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行动计划(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20441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1.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行动计划(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行动计划(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行动计划(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行动计划(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行动计划(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行动计划(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行动计划(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行动计划(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行动计划(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把握党和国家对我市中小学德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大力唱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主旋律,着力推进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二)突出首都特色。

把握北京作为首都的特殊地位,发挥首都的特殊优势,着眼首都的特殊要求,着力形成首都中小学德育的品牌和特色。

(三)抓住重点环节。

抓住推动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发展的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夯实主渠道、主阵地,着力创新德育工作的体制机制。

(四)强化问题导向。

实事求是地分析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面临的困难和薄弱环节,着力破解德育领域的热点、难点和突出问题,增强德育实效性。

三、主要目标

从现在起到2015年,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

大力培育和弘扬“北京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学校管理等各个关键环节,着力培养体现“北京精神”的首都青少年。

与时俱进,在研究解决德育新情况新问题上有重大突破;

创新机制,在推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合力育人上形成有力保障;

转变方式,在增强学校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上下大功夫;

服务学生,在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幸福感上见实效。

四、重点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围绕培育和弘扬“北京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实施八项工程。

(一)课程德育构建工程

课堂教学是育人主阵地,学校开设的每一门课程都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内涵。

着力构建具有首都特色的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育人体系。

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和学科德育落实,发挥主渠道育人作用。

推进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高中《思想政治》等德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实效性,使其成为系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课程。

将中小学27个学科德育指导纲要的学习纳入全体教师的继续教育中。

坚持每年开展学科德育优秀案例和课例的评选、展示、交流和研讨活动,总结和推出一批教书育人的优秀教师典型。

完善具有北京特色、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念的地方和校本课程体系。

2012年秋季开始,在中小学全面实施《我爱北京》、《志愿服务》、《北京精神》等地方课程。

进一步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师资、课时、场地、设施等方面的要求。

积极鼓励学校开设富有特色的校本德育课程,扶持一批高中学校开设市情、国情教育选修课程。

(二)学校文化示范工程

文化是教育发展的力量,学校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要把中小学建设成为传播和辐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阵地,特别要落实到课堂上,体现在教学中。

启动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程。

支持全市中小学校结合校情,在校园环境、学风教风、班级文化、学生社团、红领巾阵地、党团建设等方面形成富有内涵和特色的学校文化,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念。

“十二五”期间推出500所中小学学校文化示范校。

开展校园文化展示交流活动。

大力开展传统文化、地区文化、校本文化实践活动。

通过家长开放日、社区开放日等形式,推动学校文化向社会开放,接受社会检验和监督,吸引更多的家长参与到学校文化建设中来。

定期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走进学校,推动学校文化建设。

推动中小学主题教育活动系列化。

每学年按时间、分学段,坚持开展“我们的节日”、“学雷锋活动”、“寻找身边的道德榜样”、“劳模进校园”、“学道德模范、诵中华经典、做有德之人”、模拟联合国、唱响新童谣、网上冬夏令营、上爱国主义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第一课、国旗下讲话、入队和离队建团仪式、成人仪式等活动,使学习践行“北京精神”制度化并形成特色。

(三)综合素质提升工程

社会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生动形式,也是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环节。

要创造条件,搭建平台,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加强红领巾学校、少年团校和中学生党校建设。

建设市、区、校三级红领巾学校、少年先锋团校和中学生业余党校,促进有机衔接,逐步建立优秀学生的发现、培养和追踪机制,积极发展优秀中学生入团、入党,大力弘扬和唱响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

实施中学生领袖培养计划,培养和树立优秀中学生典型。

深化社会大课堂建设和应用。

以《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大课堂工作的意见》为指导,推进资源单位实施“学生教育计划”,鼓励中小学在社会资源单位设立学生第二课堂实践点和体验区,推动建立校级资源单位,支持教师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教研活动。

继续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

每年五月举办“博物馆之春”活动,大力推动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纪念馆等各类教育场馆。

每年举办中小学生公共服务周活动。

推动中小学全面开展社会公共服务活动,鼓励学生力所能及地参与社会服务,引导小学生学做志愿者、中学生践行志愿者,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积极拓展适合学生特点的校内外志愿服务项目、岗位和基地。

面向学生开展社会服务公益创意设计活动。

全面推动中小学开展生涯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和法制教育。

推动青少年社会实践体验营活动,引导学校将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为学生发展兴趣、学习深造、就业选择奠定基础。

大力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学习方式和行为方式。

落实《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提升学生法律素养。

(四)家校社协作育人工程

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职责,目标相同,角色不同。

要着力构建三者资源共享、分工合作、协同合力的育人机制。

推进家长教师协会和家长委员会建设。

到2015年底,全市中小学普遍建立班级、校级家长委员会或家长教师协会。

在条件成熟的区县,建立区县级家长教师协会或家长委员会。

办好家长学校,加强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引导家长更加关注孩子品德发展。

推动教师进社区制度化,完善中小学生寒暑假回社区报到制度。

完善青少年校外教育联席会议制度。

加强政府统筹作用,进一步协调市各有关部门以社会大课堂为抓手,调动起社会各行各业服务教育、服务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步建立起全社会育人的有效机制。

建立和完善团、教工作沟通机制,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推进首都中小学德育资源共融共享。

联合首都文明办、团市委、市妇联,推进各部门、各系统中小学数字德育资源融合和共享。

继续办好中小学网上夏令营、冬令营活动,扩充资源,新建一批品牌栏目。

建成德育工作资源库,办好北京市网上家长学校,建设强有力的课程团队和有吸引力的特色栏目。

推进中小学班级博客、博客联盟和微博建设。

(五)德育队伍建设工程

建设一支理念先进、专业能力强的优秀德育工作者队伍是推动学校全员育人的重要保障。

着力加强德育工作协作团队建设,加强以班主任、政治教师、心理教师、德育管理干部、团委书记、大队辅导员为主体的德育骨干队伍建设。

建设德育工作协作团队。

加强学校德育的横向沟通和纵向衔接,完善中小学德育专家团队和德育基地校建设,争取媒体支持,形成科研引领、行政推动、实践推进、专家指导、社会支持的德育工作格局。

强化全体教师的育人责任。

每年在教师继续教育中单设德育培训专题,强化每一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提高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能力。

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弘扬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敬业爱生的良好风尚。

加强德育骨干队伍建设。

用三年时间,完成一轮区县和学校德育管理干部轮训。

继续举办校长谈德育论坛、德育专家大讲堂、德育工作者系列报告会。

建立市级骨干班主任和市级班主任带头人制度。

制定《中小学班主任校本培训指导意见》,建立班主任校本培训制度,试点班主任职级制。

继续开展班主任基本功展示交流活动,大力宣传优秀班主任先进事迹,推出在北京市乃至全国有影响和示范作用的优秀班主任典型,营造人人爱当班主任、人人当好班主任的良好氛围。

未来三年首先在高中阶段实现心理教师定编定岗。

将校团委书记、少先队辅导员业务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中。

(六)德育管理规范工程

学校管理是规范办学、服务学生的重要环节,也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重要方面。

着力完善德育工作机制,规范学校德育管理。

颁布实施《北京市中小学德育指导纲要》。

以推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为抓手,总结梳理北京市中小学德育的目标、内容、途径体系,构建具有首都特色的中小学德育体系,树立首都中小学德育品牌。

研制《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管理规程》。

进一步规范学校德育管理的各个环节,使各项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以校章为入手推进现代化学校管理制度建设,强化《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落实。

健全德育工作管理机制。

坚持每三年一次的全市德育工作会议制度,每年一次的德育工作交流制度、年度工作报告制度。

完善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状况和学校德育发展状况监测制度。

建立中小学心理教师教研制度。

规范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使用,指导中小学开设心理活动课或心理健康教育课。

探索建立市、区两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教研制度和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观摩交流周活动。

(七)特殊需要关爱工程

针对不同教育群体的特殊需要,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教育策略,促进每一个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开展来京人员随迁子女融入教育。

实施京籍和非京籍学生手拉手活动,面向来京人员随迁子女开展爱祖国、爱北京教育,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北京的学习和生活。

给予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特殊关爱和照顾,加强养成教育,提高学习兴趣,实现同在蓝天下健康共成长。

重视独生子女教育问题。

开展需求性调研和动态性监测,根据独生子女的特点,开展校本性、区域性的教育教学试验,通过实施同伴教育、社会实践和素质拓展,培养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

积极做好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

加强专门学校布局调整研究,推进专门学校课程教学改革,进一步研究普通中小学校和专门学校的转送衔接机制。

在普通中学继续完善全市中学行为不良和严重行为不良学生的动态监测和成功教育案例模库建设。

(八)德育科研引领工程

科研是实现首都中小学德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

进一步加强德育科研队伍建设,发挥科研的前瞻性作用,为德育工作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完善市、区县德育研究网络。

加强市、区两级德育研究机构建设,吸纳高素质专业研究人员,确保每个区县都有专门从事学校德育研究的部门和人员。

建立全市中小学德育研究交流制度。

加强理论研究导向和实践成果提炼。

切实发挥德育研究的战略性、前瞻性作用,加大对德育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力度,加强德育基础性调研。

鼓励学校积极开展校本德育研究活动。

总结提炼首都中小学德育的鲜活案例和成功经验,培育一批首都中小学德育特色品牌。

加强德育领域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进,学术交流与经验传播同行。

完善青少年学生公民教育国际论坛、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论坛、京津沪渝德育研讨会、华北地区合作平台等机制。

五、保障措施

为确保今后三年首都中小学德育“八项工程”的完成,市、区县要在组织领导、经费投入、督导评估等方面予以充分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把中小学德育摆在更突出的位置

各区县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认真落实本行动计划提出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根据本行动计划,结合实际,制定区县中小学德育工作行动计划,并指导学校制定实施计划。

强化“一把手”负责制,确保区县和学校德育工作有固定的专人专岗负责。

(二)保障经费投入,为中小学德育发展提供物力支持

各区县要根据本行动计划各项任务的实施需要,在市级经费投入的引导下,不断加大对学校德育经费投入。

在整体推进基础教育发展中,把德育作为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的重要方面予以统筹考虑,切实保障德育的经费投入,纳入区县和学校年度预算。

要把不断增加的教育经费更多地用在教师和学生直接受益的项目上。

(三)强化督导评估,确保中小学德育实现预期目标

政府督导部门加强对区县和学校德育工作的督导检查,定期组织开展德育专项督导。

在区县和学校有关素质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考评中,把学校德育工作的落实作为重要考察内容。

各区县要加强行动计划推进过程中的自查,确保各项目标任务保质保量如期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