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16845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8.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Word下载.docx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Word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Word下载.docx

本单元为“探究过程能力训练单元”的第二课。

在第一课,学生针对植物角里花草的变化产生了猜想:

和阳光照射的方向有关;

和长期只在花盆的一侧浇水有关;

和土壤里的肥料分布不均匀有关……问题产生了,本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设计实验,动手研究。

教材共分三部分:

计划与组织、实验、分析与总结。

教材的第一部分组织学生分组拟订实验方案。

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分组拟订实验方案的过程中,教材给了三点提示,这些提示旨在帮助学生完成一个比较完善的实验方案。

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参考,但不必学生让学生生搬硬套。

教材的第二部分是分组实验。

学生按照实验计划,根据研究的问题不同,分组组装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教材的第三部分是分析与总结。

组织学生交流实验中的发现,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的结果,形成结论,产生新的问题。

1、经历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收集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结论、把实验结论和同学们共享的科学探究过程,知道植物的向光性和植物根的向水性。

2、在实验过程中能与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方案。

3、能和小组同学一起,坚持实验观察,并做好记载。

4、能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科学的结论。

5、在实验过程中能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产生新的问题。

6、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提前一周利用一次性塑料杯播种大豆,选择长势基本一致的大豆苗约50-60株(一人一株);

教学课件。

2、小组准备:

探究记录本;

标签纸4张;

纸盒四只;

水壶一只;

教学建议:

本课建议分两个课时完成,第一、二部分部分为第一课时;

第三部分为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

植物角的植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变化?

教学说明:

通过谈话,唤起学生关于植物角植物变化而产生的问题的记忆,提出研究问题。

学生可能根据上节课提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

和土壤里肥料分布不均匀有关等。

学生的猜想有的有一定的依据,有的则是无依据的。

如果出现不合理的猜想,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辨析,排除不合理的猜想。

2、提问:

怎样才能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学生可能会根据以往科学探究的经验,提出“做实验”。

猜想只有通过实验才能验证,本环节旨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验证意识。

二、设计实验

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小组的猜想是什么?

怎样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小组内可能有不同的意见,教师要建议小组内相对集中地研究一个问题。

2、小组讨论:

各小组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你们打算怎么研究?

实验中涉及的因素有哪些?

你们控制的变量是什么?

怎样控制变量?

请各小组讨论后制定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的制定,应该由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完成,相信学生经过三年的科学探究经历,能较好地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3、交流实验方案:

你们小组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你们打算怎样进行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

哪个小组给大家汇报一下?

一个小组的实验方案如何,能反映全班同学设计实验方案的水平,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师生会发现一些实验设计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而有指向地指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

4、全班共同分析:

他们的方案设计的合理吗?

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在学生分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以敏锐的眼光,及时发现实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方案进行完善。

5、完善实验方案:

请各小组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

学生在分析样本后,会反思自己的实验方案,然后在小组内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

三、组装实验材料

1、准备实验材料:

我们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我们需要哪些实验材料?

在准备实验材料之前,学生要根据实验方案,准备实验需要的材料。

2、分组组装实验材料。

请同学们根据实验方案组装实验材料。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可能有一些实验材料没有写进实验方案中,也有可能一些材料多余了,有可能对实验方案进行再次修改。

3、小组分工:

怎样操作?

怎样观察和记录?

组装好了,小组同学应该有一个分工:

有记录员,有操作员,有观察员……小组内进行合理的分工,对实验的有序进行将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4、反思与评价:

在组装实验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问题?

你认为本组同学表现如何?

在实验装置完成后,有必要对组装实验的过程进行反思。

因为在这一过程中,是一个不断修正实验方案的过程,也是一个在经历中获得积极体验的过程。

对小组同学、班级同学积极性的评价,对本组同学经验的反思,都会是一种深刻的探究体验。

第二课时:

分析与总结

一、汇报交流

提问: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实验和观察,我们各小组都有哪些发现?

学生在实验和观察过程中,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把学生这些观察报告在全班进行交流,有助于学生了解其他小组实验的成果,也是师生共同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的需要。

教师应引导向光性小组和向水性实验小组分别进行汇报交流。

二、归纳分析

1、讨论:

各小组实验的情况有相同的地方吗?

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发现分组实验实验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从而进一步发现,控制的变量和实验结果之间的关系。

2、思考:

这些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现象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实验结论。

阳光控制组可以得出结论:

植物生长向着有光的地方生长,这在科学实验中是证实;

而水份控制组得出的结论是:

植物生长方向和浇水的方向无关,这在科学实验中是证伪。

3、提问:

在实验中,我们还发现了什么问题?

在实验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是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时的一般经历,这也应该成为小学生在科学探究实验中的过程。

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是要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问题。

4、小结:

我们在实验中,发现植物生长过程中,不断地向有光的地方倾斜,科学家通过研究也发现了这个秘密,这叫做植物的向光性;

植物生长的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无关。

三、延伸拓展

问题:

植物生长的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无关,植物的根的生长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有关吗?

怎样知道?

一个研究的结束,意味着一个新的研究的开始。

此环节引导学生对新问题进行思考,意在为进行新的研究打下伏笔。

3、研究仍在继续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就是在不断发现新的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延续和进步的。

2、让学生再一次经历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

新的问题仍在发现中,研究仍在继续中,本课将主要引导学生研究植物根的向水性。

1、反思与提问。

从前面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期望学生能够提出新的问题。

比如,关于植物的根部为什么会偏向有水的一边……这些问题都将作为他们进一步研究的主题。

如果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比较多,那么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罗列这些问题,并从中选择合适的问题准备进一步研究。

教材选取“植物的根为什么会偏向有水的一边?

”“植物是通过根来吸收水分吗?

”这两个问题来作为例子,原因之一是为了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科学知识点,原因二是这两个问题内在联系的紧密性。

假如学生能提出更有价值且适于他们研究的问题,教学完全可以突破教材的选题内容的限制。

(2)、猜想原因,设计实验。

如果按照教材选择的问题进行研究,可以引导学生完成以下两个实验。

第一实验“探究根吸水的实验”,主要目的是探究和证实植物是通过根来吸收水分的。

具体方法见教材。

实验中,还可以在瓶中的水里加入1——2滴红墨水,这样将有助于观察。

第二个实验“探究根的向水生长实验”是通过观察大豆或水稻等种子发芽后根的生长方向来说明根具有向水生长的性质。

(3)、分析与总结。

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分析所观察到的实验结果,并做出结论。

课文中的“知识链接”是对学生本单元探究学习的知识补充和综述,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讨论。

(4)、表达与交流。

这是在学生经历了两轮探究活动之后,引导学生采用适当的形式进行成果交流并试图将所探究的成果应用到实践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运用五年级重点培养的“模型与解释”的能力和方法,指导学生采用自己擅长的表达方式来向其他学生交流自己的研究结果。

(5)、回顾与反思。

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第一单元,是能力训练单元,因此教材设计了本环节以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研究过程,加深对探究的一般过程的认识。

第二单元《让生活充满阳光》

1、《让生活充满阳光》教学设计

1、能在启发下对生活经历产生回忆并提出问题。

2、能在分散的问题中,选择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展开讨论。

3、能根据自己选择的问题,制定可行的研究计划。

勇于探索,培养解决问题的热情和兴趣。

重点:

一、阅读奇奇的科学日记,提出生活中的采光不足的问题。

1、阅读奇奇的科学日记。

2、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二、我们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存在采光不足的问题?

对生活有什么影响?

分小组交流一下。

小组长负责做好问题记录表。

小组中交流评选出最有价值问题。

1、分组交流小组长组织。

2、要把大家的问题记录到我们事先准备的记录表中。

3、确定你们组中最有价值的问题,然后确定一个同学进行简单说明。

问题汇报

三、确定研究问题,制定研究方案。

采光方案设计邀请赛

四、展示设计方案。

2探寻光的路线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为“综合探究活动单元”《让生活充满阳光》单元的第二课。

在第一课,学生通过阅读科学日记,回顾生活中关于采光的问题,并分组开始了对采光设计的研究,制定了研究计划。

本课则是在前一节课实验计划的基础上,开始研究行动,探索采光不足的原因,并解决这一难题。

教材共分四个部分:

分析与总结、实验、收集、活动。

教材的第一部分分析与总结。

组织学生依据研究计划开始进行研究,通过模拟实验,解决第一个问题——采光不足的原因。

教材的第二部分是分组实验。

学生在解决采光不足是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这一原理后,通过分组实验,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教材的第三部分是收集。

组织查阅关于光传播路线的资料,了解更多光的传播途径。

教材的第四部分是活动。

根据了解的光的传播路线的知识和收集到的关于光传播途径的资料,提出解决方案,并用文字、图画或图文结合的方式表达交流。

教学目标:

1、逐步形成主动积极收集资料、依据计划进行研究的探究习惯。

2、能对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新的探究。

3、能和小组同学合作探究部分建筑物采光不足的原因,知道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4、能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科学的结论。

5、探究光的反射原理,了解平面镜的反光作用。

6、知道物体反光能力的强弱与物体表面粗糙程度有关。

7、能运用文字、图画或图文结合的方式表达设计思路。

8、感受探究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关于光的传播教学课件;

镜子,铝板,纸板,凸透镜等。

2、小组准备:

模拟建筑物(纸箱),电筒,弯管吸管;

镜子,铝板,纸板等。

教学建议:

本课建议分两个课时完成,第一、二部分部分为第一课时;

第三、四部分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实验探究

一、模拟实验:

建筑物采光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1、谈话:

医院的长通道为什么会出现采光问题?

教学说明:

再次提出研究问题,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猜想。

学生可能提出:

因为医院的通道不能通过阳光;

建筑物挡住了光线等。

2、实验探究光传播的路线

(1)演示实验:

我们需要哪些材料来做模拟实验?

师生共同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纸箱做建筑物,手电筒做光源,探究部分建筑物内部采光不足的原因。

(2)思考:

光是怎样传播的?

为什么光照不到建筑物的内部?

为什么会出现影子?

这一环节希望学生能根据模拟实验,观察到光传播的路线,思考影子形成的原理。

(3)学生实验:

我们用弯管吸管能看见日光灯吗?

为什么?

师生共同利用弯管吸管观察日光灯,通过这一小实验探究光的传播路线。

3、阅读资料

(1)谈话:

通过弯管不能看见日光灯,说明了光传播的路线是怎样的?

日光灯不能透过弯管进入我们的眼睛,说明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2)知识链接:

阅读课文第17页;

课件演示: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教师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利用课件直观地演示光直线的传播的现象,了解古人怎样研究和利用光直线传播原理的。

二、问题解决

光是直线传播的,能不能让光改变方向?

怎样才能解决采光问题?

(改变光的传播路线,改变建筑物的构造)

学生应该有使用镜子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的经验,但是可能没有思考过光的传播这个问题。

提出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就是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2、实验探究:

我们能利用手中的镜子,让手电筒的光照射到任意一个地方吗?

利用其他材料能不能呢?

师生共同利用镜子做改变光传播路线的实验,教师可以指定某一个方位,让每一组学生利用镜子把手电筒的光照射到指定的地方。

在使用镜子之后,再利用文具盒等身边常见的材料再次实验。

3、拓展研究:

各种材料反光性能有什么不同?

师生利用材料超市里提供的各种粗糙程度不同、颜色不同的材料,依次进行反光实验,通过实验了解各种材料的反光特点。

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

材料越光滑,反光能力越强;

材料颜色越浅,反光能力越强;

什么颜色的材料反射什么颜色的光;

4、小结: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有哪些发现?

把我们的发现记录到记录本上。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实验中的发现,并记录到记录本上,是科学探究学习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三、拓展学习

1、提问:

生活中有哪些光的反射现象?

在获得结论之后,需要引导学生把获得的知识进行迁移和运用,交流生活中的光反射现象,将本节课学习到的光的反射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反映了我们科学学习的成果。

2、作业:

请课后收集和查阅有关光传播的资料。

收集查阅资料是科学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自主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不仅有知识的获得,有过程的体验,更有方法的习练。

第二课时阅读与交流

一、交流收集的资料

同学们收集到哪些关于光传播的资料?

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共享你的成果?

2、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相信学生巨大的能量,也许比我们想象的更好,收集的更多。

3、教师课件展示:

光导纤维、放大镜汇聚光线等。

运用课件把生活中难以见到的光导纤维等高科技,以直观的图片或视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改变光传播路线的新方法。

二、设计方案

我们刚才交流了这么多改变光传播路线的资料,我们怎样解决采光不足的问题呢?

请各小组利用文字、图画或者图结合的方式,分组设计解决方案。

将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应用,并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更好地表达我们的设计方案。

2、交流展示:

我们的方案设计好了,请各小组向大家展示你们的设计,其他小组同学注意倾听,提出好的建议。

很多时候,我们设计的方案是不完善的,需要改进的,只有相互之间的交流才能促进我们不断改进;

注意倾听,才可能对别的小组的方案提出建议;

注意倾听,才可能对自己的方案进行反思和改进。

3、阅读:

自主阅读P28/29页的科学自助餐。

科学教科书为我们提供了拓展性的阅读资料,教师要利用这些资料帮助我们的教学。

阅读科学自助餐的资料,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思考本组的采光方案,结合同学们的建议,对本组的方案进行进一步的修订。

4、改进方案:

请各小组根据刚才同学们的建议,结合科学自助餐里的启示,对自己的方案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三、拓展

谈话:

请大家准备材料,下节课按照我们的方案进行实验,看我们的方案能否成功。

3、《把光请进来》教学设计

1、能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设计方案,能分析、评价并试图改进自己的设计方案。

2、能在研究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

实验验证自己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并试图改进自己的设计方案。

1、实验与验证:

制作模型,验证自己的设计方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学生提出的改进方案到底能否成功呢?

这就需要用实践去检验一下。

大多数科学研究都是先在实验室里进行模似实验来进行检验的,这个环节就是要让学生体验到模似实验这个科学研究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继续利用第二课时用来观察采光不足现象时制作的模型,对自己的改进方案利用模型进行实验验证。

教材中实验图是描绘两组同学分别在做自己的模似实验,两幅图没有必然的联系。

教师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做不同的模似实验,而不能教条地要求学生按教材图示进行实验。

2、整理与分析:

分析实验结果,提出评估和改进,并进行反复实验验证。

我们应当正视学生模似实验的成与败,并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分析实验信息,寻找新的问题。

教材中的分析样表旨在给学生一种分析研究思路上的参考不是教学的必然内容,教学中不要机械地把它作为科学知识内容去传授。

3、反思与总结:

根据新的问题,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

这个环节是科学研究不断延续和进步的关键环节。

教材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并不懈探索的科学研究精神。

考虑到小学生能力和知识有限,他们没有把自己很多美好的想法都变成大胆的改进想法,而不必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

4《我的阳光小屋》教学设计

本单元为“探究过程能力训练单元”的第四课。

本课是在前面学生学习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光的传播、反射、色散等原理,创新设计,建造一个“阳光小屋”。

教材共分七个部分:

表达与交流、计划与组织、收集、实验、分析与总结、科学自助餐、挑战自我(单元评价)。

教材的第一部分是表达与交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自己的阳光小屋是什么样的。

教材的第二部分是计划与组织。

学生在交流想象中的阳光小屋后,付诸与设计,让美好的设想变成实现设想的蓝图。

教材的第三部分是收集。

收集关于光线的资料,为建造阳光小屋提供更多的支持。

教材的第四部分是实验。

在设计阳光小屋的过程中,学生的想象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一环节就是探索彩色光线产生的秘密,利用三棱镜或者水棱镜制造人间彩虹,验证学生关于制造人工彩虹的设想。

教材的第五部分是分析与总结。

组织学生根据实验现象,修正自己的设计,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产生的新问题,并把这些未解决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

教材的第六部分是科学自助餐。

自助餐提供的思路,能给学生以启发,将影响学生创建自己的阳光小屋的思路。

教材的第七部分是挑战自我(单元评价)。

挑战自我是根据本单元的学习情况,开展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通过激励性评价,不断强化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1、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想象,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一个“阳光小屋”。

2、自觉收集关于光的资料,并能利用相关的资料,对本小组“阳光小屋”的设计进行创新。

3、通过实验制造人工彩虹,知道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了解物体的颜色是由物体所反射的光的颜色所决定的。

4、能对本小组的设计进行改进和完善,对其他小组的设计提出合理的建议。

6、乐于展示小组成果,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各种颜色的纸片、玻璃纸;

三棱镜,水棱镜;

光的分解课件等。

2、学生准备:

三棱镜;

记录本等。

本课建议分三个课时完成,第一部分表达与交流、第二部分计划与组织为第一课时;

第三部分收集、第四部分实验为第二课时;

第五部分分析与总结、第七部分挑战自我(单元评价)部分为第三课时。

第六部分自助餐在教学中穿插阅读。

设计阳光小屋

一、引入学习:

设计采光方案中大家有什么收获?

2、在前一节课的学习中,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通过交流采光方案的设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提出新的研究问题。

二、表达与交流:

我的“阳光小屋”是什么样的?

1、思考:

我心目中的“阳光小屋”是什么样的?

2、交流:

谁愿意把自己的创意与同学们分享?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后,根据所学的知识,充分发挥想象,想象自己的“阳光小屋”的样子,并把自己的设想与全班同学共享。

三、计划与组织:

设计我的“阳光小屋”。

同学们的想象独特而丰富,如何把我们的创意变为现实呢?

我们需要做哪些工作?

想象归想象,学生的想象中必然包含有很多不合理、不确定的因素。

要让创意变成现实,首先应该制定研究计划。

对于不合理的因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并摒弃不合理因素;

对于不确定的因素,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2、制定计划:

怎样实现我们的设想?

我们小组的阳光小屋是什么样的?

我们打算怎么研究?

制定计划,必须确定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研究步骤。

教师指导各小组同学群策群力,合作协作,共同完成,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来表现本组的研究计划。

3、交流:

请各小组交流修订计划。

交流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分享学习经验的重要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