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我们小点儿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51732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85.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我们小点儿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我们小点儿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我们小点儿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我们小点儿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我们小点儿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我们小点儿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我们小点儿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我们小点儿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我们小点儿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我们小点儿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我们小点儿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我们小点儿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我们小点儿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我们小点儿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我们小点儿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我们小点儿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我们小点儿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我们小点儿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我们小点儿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小学数学-《我们小点儿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我们小点儿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我们小点儿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我们小点儿声》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我们小点儿声》是2018年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教材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中第四个主题。

本主题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三条轴线中属于儿童与社会这条轴线,在四个方面是依据“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中第5条“懂礼貌,守秩序,爱护公物,行为文明”而编写。

本课的目的旨在使学生初步建立公共空间意识,知道在公共场所应该小声说话,不去影响别人,学会尊重别人。

另一方面,通过学生搜集资料,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授课前,我对一、二年级学生的一日学校生活进行观察,发现由于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自我约束能力薄弱,所以在课上讨论、课间活动,放学等时候,经常出现大声喧哗的现象。

所以,可以想象,学生在人多、热闹的公共场所,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放大声音说话。

三、教学目标

1.知道说话有时要大声,有时要小声,并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判断什么时候要大声说话,什么时候要小声说话,逐步养成文明的说话习惯。

2.强化公共空间概念,愿意在校园中控制言行,形成在校园中保持安静的意识。

3.通过游戏感知嘈杂的环境对人的不良影响,知道哪些声音会打扰别人,明白保持安静的重要性。

4.通过小组讨论活动探究避免大声吵闹、保持安静的方法并在生活中应用。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说话有时要大声,有时要小声,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判断什么时候用什么音量说话,逐步养成文明的说话习惯,安静的校园环境需要大家共同维护。

难点:

引导学生培养在校园中保持安静的意识,并指导学生在自己的学校生活和日常生活中予以实践、落实,改变不良习惯的同时,改善周围环境。

五、教学准备课题贴、板书贴、便利贴纸、自主学习单

六、教学过程

活动一:

声音集合营

1.教师导入:

播放两组不同的音频,请同学们辨析并说感受

第一组:

儿歌,钢琴曲,小鸟叫声。

(依次播放)

第二组:

拖拉机,汽车鸣笛,机器故障的声音。

(依次播放)

2.师介绍什么是噪音,并问学生:

你对噪音有了解吗?

3.教师播放关于噪音的小视频,请学生谈感受。

4.师小结:

原来噪音有这么多的危害呢,可是,我们仅仅是噪音的受害者吗?

很多时候,我们正是那些吵人声音的制造者,你同意老师的说法吗?

今天我们有必要一起来研究一下,在什么时候,哪些地方,我们应该小点儿声。

(揭示课题)

5.师小结:

“我们小点儿声”仅仅是指说话声音小点吗?

还有什么也要小点儿声?

板书(说话、行为)

活动二:

声音特工队(联系生活,初步感知身边的噪音及危害)

1.师:

同学们回忆一下,在我们的教室里你听到过那种特别大的,让人听了不舒服的声音吗?

什么时候听到的?

预设:

课堂上a:

挪桌椅声音大b:

讨论声音大C:

文具盒、水杯等掉在地上

预设:

课间活动a:

用力关门b:

下课吵闹

2.师小结:

正如大家说的这样,用力关门,挪椅子,下课喧哗吵闹等等这样的声音都属于噪音。

(出示课本插图)大家也都能意识到在教室里这么吵的声音,影响了我们的学习、破坏了心情,让人心烦意乱。

3.吵人的声音仅出现在教室吗?

教师播放餐厅嘈杂场景视频,学生谈感受。

4.除了像餐厅这样的场合需要我们小点儿声,学校里还有哪些地方也需要我们小点儿声呢?

同学们说的都没错,在学校这样的公共环境中,我们都要做文明学生,小点声,不喧哗,这样才能不影响别人。

活动三:

体验互动游戏“请你小点声”

1.游戏感知嘈杂的环境对人的不良影响,师出示游戏规则,明确任务:

A组:

听歌曲《去郊游》,统计歌曲中的“小狗汪汪汪”出现的次数。

B组:

与同桌练习拍手歌,音乐停止时游戏结束。

2.采访没有完成任务的学生: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师问完成任务的同学:

你听到他们这样说有什么想说的吗?

4.师过渡:

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在进行游戏时的声音有多高吗?

老师有一个法宝,介绍分贝仪,你们的声音足足高达**分贝呢。

5.请问B组的同学,你觉得怎么做可以不打扰到同学呢?

6.师:

老师愿意再给大家一次机会,重新来完成任务。

再次体验,展示成果。

7.师小结:

在这样相对安静的环境中,我们各自都完成了自己的任务,看来,

在必要的环境里,我们是该小点儿声。

活动四:

我是小小调音师(小组讨论)

1.聘请学生当“小小调音师”,在小组内讨论,想一些好办法把这些不和谐的声音变小甚至消除。

(板贴:

小小调音师)

2.师强调小组讨论要求。

3.交流讨论效果,大家对刚才的讨论效果满意吗?

谁想出了降低音量的好点子?

你看,有这么多同学想出了好点子,所以啊,并不是高声讨论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

快把你想出的降低音量的好点子与大家分享一下吧。

(学生板贴)

预设:

警示标语、警示牌、纸条传话、监督员、从自身做起小点声,通过行为提醒他人,文具水杯轻拿轻放等。

4.师小结:

你们都是合格的小小调音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瞧,现在我们的黑板上已经贴满了各种降低音量的好点子,相信,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让我们的学校变成一个舒适、安静的学习乐园。

(板贴房子框)

活动五:

我的收获真不少

1师:

同学们,你能说说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吗?

2.师小结:

轻声细语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修养。

希望同学们不管在学校里还是在学校外的公共场所都要养成不大声说话的习惯,尊重别人,用最合适的声音说话,做最文明的人,同时也监督好身边的人,做好小小调音师,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美好的声音,而不是扰人的噪音。

(板书:

做文明人)

实践作业:

在课下继续当好调音师的角色,提醒自己并监督好身边的人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吵闹,做一个文明人。

机动:

.老师还要给大家推荐几本关于安静的书,《吵闹的夜晚》《好安静的书》《关闭大嗓门》,你可以在闲暇之余到书中去享受安静带给我们的美好。

板书设计:

《我们小点儿声》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心理趋于稳定,是文明行为养成的关键时期。

他们对公共空间要讲文明已有一定的认识基础,但仍需进一步巩固和深化。

从总体上说,二年级学生对常规的认识不深刻,行为的落实不到位。

他们喜欢过集体生活,但自控能力却不是很好,容易不知不觉地大声讲话,打扰他人,而自己却毫无所知。

所以教材呈现了部分公共场所的真实生活场景,让学生换位思考:

在这些人员密集或比较特殊的公共场所,大声说话会给他人带来哪些不适?

进而认识到在很多场合保持安静就是文明的体现,就是对他人的尊重,就是对共同生活环境的爱护。

授课前,我对我校一、二年级学生的一日学校生活进行观察,发现由于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自我约束能力薄弱,所以在课上讨论、课间活动,放学等时候,经常出现大声喧哗的现象。

所以,可以想象,学生在人多、热闹的公共场所,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放大声音说话。

如何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小点儿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呢?

二年级学生对在公共空间保持安静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重要性认识不深刻,公共空间意识也尚未完全养成。

再加上这个年龄自律意识还不强,在集体中易受周边影响,因此行为落实也不易到位。

教师可以利用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将学生置于喧闹和安静两种环境中,通过对比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喧闹的环境给自己带来的不悦,以及安静的环境给自己带来的愉悦。

然后再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讨论、交流,看看有哪些公共场所需要放低音量,想想用哪些好办法可以帮助降低音量。

教学通过这样的感知与实践,将有助于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

  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是重要因素,如何有效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呢?

在公共场所的文明言行方面,父母的言传身教和家庭教育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行为规范教育很有可能受到校外大环境的影响,这就需要家长在校外环境中有所作为。

在家里,家长也应不断提醒学生说话看场合、控制音量等,让学生脑海中有深刻的意识,知道在公共场合下要控制音量,不打扰其他人。

当然,学生年龄尚小,在人员众多的场合下并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言行,易受外界影响,此时就需要家长去提醒和引导。

因此,如何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使得家校合育产生良好的效果也是本课的一个挑战。

 

《我们小点儿声》效果分析

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现国家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理念,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需求和特点。

该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主阵地。

下面我将结合我所执教《我们小点儿声》一课,谈一谈本课几个环节的教学效果。

一、从教学目标来看 

目标的制定在不同年级有不同的要求,年龄不同德育内容也不同。

另外在制定课时目标时也不必面面俱到,切忌多而杂,大而全,而应做到小而精,让学生在生活中可行可做。

以《我们小点声》为例,本课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三条轴线中属于儿童与社会这条轴线,在四个方面是依据“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中第5条“懂礼貌,守秩序,爱护公物,行为文明”而编写。

本课的目的旨在使学生初步建立公共空间意识,知道在公共场所应小声说话,不去影响别人,学会尊重别人。

我将“教室里面有点吵”和“我做小小调音师”两个板块的内容确定为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的内容又只涉及校园内的噪音,不涉及到校园外的公共场所。

基于以上几点,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确立的:

(1)知道说话有时要大声,有时要小声,并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判断什么时候要大声说话,什么时候要小声说话,逐步养成文明的说话习惯。

(2)强化公共空间概念,愿意在校园中控制言行,形成在校园中保持安静的意识。

(3)通过游戏感知嘈杂的环境对人的不良影响,知道哪些声音会打扰别人,明白保持安静的重要性。

(4)通过小组讨论活动探究避免大声吵闹、保持安静的方法。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我并没有在课上很好的完成课前设置的第四条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而是泛泛地,浅显的让学生找到一些降低声音的好点子,以便利贴的形式呈现出来。

反思下来,教学目标显然是确立的太大,过空,不够具体。

如果单独拿出“做个小小调音师”这一板块作为一课时教学,把教学目标为

(1)针对教室中及校园中常出现的吵闹场景,提出改进的策略。

(2)能根据不同情况,学会调节自己的音量。

(3)养成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不打扰别人的文明习惯。

这样一来,在课上学生就能真正学会比如挪动桌椅、开关门等正确的调音方法并实际应用到课后的生活中,这样的目标设定就能切实达到让学生可行可做的效果。

二、从教学过程来看

对于小学生来说,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学生才能愉快接受,主动学习,真正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1.注意直观教学,因材施教

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对知识的关注度比较低,思维意识很难集中,因此,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能很好的增强教育效果。

比如故事、视频、录音、趣味小品展示等。

以《我们小点儿声》为例,在课堂开始,我是这样导入的:

同学们,老师带大家去一个地方,看,这就是声音集合营,这里面有各种有趣的声音,想听吗?

在声音集合营里,我准备了两组不同的声音,一组是优美的乐音(鸟鸣、儿歌、钢琴曲),另一组是嘈杂的噪音(汽车鸣笛、拖拉机、机器故障)让学生听后分别说说两组声音带给自己的不同感受,随机引出“噪音”。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噪音,我播放了一个《噪声小屋》的视频,学生看完视频后,对噪音的感受也就更加深刻了。

这样生动、形象、直观的意象就比起抽象,深奥的道德评价更容易为小学生所接受。

2.重视互动体验,增强规则意识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活动性综合课程。

我们老师如果能以儿童为基础,坚持儿童立场,创设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会道德的力量,感悟法治精神,那么课程的实施就会水到渠成。

在《我们小点儿声》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感知嘈杂的环境对人的不良影响,我设计了游戏“请你小点声”。

师出示游戏规则,明确任务:

(两组任务同时进行)

A组:

听歌曲《去郊游》,统计歌曲中的“小狗汪汪汪”出现的次数。

B组:

与同桌练习拍手歌,音乐停止时游戏结束。

游戏结束后,采访没完成任务的学生:

你有什么想说的?

师再问完成任务的同学:

听到他们这样说,你想说什么?

你觉得怎么做可以不打扰到同学呢?

学生们说,我们必须小声读儿歌,轻声拍手,这样就不会影响其他小组了。

在活动中体验,学生的感受会更加深刻,更能提升道德认识,培养规则和法治意识。

3.活用课内教材资源

《道德与法治》教科书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资源和信息载体。

然而,教科书所呈现的知识毕竟是浓缩且有限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合理开发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所要学的知识进行整合和补充。

《道德与法治》教材常常以寥寥数语和简单几幅画的形式出现,真正成了教师设计、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去获得知识的一种资源,而不再是供教师照本宣科地看图讲述或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教材。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把教材的思路和学生的道德现状相结合,形成完整的教学构思,做到手中有法(教法)、胸中有书(教材)、目中有人(学生)。

在教学《我们小点声》一课前,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个环节的教学内容:

一、声音集合营(了解噪音);二、声音特工队(寻找噪音、感知噪音);三、游戏互动“请你小点声”(体验噪音);四、我是小小调音师(降低噪音);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噪音的危害,进而培养了保持安静的意识,提高了道德认知,逐步养成文明的说话习惯。

总之,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重视该科目的教学,提升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只要我们都能做个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心人,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去亲历各种道德现象,增强法治精神,用心灵的触角去细心体验,我们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定会引领学生幸福成长。

《我们小点儿声》教材分析

《我们小点儿声》是2018年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教材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中第四个主题。

本主题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三条轴线中属于儿童与社会这条轴线,在四个方面是依据“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中第5条“懂礼貌,守秩序,爱护公物,行为文明”而编写。

本课的目的旨在使学生初步建立公共空间意识,知道在公共场所应该小声说话,不去影响别人,学会尊重别人。

另一方面,通过学生搜集资料,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本课由“教室里有点吵”、“做个小小调音师”、“这里也要小点声”三部分组成,从教室到校园,再到社会公共场所,让孩子知道在公共场所小声说话是讲文明懂礼貌的行为。

教材针对学生实际,从“教室里面有点吵”入手,通过图片及文字介绍,让学生清楚什么时候应该小点儿声,通过图文故事“做个小小调音师”,启发学生自觉减少噪声。

“这里也要小点儿声”这一活动主题通过减少噪声的标志以及出示应该小点儿声的场景,引导学生懂得在公共场合我们要保持安静,不打扰别人。

3.让我们来做“小小调音师”,把这些吵人的大声音变小甚至消除掉吧!

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把你的好点子写下来。

4.好歌推荐:

亲爱的同学们,快扫描二维码,学唱儿歌“我叫轻轻”,感受小声带给我们的美好吧!

好书推荐:

《吵闹的夜晚》《好安静的书》《关闭大嗓门》,你可以在闲暇之余到书中去享受安静带给我们的美好。

2.(课上)体验互动:

听歌曲《去郊游》,记录歌曲中“小狗汪汪汪”出现的次数,每出现一次打一个“√”

小狗汪汪汪

1.同学们,你在教室里什么时候、听过哪些吵人的大声音?

快快写下来吧!

《我们小点儿声》测评练习单

《我们小点儿声》课后反思

2017年秋季,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初始年级全面启用。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教材的更换带来了扑面而来的清新气息,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留足了广阔的空间,但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对教育教学提出了巨大挑战。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到底应该怎么上?

我想这是大多数老师的共同困惑。

为了更好地设计我的参赛课例,我翻阅了《课标》,查找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研究了教学参考用书,也从网上观摩了许多课例。

下面,我将结合我执教的《我们小点儿声》这一课例谈一下我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感悟:

一、准确确立教学目标,提高课堂实效

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现国家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理念,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需求和特点。

该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主阵地。

提高课程的实效,首先要从教学目标的确立做起。

如何确立教学目标呢?

 

1.依托《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和《青少年法制教育大纲》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没出台之前,《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与《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根本标准,我们要认真研读,正确把握理念,清楚课程目标,明晰操作策略。

2.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必须根植于儿童生活,教学必须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成长;《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也指出,法治教育要贴近青少年生活实际,注重学生的参与、互动、思辨,切实提高法治教育的质量和实效。

鉴于此,有效的教学目标应结合教材主题,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来确立,有的放矢,才能使课程焕发生命力。

3.课时目标要小而精 

目标的制定在不同年级有不同的要求,年龄不同德育内容也不同。

另外在制定课时目标时也不必面面俱到,切忌多而杂,大而全,而应做到小而精,让学生在生活中可行可做。

以《我们小点声》为例,本课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三条轴线中属于儿童与社会这条轴线,在四个方面是依据“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中第5条“懂礼貌,守秩序,爱护公物,行为文明”而编写。

本课的目的旨在使学生初步建立公共空间意识,知道在公共场所应小声说话,不去影响别人,学会尊重别人。

我将“教室里面有点吵”和“我做小小调音师”两个板块的内容确定为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的内容又只涉及校园内的噪音,不涉及到校园外的公共场所。

基于以上几点,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确立的:

(1)知道说话有时要大声,有时要小声,并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判断什么时候要大声说话,什么时候要小声说话,逐步养成文明的说话习惯。

(2)强化公共空间概念,愿意在校园中控制言行,形成在校园中保持安静的意识。

(3)通过游戏感知嘈杂的环境对人的不良影响,知道哪些声音会打扰别人,明白保持安静的重要性。

(4)通过小组讨论活动探究避免大声吵闹、保持安静的方法。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我并没有在课上很好的完成课前设置的第四条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而是泛泛地,浅显的让学生找到一些降低声音的好点子,以便利贴的形式呈现出来。

反思下来,教学目标显然是确立的太大,过空,不够具体。

如果单独拿出“做个小小调音师”这一板块作为一课时教学,这样确立教学目标

(1)针对教室中及校园中常出现的吵闹场景,提出改进的策略。

(2)能根据不同情况,学会调节自己的音量。

(3)养成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不打扰别人的文明习惯。

这样一来,在课上学生能真正学会比如挪动桌椅、开关门等正确的调音方法并实际应用到课后的生活中,这样的目标设定切实达到了让学生可行可做的效果。

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唤起求知欲望

对于小学生来说,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学生才能愉快接受,主动学习,真正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1.注意直观教学,因材施教

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对知识的关注度比较低,思维意识很难集中,因此,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能很好的增强教育效果。

比如故事、视频、录音、趣味小品展示等。

以《我们小点儿声》为例,在课堂开始,我是这样导入的:

同学们,老师带大家去一个地方,看,这就是声音集合营,这里面有各种有趣的声音,想听吗?

在声音集合营里,我准备了两组不同的声音,一组是优美的乐音(鸟鸣、儿歌、钢琴曲),另一组是嘈杂的噪音(汽车鸣笛、拖拉机、机器故障)让学生听后分别说说两组声音带给自己的不同感受,随机引出“噪音”。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噪音,我播放了一个《噪声小屋》的视频,学生看完视频后,对噪音的感受也就更加深刻了。

这样生动、形象、直观的意象就比起抽象,深奥的道德评价更容易为小学生所接受。

2.贴近儿童生活,注重亲临体验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创设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眼睛观察社会,用心灵感受社会。

在观摩过别的老师执教的《我做“小小调音师”》一课中,当学生说我们教室里,挪桌椅板凳有些吵时,老师让学生自己想想办法,有些学生就说可以轻轻地搬起再放下,不要碰到桌子边。

老师说,那同学们就按大家说的好方法都来试一试吧。

除了这些好办法,我们还可以给桌椅板凳的腿穿上“小袜子”,老师发现,咱们班的桌椅腿下面就被同学们穿上了“小袜子”,这真是非常好的方法,希望同学们能继续保持下去,爱惜桌椅,更不要让桌椅再发出吵人的声音。

通过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环境着手,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

三、运用适宜教学方法,设计有效教学活动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

“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

”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它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1.模拟生活情境,体验规则意识

在教学中,创设一定模拟情境,利用情境的感染和移情作用,使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道德认知。

以另外一节《我做“小小调音师”》为例,在同学们说,关门的声音有些吵时,老师问学生,你会用正确的方法关门吗?

假如你面前有个门,你要怎么开?

门把手要怎么用?

当学生情景模拟后,老师用一个小微课的形式直观地向同学们演示正确的开关门方法,并顺势迁移到校园里各个场所的门,走廊、办公室、厕所等正确开关门的方法。

并利用其学校的吉祥物“水灵儿”制成温馨提示条,课后请学生写好贴在相应的位置。

经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道德认知得以深化,个人行为的规则意识也会不断提升。

2.重视互动体验,增强规则意识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活动性综合课程。

我们老师如果能以儿童为基础,坚持儿童立场,创设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会道德的力量,感悟法治精神,那么课程的实施就会水到渠成。

在《我们小点儿声》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感知嘈杂的环境对人的不良影响,我设计了游戏“请你小点声”。

师出示游戏规则,明确任务:

(两组任务同时进行)

A组:

听歌曲《去郊游》,统计歌曲中的“小狗汪汪汪”出现的次数。

B组:

与同桌练习拍手歌,音乐停止时游戏结束。

游戏结束后,采访没完成任务的学生:

你有什么想说的?

师再问完成任务的同学:

听到他们这样说,你想说什么?

你觉得怎么做可以不打扰到同学呢?

学生们说,我们必须小声读儿歌,轻声拍手,这样就不会影响其他小组了。

在活动中体验,学生的感受会更加深刻,更能提升道德认识,培养规则和法治意识。

3.结合时事动态,形成法治精神

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社会生活中的时事动态来感染学生,一个成功的实事教育可能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积极指导性的作用。

在另一节《我做“小小调音师”》课例中,老师在总结了“我们都应该学会顾及别人的感受来调节自己声音的时候就成了一个合格的小小调音师”后,出示淄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市民文明十不》问学生,我们降低噪音符合十不里面的哪一条?

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是第六条“不大声喧哗”,接着出示:

关于噪音,我国还有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上海交警对车辆扰民开出第一张罚单。

用这样贴近生活的热点事件来影响学生,把道德与法治的种子深深地种植在学生的心灵。

四、整合教育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道德与法治》教科书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资源和信息载体。

然而,教科书所呈现的知识毕竟是浓缩且有限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合理开发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所要学的知识进行整合和补充。

1.活用课内教材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