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创造的事例22则最新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13311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7.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明创造的事例22则最新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发明创造的事例22则最新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发明创造的事例22则最新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发明创造的事例22则最新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发明创造的事例22则最新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发明创造的事例22则最新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发明创造的事例22则最新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发明创造的事例22则最新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发明创造的事例22则最新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发明创造的事例22则最新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发明创造的事例22则最新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发明创造的事例22则最新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发明创造的事例22则最新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发明创造的事例22则最新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发明创造的事例22则最新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发明创造的事例22则最新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发明创造的事例22则最新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发明创造的事例22则最新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发明创造的事例22则最新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发明创造的事例22则最新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明创造的事例22则最新版.docx

《发明创造的事例22则最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明创造的事例22则最新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发明创造的事例22则最新版.docx

发明创造的事例22则最新版

  《发明创造的事例》

  发明创造的事例

(1):

  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

  爱迪生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因为他有电灯、留声机、电影和蓄电池等一千多种发明成果,所以人们称他为发明大王、魔术师。

  爱迪生最大的功绩是发明了电灯,然而在他的发明创造中,最引起当时社会震惊的,莫过于留声机了。

在1877年秋天,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轰动了整个纽约,各家报馆的新闻记者,像潮水般地涌来报道这一特大新闻。

这一发明一经传出,激起当时社会急速而巨大的狂热达数月之久,铁路特开专车前去参观,许多人开始不相信这个发明,疑心他是先在里面藏了个什么会说话的东西骗人的,有个教堂的主教用最高速度对着收音盘背诵《圣经》中的一串专门名词,当这些名词一字不漏的从机器中重复出来时,人们才相信这东西确实不是虚假的,并且齐声称奇,报纸把留声机称之为19世纪的奇迹。

  然而,爱迪生这项著名的发明构思,却是幸福的偶然性促成的。

  一次,爱迪生一人在静静的实验室里研究改善在纸带上打印符号的电报机。

这时,电报机内的一种单调的声音吸引了他。

在试图排除这种声音时,爱迪生出乎意料地发现,这是纸带在小轴的压力下发出的声音。

在改变小轴的压力时,声调的高度也随之变化。

这就使他产生了一个念头:

借助运动载体上深度不同的沟道来记录和回收声音。

  无独有偶,爱迪生在另一次试验电话的时候,发现传话筒里的膜板,随话声而震动。

他找了一根针,竖立在膜板上,用手轻轻按着上端,然后对膜板讲话。

实验证明,声音愈高,颤动愈快;声音低,颤动就慢。

这个发现,更奠定了他发明留声机的决心。

  几天后,爱迪生就画出了草图,并立即和助手干起来。

留声机的主要部件,是一个金属圆筒,圆筒边上刻有螺旋槽纹,把它按在一根长轴上,长轴一头装着曲柄,摇动曲柄,圆筒就会相应地转动。

此外,还有两根金属小管,管的一头装有一块中心有钝头针尖的膜板。

经过无数次的改造,世界上第一台留声机诞生了。

爱迪生回忆说:

我大声说完一句话,机器就回放我的声音。

我一生从未这样惊奇过。

  爱迪生在发明留声机之初,就一改再改。

十年过后,他又从架子上的尘埃中把留声机取下来,要继续改善它,他仅在留声机上的发明专利权就超过了一百项。

他是耳聋之人,能发明这样一个发声的机器已是令人惊异了。

当我们看到这天的留声机时,不要忘记这上头渗透着爱迪生无数辛勤劳动的心血。

实质上,在一个多世纪以来,留声机所掀起的礼貌和发明巨浪影响是十分深远的,电唱机、磁带录音机、磁带录像机、激光声像机相继问世,追溯其源头,不都是来自爱迪生的伟大发明吗?

  发明创造的事例

(2):

  瓦特发明蒸汽机的故事

  一个夏日的早晨,天气晴朗,画眉在树上唱着悦耳的歌。

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校园里,有一个人正在散步。

他迈着缓缓的步伐,在绿茵茵的草坪上踱来踱去。

他时而望着广阔的天空,时而瞧瞧乎坦的操场,时而皱起双眉突然,他脸上流露出笑容,情绪豁然开朗,他想出来了,想出了解决蒸汽机的有效办法。

他高兴地跑起来,脚步腾空。

霎时间,他的身影便出此刻陪伴他多年的操作台上。

他就是蒸汽机的发明家瓦特。

  随着智育的发展,瓦特对客观存在的一些事物都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产生了好奇和钻研之心。

这为他以后发明蒸汽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瓦特的故乡--格林诺克的小镇于上,家家户户都是生火烧水做饭。

对这种司空见惯的事,有谁留过心呢?

瓦特就留了心。

有淮他在厨房里看祖母做饭。

灶上坐着一壶开水。

开水在沸腾。

壶盖啪啪啪地作响,不停地往上跳动。

瓦特观察好半天,感到很奇怪,猜不透这是什么缘故,就问祖母说什么玩艺使壶盖跳动呢

  祖母回答说:

水开了,就这样。

  瓦特没有满足,又追问:

为什么水开了壶盖就跳动?

是什么东西推动它吗?

  可能是祖母太忙了,没有功夫答对他,便不耐烦地说:

不明白。

小孩子刨根问底地问这些有什么意思呢。

  瓦特在他祖母那里不但没有找到答案,反而受到了冤枉的批评,心里很不舒服,可他并不灰心。

  连续几天,每当做饭时,他就蹲在火炉旁边细心地观察着。

起初,壶盖很安稳,隔了一会儿,水要开了,发出哗哗的响声。

摹地,壶里的水蒸汽冒出来,推动壶盖跳动了。

蒸汽不住地往上冒,壶盖也不停地跳动着,好象里边藏着个魔术师,在变戏法似的。

瓦特高兴了,几乎叫出声来,他把壶盖揭开盖上,盖上又揭开,反复验证。

他还把杯子、调羹遮在水蒸汽喷出的地方。

瓦特最后弄清楚了,是水蒸汽推动壶盖跳动,这水蒸汽的力量还真不小呢。

  就在瓦特兴高采烈,欢喜若狂的时候,祖母又开腔了:

你这孩子,不知好歹,水壶有什么好玩的,快给我走开!

她漫不经心地说。

  他的祖母过于急躁和主观了,这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的话,险些挫伤了瓦特的自尊心和探求科学知识的用心性。

年迈的老人啊,根本不理解瓦特的心,不知水蒸汽对瓦特有多么大的启示!

水蒸汽推动壶盖跳动的物理现象,不正是瓦特发明蒸汽机的认识源泉吗?

  一七六九年,瓦特把蒸汽机改成为发动力较大的单动式发动机。

之后又经过多次研究,于一七八二年,完成了新的蒸汽机的试制工作。

机器上有了联动装置,把单式改为旋转运动,完善的蒸汽机发明成功了。

  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加之英国当时煤铁工业发达,所以英国就成为世界上最早利用蒸汽推动铁制海轮的国家。

十九世纪,开始海上运输改革,一些国家进入了所谓的汽船时代。

从此,船只就行驶在茫茫无际的海洋上了。

随之而来,煤矿、工厂、火车也全应用了蒸汽机。

体力劳动解放了,经济发展了。

这不能不说是蒸汽机发明的成果。

当然也是蒸汽机的发明家瓦特的功劳。

因此,瓦特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瓦特的一生充满着艰苦和斗争,他走过的道路是多么坎坷不平啊。

他在艰苦和坎坷中为人类造了福,为人类前进,开辟了新的里程。

瓦特十分重视学习和实践。

学习,丰富了他的智慧;实践,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发明创造的事例(3):

  电话的发明

  贝尔,就是发明电话的人。

他1847年生于英国,年轻时跟父亲从事聋哑人的教学工作,曾想制造一种让聋哑人用眼睛看到声音的机器。

  1873年,成为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的贝尔,开始研究在同一线路上传送许多电报的装置多工电报,并萌发了利用电流把人的说话声传向远方的念头,使远隔千山万水的人能如同应对面的交谈。

于是,贝尔开始了电话的研究。

  那是1875年6月2日,贝尔和他的助手华生分别在两个房间里试验多工电报机,一个偶然发生的事故启发了贝尔。

华生房间里的电报机上有一个弹簧粘到磁铁上了,华生拉开弹簧时,弹簧发生了振动。

与此同时,贝尔惊奇地发现自己房间里电报机上的弹簧颤动起来,还发出了声音,是电流把振动从一个房间传到另一个房间。

贝尔的思路顿时大开,他由此想到:

如果人对着一块铁片说话,声音将引起铁片振动;若在铁片后面放上一块电磁铁的话,铁片的振动势必在电磁铁线圈中产生时大时小的电流。

这个波动电流沿电线传向远处,远处的类似装置上不就会发生同样的振动,发出同样的声音吗?

这样声音就沿电线传到远方去了。

这不就是梦寐以求的电话吗!

  贝尔和华生按新的设想制成了电话机。

在一次实验中,一滴硫酸溅到贝尔的腿上,疼得他直叫喊:

华生先生,我需要你,请到我那里来!

这句话由电话机经电线传到华生的耳朵里,电话成功了!

1876年3月7日,贝尔成为电话发明的专利人。

  贝尔一生获得过18种专利,与他人合作获得12种专利。

他设想将电话线埋入地下,或悬架在空中,用它连接到住宅、乡村、工厂这样,任何地方都能直接通电话。

这天,贝尔的设想早已成为现实。

  发明创造的事例(4):

  罗兰希尔发明邮票的故事

  人类社会的发展,决定了人类单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在地球上长期存活下去的。

人类需要帮忙,人类需要交流,信息传递成了人类生存必需的基本活动之一。

最初是打手势,之后发明了语言,用马拉松式的长跑传递口信。

再以后发明了文字,开始书信传递,于是有了古代邮驿。

  当时的邮资是按邮件运递路程和信件纸张数量逐件计算的,即递进邮资制,收费的标准也很高。

如果遇到江河泛滥、桥梁坍塌,信件就得多走几百公里,总计下来,邮资高得吓人。

如此昂贵的邮资,是平民百姓望而生畏,他们把寄信看成一件奢侈的事情。

  19世纪30年代是改革的黄金年代,改革造就了一代英雄,罗兰希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枚邮票,在世界邮政史上树起了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

  罗兰希尔经过多年的调查主张大幅度降低邮费,实行邮件不分远近、一律收费1便士的均一邮资,他还提出使用印刷精美的邮政用品来预先支付邮资。

这种纸的大小与邮资图样大小相仿,背面涂上一层薄胶,人们只要沾湿背胶就能够将其贴在信件上,这就是罗兰希尔关于邮票的最初创意。

  为此,罗兰希尔上书政府,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推荐,1839年8月17日,维多利亚女王批准了这个议案,决定英国自1840年1月10日起实行1便士均一邮资法。

罗兰希尔也被女王任命负责邮政改革工作。

  为了把创意中的1便士邮票变成现实,罗兰希尔要求就应使用具有防伪性能并能在公众中取得信誉的图案作为邮票的图案,于是采用了威廉怀恩创作的维多利亚女王的侧面头像,这样既显示了发行邮票的权威性,又透过邮票宣传了英国,宣传了女王。

邮票采用黑色油墨印刷,1840年4月15日,最后印出了世界上第一批邮票黑便士邮票。

  发明创造的事例(5):

  布什内尔发明潜水艇

  1775年,北美独立战争最后爆发了。

在华盛顿总司令的领导下,美国人民纷纷拿起武器,和英军展开了殊死的战斗,将英军从大陆撵到海上。

举国上下无不欢庆这一决定性的胜利。

堂堂大英帝国,岂能容忍别国灭大英之雄风,便组织残兵败将,妄图卷土重来。

英国殖民统治者尽管失去了陆上优势,但海上优势犹存,他们纠集大批战舰,轮番轰击美国海防陆军,使美国军伤亡惨重,锐气大减。

英军见美军既无招架之势,更无还手之力,越发猖狂。

战舰在海岸边横冲直闯,耀武扬威。

时而还向海岸守军送来几炮,然后大摇大摆,得意洋洋地退去。

应对英军的挑衅和欺负,美国士兵们气得直咬牙:

这简直是骑到人脖子上拉屎!

要是能偷偷过去炸沉它几艘那该多解恨!

  士兵中有个叫达韦布什内尔的,他没有骂骂咧咧,而是憋着一肚子气,一言不发。

他认为光喊顶什么用,就应赶快想出对付敌舰的办法。

布什内尔一向在苦思冥想,怎样才能一下子跑到敌舰周围去呢?

从空中?

不行,易暴露目标;从水下?

也不行,谁能憋这么久的气游过去,再说力气不够啊!

怎样办才好呢?

他急得捶胸顿足。

  一天傍晚,他与几个士兵下岗后,一齐到海边散步。

他们爬到礁石上;一边聊天,一边欣赏落日余晖下的海景。

看够了远景,又观近景,水很清澈,水生物历历在目。

他们见一群活泼的小鱼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着,象是在觅食,又象是在玩耍。

突然,水下有一条大鱼悄悄潜游过来,游到小鱼的下方后,猛地朝上一跃,咬住了一条小鱼,别的小鱼吓得惊魂不定,各奔东西。

士兵们见了海底世界的这场海战,觉得十分搞笑。

这却使布什内尔大受启发:

原先笨拙的大鱼就是这样逮住机灵飞快的小鱼的。

能不能造个像大鱼那样的船,潜在水中神不知鬼不觉地钻到英国战舰底下去放水雷,炸它个人飞舰沉呢?

若能那样,该有多痛快呀!

他越想越入迷,直到同伴们喊他走,还呆呆地坐着。

喂!

你这是怎样啦,想你那相好的了,嘿嘿!

同伴拍了他一把。

  我有办法了,能炸沉它!

布什内尔的话使同伴们听得莫明其妙。

于是他详细说了自己的想法。

同伴们一听,都认为这个办法好,突然有人提出疑问:

鱼在水中能自由地上浮下沉,可船就不同了,浮在水上好办,沉人水中能行吗?

布什内尔被间问缄口无言。

是啊,怎样才能使船既能浮上来又能沉下去呢?

鱼为什么能这样呢?

他一拍大腿:

有了!

鱼一会儿浮到水面,一会儿潜到水底,靠的就是它肚里那个鳔,如果我们也给船仿造一个嫖,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布什内尔带领同伴们真的制成了一艘可在水下潜行的秘密船。

本来是想仿照鱼的外形制造,但造成之后却像乌龟,因此,同伴们就为它取了个代号海龟。

代号海龟的秘密船,底部有个类似鱼鳔的水舱,水舱内安有两个水泵,船在水面若要下沉时,就往舱里灌水;船在水下若要下浮时,就把舱里的水排出,把空气压进水舱。

仿照鱼的鳍,海龟外部还安装了两台螺旋桨:

一台管进退,一台管升降。

此外,海龟尾部还有舵,能够控制航向。

  一天夜晚,布什内尔带着几个士兵,驾着海龟悄悄驰近英国战舰,然后潜入水中,一向潜到英国战舰底下。

他们想用海龟顶部的钻杆钻穿敌舰,然后放水雷,没想到英舰底部包了很厚的一层金属,钻了一个多小时也钻不穿。

士兵们在下面憋不住了,只好上来换气。

这时夜已深,天黑海黑,水天一色,根本辨不清方向。

英军发现了海龟,便开动战舰追将过来。

海龟吓得后退,但速度怎样也快不起来,眼看就要被敌舰撞得粉身碎骨。

在这万分危机的时刻,布什内尔急中生智,解下备用的水雷,点着引线后,慌忙钻进海龟,海龟潜入了水中。

英舰正在寻找怪物的去向,突然舰旁一声巨响,战舰顿时起火,英军一边救火一边扭转舰头逃跑,惟恐怪物再悄悄追来。

从此,英舰再也不敢肆无忌惮地在美国沿海耀武扬威了。

  之后,经过人们的继续改善,制成了新的神秘武器潜水艇。

在海战中潜水艇大显神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仅德国的潜水艇就击沉了英美大西洋舰队的782艘运输船,使对方的运输线遭到巨大的破坏。

  此刻,潜水艇除用于作战外,主要用于开发海洋资源和科学考察。

它的作用也由破坏、捣乱变为造福于人类。

  发明创造的事例(6):

  发明飞机的故事

  1877年冬天,一场大雪降在美国的代顿地区,城郊的山冈上到处是白茫茫一片。

一群孩子来到堆着厚厚白雪的山坡上,乘着自制的爬犁飞快地向下滑去。

山坡上顿时响起阵阵笑声。

  在他们旁边,有两个男孩静静地站着,眼睁睁地看着欢快的爬犁从上而下划过。

大一点的男孩叹道:

嗨!

要是我们也有一架爬犁该多好啊!

  另一个孩子撅着嘴说道:

谁叫我们爸爸总不在家呢!

他灵机一动,又之后说道:

哥哥,我们自己动手做吧!

被称做哥哥的男孩一听,顿时笑了起来,愉快地说道:

对呀!

我们自己也能够做。

走,奥维尔,我们回去!

于是,两个孩子一蹦一跳地跑下山坡,向家里飞快地跑去。

  这弟兄两个就是莱特兄弟,大的叫维尔伯,小的便是奥维尔。

他们从小就喜欢摆弄一些玩意,经常在一齐做各种各样的游戏。

他们的爷爷是个制作车轮的工匠,屋里有各种各样的工具,弟兄两个把那里当作他们的乐园,经常跑去看爷爷干活。

时间一长,他们就模仿着制作一些小玩具。

因此,弟兄两个决定,这次要做架爬犁,拉到山坡上与同伴们比赛。

当天晚上,弟兄俩就把这种想法告诉了妈妈。

妈妈一听,十分高兴地说道:

好,咱们共同来做吧!

  于是,弟兄俩跑到爷爷的工作房里,找到很多木条和工具,不假思索就干了起来。

不行!

妈妈阻止他们说,干什么事情得有个计划,我们首先得画一个图样,然后才做!

  弟兄俩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同妈妈一齐设计图样。

妈妈首先量了兄弟俩身体的尺寸,然后画出一个很矮的爬犁。

妈妈,别人家的爬犁很高,为啥你画的爬犁这么矮?

这能行吗?

弟弟奥维尔不解他问。

孩子,要想叫爬犁跑得快,就得制成矮矮的,这样能够减少风的阻力,速度也就会快多了。

妈妈温和地解释道。

弟兄俩这才明白,干任何事情都不应莽撞,应首先弄懂道理。

  过了一天,莱特兄弟的矮爬犁做成了。

弟兄俩把它推到小山冈上,刚放在山坡上,就跑来了一个男孩。

  快来看呀,莱特兄弟扛了一个怪物!

这个男孩大惊小怪地叫道。

  不一会儿,孩子们都围了上来,指手画脚地议论着这个怪模怪样的东西。

莱特兄弟不以为然,勇敢地说道:

谁和我们比赛!

  先前跑过来的男孩连忙叫道:

我来!

我来与他们比赛!

说完,就把自己爬犁拉了过来。

  比赛结果,当然是莱特兄弟获胜,孩子们再也不嘲弄这个爬犁,反而围起来左瞧右看,似乎想从中找到什么。

莱特兄弟十分高兴,带着胜利的喜悦回家去了。

  圣诞节到了,爸爸也从外地回来。

圣诞节早晨,爸爸把礼物送给了他们,兄弟俩急不可耐地打开一看,是一个不知名的玩具,样貌好怪好怪的。

  爸爸告诉他们,这是飞螺旋,能在空中高高地飞去。

鸟才能飞呢!

它怎样也会飞!

维尔伯有点怀疑。

爸爸笑了一笑,当场做了表演。

只见他先把上面的橡皮筋扭好,一松手,它就发出呜呜的声音,向空中高高地飞去。

兄弟这才相信,除了鸟、蝴蝶之外,人工制造的东西,也能够飞上天。

于是,弟兄俩便把它拆开了,想从中探索一下,它为何能飞上天去。

  从这以后,在他们的幼留意灵里,就萌发了将来必须制造出一种能飞上高高蓝天的东西。

这个愿望一向影响着他们。

1896年,莱特兄弟在报纸看到一条消息:

德国的李林塔尔因驾驶滑翔机失事身亡。

这个消息对他们震动很大,弟兄俩决定研究空中飞行。

  这时候,莱特兄弟开着一家自行车商店。

他们一边干活挣钱,一边研究飞行的资料。

三年后,他们掌握了超多有关航空方面的知识决定仿制一架滑翔机。

  他们首先观察老鹰在空中飞行的动作,然后一张又一张地画下来,之后才着手设计滑翔机。

1900年10月,莱特兄弟最后制成了他们第一架滑翔机,并把它带到离代顿很远的吉蒂霍克海边,那里十分偏僻,周围既没有树木也没有民房,而且那里风力很大,十分适宜放飞滑翔机。

  兄弟俩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把滑翔机装好,先把它系上绳索,像风筝那样放飞,结果成功了。

然后由维尔伯坐上去进行试验,虽然飞了起来,但只有1米多高。

  第二年,兄弟俩在上次制作的基础上,经过多次改善,又制成了一架滑翔机。

这年秋天,他们又来到吉蒂霍克海边,一试验,飞行高度一下子到达180米之高。

弟兄俩十分高兴,但并不满足。

他们想能否制造一种不用风力也能飞行的机器?

  兄弟俩反复思考,把有关飞行的资料集中起来,反复研究,始终想不到用什么动力,把宠大的滑翔机和人运到空中。

有一天,车行门前停了一辆汽车,司机向他们借一把工具用用。

来修理一下汽车的发动机。

弟兄俩灵机一动,能不能用汽车的发动机来推动飞行。

  从这以后,弟兄俩围绕发动机动开了脑筋。

他们首先测出滑翔机的最大运载潜力是90公斤,于是,他们向工厂订制一个不超过90公斤的发动机。

但当时最轻的发动机是190公斤,工厂无法制出这么轻的发动机。

  之后,一名制造发动机的工程师明白了这件事情,答应帮忙莱特兄弟。

过了一段时间,这位工程师果然造出一部12马力、重量只有70公斤的汽油发动机。

弟兄俩十分高兴,很快便着手研究怎样利用发动机来推动滑翔机飞行。

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他们最后把发动机安装在滑翔机上,但是是在滑翔机上安上螺旋桨,由发动机来推动螺旋桨旋转,带动滑翔机飞行。

  1903年9月,莱特兄弟带着他们装有发动机的飞行再次来到吉蒂霍克海边试飞。

虽然这次试飞失败了,但他们从中吸取了很多经验。

过后不久,他们又连续试飞多次,不是因为螺旋桨的故障,就是发动机出了毛病,或是驾驶技术的问题。

  莱特兄弟毫不气馁,仍然坚持试飞。

就在这时,一位名叫兰莱的发明家,受美国政府的委托,制造了一架带有汽油发动机的飞机,在试飞中坠入大海。

  莱特兄弟得知这个消息,便前去调查,并从兰莱的失败中吸取了教训,获得了很多经验,他们对飞机的每一部件作了严格的检查,制定了严格的操作规定,于1903年12月14日,又来到吉蒂霍克,进行试飞试验。

  这天下午,兄弟俩先在地面上安置两根固定在木头上的铁轨,并有必须的斜度,好让飞机方便地滑行。

之后,就把他们制造的飞机,放在铁轨上面。

  最后是由谁先飞的问题,兄弟俩争执不下,只好用抛硬币的方法,由维尔伯先飞。

维尔伯上机后,伏卧在飞机正中,一会儿便发动飞机,发动机传出轰鸣的声音,螺旋桨也慢慢地转了起来。

飞机在斜坡上刚滑行3米,就挣脱了结在后面的铁丝,呼啸着升到空中。

  飞起来啦!

奥维尔兴奋地叫道。

话音未落,飞机突然减慢速度,很快掉落在地上。

整个飞行时间不到4分钟。

奥维尔赶忙跑上前去。

威伯尔已从堕落的飞机里跳了出来,兄弟俩赶紧观察飞机,飞机也未受损。

  是什么问题呢?

兄弟俩左思右想,逐一检查。

发动机没毛病,螺旋桨转动很好,技术操作也完全正确。

哥哥,我明白原因了!

奥维尔满面笑容地说道:

咱们是利用斜坡滑行的,距离只有3米飞机就起飞了。

而这时螺旋桨的转动还没有到达高速,所以一会儿就栽了下来。

对呀!

维尔伯点头称是,之后说道:

咱们不能利用斜坡滑行起飞,而要靠螺旋桨的力量飞上去。

这样吧,把铁轨装在平整的地方再试验一下。

  他们连续工作了三天,把铁轨又重新安置在一片平坦的地面上。

  1903年12月17日上午10点钟,天空低云密布,寒风刺骨。

被兄弟俩邀来观看飞行的农民冻得直打寒颤,一再催促兄弟俩快点飞行。

  这次由奥维尔试飞,只见他爬上飞机,伏卧在驾驶位上。

一会儿,发动机开始轰鸣,螺旋桨也开始转动。

  突然,飞机滑动起来,一下子升到3米多高,随即水平地向前飞去。

  飞起来啦!

飞起来啦!

几个农民高兴地呼唤起来,并且随着维尔伯,在飞机后面追赶着。

  飞机飞行了30米后,稳稳地着陆了。

维尔伯冲上前去,激动地扑到刚从飞机里爬出来的弟弟身上,热泪盈眶地喊道:

我们成功了!

我们成功了!

  45分钟后,维尔伯又飞了一次,飞行距离到达52米,又过了一段时间,奥维尔又一次飞行,这次飞行了59秒,距离到达255米。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驾驶飞机飞行成功,莱特兄弟把这个消息告诉报社,可报社不相信有这种事,拒不发布消息。

莱特兄弟并不在乎。

继续改善他们的飞机。

不久,兄弟俩又制造出能乘坐两人的飞机,并且,在空中飞了一个多小时。

  消息传开后,人们奔走相告,美国政府十分重视,决定让莱特做一次试飞表演。

  1908年9月10日这天,天气异常晴朗,飞机飞行的场地上围满了观看的人们。

人家兴致勃勃,等待着莱特兄弟的飞行。

  10点左右,弟弟奥维尔驾驶着他们的飞机,在一片欢呼声中,自由自在地飞向天空,两支长长的机翼从空中划过,恰似一只展翅飞翔的雄鹰。

  人们再也抑制不住他们的激动情绪,昂首天空,呼唤着莱特兄弟的名字,多少人的梦想最后变为现实。

  飞机在76米的高度飞行了1小时14分,并且运载了一名勇敢的乘客。

当它着陆之后,人们从四面八方围了起来。

过后不久,莱特兄弟在政府的支持下,创办了一家飞行公司,同时开办了飞行学校,从这以后,飞机成了人们又一项先进的运输工具。

  发明创造的事例(7):

  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故事

  中国的历史上,除了文人雅士、帝王将相,也有很多的科学家,张衡就是其中很著名的一个。

张衡一生做了很多的事情,但是,他最有名的发明就是地动仪了。

那个时期,经常发生地震。

有时候一年好几次。

发生一次大地震,就会给老百姓和国家带来很多的伤害。

  当时的皇上和老百姓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征兆,认为是鬼神造成的。

张衡却不信神邪,他对记录下来的地震现象经过细心的考察和试验,发明了一个能测出地震的仪器,叫做地动仪。

  地动仪是用青铜制造的,形状像一个酒坛,四围铸着八条龙,龙头伸向八个方向。

每条龙的嘴里含着一颗小铜球,龙头下面,蹲了一只张着大嘴的蛤蟆。

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朝着那个方向的龙嘴就会自动张开来,把铜球吐出。

铜球掉在蛤蟆的嘴里,发出响亮的声音,就告诉人们那边发生地震啦。

  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地动仪正对着西方的龙嘴突然张开来,吐出了铜球,这是报告西部发生了地震呀。

但是,那天洛阳一点地震的迹象也没有,更没有听说附近有什么发生了地震。

于是,朝庭上下都议论纷纷,说张衡的地动仪是骗人的玩意儿。

过了没几天,有人骑着快马来向朝廷报告,离洛阳一千多里的金城、陇西一带发生了大地震,连山都有崩塌下来的。

大伙儿这才真正的信服了。

  张衡虽然之后在政治上并不顺利,但是,他的这些科学发明和实验在我国科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业绩。

  发明创造的事例(8):

  雨衣

  18世纪,在苏格兰橡胶厂的麦金托什因生活窘迫,无力购买雨具,每逢雨天,只能冒雨上下班。

一天,不留意将橡胶汁沾满衣裤,怎样也擦不掉,只好穿着这身脏衣服回家。

室外阴雨绵绵,麦金托什回到家却惊喜地发现,穿在里面的衣服一点没有湿,他索性将橡胶汁涂满全身衣服。

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件胶布雨衣。

  发明创造的事例(9):

  雷达的发明

  雷达是一种神奇的电学器具,它由电磁波往返时间,测得阻波物的距离。

假如你问雷达是谁发明的?

在芬克的雷达机械中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