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人生境界.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14034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90.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诗中的人生境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唐诗中的人生境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唐诗中的人生境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唐诗中的人生境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唐诗中的人生境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唐诗中的人生境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唐诗中的人生境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唐诗中的人生境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唐诗中的人生境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唐诗中的人生境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唐诗中的人生境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唐诗中的人生境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唐诗中的人生境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唐诗中的人生境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诗中的人生境界.docx

《唐诗中的人生境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诗中的人生境界.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唐诗中的人生境界.docx

唐诗中的人生境界

传说李白少年早慧,“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少年时代开始访仙求道,云游四海。

诗人自喻: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唐诗中的人生境界康震

    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地都可能遭遇到唐诗,譬如我们到泰山去玩,当登到泰山极顶,举目一望,我们会脱口而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杜甫的诗,你创作不出来,但你觉得这两句最合适。

还比如,年轻的朋友要离家学习或工作,临走的时候你会想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几句诗最恰切,写篇小说都不及这个好。

再如,情侣聚少离多,每次见面男孩就想对女孩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因此,在生活中,诗对我们很有帮助。

当你很渴望表达某种很真诚的感情时,你可能在心里会翻腾出一两句诗。

当我们缺乏创造力的时候,我们的古人,特别是唐朝诗人的诗句会潜伏在我们身体的底层,帮助我们表达。

    李白的“气”

    言为心声。

诗用来表达感情,一个诗人表达一种感情,那如果一群诗人、一个时代的诗人都在表达某种感情,那这就是时代的心声。

李白有一句诗很典型——“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为什么“天生我材必有用”就是唐朝人说出来的?

李白能写出这样的诗,是因为李白有才,但我们不能只从李白身上找原因。

李白的所谓“天生我材”并不仅仅表现为他的诗才,而是表现为他的一种“气”。

什么气呢?

他的语言、他的表达和那个时代是相通的。

    李白和我们一样都特别俗气,但他与我们一般人又有一点点不一样,就这一点点地方我们就和他拉开了巨大的、永远也赶不上的差距。

    这一点点的差距在什么地方呢?

李白是一个乱读书的人。

按照现在一般公认的说法,李白并不是出生在中原地区,而是出生在碎叶城,它是“安西四镇”之一,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首都比什凯克郊区附近,“安西四镇”在古代是突厥人居住的地方,所以李白小时候生活的环境是胡和汉文化交融的地方,他从小接触的是两种文化:

一种是儒家、道家文化,还有一种是胡文化。

按照李白自己的说法,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六甲”在中国古代特指道教的书。

李白好剑术、好神仙、好方术、好百家之学,所以他看的书很杂、很多,后来他就得出一个结论,“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大丈夫要做宰相,以四海为家。

    如何实现这个志向?

很简单,所谓“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

李白的理想很简单,道路也很简单,但是都很非凡,这就是他的“气”。

    杜甫比李白小11岁,他曾经写过一首诗描写李白,非常传神。

其中有几句是这样: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喝一斗酒就能写一百多首诗,喝醉了之后就倒在长安的酒馆醒不来了,天子来叫都不去,老子不归你管,老子是酒中的神仙,气派很大。

这把李白的“气”写出来了。

    李白的“气”在什么地方呢?

李白是要当宰相的,可是当了宰相以后,也是天子呼来不上船,宰相是为天下民生计,不归你管。

所以李白得志的时候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当李白时运不济的时候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但是李白又想当大官,当自己能做主的官,因此李白非常矛盾,他既要做官,又要人格独立,既要进入官场,又不想受官场束缚。

他就是一个游走在天地之间的“独立人”,这就是李白的“气”。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意志,这就是唐代的精神,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比较缺少的。

    但李白和我们一样很俗。

李白一生结过两次婚,还是入赘,他结婚的对象很考究,都是宰相的孙女。

李白家是商人家,在唐代商人是没有地位的,他祖先又曾经犯过法,所以李白是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的,那他就得通过很多庸俗的手段,但这又无损于他作为一个大诗人的形象。

为什么?

就是他身上的“气”,所以他才能写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一般人为什么没有这么大的气魄?

因为李白在精神上是独立的。

    李白25岁离开四川后就成天跑官,跑了整整15年,跑来跑去跑不出名堂,最后搭了个裙带关系,认识了唐玄宗的妹妹,唐玄宗的妹妹是一个道姑。

李白的《将进酒》很有名,其中有一句说,“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丹丘生与李白有30多年的交情,他是一个真正的职业道士,他把李白介绍给了唐玄宗的妹妹,唐玄宗的妹妹又把李白介绍给了她的哥哥,就这么一搭线,李白40岁的时候就去见了唐玄宗。

李白很高兴,因为不容易啊!

他在这之前是个布衣,这下等于是平步青云,一脚就踏进了皇宫。

对一般的读书人来说,不管皇上对咱咋样,咱都在这宫里扎下不走了,可李白不这样,李白的志向是要做宰相,皇上得听他的。

可是唐玄宗让他进宫,看重的不是他的政治才华,也还没有验证他到底有没有政治才华,他看重的是他的文采。

    唐玄宗身边有一群翰林供奉,又叫待诏,就是御用文人。

李白是诗文待诏,算是所有待诏里比较高的。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写得好!

但李白来宫中是做这些事情的吗?

当然不是。

所以李白在皇宫呆了不到两年就离开了。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唐玄宗还比较大度,李白被“赐金放还”。

李白和唐玄宗是“相看两都厌”,唐玄宗觉得李白本事不大,脾气不小,傲慢清高,李白觉得唐玄宗得了白内障,看不清楚自己是个人才,所以都觉得对方有问题。

但是对于一般的文人来说,能够凭着一支笔进到皇宫,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李白不这么看。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写李白和汪伦的情意深,汪伦是桃花潭村的一个村民,可他又不是一般村民,一般村民能送得起8匹宝马、10段官锦吗?

李白是到皖南地区的这个小山村里交际去了。

李白比起杜甫来,会谋生活,他这一生从来都不是巨富,但也从来没有缺过钱,在这方面李白比杜甫要精明上百倍。

但是也有一个原因是他的名气太大了,他没有实现政治上的理想,但是赢够了噱头,谁见了他都叫他李翰林、李供奉。

    李白的诗在唐朝深受欢迎,这使他在唐朝一直保持着很高的会声誉,虽然他终身都是布衣。

李白做了这么多庸俗的事,为什么我们还这么爱戴他、欣赏他?

就是因为他的“气”,他的气节是一般人赶不上的,他绝不苟活。

正是因为这一点点“气”,盛唐王朝有多少高度,李白就多多少少代表了唐朝的高度。

一个时代的高度往往就是那一两个人的高度决定的。

    唐人的傲气

    大家说唐朝好,就李白这么一个人,那有人会说如果当时李白没生出来不就完了?

李白也不是凭空来的。

李白能够在唐朝出现,这是肯定的,因为他的很多前辈只会比他更狂。

李白已经够狂了,他的自荐信里说了自己很多优点,最后结尾的时候说,“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

”哪一个王宫大人的门口没有弹宝剑的机会呢?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这种人傲慢、自恋,在现代生活中是比较不讨人喜欢的,但是又特别有才华,让人非常嫉妒。

这种人在唐朝到处都是。

    李白的先辈们比他表现得更加不文雅。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个大诗人,非常有才华。

同时代也有一个著名诗人苏味道,苏味道不但诗写得好,而且官做得很大。

杜审言虽然才华高,但官做得小,他给苏味道做秘书,有一天他写完一份文件后和人聊天,说“味道必死”(苏味道死定了),别人一听,惊问其故,他说:

“彼见吾判,必羞死。

”(他要看见我给他起草的文件,得羞愧而死。

    杜审言后来有次生病,病得很重,当时有几个很著名的诗人,也是他的好朋友,好心好意看望他。

他们问:

“病恢复得差不多了吧?

”杜审言说:

“甚为造化小儿相苦,尚何言?

然吾在,久压公等。

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见替人。

”(别提了,老天爷不让我好活,没什么好说的。

可是我老活着也不是个事,我老活着你们就挺压抑的,我现在终于要死了,你们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但只恨没有合适的人代替我的位置。

)这话说得多硬朗啊!

你这辈子都没有那个想象力能说出这样的话,朋友来看望他,他居然和朋友说出这番话。

杜审言官做得并不大,但是他说的是我的才太高,活在你们身边,对你们来说简直就是太压抑!

这事不是杂史小说记载的,是《新唐书》记载的。

    我们还可以举例。

唐人王泠然,很长时间做不到官,急了,他突然想起与御史高昌宇有交往,就给他写了一封信说,“意者望御史今年为仆索一妇,明年为留心一官。

”(今年你给我找个老婆,明年给我找个官做,我这辈子就这两件事,你给我办了。

)“君之此恩,顶上相戴。

倘也贵人多忘,国士难期,使仆一朝出其不意,与君并肩台阁,侧眼相视,公始悔而谢仆,仆安能有色于君乎?

”(你的恩情我会牢记,如果你把这事忘了,我的前途很难预料,等到有一天我发达了,做的官比你还大,你再向我谢罪,我怎么能有好脸色给你看?

    大家可能会说这两个例子有点过,杜审言是生病了,说糊话,王泠然是和老朋友说亲热话,这些怎么能当真?

那我再举第三个例子,这个例子如果你再反驳肯定不可能。

    唐奇才员半千也是很长时间做不到官,很痛苦,他不给朋友写信,而给武则天写信说,请陛下选5000个才子,让他们和我比写6种不同的文体,诗、策、判、笺、表、论,如果有一个人超过我,陛下你就“斩臣头,粉臣骨,悬於都市,以谢天下才子”。

气魄很大,但他马上又笔锋一转,“望陛下收臣才,与臣官”(你要是把我收了,我满腔的话都敢跟您说),“如弃臣微见,即烧诗书、焚笔砚,独坐幽岩,看陛下召得何人?

举得何士?

无任郁结之至?

”(可是如果你不听我的建议,我就烧掉笔墨纸砚,躲到深山老林去。

看你还招得到什么人才!

)武则天杀人真的像摁死个臭虫一样,可是他就敢给武则天写这样的信!

就员半千来说,如果不给他施展才华的机会,他身上99.99%都是缺点,就那一点点优点,如果给他施展才华的机会,他身上就都是优点。

这就是唐代人才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为什么这些情深异常的诗、这些典型的诗、我们永远难忘的诗都出现在唐朝呢?

“天生我材必有用”这种话唐朝人敢说出来、不羞愧,也不会有人嫉妒你,因为大家都这样。

如果一个时代大部分人处在一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潜意识里,那这个时代就具有空前的创造力、非凡的想象力和尽可能最大限度的独立的人格。

    汉皇的大气

    白居易的《长恨歌》写得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唐人写诗常常用汉皇来比喻当今的皇上。

白居易写《长恨歌》的时候34岁,当时在陕西周至县做县尉。

这首诗写完之后,不胫而走,流传大江南北。

唐宪宗觉得他很有文才,就把他招入宫中做翰林学士。

    唐代的皇帝是不用庸才的,宁可无德也要有才,这是一个基本点。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武则天在君王里绝对是排在前五名的。

唐初著名文人骆宾王很久做不成官,到处找不到突破口,他就参加了起义军,写了著名的《为徐敬业讨伐曌檄》讨伐武则天,这个檄文从武则天的祖宗八代骂起,然后骂到武则天的生活淫乱等等,武则天看过以后反而说“写得好”,还说这都是宰相选拔人才失职,这人要是为我所用了,那得有多大用处啊!

这说明她不仅肚量大,还具有极深远的政治眼光。

    唐太宗18岁跟随父亲起兵,24岁就做了三军元帅,28岁做了皇帝。

唐太宗不但身经百战、目光锐利,而且长得非常神武,他每次上朝的时候都很痛苦,因为为了听真话,每次都努力地和颜悦色,做出很亲切的样子。

魏征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

有一次唐太宗得了一只鹞鹰,他很喜欢这个鹰,那天正在玩,突然魏征走过来,他害怕魏征见到说他玩物丧志,就赶紧把鹞鹰装进自己的袖子里,装作没事跟魏征聊天,本以为魏征说两句就走了,但没想到魏征一直和他聊,终于聊完之后魏征走了,他把鹞鹰取出来之后一看憋死了。

这就说明唐太宗虽然是封建时代的君王,但是他对待人才的眼光绝对非同寻常。

之所以在那个时代能出现这些优秀的诗人,其主要的原因是这些帝王创造了一个非常宽松和宽容的时代环境。

    唐朝的“气”

    一说起唐朝,我们就觉得那是一个辉煌的王朝。

我们心目当中的唐朝是强大的,实际上唐朝并不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的王朝,在文化上也不是最繁荣的,最繁荣、最富有的王朝是宋朝。

    唐朝最引人瞩目的是思想的开放和重视人才,这是空前绝后的。

为什么那么多优秀的诗出现在唐朝?

主要原因就是唐朝人的思想和情感非常开放自由、不受约束。

一个天才诗人抨击权贵的时候非常有才华,要拍起马屁来也是非常厉害的。

他们可以写谄媚的诗篇。

所以唐朝的知识分子拍马屁和抨击权贵都是同样的犀利、同样的真诚、同样的真实。

    唐人考进士,哪有想考就考得上?

没那么容易,当然要走点门道。

王维准备应举时,请岐王帮忙。

岐王就带他去见他姑姑,去了以后让王维独奏新琵琶曲,“声调哀切,满座动容”,奏完之后,公主就问“此贡何名?

”王维站起来说,曲子的名字叫《郁轮袍》,“公主大奇之。

岐王曰:

‘此生非止音律,至于词学无出其右。

’公主尤异之,则曰:

‘子有所为文乎?

’维即出献怀中诗卷,公主览读,惊骇曰:

‘皆我素所诵习者,常谓古人佳作,乃子之为乎。

’”原来以为是古人写的诗词居然是王维写的。

“维风流蕴藉,语言谐戏,大为诸贵之所钦瞩。

岐王因曰:

‘若使京兆,今年得此生为解头,诚谓国华矣。

’”就这样,王维考中“解头”。

    大诗人杜牧也是如此。

杜牧写《阿房宫赋》的时候,正在太学里读书,他的老师吴武陵特别欣赏杜牧,拿着《阿房宫赋》去找当时的主考官。

吴武陵说:

“这个写得好不好?

”“写得好。

”“那请你选他做状元。

”“状元已经有人了。

”“那么,第三名。

”“第三也已经有人。

”“实在不得已,第五名吧。

如果还不行,把这篇赋拿来还我。

”就这样,杜牧应举的事就定了。

    唐代的科举请托之风很盛行,但是请托有前提,得拿出真材实料来,不是送礼,而是提前给主考官亮一些货色。

当时有一个术语叫“温卷”。

你要请托拿的应该是证明你确实能得第五名、第三名、第一名的货色,如果真有才华,看中了,就定了。

所以请托关键还是看有没有才华。

    我们常缅怀唐朝,以唐人的后代自居,自以为对唐朝很了解,但是我们对唐朝往往很不了解。

如果我们真的回到唐朝,以我们现在的精神状态,在唐朝是没有生存能力的,因为我们都被中庸得太久了。

唐诗里蓬勃、奔放、自由、通畅的情感是我们难以望其项背的。

我们为什么这么热爱唐诗?

那是因为唐诗唱出了我们情感的理想状态,是我们很向往的境界,所以它成了我们的一个梦想。

    当我们读唐诗的时候,它把我们又带到了一个梦想的情景当中,即使是最简单的诗也是有梦想的。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这些诗已经读到烂熟无比了,但是每一次我们恰好需要这首诗,它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它们有无穷的生命力。

    唐人给我们展示的最重要的不是一个时代的实际景象,而是一个时代梦想的情绪。

那是一个有梦的时代。

一个时代和一个民族不能永远活在现实的情绪当中,而应该永远有梦想,这就是为什么唐诗能给我们那么多的诱惑。

唐朝人生活的实际情形并没有我们现在好,他们比不上宋朝人。

唐朝的读书人说话说得不合适,可能就被杀了,宋朝赵匡胤定下规矩不杀读书人,所以宋朝人活得很宽松,很悠游,很富足,同时他们也没有多少梦想,因为生活已经把他们冲得太过饱和了。

    现在我们吟诵唐诗,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回忆我们祖先的情感世界,回忆我们自己以前的情感世界,这个世界已经失落了很长时间。

    我们当代很多人在生活当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不知道为什么工作,很多人说我为子女在工作、为自己在工作、为父母在工作、为家族的荣耀在工作,但是如果是一个唐朝人,他会说,我是在为梦想而工作,我没有钱,但是我有梦想,我的梦想实现不了,但是我可以歌唱我的梦想。

唐朝并不是最富有的王朝,但是它是最有理想的王朝,我们当代需要梦想,这就是我们学习唐诗、理解唐诗的一个很主要的目的。

    唐诗是唐朝人表达自己感情的一种典型方式,或称中国方式。

那为什么就偏偏是唐朝的诗呢?

清朝行不行?

清朝不行,清朝净打败仗,哪顾得上抒发感情?

那明朝呢?

元朝呢?

汉朝呢?

我们现在为什么就写不出“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写不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就是因为唐朝的“气”。

    康  震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作品:

《长安文化与隋唐诗歌》、《康震品李白》、《康震评说苏东坡》、《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等。

    《李白》剧照

    唐诗诗意图:

《题都城南庄》

    唐诗诗意图:

《月夜》

    唐诗诗意图:

《悯农》

    《长恨歌》剧照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我们今天写一首诗,可以通过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等宣传途径得以发表。

那么唐代诗人的浩瀚诗篇,在当时是如何发表的呢?

1.即席赋咏

大历年间卢纶、李瑞等所谓的“十才子”,经常奔走于豪门权贵王公贵族的宴席,当场赋咏、朗诵自己的酬答附和之作,因而名声大振。

2.呈示寄赠

这是当时最普遍的方式,如李白的《赠汪伦》《沙丘城下寄杜甫》,有些诗虽不以“赠”“寄”为题,但也是赠送别人的。

有些诗人直接把自己的新作向友人吟诵。

杜甫的诗友苏涣,就曾到杜甫的船上,当面把自己的诗吟诵给杜甫听。

3.投诸名流

唐代许多举子文士为了获取声誉,就把自已的得意之作献给当时的名流,以便流传颂扬。

4.墙壁题诗

驿馆、驿亭、寺观等公众场合的墙壁和柱头,都是唐代诗人约定俗成的诗歌“发表园地”。

白居易《蓝桥驿见元九题诗》中说:

“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5.“诗板”题诗

这是中唐以后的一种方式。

晚唐咸通年间,诗人薛能经过蜀地飞过泉亭,曾看见“亭中有诗板百余”,可见诗板题诗当时也很普遍。

唐代诗人“发表”诗作的方式还有很多。

道士诗人唐求曾把自己的诗装在葫芦内,放在河溪中流去,以便得到更多人的颂扬。

李白三度三峡

:

:

重庆市奉节县人民政府:

:

   2006年1月5日      

   唐代著名大诗人、“诗仙”李白,曾三次度过三峡,每一次都关系着他的前途和命运,是他人生道路上顺逆交替的地方。

   李白第一次过三峡,是他25岁风华正茂之时。

为了实现自己的凌云壮志,离乡别井,踏上了出蜀远游的旅途.公元725年春天,李白乘舟东下,在三峡的急流中,他神采飘逸,诗兴萌发,写下了““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

雨色风吹去,南行拂楚王”的锦绣佳句。

三峡的壮丽风光,给年轻的诗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在离开三峡多年以后,还常常沉醉在美好的回忆里,先后写出了《巴女词》、《江上寄巴东故人》、《清平调歌》、《欢元丹邱坐巫江屏风》等咏怀三峡的诗篇。

   李白晚年,唐朝发生了“安史之乱”.李白出于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良好愿望,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料.李璘的政治宏图未能实现,反被判了重罚,李白也因此受到牵连,被流放夜郎(今贵州省铜梓)。

李白在浔阳(今江西省九江)告别了妻子儿女,踏上了沉重的流放途程,沿江上行,进入三峡。

这是李白第二次经过三峡,时公元759年,他已经58岁。

在二过三峡途中,李白忧思萦怀,回首少壮时的远游,是为了追求光明,实现远大理想,而今“戴罪”在身,凄风苦雨.沦落天涯。

在他仰天长叹,感慨万端之时.落笔写下了悲愤凄凉的诗句: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兰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上三峡》)

   李白步履维艰,来到瞿塘峡口的白帝城下。

时年,关内大旱,哀鸿遍野,民怨沸腾。

唐王朝害怕引起骚乱,下令大赦。

李白绝处逢生,获得释放。

这突如其来的喜讯,给诗人绝望的心头注入了新的希望。

   翌日晨,李白返舟东下江陵,怀着惊喜交集的心情,踏上了三过三峡的新航程。

水流湍急,舟行若飞,诗人停立船头,灵感驰骋,情不白禁地吟出了一首千古绝唱: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早发白帝城》,堪称“古今七绝第一"。

古往今来,当客轮从白帝城驶入三峡,游人还时常悠悠然吟咏起这首百诵不厌的诗句来。

李白与三峡旅游

2009-12-0712:

31重庆晚报【字号:

大中小】【打印】

万州太白岩(资料图片)

   一个古人,一个现代旅游,鹿唇不对马嘴。

然而,“古人不识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今天的长江三峡旅游红火,是铁定同诗仙李太白这块牌子较上劲的了!

在长江三峡,“李白名片”最响亮的有两处,一是奉节白帝城,二是万州太白岩。

    太白岩屹立万州市区,又名西山、西岩,风光旖旎,是万州百姓休闲运动的好去处。

岩上古今题刻名闻遐迩,其中“大醉西岩一局棋”,便与李白相关。

传说李白曾到西岩上饮酒对弈,日落黄昏,晚霞中飞来一只五彩金凤,口衔金壶,落在李白身边。

李白举起金壶豪饮,而后抛去金壶,仰天大笑,乘金凤飘然而去。

从此留下了“谪仙醉乘金凤去,大醉西岩一局棋”的千古佳话。

那只金壶落于山头,顿时化为一股清泉,长流不断,后人取此泉水酿酒,名曰“太白酒”,又将李白对弈的西岩取名“太白岩”,金凤栖歇之处名“歇凤山”……读者会问,这不明显是一则酒广告吗?

然而这位打广告的人,非做广告捞钱的时下明星,而是世界级诗人李白,他为万州义务宣传,分文不取。

    传说归传说,但李白登西山确有其事。

公元726年,25岁的李白满怀“辅弼天下”的雄心壮志,“仗剑去国”,由家乡四川江油出发,一路放歌走三峡来到万州,太白岩确因李白到此而得名。

这里有薛涛诗为证。

薛涛生活的年代距李白不远,她在七绝《西岩》中有句:

“凭栏却忆骑鲸客”。

“骑鲸客”就是李白的自称。

一千多年过去了,太白岩以它卓尔不凡的形象,成为万州城市形象的标志物,游客慕李白名而来,李白为万州旅游带来名气与财富。

    李白之于三峡旅游,最火的广告效应,还不在太白岩,而在于一句诗:

“朝辞白帝彩云间”。

这诗童叟皆知。

但若是问及李白为何这么写?

背景如何?

恐怕不是每个人都答得上来的了。

公元759年初夏的一天,李白被公差呵斥着,离开江陵(宜昌)逆水而上。

这同他年青时第一次过三峡的情况完全不同。

那是33年前。

如今在李白迟暮之年,安史之乱爆发,永王李凌奉命起兵平乱。

李白以为报国的时候到了,应聘为幕府。

岂知叛乱未平,抢先做了皇帝的李亨发兵征讨,李凌兵败被杀。

这样,曾经受过大唐风范熏陶的旷世奇才时运不济,竟成囚犯,被流放夜郎。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押送李白的船只在峡山的夹峙中艰难行进着。

仰望两岸绝壁,李白叹息着。

穿过巫峡,进了夔门。

岸上的人们看见这位蓬首垢面的犯人,谁也认不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太白……赶巧,遇朝廷大赦,李白欣喜,掉船东下,一路狂歌: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重庆奉节县沾光了(加之在这里居住了两年半作诗460余首的杜甫),“朝辞白帝彩云间”这七个字,使夔州奉节蜚声海内外。

游人到此,童叟皆吟此诗。

该诗产生的历史背景是“发配夜郎遇赦”。

夜郎即现在的贵州桐梓,紧邻重庆万盛。

那么,李白到了夜郎没有?

如到,应当在渝黔留下足迹。

这些,史家有争议,成为谜团。

提出桐梓境内有太白桥、太白寺的有之;提出重庆涪陵李渡系李白待渡的渡口有之……无论何种说法,也无论李白接到赦令的地点在哪里,但“朝辞白帝彩云间”的诗句,创作于夔门至宜昌的三峡江段,乃是确凿无疑。

这样,就给奉节县和三峡旅游打了一则史上最牛的广告,4句诗28个字,敌得当今明星广告的一百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