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会计人才需求探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1915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7.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联网时代会计人才需求探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互联网时代会计人才需求探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互联网时代会计人才需求探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互联网时代会计人才需求探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互联网时代会计人才需求探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互联网时代会计人才需求探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互联网时代会计人才需求探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互联网时代会计人才需求探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互联网时代会计人才需求探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互联网时代会计人才需求探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互联网时代会计人才需求探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互联网时代会计人才需求探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互联网时代会计人才需求探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互联网时代会计人才需求探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互联网时代会计人才需求探析.docx

《互联网时代会计人才需求探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联网时代会计人才需求探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互联网时代会计人才需求探析.docx

互联网时代会计人才需求探析

“互联网+”时代会计人才需求探析

摘要

会计是一门技术性、理论性和操作性极强的学科,特别是在新常态经济环境的催化下,为经济服务的会计职业的复杂性得到进一步增加,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提出更现实的要求。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在会计行业的深入推进应用下,促使企业加快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并使原先的会计由财务核算逐步侧重于管理预测,由此引发的会计人才需求也呈现出不同层次的变化。

目前,会计人才需求具有以下特点:

基础财务会计人才需求减少;管理会计人才需求增加。

而当前的会计人才队伍普遍存在整体素质偏低,职业能力匹配度低、继续教育动力不足等问题。

这些问题将直接导致会计人才队伍与市场需求不能精准对接,从而影响会计人才供需协同和谐发展。

本文以“互联网+会计”为切入点,分析互联网+技术对当代会计工作的影响,并通过大量的文献参考,总结当前会计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从中借鉴各研究学者的研究报告,对市场需求下会计人员职业能力进行探析,并指出现有会计人才队伍不足,希望通过从政府、企业、学校、会计人员自身四个方面,对“互联网+"背景会计人才培养提出了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

“互联网+”;会计人才需求;人才培养

 

一、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互联网+”理念最早是易观国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在2012年11月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首次提出。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我国政府开始主动接受并积极对待互联网,发展互联网产业。

2015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互联网+”纳入国家经济顶层设计,并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

2015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并提出了推动“互联网+”发展的战略思路,标志着我国全面开启“互联网+”时代。

随着“互联网+”构想被广泛应用于会计领域,传统会计迎来了新的环境与服务模式。

现代会计被赋予灵活的“互联网+”色彩,特别是会计的职能已经由过去的“核算与监督”向“管理与预测”转型,由此引发的会计人才需求也呈现出丰富的转变。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以“互联网+”时代大背景下会计行业的变革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当前所需的会计人才应具备多维度全方位的能力。

通过进一步阐述当前会计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存在问题,针对“互联网+”时代会计人才培养提出可行性对策,对需求视角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通过研读文献可以发现,“互联网+”理念提出虽有段时间,但对“互联网+会计”的研究有部分处于空白阶段,与“互联网+”环境下的会计人才需求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较少。

通过认真研读学者们的研究结果,从中寻找同异点,为本文研究带来启示与借鉴,并提供科学的知识结构框架。

焦萌(2016)提出互联网的优势打破了传统会计无法及时获取信息及工作效率低下的难题,在“互联网+”时代,会计流程实现了多渠道同时进行,数据共享变成了可能,移动办公让会计工作变得更加高效便捷,催生出会计新服务模式。

张晓璐、王彩霞(2019)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会计工作显示出动态性和同步性等新的特点,为会计管理理念提供了新的理念导向和思维方式,推动了会计职能的转变。

会计工作的重心会更多转向“事先预测、事中控制”,并向“动态全面控制”过渡。

王秋玉(2019)认为,会计的中枢职能将从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变,服务方式将从事后管制变成事前防控,员工的职业培训目标从单一的财会人员转换为业务财务综合人员。

基于这一系列的转变,企业对财务人员呈现出不同层次的需求,分别是:

数据提供者、信息提供者、报告与分析人、业务合作伙伴、战略合作伙伴。

而在供给侧方面,我国主要的会计人才培养层次有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等,相应有着初、中、高级能力水平。

对于二者之间的协同,作者表示,企业可以打造在线学习平台、财务云课堂等学习资源,为企业现有会计人才向复合型、跨界融合型人才转变提供支持。

苏文昱(2018)认为,目前,会计行业人才需求呈现基层会计人员过剩和高级人才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高级会计人才高级会计人才已成为当前一重大突破口。

而现阶段会计市场对中高阶人才能力的要求有决策掌舵能力、价值创造能力,以及风险评控能力。

也就是说,企业需要擅长进行财务分析、具备较强的决策能力、通晓企业管理的综合型应用会计管理人才。

李娜(2019)认为,“互联网+”时代下对人员需求的变革,体现了未来企业所需的人才应拥有以下特质:

一精通财务与企业经营管理业务,能够与客户沟通的复合型人才。

推进“业财融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既具有财务专业知识,能娴熟操作IT的财务IT精英,能够对财务信息系统定期开展动态化维修工作,确保企业日常财务处理工作的有效施行,增强财务信息系统的实用性和安全性。

三具备战略思想和大局观,根据企业纳税筹划、资源配置、绩效考核等对未来市场做出预测,协助高层管理者制定战略,为企业未来发展“保驾护航”。

韩丽萍(2018)认为,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财务人员在中分别扮演了基本信息提报者、战略支持者和业务合作伙伴的角色。

为了适应“互联网+会计”时代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财务人员应重新编制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为职业转型做好就绪工作;知悉和领会互联网应用技术,在财务工作中充分运用新智能;善用互联网进行自我提升;不拘泥于传统观念,对内加强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和合作。

宋思源(2016)指出,“互联网+”时代,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结构主要存在以下欠缺:

会计从业人员没有形成良好的“互联网”思维惯性、职业综合素养和商业敏锐度有待提高,以及对于管理会计分析手段未能有效利用。

涂思思(2016)在调查的基础上发现,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着高职特色不够鲜明、目标设定模糊、理论实操联系不紧密等缺陷;开设的课程与市场需求存在分离、实训与实际岗位尚未达到高效对接、课程体系仍较大依赖于传统学科体系等窘境。

周凌(2018)认为校企合作驱动下“互联网+会计人才培养”协同育人平台构建策略则很好地减少当前高职院校对会计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杨洪(2019)认为,对于多维复合型财会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应树立“大会计”教育理念,调整人才培养思路。

这不仅要求高职院校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核算+分析+信息化”的多元化专业课程体系,还要创新课程教学方法,引入互联网、智能手机App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最后还要重塑专业教师队伍,多参加互联网知识、移动应用、数据库应用等各类现代化信息技术方面的教育培训;完善实践育人体系,补充会计管理方面的实训条件,增加管理会计应用技能训练的相关实训室和实训系统。

综上所述,这些文献的研究方向各有重点,观点新颖独到。

本文拟对“互联网+”时代会计人才需求进行剖析,依据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针,准确定位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特征,提炼新时代会计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对策,以期实现会计人才供需协同和谐发展。

(三)创新思路

本文主要研究“互联网+”时代下会计人才结构现状以及会计人才需求的趋势,并结合当前各级层面上会计人才培养的现状,为如何打造以需求角度下的“互联网+会计人才培养”协同育人平台进行策略分析,以期实现人才培养体系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

二、“互联网+”对会计工作的影响

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擢升下,互联网技术应用在工作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对于会计工作而言,在“互联网+”推动下,会计数据的形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过去拨算盘、纸上记账的时代早已逝去,并迎来属于会计工作的无纸化、移动化时代,诸如远程账务稽查、移动办公、跨区域会计业务协同等。

特别是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会计信息传递机制,从技术手段上解决了信息有效性的联系问题。

这种情形下,会计信息精准度以及正确性得到很大提升,失误明显减少,使得会计信息传递的效率更显著,会计工作更加便捷高效。

(一)促进会计信息化的建设

互联网在我国起步较晚,之前受技术的限制,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的有效传递,往往会造成双方信息不对称或者滞后等问题,因而影响企业作出正确决策。

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推进,在我国,已有相当多的企业开始建立会计信息化并得到了良好的成效。

然而,与国外企业的成熟的信息化建设相较而言,仍差距悬殊。

且有部分小企业仍停留在传统的会计操作,这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会计信息化的覆盖率。

再者是这些企业的信息化基础建设较弱,一方面是因为市面上常见的会计信息化软件大同小异,而且这些软件并不是与所有行业实际工作情况都相契合,这将影响企业对会计信息化软件的有效使用。

另一方面是效用高的会计信息化设施要求企业投入大量的心血,诸如前期采购设备的市场调研及安装调试、后期维修及在职人员的培训的等,都让部分企业望而却步。

当前是互联网发展时期,必须拥有“互联网+”的意识。

财会部门作为为提供企业经营数据的部门,是极其注重效率和效果的。

企业想要高效地完成内外部信息整合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必须顺应“互联网+”潮流,加快会计信息化进程,并且利用云计算等信息化数据处理的优势,进而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

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互联网工具发展所趋,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拔得头筹的必要条件,更是当前“互联网+”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促使会计职能向管理职能升级

传统的会计工作由于技术限制及落后的传统会计观念等诸多因素影响,主要是进行静态的、片面的会计信息汇总、诸如填制凭证、编制报表等事后反馈工作。

但在如今“互联网+”时代,云会计、财务云共享等互联网工具日新月异,使会计信息更全面、准确、同步,信息处理更加自动智能化,会计核算也更为规范高效率,这些都大大减轻繁杂的会计核算工作。

今后的会计工作重心将会转移到与企业价值相关的服务,更加注重对信息的管理、分析、预测。

在2014年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更是对管理会计的发展提供了明朗的方向。

随着“互联网+”衍生工具的应用,会计工作逐渐告别侧重核算的财务会计,进而为管理会计的变革提供了无限空间。

(三)为会计人员的转型提供新契机

面对“互联网+”技术的飞跃,海量的核算业务已不再依赖人工,只需少数基础会计人员进行分工轮岗。

广大财务人员不用再每天面对庞大繁杂的会计信息,可以借助高水平的信息化手段、利用生成好的财务数据对企业各个经营环节进行合理分析,主动参与会计分析、决策、业务协同等管理工作,为企业出谋献策,提供相关的发展决策参考,创造更高的企业价值。

再者,目前绝大多数会计工作都是依靠互联网实行,以往的财务会计工作理念以及方式已经与当前的实际需求脱轨。

但现今仍存在会计人员的整体能力未能与互联网思想结合的现象,无法有效地将互联网技术与会计紧密相结合起来。

基于此,当前财务管理制度优化中,将会以“互联网+会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为主要任务。

三、“互联网+”时代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影响

(一)会计人才需求发展趋势的特点

1.基础财务会计人才需求减少

在“互联网+”时代,基础财务会计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下降趋势。

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互联网衍生工具的应用,比如近些年大热的财务机器人,就能够独立做好信息录入、统计、对账乃至科目汇总表的编制等财务会计人员的基础工作。

以德勤机器人为例,一个会计人员一天的任务量,他只需用三个多小时就可以轻松完成;对于往来结转及盘点工作,四十多人的工作任务一天就能完成。

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保证了准确率。

撇开财务机器人,单单就会计电算化而言,原先的财务人员忙于成本等各项核算,而现在,会计电算化的普遍应用使手工业务核算工作量骤减。

以某企业为例,原有在职财务人员10名,负责不同模块的核算工作,再由负责总账的会计人员对会计数据进行资料整合,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及用友NC系统等财务工具的广泛应用,数据检索更精准快捷,企业财务业务处理程序逐步简化,财务人员也由原来的10人裁减成3人。

2.管理会计人员增加

在经济新常态的迫使下,中国经济面临转型升级的难题。

为了能顺利攻克这一难题,必须推动国内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

为此,企业发展管理会计矢在弦上。

为此,2014年,财政部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此举意味着管理会计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财政部随后印发了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和40多条应用指引。

随后,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起草并向国家提交了《中国管理会计师胜任能力框架》,以此设定了中国管理会计师初中高三级考评标准。

管理会计师CMA从诞生到现在不过短短两年时间,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政府层面都在全力支持。

随着国家大力推行管理会计,央企、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事业单位重视管理会计,上至总经理、部门负责人、财务总监,下至财务具体执行人员纷纷开始学习,管理会计作为未来的财务急需型人才正在被大家所关注。

管理会计的内涵主要是对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评价,为企业管理者输送需要信息,从而增进企业经济效益,优化企业价值。

尤其对于创造性的工作、非规律性的工作,尽管互联网技术已经达到飞跃的创新,但是对于该类工作任务,互联网衍生工具还不能够独立应对,这迫使企业不得不花费一定人的智力来完成。

而管理会计就是带有创造性质的会计工作,这也将是现阶段乃至未来长时间内财务工作人员的主要阵营。

(二)“互联网+”时代对会计人才职业能力的需求分析

会计是一门技术性、理论性和操作性极强的学科,特别是在新常态经济环境的催化下,为经济服务的会计职业的复杂性得到进一步增加,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提出更现实的要求。

本文主要引用诸波、张明薇、干胜道(2019)对全国范围内招聘企业对本科应届生各项能力的要求所占比最大的十项能力的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1.基本会计职业能力

根据图1的统计结果显示,信息技术能力、政策法规熟悉度、核算能力占据很大的比重,分别是67%、65%、53%。

由此可见,即使当前对基础核算财务人员的需求日益减少,但这并不意味着基础核算会计与中高级会计两者之间是对立关系,而是各有侧重。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作为会计从业人员,都必须拥有基本的会计职业能力。

掌握基础核算财务知识,不仅对会计工作里的弯弯绕绕有一个透彻的认识,并且能够提高自己的职业嗅觉。

首先是会计业务核算能力,其作为会计工作人员需具备最基本的能力,是整个会计核算工作事前必备条件。

主要包括各种类别的建账;凭证填制和审核;登记账簿;月末对账、结账;编制财务报表等会计业务日常处理能力,还有企业最为更关心的纳税核算、申报能力等。

再者是会计电算化能力,在招聘会计岗位的要求中,熟练运用财会系统已经成为必要条件,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具体包括用友、金蝶等主流财会系统的应用,如系统初始设置、设置自定义转账凭证等日常会计业务的电算化处理。

最后是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在实际工作中对每一笔业务都认真负责,保持诚信正直;涉及企业的经营活动的分析数据还有战略计划都要保持警惕意识,防止泄露商业机密,给企业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2.中高级职业能力

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我国对外开呈现出全新的态势,市场化环境和信息化环境都较过去有着深刻地改变。

企业面临新的发展环境具有复杂性、挑战性和不确定性,企业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对会计人才需求也有着新的变化和特征。

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不再局限于基本会计职业能力,而是需要提升到一个更新和更高的阶段。

首先是分析预测能力。

在变化莫测的市场背景和不断升级的企业管理需要下,财务职能不单单要完成好本职工作,还要促使企业整体管理效率的提高。

财务人员需要与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建立紧密的搭档关系,协助后者提高经营业绩和作出精准的决策,为利益相关者的长远利益服务。

由图1可以看出,为了应对这些要求,财务人员需要拥有一定的分析能力、预测能力,将其作为自身核心技术能力的补充。

对分析能力的要求高达56%,也表明出当前经互联网衍生工具过滤后的资料仍需人的智力解析,剖析出资料背后的信息,从而勾勒成对企业经营有益的决策,这些决策包括计划预测、内部控制、投资分析等等。

多维的、延伸的思考能力,这些是互联网衍生工具没有的。

还有对预测能力的重视,体现出会计人员工作逐渐侧重于事先。

会计工作不能总是把解决问题的焦点放在事后。

即使做得再完善,也会给人事后诸葛的感受。

通过事前的有效预防,防患未然,成本远低于事后。

借助企业内控做好事先策划与预测,降低风险,这是管理控制成本最低化的方式。

再者是跨领域复合能力。

如今财务圈反复强调的“业财融合”是大势所趋。

财务人员行使单一职责早已跟不上企业的发展,能够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的跨领域复合型财务人才是企业真正所需。

财务人不止要懂财务知识,对财务资料进行分析,更要熟悉业务运作流程,对销售、管理、金融等领域有所涉猎。

并且掌握行业趋势,与企业的客户维持有效的沟通,促成双方合作,从而推进“业财融合”。

只有与业务形成“共同体”,才能有针对性地助力于企业经营。

同时,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会计人才要充分挖掘和培养自身的互联网技能,运用“互联网+会计”思维创新自身的认知体系,未来才能和互联网衍生工具并肩作战。

掌握IT知识、具备程式化的思维,也是会计人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

最后,是全局观。

财务部门作为企业中较为独立的科系,身在其中的会计人员早已不再局限于账房,而是必须以全局的视角,不偏不倚地看待一切经营问题。

从长远利益出发,不再执拗于报表资料,更要同经济背景、行业环境等宏观因素统一起来,站在更高的角度、用更长远的目光去思量企业纳税筹划、绩效考核等分析决策,做到资源的最合理配置。

利用企业过往财务数据,评估企业未来市场,协助管理者做好与市场发展相契合的战略部署,为企业未来发展添砖加瓦。

四、会计人才建设的可行性对策

(一)当前会计人才的现状

1.会计人才供需总量不平衡

在供给方面,据统计,2018年财会专业毕业人数已高达95万,几乎占据毕业生总数的十分之一。

其中学历分布很不均匀,专科毕业生人数加起来最多,占到一半,其次是本科学历和中专学历的毕业生,硕士毕业的只占据极小部分,博士更是寥寥无几。

这也就说明,在这近百万毕业生中,几乎85%左右的财会人将会进入会计基层行业。

这些新增的劳动力虽说为目前会计人才市场注入一股新生动力,但是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供给质量难以适应目前企业对会计岗位的需求。

随着这些年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云计算、财务共享平台和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企业对基础会计人员的需求逐年减少,特别是会计信息化建设相对完善的大企业这一变化尤为突出。

整体而言,基层会计人才已经趋向饱和状态,与之相反的高级会计人员,呈现高度紧缺的现象。

2.职业期望与职业发展不对称

众多专业中,在人数最多的专业调研中,会计专业不负众望的位于前列,其原因归根于会计广泛的适应性,还有长期发展稳定且升值空间大,即随着会计人员工龄的增长,所积攒的经验将与薪资成正比。

然而,如今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不断地冲击会计工作的稳定性,会计人员也不再是“越老越吃香”,老会计赖以自豪的技能没了用武之地。

现在与薪酬最直接相关的,是自身的综合工作能力水平。

特别是随着德勤财务机器人的应用,财务入门级工作可以由财务机器人代劳。

虽不至于使财会人员大范围失业,但也给财会人员留下警示:

不进步的人终将会被淘汰。

除此之外,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结构转型,也成为财会人员无法继续稳定的一大原因。

3.会计能力供需匹配度不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跃创新,财务的边界不断向外拓展,这一趋势使得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提出更高的技能要求。

然而,目前会计专业的学生无论是基本操作能力还是核心知识水平,整体工作水平不高,追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会计行业准入门槛相对较低。

2017年会计从业资格证未取消时,每年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的人员既有大专中职学生,也有初、高中毕业生;既有专业财会人员,也有非会计专业人员。

而现阶段我国财会从业人员超过2000万,初级职称持证人不到450万,中级职称持证人100多万,CPA持证人24万,ACCA、CMA持证人还不到十万。

这说明,2000万财会人当中,持证的还不到1/3,另外,随着从业证的取消,初级职称的含金量也在不断贬值,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会计人员整体专业素质偏低。

还有原先的资深会计人员也面临互联网+的转型,就业供给质量与企业的需求存在偏差,会计人才整体就业能力供需不匹配现象尤为明显。

4.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动力不足

目前,我国会计人员普遍存在专业素质偏低、知识面偏窄、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但我国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有效管理工作还是不够到位,于2016年制定发布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管理办法》执行力度远远不够。

从会计人员参与继续教育培训情况来看,仍有许多单位、会计人员没有意识到继续教育工作重视性。

部分会计人员再学习动力不足,存在不能按时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或者被动应付、不认真的问题,甚至走形式、走过场,未能实时了解到会计行业新发布的制度、规定、准则等。

会计人员的知识整合能力落伍于新时代的步调,仍限于传统基础财务会计范围,向中高级会计转变尚需时日,尚未形成学习型的会计人才队伍体系。

(二)提升会计人才队伍素质的建议

1.政府层面

政府在公共就业服务方面,应积极发挥其主导作用。

落实“以人为本”理念,健全与当前“互联网+”时代相符、彰显会计人才价值的发展体制,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高校、会计人员为主体的公共就业服务机制,进一步强化会计人才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推进并落实《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的实施。

同时借助“互联网+”技术,实时了解会计人才市场供需双方的多重需求,确保做出有针对性地服务,构建会计就业供需方信息对接平台,保证会计人才市场信息的流通。

统筹低中高级会计人才的资源开发,培育会计人员参与企业管理的职业精神,实现会计人才队伍协调健康发展。

2.企业层面

企业应做到“人尽其才”,既要事先做好会计岗位的职位分析,以此制定合理的招聘需求,提高会计岗位职业能力匹配率,又要打破常规思想,改变“学历至上”“唯经验”的固化录用标准,而是注重挖掘新生会计人员的潜在能力。

再者可以依据人才市场招聘饱和程度,制定针对人才市场淡旺季的不同招聘管理模式,防止因人力资源“一窝蜂”的需求竞争而找不到合适的人才等问题,吸纳“慢就业”会计人才群体,化解供需总量相对过剩并存问题。

并且通过岗前培训、老职工带新人、到岗学习等多种方式对新入职会计人员进行考察;而对于在职会计员工,应加大对会计员工的在职培训投入,根据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胜任能力指标,定期定向开展提升职业能力的培训,如对高级会计人才的能力培养很难通过知识教学达成,这时可以安排外出交流、实地考察,增进高级会计人才的交流。

最后还要建立以实际会计能力考核为标准的晋升体制,从而进一步满足企业自身在“互联网+”时代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对人才的需求。

3.高职院校层面

高职院校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分枝,是培育综合职业素质应用型人才最前线的阵地,近年来为我国培养出大批技术性应用型人才,但是与当前的市场需求完全对接还是存在一定差距。

追究其原因主要还是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实际需求存在脱节,这大大影响了会计人才的质量。

为此,高职院校必须加紧对会计人才培养的革新。

第一,高职院校应该明确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既要与当前“互联网+”时代形势相符合,又要抓住高职院校教育的本质和会计行业的特点,准确定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就现阶段而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把打造应用型会计人才团队定为总体目标,其具体实施是孵化一批具备经营管理、会计理论知识,对财会实操进行准确操作,并且拥有会计职业实践能力和拓展能力,能够胜任不同层次岗位的技术性应用型会计人才。

第二,高职院校应树立精细化培养理念,优化教学体系。

高校实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模式,首先需打破“学科本位”的课程观,可以积极借鉴发达国家人才培养的优势,如德国强调的“能力本位”课程观;英国去固定教材,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教育活动。

对会计就业形势进行监测,做好“去粗存精”的会计课程设置战略规划,但也要注意与“新、够、全”的协调分配。

“新”即注重会计领域内新的法规、准则、制度的及时更新和补充,以便学生能及时吸纳新的理论知识;“够”即不要在过深、过难的理论知识上转牛角尖,而是在必需的理论上有所侧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