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15999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4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04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04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04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04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04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04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04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04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04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04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04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04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04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4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文档格式.docx

《04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4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4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文档格式.docx

纹枯病的防治:

①清除菌源,打捞“浪渣”,铲除田边杂草,不用病稻草还田;

②合理施肥灌溉;

③及时喷药:

亩用1%(1万单位)井岗霉素可湿性粉剂1斤或2%井岗霉素75克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加水150斤喷雾。

也可亩用草木灰30—40斤加水200斤浸泡一昼夜,过滤后喷雾;

或亩用50—70斤草木灰直接撒施。

3、稻杆蝇

幼虫乳白色,钻入心叶内为害,秧苗被害后抽出的心叶上有椭圆形或长条型小孔洞,后发展成纵长裂条,叶片破碎。

每亩用18%杀虫双半斤加水120斤喷雾。

4、稻纵卷叶螟:

又叫裹叶虫,是我县主要害虫之一。

每年随西南气流由中南半岛及我国海南和两广南部稻区迁入我县。

主迁入期一般为5月下旬至6月中旬,产卵盛期在6月中旬,为害盛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

以幼虫进行危害,幼虫吐丝将稻叶纵卷成筒,取食叶肉,形成白条斑,受害严重时,稻叶一片枯白。

防治应掌握在幼虫盛孵期施药效果最好,一般年份防第3代在6月20日左右。

防治用药:

杀虫双(兼治钻心虫)、杀虫单等。

5、稻飞虱

稻飞虱俗称“蜢子”,也是我县主要害虫之一。

我县稻田发生的主要是白背飞虱及褐色飞虱。

两种飞虱都是随着西南气流从南方稻区迁入。

一般在水稻的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褐飞虱为主。

即白背飞虱主要在分蘖至拨节期为害。

受害田块稻叶发黄,分蘖减少,严重时水稻成片“落塘”枯死。

褐飞虱的为害主要在在孕穗至成熟期,为害严重时,稻丛基部变成黑褐色,逐渐全株枯死,受害田常“黄塘”,严重时全田枯黄,形如火烧。

两飞虱的防治适期都应在田间每百丛有虫量在50头以上即开始用药,效果好的药剂为:

大功臣、扑虱灵、叶蝉散等。

6、钻心虫

钻心虫包括大螟、二化螟、三化螟三种。

三种都是以幼虫蛀入水稻内取食,在水稻不同生育期,被害植株可形成枯心、枯鞘、虫伤株、枯孕穗和白穗。

大螟幼虫红棕色,二化螟幼虫黑褐色,体背有五条纵线。

三化螟幼虫淡黄绿色。

防治钻心虫应以农业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

提倡齐泥割稻,铲除田边、沟边杂草,对于绿肥田和油菜田,尽可能早灌水耕犁,将钻心虫杀死。

每亩用25%杀虫双粉剂2—3斤拌细土撒施,或每亩用25%杀虫双水剂5两兑水120斤喷雾。

二、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要点

  水稻病虫害防治主攻对象是螟虫、稻飞虱、稻瘟病、纹枯病、稻瘿蚊等病虫,重点推广综合防治技术,即以水稻为主体,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合理使用农药,保护利用天敌的方法,使各项防治措施配套,从而提高总体控制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达到经济、安全、有效的目的。

  1、预防措施在三化螟、稻瘿蚊发生区,要合理安排茬口 ,减少混栽面积,减少害虫辗转为害的桥梁田,因地制宜调节播种期、插秧期等防避措施;

提早浸春沤田,降低越冬二化螟、三化螟成活率。

针对当地的主要病虫害,选用抗、耐病虫性好的品种;

做好种子消毒处理,旱育秧田应用广枯灵进行土壤处理,预防苗期病害发生;

结合水肥管理等健身栽培技术,增强稻株抗病虫能力。

  2、合理用药根据基层病虫预测预报,通过田间调查,以防治指标为依据,采取治小面积(秧田),保大面积,治前控后,抓住重点,兼顾一般等策略,选择对路农药。

防治稻瘟病用三环唑、稻瘟灵、灭病威;

防治纹枯病用井岗霉素;

防治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用叶枯宁或叶青双;

杂交稻穗期病害如稻叶尖枯病、稻曲病、云行病、鞘腐病、粒黑粉病和叶黑肿病等可用粉绣宁或40%禾枯灵;

防治稻飞虱选用吡巴丹、B.t等;

防治稻瘿蚊选用益舒丰等。

  稻瘟病、稻曲病、稻瘿蚊用药时间特别重要,防治稻瘟病在水稻破口期(10%的稻株破口)、稻曲病在水稻破口前3~5天用药。

防治稻瘿蚊,秧田期在播种后5天、本田期插秧后5~7天施药。

  在稻田中禁止使用拟除虫菊酯类及其混配农药,严禁在水稻后期使用甲胺磷等剧毒、高毒农药。

在水稻前期要谨慎使用三唑磷等有机磷农药防治螟虫,以免引发水稻后期飞虱的暴发。

三、水稻病虫害防治措施

(一)水稻病害

纹枯病

(1)发病症状:

起初在近水面的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浸状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呈椭圆形斑纹,似云彩状。

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呈暗褐色或灰褐色。

叶片上的病斑与叶鞘上的相似。

稻穗受害变成墨绿色,严重时成枯孕穗或变成白穗。

当田间湿度大时,病斑上可出现白色粉状霉层。

病部菌丝集结成菌核,容易脱落。

(2)发病规律及传播途径:

在稻田土壤里或稻行、杂草中越冬的菌核,于第二年春耕灌水时浮于,炽附在稻株基部的叶鞘上。

当温湿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长出菌丝,直接侵入叶鞘,病斑不断扩大蔓延,病部的菌丝体集结形成菌核,落入水中,随水流扩大传播。

水稻生长前中期,病害主要在稻株基部叶鞘横向扩展。

抽穗以后,在温湿条件适宜情况下,病害很快向上面的叶鞘、叶片侵染扩展。

大水稻生长的一生中,分蘖期、孕穗期至抽穗期抗病能力降低,病菌侵染最快。

当湿度大,气温30℃左右时,只要1天-2天菌核就能萌发长出菌丝,7天左右双可形成新的菌核。

(3)防治方法:

水稻纹枯病近年来已上升为主要的病害。

其为害面积大,分布广,水稻一生中各个生育期都可以发病。

防治方法应采用综合措施,才能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1)农业防治:

A、彻底清除稻田周围杂草,以消灭野生寄主。

B、病稻草发杂草要经过高温堆沤腐熟后,才能作肥料施用。

C、春耕整地灌水时,将下风头的水上漂浮浪渣打捞干净(里面带有很多菌核)并带回家晒干火烧,以减少菌源。

D、采用东西行向栽插,利于稻株基部接受较多的阳光和通风透气。

插植规格要合理,提倡适当稀相干争大穗。

E、多施基肥,氮;

磷、钾搭配施用,防止偏施氮肥,以保证稻苗稳健生长,增强抗病能力。

F、科学排灌,防止串灌,浅水勤灌,够苗适时适度晒田,以降低田间湿度,湿润壮秆,干干湿湿到成熟。

2)化学防治:

亩用20%井岗霉素粉剂25--50克或5%井冈霉素水剂150—200ml,加水50千克喷雾。

水稻早衰的原因及防止对策

水稻早衰是在抽穗后到成熟期间呈现茎叶枯萎、未老先衰,致使籽粒充实不良、瘪谷增多而减产,群众叫做“立秆死”或“返秸”。

水稻早衰的原因,一是地势低洼,通气不良,使土壤中有害的还原性物质如硫化氢、乳酸、丁酸及过量的二价铁离子等积聚,危害根系的生理机能,降低根系活力,严重时发生黑根甚至根腐;

土壤瘠薄缺乏某种元素,耕层浅,肥力低,满足不了作物对养分的需求等都易发生早衰。

二是耕翻质量不好,特别是地边、地角年年不能进行耕翻的地方,土质板结,通透性差,根系发育不良;

并因吸肥保肥力低和铁、锰等元素极易淋溶,生育后期易出现断肥而早衰。

在栽培措施上,如栽植密度过大,个体植株生育细弱,氮肥施量过多,而磷、钾及微肥相对供应不足;

长期进行淹灌,不落干通气;

盐碱瘠薄地根系发育不良;

收获前撤水过早以及晚熟品种迟栽和管理不当等等,都可导致早衰的发生。

三是气候因素,在水稻灌浆期间,气温偏低或日照时数过少,则同化物质的生成和转移速度大大减慢,在水稻灌浆阶段如遇5-6℃低温,对耐寒力较差的品种或根系发育不良的植株即呈现变色而早衰。

四是品种因素,据调查,一般矮秆、早熟品种容易出现早衰。

因为矮秆品种的通气组织通常不如高秆品种发达;

早衰与叶片寿命长短有关,叶片寿命长短又与叶片厚薄有关,一般早熟品种后期生长的叶片比晚熟品种薄、寿命短,因而早熟品种容易早衰。

如何防治早衰,可具体采取如下措施:

1、改良土壤

对于地下水位高的低洼地及盐碱地,首先要修建条田和排水工程,加强和创造渗透条件。

其次是施肥改良土壤,大量增施优质农家肥,提倡稻草还田,留高茬等。

2、合理施肥

对于经常发生黑根或根腐的田块,应不施或少施带有硫酸根的肥料;

氮肥做到少吃多餐,防止基肥和蘖肥一次施量过多,根据苗情增加穗肥和粒肥,达到活秆成熟;

增施磷、钾肥,应重视钾肥的补给,尤其在孕穗期前追施农肥如含钾较高的小灰、灰土粪等;

提倡施用复合肥料或具有包膜的长效肥料,适当施用微肥。

    白叶枯病

(1)症状:

水稻白叶枯病主要侵害叶片,亦可侵害叶鞘。

常见的白叶枯病症状有两种:

1)普通型:

也称慢性型。

先在叶尖或叶缘出现暗绿色水浸状短条病斑,然后沿一侧或两侧,或沿中脉向上、向下扩展蔓延,形成黄褐色长条病斑,最后粳稻上的病斑变为灰白色,籼稻上的病斑变为橙黄褐色,病斑边缘成不规则波纹状,病健部界限明显.

2)青枯型:

亦称急性型。

叶片上没有明显的病斑边缘,而是叶片失水青枯,且往往是全叶青枯,病部绿公或青灰色,叶片向内卷曲青枯,似螟虫为害状。

早晨有露水或潮湿情况下,病部表面出现浅黄色带黏性露珠状菌脓,干燥后呈小颗粒状,易脱落。

(2)发病规律及传播途径:

病菌在病稻草、病谷和病稻茬,以及病杂草上越冬。

第二年春耕播种时,这些病接触到水,放出大量的细菌,随水流扩散传播。

带菌秧苗移栽后,在分蘖末期稻株抗病能力下降时,形成发病中心。

借助灌溉水和风雨传播,不断进行再侵染蔓延。

气温在26℃-30℃,相对湿度90%,多雨、少日照,风速大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害流行。

偏施氮肥、长期漫灌、串灌,容易发病并且严重。

台风暴雨洪涝灾害容易造成白叶枯病的暴发性流行。

一般情况下籼稻发病重于粳稻;

矮秆品种发病重于高秆窄叶型品种;

不耐肥品种发病重于耐肥品种。

水稻一生中不同生育期抗病性不同,分蘖末期抗病力开始下降,孕穗阶段最易感病。

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有轻重年份、轻重病区之分,凡适合其发病的气候与环境条件,均易发病,对产量造成极大的影响。

因眦,要以农业防治为主,必要时结合药剂防治。

A、选用无病田块的种子留种,或采用比较抗(耐)病的品种。

B、种子要经过严格的精选和消毒。

C、培育无病壮秧。

选择无病源、排灌方便的田块作秧田,加强秧田水肥管理,培育健壮的秧苗。

D、带病的稻草不能用作催芽垫铺或覆盖物,不能用来捆扎秧把。

E、带病的秕谷壳、病稻草和草要经高温堆沤腐熟后才能回田。

F、采用富含氮、磷、钾、腐殖酸,及硼、铜、锌、铁等多种微量复混的新型有机无机专用肥。

这种复混肥既能满足水稻生长的需肥要求,又能使稻苗稳生健长,提高抗逆能力。

G、杜绝串灌和深水灌溉,提倡前水不见后水,浅水勤灌,湿润壮秆,够苗适时适度晒田。

2)农药防治:

发现发病中心要及时施药控制。

每亩用25%叶枯宁可湿粉100克,加水50千克喷雾。

根据病情发展情况和气候变化,隔7天-10天再喷1次。

白叶枯病区在秧苗期间,一般是在长出3片-4片叶期和移栽前各喷1次药。

    恶苗病

 

(1)症状:

水稻发生恶苗病后,其发病植株的节间伸长,长得细而高,植株颜色较淡,叶片较正常株窄,节位上的叶鞘里或外有不定数的须根,稻秆内生有白色的霉物,后变成淡红色,有时是黑色的小点。

发病的植株抽穗较早,穗子较小,并且谷粒少,或成为不实粒。

病死的植株抽穗较早,穗子较小,并且谷粒少,或成为不实粒。

病死的植株表面有浅红色或白粉霉物,病粒谷壳的内外颖合缝外,着生有浅红色霉层。

(2)发病规律和传播途径:

水稻恶苗病的病菌在谷粒和稻草上越冬,次年使用了带病的种子或稻草,病菌就从秧苗的芽鞘或伤口侵入,引起秧苗发病徒长。

带病的秧苗移栽后,把病菌带到大田,引起稻苗发病。

当水稻抽穗开花时,病菌经风雨传到花器上,使谷粒和稻草带病菌,循环侵染为害水稻。

 (3)防治方法:

防治水稻恶苗病重点放在种子的处理上。

A选用无病的种子留种。

这是比较可靠而最有效的方法。

B严格消毒种子。

用25%咪鲜胺乳油3000倍药液或10%浸种灵4000倍液浸种,每100kg药液浸种60kg,连续浸种48—60小时,浸后不必清洗,直接催芽播种。

C不管是在秧田还是大田里,发现病株应及时拔掉,防止扩大侵染。

D妥善处理病稻草,不能随便乱扔,也不能堆放在田边地头,不能作种子催芽的覆盖物,不能用来捆扎秧把,可集中高温堆沤,严重的或火烧。

    稻曲病

稻曲病是水稻后期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

近年来,在各地稻区普遍发生,而且逐年加重,危害较大。

一、发病规律

稻曲病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其次也可借厚垣孢子在被害谷粒内或健谷颖壳上越冬。

次年7—8月,当菌核和厚垣孢子遇到适宜条件时,即可萌发产生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侵入水稻花器及幼颖。

病菌早期侵害子房、花柱及柱头,后期侵入幼嫩颖果的外表皮,蔓延到胚乳中,然后大量繁殖并形成子座。

病菌侵染后,首先在颖壳合缝处露出淡黄绿色菌块,后膨大如球,包裹全颖壳成墨绿色二、影响发病因素

1.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是影响稻曲病菌发育和侵染的重要因素。

稻曲病菌在温度为24℃—32℃均能发育,以26℃—28℃最为适宜,34℃以上不能生长。

同时,稻曲病菌的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均借风雨浸入花器,因此影虼稻曲病菌发育和侵染的气侯因素以降雨为主:

在水稻抽穗扬花期雨日、雨量偏多,田间湿度大,日照少一般发病较重。

2.品种。

一般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发病重;

秆矮、穗大、叶片较宽而角度小,耐肥抗倒伏和适宜密植的品种,有利于稻曲病的发生。

此外,颖壳表面租糙无茸毛的品种发病重。

3.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粗放,密度过大,灌水过深,排水不良,尤其在水稻颖花分泌期至始穗期,稻株生长茂盛,若氮肥施用过多,造成水稻贪青晚熟,剑叶含氮量偏多,会加重病情的发展,病穗病粒亦相应增多。

三、防治对策

1.选用抗病品种。

淘汰感病品种,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和比较抗病品种。

2.消灭初侵染源。

翻耕整地时,结合防治纹枯病,捞除浮渣,消灭越冬菌核。

并做好种子消毒工作,用25%使百克3000倍液或10%浸种灵4000倍液浸种,每100kg药液浸种60kg,连续浸种48-60小时。

3.合理追肥,科学管水。

在施肥上应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适施保花肥,氮、磷、钾合理搭配,增强稻株抗病性。

(二)水稻虫害

稻飞虱

(1)生活习性:

稻飞虱由南方稻区迁飞而至,有2种类型,分别为褐飞虱、白背飞虱。

白背飞虱在水稻生长前中期发生,与二代稻纵卷叶螟发生的时间接近,在防治稻纵卷叶螟的同时可得到控制。

而有些年份在水稻生长中后期造成为害最重的是褐飞虱。

该虫有群集为害的习性,成虫、幼虫吸食稻丛下部汁液,叶片发黄干枯。

成虫趋光性强,喜在嫩绿苴湿的稗草上和稻丛下部叶鞘及嫩茎组织内产卵。

一头雌虫能产卵200粒---300粒。

食料丰富、田间湿度较大、温度25---30℃时,有利于产卵、孵化和幼虫成活。

虫害发生时多呈点片状现象,先在下部为害,很快暴发成灾。

(2)防治方法:

1、水稻生长中后期要加强田间观察调查,一量发现个别点片为害,要抓紧在为害初期施药。

2、加强水肥管理,使稻苗青绿不过旺,够苗晒田,增强稻株抗性,保持稻田湿润通风,以减轻稻飞虱为害。

3、及时拔除田间稗草和杂草,以利于控制稻飞虱的发生和发展。

4、提倡稻田放鸭,以有效地控制稻飞虱和其他害虫。

亩用10%吡虫啉可湿粉15—20克或25%扑虱灵可湿粉25克--35克,加水50千克喷雾。

二化螟

二化螟除了为害水稻外,还为害玉米、谷子等。

也寄生在禾本科杂草上,以老熟幼虫在稻茬、稻草和其他寄主植物的根茬、茎秆中越冬。

成虫白天潜伏在植株下部,晚上出来活动,有趋光性和喜在嫩绿植株上产卵的习性。

在水稻分蘖前,卵块多产在叶片正面的中上部;

圆秆拔节后,则多在近水面的叶鞘上产卵。

一头雌娥可产二三块卵,140粒--250粒。

卵扁椭圆形,排列成鱼鳞状长方形卵块。

初孵出的蚁螟多集中在叶鞘内侧,稍大些才分散转株。

每头幼虫能为害8株--10株水稻,造成枯叶鞘、枯心或枯孕穗、白穗、老熟后在茎秆基部或叶鞘间化蛹。

参照三化螟虫的防治方法。

 

三化螟

 

(1)生活习性:

三化螟以成熟的幼虫在稻茬的地表下基部秆中越冬,第二年育秧期间化蛹成虫。

成虫有很强的趋绿性、趋光性,白天潜伏在秧苗下部,受到惊动时迅速飞起直落不远处,傍晚出来活动,或交尾或产卵。

一头雌蛾产卵最少的1块,最多5块,300粒左右。

卵块长椭圆形略扁,多产在中上部叶片上,初期为乳白色,发育成熟时呈灰黑色,上面覆盖一层棕色茸毛,似半粒发霉的黄豆。

孵出的蚁螟沿叶片叶鞘蛀入幼叶幼茎基部,或迅速爬上叶尖吐丝下垂,随风飘落到附近植株上,从叶鞘缝隙中蛀入,咬食幼嫩茎叶,使叶片内卷,造成“枯心团”。

水稻孕穗期则咬食嫩穗粒,抽穗后再蛀入上部的茎节造成白穗。

一般情况下,蚁螟从孵化出来到蛀入茎杆内只需20分道30分的时间。

环境条件不利时,蚁螟会大量死亡。

水稻在分蘖期和孕穗期最有利于蚁螟的蛀入,受害最重。

圆杆和齐穗后组织器官较坚硬,蚁螟不易蛀入。

应采用多种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①压低虫源。

秋收割稻尽量齐泥处割下,以杀死部分幼虫和和破坏越冬场所,提高越冬幼虫的死亡率。

螟虫为害严重的稻田,安排冬种绿肥或早熟冬作物,余5月上中旬翻犁灌深水淹浸3天-4天。

②白穗出现初期,大量的幼虫还在植株上部为害,要尽早将白穗植株连根拔出,带离稻田,以减少幼虫转株为害和降低越冬虫源。

③结合拔除田间杂草,摘去卵块。

④农药防治。

搞好预测预报,在螟虫孵化高峰期施药。

亩用50%二嗪磷乳油75毫升,加水50千克喷雾;

或20%三唑磷乳剂油150毫升,加水50千克喷雾。

喷雾法适用于蚁螟孵化高峰期和秧苗期,施药时田间要保持水层。

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是一种迁飞性害虫。

成虫有很强的趋绿性,喜在生长繁茂嫩绿荫蔽的稻田里群集。

一头雌虫一般可产卵100粒左右,散产于比较嫩绿叶背的叶脉两侧。

孵很小,薄膜状,经6天左右孵化。

初孵出的幼虫先在嫩叶上取食叶肉,很快即到叶尖处吐丝卷叶,在里面取食。

随着虫龄的增磊叶苞增大,白天躲在苞内取食,晚上出来或转移到新叶上卷苞取食,每头幼虫一生能为害5片--10片稻叶。

老熟幼虫多在稻株下部枯死的叶鞘或叶片上结茧化蛹。

防治稻纵卷叶螟要抓住虫小卷苞小容易消灭的良机,虫龄愈大卷苞愈大,抗药性愈强,愈不容易杀死。

采用综合防治效果好。

提倡用有机肥或复合肥或新型腐殖酸复混肥作底肥,追肥要尽可能早施,不能过迟或偏施单一氮肥。

及时晒田,减少无效分蘖的发生,增大田间通风透光性,控制稻苗正常生长,叶片挺直而硬,植株色泽适度变淡,以减少其产卵数量和不利于幼虫取食。

在搞好预测预报的基础上,抓住孵化盛期,亩用20%三唑磷乳剂75毫升加水50千克喷雾;

或30%稻丰灵250克,或18%杀虫双200克--250克,加水50千克喷雾。

 

 稻蓟马

稻蓟马虫体很小,成虫体长只有1毫米-1、5毫米,黑褐色。

冬季以成虫在禾本科杂草中和麦类作物上越冬。

次年育身期间,秧苗长至2片---3片叶时飞入秧田产卵繁殖。

虫体小,非常活跃,能飞能跳。

成虫有趋绿性,秧苗移栽后,进入分蘖期食料丰富,利于大量产卵繁殖为害心叶和幼嫩组织。

叶片受害初期呈小白色斑点,叶尖上部内卷,使稻苗生长缓慢,分蘖减少或停止,为害严重时秧苗枯死。

像防治其他害虫一样,要施足秧田、大田的基肥,采用配方施肥或施用新型腐殖酸复混肥,控制秧苗和稻苗正常生长,状而不过旺,以抑制成虫产卵量,减轻为害。

农药防治:

秧苗期3片---4片叶期和移栽前7天---10天各施1次药,亩用10%吡虫啉可湿粉15—20克,加水50千克喷雾;

或20%三唑磷乳剂75毫升,加水50千克喷雾;

或40%氧化乐果乳剂75毫升---100毫升,加水50千克喷雾。

  

 稻蝗

中华稻蝗Oxyachinensis(Thunberg)

属直翅目、丝角蝗科。

在国内以长江流域和黄淮稻区发生较重。

除为害水稻外,还为害玉米、高粱、棉花、豆类及芦苇等禾本科和莎草科杂草。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0.7~36.5毫米,黄绿色或黄褐色,有光泽。

卵 卵囊为茄形,长约12毫米,宽约8毫米,褐色。

每个卵囊含卵10~40粒。

卵粒长约3毫米,宽约1毫米,中间略弯曲,深黄色。

若虫 体形似成虫,多为6龄。

2、危害症状

中华稻蝗成若虫均能取食水稻叶片,造成缺刻,并可咬断稻穗,影响产量。

3、发生规律

中华稻蝗在淮北地区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表层越冬。

越冬卵于5月中、下旬陆续孵化,6月初至8月中旬田间各龄若虫重叠发生。

7月中旬至8月中旬羽化为成虫,9月中下旬为成虫产卵盛期,9月下旬至11月初成虫陆续死亡。

成虫多在早晨羽化,在性成熟前活动频繁,飞翔能力强,以上午8~10时和下午4~7时活动最盛。

对白光和紫光有明显趋性。

成虫交尾后经20~30天产卵,产卵环境以湿度适中、土质松软的田埂两侧最为适宜。

每头雌虫平均产卵4.9块。

成虫嗜食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其次为十字花科、豆科、藜科、苋科等。

低龄若虫在孵化后有群居生活习性,取食田埂沟边的禾本科杂草,3龄后开始分散,迁入秧田取食秧苗,水稻移栽后再由田边向田内扩散,4、5龄若虫可扩散到全田为害,7~8月间当水稻处于拔节孕穗期是稻蝗大量扩散为害期。

稻蝗的发生与稻田生态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沿湖低洼地区田埂湿度大,适宜稻蝗产卵,发生密度大;

田埂边重于田中间;

老稻田发生重,新稻田发生轻;

稻田终于旱田;

夏稻秧田重,本田发生轻。

4、综合防治技术

(1)农艺措施 冬春铲除田埂草皮,破坏越冬场所;

若虫集中田边荒地时放鸡、鸭啄食;

人工连续网捕;

消灭卵囊等。

(2)药剂防治 宜采取秧田联防和大田适期施药防扩散的防治策略。

即在5月底至6月初在秧田田埂统一施药,杀死初孵幼虫。

6月上、中旬水稻移栽后由田边向田内5米范围内施药,杀死初侵入本田的低龄幼虫。

防治指标:

分蘖期每穴1.2头,孕穗抽穗期每穴有成虫1头。

防治药剂有:

每667平方米用18%杀虫双200毫升,或25%辛氰乳油30毫升。

四、巧除稻田青苔

  水稻秧田寄插后或大田插秧后,有的稻田里长满了青苔(水绵),既抢肥料,又妨碍通风透气,还降低水温、土温,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进而影响水稻产量。

稻田长青苔,是由于长期浸水湿润,冬季不翻耕田,土质过肥,前茬施用有机肥过多等原因而引起的。

防治方法如下。

1.耕田时把青苔犁入土层中,以后勤排勤灌。

2.犁田时每1亩施石灰50千克(50公斤)、草木灰100千克(100公斤),以增强土壤碱性,使青苔失去酸性环境,无法生存。

3.排水晒田。

通风排水晒田把青苔晒死。

4.每1亩稻田用鹇苦楝叶或枫树叶150千克~200千克(150公斤-200公斤),砍碎后撒于田中,保持2~3厘米厚水层,用浸出的植物碱杀灭青苔。

5.作秧田的冬闲田,应在冬前翻耕晒田。

6.每1亩用200~250克硫酸铜装在布袋里,挂在进水口处,让硫酸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