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试大纲及考点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12755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7.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考试大纲及考点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教育学考试大纲及考点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教育学考试大纲及考点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教育学考试大纲及考点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教育学考试大纲及考点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教育学考试大纲及考点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教育学考试大纲及考点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教育学考试大纲及考点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教育学考试大纲及考点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教育学考试大纲及考点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教育学考试大纲及考点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教育学考试大纲及考点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教育学考试大纲及考点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教育学考试大纲及考点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教育学考试大纲及考点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教育学考试大纲及考点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教育学考试大纲及考点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教育学考试大纲及考点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教育学考试大纲及考点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教育学考试大纲及考点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考试大纲及考点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

《教育学考试大纲及考点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考试大纲及考点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考试大纲及考点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

a.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b.教育推进科学知识的体制化

c.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d.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2)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A.文化制约着教育

a.文化制约着教育内容

b.文化内容结构对教育内容的影响

c.文化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教育观念

d.文化模式制约着教育模式

B.教育对文化的功能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具有双层文化属性:

a.传递和深化文化

b.构成文化本体

3、运用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分析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趋势

信息技术与教育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A.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情况自动生成相应的教学进度,确定相应的针对个人的评价标准,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使因材施教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

B.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根据学习者的目标、选择和努力程度等给予不同的反馈,给予象征性的奖励和惩罚

C.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D.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中,改变看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综合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

E.网络学校的构建集学校、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为一体,为学习者听过前所未有的开放的学习环境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1、识记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及相关概念

(1)个体身心发展:

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向变化的过程。

(2)人的价值:

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3)个性:

又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

个性又是人大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上的具体统一。

2、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5点)

A.顺序性揠苗助长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E.个别差异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5点)

A.遗传因素

a.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b.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不能被夸大

B.成熟

C.环境因素(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

a.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

机遇、条件和对象

b.环境对个体的发展有积极、消积之分

c.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积的、被动的

D.学校教育(特殊功能)4点

a.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b.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c.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d.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E.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决定作用

3、运用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作用的基本原理,分析普通中等教育再促进青少年发展中的特殊作用

第四章教育目的

1、识记教育目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概念

(1)教育目的狭义:

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3)智育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4)体育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5)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别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6)劳动技术教育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2、理解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的基本涵义及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A.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B.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C.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2)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

教育目的: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本精神:

A.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B.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C.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运用素质教育的观念分析教育现象

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第五章学生与教师

1、识记学生的基本权利和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

(1)学生的基本权利:

A.受教育权

B.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

(2)教师具备的专业素养:

A.学科专业素养:

a.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b.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c.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d.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B.教育专业素养:

a.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b.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c.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2、理解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的涵义,理解教师职业具有多种角色的涵义

(1)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A.学生是教育的客体:

接受教育是学生的本质特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是教师的教育是实践对象,是教育的客体。

学生具有依赖性、可塑性、向师性。

B.学生是发展和自我教育的主体: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是积极的参与者,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具有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

(2)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性(6种)

A.传道者角色

教师负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做人之道”“为业之道”“治学之道”。

B.授业、解惑者角色

教师是社会各行各业建设人才的培养者,他们在掌握了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的基础上,对其精心加工整理,然后以特定的方式传授给年轻一代,并帮助他们解除学习中的困惑,启发他们的智慧,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成为社会有用的建设者。

C.示范者角色

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

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D.管理者角色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肩负起教育教学管理的职责,包括确定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维持班级规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等,并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

E.朋友角色

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往往愿意把教师当做他们的朋友,也期望教师能把他们当朋友看待,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希望教师能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与忧伤、分享欢乐与幸福。

F.研究者角色

教师工作对象是充满生命力的、千差万别的活的个体,传授的内容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人文、科学知识,这就决定了教师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

3、运用师生关系的理论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1)学生观

A.学生的本质属性

a.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的条件是:

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b.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B.学生的社会地位

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的国家公民,享有合法的权利:

具体见上

需要履行义务:

遵守法律、法规;

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C.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a.学生是教育的客体

接受教育是学生的本质特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是教师的教育实践对象,是教育的客体。

学生具有依赖性、可塑性、向师性

b.学生是发展和自我教育的主体

学生是在教育过程中积极的参与者,是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具有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

D.现代学生观

a.乐观地估计学生的天性—多看优点会赞美

b.用发展的观点看学生—悦纳错误多宽容

c.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相信学生多期待

d.学生是人—爱护尊重讲民主

(2)教师观

A.教师的概念: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B.教师职业的特点:

职业角色的多样化具体见上

C.教师劳动的特点:

a.复杂性和创造性

b.示范性

c.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d.间接性和长周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D.教师劳动的价值社会价值、个人价值

E.现代教师观(4+4)

a.教师角色的转变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b.教学行为的转变

对待师生关系上,要尊重、赞赏

对待教学关系上,要帮助、引导

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对待其他教育工作者,强调合作

(3)师生关系

A.师生关系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是授受关系

a.从教育内容的角度上来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b.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c.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B.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a.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b.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

C.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a.师生关系从本质上看,是人-人关系

b.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人格上的影响

(4)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

A.影响因素教师方面:

对学生的态度、领导方式、智慧、人格因素

学生方面:

对老师的认识

环境方面:

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

B.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C.基本策略

教师方面:

了解和研究学生(基础)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流

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尊重和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尊重教师的人格、劳动

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自律、自尊、自爱、自强,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主动与教师沟通交流,努力与教师保持良好的关系

第六章课程

1、识记有关课程的基本概念及类型

(1)课程:

(广义)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2)课程的类型

A.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B.以课程任务分基础型、扩展型、研究型

C.从课程功能分,工具性、知识性、技能性、实践性

D.从教育阶段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

E.从课程的组织核心学科中心、学生中心、社会中心

2、理解课程设计和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及课程实施的基本结构

(1)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A.教学计划(课程计划)

a.基本特征:

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b.组成:

中心问题:

开设哪些科目

B.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a.核心:

课程目标

b.构成:

说明部分+文本部分

C.教科书设计

教科书的作用

a.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

b.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c.根据课程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d.研究与其他学科关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和方式;

确定本学科的主要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实践活动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统筹安排

(2)课程实施的基本结构(7级结构)

A.安排课程表

B.分析教学任务

C.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D.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E.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F.组织教学活动(具体见第七、八章)

G.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3、运用课程评价理论进行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模式:

目标评价模式、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第七章教学(上)

1、识记教学、教学的一般任务和教学过程的概念

(1)教学指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2)教学的一般任务(4)

A.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C.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D.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3)教学过程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发展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2、理解教学的意义和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的意义

A.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B.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C.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2)教学过程的本质

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A.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B.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C.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b.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c.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教学具有教育性—赫尔巴特

d.教师主导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

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

建立合作、有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3、运用教学原则分析教学现象,正确运用教学方法

(1)教学原则(6点)

A.直观性原则

a.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b.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c.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B.启发性原则

a.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b.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c.让学生动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d.发扬教学民主

C.巩固性原则

a.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b.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c.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巩固

D.循序渐进原则

a.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b.注意主要矛盾,解决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c.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E.因材施教原则

a.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b.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F.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a.书本知识的学习要注重联系实际

b.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c.正确处理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的关系

d.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2)教学方法(6点)

A.讲解法

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可分为:

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方式

a.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b.注意启发

c.讲究语言艺术

B.谈话法(问答法)

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包括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a.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b.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引起思维兴奋,即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

c.要善于启发诱导

d.要做好归纳、小结

C.讨论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a.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

b.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诱导

c.做好讨论小结

D.演示法

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用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a.做好演示钱的准备

b.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

c.通过演示,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E.练习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a.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联系的原理与方法

b.精选联系材料,适当分配份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c.严格要求

F.实验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

a.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

b.重视语言指导,重视教师示范的作用

c.要求学生独立操作,要求所有的学生都亲自操作;

及时检查结果,要求学生按照规定写出实验报告

第八章教学(下)

1、识记课的类型、课的结构、班级授课制等基本概念

(1)课的类型

A.根据教学的任务可分为:

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

B.根据教学方法可分为:

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2)课的结构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A.组织教学

B.检查复习

C.讲授新教材

D.巩固新教材

E.布置课外作业等

(3)班级授课制

2、理解教学工作的几个基本程序以及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1)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A.备课

a.钻研教材

b.了解学生

c.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B.上课(中心环节)

C.作业检查与批改

D.课外辅导

E.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2)班级授课制优缺点

优点:

A.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B.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C.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缺点:

A.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

B.强调教学过程中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3、运用上好课的基本要求评价一节课的好坏

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

第九章德育

1、识记德育的概念、目标和内容

(1)德育的概念教育者依据特定的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2)德育的目标

(3)德育的内容

A.政治教育按照特定国家的政治观和社会对公民的一般要求,对公民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和法制教育以及社会行为规范教育

B.思想教育是有关人生观、世界观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

C.道德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塑造修养,包括有关道德知识学习、传统美德教育、审美及情操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以及道德思维能力、道德情感、信念及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D.心理健康教育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a.基本任务

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将抗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b.内容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指导

2、理解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

(1)德育过程的结构

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2)德育过程中的矛盾

基本矛盾:

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3、运用德育模式展开德育实践活动

(1)德育原则(5点)

A.导向性原则

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a.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b.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c.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B.疏导性原则

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a.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b.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c.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a.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b.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中

c.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D.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