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铁肩担道义第13课与高司谏书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13605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898.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配套K12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铁肩担道义第13课与高司谏书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铁肩担道义第13课与高司谏书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铁肩担道义第13课与高司谏书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铁肩担道义第13课与高司谏书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铁肩担道义第13课与高司谏书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铁肩担道义第13课与高司谏书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铁肩担道义第13课与高司谏书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铁肩担道义第13课与高司谏书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铁肩担道义第13课与高司谏书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铁肩担道义第13课与高司谏书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铁肩担道义第13课与高司谏书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铁肩担道义第13课与高司谏书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铁肩担道义第13课与高司谏书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铁肩担道义第13课与高司谏书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铁肩担道义第13课与高司谏书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铁肩担道义第13课与高司谏书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铁肩担道义第13课与高司谏书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铁肩担道义第13课与高司谏书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铁肩担道义第13课与高司谏书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铁肩担道义第13课与高司谏书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配套K12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铁肩担道义第13课与高司谏书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Word下载.docx

《配套K12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铁肩担道义第13课与高司谏书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配套K12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铁肩担道义第13课与高司谏书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Word下载.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配套K12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铁肩担道义第13课与高司谏书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Word下载.docx

3.喜欢炫耀与爱好正直,这两者是很难结合在一个灵魂之内的。

——卢梭

4.一个人能保有着高贵与正直,即使在财富地位上没有大收获,内心也是快乐和满足的。

——罗兰

5.正直意味着有勇气坚持自己的信念。

这一点包括有能力去坚持你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在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并能公开反对你确认是错误的东西。

——阿瑟·

戈森

一、作者简介

北宋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又被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北宋欧阳修、苏轼)”之一。

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

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神宗时,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

卒谥文忠。

他一生博览群书,以文章冠天下。

他文史兼备,造诣很深,独自编撰《新五代史》,并与宋祁合修《新唐书》。

在书法方面受颜真卿影响很深,朱熹说:

“欧阳公作字如其为人,外若优游,中突刚劲。

”这位散文宗师还是一位金石收藏学的先驱,编辑和整理金石遗文上千卷,并撰写成《集古录跋尾》十卷四百多篇。

作品:

《欧阳文忠公文集》《六一词》。

二、背景回放

这封书信写于景祐三年(1036),欧阳修时年30岁。

当时,宰相吕夷简在位日久,政事积弊甚多,又任用私人,与主张改革的士大夫产生矛盾。

时范仲淹任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事,多次上书主张选贤任能,并指出吕夷简败坏国家规矩,而吕夷简以其势反诬范仲淹“越职言事,离间君臣,引用朋党”,于是范仲淹被贬饶州。

欧阳修等一班人为之不平,而谏官高若讷不但不救,反而在余靖家诋毁范仲淹,欧阳修怒不可遏,写此书信对高若讷的趋炎附势严加斥责。

文章义正词严,层层揭示,议论极为透辟。

高若讷将这封书信上奏皇帝,于是欧阳修被贬为夷陵令。

三、文化常识

1.“御史里行”是次于监察御史的官职,掌纠察和进谏。

2.“《春秋》之法”是《春秋》对于人物事件褒贬的原则。

一、字音识记

1.侃然正色(kǎn)     2.诋诮(dǐqià

o)

3.懦软(nuò

)4.班行(há

ng)

5.殁(mò

)6.当黜(chù

7.谏诤(jià

nzhè

ng)8.擢用(zhuó

二、通假字

1.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  通“又”译为:

用于整数与零之间

2.亦将闵足下之不能通“悯”译为:

怜悯

3.伏以今皇帝即位已来通“以”

4.时坐有他客通“座”译为:

座位

三、古今异义

1.其立朝有本末

古义:

操守      今义:

指事情的原委

2.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

获罪

今义:

招人不快或怀恨;

冒犯

3.作待制,日日备顾问

供皇帝咨询的官员

有某方面专门知识,供个人或机关团体咨询的人员

4.是聪明有所未尽

听觉、视觉灵敏

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

5.进用谏臣,容纳言论

采纳

在固定的空间或范围内接受(人或事物)

6.今某区区犹望足下之能一言者

谦称自己的心意

形容数量少或不重要

7.夫人之性,刚果懦软

刚强果敢今义:

国家名

8.此君子之贼也

败坏者,祸害

偷盗别人财物的人

9.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

像眼睛、耳朵一样

耳朵、眼睛;

见闻;

替人刺探消息的人

四、一词多义

1.再

(1)修顿首再拜白司谏足下   副词,又,“再拜”,拜两拜,敬辞

(2)其后更十一年,予再至京师数量词,第二次

(3)再火令药熔(《活板》)副词,重新

2.识

(1)见天圣二年进士及第榜,始识足下姓名

动词,知道

(2)自足下为谏官来,始得相识动词,认识

(3)又畏有识者之责己名词,见识

(4)其故封识具存(《段太尉逸事状》)

名词,标记

(5)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孔雀东南飞〈并序〉》)

动词,识别,辨别

3.得

(1)以文学大有名,号称得人  动词,得到

(2)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动词,获得

(3)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形容词,得意、满足

(4)足下不得不言动词,能够;

“不得”,

不可以

(5)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动词,应该,要

(6)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

动词,捕获

(7)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劝学》)

动词,具备

(8)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

动词,看到

(9)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名词,收获、心得

4.说

(1)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

动词,说起

(2)褒贬是非,无一谬说名词,言论

(3)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名词,古代的一种文体

(4)范增说项羽曰: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鸿门宴》)

动词,劝说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动词,通“悦”,喜欢,高兴

5.顾

(1)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

动词,顾及,顾念

(2)顾叱左右曰:

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段太尉逸事状》)动词,回头看

(3)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项脊轩志》)

动词,环顾

(4)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动词,拜访

6.见

动词,会见,碰见

(2)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动词,看见

(3)项伯即入见沛公(《鸿门宴》)动词,拜见

(4)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副词,用于动词前,表示某人行为动作的承受者,相当于宾语,可译为“我”

(5)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动词,通“现”,出现

7.言

(1)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名词,言论

(2)庶乎饰己不言之过动词,谈论,说

(3)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琵琶行〈并序〉》)

名词,字

8.其

(1)而足下厕其间人称代词,他们

(2)其后更十一年指示代词,那

(3)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人称代词,你的

(4)其立朝有本末人称代词,他

(5)然后其疑遂决人称代词,我

9.以

(1)以文学大有名介词,因为

(2)以不可屈之节介词,凭借

(3)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介词,用

(4)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连词,而,因而

(5)是则足下以希文为贤动词,认为

(6)必以石显、王凤为忠臣介词,把

五、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作待制,日日备顾问      天天

2.名词作动词

(1)某年十七时,家随州安家

(2)前日又闻御史台榜朝堂张榜公告、布告

(3)望之与章为不贤而被罪也处罚

(4)乃是朋邪之人尔与……为朋党

(5)书在史册记载

(二)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动词

(1)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否定

(2)使正予罪而诛之判定

(3)不忍便绝足下与……决绝

2.形容词作名词

有能辨是非之明明智

六、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也”表判断)

2.夫正直者不可屈曲(“……者……”表判断)

3.此乃庸人之常情(“乃”表判断)

(二)省略句

1.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以为”后省略宾语“之”,代“他”)

2.以为不贤,亦不免责(“以为”前省略“你”;

“以为”后省略“他”)

3.前日又闻御史台榜朝堂(“榜”后省略介词“于”)

(三)被动句

1.前日范希文贬官后(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贬官”意为“被贬官”)

2.以为不贤,亦不免责(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责”指“被指责”)

3.如曹修古、刘越,虽殁犹被褒称(“被”表被动的被动句)

4.今希文与孔道辅,皆自谏诤擢用(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擢用”指“被提拔”)

(四)状语后置句

1.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现代汉语中的语序为“与足下于安道家相见”)

2.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现代汉语中的语序为“刚果懦软,于天禀之,不可勉强”)

3.前日又闻御史台榜朝堂(现代汉语中的语序为“前日又闻御史台〈于〉朝堂榜”)

(五)定语后置句

1.足下幸生此时,遇纳谏之圣主如此(现代汉语中的语序为“遇如此纳谏之圣主”)

2.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现代汉语中的语序为“无妨堪其任者他人”)

本文作者怀着极大义愤,辩白了范仲淹的刚正无辜,痛斥了高若讷的卑劣行径,表现出进步的政治态度和不畏权贵、不计利害的高贵品质,也从侧面反映出北宋谏诤制度的虚伪性。

一、阅读课文第1~3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质疑高司谏“非君子”的事实依据的一项是(  )

①而足下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 ②又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 ③论前世事,历历可听,褒贬是非,无一谬说 ④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 ⑤虽朝廷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而不责以必能也 ⑥待其自败,然后随而非之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④⑥D.①③⑥

解析:

选C ①说高司谏没有独特的地方,没有才能。

③对前朝事情的判断准确,没有错误,应该有才能。

⑤对高司谏不敢进谏的解说,朝中君子会怜悯他的无能,不会责备他。

排除①③⑤句即为答案。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高司谏是“君子之贼(祸害)”的一组是(  )

①俯仰默默,无异众人 ②畏有识者之责己 ③昂然自得,了无愧畏 ④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 ⑤待其自败,然后随而非之 ⑥天子与宰相以忤意逐贤人

A.①③⑤B.②④⑥

C.①②⑥D.②③④

选D ①⑤是指责高司谏没有尽到做谏官的职责;

⑥表述的对象是天子与宰相。

排除①⑤⑥即为答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同期考中进士的人中,高司谏默默无闻,并没有多少值得称道的地方,这让当时还年少的欧阳修心存疑虑。

B.尹师鲁在作者面前极力赞赏高司谏,仍未打消作者心中的疑虑,后来尹师鲁“待罪”,高司谏身为谏官表现得并不“正直”。

C.高司谏的辩才深得欧阳修认可,但高司谏的为官为人,欧阳修颇不以为然,“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

D.文章中欧阳修列举范希文勤勉为官的事实,并从正反两面有力地论述了在这次事件中高司谏身为谏官的失职行为。

选B B项,“待罪”的不是尹师鲁,而是范仲淹(希文)。

4.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中作者对高司谏有“三疑”,一是推测高司谏应该有称道之处却单单没有而使人生疑,二是谏官本要明辨是非,而高司谏却随波逐流默默无闻使人怀疑其不是贤者,三是师鲁说高司谏不是一位君子令人怀疑。

B.第2段以高司谏诋毁范希文的行为推断高司谏是“君子之贼”,论据充分,推断合理。

C.身为朝廷谏官,对范希文被贬却“默默”“不敢一言”,背地里又加“诋毁”,足见高司谏恶劣不贤,也从另一个方面显现出作者的正直与磊落。

D.文章义正词严,语言犀利,气势逼人,推理严密,逻辑性强,足见作者的正义感之强,驾驭文字的能力之高。

选A A项,“师鲁说高司谏不是一位君子令人怀疑”有误,应该为师鲁说高司谏是“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作者对此有所怀疑。

二、阅读课文第4~6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欧阳修直接斥责高司谏“卑鄙、尸位素餐、不知羞耻”的一组是(  )

①今足下又欲欺今人,而不惧后世之不可欺耶?

况今之人未可欺也 ②足下幸生此时,遇纳谏之圣主如此,犹不敢一言,何也 ③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当去之,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 ④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 ⑤谏官不言,而使他人言之,书在史册,他日为朝廷羞者,足下也 ⑥愿足下直携此书于朝,使正予罪而诛之

选A ②只是逼问高司谏为何在此圣明之时却不敢向天子进谏。

⑥希望高司谏把此信告知皇上,表现出作者无私无畏的浩然正气。

排除②⑥句即为答案。

6.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4段引用史实,说明贤与不贤自有公论,世人是不可欺的,这样做只能是“自欺欺人”,增强了批判的力度。

B.第5段以天子的圣明,斥责高司谏的失职,并点出谏官的重要性,加强了对其“失职”的批判力度,最后直接轰其下台,给贤者让位,愤怒之情达到了顶峰。

C.第6段以安道、师鲁的直言敢谏与高司谏的“默默”不敢进谏进行对比,希望其“知道羞耻”,“愿足下直携此书于朝”,让皇上知道作者的心意,也表现出作者无私无畏的浩然正气。

D.文章语言犀利,气势逼人,言辞激愤,读来令人有痛快淋漓之感,充分显现了欧阳修疾恶如仇、主持正义、不避险恶、仗义执言的性情。

选C C项,“希望其‘知道羞耻’,‘愿足下直携此书于朝’,让皇上知道作者的心意”理解错误,应该是痛斥其“不知羞耻”,“愿足下直携此书于朝”,表现出作者无私无畏的浩然正气。

三、联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表达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祐年间,范仲淹讥讽时弊,被贬谪外地。

高司谏却附声诋毁范仲淹。

欧阳修激于义愤,撰文斥责高司谏见风使舵的卑劣行为。

B.本文首尾贯通,一气呵成。

C.作者列举范仲淹曾被器重的事实,运用类比论证,指出无论范仲淹贤与不贤,高司谏的“默默”都是失职,怒斥他是“君子之贼”。

D.本文通过对高若讷身为谏官对范希文贬官一事非但不诤谏反而诋毁行为的揭露,揭示了高若讷尸位素餐、不知羞耻的本性,表现了作者主持正义、疾恶如仇的精神。

选C C项,“运用类比论证”错,文中没有使用类比论证。

1.立论明确,析理透辟

作者抓住高若讷“非君子”这一要害,巧妙运用层层剖析的手法来揭露高若讷的伪君子面目。

文章纵横剖析,曲折迂回,使高若讷的伪君子面目历历分明,里外通透。

2.夹叙夹议,步步进逼

文章先从对高若讷闻名到识面的过程写起,讲到十四年中三次怀疑高若讷的为人,进而断定他不是君子。

接着具体揭露他在范仲淹被贬后依附权势不向皇帝进谏的丑恶嘴脸,隐瞒真相,推卸责任,蓄意否认。

然后指出不论范仲淹是好是坏,该升该降,高若讷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并用从古到今的事实说明谏官应发挥的作用。

3.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

文章先正面肯定范仲淹的为人,再说到高若讷不但不“辨其非辜”,而且“随而诋之”,指出他的不辩乃是出于贪禄避祸,而他的“便毁其贤”则是“饰己不言之过”。

即如前者,他的人格已经很低,但还可引起别人的可怜;

而如后者,其为人则近于卑劣,所以作者把这种人斥为君子中的败类。

文中斥高若讷为“不才谏官”,实际是为了衬托出他作为“君子之贼”的可鄙。

4.本文语言犀利,气势逼人,言辞激愤,读来令人有痛快淋漓之感

如:

“决知足下非君子也”“今足下又欲欺今人,而不惧后世之不可欺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此君子之贼也”等等,直言指斥,毫不隐晦,显现出刚直凛然之气。

考点对接

如何使用调序法翻译文言语句

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有一些不同之处,常构成倒装句,应先调整成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句序后再翻译。

如《与高司谏书》中“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是状语后置句。

“遇纳谏之圣主如此”是定语后置句,这些句子都为倒装句,我们在翻译时,应该运用调序法把它们调为正常句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或曰:

君古游侠之流也。

魏禧曰:

游侠士以好义乱国,君以好义庇民,此其不同也。

世之盛也,上洁己砺治以利其下,下尽职以供其上,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

其衰也,大吏贪纵武威以督其下,小吏朘削百姓,自奉以奉上,细民无所依倚。

当是时,千家之乡,百室之聚,苟有巨室魁士,好义轻财利,能缓急一方者,则穷民饥寒有所资,大兵大寇有所恃,不肯失身遽为盗贼。

又或畏威怀德,不敢为非,不忍负其人。

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

若徐君者,其庶几于是者与?

嗟乎,是非独为徐氏言之也。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节)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以”,目的连词,来;

“有司”,有关官吏;

“有功于生民”,介宾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于生民有功”。

答案:

因此地方上有崇尚道义的人,完全可以用来弥补朝廷治理的不足,补救宰相等大小官吏的过失,从而对百姓有功。

参考译文:

有人说:

徐君是古代的游侠一类的人。

魏禧说:

游侠之士因为喜好大义而会误国,徐君因为喜好大义而庇护百姓,这是他们的不同之处。

社会昌盛的时候,居上位者洁身自好励精图治来使下位者受益,居下位者尽职尽责来供养他们的上司,上下相安,盗贼也不会起来作乱。

国家衰落,大官贪婪放纵和用武力来统治下属官员,小官就欺负盘剥百姓,用来供养自己,供养他们的上司,小民就无所依靠了。

在这时,有千家人的乡里,百家聚居的地方,如果有一个富家之子,喜好大义轻视钱财利益,能够救助一方百姓的危急,那么,穷苦的百姓在饥寒交迫之时有人资助,乱兵、强盗(来犯时就会)有所依仗,不肯沦落为盗贼。

又有的人畏惧威势心念恩德,不敢做坏事,不忍心辜负那个人。

像徐君,大概差不多就是这样的人吧?

唉!

这不只是为徐君写的文章。

倒装句的辨析技巧

1.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往往前置;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往往前置;

③用“之”或“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2.状语后置

常见的状语后置有:

①介词“以”组成的介词短语,有时放在谓语后,构成“动词+以+宾语”的格式;

②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位于谓语后作补语,构成“动词(形容词)+于+宾语”的格式。

3.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的格式主要有:

①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结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

②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加“之”,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

③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④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加“而”,再用“者”字结尾,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

4.主谓倒装

有时为了强调谓语,常把它放在主语之前。

主谓倒装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豪欧阳修,为人颇为宽厚。

他与王安石同朝为官,很欣赏王安石的才学,曾满怀热情地赠诗给对方,希望其能有卓越的成就。

然而,王安石对欧阳修却很冷淡,甚至回赠诗曰:

“他日若能窥孟子,此身安敢望韩公?

”王安石自比孟子,却将欧阳修比作韩愈,然后声称不敢攀附。

这无疑是给欧阳修吃了一个闭门羹。

然而,欧阳修并不生气。

后来,当欧阳修在朝廷担任要职时,力荐王安石、吕公著、司马光三人,认为他们皆可担任宰相。

吕公著是前朝宰相吕夷简的儿子,他们父子俩都攻讦过欧阳修,欧阳修被贬官滁州,也是他们从中起到的作用。

此外,司马光与欧阳修也不投合,还当面指责过他。

但欧阳修毫不介意,反而看重他们三人的长处,主动举荐,这实在是很不简单。

欧阳修在做主考官的时候,读到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妙文,发现里面有一段关于尧与下属的对话,自己从来没有看到过,于是找来这篇文章的作者苏轼,非常虚心地再三向这位年轻人求教。

哪知苏轼回答道:

“我也没看到过,想当然尔!

”历史岂能想当然?

放在别的主考官身上,当时肯定有被戏耍被愚弄的恼怒,一气之下,将苏轼轰出门去也未尝可知,然而欧阳修却欣赏苏轼的才华与坦荡,一笑置之。

  爱才之心,必须要有宽广的胸襟垫底,作为北宋文坛盟主的欧阳修,提拔后来者不遗余力,他举荐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尤其对于苏轼,更是袒露出一颗赤诚的爱护、容纳之心。

欧阳修在《与梅圣俞书》一文中写道:

“读轼书,不觉汗出。

快哉快哉!

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人头地也。

”文人相轻,自古使然,如果欧阳修真的要压一压苏轼,苏轼想出人头地怕是会走一点弯路。

宽容厚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待人宽厚,益于人也益于己,何乐而不为?

《吕氏春秋》说:

“处大官者,不欲小察。

”凡事如果太刻薄、太计较,则难免至察无徒,惹人讨厌。

宽厚既是一种高尚的修养,也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能让周遭的人受到感染,也跟着宽仁、谦和,迷途知返,为恶者从善,错者回归正道。

当然,宽厚待人不是逆来顺受、忍辱屈从,不是无原则的迁就退让。

只要不损害他人利益,不违背原则,行事豁达大度些,宽厚仁慈些,对于人际关系的改善与密切,还是有帮助的。

当然,我们讲宽厚待人,绝不仅限于日常生活方面,在工作、学术领域,甚至制定政策与听取公众意见方面,多尊重、包容他人的看法,给自己留一点余地、一点转换的空间,则可以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掌声。

[佳作赏析] 

文章开篇先指出欧阳修宽厚的品格,然后列举了他对待王安石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