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维新变法思想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18422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6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维新变法思想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中历史维新变法思想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中历史维新变法思想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中历史维新变法思想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中历史维新变法思想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高中历史维新变法思想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高中历史维新变法思想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高中历史维新变法思想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高中历史维新变法思想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高中历史维新变法思想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高中历史维新变法思想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高中历史维新变法思想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高中历史维新变法思想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高中历史维新变法思想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高中历史维新变法思想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高中历史维新变法思想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高中历史维新变法思想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高中历史维新变法思想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高中历史维新变法思想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高中历史维新变法思想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维新变法思想Word格式.docx

《高中历史维新变法思想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维新变法思想Word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维新变法思想Word格式.docx

“权者生于智者也。

有一分之智,即有一分之权。

有六七分之智,即有六七分之权。

有十分之智,即有十分之权。

”对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应该让有智慧的人掌握国家权力B.认为兴民权的前提是开民智

C.中国长期处于专制民主意识匮乏D.认识到了思想启蒙的重要性

7、(4分)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

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D.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8、(4分)从“中体西用”到“进化论”,再到“阶级斗争论”,反映了中国社会对近代科学文化的理解和选择。

这一选择一以贯之的主题是

A.否定儒家正统思想B.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C.探索国家独立与富强D.弘扬科学与理性精神

9、(4分)针对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严复主张“体用不二”,提出“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此主张的目的是

A.完整系统引入西学B.反对学习西方技术

C.建立君主立宪政体D.完全对立中西体用

10、(4分)19世纪末,“物竞”“天择”等成为社会流行词语。

有的教师以“物竞”“天择”作为作文题目,有些青年干脆以“竞存”“适之”等作为自己的字号。

这种历史现象所反映的时代使命是

A.严复译著《天演论》的影响B.甲午战败,救亡图存

C.自然法则适用于社会法则D.思想开放,追求时尚

11、(4分)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梁等人并未将定宪法和开国会列入议事日程。

光绪帝所发上谕虽然有100多条,但其重点和脉络很清楚,反复强调的主要是练兵和筹饷。

这反映出

A.光绪帝没掌握朝廷实权B.君主立宪制不符合中国国情

C.光绪帝变法决心不坚定D.维新派对封建势力妥协退让

12、(4分)胡适曾说:

“(进化论的介绍与传播)犹如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

”下列近代人物中,向中国人系统地介绍进化论的是

A.林则徐B.李大钊C.陈独秀D.严复

13、(4分)胡适曾说:

“梁任公(梁启超)为吾国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

十五年来,吾国人士所以稍知民族思想主义及世界大势者,皆梁氏之赐。

”梁启超的贡献是

A.《文学改良刍议》B.《孔子改制考》

C.《变法通议》D.《海国图志》

14、(4分)康有为把西方的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和中国儒家经书的“三世”说附会在一起,认为社会历史是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顺序前进的。

据此可知,他眼中的“升平世”是建立

A.君主专制B.君主立宪C.民主共和D.人民民主

15、(4分)严复对韩愈的君主专制论和尊君论进行了深刻批判,认为君主和人民之间是基于“通功易事”的原则而确立的一种契约关系,“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斯民也,天下之真主也”,“君也,臣也,兵也,皆缘卫民之事而后有也”。

严复这一思想

A.奠定了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B.用西方民主思想否定传统民本思想

C.凸显了近代宪政政治的精髓

D.用民权代替君权从而建立民主政治

16、(4分)陈旭麓认为甲午战争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亟变。

带着这种“亟变”,当时有识之士寻找民族出路主要着眼于

A.以维新改良来实现渐进式发展B.用革命手段建立民主共和国

C.改变现存政治制度以救亡图存D.全盘照搬西方的制度与文化

17、(4分)19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蔡元培等编订的《最新修身教科书》,该书的内容比较新颖,注重儿童生活实际,讲求新文化,宣扬新的伦理观念,全书没有涉及一个“君”字。

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中小学教科书深受新文化运动影响B.修身课程兼顾传统文化和社会需求

C.国民教育试图摆脱臣民教育的桎梏D.社会改良思想仍然占据时代的主流

18、(4分)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说: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

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

”下列有关三人的表述正确的是

A.孙中山和张謇的选择是当时中国社会的迫切需要

B.康有为的选择是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背景下做出的

C.他们三人都对清政府感到失望

D.他们都想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

19、(4分)有学者认为:

“从某种意义上讲,康党(即维新派)是中国社会急于事功的普遍心理造就出来的一批特别热衷于急功近利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其意在强调维新派能登上历史舞台是因为

A.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变革思想所致B.晚清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结果

C.急于改变中国命运社会心理的推动D.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影响

20、(4分)从“经世派士人”林、魏到曾、李等洋务派官僚再到康、梁等维新派志士,尽管他们在向西方学习中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思想主张,但他们心中却都充满了浓浓的家国情怀。

其相同的“情怀”是

A.反封建反侵略B.改革政治体制

C.救民族于危亡D.发展实业救国

21、(4分)胡适曾说:

“(进化论的介绍与传播犹如)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

”下列人物中,最早向中国人介绍进化论的是

A.林则徐B.梁启超C.严复D.陈独秀

22、(4分)梁启超认为世界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有三种:

其一为政府人民一体;

其二为政府之力即能左右世界;

其三为其民族之魔力足以震撼世界,此种国家,环顾世界只有中华一国。

材料中梁启超认为的“民族之魔力”指中国

A.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B.民众觉醒后产生的强大民族力量

C.民族精神超越世界其他国家D.宗法制所蕴含的家国一体的观念

23、(4分)1906年《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称“《民报》主张政治革命,同时主张种族革命,《新民丛报》主张开明专制,同时主张政治革命”从中可以看出两报主张的共同点是

A.都主张采用暴力革命的手段B.都主张国家主权在于国民

C.都否定清政府的专制统治D.都主张延续传统确立宪政

24、(4分)从1901年到1907年六年间,维新知识分子把政治小说作为详介域外文学文体的首选,其中有《未来战国志》(1902年)《游侠风云录》(1903年)、《美国独立记演义》(1903年)、《多少头颅》(1904年)和《苏格兰独立记》(1906年)等。

据此推断,维新知识分子翻译政治小说的主要目的是()

A.从文学角度革除国民旧观念B.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C.为推翻清政府提供理论依据D.激发民族主义意识

25、(4分)其思想被称为“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的人物是

A.康有为B.梁启超C.严复D.李鸿章

26、(4分)严复《天演论》的特点在于它不是赫胥黎原书的忠实译本,而是有选择,有取舍,有评论,有改造,根据事实,取便发挥的达旨。

这本书之所以能引起巨大影响,原因也在这里。

以下结论理解正确的是

A.进化论适用于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

B.进化论为先进中国人的探索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C.严复意在借助进化论观点唤醒国人救国图存的意识

D.严复将西方进化论与中国传统儒学结合起来宣扬变法

27、(4分)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曾积极主张“保教”,立儒学为国教,作为变法的重要理论根据;

后失败流亡日本,公开反对保教,告诫其最大危害是“束缚国民思想”。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性质发生变化B.梁启超思想的西化

C.意识到思想自由的重要性D.儒学主张违背时代的需要

28、(4分)“百日维新”的内容中,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的是

A.准许官民上书言事B.开办京师大学堂

C.废除旗人寄生的特权D.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29、(4分)严复《论教育书》中说“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

这一言论()

A.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理论依据B.道出了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C.大力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D.指出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局限性

30、(4分)在新式学堂里,学生经常聚集传阅不同政见的书报,前者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后者曰,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称民族民权民生,应分别出自

A.《国闻报》和《天演论》B.《四洲志》和《各国律令》

C.《时务报》和《民报》D.《海国图志》和《新青年》

31、(4分)梁启超在评价一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说,“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

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

”他评价的这部书应是

A.董仲舒的《春秋繁露》B.朱熹的《四书集注》

C.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D.李贽的《焚书》《藏书》

32、(4分)《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

“林则徐说:

我销;

康有为说:

我变;

孙中山说:

看我的。

”对其正确的认识是

A.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B.都不同程度地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

C.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D.三者的斗争对象和方式基本一致

33、(4分)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用“移花接木”的方法,在“中体”中偷运“西学”向皇帝阐述“必当变法”的道理,其进步意义主要表现在

①弘扬民族文化②目的在于挽救民族危亡

③减少变法的阻力④有利于实现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A.①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4、(4分)1903年,《大公报》刊文称:

“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

乃今年乡试而伊等又复假装辫发,依然入场乡试。

然伊等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

”这表明

A.科举制度仍有较强的生命力B.旧制度制约社会观念的变革

C.发式成为区别新旧学的标志D.新式教育与科举已融为一体

35、(4分)朱维铮先生对《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等书做了校注,对康有为的整个思想脉络非常清楚。

但他却说他不是因为喜欢才研究康有为,而是不喜欢才研究。

其“不喜欢”可能是因为康有为

A.恪守祖训,尊孔复古B.抨击专制,鼓吹革命

C.微言大义,托古改制D.力师西法,倡导共和

36、(4分)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

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反抗封建制度B.发展资本主义

C.挽救民族危亡D.反对专制统治

37、(4分)清末立宪派说,今后“非一请愿书可以力争,又非复少数人奔走呼喻可以得请求也,惟诸父老实利图之。

”暗示只有采取其他有效办法。

梁启超也说:

“诚能并力以推翻此恶政府而改造一良政府,则一切可迎刃而解。

”这说明立宪派主张

A.通过革命实现君主立宪B.通过立法实现君主立宪

C.转向寻求反抗道路D.通过外国支持实现君主立宪

38、(4分)粱启超说:

“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

”据此可知,粱启超主要批评当时

A.民族意识淡漠B.民众一盘散沙

C.官民关系不畅D.民众思想愚昧

39、(4分)章炳麟、刘师培等人所主持的《国粹学报》(一九0五年创刊)从表面上看,国粹派是排斥西方文化,提倡中国古学的复兴。

但事实上,他们却把近代西方文化中的许多价值和观念都包括在中国古学之内了。

这主要是由于

A.传统的古中国文化博大精深B.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共性

C.借鉴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做法D.民族危机和时代潮流的推动

40、(4分)“上师尧舜禹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该思想的主要特点是

A.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B.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

C.从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受到启发D.以儒学作为变法的指导思想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计5小题,共计50分)

41、(10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文明成果,“求真理于世界”,努力探索救亡图存之道。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在其自身内在规律的驱使下,伴随着殖民扩张,积极向外扩展。

而中国文化作为小农经济和专制主义的产物,主要是在中华文化圈中循环与发展。

于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被动地向现代文化转变……经过痛苦的选择与艰难的取舍,我们终于逐渐融入现代化浪潮…

——互联网

(1)依据材料一,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如何看待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材料二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术语。

从魏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到郑观应《盛世危言》中的“西学篇”,到20世纪初编著的《新学书目提要》,流行术语的演变,最能折射出社会心理的演变。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以来人们对西学称呼的演变,这种演变反映了什么?

材料三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

其次为政治,历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

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

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提出的国人“觉悟”经历的三个阶段及其实践活动。

这些实践活动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42、(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明代,出现了许多新的名词,反映了飞速发展与变化的社会生活。

明代俗谚道:

苏州样,广州匠。

明代广东人颇为崇尚“奇器”,而番舶贸易的存在及其发展,使广州人可以充分享用来自东、西洋的金银之器。

广州所造锡器,号称天下最良;

广州佛山镇所产的铁锅,更是行销天下。

所谓“苏州样”,即“苏意”,就是苏州已经成为领导天下时尚之都。

凡衣服式样,新鲜、离奇,一概称之为“苏样”;

见到别的稀奇鲜见的事物,也成为“苏意”。

“时玩”则是明代出现的新词,宣德铜器、成化窑器,都是明代的时玩。

时玩之风,滥觞于江南的好事缙绅,最后经徽州那些巨商大贾推波助澜,遂成全社会风气。

同时,沈周、唐寅之画,文徵明、祝允明之书法,无不成为人们收藏的抢手的“时玩”。

“杭州风”一词,也是明代各地相当流行的新词。

这缘于杭州人喜欢掺假,如酒掺灰、鸡塞沙、鹅、羊吹气,鱼、肉注水,织作刷油粉,外面漂漂亮亮,里头却是空心甚至腐败。

明代中期后,随着生产力发展、商业繁荣之后,也有一个从温饱向奢华的过渡。

所谓“新开门七件事”:

诙谐、听曲、游玩、博弈、买春、收藏、花虫鱼鸟。

其中既有大众百姓逗闷的乐子,也有文人士大夫打发闲暇的雅趣。

即生活的享乐化与艺术化。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代新名词产生的原因

材料二清朝中叶以后,出现了来自北方的沙俄和来自中亚的英国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威胁,在对外关系方面也需要通过研究西北史地来辨明形势,寻求安边对策。

鸦片战争的失利反映到史学领域,就是在中国史学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研究外国史地的热潮。

同治以后,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被迫对外开放,有关考察外国史地的撰述逐渐增多,标志着外国史地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当代史的撰述在清朝中期,道咸以来,魏源的《圣武记》以及一些有关鸦片战争的记载,突破了私家修撰当代史的禁区。

晚清史学由于与时代的密切相关而显示出勃勃生机。

新史学思潮出现的标志,是梁启超撰著发表的《新史学》(1902年)等3篇史论。

新史学思潮除了抨击旧史学之外,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主张。

在历史观点上,反对复古倒退,或循环史观,要求以西方进化论为指导,提倡进化史观。

——据史仲文、胡晓林《中国全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史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战国初期,士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

此时的“士”已与出身无关,他们科目来自贵族,也可能起于微贱,其共同的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

战国以前的士受“六艺”教育,文武并重,而战国时期的士基本以学习文化典籍为主,是比较单纯的文士。

他们已经脱离了分封等级制的束缚,能够自由流动。

……很多国家出现了“布衣卿相”,国君礼贤下士,并不计较出身。

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奔走于各国,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队。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变化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43、(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伏尔泰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他还说中国人是“所有人中最有理性的人”……孔子和西方古代贤哲一样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信条,并“提倡不念旧恶、不忘善行、友爱、谦恭”,“他的弟子们彼此亲如手足”。

显然,这就是“博爱”的本义,因而也就和“自由”与“平等”的信条息息相通了。

——摘编自高毅《法国启蒙运动中的“中国热”》

材料二尧、舜为民主,为太平世,为人道之至,儒者举以为极者也。

……孔子拨乱升平,托文王以行君主之仁政,尤注意太平,托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三中国的启蒙运动则是在民族救亡图存的现实压力下展开的。

当时所有中国知识精英几乎有一个共识:

“救亡的唯一途径就是启蒙”,而这个启蒙又是(西方)外来的,不是源自本身,这就导致了没有任何实现可能的极端偏执的“西化论”。

……把矛头指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

也正因为如此,类似于“孝道”“礼教”“男权”“纲常”“名教”等儒家所崇尚的核心价值,就成为五四时启蒙思想家们激烈批判的主要目标。

材料四尽管“启蒙”的批判对象是“具有主宰性地位的传统思想体系”,但“启蒙”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

……一方面,自古以来,儒学思想始终洋溢着对人的高度关注,而由此展开对人的道德情怀、伦理关切和人文精神的阐发和诉求,这些是儒学现代性的基本内涵。

另一方面,儒学的“和谐”“中庸”“仁爱”的价值主题和由此彰显的人文情怀,再次受到关注。

——以上材料摘自李宁宁《启蒙语境中儒学的命运与现代性》

(1)据材料一概括伏尔泰对中国儒学所持的态度,并指出伏尔泰心目中理想的政治模式。

(2)材料二中康有为是如何评价孔子的?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宣传孔子的主要动机。

(3)据材料三指出中国的“启蒙运动”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它的主要目的、主要影响、不足之处分别是什么?

(4)据材料四概括儒学的现代价值。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东西方对儒学持不同态度的主要因素。

44、(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针对社会的急剧变化,各学派热烈争辩,著书立说,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

——人教版《高中历史·

必修三》

材料二、19世纪60—90年代,随着西方军事、经济、文化和政治力量在中国的急剧增长,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裂变,出现了试图在保存中国传统内核前提下的变革运动。

……由于中国传统势力的极其强大,企图变革的、受到西方思想影响的士大夫阶层试图在“托古改制”的旗号下,悄悄进行一场融汇中国传统与近代西方思想的制度变革。

1840年以来中国先进分子长期处于两难境地,他们一直试图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调适点,但却屡屡失败,无从解决这个尖锐的时代矛盾

——高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教训》

材料三、从1978年算起……,我国曾有过两次思想大解放,一1978年,一篇署名文章打破“两个凡是”神话,拉开了第一次思想大解放的序幕。

二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触动姓“社”姓“资”,导致了第二次思想大解放潮流的形成

——节选于《改革开放3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其历史地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19世纪60—90年代中国先进分子试图“找到调适点”的核心主张及其所产生的重大社会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次思想大解放的不同作用。

45、(10分)建立公平合理的理想社会始终是近代中国人的梦想。

材料一太平天国的理想,起码前期,不能说不真诚,但实践的结果却与自己的理想恰相反对。

按照一种人工设计的社会模式来建构社会是危险的,设计的越细,危险性越大——《天朝田亩制度》明文规定每户只能养五只母鸡、两头母猪。

在人类历史上,如此大规模的乌托邦实验确实罕见,或许,这便是太平天国更深远的意义所在。

——雷颐《走向革命·

细说晚清七十年》

材料二维新运动的领导人是学者康有为和梁启超,他们印刷了一系列小册子,重新解释了儒家思想,为帝国体系下发生的巨变进行辩护。

康有为和梁启超并不追求保持中国的农业化社会和文化传统,而是寻求再造中国并使之转变为强有力的现代工业化社会。

——(美)杰里·

本特利赫伯特·

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三陈独秀等倡导“民主”的直接目的,并非立即创建民主政治制度,而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观念,进行民主自由观念的启蒙,为民主政治营造社会基础,从根本上动摇封建主义的根基

——聂家华刘洪森《中国近代史纲》

(1)据材料一,指出《天朝田亩制度》的规定反映出太平天国理想社会模式的哪一突出特点?

史学家为什么把太平天国对理想社会模式的追求称为“乌托邦实验”?

(2)据材料,说明康梁、陈独秀等追求的理想社会与太平天国追求的理想社会有何突出不同?

造成上述不同的根源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