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卫志.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51393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08 大小:98.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东卫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安东卫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安东卫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安东卫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安东卫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安东卫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8页
安东卫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8页
安东卫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8页
安东卫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8页
安东卫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8页
安东卫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8页
安东卫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8页
安东卫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8页
安东卫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8页
安东卫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8页
安东卫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8页
安东卫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8页
安东卫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8页
安东卫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8页
安东卫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8页
亲,该文档总共10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东卫志.docx

《安东卫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东卫志.docx(10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东卫志.docx

《安东卫志》

(一)

安东卫地隶青齐,距淮临海。

明初汤信国创筑卫城,添设墩台,分给屯田。

防御器械,无一不备。

因其地为海防首冲要地、南北孔道故也。

且其地为山海雄观,鱼盐利饶,钟灵毓秀,代多伟人。

孝廉赵应元曾纂《卫志》以纪其略。

康熙七年,贡生苏敷生采辑旧本,历二载,《卫志》始无不备。

双璧……(以上据《日照县志》补)世,捐五斗粟,延二三儒,参酌乎旧本,较订乎老成。

集将竣,请明各宪,俾得附于州县之后。

或有合于采风不遗□□□□耶。

□堂之上,览其图形。

谓边区之卫,沙卤土不可耕。

昔所以资生者,仅赖鱼盐微利。

值海禁森严以来,民多半菽不饱,士多短褐不完,或益加轸念耶。

至于形势、户口,屯田之数以及忠孝节烈,虽不敢增益一字,然应纪者又不敢不矢公矢慎,随时记载,取旧志实迹而重加详定焉尔。

其朝夕订正,刊刻成书者,则儒学李簠、经历司王麟胤、举人苏兰孙、庠生赵自修、杨大任、胡植纲、赵鸣珂等之功居多也。

不才末吏如双璧者,式歌盛事,□能复赘一词。

其踵事增华,专有望于后之重视夫今者。

上康熙十二年上浣日,赐同武进士出身安东卫掌印守备景陵赵双璧谨叙于公署之尚论堂。

(印章二)

(二)

《阴符》曰:

“机在目”,《南华》曰:

“目怜心”。

余尝取以为读书之法,参前倚衡,天机自见。

若夫旷百世而相感,希圣希贤,则有中心之好矣。

余初令名山,蔡、蒙之外,皆明“卫”、“所”地,几议裁并,不能归郡县者,见朝廷重念边防之意焉。

今降补安东卫参军职,三月以来,稽夺攘、严烽燧,惟恐陨越以贻羞。

盖观感于《卫志》之新编,知官其地者良非易也。

青鸐鸣矣,海不扬波,将兵者犹欲遵循纪律,为程卫尉,不为李将军,非体重念边防之意耶?

钱谷坐日照、诸城,摧科抚字不归两邑,归于守府。

位在郎官之上,肃然二千石之彤幨,欲体重念边防之意。

其为礼乐诗书,以说以敦,寓鹈锋于笙瑟,可知矣。

况积代簪缨,俱霜暗青萍,以彼云裔,裛我泮藻,砻刀错玉,微大君子,而谁与归?

《志》既成,余未及勷翰墨,事探讨,惟有目击而心识。

一言之出,求可对古人,一行之发,求可对今人。

有人焉,取是书而读之,曰:

“夫夫也,不可以对古人也,不可以对今人也!

”余不亦获罪于余心与目也哉!

康熙十二年癸丑孟夏,安东卫经历清苑王麟胤谨跋。

(印章二)

序(三)

稽古建官,卫庠未有设也。

逮前朝成、弘之际,文教诞敷,人才彬郁,始命各卫创辟学宫,选立师儒。

弯弓御侮下马草露布者得士,浸浸称盛矣。

安东卫距照邑九十里,绣壤缙处,华族姻联。

余以丙午夏自蓬莱转此地,摄理学政者垂五六载。

适值壬子秋杪,得奉部檄,较雠国志,余亦承乏其间。

才薄识疏,勉自竭蹶,少参末议,乃知沿海诸卫事。

洪武十有六年,日本陆梁出没剽掠,不可控制。

始命信国公汤和,于东海诸边,延袤数千里,严设城堡,辖隶臬司,选练墩卒,棋布守御,倭寇始尔得戢。

安东遂成重地。

既而永乐纂统,报白沟诸役功绩,簪缨世胄,食采兹地。

奕叶袭庥,垂三百余年。

其间科第鼎盛,才名辈出。

是以夏殷礼存,文献足征。

遂同诸公及我多士,补辑遗文,搜讨旧典。

风教礼乐之制,考诸故家;兵戎防御之备,询诸幕府。

用付剞劂氏。

家乘也而行且国史矣;方策也而行且日星矣。

余虽固陋,得附诸君子之末焉。

是为序。

康熙十二年癸丑四月,安东卫儒学署教授事举人日照李簠题。

(印章二)

叙(四)

皇帝御极之十一年,令天下诸郡邑各辑其山川、户田、民物、土俗以闻。

由是穷陬僻壤,图籍之所未祥,輶轩之所不至,皆得陈诗贡俗敬献于圣天子之前,猗欤!

真盛典哉!

独念郡县之志,仅废于六十年之后,而我卫之志竟缺于三百载之前,使载籍云亡,老成雕谢,欲问其轶事而文献无足徵者,不几负朝廷而失大典乎?

故纶音初颁,卫执事甚难之,谋及卫绅士耆老。

余曰:

“是无难,有家先人之手订者在,取而校之可不劳而书成。

”盖我卫历三百载,国典虽亡,而家乘犹著。

昔孝廉赵公采辑于八十年之先,而余先叔父笃志著述,复集成于八十年之后,其朝夕拮据者阅三载余。

当其时,纶音未尝颁也,执事未尝谋也。

身处三百载之下而亟取三百载以来缺焉不及详之事,而论次之、纂集之,几疑其散佚而无定巳。

乃先叔父不避其疑,不辞其艰,加意修明,踵事增华。

或有参于先世之断简残编,或有证于昔时之勋戚世胄,或有得于闾阎之讴吟论说。

其于忠孝节义未敢有溢词有偏见焉。

可谓无幽弗阐,无事不备矣,然犹虑其持论过严,近迹未著也。

恭呈卫侯景陵赵公及学师李公、参军王公,相与敬慎乃心,复延二三儒赵子琢侯等为之校阅,且备询卫绅士耆老,必求其公而勿伤于刻,必求其全而勿失于蔓。

然后彚为数卷以进,诚重之、诚难之也夫。

先叔父去今甫二载耳,在当日修之,仅备为百世之遗闻;在今日用之,遂成为一代之钜章。

或亦得气之先,见道之豫乎?

虽然,志以纪事也,而亦以传意也,所采者民习之淳浇,所询者土物之丰歉,所考订而谱叙者形势之冲僻险易。

于纪事之中而依然采风问俗之意,其抑致治之要图乎?

安东为山左门户,士民疲敝,屯政久弛,则所以兴利剔弊者,正赖我景陵赵公耳。

倘十年爱养,十年教训,俾我卫颓靡于先者奋兴于后,庶无负天子征文考献之盛心。

而昔孝廉赵公与先叔父亦与有功焉。

宁仅啧啧称胜概,表雄文,以夸一时之纪载也哉?

是为叙。

时康熙岁次癸丑孟夏邑后学苏兰孙笔山氏撰(印章二)

跋(五)

《卫志》,余高叔祖长史公所辑也,藏之家有年矣。

然记事属词仅二百年之行事,而隆、万以下无稽焉。

余父伤其缺,念先人之杯棬犹存,而缵成不可无继,命余补之,未果。

适壬子秋,余铩羽归,不揣厥妄,竟学操觚,矢公慎以为校正叙文,一综旧集。

条例未详者,增以已意。

辑事访之父老,年时未谙者,参之苏书,铅椠不敏,余叔侄兄弟又从而丹黄之。

阅月,稿始成,亦为续貂前人,聊当家乘耳。

嗣是征志檄下,卫执事赵老父台以纂修委,儒生叔侄兄弟与焉。

时迫,聚讼不及,因出成稿酌之。

众皆曰:

“可”。

惟忠义人物之评骘,质其子孙,户口钱粮之数目,録之由单,余者更俚订讹,颇有增减。

即付梓人,今竣矣。

用识其事。

时康熙十二年孟夏之吉邑学生赵自修琢侯氏识(印章二)

跋(六)

“卫”、“所”创自明始,郡县建于历代。

郡县之志,代有传书,修之或云易也,然年远事湮,残编散佚,易也而实难。

卫志之缺久矣,修之不亦难乎?

但地近而芳躅共见,事简而旧乘可参,难也而实易。

故土地有邻封之规画;险要有墩埠之绘图;钱谷则赋役有全书;忠义则前人有燕评;学校、公署,稽之碑题;官制、宦迹,采之旧勋;文章可得于夙儒;事物可订于父老。

岂曰志无可志,湮没云乎哉?

夫志也,征往迹,垂观法。

理乱兴废所关;典刑经制所系。

是括之贵乎详也,犹嫌于复;著之取乎信也,须准于公。

甚矣?

修之乌容轻也!

我卫父母赵公、儒学李先生秉笔如椽,留心卫献,奈冰蘖冷署,剞劂维艰。

值檄行刊志,集邑人三五辈,谋厥事,委厥任,余亦有预焉。

以三百年未举之典,一旦举之,不煌然一盛绩,一快事也耶?

既而苏有旧集,赵出绪稿,其所录山川、赋役、土俗,无容多烦参斟为矣。

惟于忠义人物高节,本不敢轻与考订,但德业事功堪相伯仲者,亦以公传信,各置一班,聊以识所有事云尔。

非敢狃于牵合,过于扬扢也。

然又有管窥所难昧者,如职官之书,明设指挥十九员,除调除绝,尚存十三家,皆世袭坐守安东。

掌印者一,而佐贰,而巡盐,而春秋轮戍者五六,镇抚、千、百户之列亦与。

有印务、有屯事、有军伍。

今之志也,所载职名自嘉靖时始。

成、弘以前无闻焉。

或无功可录,不有名可书乎?

念公有黄册而私有家乘,非沦胥难稽,又何以缺焉?

且当日祥异事变,亦蔑有及者。

或旧之表传,止记其目所见乎?

由隆、万而摭之于末,功烈有书,忠义有书,视事职名亦略而未详。

岂文献有难征欤?

试以余父时寮寀言之,若指挥视篆之李惟精、杨大勋、侯安国,轮戌佐贰之王弘基、刘储祚、王国祥,千户专城之贺瑞,巡逻之陈世忠,与夫镇抚、百户等弁,并在挂漏。

或后之辑录,独晰难周,是不得不没其官并没其人乎?

所谓“焚经经存,解经经亡”者,能不动有心者之感悼也哉!

余自愧谫劣,未敢错综。

今也梨枣工竣,用书己意,因附志末,以俟后之采补云。

                  卫学生员胡植纲谨跋(印章二)

安东卫修志姓名

  监修

安东卫掌印守备兼理屯政景陵赵双璧

  评阅

儒学署教授事举人日照   李  簠

经历司经历  清 苑    王麟胤

  纂修

邑   人   庠   廪     赵自修

邑   人   庠   廪     杨大任

邑   人   庠   生     胡植纲

邑   人   庠   廪     赵鸣珂

邑   人   增   生     苏敬生

邑   人   庠   生     赵光启

邑   人   庠   廪     苏肇生

邑   人   庠   生     赵逢年

安东卫志目录

  卷之第一

里至  图考  建置 沿革  分野  祥异 疆域  形胜山川

卷之第二

风俗(附时序)  城池 墩堡  武备  乡里 户口  地亩钱粮(附丁徭) 盐法  土产

卷之第三

职官  公署  仓厫 市集  桥梁  古迹 邑景

卷之第四

学校  典礼  进士 举人  贡生  武举 武弁  例监寺观  名宦 宦迹  貤封  乡贤 人物  儒林

卷之第五

忠臣  孝子  列女 义士  隐逸  弥年 僊释  兵火

卷之第六

文苑

安东卫志卷之第一

里  至

   卫(去海五里。

按字意,卫,围也,防也。

围内防外,其即京师之外屏,一方之保障。

东海汛地设“卫”最多,而安东方者莫逾于此,故名。

)西北去京师一千九百里,去本府五百五十里。

东北去莱州府五百七十里,去登州府八百里。

西北去济南府九百里。

西去莒州一百六十里。

北去诸城县二百五十里。

北去日照县九十里。

南去赣榆县七十里。

古鲁地。

属山东都使司并青州府辖。

分巡青州海防道驻扎青州府。

图  考

    古者太史采风,司徒载籍,尚矣。

厥后有所为图者,何也?

盖方岳川渎,各具形势;湫隰平原,相地攸宜。

故览图者于山河、城堡、江海、关塞,开卷而较如眉睫。

是亦经济之一助也。

萧相国收秦图籍,弼成帝业;光武之继兴也,披舆地图焉。

此物此志也夫!

建  置

     “卫”建自洪武季年,以防倭寇,安东其首冲也。

始汤信国和立城于斯,劈石为城,分左、右、中、前、后五所。

后所去卫城东北九十里,名为石臼寨,亦有专城,乃分汛要地也。

至天顺年,调去中所于天津卫、右所于徐州卫。

隶卫者止有前、左二所并分汛后所,为三所。

沿  革

安东地在东海之滨,古鲁淮徐之境。

前代建置有无,盖不可考。

明初始立卫城,视卫篆者专推指挥使。

后以土官不便,因调别卫指挥掌之。

至嘉靖年间,又改选本卫指挥有才干者授任。

     国朝定鼎,罢军操,更官制,乃以部选守备任卫事。

凡城池、民社、学校、钱粮,与州县同。

仍设经历一员、教授一员、千总一员、百总一员、石臼所千总一员。

至康熙五年,奉旨汰裁卫千总一员、卫百总一员。

余因之。

  分  野

    黄帝画野分州,得百里之国,乃区以分星次。

《周礼》:

“保障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

今按安东分野在《禹贡》“徐州”之域,星躔奎、娄之次。

(旧志)

祥  异

    语云:

“天将福人,先以微祸警之;天将祸人,先以微福骄之。

”此即董子仁爱人君之说,多方谴告之意也。

大而国运盛衰,小而一家兴废,莫不有然。

今除天下之同历者,如“河清海晏、洛竭山崩”,自有国史记载外,仅以一方所独见者志之,亦足征气化之休咎,动有心者之修省也。

    万历庚戌岁,总戎杨如松庭前鸡冠花一株,蕊阔尺许,其形如扇,其色如朱。

是岁,如松生孙杨大功,后成进士。

    崇祯癸酉岁,贡生苏京书案一墨自跃而下,分为两截,京甚恶之。

是岁,京中北闱,京弟襄又捷东闱,始知为“一脉两捷”之兆。

    顺治十四年,贡生苏敷生花园并产灵芝三本。

至康熙元年,敷生儿媳张氏死于烈。

康熙十一年,妹苏氏又死于烈;侄兰孙中式北闱。

    康熙元年,麦秀二歧。

    以上志“祥”。

    万历四十三年,旱、蝗,饥者相食。

    崇祯十三年,旱、蝗,天下盗贼蜂起。

顺治三年,牛灾,死几尽,瘟疫之气侵人,感重者死。

    顺治八年六月二十日,大雨如注,雷电迅急,达旦始息。

城内灶沉,墙屋崩者无算。

    康熙四年,蝗,旱,钱粮全蠲,复行赈,居民赖以生。

    康熙五年,复蝗,兼牛灾。

    康熙六年春,蝗复起,营、卫合捕之。

是岁,禾无害。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之夜,地震。

声如吼,自西北来。

始震,一下一下,如浮风舟,继则轻如欹、重如覆。

人皆颠,屋瓦尽落,压死者十余人,伤者无算。

四面城覆隍,西山崩,平地涌沙,泉水高尺许。

以后微震者甚多,人不敢寝,一夜数惊,计四年余始息。

是岁,蠲租税之半,复发帑金以赈。

    康熙九年秋,旱,禾稼几尽。

城西三十里有小圣公庙,俗传谓东方雨伯也。

卫守赵双璧步行往祷之,七日乃雨,复诣庙谢,又雨。

是秋,禾获其半。

    康熙九年冬,大雪三日,平地三尺,严寒异常,有冻死者。

    康熙十一年,蝗大作,日照、赣榆两县半罹其灾。

卫守赵双璧率属往祭之。

是岁,蝗不入境,民获以宁。

    以上志“异”。

疆    域

    南临淮楚,北接青齐,地属淮安府赣榆县境,城则青州府日照南境也。

城西北五里有石碑为界。

实为南北之交衢,山左之门户。

形      胜

      安东虽僻处海隅,然山环水绕,实为齐南之胜地也。

始汤信国和建城,卜基于今城北十里之坊口,遗迹犹存。

后以青鸾衔旗于斯,信国异之,来相形势焉。

登高而望,见东枕阿掖,西带长流,南临沧海,北锁关山,东海诸峰遥观而若画,西莒重岗远列而如屏,因凿山开土,聚众而成城。

(旧志)

山    川

    禹奠高山大川,以纲纪一方。

故图掌于职方,名辨于司徒,周制尤为详尽。

安东近山海,灵秀真有甲于他方者。

(旧志)

   阿掖山  在城东四里。

形势端重,冠于群山,诚一方之巨镇也。

(诗载《文苑》)

关山  在城北二里。

巍峨峻拔,绂绕如椅坐。

   笔山  在城东三里。

双峰争出,形如笔,故名。

(诗载《文苑》)

   鳌头山  在城东南三里,顶有烽墩,墩兵建旗鼓于其上。

   岚山 在城东南七里。

与鳌山连,一带高冈,多怪石苍松,峥嵘迭出。

其山之南,则居民之所集,习于渔网以通商贾者。

   烟台山  在城南三里。

其顶有台,可以望远。

(诗载《文苑》)

   秦山 在城南海中。

相传始皇遣卢生求仙至此,今“秦路”仍存。

其山半出水面,如沉如浮,远望之天水一色。

每至春夏之交,变化无常,时如楼台、城郭、松竹、人物之状,谓之“海市”。

中有天妃宫一所,有祷必应,凡商舟往来,必望而祭,始免风涛。

间有巨鱼,形大如屋,数十为群,名谓“朝山”。

或有自毙者,被浪拥海岸,人争取膏为油,取骨为器。

   孔望山 在海南岸。

上有石砚,俗传谓孔子观海处。

而其东,则连络苍梧诸峰,下之村落,乃汉王疏与“东海孝妇”之故庐也。

   莺游山 在城东南海中。

春秋群鹰渡海,集其上。

山之东北皆鲸宫蜃窟。

此小洋入大洋之门户,实海道出没之咽喉也。

车牛山  前小后大,远望如牛引车状,故名。

   金牛岭  在阿掖东面。

其石有青绿色者,可取以画。

   团堡岭  在城西北二里。

其圆如鼓。

谓古之团练乡勇处。

   界牌岭  在城西五里。

即江南、山东之交界也。

上有界牌石。

   水帘洞 在城东三里,阿掖山西面。

虽赤旱炎蒸,甘寒清冽,水自上而下,笼罩洞口如帘。

(诗载“文苑”)

邵平洞  在阿掖东面。

   陈僧洞  在阿掖东面。

谓陈僧炼丹处,(载《一统志》)。

   桃花洞  在上寺北面。

中可容数十人,但蹬道崎岖,非土人引之不能到。

   东海 在城东十里。

汪洋无际,万支且来注焉。

北望登莱、辽阳,一航可至;东睇日本、琉球,若在眉睫。

南出涟沭,云梯直抵淮扬,是知鹰游、孔望之间,乃元、明海运之故道,当今东南之喉唇也。

   大河  在“卫”西四里。

发源于莒,经流于西南入于海。

萧家河  在城南一里。

由东而西,绕南而入于海。

来苏河  在城北郭。

自东而西,绕城而南入于海。

甜水河城东七里。

两面皆山,水自中流,入于海。

西湖  在城西北三里。

匝岸多树,浅宜稻,深莳荷,土人食其利。

灵泉 在城西四里。

泉如石臼,水自石中涌出,味甘且凉。

上有胡挥公祠。

董中丞题其碑曰:

“水本涵清”。

黄泥泉  在岚山之阳。

泉仅一窟,不容并汲,然争取者络绎,终不能竭。

    赵双璧论曰:

“海为百谷王。

汪洋一水,货财殖焉。

管子治齐,鱼盐之利,富甲天下,职是故尔。

安东僻处弹丸,非斥卤即石田,民多不事耕桑。

富者船只生财,固可以课子母,贫者网罟贸易,亦足以供俯仰。

自鲸鲵为崇,海禁森严,卫民鸠形馊面,流离他乡,亦几殆尽,幸内大臣多轸念民瘼,题请少弛海禁。

筏木之开,已奉俞旨,而向之流离他乡者,咸乐再生矣。

但筏式用木数株,联以草索,半沉半浮风浪波涛之中,安能以苇薄之力与海若争横耶?

任斯土者恪遵功令,宁为过于株守,不敢妄增臆见,便民利用,惟日望皇恩之浩荡耳”!

安东卫志卷之第二

风  俗(附时序)

相观而化谓之风,相习而成谓之俗。

安东虽处海隅,然地接青淮,舟车交通。

故俗颇尚华靡,人竞气节,然好恶甚公,从无宿世之冤杀人之事。

农者勤于稼穑;士者习于诗书;吊丧问疾不计嫌;婚姻不计财;中表兄弟谊如同胞;凡礼节往来,序长幼,不问宾、主。

有齐鲁之遗风焉。

近时人情陵替,风俗亦□┄┄□。

(正月至九月,原《安东卫志》缺页)

十月一日

扫坟墓。

是日,农工毕。

在野者谓之□□,取者勿禁。

晚治酒肴,散佣工。

冬至

蒸面为食,谓之“蒸冬”。

亲友相拜,曰“拜冬”。

是日,乡里之知者各以腊酒相劳,不禁宴饮,□□,臘,蜡饮之意也。

十二月初八日

谓之“腊八”。

乡人攒米为粥,杂以豆栗,食之,曰“腊八粥”。

能避瘟气。

念三日

俗谓灶神朝天日。

是夕,用粘饼饴糖祀之,曰“辞灶”。

除夕日

是日换桃符、门神、对联,晚先设案于庭,以祭天地,曰“辞岁”。

夕则设大火一架,曰“岁木”,家长率众守之,散岁钱,给饮食,曰“守岁”。

城  池

《易》曰:

“设险”,《书》曰:

“慎固”,盖城池之设,所以保障一方。

安东城临东海,当南北之冲,尤其特著者。

初,汤信国建城,皆用砖石,周围五百三十丈,高二丈一尺,垛口一千三百零,门楼四座。

大约草创,急当增雉而守者。

后以山水冲压,损坏颇多。

嘉靖年间,经历司何亨请给官银一千两,仍处置节俭以修补之,稍为改观。

城上除门楼外有五铺;四城门内俱有门房三间,以藏戎器。

四大街共设八铺,小巷四铺。

依时巡更,以防盗贼。

今俱废,基址犹存。

自戊申地变,城池一如平地,守御无具,恐非所以处边疆也。

赵双璧论曰:

卫城,南北之交冲也。

城阔民希,仓库不备,此在成平无事,或可相保。

一旦有警,将何恃以无恐乎?

况自戊申地变,城复隍矣,及今数年,修筑无措,仅余者复为崩圯。

营、卫各官,夜巡逻而环视之。

岂长策耶?

□□□□计边疆者,庶其图之!

墩  台

夫墩堡之设,所以举烽烟,传紧急,备不虞也。

安东卫墩在沿海汛口,原为备倭,今则专于防海矣。

每墩建旗、锣、烟筒,有警必举,千里之地,瞬息可达。

此亦防御之大关,计久远者可玩忽视之乎?

皮狐墩、石门墩、黑漆墩、泊峰墩、

昧蹄墩、涨洛墩、涛雒墩、小皂墩、

温桑墩、南石臼墩、北石臼墩、万疋墩、

董家墩、南青泥墩、北青泥墩、钓鱼墩、

湘子泊墩、金线墩、石河墩、湖水墩

(以上二十墩,军墩卒守,共八十名。

本卫经历石臼所千总管。

杨家墩、孙家墩、相家墩、夹仓墩、

蔡家墩、焦家墩、新添墩、牛蹄墩

(以上八墩,民墩卒守。

共三十二名。

今拨夹仓镇巡检专管巡查。

军、民墩卒共一百一十二名。

近拨日照县“存留”项下银一百五十三两零,本卫印官按季关领支放。

赵双璧论曰:

烽火、羽檄,兵家之置邮也。

夫羽檄固取其捷,但恐山川险塞,未便驰驱,而烽墩则于千仞绝巅之上,俯视一切。

遇有烽警,此唱彼应,瞬息千里,又何捷哉!

明初为防倭计,故命信国汤和巡视山海形势。

见此地汪洋无际,纵日本、琉球之极远者,一帆可至。

乃于沿海诸山立烽墩二十八座,每墩设墩卒四名,每名给工食银四两。

更为墩卒之厚其晨夕也,墩下置“赡养地”八亩,又为墩卒之安其室家也,墩下建“安息房”数间。

桑麻鸡犬,无异闾里,所以墩卒刻不容离。

鲸鲵稍为蠢动,日则狼烟,夜则信火。

法甚善也。

厥后嘉靖年倭寇二犯边疆,卫城得安堵者,皆墩卒瞭望、犄角防守之故耳。

然明季玩生,目为虚文,其地已浸没矣,其屋已颓坏矣,墩卒犹不至,扬腹曰:

“有工食在!

皇清定鼎,丕变维新,独墩台之制,未尽修复。

或亦枢密大臣知墩台为防寇之计,不知墩军无养生之术也。

不然,责任无异往昔,而工食愈为汰裁,一两三钱之银,尚不足旗、锣、号衣之用,求其无“庚癸呼”也,不亦难哉!

樗栎小吏,区画无谋,庙谟或有以善其后乎?

武  备

安东南北要冲,东临沧海,西近沂莒,南控江淮,一帆可达,北接青齐,烽烟立至,盖用武之国。

非独防外,亦以卫内也。

明制官军之外(隶于守府),有墩卒之瞭望(隶于千百)、实操之训练(隶于指挥)、□捕之巡逻。

为设武库以贮戎器,立仓厫以积军储,可谓周矣。

后渐废驰,徒为具文,且两经兵火,仓库俱废。

国朝定鼎,移胶营分防,后又调青营代之。

顺治十五年,总督张铉锡查海,亲至其地,始特请立安东营伍,专守本卫汛地,庶几其无虞乎。

教  场  在城东二里。

明建。

演武厅  三楹。

正德年指挥王世禄重修。

国朝,都司郭明经、中军秦之屏更新之。

后  堂  三楹。

东西厢房  各三间。

东西鼓棚  二座。

以上俱都司郭明经、中军秦之屏重建。

辕门一座  久圯。

影壁一座  近废。

武库  在卫堂东。

原降铜牌十面;大将军铜炮八尊;碗口铳一百一十三尊;铁盔一百五顶,弓箭枪刀俱备。

国朝定鼎,已经裁废。

今即其所存者志之。

大铜炮八尊;小铁炮四尊;三眼枪四杆。

以上存城。

大铁炮九尊;中铁炮四尊,小铁炮五尊;火药二百零五斤十三两一钱。

铅子五十斤,大小铁子六百七十五个。

以上存岚头山海口。

大铁炮一尊,中铁炮六尊,火药一百一十四斤四钱;铅子二十斤,大小铁子六百个。

以上存石臼所。

赵双璧论曰:

“宣尼论政,一在足兵;周礼‘六德’。

以时合教,爰有蒐、苗、狝、狩之举。

兵之所系大矣哉!

然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

故论将者曰智、信、仁、勇、严。

安东用武之国,明初世胄军丁已成土著,国朝特建营伍,为设新募,以肃边疆,甚盛心也。

愿膺长子任者,尝思设兵卫民之义,号清令肃,细柳风度无难再见矣。

至于步伐止齐之仪,金鼓旗铃之节,乃将家所素优,又焉用赘。

周都论曰:

“兵者,所以折冲御侮也。

莒州、日照幅员千里,不为近矣,而止以安东营七百兵轮流分汛,即单骑巡历,尚恐不足,万有萑苻梗化,旗纛其能遍及乎?

计巩固者或有良策焉。

乡  里

建一城即有一城之乡都,所谓“山林、川泽、丘陵、原隰,象土物之宜以为居者”。

安东除岚头山海口外,而附郭有田地,有村落,皆以“东、西、南、北之门外”名之。

其屯地坐落诸、照二县,各有屯名,系安东之屯,即系安东之乡都,故列志之。

大埠屯  张家屯 孟家屯  监家屯

毛庄屯  稍坡屯 福盛屯  曹化屯

梁山屯  吴家屯 蔡家屯  于家屯

(以上坐落诸城)

斗沟屯  白石屯 赵家屯  朱曹屯  竖旗屯

(以上坐落日照)

户  口

户口之登耗,关气运之盛衰。

成周民数之登天府者,拜而受之,所以示重也。

卫城建自明时,除军丁之在原籍,屯丁之耕屯所,而同居一城者亦无多焉。

今之编户不满五百,而载在由单者至七百名,包赔之苦,不累民则累官矣。

近奉旨,筏木网罟,民庆再生。

司牧者劳来还定,向之流离者庶几其日集乎?

原额三则人丁八百二十丁内。

上则人丁五十五丁,中则人丁一百九十丁,下则人丁五百七十五丁。

除逃亡人丁四十二丁,现在下则人丁五百三十三丁,除乡绅、举、贡、生员七十八丁,现在当差人丁止四百五十五丁。

今载由单,实在仍上、中、下三则人丁七百丁。

地  亩

安东地在齐之南鄙。

《禹贡》曰:

“厥土白坟”。

独至卫地之近城者,非沙卤之所即沮洳之场,其间不苦旱则苦涝。

是以多历年所,从无丰登之岁也(邑绅胡承烈《苦旱》诗形容略尽,载《文苑》)。

居民习于网罟,赖以供府仰、完国税。

且本卫屯地在诸、照二邑,卫民之佃种者多属照地,县官诣卫征收;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