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 思维导图及单元测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12361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46.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总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 思维导图及单元测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 思维导图及单元测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 思维导图及单元测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 思维导图及单元测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 思维导图及单元测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 思维导图及单元测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 思维导图及单元测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 思维导图及单元测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 思维导图及单元测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 思维导图及单元测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 思维导图及单元测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 思维导图及单元测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 思维导图及单元测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 思维导图及单元测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总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 思维导图及单元测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历史总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 思维导图及单元测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总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 思维导图及单元测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总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 思维导图及单元测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察举制”里的一项内容是“孝”,但其制度本身是服务于君主专制即服务于宗法制的,排除D项。

3.(2019.4·

浙江高考·

1)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孔子、孟子、荀子等。

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

①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②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③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④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在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都有较为较为成熟的制度进行规范约束,故①正确;

根据材料“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商周时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有明显的宗法血缘色彩,故②正确;

根据材料“孔子、孟子、荀子”,儒家思想得以创立并发展,故③正确;

根据材料“井田制”,使用耒耜生产,简单大规模协作,并且日益走向瓦解,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4.(2019·

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

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答案】D

【解析】由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选D项;

战国后期,井田制遭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公田制度是受到破坏而非完善,排除A项;

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秦汉时期得以普及,排除B项;

秦统一六国后修筑驰道直道,加强了交通运输,排除C项。

5.(2019·

江苏高考·

2)《史记》载:

“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

”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

A.实行察举制度B.独尊儒家学说C.实行郡国并行制D.全面推行郡县制

【解析】“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

”指的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权力过大而发生叛乱,故C项正确;

察举制是汉朝实行的选官制度,与诸侯叛乱无关,故A项错误;

独尊儒家学术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与诸侯叛乱无关,故B项错误;

全面推行郡县制是在秦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6.(2019·

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  )

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解析】据材料“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可知对诸侯王在经济上进行限制,进而削弱诸侯实力,故选C项;

材料“称为‘皮币’”,而且有定价的,说明不是货币,排除A项;

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不是思想上的统一,排除B项;

材料“‘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说明地方仍旧享有租税权,所以没有实现对地方的控制,应该只是加强控制而已,排除D项。

7.(2019.4·

27)

【加试题】史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有学者认为此部刺史是由秦代的监(御史)嬗变而成。

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

汉兴,省监不置。

惠帝三年,“相国奏御史监三辅。

”武帝置刺史,“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面奏事”。

这说明(  )

①秦与汉在地方均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②秦与汉监察方向有别,一在中央,一在地方

③秦汉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

④秦汉监察机构的设置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

A.①④B.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根据材料“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刺史是由秦代的监(御史)嬗变而成”,秦与汉均设置专门的地方监察官,故①正确;

根据材料“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监御史为郡一级监察官,故②错误;

秦汉的监察体制对整顿吏治,防止贪腐,加强中央集权方面,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故③错误;

根据材料“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武帝置刺史……刺史得面奏事”,表明秦汉统治者对监察制度的重视,故④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

8.(2019·

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

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

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解析】唐朝皇亲国戚和宗室子弟屡试不中,体现了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故D项正确;

唐朝科举考试重视考生诗才,故A项错误;

科举考试打破了贵族对官场的垄断,没有阻止贵族入仕,故B项错误;

材料表明科举取士的公平公正,宗室特权在科举取士中无法体现,没有涉及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故C项错误。

9.(2019.4·

7)有学者认为:

“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

”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中,治理天下与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为要。

下列项中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是(  )

A.建立世官制B.增设“参知政事”C.强化“外朝”D.实行察举制

【解析】宋代,参知政事正式作为宰相官名,目的是通过分割相权,削弱相权,故选B项;

世官制是指世代为官,官吏具有世袭的特权,排除A项;

汉代逐渐形成以皇帝为中心的“中朝”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通过强化“中朝”来加强皇权,排除C项;

察举制是汉代以道德标准来选拔官吏的制度,排除D项。

10.(2019·

北京高考·

15)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

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

”申时行只得遵旨。

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解析】由材料“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只得遵旨”可知内阁掌握票拟权,但最终的决定权取决于皇帝,故选D项;

内阁大学士能够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排除A项;

明成祖时期内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排除B项;

内阁掌握票拟权,“按照皇帝传谕来票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拓展训练

1.(2019·

安徽宣城模拟)商朝分封方国首领为侯、伯,方国依旧自然分布在原地;

西周封邦建国,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

这种“分封”的变化(  )

A.形成了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

B.确立了血缘情感统治的主要方式

C.实现了中央对土地的直接控制

D.破坏了原有的社会血缘组织结构

【解析】商周时期尚未出现最高权力的高度集中,故A项错误;

西周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与政治等级相结合的主要统治方式,故B项错误;

周王将土地分封给各级贵族使用,故C项错误;

据材料“商朝分封方国首领为侯、伯,方国依旧自然分布在原地;

西周封邦建国,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可以得出,这种“分封”的变化破坏了原有的社会血缘组织结构,故D项正确。

2.(2019·

山东聊城调研)商朝人祭祖对象广泛,从高祖到先公、先王、先妣,从直系到旁系再到异族功臣,虽然有亲疏之别,祭祀用品也有多寡之分,但他们都受到商朝人的祭祀。

材料所述现象(  )

A.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美德

B.表明宗法制已经形成

C.说明祭祖与专制王权密切

D.反映了社会等级森严

【解析】材料“从直系到旁系再到异族功臣,虽然有亲疏之别,祭祀用品也有多寡之分,但他们都受到商朝人的祭祀”说明商朝祭祀对象的广泛性,体现了商朝人的美德,故A项正确。

3.商朝信仰天帝的权威,《礼记》则有“君天下,曰‘天子’”的记载,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对此的注释“是上天之子,又为天所命子养下民”。

由此可见,周朝的“礼”的文化(  )

A.有效维护了分封制和宗法制

B.为周取代商提供了社会基础

C.使神权王权的结合更为密切

D.为强化王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解析】根据“是上天之子,又为天所命子养下民”可知,周王是受上天的命令来统治天下。

借助上天的权威来说明周王权力的合法性,为强化王权提供了理论依据,故D项正确。

4.(2019·

湖南永州调研)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宗法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记述

出处

“(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

《周礼·

春官》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

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北宋)刘恕《通鉴外纪》

“谱存而宗可考,是故君子重之。

(南宋)朱熹《陈氏家谱旧序》

“谱系之作,所以敦孝弟、重人伦、睦宗族、厚风俗。

(清)李希莲《重修李氏族谱序》

A.宗法制被后世完全承袭

B.编修家谱具有敬宗收族的作用

C.家训家规渗透理学思想

D.族谱都能解释姓氏的演变历程

【解析】表中“奠系世,辨昭穆、祖考、宗可考、重人伦、睦宗族”说明对宗族的作用,故B项正确。

5.(2018·

湖北荆州高三模拟)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初为36郡;

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

这一调整说明(  )

A.秦朝注重对边疆地区开拓

B.秦朝消除六国反叛势力

C.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繁盛

D.中原地区人民纷纷南迁

【解析】据材料“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地区属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经济繁盛,故人口增加,地方事务增多,需要再分新郡进行管理,故C项正确。

6.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

A.国家管理制度化B.从人治到法治

C.礼仪与政治分离D.为民主政治奠基

【解析】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体现的是国家管理制度化,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故A项正确。

我国古代都是人治,B项错误;

我国古代历朝都注重礼仪与政治的结合,C项错误;

中国古代历代都是专制,D项错误。

7.(2019·

广东深圳模拟)西汉时,皇帝多次下令在郡国广建皇室宗庙。

东汉初年,庙制逐步简化,除在长安和洛阳立高祖庙,合祭两汉诸帝,此外别无他庙。

这一变化反映出(  )

A.佛教东传日渐兴盛B.宗法观念日益淡化

C.皇帝制度逐步稳固D.外戚宦官轮流专权

【解析】【解析】修建皇室宗庙而不是佛教的寺庙,故A项错误;

从广建宗庙到庙制逐步简化,并不能说明宗法观念日益淡化,故B项错误;

广建宗庙的目的是显示皇帝地位,强化皇帝统治,而东汉时庙制简化,说明皇帝地位已经巩固,故C项正确;

材料并没有体现外戚与宦官专权,故D项错误。

8.南北朝陷入割据局面,但南北政权都争以“中国”为正统。

隋唐在修史时,将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纳入正史。

据此可知,从汉到隋唐(  )

A.统治者注重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

B.南北方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感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逐渐加强

D.中国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

【解析】隋唐时期把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说明统治者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故A项正确;

在隋唐时期,南北方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认同感,故B项错误;

题干主要反映国家的统一认同感,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问题,故C项错误;

题干没有提及“中国”内涵问题,故D项错误。

9.(2019·

河北保定模拟)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

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

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

这一建制(  )

A.旨在扩大宋朝疆域B.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

C.打破了市坊的界限D.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

【解析】根据材料“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有利于更有效地控制地方及官员,故D项正确。

10.宋代初年政府禁止三品以下的官员和庶民穿紫色服饰,后因民间百姓穿紫色服饰增多已成趋势,政府不得不解除了该禁令。

这表明宋代(  )

A.各阶层间人员流动频繁

B.百姓始终引领时代服饰潮流的发展

C.民本思想得以充分落实

D.权力的管制对市民的时尚作出让步

【解析】从材料“后因民间百姓穿紫色服饰增多已成趋势,政府不得不解除了该禁令”,可知政府对市民需求作出了让步,故D项正确。

11.(2019·

山西太原调研)汉武帝实行察举制;

东汉光武帝规定察举须“授试以职”,即给候选人一项职务,检验其是否具备吏能;

顺帝时又规定察举之士还须参加考试,方以授官。

察举制的演变说明东汉(  )

A.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

B.政府意在扩大统治基础

C.官吏选拔重视德才兼备

D.士族门阀崛起遭到抑制

【解析】由材料“给候选人一项职务,检验其是否具备吏能”“察举之士还须参加考试,方以授官”可知,察举制不仅注重道德还注重才能,故C项正确。

12.以下是有关古代“通判”一职的史料记载。

史料

(943年,张易)以水部员外郎通判歙州……郡事亦赖以济。

《南唐书·

张易传》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宋史·

职官志》

(南宋通判)有按察之名,无事权之实……督经总制钱为职业。

《四库全书·

后村集》

据此可以断定的是(  )

A.通判一职的设置始于南唐

B.南宋通判的职权有名无实

C.通判行使地方最高行政权

D.通判发挥过地方监察作用

【解析】 据材料“以水部员外郎通判歙州,南唐书”可知南唐时已有通判,但未知始设于南唐,故A项错误;

据材料“有按察之名,无事权之实……督经总制钱为职业”可知没有监察的实权,但有“督经总制钱”的权力,故B项错误;

依所学,地方行政权由州郡长官行使,故C项错误;

据材料“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可知通判行使监督权,故D项正确。

13.中国古代曾有一个中枢机构,始终没“挂牌”,里面的官员品级不高,都没有超过五品,也不能对中央六部等机构直接发号施令。

这一机构中的“官员”最有可能称之为(  )

A.参知政事B.内阁大学士

C.军机大臣D.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解析】据材料“中枢机构,始终没‘挂牌’,里面的官员品级不高,也不能对中央六部等机构直接发号施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设内阁,不是正式机构,故B项正确。

14.到明代中叶,内阁大学士虽“无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实”,已类似“汉唐宰辅”了。

这样,朱元璋处心积虑加以废除的相权,很快就因为内阁制度的产生而复活。

A.阁臣实际上取得了部分相权

B.首辅成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

C.内阁成强化君主专制的工具

D.君主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解析】内阁大学士虽“无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实”,表明阁臣实际上取得了部分相权,故A项正确。

15.古代官员未到退休年龄而提前请求辞去官职致仕归家的现象称为“乞休”。

下表是根据《明实录》统计的明代官员乞休情况。

据此可推知当时(  )

年代

年数

乞休次数

年平均次数

洪武

35

正统

29

4

0.14

成化

23

103

4.48

嘉靖

45

487

10.82

隆庆

6

76

12.67

万历

48

893

18.60

A.君主专制制度已经登峰造极

B.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日益淡化

C.传统家国同构观念开始瓦解

D.士大夫自我实现途径趋于多元化

【解析】君主专制制度已经登峰造极是在清朝,故A项错误;

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是每个读书人终身追求的目标,“乞休”无法说明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日益淡化,故B项错误;

传统家国同构随着宗法制的瓦解而瓦解,故C项错误;

古代官员未到退休年龄而提前请求辞去官职致仕归家,说明“乞休”的官员有了新的自我实现途径,故D项正确。

16.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九卿奏报各处田苗,康熙帝将该无关机要的奏折交内阁大学士阅览,并说:

“九卿奏折,朕已知。

尔等票签具奏。

”此举(  )

A.说明内阁具有决策权

B.说明内阁专职批答奏折

C.反映出相权得到恢复

D.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解析】清朝内阁没有决策权,决策权掌握在皇帝一个人手中,故A项错误;

“康熙帝将该无关机要的奏折交内阁大学士阅览”说明内阁不是专职批答奏折,故B项错误;

清朝没有恢复相权,故C项错误;

“康熙帝将该无关机要的奏折交内阁大学士阅览”是为了提高办事效率,故D项正确。

17.(2019·

河南安阳模拟)下图是中国古代官阶制变迁五大阶段示意图。

对秦汉和明清时期官阶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

A.秦汉官阶反映了当时贵族政治的形态

B.秦汉品位分等高峰适应了氏族的统治

C.明清官僚特权萎缩而待遇向职位靠拢

D.明清官阶超越士族统治向官僚政治回归

【解析】“贵族政治”与材料中秦汉“职位分等”不符,故A项错误;

“氏族的统治”与材料中“秦汉”不符,故B项错误;

C项与材料中“按职位给待遇”相符,故C项正确;

士族统治已经成为过去,与材料中“明清”不符,故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