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藏族自治州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卷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19623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68.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玉树藏族自治州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玉树藏族自治州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玉树藏族自治州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玉树藏族自治州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玉树藏族自治州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玉树藏族自治州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玉树藏族自治州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玉树藏族自治州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玉树藏族自治州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玉树藏族自治州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玉树藏族自治州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玉树藏族自治州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玉树藏族自治州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玉树藏族自治州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卷Word文档格式.docx

《玉树藏族自治州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卷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玉树藏族自治州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卷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玉树藏族自治州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卷Word文档格式.docx

3.(2分)(2017·

浙江模拟)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的一句是()

若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让心保有在自然中的谦卑,就是住在最热闹的城市,秋天也不会远去。

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钱、工作,____________。

A.虽然看不到秋天的美,但也会被落叶击中 

B.即使看不到秋天的美,也会被落叶击中 

C.虽然在路上被落叶击中,但看不到秋天的美 

D.即使在路上被落叶击中,也看不到秋天的美 

二、现代文阅读(共2题;

共26分)

4.(6分)(2020高一下·

莲花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什么总是离不开诗呢?

那是因为诗和我们的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这个民族把诗意看作自己民族文化的本质。

说到底,西方人是用科学的方式来理解世界,而我们中国人则是用诗意的方式理解世界,这是我们特有的思维方式。

苏东坡的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提到了一个典故:

尧统治天下时,手下的法官皋陶要杀犯人,但尧反对了三次,主张不杀。

主考官欧阳修特地问苏东坡这个典故的出处,苏东坡坦然回答:

“何需出处!

”他是根据策论的需要,自己编造出来的。

还有个例子是《史记》。

《史记》是司马迁写的史书,但鲁迅对它有这样的评价: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里鲁迅非常含蓄地指出,《史记》其实不是真实的史书,它是散文、是诗。

譬如“鸿门宴”,写得如此精彩,所有的细节都栩栩如生,但鸿门宴在历史上有没有如此真切地出现过呢?

其实司马迁只是非常合理地写了一段可能是真实的历史。

这就是我们中国人,那么重要的一位史学家,也是用一种诗意的方式,在为我们民族留下那样一段可能存在的历史。

我们中国文化史的核心就是诗意,或者说诗意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这就是为什么诗像梦一样一直缠绕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我们民族的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能够读几首诗、背几首诗,因为诗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血脉里的东西。

纵观我们民族的文学史,应该说它也是一部诗的历史。

大家可能很熟悉胡适先生关于文学史的观点,那就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他认为中国文学是这样发展的。

但你要知道,当时胡适提倡白话文,他的意思是说文学是发展的、是进化的,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完全是有理由的。

为此,他需要寻找一个根据、一个史实,所以提出了关于文学史的这个观点。

然而事实上,他的这个观点把中国文学史中诗的重要地位给抹杀了。

诗在我们中国文学里,实际上从来都是主导文学的,唐诗不谈,宋也是以诗为主。

称苏东坡为诗人他很开心,叫他词人就未必,因为词是诗之余。

元明也是如此。

到了清代,晚清出现了一批非常优秀的诗人,在文字狱的背景下,这批文人实际上保存了汉文化的经典,清诗用了很多的文学典故,他们把诗写得非常含蓄、非常精彩。

即便是小说《红楼梦》,它之所以精彩,也是因为它的诗意。

整部《红楼梦》,写了许许多多的诗,但曹雪芹是根据小说中每个人的身份在写诗,因此小说中的这些诗并不能代表曹雪芹本人的最高水准。

曹雪芹真正以自己的身份写的诗,流传下来的只有两句:

“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

”这两句诗很明显有“诗鬼”李贺的味道,这也说明曹雪芹本人其实是一个诗人,而且是个非常好的诗人。

(摘选陈鹏举《用诗意理解世界,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鲁迅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以看出,鲁迅认为《史记》是散文,甚至可以说是诗,其实不是真正的史书。

B.史学家可以通过一种诗意的方式,即合理的想象描写一些历史的细节来完成史书,为我们留下那段可能存在的历史。

C.根据文章的需要可以编造一些历史事件,这属于用诗意的方式理解世界的一种形式,是我们特有的思维方式。

D.诗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诗意或可称为中国文化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就是前人为我们留下大量诗歌的原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入手,提出中心观点“用诗意理解世界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

B.文章首段将西方人与中国人理解世界时的不同思维方式进行比较,强调了我们思维的特别。

C.文章列举苏轼策论典故和鲁迅评价《史记》的例子,论述了中国人用诗意理解世界的独特性。

D.对于大家熟悉的胡适观点,文章把重点放在清代来予以反驳,论证了中国文学史也是诗的历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思维方式看,西方人理解世界偏于感性,而中国人理解世界则偏于理性。

B.《红楼梦》之所以精彩,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小说里写了许多诗,很有诗意。

C.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来概括中国唐以来的文学史,是值得商榷的。

D.到了清代,受文字狱的影响,一批晚清诗人将诗歌写得含蓄,多用文学典故。

5.(20分)(2016高三上·

烟台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叩土问土

石红许

①那一堵堵泥土筑造的高大墙壁,一扇扇镶嵌其上排列齐整的窗户,像历史老人从宋元一路走来,慈祥地注视南来北往的客人。

远远望去,灰墙黛瓦,呈圆形、方形或八角形等,气势恢弘。

这就是我在永定目睹的土楼,依山就势,青岫环抱,溪流淙淙,苍翠掩映。

②“土”,往往让人与落后、蛮荒联系在一起。

穿行在振成楼、福裕楼、奎聚楼、如升楼、景阳楼等楼之间,我惊叹土楼的奇特造型,惊叹客家人的伟大创举,更惊叹灿烂的中华文明成为世界遗产的绝唱。

对“土”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至少我不再对“土”抱有成见,而是感受到土的厚重、土的温暖、土的魅力。

其实,土鸡蛋、土菜馆……早已扯起经幡招展“土”的宣言。

③土,原来也可以创造潮流。

④客家人逃离战乱灾荒从中原迁徙南移上溯于唐。

千百年来,在闽粤赣边界筚路蓝缕,繁衍生息,他们的血脉里想必流淌着“抟土作人”基因,竟然能把土运用得如此有声有色,甚至令某个超级大国虚惊一场,令各种肤色的人纷至沓来。

客家人随遇而安,以土楼的姿势站立成了主人的身份,敞开胸怀迎接八方来客。

⑤站在振成楼前,山风呼呼吹来远古的声音: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土楼幻化成一幅经典的画面:

在诗经那个时代,坐拥北山的君王万人颂戴,身后是如同土楼一样用泥土夯得结结实实的坚固城堡,狼烟滚滚,烈焰熊熊,进可攻退可守,谁人能敌?

与另一幅画面交叠重置:

坐落西北边陲的楼兰古国遗存已是一片墙垣土堆,风沙万里长,成为不朽的丰碑,土在那里透露出苍凉悲壮。

⑥绕圆形土楼低头寻觅、思考,我总觉得,它最初的设计建造一定和战争有关,围起的土楼显然更安全。

“防”是土楼的一大特征,它具有防御、防火、防震、防寒、防暑功能。

“排”是土楼的又一特征,它具有排风、排烟、排水功能。

“聚”是土楼的另一特征,它具有聚贤、聚财、聚精气的功能。

⑦土,原来可以如此壮丽。

⑧在城市,我们走的是水泥路、柏油路,皮鞋常常打理得一尘不染,曾经非常懊恼的土路如今在城里已不多见,怕是只有去农村才能沿着一条土路踏踏实实走上一走。

我们总以为土可以尽情挥霍、任意消受,看来不是这样。

曾读过一则以土作礼物的新闻,2005年陕西秦兵马俑博物馆向连战赠送“秦土”,真可谓“一抔古秦土,殷殷故乡情”。

“入土为安”、“落叶归根”、“故土难离”、“缅怀故土”是炎黄子孙割不断的情怀、解不开的情结。

当一个漂泊的游子回到阔别多年的故园,掬一捧土,跪拜大地,会情不自禁泪流满面。

因此,不难理解神州大地村村设有社公庙,社公乃土地之神,对社公的祭祀,就是老百姓对乡土国土的一种深厚感情,他们用最淳朴的方式拜土、祭土、谢土。

土,牵扯着每一个中国人的魂魄。

⑨很想亲历土楼破土动工的仪式,我认为,除了欢庆的场面,它一定比普通民房的奠基来得更庄严些。

既然是破土,从情感上来说,我的理解是:

不破不立,破裂与修复是相对的。

破土是要有诚意的,是要感恩的,应该在严格甚或刻意繁复的程序下进行。

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试想,好端端的土,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肆意去破坏它,打搅它的平静,不说点感谢之类的甜言蜜语,怎么过意得去?

⑩土是土楼的总导演,以灰黄的色泽把土楼梳妆打扮成展示地方文化的主角,将一方山水演绎得异常灵秀、耐人寻味。

土是古代八音之一,难怪作家陈世旭说,土楼像埙一样,是一首凝固的土的古歌。

⑾土,原来还是一首歌。

⑿我悄悄登上洪坑村的一座四层土楼,一层一层漫步,顺手摸一摸土墙、拍一拍木质扶栏,深深呼吸土楼散发的古老气息,仿佛有哪一间小土房是为我设置的、一直在那里等我斯斯文文走进去。

我觉得,这样才算真正贴近了土楼,贴近了古老的文化。

在土楼的回廊上,我的脚步尽量迈得很轻很轻,生怕不小心弄痛了她的肌肤,惊醒了她的梦境。

我想,不晓得在土楼睡一宿是什么感觉,土楼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滋味,听说“土楼的夜晚特别短”,是真的吗?

⒀我相信,至今仍然生活起居在土楼里的人,是一群幸福的人。

土是辽阔的地平线,在这里,它一改常态,挺立腰杆,呵护子民。

住在四面环土的屋檐下,与土为邻,与自然融于一体,接地气,通天脉,人一定觉得很踏实、舒适、安逸、清净、宁静。

⒁面对土楼,我对土的理解,如绵绵松软的土壤经过时光的过滤,在慢慢升华。

(1)简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①土楼像埙一样,是一首凝固的土的古歌。

②生怕不小心弄痛了她的肌肤,惊醒了她的梦境。

(3)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永定土楼的特点。

(4)文章最后一段,作者面对土楼,说对“土”的理解,在“慢慢升华”。

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

共11分)

6.(1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彭时,字纯道,安福人。

正统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

明年,郕王监国,令同商辂入阁预机务。

闻继母忧,力辞,不允,乃拜命。

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

天顺元年,徐有贞既得罪,岳正、许彬相继罢。

帝坐文华殿召见时,日:

“汝非朕所擢状元乎?

”时顿首。

明日仍命入阁,兼翰林院学士。

阁臣自三杨后,进退礼甚轻。

为帝所亲擢者,唯时与正二人。

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日彭公真君子也慈寿皇太后上尊号,诏告天下。

时欲推恩,贤谓一年不宜再赦。

时日:

“非赦也,宜行优老典。

朝臣父母七十与诰敕,百姓八十给冠带,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也。

”贤称善,即奏行之。

门达构贤,帝惑之,日:

“去贤,行专用时矣。

”或传其语,时矍然曰:

“李公有经济才,何可去?

”因力直之。

且日:

“贤去,时不得独留。

”语闻,帝意乃解。

五年得疾在告,逾三月,帝趣赴阁视事,免朝参。

疏言:

“光禄寺采办,各城门抽分,掊克不堪。

而献珍珠宝石者,倍估增直,渔竭帑藏。

乞革其弊,以惠小民。

”帝优诏褒纳。

畿辅、山东、河南旱,请免夏税盐钞,及太仆寺赔课马。

京师米贵,请发仓储五十万石平粜。

并从之。

时以旧臣见倚重,遇事争执无所避。

而是时帝怠于政,大臣希得见。

万安同在阁,结中贵戚畹,上下壅隔,时颇怀忧。

时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

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

燕居无惰容,服御俭约,无声乐之奉,非其义不取,有古大臣风。

(节选自《明史•彭时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

B.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

C.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

D.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监国是中国古代一种政治制度,多指皇帝外出时,由重要人物留守在宫廷处理国事。

B.明清时期作为宰辅的官员,以大学士的身份进入内阁参与国家机要事务称为人阁。

C.释褐是指脱去丧服,换上官服,即做官的意思,新进士及第授官亦称为释褐。

D.尊号是指加给皇帝或者皇后的称号,意在歌功颂德,赞美他们的文治武功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彭时富有才华,深受重用。

他先是经过殿试考中了状元,后来他被破例提拔,参与国家机要事务,深受皇帝倚重。

B.彭时刚正耿直,力持正理。

他时常引据大义,与李贤争论是非;

当李贤被陷害时,他也能极力维护,打消了皇上罢免李贤的念头。

C.彭时关心百姓,体恤民生。

他向皇上建议实行优待老人制度,并提出了减免税收、革除弊端等一系列施惠百姓的措施。

D.彭时心怀国政,奉公持正。

他在朝三十年,精诚辅政,坚持原则,不向家人透露朝中政事;

选拔推荐人才,不让当事人知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传其语,时矍然日:

②燕居无惰容,服御俭约,无声乐之奉,非其义不取,有古大臣风。

四、诗歌鉴赏(共1题;

共7分)

7.(7分)(2019·

东北三省模拟)阅读下面这组金诗,完成下面小题。

癸巳五月三日北渡①三首

金·

元好问

其一 

道旁僵卧满累②囚,过去旃车③似水流。

红粉哭随回鹘马,为谁一步一回头。

其二 

随营木佛贱于柴,大乐④编钟满市排。

虏掠几何君莫问,大船浑载汴京来。

其三 

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⑤。

只知河朔生灵尽,破屋疏烟却数家。

【注】①癸已(公元1233),这一年金都汴京陷落,蒙古大军入城劫掠;

作者及其他金朝官员被押送出京,于五月三日被裹挟北渡黄河。

②累,通“缧”,捆绑囚犯的绳索。

③旃车,安有毡蓬的蒙古车。

④大乐,祭祀郊庙社稷时的乐曲名。

⑤龙沙,隆起如龙的沙漠地带。

(1)下列对这组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写了蒙古军队大肆烧杀,将抢夺来的不计其数的珍宝运往汴京的情景。

B.这组诗运用了借代、夸张、比喻等多种修辞,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C.三首诗伤时感事,诗人面对时局动荡、国破家亡的命运时,感情沉郁凝重。

D.三首诗与杜甫的“三吏三别”相似,都具有反映时代面貌的“诗史”特点。

(2)这三首诗分别从哪个方面写了天下丧乱的情形,请作简要分析。

五、默写(共1题;

共5分)

8.(5分)(2017·

和平模拟)按序号在对应横线上补写空缺部分。

(1)________,临清流而赋诗。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2)鸟雀呼晴,________。

(《苏幕遮》周邦彦)

(3)___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李白)

(4)杜甫五律《旅夜书怀》的颔联:

________,________。

描绘的景象雄浑阔大,反衬了作者孤苦漂泊的悲怆心情。

六、语言表达(共2题;

9.(1分)请在下面画线处补写一句恰当的话,使它与后面部分构成一个完整的文段。

不得超过22个字。

________。

音乐作品的“深度”有不同的表现形态。

比较重要的形态通常有两种:

一是:

“深刻”,二是“深邃”。

大致说来,“深刻”是就作品的主题而言;

“深邃”是就作品的意蕴而言。

“深刻”诉之于意义,比较理性;

“深邃”诉之于体验,比较感性。

“深刻”如同在二维平面上的篆刻,是静态的;

“深邃”却似三维空间中的景致,是动态的。

西方音乐以“深刻”见长;

中国音乐则以“深邃”著称。

10.(5分)(2019高二下·

宁德期末)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

(不超过40字)

我们一直以来就存在着历史文献学和考古学两大话语系统,这两大话语系统最初是边界明显的:

一边是历史文献上的伏羲、女娲、三皇五帝、夏商周王朝;

一边是考古学上的前仰韶、仰韶、龙山、二里头、二里岗时代。

这两大话于系统的合流是在殷墟。

为什么是在殷墟?

有一个绝对不可逾越的条件就是,当时有可以证明自己族属和王朝归属的文字材料出现,这才可以把这两大话语系统整合,以后的西周、东周、秦汉魏晋都可以证明,但在那之前没有文字材料,没有史证。

在前殷墟时代,如果我们把考古学遗存跟它的族属、王朝归属相对应的话,都只能是推论和假说。

七、作文(共1题;

11.(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个农场主在每年举行的各种大赛中因为所种玉米品质优良而连拔头筹。

有人问其获胜的秘密。

农场主说:

“我成功的秘诀就是每年都把自己精心培育的良种分给邻居们播种。

”那人对此迷惑不解:

“他们可是您的竞争对手啊!

”农场主微微一笑说:

“风会把我玉米地里的花粉吹到邻居的地里去,也会把邻居玉米地里的花粉吹到我的地里来。

如果邻居种的玉米品种比我的差,我种的玉米的质量也很快就会下降。

如果我希望我种的玉米能一直保持品质优良,我必须要关心邻居们,帮助他们也种上和我一样的优良品种。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1、

2-1、

3-1、

4-1、

4-2、

4-3、

5-1、

5-2、

5-3、

5-4、

6-1、

6-2、

6-3、

6-4、

7-1、

7-2、

8-1、

8-2、

8-3、

8-4、

9-1、

10-1、

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