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施工测量控制及质量预防措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13422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78.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雨季施工测量控制及质量预防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雨季施工测量控制及质量预防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雨季施工测量控制及质量预防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雨季施工测量控制及质量预防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雨季施工测量控制及质量预防措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雨季施工测量控制及质量预防措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雨季施工测量控制及质量预防措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雨季施工测量控制及质量预防措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雨季施工测量控制及质量预防措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雨季施工测量控制及质量预防措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雨季施工测量控制及质量预防措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雨季施工测量控制及质量预防措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雨季施工测量控制及质量预防措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雨季施工测量控制及质量预防措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雨季施工测量控制及质量预防措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雨季施工测量控制及质量预防措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雨季施工测量控制及质量预防措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雨季施工测量控制及质量预防措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雨季施工测量控制及质量预防措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雨季施工测量控制及质量预防措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雨季施工测量控制及质量预防措施.docx

《雨季施工测量控制及质量预防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雨季施工测量控制及质量预防措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雨季施工测量控制及质量预防措施.docx

雨季施工测量控制及质量预防措施

雨季施工测量控制及质量预防措施

1.1控制测量及施工测量

1.1.1施工测量控制网建立

控制网是由一定等级(满足一定精度要求)的控制点所组成的相邻点互相通视并构成一定图形的测量网。

平面控制网是建筑物定位的基本依据,根据整体控制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则,来保证测量精度和施工要求。

土建工程整体施工相邻标段应建立一级平面控制网,单个标段建立二级平面控制网,相邻标段之间应进行控制网联测。

根据建筑物平面布置的图形特点来确定控制网图形,车辆段咽喉区、站后配线可布置成十字形或方格网。

方格网的测设方法是先测设主轴线,后加密方格网,并按导线测量进行平差。

对监理书面提供的施工控制点进行复测,形成场地平面控制网,作为施工定位的依据。

施工控制点用木桩打入地下,用水泥沙子加固,木桩上钉小铁钉做中心标志,小铁钉顶面施测高程,并出具施工点测量报告。

⑴核算各施工点坐标(Y,X)、边长(D)、右夹角(β)是否对应。

用坐标反算法公式:

  边长D

  方位角φ

右夹角βi=(上一边的方位角φij)-(下一边的方位角φij)+180°

从反算结果得:

各施工点坐标(X,Y)与其边长(D),右夹角(β)对应。

⑵现场校测控制点坐标

控制点相互通视,用全站仪实测各边边长及各点的右夹角,取实测值与报告值做比较。

⑶校测水准点

根据设计院提供的施工水准点,由其中一点出发,沿着另外各点依次测量,最后又回到起点,实测中尽量做到前后视线等长,以保证精度。

所测高差平均值与已知高差之差小于±3mm

,确定所给水准点标高正确。

在施工现场内选两处远离路边,受影响小又利于观测的地方埋下永久水准点,测出其高程,为以后施工做准备。

3.1.2定位放线

定位放线是确平面位置和基坑开挖的关键环节。

施测中必须保证精度,杜绝错误。

认真熟悉图纸,根据施工场地的实际情况考虑桩位的长期稳定,对测设十字形主轴线,作为定位放线的依据。

由总平面图、桩位图提供的设计坐标计算十字形控制线的交叉点坐标。

用角度交汇法确定主轴线交叉点的位置,经纬仪或全站议设在该位置。

用后方交汇法测出交叉点的现场实际坐标,与设计坐标比较。

在现场对初步测定的点位进行归化改正,即仪器设在初步测定的交叉点上。

用极坐标法测出设计坐标位置。

为检查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把仪器设于这个经过归化的坐标点,对其两个施工坐标点进行观测。

测出的夹角与理论的夹角的误差在规范的要求范围内,即满足要求。

⑴角度交汇法:

已知条件:

A、B、C坐标及要求P坐标,计算出现场测设数据β1、γ1、β2、γ2角值。

然后将仪器分别安置在A、B、C三个坐标点,测设β1、γ1、β2、γ2各角,方向线AP、BP、CP交点即为所求P点。

当误差三角形的边长不超过精度要求范围,取三角形重心作为P点的点位。

角度交汇法示意图

⑵后方交汇法

公式:

A=(XB-XA)+(YB-YA)ctgα

B=(YB-YA)-(XB-XA)ctgα

C=(XB-XC)-(YB-YC)ctgβ

D=(YB-YC)-(XB-XC)ctgβ

把交叉点投测在四面的基坑外的木桩上。

平面控制法与主轴线的桩位是定位放线的重要依据。

当控制网与主轴线测定后应立即对桩位采取保护措施。

一般采取在桩上方立三角标或围栅栏等保护措施,并对其它班组施工人员进行保护测量标志的教育。

当控制网测定并经自检合格后提请有关主管领导即有关技术部门及监理工程师验线,在收到验线合格通知后,方可正式使用。

测量偏差如下:

          长度L≤30m允许偏差±5mm

30m<L≤60m允许偏差±10mm

60m<L≤90m允许偏差±15mm

90m

1.1.3高程控制测量

高程控制网是施工高程测设和传递的基本依据。

高程控制网布点的密度应恰当,其测量方法可采用水准测量和光电测距中的三角高程测量方法。

高程控制网的等级为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

当施工场区长、宽大于100m时,可在场区内布置4个以上高程起始点,与已知高程点构成闭合水准路线进行测量。

深基坑测量:

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在基坑四周水平打下长木桩,在木桩侧面钉球帽铁钉并编号,用油漆在桩边写清楚,用吊钢尺的办法,用水准仪根据附近水准点测出球帽铁钉帽顶高程,对应编号做好纪录,最后将水准仪安置在基坑内,校测各铁钉帽顶高程,附和或环线闭合差在±5mm内认为合格。

施测标高时,应后视两处作校核。

如下图:

1.1.4、控制桩的埋设和保护

(a)方格网点或轴线控制桩(b)专用水准点

控制桩应按照规程规定的标准进行埋设,一般应埋设在距基坑放坡线1m以外的坚固地方,其深度应大于当地的冻土线深度,桩顶周围应砌筑20cm高的保护台或设置其他保护措施。

1.2垂直运输

结构施工阶段采用塔吊运输,设置塔吊时考虑售楼样板区开放及实际环境限制并避开主体的门口位置。

塔吊规格选择应满足施工时荷载要求。

对低矮运输采用汽车吊辅助,二次结构施工时采用升降机辅助运输。

详细方案及计算详见专项施工方案

3.3剪力墙

剪力墙内外壁必须保证砼外观质量,除满足《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外,表面平整度必须满足允许偏差±5mm。

楼板混凝土按清水混凝土要求施工,除满足《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外,天花表面平整度必须满足允许偏差±4mm。

本工程的竖向构件混凝土(柱、剪力墙)与水平构件混凝土(梁、顶板)一次性支模,连续浇筑。

1.3.1混凝土浇筑前的准备工作

浇筑前的检查模板的标高、位置与构件的截面尺寸是否与设计符合;

所安装的模板支撑体系是否稳定,支撑和模板的固定是否可靠;模板的紧密程度;

钢筋与预埋件的规格、数量、安装位置及构件接点连接焊缝,是否与设计符合;

在浇筑混凝土前,模板内的垃圾、木片、刨花、锯屑、泥土和钢筋上的油污、铁皮等杂物,通过留清扫孔冲刷和用吸尘器吸取来清除干净;

模板应浇水加以润湿,但不能留有积水,湿润后,模板中尚未封闭的缝隙应封严,以防漏浆;

1.3.2框架及柱混凝土的浇筑

多层框架按分层分段施工,水平方向以结构平面的伸缩分段,垂直方向按结构层次分层。

在每层中先浇筑柱,再浇筑、梁板。

柱浇筑前底部应先填以10~20cm厚与混凝土配合比相同减石子砂浆,柱混凝土应分层振捣,使用插入式振捣器时每层厚度不大于50cm,振捣棒不得触动钢筋和预埋件。

除上面振捣外,下面要有人随时敲打模板;柱高在3m之内,可在柱顶直接下灰浇筑,超过3m时,采用串筒浇筑。

高10m以内柱一次浇筑到顶,超过10m高的柱分两次浇完,较大的柱振动棒每边布置两根,小柱每边布1根,中间布2根,振动棒的长度为柱高+1m。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要保证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及钢筋位置的正确性。

不得踩踏钢筋,移动预埋件和预留孔洞的原来位置,如发现偏差和位移,应及时校正。

特别要重视竖向结构的保护层和板、雨篷结构负弯距部分钢筋的位置。

在浇筑剪力墙、薄墙、立柱等狭深结构时,为避免混凝土浇筑至一定高度后,由于积聚大量浆水而可能造成混凝土强度不均的现象,宜在浇筑到适当的高度时,适当减少混凝土的配合比用水量。

肋形楼板的梁板应同时浇筑,浇筑方法应先将梁根据高度分层浇捣成阶梯形,当达到板底位置时即与板的混凝土一起浇筑。

楼板砼浇筑用平板振捣器、插入式振捣器配合使用振捣。

和板连成整体,高度大于lm的梁,允许单独浇筑,其施工缝应留在板底以下2~3cm处。

浇捣时,浇筑与振捣必须紧密配合,第一层下料慢些,梁底充分振实后再下二层料,用“赶浆法”保持水泥浆沿梁底包裹石子向前推进,每层均应振实后再下料,梁底及梁帮部位。

1.4管线综合平衡方案

1.5雨季施工措施

1.5.1、雨季期间施工组织管理措施

施工现场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雨季施工领导小组,主要由工程、技术、材料、质量、安全等人员组成。

雨季施前要对施工现场人员进行雨施注意事项教育,使之做到思想重视,措施得当。

把雨季施工的准备和实施做到认真、扎实,真正解决问题有备无患。

成立现场抢救突击队,及时解决处理雨施期间突发事件及紧急情况,做到人员落实,责任明确,动作迅速,措施得力。

将方案的编制,措施的落实,人员教育,料具供应,应急抢险等具体职责落实到主控及相关部门,并明确责任人。

1.5.2、主要技术质量措施

根据当年雨季施工内容及特点,提前编制有针对性和切实可行的雨季施工方案,报请业主及监理单位审批,审批合格后及时落实方案内容。

现场按自然地坪标高规划地表水的流向,设置完备的排水系统。

施工道路外侧设一道排水沟,通道单向坡将水排至排水沟,排水沟坡度至少控制在3‰。

排水沟保持通畅,每间隔20米左右设一集水井,集水井设止挡泥土设施,定期进行清理。

现场水排出现场前,通过沉淀处理,以满足市政排水系统排放标准为准。

随时接听、搜集气象预报及有关信息,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尽量避免雨天浇筑混凝土,大雨天气严禁施工。

小雨天气施工时新浇筑的混凝土及时覆盖苫布,避免雨水冲刷。

在浇筑过程中,遇大雨应立即在合理部位设置施工缝,并铺好防止雨水冲刷混凝土表面的遮盖材料。

防水混凝土严禁雨天施工。

雨季施工,在浇筑板、墙混凝土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减小坍落度。

现场钢筋等原材料一律按规定码放整齐,垫好木方,避免水泡,并不得积压。

在施面钢筋安装就位经验收合格后立即进行下道工序,防止钢筋长时间搁置雨淋生锈。

涂刷完脱模剂的模板使用前应防止被雨水冲刷,如遇大雨及时苫盖。

模板被雨水淋湿要及时调整挑选或重新涂刷脱模剂以免影响混凝土的浇筑质量。

本工程开工伊始,即对施工现场道路,料具存放场地,办公场地进行硬化处理。

雨季施工前,检查上述道路、场地的硬化情况,破损处及时修复,做到不积水、不存泥。

配备足够的、能够保证雨季施工顺利进行的材料及机具,中小型机械按规定加设防雨罩或搭设防雨棚。

现场的供电线路、电闸箱,设专人随时维护,防雨、防漏电接地装置要灵敏有效,设专人随时维护,保证供电系统的正常运转。

大型高耸机械及设施,提前做好防雷接地工作并摇测电阻值,阻值及接地方法应符合相关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及规定。

独立、单排的高耸设备设施如灯塔、宣传板、独立架子等,提前做好防风加固措施。

风力达到6级或6级以上时,高耸机械应停止使用,并应停止室外高空作业。

大风、大雨后,重新检查所有大型高耸设备设施的基础,发现问题后及时解决加固。

严禁任何人在无防护的条件下和未知情况时带水进行电气作业。

必须保持现场道路畅通无阻,消火栓井口要高出地面防止受水浸泡。

雨施前做好地下坡道的挡水设施,防止雨水流入地下室内。

新做的防水层遇有雨天气时,应用塑料薄膜盖牢,避免新做的防水层遭到冲刷。

设备预留孔洞做好防雨措施。

施工现场地下部分设备已安装完毕,要采取措施防止设备受潮、被水浸泡。

现场中外露的管道或设备,应用塑料布或其它防雨材料盖好。

直埋电缆敷设后,应立即铺沙,盖砖及回填夯实,防止雨水流人沟槽内。

室外电缆中间头、终端头制作应选择晴朗无风的天气,油浸纸绝缘电缆制作前须摇测电缆绝缘及校验潮气,发现电缆有潮气侵入,应逐段排除,直至没有潮气为止。

敷设于潮湿场所的电路线管、管口及管子连接处应作密封处理。

1.6质量通病与预防措施

1.6.1防止砼开裂措施

1.6.1.1 塑性收缩裂缝 

产生现象:

裂缝在新浇结构,构件表面出现,形状不规则,类似干燥的泥浆面(如图—1),裂纹较浅,多为中间宽两端细,且长短不一,互不连贯,大多在混凝土初凝后,当外界风速大,气温高,空气温度低的情况下出现。

 

产生原因:

 

(1) 混凝土早期养护不好,表面没有及时覆盖,受风吹日晒,表面游离的水分蒸发过快,产生急剧的体积收缩,而此时混凝土的强度很低,还不能抵抗这种变形应力而导致开裂。

 

(2) 使用收缩率较大的水泥,或水泥用量过多,或特细砂过细和含泥量重,或水灰比过大。

 (3) 模板、垫层过于干燥而吸收大。

 (4) 浇筑在斜坡上的混凝土,由于重力作用向下流动的倾向亦会出现这类裂缝。

 

防治措施:

 配制混凝土时,严格控制水灰比和水泥用量,选择级配良好的碎石,减小空隙率和砂率。

振捣密实以减少收缩量,浇灌混凝土前,将基层,模板浇水湿透。

混凝土浇筑后表面适时覆盖,认真养护,尤其是在高温、刮风的干燥天气应及早喷水养护。

高速坡向浇筑。

 

当发现混凝土表现有细微裂纹时,应及时抹压一次再覆盖养护,或采取再次振捣表面来消除裂纹。

如已硬化,可向裂缝贯入水泥,加水湿润,嵌实后再覆盖养护。

 

1.6.1.2沉降收缩裂缝 

产生现象:

裂缝多沿结构上表面钢筋通长方向或箍筋上断续出现(如图—2),或在埋设件附近周围出现。

裂缝呈棱形,宽度不等,深浅不一,一般到钢筋表面为止。

此种现象多在混凝土浇筑后发生,硬化后即停止。

 

产生原因:

混凝土浇灌振捣后,粗骨料沉落,挤出水分,空气,表面呈现泌水,而形成竖向体积缩小沉落,这种沉落受到钢筋,预埋件,模板或大的粗骨料以及先期凝固混凝土的局部阻碍或约束,或混凝土本身各部相互沉降量相差过大而造成裂缝。

 

防治措施:

加强混凝土的配制和施工操作控制,使水灰比、砂率、坍落度不要过大。

振捣充分但避免过度。

对于截面相差较大的混凝土构筑物,可先浇灌较深部位,静停2-3h,待沉降稳定后,再与上部薄截面混凝土同时浇灌,以免沉降过大导致裂缝。

适当增加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

治理方法同:

塑性收缩裂缝“。

 

1.6.1.3干缩裂缝 

产生现象:

干缩裂缝出现在混凝土构筑物的表面。

裂缝较细其走向纵横交错,无规律性,裂缝分布不均,梁、板类构件多沿短方向分布(如图—3),整体结构多发生在结构截面上。

地下大体积混凝土在平面较为多见,但侧面也常出现。

预制构件多产生在箍筋位置。

 

产生原因 :

(1)混凝成型后养护不当,受到风吹日晒,表面水分散失快,体积收缩大,而内部湿度小,收缩小,表面收缩剧变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出现拉应力而引起开裂。

或者平卧薄型构件水分过快,体积收缩受到地基垫层或台座的约束而出现干缩开裂。

 

(2)混凝土构件长期露天堆放,时干时湿,表面湿度发生剧烈变化。

 (3)采用含泥量大的特细砂配制混凝土,收缩大,抗拉强度低。

 (4)混凝土经过度振捣,表面形成水泥含量较大的砂浆层,收缩量加大。

 (5)后张法预应力构件在露天长期堆放而不张拉等。

 

防治措施:

控制混凝土水泥用量,水灰比,砂率不要过大,严格控制砂石含泥量,避免使用过量含泥砂。

混凝土应振捣密实,并注意对板面进行二次抹压,以提高抗拉强度,减少收缩量。

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并适当延长养护时间。

长期露天堆放的预制构件,可覆盖草帘,草袋,避免暴晒,并定期洒水,保持湿润。

薄型构件应在阴凉地方堆放并覆盖,避免发生过大湿度变化,其余参见“塑性裂缝”的防治措施。

 

1.6.1.4温度裂缝 

产生现象:

温度裂缝有表面的,深进的和贯穿的,表面温度裂缝走向无一定规律性,梁板式或长度尺寸较大的结构,裂缝多平行于短边,大面积结构裂缝常纵横交错,深进的和贯穿的温度裂缝,一般与短边方向平行或接近于平等,裂缝沿全长分段出现,中间较密,裂缝宽度大小不一,一般在0.5mm以下,沿全长无大变化,表面裂缝多发生在施工期间,深进的和贯穿的裂缝多发生在浇灌完2—3个月或更长时间。

缝宽受温度变化较明显,冬季宽,夏季细。

 

产生原因 

(1)表面温度裂缝,多由于温差较大而引起,如冬季施工过早拆除模板,保温层,或受寒潮侵袭,导致混凝土表面急剧的温度变化而产生较大的降温收缩,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产生较大的拉应力,而使表面出现裂缝。

 

(2)深进的和贯穿的温度裂缝,多由于结构温差较大,受到外界约束而引起。

如大体积混凝土基础,墙体浇筑在坚硬地基或厚大老混凝土垫层上。

如混凝土浇灌时温度较高,加上水泥水化热温升大,使混凝土温度很高,当混凝土冷却收缩,受到地基,混凝土垫层或其他外部结构的约束,使混凝土内部出现很大的拉应力,产生降温收缩裂缝(如图—5),这种深进的和贯穿的裂缝,常破坏结构的整体性。

 

基础长期不回填,受风吹日晒或寒潮侵袭的作用,框架结构的梁、墙板,基础等,由于与刚度较大的柱、基础连结,或预制构件浇筑在台座伸缩缝外,因温度收缩变形受到约束,降温时也常出现深进的或贯穿的温度裂缝。

 

防治措施 :

(1)预防表面温度裂缝,可控制构件内外不出现过大温差。

浇灌混凝土后应及时草帘或草袋覆盖,并洒水养护。

在科期混凝土表面应采取保温措施,不能过早拆除模板和保温层。

对薄壁构件,适当延长拆模时间,使之缓慢降温,拆模时,块体中部和表面温度相差不宜大于25℃,以防急剧冷却造成表面裂缝。

地下结构混凝土拆模后要及时回填。

 

一旦构件产生了表面裂缝,可涂两遍环氧胶泥,或加贴环氧玻璃布进行表面封闭。

对无防渗要求的结构,缝宽小于0.1mm的裂缝,一般会自行愈合,也可不作处理。

 

(2)预防深进和贯穿温度裂缝,应尽量选用矿渣水泥或粉煤灰水泥配制混凝土,或在混凝土中掺适量粉煤灰,减水剂,以节省水泥,减少水化热量,选用良好级配的集料,控制砂、石含泥量,降低水灰比(0.6以下),加强振捣,提高混凝土密实性和抗拉强度,避免炎热天气浇筑大体积混凝土,必要时可采取冰水拌制混凝土,或对集料进行喷水预冷却,以降低浇灌温度。

分层浇灌混凝土,每层厚度不大于30cm。

大体积基础,采取分块分层间隔浇筑(间隔时间为5-7d),分块厚度1—1.5m,以利水化热散发和减少约束作用,或每隔20—30m留一条0.5—1m宽的间断缝,40d后再填筑以减少温度收缩应力,加强洒水养护,夏季应适当延长养护时间,冬季应适当延缓保温和脱模时间,缓慢降温,拆模时内外温差控制不宜大于20℃,在岩石或厚混凝土垫层上浇筑大体积混凝土时,可浇一度沥青胶或铺两层沥青,油纸作隔离层。

 一旦出现深进和贯穿温度裂缝,可根据缝宽程度采用灌水泥浆或环氧甲凝,丙凝浆液进行修复,也可灌浆和表面封闭同时采用。

1.6.2防渗漏措施

1.6.2.1渗漏原因

(1)变形缝的渗漏 

表现为止水带或嵌缝胶与两侧混凝土粘结不牢固,或因两侧混凝土振捣不密实,施工后水从该处渗漏。

 

(2)施工缝渗漏 

表现为浇筑混凝土面未按规定进行凿毛 中洗,存在浮浆、泥垢,或振捣不够和浇筑过程中产生离析而渗漏水。

止水带施工安装不当亦是施工缝漏水的普遍原因。

 

(3)裂缝渗漏 

表现为因结构受力、温度应力或混凝土收缩所致的建筑物墙体、板出现裂缝、引起渗漏。

这类裂缝的产生与广州的气候条件有关,高温、日晒、骤雨、温差变化大,对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很不利。

 

(4)混凝土自身缺陷部位渗漏 

底板、墙面大面积湿渍。

表现为板、墙面平整,无积水,无流淌水,产生原因是浇筑混凝土抗渗标号过低;

局部漏水,表现为成股涌出或滴水成线,产生原因是在渗水或下雨情况下,浇筑混凝土振捣不密实,产生蜂窝、砂眼。

主要为施工缝或浇筑混凝土时的边角位。

 

(5)穿墙管路和预埋部件位臵渗漏 

主要原因是管路与预埋部件与混凝土接触面存在微细缝隙。

按其渗漏的程度可分为如下几种情况:

 

微渗:

混凝土面潮湿、有湿渍,手触摸有水,灯光照射下无反光水迹。

 

慢渗:

混凝土面潮湿、有水印,手触摸有水,擦干渗水部位,经一段时间可见流水反光印迹。

 

漏水:

擦干漏水面,可见渗漏处上立即有水渗出,在顶板下建筑工程 墓滴水或滴水成线,墙面淌水,底板上形成积水。

漏水量大,个别呈小笼头状,漏水>5Om『/m n。

 

渗漏的形态有点、线、面三种。

究其原因还与施工缝、变形缝的留设,地层的不均匀沉降和结构受力未稳定有关。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深基坑开挖时造成构筑物周边岩土地应力的松驰,开成新的水位差,引起地下水渗透途径改变,使地下水集中向开挖基坑渗流,形成新的“集水漏斗”,同时大大地增加基坑周边土的侧向压力。

这种变化往往是设计与施工前都难以预料。

尤其是多雨季节,这种不利的状况给施工带来极大的困难,不但增加工程投资,甚至造成事故。

 

1.6.2.2砼渗漏预防措施 

(1)变形缝的渗漏 

设臵变形缝的目的是为了吸收或缓冲结构由于温差、沉降、振动等因素产生的应力,以避免混凝土结构发生开裂或破坏。

己建房屋地下室变形缝会因材料及施工等原因出现渗漏水情况。

由于受条件限制(无法开挖),只能在工程内部背水面进行处理,通常采用注浆、嵌缝、粘贴等方法。

 

注浆与嵌缝法 

剔出原变形缝内填充物,清理至止水带表面,冲洗干净后,即使用速凝止水材料进行抽管、埋管、引水作业,凹槽不要填满,以便为嵌缝留出余地,每隔一定距离埋设一个注浆嘴,速凝材料达到一定强度后,就可通过注浆嘴压力灌注弹性堵漏浆液,一直灌至变形缝不再出水为止。

然后在已止水的变形缝凹槽上部嵌填与缝宽相同的膨胀橡胶止水条或弹性密封材料,表面浇注混凝土埋压或用水泥砂浆抹平。

 2、粘贴法 

在对变形缝进行注浆止水、嵌填弹性密封材料后,可以在水泥砂浆保护层上粘贴延伸率大、拉伸强度较高的合成高分子橡胶片材。

具体作法为:

将水泥砂浆保护层清理干净,要求基层平整、干燥,在基层上涂刷基层处理剂,待其表干后,即在基层和裁好的片材上涂刷配套胶粘剂,晾至指触不粘时,就可粘贴高分子片材。

片材两侧边缘垫上金属压条后以射钉钉压固定,然后在片材两侧边缘用嵌缝膏密封以形成多道防水设防。

  

(2)施工缝渗漏预防措施 

施工缝的设臵和处理对防水性能的影响混凝土在施工中,由于技术上或施工中的需要,或由多种客观条件的影响,会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出现施工缝。

如在高层大底板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一般底板厚度在1 m以上,方量大,应用输送泵及管道进行混凝土传输。

同时混凝土坍落度较大,以12 cm 为例,一般其自由流淌距离为5 m~7 m ,为保证混凝土层与层之间不出现冷缝,必须事先进行周密考虑和组织,施工中往往由于一些客观原因或劳动作业时间较长,操作人员未对泵管及时装拆,待第二层混凝土再浇筑时,原先混凝土已凝结。

在底板中的冷缝除对本身结构产生不利外,极容易引起该处出现渗水。

 

在地下室外墙或有抗渗要求的内墙,其水平施工缝是普遍存在的。

按GBJ 08287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要求,施工缝的形式有4 种,即凹缝、凸缝、阶梯缝、平直缝(金属止水片) .这些方法,都是通过延长防水路线而达到止水目的。

通过几幢地下室施工实践,在地下室墙板(一般在承台面往上200 处~300 处) 留凹、凸缝、阶梯缝施工很难,原因是地下室墙板竖向钢筋较多,而且施工缝处混凝土支模一般采用吊模形式,实际施工中不易做到,而且起模时,也会破坏该处混凝土的整体性,并给清理工作带来困难,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墙板施工缝以平缝为好。

待混凝土浇筑完毕后,达到初凝前用木蟹抹平,抹出麻面,并通过设臵止水片,这样就延长了防水路线,浇上层混凝土时,先用相同配比砂浆接一下,再浇筑。

这样不仅大大简化了施工,同时增强了新老混凝土粘接面的强度,并达到较好的防止渗漏的目的。

(3)裂缝渗漏预防措施 

混凝土配合比对结构自防水的影响结构自防水混凝土能否防水,配合比设计是重要一环。

在施工中,由于管理不当、操作人员素质差或责任心不强等原因,造成原材料及外加剂选择不当和计量不准,就直接影响混凝土配合比的准确性,从而达不到混凝土防水目的。

另外,由于各种自然条件的影响,也可使配合比出现不准的现象。

如运送商品混凝土路途、时间过长,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过大,满足不了施工技术要求而向泵车(搅拌车) 任意加水,使水灰比增大,改变了原有混凝土的配合比,降低了混凝土的防水性能和各项物理力学性能。

有的商品混凝土在搅拌机出机时,配合比本身就不准,而使混凝土在浇筑时出现离析现象,可能引起墙、柱根部较大面积的蜂窝和孔洞而漏水。

也有的泵送混凝土由于外加剂选择不当,而出现堵泵造成施工中防水效果差的现象。

 

施工中布料与振捣对防水性能的影响结构自防水混凝土施工布料是一项重要的工序,往往由于施工安排不周,布料混乱,不分层次和地段,浇筑面积过大或分布点太多,造成施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