一再劝告,就会自取其辱。

这是交友的一个基本准则。

所以清末志士谭嗣同就认为朋友一词最值得称赞,他甚至主张用朋友一伦改造其他四伦。

其实,孔子这里所讲的,是对别人作为主体的一种承认和尊重。

18、思路点拨:

这则材料折射出当前国人的“病态”心理:

一方面希望侠义之士遍地开花,一方面又害怕英雄流血又流泪……当今社会,“信任”确实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曾经有人把“信用污染”与“权力污染”、“环境污染”并称为三大公害,于此足见问题的严重程度!

正因为“假”的无处不在,当我们捡拾起“信任”这个话题时,便很自然地有着一种沉重!

参考拟题:

信用是财富。

信用危机的背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