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2学业分层测评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19116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68.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2学业分层测评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2学业分层测评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2学业分层测评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2学业分层测评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2学业分层测评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2学业分层测评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2学业分层测评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2学业分层测评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2学业分层测评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2学业分层测评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2学业分层测评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2学业分层测评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2学业分层测评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2学业分层测评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2学业分层测评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2学业分层测评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2学业分层测评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2学业分层测评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2学业分层测评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2学业分层测评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2学业分层测评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2学业分层测评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2学业分层测评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2学业分层测评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如清代就曾有叔嫂之间因田产之争诉诸官府,双方亲友在官府开审前,主动出面调解,在查明争议真相的基础上劝说双方各让一步,最终平息纷争的案例。

)其次是调解人在某些情况下的非中立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调解人主持调解时未必一定会站在中立的立场上。

受传统道德观念等多种因素影响,调解人在调解过程中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站在某一方的立场上看待问题。

[比如在婆媳纠纷中,古代调解人大多会倾向于站在公婆一边而劝说媳妇作出更多让步。

再者就是调解人的主导性。

古代调解人大多都是带着自己对争议的看法和既定立场介入争议的(如“以和为贵”“宁拆十座庙,不毁一门亲”等传统观念)。

]在调解过程中,调解人自然会以自己的价值观对调解结果施加影响。

为了给调解人保留“面子”,当事人大多会听从调解人的建议。

这些情形都是西方式调解体系中闻所未闻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的调解制度发挥着积极的保障作用,是在“和谐大同”的传统社会的理想期待下诞生的一种争议解决机制。

B.被誉为“维护道德的最后一道防线”的调解制度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相对的完善。

C.元朝对传统调解制度的发展功不可没,法律规定由审判官介入的调解,其结果虽有法律约束力,但仍有改判的可能。

D.清朝时期的调解制度进一步完善,法定程序化更为严格,但也使调解的对象不合理地扩大,暴露出一定弊端。

【解析】 原文说“通过审判官调解达成和解而再次起诉的案件,不允许有司再行受理……既判力和法律约束力”,不可能改判。

【答案】 C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朱元璋颁布敕令规定,其目的在于发挥调解制度的道德功效,使调解双方尽量不走民事诉讼程序,避免更大的麻烦。

B.与清朝相比,明朝调解制度调解的案件数量和案件结案率明显较低,充分反映出清朝社会矛盾更多,治理更为有力。

C.明清时期的统治者对调解更加重视,并将原来的民间调解上升为法律规范的高度,强化了调解制度的政治色彩。

D.中国传统调解模式能践行数千年并且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其中关键的因素在于长期沉淀下来的传统文化。

【解析】 清朝调解制度调解的案件数量和案件结案率明显较高,与当时将调处率纳入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有关,而不是当时社会矛盾多。

【答案】 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稳定封闭的小农经济决定了人们之间和平共处的重要性,相对于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纠纷,调解可以使当事人从烦冗的诉讼中解脱出来。

B.清代曾有叔嫂之间因田产之争诉诸官府,在官府开审前,双方亲友主动出面调解,劝说双方各让一步,来平息纷争。

C.在古代婆媳纠纷中,调解人大多会倾向于站在公婆一边而劝说媳妇作出更多的让步,调解难以不偏不倚。

D.西方古代调解制度具有与我国古代调解制度不同的特点,它具有中立性等鲜明特点,调解可以给双方当事人一个谁是谁非的精确评断。

【解析】 中国古代调解制度中,调解人在某些情况下非中立,但不能说西方调解人就中立,也不能推断出可以给出精确评断。

【答案】 D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赵豫,字定素,安肃人。

燕王起兵下保定,豫以诸生督赋守城。

永乐五年授泌阳主簿,未上,擢兵部主事,进员外郎。

内艰起复。

洪熙时进郎中。

宣德五年五月简廷臣九人为知府,豫得松江,奉敕往。

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贴然。

一意拊循,与民休息。

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

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

巡抚周忱有所建置,必与豫议。

及清军御史李立至,专务益军,勾及姻戚同姓。

稍辨,则酷刑榜掠。

人情大扰,诉枉者至一千一百余人。

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

有诏灭苏、松官田重租,豫所辖华亭、上海二县,减去十之二三。

正统中,九载考绩。

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

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

豫与宁国知府袁旭皆预焉,赐宴及袭衣遣还。

在职十五年,清静如一日。

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

方豫始至,患民俗多讼。

讼者至,辄好言谕之曰:

“明日来。

”众皆笑之,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

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

豫皦皦著名绩,尤以恺悌称。

是时,列郡长吏以惠政著闻者:

湖州知府祥符赵登,秩满当迁。

民诣阙乞留,增秩再任,自宣德至正统,先后在官十七年。

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

淮安知府南昌彭远被诬当罢,民拥中官舟,乞为奏请,宣帝命复留之。

正统六年超擢广东布政司。

荆州知府大庾刘永遭父丧,军民万八千余人乞留,英宗命夺情视事。

巩昌知府鄞县戴浩擅发边储三百七十石赈饥,被劾请罪,景帝原之。

徽州知府孙遇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英宗令进秩视事。

先后在官十八年,迁至河南布政使。

惟袁旭在宁国为督学御史程富所诬劾,逮死狱中。

而宁国人惜之,立祠祀焉。

(节选自《明史·

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

B.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

C.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

D.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

【解析】 断句时,应结合语境来分析。

原文说盐司勾灶丁的弊端,所以“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都是针对“盐司勾灶丁”的后果。

所以应在“灶丁”“他户”后分别断开。

这样就排除了A、B两项错误答案。

“豫”为人名,“极论之”动宾短语;

“咸”为副词,都,应修饰后面动词“获”。

所以排除C项。

因此,答案为D项。

5.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

赵豫在担任兵部员外郎时,母亲去世。

按照当时的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家居守丧,赵豫服丧期满后复出做官。

B.“夺情”指夺去官员孝亲之情,官员不必离职居家守丧。

荆州知府刘永遭父亲去世,他本应弃官归家为父亲守丧,但因深受军民爱戴,英宗命他留任。

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

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

赵豫、赵登、孙遇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级留任原职。

D.“大计”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

在正统十年春的“大计”中,赵豫成绩出众,从而得到皇帝的赏赐。

【解析】 A项,内艰:

指遭逢母亲丧事。

【答案】 A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赵豫择吏的标准看重出身的家庭和道德品质。

他担任松江知府期间,从“良家”中挑选谨慎厚道的加以任用,并且用礼法教育他们。

B.赵豫关心百姓疾苦,维护百姓利益。

他均徭节费,裁减吏员,减轻田租,上奏皇帝极力抨击危害百姓的行为,百姓因此受益。

C.赵豫为政和乐平易,移风易俗。

松江民俗喜好诉讼,凡来诉讼者,他以好言开导,告诉他“明日来”,留下了移风易俗的佳话。

D.赵豫深受百姓爱戴,在官吏中影响很大。

他任期届满百姓“乞留”,在他的影响下,各郡出现了许多深受百姓爱戴的知府。

【解析】 D项,“在他的影响下”错,原文说这时期有许多政绩优秀的知府。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贴然。

(5分)

译文:

                                    

(2)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

【答案】 

(1)当时松江卫军恣意横行,赵豫逮捕了其中最恶劣的,施以杖刑后流放边疆,其余的都服服帖帖。

(“恣横”,恣意横行;

“执”,逮捕;

“尤”,最突出,最恶劣;

“杖”,施以杖刑;

“贴然”,服服帖帖)

(2)(赵豫)离开松江时,老幼挽住车子,要求留下一只鞋来记住他留下的恩惠,后来把他的神位供奉于周忱祠内,共享祭祀。

(补出全句主语;

“去”,离开;

“攀”,挽住,拉住;

“识”,记住;

“配享”,共享)

【参考译文】

燕王朱棣起兵攻下保定后,豫以生员身份而受命催督赋税,守卫城池。

永乐五年,赵豫被授予泌阳县主簿,未上任又提升为兵部主事,再升为员外郎。

母死守丧,期满复职。

洪熙年间晋升为郎中。

宣德五年五月,选拔五个朝中大臣出任知府,赵豫被派往松江府,接受皇帝诏令上任。

当时松江卫军恣意横行,赵豫逮捕了其中最恶劣的,施以杖刑后流放边疆,其余的都服服帖帖。

赵豫为政注重安抚,让百姓休养生息。

挑选谨慎厚道的良家子弟为吏,用礼法教育他们。

他还均平徭役,节省费用,裁减吏员十分之五。

巡抚周忱有什么举措,都一定先跟赵豫商议。

清军御史李立到松江,专门扩充军队,甚至牵连被征发者的亲戚、同姓,稍有异议,就酷刑拷打,一时人心大乱,申诉冤枉者多达一千一百余人。

盐司稽查盐丁,也连累到其他民户,成为百姓的大害。

赵豫上书极力抨击这些弊端,百姓都因此获救。

朝廷还下令减轻苏州、松江两府官田的繁重的租税,赵豫所管辖的华亭、上海两县减去十分之二、三。

正统年间,赵豫九年任满,考核政绩。

松江百姓五千余人上书请求他留任,巡按御史将这事告诉朝廷,朝廷给赵豫增加两级官俸,命令回松江担任知府。

到正统十年春,朝廷考核全国各地官吏,将政绩卓著者列为典范,赵豫和宁国知府袁旭都入选。

皇帝设宴款待并赐予他们成套衣服,让他们回去任职。

赵豫在松江任职十五年,松江府始终安定太平。

离开松江时,老幼挽住车子,要求留下一只鞋来记住他留下的恩惠,后来把他的神位供奉于周忱祠内,共享祭祀。

当赵豫刚到松江府的时候,忧虑那里喜好诉讼的民俗。

凡来诉讼者,他总是以好言开导,告诉他:

”众人对此一笑,于是有“松江太守明日来”的歌谣。

过了一夜,起诉者忿怒渐平,或被劝阻,不再来起诉了。

赵豫除政绩斐然外,还以和乐平易著称。

这时候,各郡的长官因为仁政著名的:

湖州知府祥符人赵登,任期届满应当升迁。

百姓到朝廷请求留任,朝廷提升他官级第二次任湖州知府,从宣德至正统年间,先后在湖州任职十七年。

赵登的同乡岳璿接替他在湖州任职,也有良好的政绩,百姓称他们为赵、岳。

淮安知府南昌人彭远遭受诬陷应当罢免,百姓围住中官的船,请求替他们上奏皇上,宣帝下令又让他留任。

正统六年被破格提拔为广东布政司。

荆州知府大庾人刘永父亲去世,本该去职居丧,军民一万八千多人向朝廷请求挽留他,英宗下令他留任。

巩昌知府鄞县人戴浩擅自发放边防储备三百七十石赈济饥民,遭到弹劾而去请罪,景帝原谅了他。

徽州知府孙遇任期届满应当升迁,百姓到朝廷请求挽留他,英宗下令提升他的官级留任原职。

他先后在任十八年,提升到河南布政使。

只有袁旭在宁国被督学御史程富诬陷弹劾,被逮捕死在狱中。

但宁国人爱惜他,设立祠庙祭祀他。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玉楼春·

题上林后亭

欧阳修

风迟日媚烟光好。

绿树依依芳意早。

年华容易即凋零,春色只宜长恨少。

  池塘隐隐惊雷晓。

柳眼未开梅萼小。

樽前贪爱物华新,不道物新人渐老。

8.简要赏析“池塘隐隐惊雷晓。

柳眼未开梅萼小”对春景的描绘。

【解析】 先理解诗句的内容,然后分析其艺术手法。

【答案】 初春的脚步临近,池塘里的冰雪逐渐融化,响亮的雷声带来了珍贵的春雨;

梅花傲立枝头,含苞待放,柳树尚未发芽。

(1分)这两句运用动静结合(或听觉、视觉结合)的手法,(2分)描绘了一幅绿意即将萌发、万物复苏的初春图景。

(2分)

9.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和概括。

(6分)

【解析】 描写春景,表达了对春景的喜爱;

根据“年华容易即凋零,春色只宜长恨少”表达了伤春和年华易逝之感等。

【答案】 ①对春天万物复苏、一片生机勃勃的喜爱。

②由春景引发的伤春之情。

③对春色苦短,人生年华易老(青春年华易逝)的感慨。

④万物复苏,循环往复,然而人生却非如此,引发词人对逝去即不可再得的感叹。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以夸张之笔,极写秦皇的穷奢极侈、挥霍无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六国论》中,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承上启下,由描景过渡到写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2)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 (3)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活珠子

胡也频

大约十二个少年和中年的泥水匠,在初秋的太阳刚刚偏西时候,一个两个的,说说笑笑,陆续向一家还不曾竣工的新盖的屋子低下头,挨进那竹篱笆矮矮的小门去。

虽说他们不停地继续着各自的工作,但也一面做工一面说笑,并且高声向隔在远处的同伙交谈。

在这时,用白色的细石灰去涂抹墙壁的陈老三,忽然想起了什么故事似的,刷灰刀突然停止在墙上,刀上那润湿的白石灰便软软一大团落了下来。

“怎么的?

站在他身边和他极其相好的伙友九尾蛇,便望他说。

“我在想……”陈老三回答。

他的眼睛又很奸猾地看着九尾蛇,像嘲笑似的。

“想什么?

我不知道呀!

“我是想——”陈老三接着说,低声地。

“想起扁头王——就是那个扁脑壳,鸭子的脑壳,——却料不到还稀奇哩,今天那个白云山游方的老道士,不是说那个脑壳里面有一颗活珠子么?

假使得了这颗活珠子,不是说,在人间会富贵,想什么就是什么,并且愿意修道,成神仙也行么?

……我的心里就是盘算着这个。

九尾蛇是一个富有而且惯于歪邪思想的人。

“不要想,干脆你把它拿来就是了。

”他坦然说,神色一点也不介意。

然而陈老三却惊诧起来,怀疑地瞧着他,迟了半晌才断断续续地说:

“你要知道,那颗活珠子是在扁脑壳里面呀!

他的极相好的这个伙友,于是就更亲切地偏过脸,向他笑,又把刷灰刀向墙上划了一个×

这两个人就挨着头,怕人知道,唧唧哝哝地小语了好久。

“喂,怎么不理人?

”陈老三举手在扁头王的肩膀上拍了一下。

王大保侧过脸,便回答:

“没有瞧见。

你怎么走到这条路,不回家去么?

“我想喝一点高粱……咱们到三盛酒店喝两杯去,怎么样?

“我不——”

“得啦!

一个人没有父母,没有弟兄,也没有老婆,什么累赘的人都没有,干干脆脆的,留下许多钱,干什么用呀!

难道两只手能抓些东西进棺材去不成?

”陈老三现着嘲笑的意思。

“哪有钱!

每餐的饭都很难!

倘不是这一次得到长工做,怕早已饿死了吧。

不过我不去喝酒却不是为了这意思……”

“好,我也不去喝了,同到你家里去坐坐吧。

“这很好。

于是两个人在仄小的路上,说些不相关的零碎的闲话,不久便望见了王大保的家。

那是一间非常古旧的近于半倾斜的矮小的木屋。

屋的四周是广阔的平野,其中有稻田,菜园,池塘。

……所以远看去,这个屋,也像是猪之类的牲畜爬伏着一般,辅修、倾斜和倒塌。

但在王大保,他对于这屋子却有一种很深的情感,因为他的父亲是在这个屋里生下的,祖父也是,并且这屋子在他的曾祖父入世之前,就建筑得结结实实的了。

他常常观察着全屋的每一部分,然而结果是使他忧愁,苦恼,恨到自己的无用,接着便自语一般的叹息了。

“一辈子做泥水匠,一辈子也莫想修好这屋子!

“我倒有一个办法。

于是很忧愁的王大保便兴奋起来。

陈老三便进行他的计划。

他装作非常亲切低声说,“这是完全替你设想的……”

“说吧。

“这是完全替你设想的……”陈老三便接下说,“把你扁头中的活珠子让我取下来,你这个老屋不就可以变成端正,变成……了么?

”眼睛像捕攫小麻雀的鹰一般,有力地瞪到王大保的脸。

“什么?

你说的什么?

”这个活珠子的主人却糊涂了。

接着,陈老三把以上的话又重说一遍,并且说到“变成端正”那几个字眼时,声音便提高去,特别的清楚和特别的响亮。

他颤颤地说:

“破开脑壳,我不是就得死么?

“那自然,”他的伙友却坦然的回答。

“不过要活的珠子,据老道士说,不这样就不成了。

王大保现出难色。

到最后,他究竟是这样的对他的伙友说:

“破开脑壳,不就是要我的命么?

那不成!

不成!

奸猾和阴险的陈老三,看情形,已知道再诱惑也是无用的,便嘻嘻地笑了起来,又装作非常亲切的模样。

“不用生气,我是说着玩的,谁会这样傻,想去破脑壳……”

他说着,一面就走出老屋去。

第二天,早上的阳光很温和地照在竹篱笆矮矮的小门上面,在这时,那一伙继续着他们工作的泥水匠,又照样是一个两个的,陆续走到那家未竣工的新盖的屋子去。

在他们走拢来,集聚到成为休息场的那天井里的时候,才从彼此的谈笑中,大家知道了扁头王大保在昨夜里给人破开脑壳了,血渍狼藉地死在那长满着霉苔的黑的土地上面。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描写陈老三在涂抹墙壁时突然想起了什么故事似的“刷灰刀突然停止在墙上”,这一细节描写引出了人物扁头王大保。

B.小说中九尾蛇为取悦陈老三得到“活珠子”说“干脆你把它拿来就是了”,他坦然的神色让奸猾的陈老三也感到震惊和恐惧。

C.小说写九尾蛇在墙上面划了一个“×

”,暗示陈老三将扁头王大保杀死取“活珠子”,为结局王大保被人开脑壳埋下了伏笔。

D.小说中王大保住着祖上留下的腐朽、倾斜、倒塌的木屋却不甘心,一心想着修缮,让它“变成端正”,表现了他的自不量力。

E.“活珠子”是陈老三和王大保之间矛盾冲突的导火索,王大保因“活珠子”丢命,陈老三因“活珠子”谋财害命,作者给予了二人深刻的同情。

【解析】 B项,“恐惧”欠妥,陈老三与九尾蛇之间是伙友,只有震惊,没有恐惧;

D项,“自不量力”错,这一点表现了王大保还有追求,向往美好生活;

E项,“深刻的同情”错,作者对王大保富有同情心,但是对陈老三是厌恶、批评的。

【答案】 答C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

答D、E不给分。

(2)小说开头一段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解析】 分析作用时要从内容和结构以及对人物形象的作用等角度回答。

【答案】 ①介绍“大约十二个少年和中年的泥水匠”,暗示人物的身份;

②“初秋的太阳刚刚偏西”与结尾“第二天”形成呼应,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③“不曾竣工的新盖的屋子”与小说中王大保腐朽、倾斜和倒塌的矮小的木屋形成对比,引发人物感慨,凸显人物贫穷的生活,丰富人物形象。

(每点2分)

(3)小说中的王大保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解析】 从相貌、经历、性格等方面回答,注意其举止行为。

【答案】 ①相貌丑陋,受人欺凌;

②孤苦无亲,没有父母兄弟妻子儿女;

③忠厚老实,生活贫困;

④注重感情,有着美好的追求,想修缮祖上留下的腐朽、倾斜、倒塌的矮小木屋。

(也可答“拒绝诱惑”)(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

(4)有人认为小说主人公是陈老三,但也有人认为是王大保。

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案】 示例一:

陈老三。

①陈老三是故事最早出现的人物,因为这个人物而展开了故事情节;

②王大保的出现以及王大保扁头中的“活珠子”只是推动陈老三实施计划的因素,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③对王大保的描写,有力烘托了陈老三的狡猾奸诈和贪婪;

④陈老三是作者的批判对象,有力地批判了那些为了利益而害人性命的恶劣现象。

示例二:

王大保。

①故事的发生实际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