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生活中的比》课件三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19365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生活中的比》课件三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生活中的比》课件三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生活中的比》课件三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生活中的比》课件三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生活中的比》课件三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生活中的比》课件三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生活中的比》课件三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生活中的比》课件三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生活中的比》课件三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生活中的比》课件三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生活中的比》课件三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生活中的比》课件三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生活中的比》课件三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生活中的比》课件三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生活中的比》课件三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生活中的比》课件三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生活中的比》课件三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生活中的比》课件三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生活中的比》课件三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生活中的比》课件三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通过“退回生活”,为数学学习提供现实素材,积累直接经验;

再通过“进到数学”,把生活常识、活动经验提炼上升为数学知识。

本节课我主要使用情境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

首先通过创设系列情境,激发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引导学生退回“生活”,由浅入深地独立思考,在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中,体会生活中存在两个数量之间比的关系,再通过自学课本知识理解数学概念——比的意义,及尝试应用引导学生进到“数学”。

最后则组织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比,引导学生把生活和数学有效结合起来。

目的使学生对比有整体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而练习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方式理解比的意义。

三、说学法

主要采用观察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法、和实践操作法。

首先通过系列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和计算,找出两个数量之间比的关系,通过观察、讨论以及自学课本内容后总结出比的意义及相关的知识要点,然后再通过“运用脚掌的长度与身高的比,来计算身高”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习比的兴趣性和积极性,并巩固学生对“比的意义”的理解。

这几种学法让学生能用数学视角来观察和思考,亲历探索过程。

尤其是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比的意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必须在认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经过表象达成理性认知的学习过程。

为了全面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体现出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我从如下几个程序开展教学。

(一)创设情景,感知比较的方法

首先出示情境1。

给同学们来一场“选美”比赛。

不过这次“选美”比赛的对象有点特别。

(教师出示规格分别是A:

4、B:

3、C:

3、D:

12、E:

12五张淘气的照片,全班投票选出最美的几张照片,结果大多数学生都选A:

12为最美的照片。

然后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为什么这3张照片最美,而其他两张不好看呢?

“这里面有什么奥妙?

是否跟数学有关联呢?

”可贵的数学意识由此而生。

如果没有了学生亲身的“选美”体验和经历,就不会有源自内心的思索和自问?

就不会使学生将数学与生活审美的进行联系审视。

接着把这5张照片的形状画在方格纸上,引导学生探索这些长方形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意识到仅仅依靠让学生分组完成表1

通过表1请学生解答了长是宽的几倍和宽是长的几分之几这两个问题并列式,根据学生列的除法算式,从而发现长方形长宽之间的倍数关系,明确是长和宽两个量在比,并使学生体会同类量比的意义。

接着让学生画一个具有这样倍数关系的长方形,进一步丰富例证。

通过数形结合,使学生对“比”有一些体验。

同时,借助图形分类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

接着出示情境2。

情境2向学生提供了马拉松选手赛跑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数据,以及某人骑车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数据,让学生体会到比较谁的速度快,实际上就是要算出路程与时间的比,看哪个比值大。

教学时,我先不出“比”这个词。

而是先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自己填表得出速度,再说一说,怎样求速度,谁的速度快。

最后出示情境3。

情境3向学生分别提供了三个水果摊位出售苹果的价钱的情况,使学生体会到比较哪个摊位的苹果便宜,实际上就是要算出总价与数量的比,看哪个比值小。

这里也先不出“比”这个词。

而是先启发学生想一想,能不能直接比较哪个摊位上的苹果,怎样才能比较?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填表,再让学生说一说求单价的方法。

情境2和情境3,让学生感受到在同一背景下,总价和它相对应的数量之间存在固定的倍数关系,使学生体会不同类量比的意义。

利用分块式呈现信息材料,一是渗透要学会用“全面”的观点看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二是创设不同背景下的数学问题情景;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时,逐步体验感悟出:

单纯从绝对量的多少(比差)来比较是不够的,还要用相对量(比商)来比较。

(二)探究比的意义,揭示学习的主题

在以上3个情境的基础上,接着揭示课题,引出“比”的概念。

因为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于是,接下来就让学生自学书本第50页“认一认”中比的概念、比的读法和写法以及如何求比值,然后由学生汇报学习成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汇报比的概念的时候,我则着重引导学生寻找概念的重点词、重点意义和条件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而比的概念中,关键字就是“相除”。

接着组织学生回顾前面情境中的有关数量关系,鼓励学生用比的方式说一说,写一写。

先是由个别学生说,教师再对学生的表达进行规范,然后让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

然后,引导学生说出求比值的方法就是用前项除以后项。

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北师大(新世纪)版数学实验教科书编写组的成员陶文中教授给我们指出:

学生是否是真的掌握了所学知识,要做到三清——想清、写清和说清。

“想清、写清”,绝大部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这一方面的能力,而“说清”却往往被忽略。

这样不利于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的养成。

于是,在我这节课中,我非常重视学生是否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3个情境中有关数量的比的关系,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与时间。

(三)巩固新知、拓展运用,深化理解比的意义

在学生想清和说清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内化知识,形成扎实的转化,发展能力,同时体现新课标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理念,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组:

巩固性练习

1、读出下面各比,并求出比值。

(1)3:

12

(2)5/8(3)6:

2/3(4)1/5:

1/6

通过各种类型的比,使学生知道比的前项、后项的呈现方式是多种的,比值可以是整数、分数、小数。

以及让学生仔细观察比与比值的区别,明确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它是一个式子,而比值是一个数,这是很多学生往后比较容易出错的一个知识难点。

2、找比。

(1)班有男生25人,女生21人。

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

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

通过这一题让学生弄清楚,究竟是谁与谁相比。

第二组:

综合性练习

判断。

1、小强身高148厘米,小明身高12分米,小强和小明身高的比是148﹕12。

2、5÷

4又可以说成5比4,又可以写成5/4。

通过这两道题,使学生明白两个量之间的比要统一单位。

3、体育比赛中的“4﹕0”的意义是什么?

它是一个比吗?

(让学生展开讨论,然后回答。

这一环节再次引起了学生思考的小*。

在同学们的激烈的辩论之后有的同学指出:

各类比赛中的比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它只是一种计分形式,是比较大小的,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

还有的同学指出:

从4﹕0这个比出发,根据求比值的方法,4﹕0=4÷

0=?

这个问题,根据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和分数中分母不能为0,得知比的后项不能是0,所以这个不是我们这节课所学的比。

第三组:

发展性练习

1、从同学们非常喜欢的柯南破案故事入手。

告诉同学们:

(前不久,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某珠宝店发生了一起特大失窃案,侦察员接到报警后立即赶到现场,这时罪犯已经逃走,现场只留下一个脚印)这时柯南来了,他仔细观察完现场后只是量了量脚印的长25厘米,就果断地推算出疑犯的身高。

你们知道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吗?

你能算出这个疑犯的身高吗?

这个故事挑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兴趣,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联想和猜测,这可能与人的身高与脚印长(即脚长)之间的关系有关,于是紧接着鼓动他们展开研究和讨论,以小组为单位从自己身上进行研究,量一量,算一算,并提示学生将发现的关系用刚学到的比的知识来表示。

这样教师就不用多费一句口舌,他们饱涨的热情和关注使得他们立刻就发现了其中蕴含的规律。

汇报交流中:

教师随机板书几位学生身高与脚长的比及比值,当写到第5个时,下面就有学生喊了起来:

“老师,我发现了一个规律:

身高与脚长的比值都接近整数7!

又有学生说:

柯南就是用罪犯的脚印长度乘7来推算出疑犯的身高的。

刚刚学到的知识能马上学以致用,自己也当一回“小柯南”,这带给了学生强烈的探究的*、研究的乐趣和发现的激情,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比的重要性以及比的广泛存在和应用。

接着,教师随即分别出示维纳斯女神雕像图片、芭蕾舞演员踮起脚尖的图片、我国的国旗图片及摔碎的古玩花瓶图片,从而引出美学中的比、国旗中的比及考古学中比的应用,给学生带来了一种新奇的体验,一种清新的熏陶。

此时教师适时接上:

其实,生活中有趣的比还有很多,感兴趣的话,可以去搜集搜集。

从而将学生由课内引到课外。

(四)归纳小结,质疑问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还有什么不清楚的问题吗?

五、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比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9、50页的内容。

本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乘除法的意义的应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开篇课。

教材通过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提供了“图形放大缩小”“速度”“水果价格”等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从而让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也为“比的应用”“比例的相关知识”等后续学习平坡架桥。

(二)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求比值。

3、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4、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在生活中发现、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

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每六人小组准备一个纸杯、两支试管、一个水槽(装满清水)、一个烧杯(装满红色水当甘蔗汁)等。

二、说教法、学法。

针对教材内容特点,并结合学生认知规律,这节课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实践操作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

以独立探究、实际操作、合作交流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三、教学过程:

设计的理念和思路是:

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为指导,以“情境”和“探索活动”两条线索贯穿于课堂。

整个教学过程我安排了三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构建模型。

(三)拓展运用,巩固新知。

第一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同学们,2008年8月在我们的首都北京将举行的盛会是——(学生会异口同声回答:

奥运会)这是件令我们感到多么自豪的事情啊!

我们熟悉的淘气被“2008北京奥组委”邀请担任现场小记者,需要上交照片,你看:

这是照片的原版(照片A),组委会根据需要将照片有的需要放大,有的需要缩小,现在老师尝试把淘气的照片变个样,请你仔细观察每次拉动照片的时候什么变了?

什么没变?

(此时老师直接将照片A进行左、右、上、下、对角拉动)

数学学习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究和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才能成为有效的和用得上的知识。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精神。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探究新知,构建模型。

”我是这样处理的:

随着学生的回答,紧接着出示照片B、C、D、E,提出问题:

看了这几张照片之后,你认为哪几张与A比较像?

为了方便研究,我们把照片放在方格纸上再做研究。

这里,我是这样处理的,为了减少学生探究的盲目性,我先引导学生观察照片A在方格纸上的长是6,宽是4,明确1格就是1。

让学生在小组里探究这些照片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交流。

估计学生有以下发现:

①照片B的长和宽分别是照片A的1/2。

②照片D的长和宽分别是照片A的2倍。

③照片B和C的长一样,照片C的宽是照片B的4倍。

④照片D和E的长一样,照片D的宽是照片E的4倍等等。

此时出示下表(PPT)对于照片A,它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你是怎么得出的?

学生回答时老师板书:

4=1.5。

对于其他的几张照片的长和宽的关系谁能说一下?

学生回答的同时,我相应的在PPT的表格上出示。

接下来让学生解释一下为什么照片C和E不太像。

刚才我们将照片的长除以宽,或宽除以长,将长方形照片的长和宽进行比较,找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像这样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还有一个新名字,叫什么呢?

这时我采用直接告知的方法,显然是水到渠成,在学生齐读课本第50页第一行的同时板书课题以及比的意义。

这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比”的意义,引导学生回顾小结:

“长和宽相除,又叫做长和宽的比;

宽和长相除,又叫做宽和长的比。

”师:

长和宽都是表示长度,刚才我们把长和宽这两种同类的量进行比较,(板书:

同类量)关于“比”,你还想知道什么?

问题提出后让学生——

自学课本,认识名称(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读写比和求比值的方法。

)由于此环节的知识性比较强,让学生先自学再讲解,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对新知加深印象。

数学源自生活,数学又服务于生活。

为了深化比的意义,接下来我是这样安排的:

(1)比速度。

凭你的经验和平时的观察,你认为“从我们学校到中山市政府大楼,你认为是跑步快还是骑自行车快?

”(PPT出示情境图)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气氛一下就活跃起来了。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我穿插了这样一个环节:

在奥运会中,有一个比赛项目—马拉松赛,你知道马拉松运动吗?

(PPT马拉松运动起源于公元前490年的古希腊。

赛程由第一届的40.2千米,到第四届奥运会才正式定为42.195千米。

)同学们已预习过,想一想:

要比谁快,比什么呢?

也就是要求哪个量与哪个量的比?

汇报交流,老师板书:

40÷

2=40:

2=20(千米)

马拉松运动员真了不起!

跑步的速度比骑自行车的还快。

通过师生互动,最后让学生明白:

路程与时间相除又叫做路程与时间的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就是速度。

进一步巩固理解比的意义。

(2)比价格。

接下来我(PPT出示“比价格”情境图)哪位同学愿意以最快的速度汇报你填写的结果?

这个问题中你找到比吗?

比较哪个摊位的苹果,实际上就是拿什么和什么进行比较?

你能模仿前面两个例子那样说说其中两个量的比的关系吗?

学生不难说出:

总价与数量相除又叫做总价与数量的比,总价与数量的比就是单价。

此时再引导学生小结归纳:

从比速度、比价格两个例子我们看到:

路程和时间是两个不同类的量,可以相比较,速度就是它们的比值;

总价和数量也是两个不同类的量,可以相比较,单价就是它们的比值。

(板书:

不同类的量)

关于比的另一种写法——分数形式,我做了如下处理:

比还有一种书写形式,想知道吗?

(示范书写比“”书写的顺序),然后让学生把其余三个比的分数形式书空与老师同时完成,此时让学生区分分数形式比与分数的区别。

“知识迁移”是数学上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

为了使学生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零”,我是这样处理的:

我们在做除法计算时,除数能不能为0?

那在比的前项或后项中有没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比的后项不能为零”学生就会脱口而出了。

建立模式,寻找规律又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方法。

请你思考:

如果相除的两个数一个是a,一个b,能模仿上面的等式写出来吗?

学生很容易得出:

a/b=a÷

b=a:

b(b≠0)

为了及时反馈学生对比的意义的掌握情况,我安排了“找身边的比”活动。

其实呀,我们生活中也到处充满了比。

想一想,看能不能从你的生活中、你的身边找到比呢?

把你找的发现告诉小组的同学。

让学生思考、小组讨论,然后反馈交流。

如:

1)教室里有四个窗户、两扇门。

窗户和门的数量的比是4:

2

2)我的身高是153厘米,我爸爸身高是178厘米,我的身高和爸爸身高的比是153厘米:

178厘米。

3)我有1支钢笔,3支圆珠笔。

我的钢笔数量和铅笔数量的比是1:

3。

4)我们小组有男生4人,女生2人。

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4:

2。

……

到这,我安排学生“交流收获、质疑问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有很多收获,谁愿意把你的收获跟大家一起分享?

有些什么疑问?

在学生汇报中,使本节课的知识点得以巩固。

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举例、归纳一气呵成,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对比的意义理解得比较深刻。

第三个环节是“拓展运用,巩固新知”,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个练习:

请你动手试一试。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并不是一定表示两个具体的数的比,而是表示两个数的份比关系,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练习: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可以遇到比。

某糖水店卖的甘蔗水是按甘蔗汁和水的体积比是1:

2配置的(PPT出示50页说一说中的图一)。

如果让你配置这种甘蔗水,你会吗?

让学生先说一说,然后在六人小组里动手试一试。

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让学生认识到1:

2不是表示甘蔗汁就一定是1毫升、水是2毫升,而是表示甘蔗汁这样的1份、水就有这样的2份。

第二个练习是:

“你知道吗?

”(PPT)

为了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又能让学生品位数学文化,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爱和兴趣。

我设计了以下一组题:

(1)师:

国际上规定:

标准的篮球场长和宽的比是28:

15。

(师;

不知道我们学校的是否标准,有兴趣的话课间可以去测量一下。

(2)师:

我国的国旗红星红旗,有大有小,都是什么形状的呀?

(长方形)能任意长方形吗?

其实是有严格规定的。

我国国旗长和宽的比是3:

(3)地球上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的比是——让学生先猜一猜,再把标准比63:

27打出来。

(4)雀巢咖啡是由白砂糖和速溶咖啡按():

()混合而成的。

让学生各抒己见,不同的人口味会不一样,商场里卖的基本是按——在把“2:

5味道好极了!

”打出来。

这样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又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

第三个练习是——读出下面各比,并求出比值。

3:

126:

本题的设计即能突出重点,又能突破难点。

练习的第四部分是课外延伸。

(1)小知识。

(PPT)

设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区分数学上的比——“相差关系”和“倍比关系”各类比赛中的比只是一种计分形式。

(2)福尔摩斯侦探术。

人的脚长与身高的比1∶7。

福尔摩斯发现一个脚印长25厘米,他可以做出什么样的推断?

为了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也为了后面比例教学做铺垫,我设计了一个课后实践题:

(小小科学家)在同一时间朝阳的地方竖一根筷子和一支圆珠笔,分别量出它们的长度和影子的长度,并写出它们的比,求出比值。

形式多样的练习,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强化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还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的习惯。

四、板书设计说明。

最后讲一讲我的板书:

简洁清晰、重点突出。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和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由于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上比较困难,教材并没有采取直接给出“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提供了多种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让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也为“比的应用”“比例”等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我从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拟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利用比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感受数学知识的美与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

重点难点:

基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

二、说学生

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

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教学中力求通过丰富的情境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真正理解。

为此设计了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是学习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根据这一理念,我以“情境”和“探索活动”两条线索贯穿于课堂。

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开课伊始,用淘气帅气的个人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熟悉的情境,直接的导入,简洁明了。

二、探究新知,构建模型

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倡导探索性学习,引导学生体会知识的探索过程是当前数学教学的理念。

为了突破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情境。

情境一:

比形状

让学生仔细观察照片,思考问题:

哪些照片与照片A比较像?

学生很容易辨别出A,B,D像;

C,E不像。

对长与宽的关系产生了直观感受。

紧接着将照片画在方格纸上,引导学生探索这些长方形长与宽之间的关系。

为了减少学生探究的盲目性,先引导学生观察明确1格就是1,照片A在方格纸上的长是6,宽是4。

学生各抒己见,互相交流,并将数据整理到表格中。

通过比较,发现A、B、D长除以宽都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