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14356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Word格式.docx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Word格式.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Word格式.docx

(1)合理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是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性心理”发展受挫,会造成心理的“退化”和“固著”,从而造成未来人格的异常。

(2)“自我”必须随时随地学习外部世界,以便理性地处理“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以我们体验着焦虑。

(3)为防止、抵御、消除焦虑,我们必须克制非理性冲动。

冲动冲破防御,我们就产生异常心理和行为;

冲动没有冲破防御,我们会形成潜意识的痛苦;

同时被压抑的冲动会寻求变相的表达,如梦、口误、失误等。

5)简评:

(1)精神分析理论创始以来,在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由于精神分析理论来源于临床经验的分析和总结,从方法学上没有得到心理学界的认可。

(3)随着20世纪50年代以后,脑科学迅速发展,学术界更加注重在神经科学的研究基础上对异常心理进行解释。

2、行为主义对异常心理的解释

1)代表人——巴普洛夫、华生、桑代克、斯金纳

2)巴普洛夫使用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直接说明人的异常心理现象,并通过“实验神经症”的模型说明“心理冲突”的神经机制。

3)方法学——实验及结果分析

4)假设——异常心理现象,以大脑组织的构造关系或机能关系的异常为基础。

5)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区分:

(1)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原因:

由兴奋和抑制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的冲突造成。

(2)“外界刺激使我们兴奋,但我们同时必须努力克制自己,于是大脑两半球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产生冲突。

(3)“冲突一旦持久不消除打破神经过程的平衡,我们的神经功能便会紊乱并产生神经症或精神病。

”——巴普洛夫

(4)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工作的技术路线:

通过动物实验的结果,进而演绎和推论人的心理,再以人为实验对象,研究其行为并与动物实验结果相比较。

6)行为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学界褒贬不一,但它真实反映了人类心理的一个侧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当今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现代脑科学的结合,为我们对变态心理的解释或矫正,开辟了更新的途径。

3、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

1)代表人——马斯洛、罗杰斯、罗洛·

2)基本假设:

人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这种潜能不论就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均具有趋向完善的性质和特点。

3)心理行为异常的原因:

是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

4)心理异常最基本的表现:

是“存在焦虑”——即“存在”与“责任”的冲突。

(1)存在:

人的根本意义在于人的“存在”,是个体的自由、独立性,人有选择生存方式和道路的自由。

(2)责任:

人不能脱离社会独立生存,人有义务维护赖以生存的群体,所以,人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3)责任总是与自由选择同时存在。

这两者的对立会跟随人一生,这种对立造成的焦虑,叫做“存在焦虑”或人的“基本焦虑”。

(4)严格地说,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目前仍然是一种哲学理念。

它是存在-人本主义哲学的延伸,根源于欧洲15世纪反宗教的“怀疑论”。

— 

最重要的就是认识自我”——蒙田— 

“认识自我是实现自我的第一条件”——恩斯特·

卡西尔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的理论假设虽无法采用科学手段证明,但它阐明了个体与群体的矛盾对立统一问题,离开个体和群体的辨证关系,很多心理问题均无法说明

第二节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

第一单元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概念

一、心理的正反两面:

1、正面(正常心理)——三大功能:

1)保障人作为生物体,能健康生存发展;

2)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进行人际交往;

3)能使人正确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并创造性地改造世界。

2、反面(异常心理)——丧失了以上功能。

第二单元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心理活动的正常和异常的差别是相对的,很难找到一条截然的分界线。

一、常识性的区分(依据日常经验,不太科学):

1、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

2、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

3、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

4、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

二、非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1991):

1、就统计学角度:

将心理异常理解为某种心理现象偏离了统计常模。

2、就文化人类学角度:

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某一文化习俗的偏离。

3、就社会学角度:

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社会准则的破坏。

4、就精神医学角度:

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古怪无效的观念或行为。

5、就认知心理学角度:

将心理异常看作是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

三、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1991):

1、医学标准:

将心理障碍当躯体疾病一样看待。

如果一个人的某种心理或行为被疑为有病,就必须找到它的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在此基础上认定此人有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

其心理或行为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原因归结为脑功能失调。

2、统计学标准:

在普通人群中,人们的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显示常态分布。

在常态曲线上,居中的大多数人属于心理正常范围,而远离中间的两端则被视为“异常”。

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就以其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

该标准的明显缺陷:

根据该标准,天才将被视为“异常”或“变态”。

3、内省经验标准:

1)涵盖两方面:

一指病人的内省经验,如病人自己觉得有焦虑、抑郁或说不出明显原因的不舒适感,或不能自控行为等;

二是观察者的内省经验,根据观察者的主观经验,对被观察者作出心理正常或异常的判断。

2)该标准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判断结果可能各不相同。

4、社会适应标准:

正常情况下,人能够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能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

如某人不能维持以上功能,便认为此人有心理障碍。

四、心理学的区分原则(郭念锋):

按照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即“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脑的机能”,提出以下三条心理学区分原则: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统一性(同一性)原则

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协调一致性原则(知、情、意的协调)

3、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稳定性原则

第三节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

心理咨询师的学习目的:

鉴别精神障碍和非精神障碍,以便将精神障碍转诊给精神科医生。

心理咨询师对精神病患者给予辅助性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具体条件:

1、必须是病理性症状缓解或基本消失以后;

2、主要目标应是社会功能的康复和预防复发;

3、必须密切配合精神科医生一起实施。

第一单元认知障碍

一、感知障碍

1、心理活动——知、情、意

1)感觉:

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如形状、颜色、重量、气味)。

2)知觉:

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对事物的整体反映。

2、感觉障碍:

1)感觉过敏:

轻刺激重反应。

多见于神经症或感染后虚弱状态患者。

2)感觉减退:

重刺累反应。

多见于抑郁状态、要僵状态和意识障碍患者。

3)内感性不适:

身体内部产生各种不舒适的或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挤压、虫爬样等)。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神经症和脑外伤后综合症。

4)感觉倒错:

对外界刺激产生与正常人不同性质的或相反的异常感觉。

多见于癔症(息斯底里)。

3、知觉障碍:

1)错觉:

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正常人偶有错觉发生,但经现实验证后可纠正。

精神病患者的错觉不能接受现实检验。

2)幻觉:

无对象性的知觉,虚幻的知觉。

是一种很重要的精神病性症状。

(1)按涉及的感觉器官不同分:

幻听(可见于多种精神疾病):

言语性幻听:

评论性幻听、命令性幻听、争论性幻听、非言语性幻听

幻视——如:

原始性幻觉可见于精分症、脑器质性疾病、高热

幻嗅——常见于精分症

幻味——主要见于精分症

幻触——常见于精分症、癫痫等脑器质性精神病

内脏性幻觉——多见于精分症或严重抑郁发作

(2)按幻觉体验的来源分:

A、真性幻觉:

幻觉的形象清晰、生动、位置不精确;

与客观事物一样,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

只能判断有心理异常。

B、假性幻觉:

幻觉形象模糊、不生动、位置不精确;

与客观事物不一样。

产生于患者的主观空间,不是通过相应的感觉器官感知的。

一定是精分症。

(3)按幻觉产生的特殊条件分:

A、功能性幻觉:

在某个感觉器官处于功能状态的同时出现的幻觉。

功能性幻听与正常知觉同时出现、同时存在、同时消失;

多见于精人症,或见于气功所致精神障碍或其他精神障碍

B、思维鸣响或思维回响:

患者听到自己所思考的内容。

是特殊形式的幻觉。

思维鸣响的幻觉和思维同步;

多见于精分症。

思维回响的幻觉和思维不同步。

C、心因性幻觉:

强烈的精神刺激引发的幻觉。

幻觉内容与精神刺激因素有密切联系。

仅见于应激相关精神障碍、癔症等。

D、功能性幻觉和反射性幻觉的区别:

反射性幻觉:

→ 

B

功能性幻觉:

A’(真实听觉)(幻觉)

4、感知综合障碍:

患者感知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如大小、长短、远近时产生变形。

该症状分为“视物显大症”、“视物显小症”。

统称为视物变形症。

常见:

(1)空间感知综合障碍:

视物显大症,视物显小症,视物变形症,视物错位症。

(2)时间感知综合障碍:

对时间快慢出现的不正确的知觉体验

(3)运动感知综合障碍:

对外界物体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歪曲知觉体验,感到运动的物体静止了,静止的物体快速运动,如舞台表演人员僵住了。

(4)非真实感:

对周围环境真实性的感知综合障碍;

见于抑郁症、神经症、精分症。

(5)体形感知综合障碍:

窥镜症;

见于精分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二、思维障碍:

1、思维:

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映象经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2、思维形式障碍:

1)思维奔逸(意念飘忽):

联想加快,可有随境转移、音联、意联。

多见于躁狂状态、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

2)思维迟缓(思维抑制):

联想速度变慢。

多见于抑郁状态、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

3)思维贫乏:

联想数量减少,概念与词汇贫乏。

无内容而表达困难,语速不慢;

多见于精分症、器质性精神障碍痴呆状态。

4)思维松弛(思维散慢):

缺乏主题,上与下段之间缺乏联系;

见于精分症早期。

5)破裂性思维:

概念之间联想断裂缺乏内在联系,重者词杂伴,句与句之间缺乏联系。

是精分症特征性的思维联结障碍之一(有重要诊断参考价值)

6)思维不连贯:

严重的破裂性思维,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联想杂乱,语句片断。

词与词之间缺乏联系。

多见于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有意识障碍时。

7)思维中断(思维阻滞):

思维过程突然停顿,感到脑子一片空白,表现说话突然停顿,片刻又重复说话。

病理中断在中断后另起一行(换话题)。

8)思维插入(思维塞入):

被强加的思维。

9)思维被夺:

在思考过程中突然认为自己的一些思想被外界夺走了。

多见于精分症

10)思维云集(强制性思维):

是指一种不受患者意愿支配的思潮,强制性地大量涌现在脑内,内容往往杂乱无章;

多见于精分症,也可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11)病理性赘述:

思维迂回曲折,联想枝节过多,进行速度缓慢。

常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如癫痫、长期汹酒

12)病理性象征性思维:

概念转换,以无关的具体概念代表某一抽象概念,不经病人解释,别人无法理解。

13)词语新作:

自造新词,以代表新的概念或某种新的含义。

14)逻辑倒错性思维:

推理缺乏逻辑性,既无前提也无根据,或因果倒置,推理离奇果怪,不可理解。

3、思维内容障碍——妄想、类妄想观念、超价观念

1)妄想——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必须药物治疗。

(1)妄想的特点:

A、与事实相违

B、坚信不移;

C、与文化、宗教信仰等社会背景不相适应外,妄想不为任何集体成员所共有,具有个人独特性,但其内容则因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而有所差别。

(2)按妄想的主要内容分类:

A、关系妄想:

没有关系的关系。

B、被害妄想:

没有加害的加害。

加害方式可背后议论、诽谤和造谣中伤、放毒…多见于精分症、偏执性精神病。

C、释义妄想(特殊意义妄想):

指对外界发生的事物赋予特殊的意义。

在事物的映象与病人理解的意义之间毫无联系,病人作解释后他人也不能理解,从而与象征性思维不同。

如天上乌云滚滚,说预示着股市会暴跌;

桃花盛开,说明他今年鸿运高照,会发大财。

D、影响妄想(物理影响妄想):

坚信自己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受到外界某种特殊东西或仪器的干扰与控制。

E、夸大妄想:

夸大自己的财富、地位、能力、权力等。

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精分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G、自罪妄想(罪恶妄想):

没有罪过的罪过。

主要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精分症等。

H、疑病妄想(虚无妄想):

患者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的躯体疾病或不治之症。

注意和内感性不适区别(内感性不适可被说服)多见于精分症、或更年期和老年性精神障碍。

I、嫉妒妄想:

患者坚信配偶对自己不忠,另有外遇;

见于精分症、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更年期精神障碍。

J、钟情妄想:

实际上是被钟情妄想,患者坚信某异性对自己产生了爱情。

K、内心被揭露感(被洞悉感):

患者内心的想法或隐私,未经表达,便被别人知道。

往往建立在思维插入的基础上;

L、其他妄想:

如被窃妄想、变兽妄想、非血统妄想等。

(3)按妄想的起源以及妄想与其他精神症状的关系分类:

A、原发性妄想:

突然发生、内容不可理解,与既往经历和当前处境无关,也不是起源于其他精神异常的一种病态信念。

类型:

突发性妄想:

最常见。

妄想知觉:

妄想心境:

原发性妄想是精分症特征性症状。

有重大诊断参考价值

B、继发性妄想:

以错觉、幻觉、逻辑推理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等精神异常为基础产生的妄想,或者在某些妄想的基础上产生另一种妄想。

可见于多种精神疾病,其临床价值不及原发性妄想。

2)强迫观念(强迫性思索):

(1)概念:

脑中反复不自觉的出现同一内容的思维。

同时伴有痛苦体验,常有感情创伤背景。

(2)表现形式:

强迫性回忆

强迫性计数

强迫性穷思竭虑

强迫性怀疑

强迫性对立观念

(3)常见于强迫症(而强制性思维多见于精分症)。

3)超价观念:

一种由某种强烈情绪加强了的,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

虽发生常有事实基础,但这种观念是片面的,与实际情况有出入。

由于强烈情绪的存在,病人对某些事实做出超过寻常的评价,并坚持这种观念,表现偏激、偏爱、偏恨,明显影响其行为及其他心理活动,且不受来自反面意念的干扰,也不被同一类文化状态的大多数人所接受,它的形成有一定的性格基础和现实基础,没有逻辑推理的错误。

多见于人格障碍、心因性精神障碍患者。

三、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

1、注意障碍:

1)注意:

(1)定义:

精神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性。

(2)分类:

被动注意(不随意注意)——由外界刺激引起的定向反射;

主动注意(随意注意)——既定目的的注意。

(3)特性: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集中性;

注意的分配和转移(注意的选择性)。

2)常见注意障碍:

注意对判断是否有意识障碍有重要意义。

(1)注意减弱:

主动及被动注意兴奋性减弱,注意广度和稳定性显著下降。

(2)注意狭窄:

注意范围显著缩小,主动注意明显减弱。

(3)注意增强:

为主动注意增强。

(4)注意转移:

被动注意的兴奋性增强,注意稳定性降低,注意对象不断地转换。

(5)注意焕散:

主动注意不易集中,注意稳定性分散。

2、记忆障碍:

1)记忆:

指既往事物经验的重现。

(2)记忆过程——包括记识、保持、再识及回忆四个基本过程。

2)常见记忆障碍:

(1)记忆增强:

对病前不能够且不重要的事都能回忆起来。

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工抑郁发作、也可见于偏执狂。

(2)记忆减退:

记忆的四个基本过程普遍减退。

主要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3)遗忘症(回忆的丧失):

顺行性遗忘:

发病以后一段时间内经历的记忆丧失。

逆行性遗忘:

患者忘掉受伤前一段时间的经历。

心因性遗忘:

对生活中某一特定阶段的经历完全遗忘,通常与这段时间内发生的不愉快事件有关。

或见于癔症。

(4)错构:

记忆错误,对过去经历的事物,在发生时间、地点、情节上出现错误回忆,并坚信不移。

多见于脑器质性疾病。

(5)虚构:

是记忆错误的另一类型,以一段虚构的事实来填补他所遗忘的那片段经历。

其内容可以很生动,带有荒诞色彩,常瞬间即忘。

(6)错构与虚构的区别:

错构是“记忆的错觉”,经历中曾存在;

虚构是“记忆的幻觉”,经历中从未有过。

错构坚信不移,每次叙述都一样;

虚构内容则变化不定,甚至记不起来。

3、智能障碍:

1)智能:

是一种复杂的综合精神活动功能,包括注意力、记忆力、分析综合能力、理解力、判断力、一般知识的保持和计算力,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

2)智能障碍:

(1)精神发育迟滞(智力低下):

指个体发育成熟前(<

18岁),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大脑损害或功能障碍,致使智力发展低于正常同龄儿童水平。

(2)痴呆:

个体发育成熟后(>18岁),原充分发展的智力下降,若在意识清晰状态,出现全面的智力衰退。

临床绝大多数的疾呆是脑器质性的,注意与少见的、由心理应激(精神创伤)引起的假性痴呆相鉴别。

四、自知力障碍:

1、自知力:

是指患者对其自身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判能力。

2、自知力完整:

对症状的认识、对疾病的认识、要求治疗。

3、自知力是精神科用来判断患者是否有精神障碍,精神障碍的严重程度,以

及疗效的重要指征之一。

第二单元情感障碍

一、情感与情绪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