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文言文整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1855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钟山记文言文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石钟山记文言文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石钟山记文言文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石钟山记文言文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石钟山记文言文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石钟山记文言文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石钟山记文言文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石钟山记文言文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石钟山记文言文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石钟山记文言文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石钟山记文言文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石钟山记文言文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石钟山记文言文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石钟山记文言文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石钟山记文言文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石钟山记文言文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石钟山记文言文整理.docx

《石钟山记文言文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钟山记文言文整理.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石钟山记文言文整理.docx

石钟山记文言文整理

【原文】

《水经》云: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

“汝识之乎?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译文】

水经》上说:

“鄱阳湖的湖口有石钟山。

”郦道元认为它下面对着很深的湖水,微风荡起波浪,湖水击拍山石,发出声音好像大钟一样。

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如果把钟磬放在水里,即使有大风浪也不会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

到了唐代,李渤才开始访问那地方,在湖边上找到两块石头,敲一敲,听它的声音,南边的那块声音厚重而模糊,北边的那块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才消失。

他自以为已经找到这石钟山得名的原因了。

但是对这种说法,我更加怀疑了。

石头敲了能够响亮地发出声音,到处都是这样,但独有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日,我从齐安县坐船到临汝去,我的大儿子苏迈要去就任饶州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观察那个人们所说的石钟。

佛寺的和尚,叫一个小孩拿了斧头,在乱石中选了一二块石头敲打它,石头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姑且笑笑,不相信。

到了晚上,月亮很亮,我独自同苏迈坐小船到石钟山下那笔陡的山崖下面。

那绝壁侧着矗立,有千尺之高,好像猛兽,又像奇鬼,阴森森地要向人扑过来;山上寄巢的鹘鸟听到人的声音,也惊得飞了起来,在云霄间喳喳地叫;又有一种宏亮的声音从水上传来,嗡嗡地像敲钟的声音响个不停。

船夫大惊起来。

我慢慢地探察这个声音,原来山下都是石洞石缝,也不知道那石洞石缝有多少深浅,微波涌入洞里,水波荡漾因而产生这种声音。

我们的船回到两座山的中间,将要进入港口,有一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间,那石上可以坐百来个人,石头中间是空的,有很多窟窿,窟窿吞进吐出江风湖水,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刚才的噌吰声音相呼应,好像音乐在演奏。

我于是就笑着对苏迈说:

“你知道这声音吗?

噌噌吰吰的是周景王的无射钟,窾坎镗鞳的是魏庄子的歌钟呀。

古代的人称这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

事情没有亲眼看见亲耳听到,就主观臆断它有或者没有,可以吗?

郦道元的所见所闻,大概与我一样,但是他说得不详细;当官的人又总不肯驾着小船黑夜停泊在绝壁下面,所以不能了解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渔人和船工虽然知道情况,却不能用文字表达出来。

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啊。

而浅薄无知的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还自以为探得了事情的真相。

我所以记下这件事,叹惜郦道元的说明太简单,并且笑话李渤的知识浅薄。

【内容主旨】

本文记录了作者考察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的过程,文中的叙事,议论皆由探寻石钟山命名的来由而发,卒章显志,先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观点,再用“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的一叹,一笑点写自己的写作意图。

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段,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解释表示怀疑。

第二段解疑,通过实地考察去探究石钟山命名的真实缘由。

属记叙部分。

第三段得出结论,即事情如果没有亲眼看见,亲耳听到就不能凭主观臆测去推断它的有无。

属议论部分。

 

【写作手法】

《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然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

作者以“疑——察——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

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

本文第一句就提郦道元的说法,提出别人对此说的怀疑,这种怀疑也不是没有根据,而是用钟磬作的实验为依据。

这就为文章的第二段中作者所见的两处声源——石穴罅和大石当中流——作铺垫,从而发出“古之人不余欺也”的慨叹。

在文章最后又一次慨叹郦元所说虽对,但太简单了,让世人不能真正明白。

而对李渤扣石聆之以此推石钟山得名原因的作法,作者在第一段就表示“余尤疑之”,第二段中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作者对此种验证方法仍是“笑而不信”。

待实地考察,得出真相之后,在第三段中,作者又回扣前文“笑李渤之陋”。

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发,夹叙、夹议,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是为因事说理的千古明篇。

补充整理文言文基础知识

一、通假字

①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同“含糊”,重浊而模糊)

②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晚上)

二、古今异义

1.空中而多窍

古:

中间是空的;今:

天空上。

2.自以为得其实

古:

那事情的真相;今:

实际上。

三、一词多义

1.鼓

①噌吰如钟鼓不绝(鼓,名词)

②微风鼓浪(振动,掀起,动词)

2.莫

①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日落的时候,名词)

②故莫能知(没有人,否定性无定代词)

3.自

①自以为得之矣(自己,代词)

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介词)

4.焉

①彭蠢之口有石钟山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那里)

②硿硿焉(相当于“然”,“地”、“……的样子”,形容词词尾)

③微波入焉(相当于“于是”,即“到那里”,兼词)

④如乐作焉(无义,表陈述语气词,助词)

5.余

①余韵徐歇(剩余的,形容词)

②余尤疑之(我,代词)

6.得

①得双石于谭上(得到,找到,动词)

②固得观所谓石钟者(能够,助动词)

7.搏

①水石相搏(击,拍,动词)

②森然欲搏人(扑向,动词)

8.绝

(1)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陡峭

(2)噌吰如钟鼓不绝 停止,消失

9然

(1)然是说也 然而

(2)石之铿然有声音 ……的样子

10.而

(1)扣而聆之 表承接

(2)余固笑而不信也 表并列

(3)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表转折

(4)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表因果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乘着船)

②大石侧立千尺(侧,在旁边)

③事不目见耳闻(目,亲眼;耳,亲耳)

④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里,在晚上)

(二)名词作动词

①而此独以钟名(名,命名,取名)

(三)使动用法

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响)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②此鹳鹤也

③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④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⑤此世所以不传也

(二)省略句

①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而况石乎!

②磔磔(于)云霄间

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于)绝壁之下

(三)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即“不欺余”)

②余是以记之(“是以”即“以是”)

(四)定语后置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即“铿然有声之石”)

(五)介词结构后置

①得双石于潭上

②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③而大声发于水上

六、一词多义:

1、而:

扣而聆之(表顺接)

徐而察之(表修饰)

空中而多窍(表并列)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表转折)

人而无仪《相鼠》(表假设)

2、焉:

箜箜焉(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

微波入焉(兼词,于此)

4、因: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趁机)

因笑谓迈曰(于是)

七、重点词义:

1、水石相搏(击、拍)

2、桴止响腾(传播)

3、余尤疑之(更加)

4、所在皆是也(这样)

5、适临汝(往)

6、余方心动欲还(刚才)(心惊)

7、则山下皆石穴罅(缝隙)

8、涵澹澎湃而为此也(形成)

9、与向噌洪者相应(先前)(应和)

10、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

11、此世所以不传也(…的缘故)

①词类活用:

A使动,例: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鸣,使之鸣。

B名词做动词:

例1.“而此独以钟名”。

名,命名。

例2.“枹止响腾”。

枹,用鼓槌敲击。

C形容词作名词:

例:

“枹止响腾”,响,声音。

D名词作状语:

例:

“目见耳闻”。

目,用目,耳,用耳。

②古今异义:

“自以为得其实”,其实,那事情的真象。

③焉的用法:

A指示代词,那里,这里。

例:

心不在焉。

B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例:

1且焉置土石?

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C兼词,于之,在哪里。

例:

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

D语气助词,啊,呀。

例:

1于是余不叹焉。

2如乐作焉。

E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的样子。

例:

硿硿焉。

 

关于石钟山的资料

石钟山位于鄱阳湖出口长江南岸,属湖口县双钟镇,石灰岩质,位于镇南的叫上石钟山,位于镇北的叫下石钟山,相对高度只有50多米。

关于它命名的原因历来有三种意见,

(一)风水声如钟,认为山下缝隙洞穴与“风水相吞吐”发出敲钟的声音。

北魏郦道元与北宋苏东坡就是持此说。

(二)石声如钟,由于此山是石灰岩质,内中石钟乳、石柱、石笋等,用槌敲打,也会发音。

唐代李渤持此说。

(三)山形如钟。

《石钟山志》记载:

“上钟崖与下钟崖,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

”清代的俞樾就持此说,他在《春在堂笔记》中记着:

每冬日水落,则山下有洞门出焉。

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洞中宽敞,左右旁道可容千人。

……壁上镌“丹房”二字,且多小诗,语皆可喜。

如云:

“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人世无人识。

”“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

”无年代姓名,不知何人所作。

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

故得钟名。

 

文学常识:

纪年法:

(一)干支纪年法,干即天干,共十位: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共十二位: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一干一支互相结合以纪年,六十年一轮。

(二)帝王年号纪年法:

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

汉武帝起有年号,后多用年号记年。

如开元,天宝为唐玄宗的年号。

(三)王公年次纪年法,这种纪年法多在春秋,战国时代。

如赵惠文王十六年,鲁孝公三十七年等,以元、二、三等序数记。

(四)星岁纪年法:

星指岁星(木星),岁指太岁。

又分岁星纪年法和太岁纪年法。

岁星纪年法即根据岁星在十二星次中的位置纪年。

十二星次名称自西向东依次为:

星纪、玄枵、诹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

12年一轮。

太岁纪年方向与岁星纪年相反,名称更为繁复。

1.文章内容结构:

第一段,主要叙述关于“石钟山”命名由来的两种说法,然后分别提出质疑,为下文作者亲临其境进行探究提供了依据。

第二段,写作者亲临石钟山和探究石钟山得名原因的经过,作者在这段里生动细致地叙写了亲自探究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对“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第三段,写作者探访得实后的感想:

凡事须亲历而不可主观臆断,点明了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本文以石钟山得名由来作为线索。

先“疑”,后“探”,再“断”,最后是“叹”。

文章结构严谨,脉胳清楚,记叙、写景、议论紧密结合,是宋人游记常用的写作方法。

本文的特点是记叙内容容量大而条理分明,写景奇特,真切动人,而通过对石钟山命名的探索,阐明了“臆断”有害于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臆断”的方式又是多么谬误和浅陋可笑。

这种议论,确定能给人以启发。

2.文章特色:

《石钟山记》贵在由名质实,实地考察,表明了苏轼不泥古而崇实的精神。

文章不虚耗笔墨,为写景而写景,而是结合记叙,即事明理,深入浅出地议论,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至于写景,作者又紧紧抓住景物的特色,作气氛的点染,写出自己的感受,如写暮夜乘舟探绝壁一段,绘形绘声,情景事例,描写十分细腻、真切,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3.整理文言文基础知识:

(1)词类活用:

A使动,例: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鸣,使之鸣。

B名词做动词:

例1:

“而此独以钟名”。

名,命名。

例2:

“桴止响腾”。

桴,用鼓槌敲击。

C形容词作名词:

例:

“桴止响腾”,响,声音。

D名词作状语:

例:

“目见耳闻”。

目,用目,耳,用耳。

(2)焉的用法:

A指示代词,那里,这里。

例:

心不在焉。

B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例1:

且焉置土石?

例2: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C兼词,于之,在哪里。

例:

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

D语气助词,啊,呀。

例1:

于是余有叹焉。

例2:

如乐作焉。

E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的样子。

例:

硿硿焉。

 

基础练习

1.“虽”的常用义有:

A虽然B即使。

辨析下列各句“虽”的词义,填入序号。

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③虽知而不能言()

④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⑤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⑥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2.从下列每组句子的加点词中找出两个意义相同的,将其序号填入括号内。

①终()与()

A.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B.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D.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②焉()与()

A.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B.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C.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

D.与向之者相应,如乐作焉

③然()与()

A.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3.下列句子中均出现名词作状语现象的一组句子是()

①大石侧立千尺

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④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⑤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⑥郦元之所见,殆与余同

⑦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⑧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⑨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⑩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A.①③⑤⑦⑨⑩B.②④⑥⑧⑩

C.①②④⑤⑧⑩D.①②③⑤⑧⑩

4.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字的作用及含义,将序号填入相应的括号中。

A.表承接关系,不译

B.表并列关系,不译

C.表转折关系,“可是”,“却”

D.表因果关系,因而

E.表修饰关系,不译

F.表假设关系,“如果”

①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②余固笑而不信也()

③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④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⑤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⑥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⑦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⑧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⑨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⑩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5.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

A.现在把钟磬放在水里,虽然有大风浪也不会发出声音,何况是石头呢!

B.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有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鸣响,何况是山石呢!

C.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有大风浪也不会发出鸣响,更何况是石头呢!

D.如果把钟磬放在水里,虽然有大风浪也无法使它发出鸣响,何况是山石呢!

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A.渔人和船工虽然知道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却不能说出来

B.渔人和船工即使知道石钟山得名的原因,也不能说出来

C.渔人和船工虽然知道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却不能用文字表达出来

D.渔人和船工即使知道石钟山得名的原因,也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

③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A.郦道元的所见所闻,大概同我一样,但是说得不详细(因而别人不能理解)

B.郦道元的见解,大致和我一样,却说不够详细(因而别人无法理解)

C.郦道元的所见所闻,可能同我一样,但用文字表达它不够详细(因而无法理解)

D.郦道元的看法,几乎和我一样,而且说得不详细(因而别人不能理解)

二.课内阅读: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

“汝识之乎?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1.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①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②送之至湖口

③徐而察之

④汝识之乎

⑤周景王之无射也

A.①⑤用法相同,②③④用法相同。

B.①②③用法相同,④⑤用法相同。

C.①③用法相同,②④⑤用法相同。

D.①②③④⑤用法全不相同。

2.下列各句中的“得”,意思是“收获”的一项是()

A.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B.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C.此余之所得也

D.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

3.下列句子,是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余固笑而不信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D.马之千里者

4.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A.我从齐安坐船去临汝,大儿子苏迈要赶到饶州的德兴县当县尉

B.我从齐安坐船去临汝,大儿子迈苏要去饶州的德兴县

C.余下齐安的船,要去临汝,并且大儿子苏迈将要去饶州的德兴县去做县尉

D.余下的船从临安出发,并且大儿子苏迈要去饶州的德兴县

5.不是“余心动欲还”的原因的一项是()

A.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B.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C.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中者

D.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6.对这一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探究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是“余尤疑之”。

B.到绝壁下,作者看到和听到的景象令人可怖。

C.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是因为微波冲击石洞和风浪冲击大石的小孔而发出似钟的声音。

D.作者用典故作比,说明山由钟名。

三.课外阅读:

阅读苏轼的《喜雨亭记》,然后回答文后各题。

亭以雨名,志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

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

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歧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

“五日不雨可乎?

”曰:

“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

”曰:

“十日不雨则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

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亭者,皆雨之赐也。

其又可忘邪?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歌曰:

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孺;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一雨三日,伊谁之力?

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

吾以名吾亭。

1.诵读时,句内停顿不当的一项是()

A.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B.雨麦/于歧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C.五日不雨/则无麦。

D.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项赐之以雨。

2.“亭以雨名,志喜也”的“志”,与下列句中的“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B.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C.此情此景,永志不忘。

D.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

3.下列短语中的“弥”字,与“弥月不雨”的“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弥天大谎B.弥补漏洞

C.欲盖弥彰D.四际渺弥

4.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②一雨三日,伊谁之力?

③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

④今天不遗斯民,始早而赐之以雨。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却相同。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吾庭适(恰好)成。

B.一雨三日,伊(此)谁之力?

C.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劝人饮酒)而告之……

D.岁且荐饥,狱讼繁兴(繁荣兴旺),而盗贼滋炽。

6.下边的句子,正确的意思是()

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A.让老天降下珍珠,寒冷的人不能把它当衣穿;让老天降美玉,饥饿的人不能把它当饭吃。

B.假如老天降珍珠,寒冷的人不能把它当衣穿;假如老天下宝玉,饿的人不能把它当饭吃。

C.让老天降下珍珠,寒冷的人不得不把它看作衣服;让老天降下美玉,饥饿的人不得不把它当成粮食。

D.假如老天降珍珠,寒冷的人不得不把它看作衣服;假如老天下宝玉,饥饿的人不得不把它当成粮食。

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本篇的“文眼”是“亭以雨名,志喜也”;标题应为《喜雨亭记》。

B.本篇的“文眼”是“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标题应为《喜雨亭记》。

C.本篇的“文眼”是“亭以雨名,志喜也”;标题应为《喜雨志》。

D.本篇的“文眼”是“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标题应为《喜雨志》。

8.第一段引用周公、汉武、叔孙的典故,其主要意图是()

A.为了证明“古者有喜,则以名物”。

B.为了证明“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C.为了表明作者以雨名亭以志善的做法,是继承传统习俗和古代遗风。

D.为了表明作者以雨名亭以志喜的做法,又比先祖略胜一筹。

9.对第二段的理解和分析,不够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先交代建亭的时间、地点、目的及周围环境等,然后又写春早盼雨的内容,两者之间转换突兀,衔接生硬。

B.本段对春早盼雨的记叙很有层次,在记叙中逐步渗透了人们转忧为喜的感情,将记叙与抒情自然地融为一体了。

C.本段写人们喜逢甘霖的庆贺之状,可谓简洁而具体,寥寥数语,便写出了官吏、商贾、农夫、忧者、病者等各层各类人物表达喜悦的不同方式和不同地点,排偶之妙,用词之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