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理据看英汉语词翻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18638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文化理据看英汉语词翻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从文化理据看英汉语词翻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从文化理据看英汉语词翻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从文化理据看英汉语词翻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从文化理据看英汉语词翻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从文化理据看英汉语词翻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文化理据看英汉语词翻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从文化理据看英汉语词翻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文化理据看英汉语词翻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从文化理据看英汉语词翻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23)。

这种联系如果是任意的,就是无理据的;

如果不是任意的,就是有理据的。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语言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

他认为任何语言中的符号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绝对任意的,即符号的施指(signifying)和所指(signified)之间的联系是无理据的(unmotivated);

一种是相对任意的,即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是相对来说有理据的(motivated),而且“任何语言中只有某些符号是绝对不可论证的”(赵蓉晖,2005)。

  1.语词的文化理据

  所谓语词,指词和词组。

词组的范畴包括各种固定说法、习惯用语和俚俗语。

  语词的理据(motivation)指的是事物和现象获得名称的依据,说明词义与事物或现象的命名之间的关系。

语词的理据能够使人了解词义构成与发展的逻辑依据和词内诸词素之间的深层语义关系,是语义学一个重要而又复杂的问题。

许多学者对语词理据的概念都有所定义。

邵志宏(1997:

4)就指出,所谓语词的理据指的是事物和现象获得名称的依据,说明词义与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关系。

曹炜(2001:

54)也谈到,所谓词义的理据,是指词义形成的缘由,它是从发生学角度来探求词义的来源的。

许余龙(2001:

137)则认为,词的表达性与意义之间有时具有某种内在联系,我们可以从这些表达形式中推断出词的含义,这就是所谓的词的理据性。

虽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语词的理据进行定义,但是我们理解语词理据的核心应该是阐释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之间的联系。

  最早对语词理据展开详细讨论的是英国语言学家、语义学奠基人之一乌尔曼,他在对多种语言进行深入细致、全面系统的考察和研究的基础上,把词划分为隐性词(opaqueword)和显性词(transparentword)两大类。

他认为:

“每一种语言都包含有语音与语义之间毫无联系的约定俗成的隐性词,同时也含有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有理据的、因而是显性的词语。

”可见,在语词的产生机制之中,既有任意性的成分,也有理据性的因素,任意性与理据性是并存的。

在《语义学》一书中,他将语词的理据分为三类,即语音理据(phoneticmotivation)、形态理据(morphologicalmotivation)和语义理据(semanticmotivation)。

他认为,语音理据是绝对理据,形态理据和语义理据是相对理据(Ullmann,1983)。

而一些语言学家认为词源理据(etymologicalmotivation)也是其中一种类型(周颖,2006)。

笔者赞同将英语语词的理据分为语音理据、形态理据、语义理据和词源理据四种类型,并且认为,理据有词内理据和词外理据之分,词内理据即语音理据、形态理据和语音理据,词外理据即词源理据,包括文化理据。

  语言既是传达信息的工具,同时也是传承文化的载体,而语词的理据则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语词作为指称事物的符号,是语言当中最能反映文化特征的部分,正如陈原(1980)所说:

“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词汇,常常最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

……从语言现象的发展和变化中,能够看到社会生活的某些奥秘。

”如果说语词是社会文化的镜像,那么,理据就是语词的文化特征的内在表现,是语词民族性的一个重要标志。

不同的语言代表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社会文化,孕育了不同的理据;

理据与语词之间、理据与语义之间是相互关联、互为因果的;

语词(即形式)和意义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

意义是语词的内核,语词是意义的表现形式,而理据既是语义生发的动因,同时又是语词产生的由来,可以说,理据对语词的形式和意义具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

  每一种语言都同特定民族的历史有着特殊的“血缘”关系,而语词的理据就产生于特殊的历史、地理和人文环境之中,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社会风俗、认知特点和审美习惯等文化因素的折射和呈现,所以,理据荷载着各民族的文化信息,浓缩着各民族的文化景观,反映出各民族的人文心态,代表着不同语言的文化背景,具有鲜明、独特的民族特点。

因此,了解了语词的理据,就等于了解了语词所蕴含的文化,也就可以准确地了解语词的意义。

  2.语词的文化理据与翻译

  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起作用的是语义而不是理据,语义是交际双方相互理解的桥梁,是显性的,而理据是隐藏在语词背后的东西,是隐性的,因此,只要掌握语义,就具备了交际的必要条件,可以达到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的目的,而无须对理据有确切的了解。

翻译是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

如果仅仅把这种转换看作是意义的传递,那么,对源语语词的理据似乎可以不作考虑,只要将语符表层的指称意义准确地传达出来也就足够了。

但是,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撇开源语所蕴含的文化理据而纯粹译意是很不可取的,因为,语言是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文化孕育了语言,文化是语言所反映的对象,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作为语言生命的基因,理据记录着语词产生、变异和发展的脉络,蕴含着丰富、复杂的文化信息,包括历史、地理、社会、政治、经济、宗教、风俗、民情,以及思维方式、认知特点、审美习惯、命名取向等等,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最能体现出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文化的特点,是使得各民族语言呈现出独特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翻译时,译者应在考虑译语读者可接受性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移植语词的文化理据所赖以存在的语言形式,以忠实地反映原文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色彩,再现原文的异域情调。

否则,就会切断译语读者通向源语文化的桥梁,削弱甚至抹杀源语的民族文化的特征,处理不当,还会造成意义和意味的失真走样。

  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

巴思内特(1994)曾形象地把语言比作“文化有机体中的心脏”,并指出:

“如同在做心脏手术时不能忽略心脏以外的身体其他部分一样,我们在翻译时也不能冒险将翻译的言语内容和文化分开来处理。

”所以,翻译,从本质上而言,是两种不同文化的沟通和移植。

介绍异域文化,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是翻译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国人民应该知道外国的文化遗产,外国也应该了解中国有多么丰富的文化遗产。

所以,在汉译英时,译者应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形象,要以忠实的翻译“信”于中国文化的核心。

中国文明的精神。

这不仅仅是一个翻译中国文化遗产的问题,还涉及忠实传达中国文化的价值、灵魂,传达中国人的人生,他们的乐与悲、爱与恨、怜与怨、喜与怒。

反过来,英译汉也是同样的道理。

可见,翻译不能只管语言的表层意义,而不顾语言当中所蕴含的文化。

  中英两个民族远隔千里,社会文化殊异,因此,英汉语词各有自己的来源,在语词产生的理据上有很大的不同,致使英汉语言的表现形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各自表现出独具的特色。

这从下面的例子可以得知:

  2.1理据与地理环境

  

(1)springuplikemushrooms(雨后蘑菇):

蘑菇是英国常见的植物,所以英语以之来比喻事物发展很快。

  

(2)雨后春笋:

中国盛产竹子,所以用竹笋作喻体,比喻事物大量涌现和蓬勃发展。

  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自然环境。

地理、气候、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对人类的概念和表现系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国所拥有的山川风物跟另一国的不同,在一国常见的物产,在另一国却不多见,甚至根本不存在。

所以,在表达一个意思的时候,一种语言常以某物作比,而另一种语言却以他物作喻,这就造成了不同语言的语词所产生的理据不一样。

  2.2理据与社会历史

  (3)burnone’sboats(过河烧船):

据记载,古罗马的凯撒大帝,带兵乘船渡河作战,过了庐比根河后,便下令把船只烧毁,以断士兵退路,使士兵下定决心,决一死战。

  (4)破釜沉舟:

据《史记?

项羽本纪》记载,楚霸王项羽“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以上两个语词分别来源于不同的历史典故,但喻义相同,都喻指“不留后路,下定决心干到底”。

英汉两个民族有着不同的社会历史,各自都有自己特定的人物和事件,因此,语言表达方式便带有鲜明的本民族历史文化的色彩,这是语言具有文化个性的一个明显标记。

  2.3理据与生活习俗

  (5)packedlikesardines(挤得像沙丁鱼罐头):

沙丁鱼罐头在西方是常见食品,罐头盒不大,扁形,沙丁鱼叠得整整齐齐,紧紧地把盒子塞得满满的,于是人们便用来形容非常拥挤的状况。

这就是该语的理据。

  (6)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葱拌豆腐在中国是一种家常菜。

葱是青色的,豆腐是白色的,两者混在一起,青色和白色相间,格外分明。

该歇后语采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意指清白无污点。

该语的理据就源出于此。

  语言表现生活,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汲取养分。

生活习俗对语言的表达系统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每一种语言都深深地打上了本民族生活习俗的烙印。

这是一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区别于其他语言表达方式的显著特征,是所谓“异国情调”的具体表现。

  2.4理据与宗教信仰

  (7)kissofdeath(致命之吻):

语出《圣经》,犹大以接吻为暗号出卖耶稣,致使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喻指表面有益而实际上有害的东西或行为。

  (8)三生有幸:

“三生”来源于佛教,指前生、今生、来生。

该语词形容机遇非常难得。

  宗教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西方的宗教信仰不同。

在中国,佛教和道教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国人的影响可谓根深蒂固,所以,许多语词来源于佛教和道教;

西方人大多信仰基督教,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基督教文化,因此,出现了很多与基督教有关的语词。

这种差异是构成英汉语言各具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

  2.5理据与神话故事

  (9)sourgrapes(酸葡萄):

语出《伊索寓言》,说是狐狸想吃葡萄,可葡萄高高挂在棚架上,狐狸够不着,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

喻指“聊以自慰”。

  (10)精卫填海:

神话传说炎帝之女在东海被淹死,灵魂化为名叫“精卫”的小鸟,常衔西山的小石、树枝去填东海。

比喻不畏困难,意志坚决。

  各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都产生了许许多多优美的神话故事,并由此衍生出大量的习语典故。

这些习语典故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印记,它们使得各民族的语言充满了情趣和活力,具有生动性、形象性和表现力。

  2.6理据与典籍作品

  (11)Catch-22(第二十二条军规):

出自美国作家约瑟夫?

海勒的同名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

根据军规,如飞行员精神失常,可获准停止执行飞行任务;

但第二十二条军规又规定,如飞行员能自己提出申请,则证明其脑子正常,从而不得豁免飞行任务。

喻指无法摆脱的困境。

  (12)阿Q精神:

出自鲁迅著名小说《阿Q正传》。

主人公阿Q受了屈辱,不敢正视,反说自己是“胜利者”,以自我安慰。

喻指“精神胜利”的典型心态。

  各民族都有自己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典籍作品,这些典籍作品中所描写的风物情景,所反映的社会百态,所表现的人和事等等成为语言汲取养料的重要来源,从中产生的语词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的意味,构成了各民族语言表达方式的鲜明独特性。

  2.7理据与审美取向

  (13)blacktea和“红茶”都是指同一种茶。

英语因该茶叶的颜色黑而称其为“黑茶”,汉语以该茶叶泡出的水颜色红而冠之以“红茶”。

英汉观察的着眼点不同,对事物的命名则有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