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华学院本科质量评估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16738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新华学院本科质量评估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安徽新华学院本科质量评估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安徽新华学院本科质量评估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安徽新华学院本科质量评估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安徽新华学院本科质量评估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安徽新华学院本科质量评估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安徽新华学院本科质量评估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安徽新华学院本科质量评估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安徽新华学院本科质量评估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安徽新华学院本科质量评估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安徽新华学院本科质量评估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安徽新华学院本科质量评估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安徽新华学院本科质量评估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新华学院本科质量评估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

《安徽新华学院本科质量评估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新华学院本科质量评估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新华学院本科质量评估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

占比

工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物联网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数字媒体技术、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制药工程、环境工程、建筑学、安全工程、风景园林

20

44.44%

管理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物流工程

9

20.00%

文学

汉语言文学、英语、日语、商务英语、新闻学、广告学

6

13.33%

艺术学

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

5

11.11%

经济学

经济与金融、国际经济与贸易

2

4.45%

医学

药学、药物制剂

理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1

2.22%

合计

45

100%

截至2016年6月,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和物流管理等5个专业获批为省级特色专业;

动画、制药工程、通信工程、网络工程和电子商务等5个专业获批为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通信工程、药学、建筑学、动画和电子信息工程等7个专业获批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实施专业;

物流管理、网络工程、环境工程和测控技术与仪器等4个专业获批为省级振兴计划重点建设专业。

(三)本科生源质量情况

截至2015年9月30日,学校有全日制在校生21382人,其中本科生16180人,专科生5202人,本、专科生分别占全日制在校学生总数的75.67%、24.33%;

自考学生746人。

2015年,学校面向全国9个省(市),共有44个本科专业(不含国际教育学院)进行招生,其中理科专业20个,文理兼收专业17个,文科专业2个,艺术类专业5个,考生报考踊跃,生源质量不断提高。

招收报到统招新生6104人,其中本科4614人,比2014年增长8.06%;

本科报到率92.3%。

我校本科文科实际投档线537分,高出省控线15分;

理科本科实际投档线489分,高出省控线6分。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143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358人,占比为31.3%;

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851人,占教师总数的74.5%;

生师比20.52:

1。

教师专业结构分布合理,基本满足各专业的教学需要。

2015-2016学年学校开设本科课程门数为785门,共3844门次,其中按自然班授课的3157门次,占比为82.13%。

选修课学分为861,占总学分比例为12.6%。

有73位教授主讲本科课程,占教授总数的100%(不含讲座),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为8.19%。

(二)教学经费投入

2015年教学经费实际支出4012万元,其中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2988万元,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当年学费收入的比例为12.96%,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1291元,其中教学改革经费265万元,实验经费283万元(本科生均值为2830000/16180=174.91),实习经费162万元(本科生均值为1620000/16180=100.12)。

(三)教学用房

学校现有教学行政用房268749.2cm2,生均12.10cm2。

实验教学场地56406m2,生均实验室面积2.54m2。

(四)图书文献资料

截至2015年底,图书馆有文献资源总量285.64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22.29万册,电子文献163.35万册;

中外文期刊1507种;

全校生均藏书量121.81册,其中生均纸质图书52.15册。

现有各类阅览室6个、外借书库10个,阅览及自习座位1880席。

图书馆周开馆时间77小时以上,自习室周开放时间达110小时,电子资源24小时开放。

出口带宽1.1G,铺设信息点数3万多个,覆盖所有教室、办公室和学生公寓,无线网络与通信运营商合作实现全覆盖。

(五)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2015年,学校加大教学仪器设备投入力度。

截至2015年底,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987.44万元,生均5111元,2015年新增1089.77万元,增幅为10%。

(六)实践教学条件

学校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教学为主、兼顾科研”的原则,大力推进实验室建设,积极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校内有各类实验室187个,2015年,完成了网络实践与创新中心、物流工程与仿真实验和动漫创作实验实训室等6个实验室建设项目的论证、审核及立项工作,合计投入建设经费1297.7万元,进一步保障了实验教学的需求。

2015年,“自动化综合实践教育中心”获批为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

同时,有效利用社会资源,积极与合肥及周边地区现代制造、现代服务、动漫、生物技术及新医药等企业合作,新增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12个。

截止2015年底,累计建成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江苏中澜境外就业服务有限公司、南京苏宁电器有限公司等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133个。

(七)校园信息化建设

学校重视信息化建设,2015年共投入269万元。

全面升级改造主干网络,校园网主干采用万兆光纤链路,主要楼宇为万兆互联,以100/10兆自适应方式到桌面,其中学生区出口带宽达30G,办公区出口带宽1.1G,教育网带宽10M。

万兆核心交换机2台,其他各类网络交换设备300余台,服务器30余台,网络存储2台。

互联网出口地址32个,教育网1024个,私有地址65534个,配备高性能防火墙1台。

建成教务系统、电子政务、邮件、VPN、图书管理、移动图书馆、教学科研成果数据库、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一卡通等多种应用系统,有效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的数字化和网络化。

学校重视网络教学资源建设,2015-2016学年,有精品课程64门(其中省级13门),在线课程39门。

另有中国期刊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等电子资源以及安徽省课程资源共享平台、高校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等多种资源平台,基本满足学生课外学习、科研需要。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稳步推进专业建设

1.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根据学校整体办学条件,按照学科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与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人才需求相符合的原则,在深入调研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申报了会计学、互联网金融、跨境电子商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汽车服务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

获批新增物流工程等3个本科专业,建筑学专业修业年限由四年改为五年。

2.精雕细琢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

进一步优化2015版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是进一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纳入学分管理,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二是单独设立社会责任教育培养学分,并在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毕业要求中明确社会责任方面的规定;

按照“每生平均每教学周的社会责任服务时间不少于1小时”的要求,将社会责任教育培养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深化课程建设与改革

1.全面推进“三纲两书”建设

2015年,全面开展“三纲两书”建设工作。

在认真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科学制定每门课程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融入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并明确考核的方式方法。

2.不断提高课程资源建设水平

《C++程序设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3门课程获批2015年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计算机应用基础与程序设计--VisualBasic》等11门课程获批省级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示范项目;

新增2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校级精品视频开放课程,12门校级教改课程。

构建了由2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省级视频公开课程、12门省级“慕课”及51门校级精品课程、30门校级特色(教改)课程组成的省、校两级精品(特色)课程体系。

3.继续推进通识必修课程实行分级分类教学

计算机基础、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等课程根据各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不同的课程模块,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案例、教学方法,进一步加强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与联系;

大学体育继续深化体育俱乐部式教学改革,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2-3项专项课程;

思政课继续完善“主题+专题+模块”改革,并逐步探索利用“慕课”等网络课程资源,深化课程改革。

4.逐步推行专业课程模块化建设

在制药工程、动画、通信工程、网络工程等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专业,依据培养标准,采用“倒推方法”,以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重构与职业标准相衔接、与培养目标相符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5.有效倡导课程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

立项建设12门教改课程,有效引导各门课程切实推行课程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

2015年度,采取基于案例、基于项目、基于问题、基于设计的学习的课程明显增多,如“DSP技术及应用”课程采用“理论知识转化为硬件作品”的方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部分通识课程采取论文、答辩、随堂测试、调研报告等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

(三)强化教学研究与改革

1.省级“振兴计划”和“质量工程”项目喜获丰收

我校申报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获准立项,是安徽省唯一一所获准立项的民办高校。

另外,2015年学校还获批了省级振兴计划中的重大教改项目2项,重点建设专业1项;

省级特色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教研项目、大创项目等省级质量工程13大类110项,各类项目获批的数量、层次远超于同类民办高校。

截至目前,学校共获批省级振兴计划12项,省级质量工程322项。

2.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取得重大突破

通过组织评审,推荐我校12项教育教学成果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2015年教学成果奖评选,其中《“3个不断线1个强化”的服务外包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实践“院、所、司”三位一体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动漫艺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等2个项目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等5个项目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获奖率达到60%,为历年之最。

3.优质资源共享力度不断加大

2015年,学校首次开展了优质示范课系列观摩活动。

组织了首批5场(省级精品课程类)优质示范课教学观摩,有针对性的组织相关专业的教师听课、研讨,为青年教师提供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同时,促进了优质课程资源的普及与共享。

(四)加强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

1.构建符合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纠正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等错误认识,科学确立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明确理工类专业实践教学占总学分数的比例不低于35%,经管文艺类专业不低于25%。

进一步完善“一主线、四层次、八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系统梳理各专业全学程的实践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点,按需开展现场实践、社会调查等实践教学活动,进一步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整合单一性实验教学内容,开发应用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2.强力推进深层次产学研合作育人

根据“整体推进、重点建设”的总体思路,引导各专业进一步主动融入行业企业,找准合作点;

遴选信息工程学院与北京蓝科合作共建实验室、电子通信工程学院与大唐移动共建实验室及共同开发课程等6个校级层面产学研合作项目,在共建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开发应用型课程、科研联合攻关、订单培养等方面开展系统的项目合作,开展深层次产学研合作教育。

3.有效推进实验室开放

本年度开放实验项目700余学时,开放大学生创新、国际贸易教学实训室、模型实验室等实验室30余个,为广大师生利用开放实验室开展科研、学科与科技竞赛、科技活动、课外辅导等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进一步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

4.广泛开展学科与科技竞赛

积极落实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以赛训能”的人才培养思路,搭建培养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平台。

252人次在全国及省市大学生学科与竞赛中获奖,比2014年增长27.64%。

其中,电子通信工程学院王磊、陶冶和胡泽报参赛小组经过激烈角逐最终荣获国家级一等奖。

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学生在首届安徽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斩获1金2银,5名学生获得安徽省“双创之星”大赛创新、创业之星奖。

四、质量保障体系

(一)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进一步完善“三级、四督、五系统”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学生信息系统。

通过QQ、微信和微博等平台,强化学生教学信息反馈与处理机制,重视结果运用,将有关监控与评价结果纳入教师、部门年度业务考核。

进一步促进教学管理规范,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学校对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了认真梳理,修订了《安徽新华学院实验室建设规程》、《安徽新华学院教材建设与管理办法》、《安徽新华学院青年教师导师制暂行规定》等16项教学管理制度。

(二)加强教学质量监督

在学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资源日趋紧张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了2015-2016学年度两个学期共963个教学班的理论及实践教学排课任务。

每学期坚持期初、期中、期末“三期”检查不动摇,并根据学期工作重点贯穿专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学生作业和课堂笔记质量、实践教学质量、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省级精品课程、校级特色课程建设质量等专项评估,召开学生座谈会30余次,教师座谈会10余次,多方位收集教学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及时进行分析、处理、反馈和调控,全校教学运行总体良好,无重大教学事故。

(三)重视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和考评

2015-2016学年,学校领导人均听课12节,教学管理人员人均听课18.5节,教学单位共组织观摩课70余节,全校听课评课累计近1000次,提出评价、反馈意见3000余条。

学校每学期均开放学生网络评教系统供学生网上评教,要求学生认真客观的对每位任课教师课堂教学进行测评,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

本学年,学生对1726人次教师的课堂进行了教学评价,优秀率在26%左右,优良率达98.56%。

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是充分肯定的,对教学效果比较满意。

本学年,学校共对732名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了考核。

其中,考核结果为“优秀”的教师有180人,占参评教师的24.59%;

考核结果为“良好”的教师共有435人,占参评教师的59.43%;

考核结果为“合格”的教师共有117人,占参评教师的15.98%。

(四)实施专业评估

按照省学位办要求,我校认真做好第七批本科专业学士学位授予权评审准备工作,给水排水工程、网络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等3个本科专业顺利取得了学士学位授予权。

启动了软件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等本科专业评估工作,完成了校内检查和阶段性工作目标,扎实推进了本科专业学士学位授予权评审工作。

五、学生学习效果

(一)教学效果评价

师生评价是我校开展教学工作评估的重要内容,学校督查督导处每年定期开展师生满意度调查工作。

抽样调查显示,教师对学校教学工作满意度为93.57%,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满意度为91.62%,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满意度为92.33%,学生对学校教学工作满意度达91.23%。

(二)专业知识和能力

学校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强化实习实训环节,加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

本学年,本科生课程考核成绩平均76.35分,大学英语四六级累计通过率为75.28%,学生成绩分布合理。

本学年,有2502名学生获得各类奖学金,1457名学生获得各类荣誉称号(校级双优生、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

其中,获得国家奖学金28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612人。

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课外科技、文化竞赛中的获奖数量和质量稳步提高,共获得国家级奖项、省部级奖项269项。

2015年我校学子在市级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得奖项304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35项、省市级奖项169项。

(三)综合素质

学校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注重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培养。

2015年,有2816名学生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有2700名学生参加业余党校培训,发展学生党员568名。

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义务献血、服务社区、保护环境、义务支教等社会公益活动,参与人次达6000。

学校每年举办丰富多彩的系列体育活动,如田径运动会、趣味运动会、体育文化节、冬季长跑以及各类单项体育竞技比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按《国家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全校两万余名学生进行了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为76.56%。

2015年4月,我校学子苏雅丽、申宛燕等在中国合肥体育舞蹈全国公开赛中,获得高校拉丁舞比赛第二名;

2015年5月,我校学子张珂,余秋瑾等在全国五子棋锦标赛中获得团体第二名;

2015年6月,我校健美操队在全国第四届健身操舞大赛(安徽赛区)中获得规定动作套路甲组特等奖。

学校注重美育教育,艺术活动丰富多彩,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级及以上文艺竞赛。

2015年,学校组织开展各类艺术活动8类,参与学生约16850人次。

汪陆斌同学获得安徽省“星光唱将”校园歌手大赛冠军;

浦俊杰、郭惠雅同学分别获得安徽省青年模特大赛第二、三名。

王淼同学获得国际旅游小姐大赛安徽赛区季军。

(四)应届本科毕业生毕业情况

2016届本科生3632人,实际毕业3570人,毕业率为98.29%;

授予学位3543人,学位授予率为97.5%。

(五)就业情况

我校2016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1.4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合肥市及安徽省,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性高,这与学校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高度吻合。

2016届本科毕业生在安徽就业的比例为82.13%,其中在合肥就业占73.41%;

在企业就业的占毕业生总数的87.32%。

据毕业生跟踪调查问卷显示,我校2016届本科毕业生专业相关度为70.78%,毕业生适应能力和工作业绩比较突出,发展良好,一批毕业生已经成为技术骨干或走向管理岗位。

六、特色发展

(一)“三个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

“三个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由学校组织、企业与研究机构共同参与、师生集体实践的系统化教学改革,即“学校、企业、研究机构”三位一体的育人主体;

“通识课程、专业课程、职业生涯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和“学、用、创”三位一体的培养方式。

这一模式形成后,已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实施,2013年获得教育部评估专家认可,2014年获批省级“振兴计划”重大教改项目,2015年在广泛调研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深入推进。

1.学校、企业、研究机构”三位一体的育人主体

搭建学校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平台,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应用型课程、建设“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应用型人才等方面积极开展合作,充分发挥三方育人作用。

目前,学校已与安徽路桥公司、安徽交通科学研究所等40余家行业机构及企业、研究机构和地方政府建立了合作关系;

通过专业、课程、师资、基地“四个共建”和“五个引入”,强化产教融合,增强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话语权和参与度。

2012年以来,与16家企业联合制定了36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与企业合作开发应用型课程39门、合作编写教材24部;

与52家企业签订了89项横向项目;

与企业合作培养“双能型”教师68人。

电子通信工程学院与深圳讯方、华三通信等企业在校内共建了“现代通信实验室”等9个实验实训中心;

动漫学院引进2家动画公司进驻校园,实现资源共享。

学校先后开办了“新华—科大讯飞计科班”“新华—H3C网络班”“新华—小鬼当佳新闻班”“新华—大唐通信班”“新华—橡树动画班”等多个校企合作班,培养学生逾千名。

另外,学校还支持两个二级学院成立了校办公司,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新模式。

2.“通识课程、专业课程、职业生涯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通识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知识、通融识见、辩证思维、博雅情怀和高尚志趣;

“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某一个专业领域具有扎实基础和较强应用能力;

“职业生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生涯规划意识与技能,较高职业素养,较强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以及其他育人活动,将课程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学校在大力强化专业教育和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同时,依托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中心,实施了“大学生素质教育工程”,以“成长、成人、成才”为主线,构建了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致力于培养“社会责任感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学校资助建设了52门教改课程、30门特色课程、47门校级精品课程,其中有11门课程获批为省级精品课程。

3.“学、用、创”三位一体的培养方式

“学”就是学知识、学技能、学做事、学做人,这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学校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并要求学生在课堂学、在实验室学、到企业学、到社会中学,培养学生端正的品行、健康的身心、扎实的基础和较强的发展潜力。

“用”就是学以致用,以用促学,以用促能,它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学校通过强化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等环节,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创”就是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它是我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