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18754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62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精品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精品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精品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精品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精品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精品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精品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精品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精品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精品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精品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精品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精品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精品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精品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精品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精品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精品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精品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精品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一方面须有较大的作坊主或商人,即最早的资本家;

另一方面是有人身比较自由的雇佣劳动者,即雇佣工人。

一方把别人的劳动力作为商品购买,另一方是把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两者在市场上结合起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发生了。

3、公元619年,唐政府颁布法令,规定百姓年满五十者,皆免课役。

唐朝均田制规定,老男、残疾授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授口分田三十亩。

这表明唐朝前期

A.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B.抑制土地兼并

C.重视百姓的养老问题D.百姓赋税过重

材料中有两处信息,一是免除五十以上老人的徭役,而是对孤寡老人授田;

和在一起就能看出唐代初期政府比较重视老人的生活问题,故C项正确;

A项与史实不符;

B项不是本材料的主旨;

D项说法明显错误。

唐代均田制

4、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芍陂

【答案】A

水利工程

5、中国古代素以手工业发达著称,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下列关于古代手工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A.汉代景德镇成为闻名天下的“瓷都”

B.商周是古代中国青铜铸造业的鼎盛时期

C.马王堆素纱禅衣反映了古代棉纺织业的高超技艺

D.家庭手工业是推动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主要因素

制瓷业的成就

【名师点睛】手工业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

①新石器时代:

纺织技术就已经萌芽,已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②商朝,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

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为“妇功”;

③西汉丝织技术精湛,远销地中海,被称为“丝国”(丝绸之路)(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堪称杰作);

④唐朝官营纺织业有相当大规模,私营纺织作坊兴起(绫机);

⑤宋朝,纺织业有更大发展,棉纺织业得到推广。

⑥明朝出现“花机”(花楼机);

明清时期,江南的纺织业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2)冶金业:

①冶铜业:

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司母戊鼎是精美青铜器;

②冶铁业:

春秋末期出现,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

汉代冶铁技术不断提高,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南北朝时发明灌钢法。

(3)制瓷业:

①东汉时期,制瓷技术逐渐成熟。

②唐朝青瓷、白瓷等技术进一步发展(越青邢白)。

③宋代瓷窑遍布全国,出现五大名窑。

④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粉彩瓷、珐琅瓷争奇斗艳。

6、“重农抑商政策是否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短期看,应该如此。

由于重农抑商,资本积累速度会放慢。

但是,从长期看,则恰好相反。

资本积累周期越长,积累规模将变得更加巨大。

经济史料支持这种逻辑分析。

”对这段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没有阻碍经济的发展B.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C.对于重农抑商政策应该客观地分析D.从经济史发展的角度应该肯定重农抑商政策

该题对重农抑商政策做了一分为二的分析,分为长期和短期视角,故A项说法错误;

也不能说该政策就阻碍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

题中看法比较客观全面,故C项正确;

从经济史发展角度,也就是题中的长期视角来看,该政策是值得肯定的,故D项符合题意。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

【名师点睛】漫画理解“重农抑商”政策

该漫画反映了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在封建社会前期,有利于封建自然经济的发展;

到了明清时期,则阻碍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7、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

按规定,“诸行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

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商业的发展·

宋代商业发展

【名师点睛】运用图示法理解“市”“坊”的发展与演变

8、历史学家罗荣渠指出:

“英国发展的领先地位是17、18两个世纪中逐步形成的。

”促成英国这一“领先地位”的因素不包括

A.工业革命兴起B.垄断组织产生C.海外殖民扩张D.民主制度确立

该题属于史实记忆型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核心史实的记忆与再现的能力。

该题考查英国在近代崛起的诸多因素,时间的要求是17、18两个世纪,工业革命在18世纪中后期在英国率先开始,故A正确;

垄断组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在19世纪末出现的,故B项不包括,符合题意;

18世纪中叶英国先后打败荷兰、法国后称霸海上,故C项包括;

英国在17世纪末即确立近代君主立宪制度,故D包括在内。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垄断组织

【名师点睛】英国能够确立世界殖民霸权的原因

(1)政治制度优势: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较早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2)经济实力优势:

通过圈地运动和海外殖民掠夺,扩大资本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3)强大军事优势:

摧毁西班牙“无敌舰队”,英荷战争摧毁荷兰的殖民优势,确立海上霸权。

9、英国工业革命被誉为“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一幅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

这主要说明英国工业革命

A.比古代神话还神奇B.带来了严重环境污染

C.促进了社会的发展D.沉重打击了宗教势力

历史影响

【名师点睛】从新史观的角度认识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两次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明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

(3)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进程,带来了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社会生活上的文明化。

(4)从社会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的问题、城市化问题、严重的集群性的社会问题、特殊人群的生活保障、医疗健康、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等。

(5)从生态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也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10、1500年以后,物价很快开始迅速上涨。

在这个世纪里,整个欧洲大陆的物价平均上涨了4倍。

这一现象

A.促进了美洲的开发B.表明西欧成为世界的贸易中心

C.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由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引起

【答案】D

材料中反映的主题是新航路开辟之后带来的欧洲大陆物价上涨的问题,这时由新航路开辟引起的欧洲市场的价格革命造成的,故D项正确;

贵金属是从美洲等地掠夺来的,故A项错误;

材料中并没有提及世界贸易问题,故B项与材料无关;

为世界市场奠基的是新航路开辟或者商业革命,而不是价格革命,故C项说法错误。

新航路的开辟·

【名师点睛】运用图示法理解“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的前因后果

11、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两个世界文明汇合5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

由此可知

A.该学者关注殖民掠夺的后果B.“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非洲

C.黄金和白银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D.该会议讨论的是英国人登陆美洲的意义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历史评价

【名师点睛】西欧国家早期殖民扩张的多重影响

(1)对世界市场:

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到拓展,越来越多的国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促进了世界的一体化。

(2)对殖民国家:

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对殖民地:

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

殖民扩张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殖民地的发展进步。

(4)对国际关系:

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引起殖民争霸战争。

 

12、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有人说它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这里的“花”和“柳”分别是指

A.近代军事工业和近代民用工业B.重工业和轻工业

C.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D.国家富强和新的经济因素及阶级力量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

【名师点睛】近代化史观下的洋务运动

(1)思想上:

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最早的现代化思想,动摇了“礼仪至上”的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权威地位,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2)经济上:

洋务派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和工艺,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3)外交上:

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

(4)军事上:

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5)教育上:

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

13、清政府谕令“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表明清政府已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这一政策的调整发生在

A.鸦片战争之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C.甲午战争之后D.辛亥革命之后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于19世纪末期,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政府迫于严重的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以收取更多的商业税收,解决财政危机问题,故C项符合题意。

初步发展的原因

【名师点睛】民族资本主义的“三个三”

三个产生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

三次发展机遇——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辛亥革命的推动、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三大障碍——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

14、“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

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对“断发”问题理解表述正确的是①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提出“断发”主张②“断发”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③人们的平等观念有了某些增强④革命引起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剪辫

15、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材料中反映了人们生活的日用品大多数来自洋货,说明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故C项说法正确;

近代中国没有主动开放的心态,故A项说法错误;

近代的自然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

《南京条约》中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故D项错误。

自然经济解体

【名师点睛】晚清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特点

(1)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动力主要来自近代企业的冲击和西方的经济侵略。

(2)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和程度在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东南沿海尤其是通商口岸远比内地迅速。

(3)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4)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不是商品经济成熟发展的结果,因此在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中一直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

16、列宁指出: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

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的分配。

现实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对此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列宁否定了新经济政策的历史作用

B.材料中的“错误”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D.战时共产义政策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名师点睛】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

“战时共产主义”,即运用军事的手段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事实证明这一做法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但不能因此否定这一政策,它在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新生政权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只是战争状态消除之后,应该及时停止这一政策。

17、罗斯福新政是在面临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全面来临的时代,在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再也不能适应生产力巨大发展的时候开辟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他从金融、工业、农业、社会救济等方面主要是解决

A.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B.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C.市场与计划的矛盾D.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题干中问到罗斯福新政着力解决的问题,这就等于是问美国严重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即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故D项符合题意;

而罗斯福不可能改变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故A项说法错误;

阶级矛盾的缓和只是新政的部分手段而已,故B项不合题意;

C项也没能结合美国当时的危机爆发原因,错误。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

爆发原因

【名师点睛】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18、20世纪80年代,美国总统里根执政时期的经济政策被称为“里根经济学”。

其主要措施包括支持市场自由竞争、降低税收和公共开支、降低政府对企业经营的控制等。

该经济思想

A.与罗斯福新政的思想一脉相承B.是美国“新经济”出现标志

C.背离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道路D.是解决经济“滞胀”的探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

李根经济学

【名师点睛】图示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变化

19、对下表中数据变化的解释准确的是农轻重产值比重变化表(%)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60年

21.8

26.1

52.1

1962年

33.3

30.3

36.4

A.“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B.“大跃进”运动提高农业和轻工业产值

C.“人民公社化运动”调动了农民积极性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实施的结果

该题属于图表类材料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并分析理解的能力。

表中反映的核心信息是从1960年开始的两年间,经济结构中重工业的比重明显下降,农轻工业比重有所上升。

依据时间背景,属于八字方针对错误探索的调整的结果,故D项正确;

三大改造的实质是所有制的根本变革,故A项错误;

大跃进不会提高农业和轻工业的产值,故B系那个错误;

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农民积极性,故C项错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八字方针

20、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我国农业产量迅速增加。

而在1953年我国从个体生产变成集体生产时,农业生产率也快速增长。

这是因为二者都

A.进行了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调整B.建立在经济恢复发展的基础上

C.满足了当时农业发展的现实要求D.顺应了当时国际经济发展潮流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1、从1973年开始到1982年,农业投资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基建投资总额中一直占27%左右。

苏联对农业投资的数额,在当时世界各大国中居首位。

由此可见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B.农业问题成为阻碍苏联发展的关键

C.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是农业D.苏联的农业问题已得到了有效解决

根据题中的时间可以确定当时苏联已经处在勃列日涅夫领导时期,故A项不合题意;

苏联之所以在农业投入这么多,因为农业是基础,但却常年阻碍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工业,故C项说法错误;

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错误。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22、“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

这表明我国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材料中缩减的是住宅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但没有标明基本建设投资总额减少,故C项说错误;

由此可以推断出生产性建设投资大幅提升,故A项说法正确;

B项说法在材料中得不出;

D项说法错误。

一五计划

【名师点睛】“一五”计划的特点和实质

(1)特点:

①改造与建设并举。

(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②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③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④渐进性和长期性。

⑤一体(主体:

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相辅相成。

(2)实质:

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23、以下是1956-1964年我国工业与农业的发展趋势示意图。

根据如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国家实行的纠“左”措施使工农业比例趋于平衡

B.自然灾害是导致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C.优先发展农业使1961年后农业产值增加

D.“一五计划”的实施使1960年工业出现峰值

该题属于图表类材料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和调用史实加以理解的能力。

图中的转折点在1960年国家实施“八字方针”,从而使工农业的结构比例趋于平衡,故A项说法正确;

农业产值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故B项错误;

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

工业在1960年的峰值与大跃进有关系,故D项错误。

24、2013年中国新一届国家领导人换届后,有网友从网上找到了与他们有关发表于上世纪90年代的著作及目录,据此推测该书的主题应是

A.清算“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B.对外开放的辉煌成就

C.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与发展D.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90年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25、下图介绍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介绍信

兹有本校胡世厚同志因返里事去河南洛阳,携带通用粮票20斤,希沿途军警查验放行是荷。

此致敬礼(限2月5日作废)

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印章)

1963年1月10日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D.国家工作人遵纪守法

材料中的主旨是国家当时由于物资供应比较紧张,实行粮食凭票供应,从本质上来说属于经济经济体制,故B项说法正确;

A、C两项均属于现象层面的内容,不是实质问题,故错误;

D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故错误。

计划经济体制

26、下表为某国际经济组织对中国的援助战略和主题内容,该国际经济组织是

年份

援助战略

主题展开

2002

农村/农村社会向城镇/工业社会转型

解决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问题

中国环境技术援助

推动环境的可持续性

A.世界银行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D.世界贸易组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世界银行

27、哈佛大学教授弗格森将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的塌陷视为“世界经济的转折点”。

其主要依据是

A.不诉诸武力的冷战方式保障了经济的安全

B.德国的再次统一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