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地史学题库.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15599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生物地史学题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古生物地史学题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古生物地史学题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古生物地史学题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古生物地史学题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古生物地史学题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古生物地史学题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生物地史学题库.docx

《古生物地史学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生物地史学题库.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生物地史学题库.docx

古生物地史学题库

古生物地史学

一、名词解释:

1.地层叠覆律:

在未经变动的情况下,年代较老的地层叠覆在年代较新的地层之上。

2.生物层序律:

不同的地层中生物化石各不相同,并根据相同的化石来对比地层并证明属于同一时代。

3.瓦尔特相律:

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的重叠在一起。

(在沉积环境连续渐变的情况下,相邻沉积相在纵向上的依次变化与横向上的依次变化是一致的。

4.层型:

一个已命名的地层单位和地层界线的典型模式剖面。

5.单位层型:

给一个已命名的地层单位下定义和识别一个命名的地层做标准用的一个特殊岩层序列中特定的间隔的典型剖面。

6.界线层型:

给两个命名的地层单位之间的地层界线下定义和识别这个界线做标准的特殊岩层序列中的一个特定的点。

7.磨拉石:

随着褶皱山系的逐步形成,在山前凹陷和山间盆地中形成厚度巨大的山麓堆积,为砂砾岩且没有经过分选磨圆作用。

8.复理石:

浊流沉积的海相地层。

其特征是厚度大,夹浅水生物化石或碎屑,由频繁互层的侧向上稳定的海相矿岩和较粗的其他沉积岩和页岩层组成层组成具有薄层的递变层理(鲍马层序),具多次重复性韵律层理,每一韵律层都包含由砂砾岩到泥质岩的顺序规律;单个韵律层厚度不大,但总厚度巨大;岩石类型单一,主要为砂岩和粘土岩。

9.小壳动物群:

埃迪卡拉纪末期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

广泛分布在寒武纪最早期的梅树村组地层中。

包括软舌螺、单板类,腹足类,腕足类。

10.EEL动物群:

东亚地区晚侏罗世十分繁盛的热河生物群以出现东方叶肢介(Eosestheria)-类蜉蝣(Ephemeropsis)-狼鳍鱼(Lycoptera)为特征代表的植物群,为湖生生物组合。

11.澄江动物群:

产于云南澄江的寒武纪早期古生物化石群。

主要发现三叶虫,水母,甲壳纲,腕足类,藻类等。

12.D-C植物群:

三叠纪以天山-秦岭为界的南方以双扇厥科中的网脉蕨(Dictyophyllum)-格脉蕨(Clathropteris)植物群,代表热带亚热带近海环境。

13.D-B植物群:

三叠纪以天山-秦岭为界的北方以莲座蕨科的拟丹尼蕨(Danaeopsis)-贝尔瑙蕨(Bernoullia)植物群,代表潮湿温带内陆环境。

14.T-P-N植物群:

早白垩世湖生生物组合中,双壳类以类三角蚌(Trigonioides)-褶珠蚌(Plicatounio)-日本蚌(Nipppononaia)。

15.象州型:

中国南方海相泥盆系的一种近岸、富氧环境下的浅海沉积类型,以碳酸盐台地沉积为主,沉积厚度巨大。

16.南丹型:

中国南方海相泥盆系的一种远岸、缺氧、水体平静的海盆地沉积类型,代表较深水滞留缺氧的微型裂陷槽(台内断槽)沉积。

17.集群绝灭:

很短的地质时期内生物种的快速大幅度灭绝。

18.地层的划分:

按照地层的各种属性(如岩性、化石、接触关系等)把剖面上的地层划分为大小不同的单位。

19.地层的对比:

将划分好的地层单位与邻近的或远距离的各个剖面做比较,论证它们在地层特征和层位上是否相当。

20.二名法:

根据国际动物或植物命名法规和有关规定,种的学名用两个词表示,属名+种名。

21.三名法:

根据国际动物或植物命名法规和有关规定,亚种的学名用三个词表示,属名+种名+亚种名。

22.指相化石:

能够明确指示某种沉积环境的化石。

23.标准化石:

生存时限短、分布广、保存好、易发现的化石。

24.趋异:

来自同一祖先的生物,由于适应不同的环境,在较短时间内向着不同的适应方向进化,由一个类群向多个不同方向发展。

25.趋同:

亲缘关系疏远的生物,由于适应相似的生活环境,而在形体上变得相似。

26.穿时:

三维空间连续展布的地层体,其形成时代随地点不同而有差异,地质体界面与地质时代界面斜交。

27.吕梁运动:

是古元古代(2500-1800Ma)期间的构造期。

因在山西吕梁最典型而得名。

28.五台运动:

太古宙末的一次褶皱运动,是根据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

29.芹峪抬升:

随中元古代结束,华北板块再次整体抬升为陆,并在湿热条件在铁岭组顶部发育了富铁风化壳。

二、论述题:

1.沉积环境与沉积相的概念及其判断标志:

沉积环境是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条件的自然地理单元(如河流环境、湖泊环境、滨海环境等),可以将地表沉积环境分为大陆环境,海洋环境和过渡环境。

沉积相是形成于特定古沉积环境的一套有规律的岩石和古生物特征的组合,即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

其能够反映沉积环境的岩石及古生物特征的综合,分为岩性相与生物相。

沉积环境的识别标志有物理标志、岩矿标志和生物标志。

●物理标志有颜色、结构(粒度、圆度、分选、定向性等)、构造

其中沉积构造是判断环境的重要标志。

分为层面构造与暴露标志,层理构造,化学生物构造等等。

例如风化壳、波痕、冲刷痕、压刻痕、泥裂、雨痕、虫迹等。

●岩矿标志主要是沉积物结构组分,可以反映其沉积历史物源和介质特征。

自生矿物也可以表现沉积介质的物理化学条件。

●因为不同的生物门类生活于不同的自然环境之中。

因此,可以依据一些特有的生物种类及其保存特征来鉴别其生存环境。

根据生物标志可以判断海水盐度及古气候,判断其生活的水体深度等。

2.列表比较腕足动物和双壳动物的异同点:

腕足

双壳纲

单瓣壳两侧对称

单瓣壳两侧不对称

双瓣壳大小不等

双瓣壳大小相等

壳分背腹

壳分左右

对称面垂直两壳结合面

对称面位于两壳结合面

固着构造肉茎孔

固着构造足丝凹缺

齿窝分布在不同壳上

齿窝在同一壳上相间排列

3.比较中生代中国东部活动带和西部稳定盆地的地史特征:

 

侏罗白垩纪之后中国古地理格局由南海北陆转向东西分异。

东部为沿海火山活动带及断陷盆地沉积,北起黑龙江南达东南沿海,为中生代环太平洋火山活动带的一部分,为火山岩-沉积岩组合式沉积。

其岩浆由基性逐步变为中酸性。

燕山运动Ⅱ之后,断陷盆地逐渐被粗碎屑填满。

西部为大型稳定盆地沉积,此区有陕甘宁、四川、准噶尔、塔里木四个大型盆地,普遍为深色碎屑岩沉积,北方盆地夹煤层。

东西分带的界线随时间逐步东移。

 

4.燕山运动及其地史意义:

▲燕山运动是晚三叠世到白垩世时期中国广泛发生的地壳运动,分为早(J2/J3)、中(K11/K12)、晚(K22/K23)三期。

在我国许多地区,地壳因为受到强有力的挤压,褶皱隆起,成为绵亘的山脉,北京附近的燕山,是典型的代表。

燕山运动对中国大地构造的发展和地貌轮廓的奠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构造背景不同,燕山运动的强度和表现形式有明显的东、西差异。

▲在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以西,为相对稳定的一些大型内陆盆地所在,如鄂尔多斯、四川、准噶尔、塔里木等盆地,它们在中生代期间几乎连续地接受河、湖相沉积,盆地逐渐萎缩消亡。

盆地外围已固结了的古生代地槽带,普遍发生基底褶皱。

▲上述一线以东,构造活动较强烈,造成许多北北东或北东向平行斜列的褶皱断裂山地和四个大型断陷盆地(松辽盆地、华北盆地、苏北盆地、江汉盆地,J-K之交形成),在白垩纪和新生代地层里含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和其他金属矿产,并伴以岩浆活动逐渐东移趋势,特别在东南沿海一带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岩的喷发尤为剧烈,显示了太平洋沿岸地带构造活动的加强。

 

5.中国三叠纪古地理与古构造轮廓:

早、中三叠世继承了古生代以来的构造古地理格局;以秦岭海槽为界,显示出南海北陆的特征,南部海区以龙门山康滇古陆为界,东为华南稳定的浅海;西为活动的多岛洋盆地。

华南板块主体为一陆表海盆,其西侧是康滇古陆,东侧是华夏古陆,江南古陆以NE—SW向展布其间。

中三叠世东南部大部上升成陆,海侵范围明显缩小,即为地史上著名的“拉丁期大海退”。

晚三叠世华南为海陆交互相沉积,秦岭海槽消失,随着江南古陆为主体的湘黔桂高地的形成,华南分为东西两个滨浅海沉积区。

西部龙门山,滇黔桂一带早期为浅海海湾,晚期海退为近海盆地。

晚三叠世末,北方华北陆块与塔里木陆块,西伯利亚及劳亚古大陆连成一体,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形成一系列,大小不等的内陆河湖盆地,大型的有塔里木,准噶尔,鄂尔多斯, 宁武—沁水,此外,还有东北零星分布的小型的山间盆地。

6.从沉积特征、古地理、古构造、古格局、古气候、矿产分布论述华南华北晚古生代地史差异:

1)古地理沉积特征:

●华北板块缺失D和C1,只有C2和P。

其中C2为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P为陆相河湖碎屑沉积,早期为沼泽环境。

●华南晚古生代地层发育较全,以海相沉积为主,以灰岩为主。

※早泥盆世具有从西南向东北有规律的变化。

※早泥盆世中、后期开始具有南丹和象州型的分异。

早二叠世是本区最大海侵时期,栖霞期灰岩广布,茅口期开始产生岩相的分异,海侵范围不及栖霞期广泛。

2)构造:

●华北D→C1以上升为主,遭受剥蚀,C2开始下降,接受本溪组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当时地势北低南高,太原组沉积开始发生“翘翘板运动”地势南低北高。

●华南以下降接受沉积为主,P1末发生东吴运动,造成海退,形成龙潭煤系,同时在西部发生峨眉山玄武岩喷发。

3)主要沉积矿产:

●华北:

C2本溪组的铝土矿,山西式铁矿;C2—P1煤(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

●华南:

D南丹型锰矿;

C1旧司组煤;

P1栖霞组梁山段薄煤层;

P2龙潭组煤

4)古气候:

●华北:

C2—P11温湿;

P12—P2渐变干燥,形成红层。

●华南:

温暖浅海环境为主。

三、简答题:

1、筳的演化趋势及地史分布:

1)演化趋势(CP):

♪大小:

小大

♪壳型:

短轴长轴等轴

♪旋壁:

单层四层蜂巢层

♪隔壁:

平直褶皱

♪旋脊:

粗大小(或拟旋脊)

2)地史分布:

筳类在C₁³开始出现,极盛于P₁,P₂开始衰退,二叠纪末全部绝灭。

在C₃时发育了蜂巢层(小纺锤筳);早二叠世早期出现拟旋脊(费伯克筳),早二叠世中期发育了副隔壁(新希瓦格筳)。

筳类是浅海底栖生物,生活于热带亚热带浅海环境。

2.笔石的演化趋势及其地史分布:

1)演化趋势:

笔石枝由少到多,生长方向由下垂到上攀,胞管类型由简单到复杂,其阶段性:

树形笔石(Є)无轴类(O)有轴类(S)

笔石动物可以生活在滨浅海到陆棚边缘及斜坡海域,大部分为浮游生活,笔石类化石可以保存在页岩中,形成笔石页岩相代表深水滞留盆地沉积。

 

3.简述化石的形成条件:

1)生物条件:

最好具有硬体,因为软体部分容易腐烂,分解而消失,而硬体主要由矿物质组成,能够抵御破坏作用。

2)环境条件:

生物死后环境中的PH、EH、温度会影响生物尸体的保存。

一般来说,PH较高温度较低的还原环境有利于化石的保存。

此外,微生物的腐蚀也会影响。

3)埋藏条件:

掩埋沉积物不同亦会影响化石保存。

生物在化学生物成因的沉积物中硬体易保存,但在粗碎屑沉积物中易被破坏,在某些特殊沉积物(松脂、冻土)软体部分也能得到很好保存。

4)时间条件:

生物迅速被埋藏并经过长时间的石化作用才能成为化石。

5)成岩条件:

压实与重结晶弱的沉积物中易保存化石。

生物成岩条件下的石化作用有矿质填充作用,置换作用和碳化作用3种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