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三章 声的世界 章节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20561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29.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三章 声的世界 章节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三章 声的世界 章节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三章 声的世界 章节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三章 声的世界 章节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三章 声的世界 章节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三章 声的世界 章节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三章 声的世界 章节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三章 声的世界 章节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三章 声的世界 章节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三章 声的世界 章节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三章 声的世界 章节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三章 声的世界 章节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三章 声的世界 章节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三章 声的世界 章节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三章 声的世界 章节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三章 声的世界 章节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三章 声的世界 章节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三章 声的世界 章节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三章 声的世界 章节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三章 声的世界 章节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

A.宇航员之间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B.高速公路两旁的隔音板可防止噪声的产生

C.只有主人说出暗语时才能打开“声纹锁”,其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音品

D.汽车安装的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

8.如图所示,四个相同的玻璃瓶内装有深度不同的水。

用筷子轻轻敲击瓶口或用嘴贴着瓶口吹气,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下列关于所发出声音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用筷子轻轻敲击瓶口,甲瓶的音调最高

B.用嘴贴着瓶口吹气,甲瓶的音调最高

C.用筷子轻轻敲击瓶口,丁瓶的音调最低

D.用嘴贴着瓶口吹气,丁瓶的音调最高

二、多选题

9.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B.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路径上减弱噪声

C.课堂上能听到老师讲课声,是由于空气能够传声

D.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会不同

10.为了减弱噪声,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改装机器使其发出的噪声尽量小

B.在马路两旁植树造林

C.在耳孔中塞入棉花

D.关闭所有声源

11.有关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

108m/s

B.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C.戴防噪声耳罩可以防止噪声产生

D.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都伴有次声波产生

三、填空题

12.如图,小明与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8m间的通话,这表明________;

(2)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________.

13.环保部门常在噪声较大的街头设置噪声监测仪,噪声监测仪________(选填“具有”、“自身不具有”)降低所在路段噪声的作用.物理学中用分贝作为描述声音强弱的单位,把人耳________(选填“听不到”或“刚刚能听到”)的声音定为0分贝的声音.

14.放鞭炮时用手捂住双耳,这是在________处减弱噪声的;

在城市街道禁鸣喇叭,这是在________处减弱噪声.

15.物理老师自制了“探究真空是否可以传声”的简易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时将正在发声的音乐卡芯固定在拔罐器内,用抽气枪逐步抽出罐内空气,听到声音越来越小是________变小的缘故(选填“响度”或者“音调”),由实验可推理出________。

16.在控制噪声的措施方面,有些地方可以看到如图所示的标牌,这主要是在________

减弱噪声;

教室外有声音干扰时,关上门窗是为了在________减弱噪声.

四、解答题

17.向前传播的声音遇到障碍物能反射回来。

一个同学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约1.5s后听到回声,那么该同学距山崖大约是多少米?

(V声=340m/s)

五、实验探究题

18.某同学用尺子探究声音的音调和响度分别与什么有关时,做了以下实验:

(1)探究音调的影响因素时,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观察钢尺振动的________;

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钢尺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对比此时尺子振动的声音。

实验发现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________,发出声音的音调

越________;

由此可得出结论:

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________有关。

(2)探究响度的影响因素时,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观察钢尺振动的________。

(3)在实验中会发现:

当尺子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即使用较大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________。

(4)在以上实验中研究问题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

19.下表列出的是在进行实验探究时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请你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填写在表中对应的空格里.

题号

实际问题

解决方法

(1)

为了探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情况,按亮激光小手电,但不能直接观察到光的传播路径.

________

(2)

探究影响声音强弱的因素,敲鼓时,不易观察鼓面振动的幅度.

六、综合题

20.如图所示的实验,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乒乓球弹起,则由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

(1)________;

(2)________;

(3)实验中乒乓球在试验中作用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解析】【解答】解:

A、罩内抽出空气,闹铃铃声明显减小,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故A不符合题意.

B、用力吹一根细管,将它不断剪短,空气柱减小,空气容易振动,频率增大,音调变高,声音变高.研究的是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故B不符合题意.

C、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花四溅,说明声音发声时振动,故C不符合题意.

D、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纸屑跳动高度不同,鼓面振幅不同,响度不同.研究响度跟振幅的关系,故D符合题意

故选:

D.

【分析】

(1)声音三个特性:

音调、响度、音色.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体积大,质量大的物体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响度跟振幅有关.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

(2)物体发声时一定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答案】C

A、月球表面的岩石受到流星的撞击能发声,只是缺少传播声音的介质;

故A错误;

B、流星撞击岩石的声音很大,由于缺少介质,人耳才无法听到;

故B错误;

C、飞来的流星打在月球表面的岩石上,会像无声电影一样,在其附近听不到一点声响,是因为没有介质,声音不能传播;

故C正确;

D、听不到声音的原因是由于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

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声音的传播靠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

真空不能传声.

3.【答案】D

根据题意甲同学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乙同学在长铁管的另一端敲一下这根铁管,声音分别从铁管、空气中传播,则甲同学要听到2个声音,一个声音是从铁管传来,另一个是从空气中传来的,这说明了声音在铁管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快.

故选D.

【分析】根据声音在不同的介质里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一般情况下,声音的传播在气体中慢,在液体中较快,在固体中最快,然后即可解答此题.

4.【答案】D

A、声波不是电磁波,也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

B、发声体的振幅越大,发出的声音响度大,故B错误;

C、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C错误;

D、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这两种声音人耳都无法听到,故D正确.

【分析】声波不是电磁波,也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响度的大小主要与声音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此外,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就越大;

超声波是指高于20000Hz的声音,次声波是指低于20Hz的声音,人耳无法听到超声和次声.

5.【答案】B

【解析】【解答】因为相同响度的声音,距离越远,听到的声音的响度越小,说明响度与离声源距离有关.例如:

当我们听不清某个人说话的声音时,总是强调对方要“大点声”,就是要求对方说话时响度大;

同理,为了使警报声传的更远,应该提高警报声的响度.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分析】增大响度、减少声音的分散都可以使声音传播的距离更远.

6.【答案】C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产生的音色会不同,我们是靠音色来分辨不同人的声音的.

【分析】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7.【答案】B

A、太空中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因此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此选项正确;

B、高速公路两旁的隔音板是在传播中减弱噪声,而不是为了防止噪声的产生.此选项不正确;

C、不同人声音的音色不同,区别出谁在说话,是因为音品不同的原因,声纹锁主要是依据声音的音品来辨别主人的.此选项正确;

D、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的.此选项正确.

故选B.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够传声;

(2)防治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3)音品也就是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4)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考查声音的综合利用,要求学生对声音及其特性、声音的传播及特征、减弱噪声的措施等知识点全面掌握.

8.【答案】B

【解析】

【分析】敲击瓶子时,振动发声的物体是瓶子和瓶内的水;

用嘴贴着管口吹气,振动发声的物体是瓶中的空气.

【解答】AC、用筷子子轻轻敲击瓶口,声音是由瓶子和瓶内的水振动发出的,水越多,音调越低;

因此甲的音调最低,丁的音调最高;

故AC错误;

BD、用嘴贴着瓶口吹气,振动发声的是由于瓶内空气柱的振动发出的,空气柱长度越短,音调越高;

因此甲的音调最高,丁的音调最低,故B正确,D错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

频率与音调高低关系的理解和掌握.重点是弄清发声体

9.【答案】ABC

A、不同人的声带振动产生声音的音色一般不同,“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故A正确;

B、减弱噪声有三条途径,即在三个不同的位置﹣﹣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

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路径上减弱噪声;

故B正确;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

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C、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课堂上能听到老师讲课声,是由于空气能够传声所致;

D、同一个音叉的发声频率是固定不变的;

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响度会不同,力越大,音叉振动幅度越大,响度就越大;

故选ABC.

(1)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

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

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

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2)减弱噪声有三条途径,即在三个不同的位置﹣﹣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

(3)声音的传播靠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大多是由空气这种介质传播的.

10.【答案】A,B,C

【解析】【解答】A、改装机器使其发出的噪声尽量小,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A符合题意;

B、在马路两旁植树造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B符合题意;

C、在耳孔中塞入棉花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的,C符合题意;

D、关闭所有声源显然是不合理的,D不符合题意;

ABC。

【分析】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个:

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

ABC对应不同的途径,而D不合理,不可能实施。

11.【答案】B,D

【解析】【解答】A、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光的传播速度是3×

108m/s,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响度是由物体的振幅决定的,物体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该选项说法正确;

C、戴防噪声耳罩可以防止噪声进入人耳,但是不能防止噪声的产生,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都伴有次声波产生,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D.

(1)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由振幅决定的;

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是由物体振动振幅决定的;

(3)防治噪声的途径有三条:

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4)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称为次声波,大自然的许多活动,如地震、火山喷发、台风等都伴有声波产生.

12.【答案】固体可以传声

阻止了棉线的振动,阻止了声音的传播

【解析】【解答】细棉线是固体,可以传声而且传声效果好.细线被捏住,阻止了棉线的振动,阻止了声音的传播.

(1)固体可以传声;

(2)阻止了棉线的振动,阻止了声音的传播.

【分析】固体可以传声,而且传声效果比气体好;

发声体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13.【答案】自身不具有;

刚刚能听到

设置噪声监测仪,能够知道噪声的响度大小,自身不具有降低所在路段噪声的作用.

声音的强弱通常用分贝来表示.人们刚刚能听到的弱声是0分贝;

自身不具有;

刚刚能听到.

【分析】设置噪声监测仪,能够知道噪声的响度大小,但不是减弱噪声;

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

14.【答案】人耳

声源

【解析】【解答】放鞭炮时用手捂住双耳,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的;

在城市街道禁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人耳;

【分析】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在人耳处减弱.用手捂住双耳,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的;

在城市街道禁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结合题目信息进行分析.

15.【答案】响度;

真空中不能传声

【解析】【解答】将正在发声的音乐卡芯固定在拔罐器内,用抽气机抽去空气,声音的响度由大变小,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真空中不能传声。

响度;

真空中不能传声.

【分析】此实验探究真空中不能传声,涉及到推理法的应用.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

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

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16.【答案】声源处;

传播过程

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而关上门窗,窗外的噪声在传播路径上就被减弱了,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声源处;

【分析】此标志牌的意思是禁鸣喇叭.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

“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17.【答案】解:

一个同学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约1.5s后听到回声,声音在1.5s内通过的路程为该同学距山崖距离的两倍,V声=340m/s,那么该同学距山崖距离为s=

vt=

×

340m/s×

1.5s=255m

【解析】【分析】声音的反射,公式s=vt变式应用。

18.【答案】

(1)快慢;

慢;

低;

快慢或频率

(2)幅度

(3)尺子振动的频率低于人耳听觉频率范围

(4)控制变量法

【解析】【解答】

(1)尺子发出声音的音调与尺子振动快慢有关,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尺子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尺子振动越块,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由此可得出的结论:

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2)尺子发出声音的响度与尺子振动幅度有关,拨动尺子的力度越大,尺子振动幅度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拨动尺子的力度越小,尺子振动幅度越小,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小。

响度的大小与发声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关。

(3)因为当尺子深处桌面的长度越长,尺子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所以当尺子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较大的力拨动尺子,但发出的声音频率低于20Hz,属于次声波,音调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使人听不到声音。

(4)在用尺子探究音调与响度分别于什么有关的实验中,我们每次只研究其中一个变量的关系,而控制其他变量不变,因此用了控制变量法。

(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由发声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

(2)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是由发声物体振动的振幅决定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

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10000Hz,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因为它已经超过了人类听觉的上限;

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因为它已经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

(4)在研究一个量与多个变量的关系时,我们常采用控制变量法。

19.【答案】点蚊香制造烟雾;

在玻璃板上放纸屑

(1)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传播的路径不容易直接观察,但我们在空气中点燃蚊香,让光穿过蚊香的烟雾时,光的传播路径显示的非常直观;

(2)探究影响声音强弱的因素,敲鼓时,不易直接观察到鼓面振动的幅度,为使鼓面的振动放大,可以在鼓面上放纸屑,通过纸屑的跳动显示鼓面的振动。

【分析】“转换法”,主要是指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不可见、不易见的现象转换成可见、易见的现象;

将陌生、复杂的问题转换成熟悉、简单的问题;

将难以测量或测准的物理量转换为能够测量或测准的物理量的方法.

20.【答案】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3)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1)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声音是振动产生的;

(2)泡沫塑料球被弹起,也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3)乒乓球将音叉的振动进行了放大,便于直接观察,这是物理学中常用的转换法.故答案为: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3)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声音也能够传递能量.

(2)当音叉发声时振动很微小,本实验装置可以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运动,便于观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