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57923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95.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

高一生物拭题

1.将水稻幼苗培养在含 MgSO4的培养液中,一段时间后,发现营养液中Mg2+和SO42-的含量下降,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Mg2+通过自由扩散进入根细胞B.MgSO4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根吸收

C.根吸收的Mg2+可以参与叶绿素的形成D.降低温度会影响水稻根系对Mg2+的吸收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功能和运输方式,意在考查学生理解能力。

【详解】Mg2+ 通过主动运输进入根细胞,A错误;MgSO4 必须溶解在水中呈现离子形式,才能被根吸收,B正确;Mg2+ 可以参与叶绿素的形成,说明无机盐能组成复杂的化合物,C正确;降低温度会影响膜的流动性和酶的活性,则对 Mg2+ 的吸收也会造成影响,D正确。

故选:

A。

【点睛】关键要明确植物吸收离子是主动运输的方式以及无机盐的功能。

2.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α-淀粉酶在糊粉层的细胞中合成,在胚乳中分解淀粉。

该酶从糊粉层细胞排到细胞外的方式是(  )

A.顺浓度梯度经自由扩散排出B.逆浓度梯度经协助扩散排出

C.通过离子通道排出D.含该酶的囊泡与质膜融合排出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大分子的运输方式,解题时需要理解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掌握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详解】α-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该酶从糊粉层细胞排到细胞外的方式是高尔基体形成囊泡,与质膜融合排出,即运输方式是胞吐,体现质膜的流动性。

A、B、C均错误,D正确。

故选:

D。

【点睛】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

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3.如图表示与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有关的图例或曲线,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肌肉细胞吸收水一一②

B.红细胞吸收葡萄糖一一①

C.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一一③

D.神经细胞吸收氧气--②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考查对物质进出细胞方式特点的理解。

据图可知,①为顺浓度运输,且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为自由扩散方式;②也为顺浓度运输,但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为协助扩散;③为逆浓度运输,为主动运输方式。

【详解】水分子、氧气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肌肉细胞吸收水、神经细胞吸收氧气应对应于①,A项、D项错误;红细胞通过协助扩散吸收葡萄糖,应对应于②,B项错误;小肠上皮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氨基酸,对应于③,C项正确。

【点睛】“三看法”快速判定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4.质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如图所示,①〜④表示其中的物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在质膜的内外侧均有分布,与细胞间的识别有关

B.②可自发形成双层结构,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C.③分布于质膜中,能催化质膜中发生的生化反应

D.④在细胞膜上有三种分布方式,可控制某些离子出入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示为细胞膜(质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其中①表示糖蛋白,也称为糖被,具有识别、润滑和保护作用;②表示磷脂,参与构成膜的基本骨架,③表示胆固醇,④表示蛋白质,有脂溶性和水溶性两部分。

【详解】①是糖蛋白,分布在质膜的外侧,内侧没有,A错误;②是磷脂分子,核糖体的形成与核仁有关,与磷脂分子无关,B错误;③是胆固醇,分布于质膜中,但不具有催化功能,C错误;④是蛋白质,有脂溶性和水溶性两部分,作为载体时,可控制某些离子出入细胞,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需要熟悉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组成及其功能。

5.如图为物质跨膜运输示意图(甲、乙、丙代表物质,a、b、c、d、e代表运输方式),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有几项

①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甲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②细胞间的信息交流都离不开丙

③制备细胞膜可选用鸡血做实验材料

④在a〜e的五种方式中,代表被动运输的是b、c、d

⑤图中a可表示葡萄糖进入所有细胞的过程

⑥图中b可表示氧气进入细胞的过程

⑦图中e可表示小肠上皮细胞吸收Na+的过程

A.2项B.3项C.4项D.5项

【答案】B

【解析】

【分析】

题图表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及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其中甲是蛋白质分子,乙是磷脂双分子层,丙是糖蛋白,根据糖蛋白位于膜的外表面,可以判断出细胞膜的内外。

其中a、e方式需要能量和载体,属于主动运输;b、c、d不需要能量,运输方向是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属于被动运输,但b方式不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属于自由扩散,cd方式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属于协助扩散,只是运输方向不同。

【详解】①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决定了细胞膜功能复杂程度,①正确;②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依赖于细胞膜中糖蛋白的识别作用,②正确;③制备细胞膜选取的材料是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鸡不属于哺乳动物,③错误;④a是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物质,b是细胞通过自由扩散吸收物质,c、d是通过协助扩散吸收物质,e是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排出物质;所以代表被动运输的是b、c、d,④正确;⑤a是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物质,其中葡萄糖进入红细胞属于协助扩散,⑤错误;⑥b是细胞通过自由扩散吸收物质,细胞吸收氧气属于自由扩散,⑥正确;⑦c是通过协助扩散吸收物质,小肠上皮细胞吸收Na+的过程是主动运输,⑦错误;错误的有三项,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需要根据物质运输的条件区分图中不同的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其中根据是否需要能量,判断是主动运输还是被动运输;在被动运输中,根据是否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判断是自由扩散还是协助扩散。

6.如图为某学生观察到的进行质壁分离或复原时某时刻的细胞结构简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1、2、6组成了细胞的原生质层

B.图示状态下,6处的溶液浓度一定大于7处的溶液浓度

C.图中7是细胞液,其颜色正在逐渐变浅

D.图中1是细胞壁,6中充满了外界溶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实例,考查对质壁分离现象和原理的理解。

图中1为细胞壁,2为细胞膜,3为细胞核,4为液泡膜,5为细胞质,6应为外界溶液,7为细胞液。

【详解】图中2、4、5组成了细胞的原生质层,A项错误;该图处于质壁分离状态,可能处于质壁分离或复原过程中,6处的溶液浓度不一定大于7处的溶液浓度,B项错误;若该细胞正处于质壁分离过程中,其颜色应逐渐变深,C项错误;由于细胞壁具有全透性,所以6中充满了外界溶液,D项正确。

【点睛】本题易错选B项或C项,错因在于未能正确区分“质壁分离状态”和“质壁分离过程中”。

处于质壁分离状态的细胞,可能处于质壁分离或复原过程中。

7.用相同培养液分别培养水稻和番茄幼苗(设水稻和番茄幼苗吸水量相等),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培养液中各种养分的百分含量,并与原培养液中相应养分百分含量作比较,结果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番茄细胞转运Mg2+的载体比水稻细胞转运Si2+的载体多

B.番茄对Mg2+和Si2+的吸收量不同,导致培养液中两种离子浓度的变化不同,这可以说明同一植物对不同离子的吸收具有差异性

C.水稻吸水量大于对Mg2+的吸收

D.水稻和番茄对同一种离子吸收具有差异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两种植物吸收两种离子的情况不同,对水稻而言,对Mg2+吸收比Si2+多,而番茄对Si2+吸收比Mg2+多。

【详解】A、由题文可知,图中的数据代表的是培养液中各种养分的百分含量与原培养液中相应养分百分含量的比,其基准不同,不是代表的具体数值。

番茄细胞吸收Mg2+的相对含量比水稻细胞吸收的Si2+的相对含量高,不代表实际数值就高,因此所需的载体不一定多,错误;

B、番茄对Mg2+和Si2+的吸收量不同,导致培养液中两种离子浓度的变化不同,这可以说明同一植物对不同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这与植物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里有关,正确;

C、水稻在吸收离子的同时也在吸水,据图分析,水稻吸收Mg2+后,Mg2+所占的百分比超过原来的100%,说明吸收水量比Mg2+量多,正确;

D、不同植物对同一离子的吸收不同,这与植物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有关,追根溯源这与不同植物的遗传有关,正确。

故选:

A.

【点睛】1.同一植物对不同离子的吸收速度不同,不同植物对同种离子的吸收速度不同,这与植物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里有关;

2.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与对矿质离子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3.植物对矿质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这与植物自身的遗传性有关,植物对离子吸收是主动运输过程,离子必须溶解于水中才能被吸收、运输和利用,吸收利用的能量是细胞呼吸提供。

8.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A.影响主动运输的因素有载体和能量

B.物质通过协助扩散、胞吐等方式进出生物膜均需要消耗能量

C.不同的植物细胞在相同浓度的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

D.细胞膜上的磷脂和大部分蛋白质都可运动,利于物质的跨膜运输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主动运输过程中,需载体蛋白协助和ATP提供能量;协助扩散方向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不消耗能量;大分子物质一般通过胞吞和胞吐的方式进行运输,均需要消耗能量;不同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不一定都相同,用相同浓度的外界溶液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时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是轻油般的流体,都可以运动,而蛋白质分子大多也是可以运动的。

【详解】A.由于主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进行运输,条件是需要载体和ATP,因此影响主动运输的因素有载体和能量,A正确;

B.物质通过协助扩散进出生物膜不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

C.不同的植物细胞在相同浓度的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C正确;

D.细胞膜上的磷脂和大多数蛋白质都是运动的,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利于物质的跨膜运输,D正确。

9.将少量棉花纤维放在载玻片上,滴上草履虫培养液,盖上盖玻片,沿盖玻片的一侧滴入一滴墨汁,可以看到墨汁进入草履虫体内形成食物泡并在体内环流。

下列关于墨汁进入草履虫体内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需要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协助

B.墨汁向草履虫体内扩散

C.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D.随着水分向草履虫体内渗透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看到墨汁进入草履虫体内形成食物泡并在体内环流”,可判断该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为胞吞。

【详解】由题意中“看到墨汁进入草履虫体内形成食物泡”,可见该食物泡是细胞膜向内凹陷形成的,属于胞吞方式,胞吞不需要膜上的载体蛋白运输,胞吞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睛】能根据题中“食物泡”判断具膜小泡的来源是解题的突破点。

10.图表示番茄随环境中氧浓度的变化,从培养液中吸收Ca2+和SiO44-的曲线。

影响A、B两点与B、C两点吸收量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离子浓度、载体数量

B.离子浓度、呼吸作用强度

C.载体数量、离子浓度

D.载体数量、呼吸作用强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

植物从培养液中吸收Ca2+和SiO44-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的,需要载体和能量。

【详解】A、B两点在曲线上对应的氧浓度相同,即提供的能量相同,但无机盐离子的吸收量不同,与不同离子的载体数量有关,B、C两点吸收量不同是因为横坐标的氧浓度不同,即ATP不同,ATP来自于呼吸作用,也就是B、C两点对应的呼吸作用强度不同,因此A、B、C错误,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物质运输方式中的主动运输的影响因素,做此题要分析曲线,找出A、B两点与B、C两点的横纵坐标对应的氧浓度是否相同,即可找出离子吸收量不同的影响因素。

11.将洋葱表皮细胞浸泡在一定浓度的硝酸钾溶液中,发生了质壁分离后又出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与质壁分离及其复原有关的细胞器和相关生理过程分别是

A.液泡;主动运输、协助扩散B.液泡、线粒体;自由扩散、主动运输

C.线粒体、叶绿体;主动运输D.线粒体;自由扩散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与渗透作用失水和吸水密切相关的细胞器是液泡,在硝酸钾溶液中发生自动复原是因为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主动运输进入了细胞,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和载体运输,与能量有关的细胞器是线粒体,与载体蛋白有关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详解】水分进出细胞是自由扩散,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进入细胞是主动运输,A错误。

根据以上解析可知B正确。

叶绿体与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自动复原无关,C错误。

与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自动复原有关的细胞器是液泡和线粒体,生理过程是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D错误。

【点睛】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的原因是:

开始外界KNO3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又因为KNO3溶液中的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导致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

12.有关细胞膜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膜中磷脂分子支架是静止的,而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B.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比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C.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含量越多,但种类越少

D.细胞膜不但会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破坏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膜是流动镶嵌模型,其中的磷脂分子和大部分的的蛋白质都是可以运动的。

【详解】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是运动的,A错误。

因为细胞膜中含脂质成分,因此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B错误。

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目越多,C错误。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因此可以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破坏,D正确。

【点睛】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13.下列实验材料的选择与实验目的符合的是

实验名称

实验材料

A

观察细胞中叶绿体的分布

新鲜的黑藻叶

B

观察细胞中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

蓝藻

C

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

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

D

观察细胞中线粒体的分布

菠菜的叶肉细胞

 

A.AB.BC.CD.D

【答案】A

【解析】

【分析】

观察叶绿体在细胞中分布和形态时,需要含有叶绿体且制作装片容易、快捷的实验材料,如黑藻叶片、菠菜叶片等;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需要使用活的成熟的植物细胞,而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大液泡,是不成熟的植物细胞;线粒体可被健那绿染液染成蓝绿色,因此若观察线粒体时,需要选择无色或接近无色的生物材料,而菠菜叶具有明显的绿色。

【详解】观察细胞中叶绿体的分布,需要选择容易取材且制作装片简便快捷的实验材料,如黑藻叶片或带叶肉的菠菜下表皮,A正确;蓝藻属于原核生物,细胞内没有叶绿体,B错误;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需要使用活的成熟的植物细胞,而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大液泡,是不成熟的植物细胞,C错误;线粒体可被健那绿染液染成蓝绿色,因此若观察线粒体时,需要选择无色或接近无色的生物材料,而菠菜叶具有明显的绿色,D错误。

14.图是细胞结构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图为光学高倍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植物细胞结构图

B.外界溶液浓度大于③内液体浓度时,可能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C.图中含磷脂的细胞器有③④⑤⑥⑧⑨

D.该细胞可能取自茎尖分生区或根尖成熟区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可知,①是细胞壁,②是细胞膜,③是液泡,④是细胞核,⑤是叶绿体,⑥是内质网,⑦是核糖体,⑧是高尔基体,⑨是线粒体,⑩是细胞质基质。

【详解】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图下看不到⑦核糖体等细微结构,A错误;外界溶液浓度大于③内液体浓度时,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现象,B正确;④细胞核含有磷脂,但是不属于细胞器,C错误;该细胞有③大液泡,不可能取自茎尖分生区,该细胞有⑤叶绿体,不可能取自根尖成熟区,D错误;因此,本题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不是所有的植物细胞中都有叶绿体,只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细胞中才有叶绿体。

15.下列关于酶的实验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用丙酮能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纯度较高的脲酶

B.利用唾液淀粉酶可以除去植物细胞壁

C.H2O2分解实验中,Fe2+、加热与过氧化氢酶降低活化能的效果依次增强

D.利用pH分别为7、8、9和10的缓冲液探究pH对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

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3、酶促反应的原理:

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不同于加热、加压等条件。

【详解】美国科学家萨姆纳用丙酮做溶剂的提取液中出现了脲酶的结晶,这说明提取物达到了一定的纯度,A正确;酶具有专一性,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可以除去植物细胞壁,B错误;H2O2分解实验中,Fe3+与过氧化氢酶降低活化能的效果依次增强,但加热不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C错误;胃蛋白酶的适宜PH在2.0左右,在pH分别为7、8、9和10的缓冲液中胃蛋白酶均没有活性,应在PH值2.0左右设置组别,D错误。

故选A。

16.关于生物实验中“对照”及“变量”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中,没有进行对照

B.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与探究酶活性的最适PH实验,温度都属于无关变量,两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相同,但实验组数设置有所不同

C.观察紫色洋葱鳞片叶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滴加蔗糖和清水,属于自变量,原生质层位置变化为因变量,该实验也没有对照

D.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影响实验中,淀粉酶的浓度是自变量,不同温度条件下淀粉遇碘变蓝程度是因变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实验一般都要设置对照实验,每组实验中安排一对自变量,观察实验结果中有无因此产生变化的量-因变量。

【详解】A、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中,存在不加检测试剂空白对照,错误;

B、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与探究酶活性的最适pH实验,温度都属于无关变量,两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相同,但实验组数设置有所不同,正确;

C、观察紫色洋葱鳞片叶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存在前后自身对照,错误;

D、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影响实验中,温度是实验的自变量,不同温度条件下淀粉遇碘变蓝程度是因变量,错误。

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点睛】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1、自变量是指实验者操纵的假定的原因变量,也称刺激量或输入变量。

2、因变量是指一种假定的结果变量,也称反应变量或输出变量,它是实验自变量作用于实验对象之后所出现的效果变量。

3、无关变量是指那些不是某实验所需研究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外的一切变量的统称,也称为非实验因子或无关因子.无关变量又称为控制变量,即实验中除了自变量以外,其它的可能引起实验结果改变的因素。

17.下列为影响酿促反应速率的因素的相关曲线,分析错误的是

A.图甲说明温度偏髙或偏低,都会使酶的活性降低,原因是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

B.图乙说明每种酶只能在一定的pH范围内表现出活性,最适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

C.图丙说明当底物达到一定浓度后,受酶量的限制,酶促反应速率不再增加

D.图丁说明在底物充足,其他条件适量的情况下,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中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都是由酶来催化的。

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称为酶活性,酶的催化效率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值、底物浓度和酶浓度等。

温度、PH值是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影响酶促反应速率,底物浓度和酶的浓度是通过改变酶与底物的接触面积改变酶促反应速率。

【详解】低温只是抑制酶的活性,并不改变酶的空间结构,高温会破坏酶的空白结构,A错误。

强酸强碱都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变性失活,在图乙中反应速率最大时对应的PH值就是酶的最适PH值,此时酶活性最高,C正确。

图丙说明当底物达到一定浓度后,,酶促反应速率不再增加,此时的限制因素是酶量是一定的,C正确。

当底物充足,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D正确。

【点睛】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高温、强酸强碱都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变性失活,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低温只是抑制了酶的活性,没有破坏酶的空间结构,此过程是可逆的。

18.关于探究酶特性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若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可选择可溶性淀粉溶液为底物

B.若探究过氧化氢酶的高效性,可选择蒸馏水作为对照

C.若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可选择碘液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

D.若用淀粉、蔗糖和淀粉酶来探究酶的专一性,可用碘液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酶的特征。

【详解】A、若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应该选择过氧化氢作为底物,错误。

B、若探究过氧化氢酶的高效性,可选择无机催化剂作为对照,错误。

C、淀粉遇碘变蓝,因此,若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可选择碘液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正确。

D、因为蔗糖是否水解都不会和碘液反应,因此不能可用碘液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点睛】酶的特性:

高效性、专一性、温和性(温度、pH)。

19.下列关于酶和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温度过高和过低对酶活性影响的原理不同B.ATP的结构简式是A-T-P〜P〜P

C.细胞中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D.酶可以为化学反应提供活化能

【答案】A

【解析】

【分析】

温度过高会使酶变性失活,而温度过低不会使酶变性失活,只会降低酶的活性;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ATP分子中有两个高能磷酸键,细胞的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相联系,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酶促反应原理是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详解】A.温度过高会导致酶变性失活,温度过低酶活性受抑制,但结构没有破坏,两者对酶活性影响的原理不同,A正确;

B.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B错误;

C.细胞中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相联系,C错误;

D.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但不能提供活化能,D错误。

20.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其作用的实质是

A.催化化学反应的进行B.提高化学反应的速率

C.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D.提供化学反应的动能

【答案】C

【解析】

酶可以使化学反应的速率大幅度提高,原因是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可以明显的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故选C。

21.有关酶和ATP的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酶均在核糖体上合成

B.验证酶的专一性时,自变量可以是酶的种类;验证酶的高效性时,自变量是酶的浓度

C.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出的能量少部分转移到ATP中

D.在ATP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T代表三个高能磷酸键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

该题考查学生对酶的本质及其特性、细胞呼吸、ATP的化学组成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A错误;酶的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能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