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复习全攻略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20692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言文复习全攻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全攻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全攻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全攻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全攻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全攻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全攻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全攻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全攻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全攻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全攻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全攻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全攻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全攻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全攻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全攻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全攻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全攻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全攻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全攻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文言文复习全攻略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考文言文复习全攻略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言文复习全攻略Word文件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文言文复习全攻略Word文件下载.docx

而对于二、三两步,则必须加强针对训练。

以考核来促进复习,以成绩来检验效果。

第二步,一单元一测,命题侧重课本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以及词类活用和文学文化常识,加上课文重点句子的翻译、名句名篇的默写。

测试时间以一课时为宜。

第三步,一册一测,时间以两课时为宜。

除了以上内容以外,再加入课外考查,翻译和阅读一律选自课外(最好选用最近六年来的高考文言文阅读,翻译也从中命题,这样可以一举两得,节约复习时间),考查要点要与本册知识点衔接,体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转化。

这种检测题,必须教师自己命题,针对课本,针对学生,针对自己的教学。

备课组里,几个老师最好分工合作,根据具体情况,各分一部分命题任务,便于集体备课脑力资源共享,也避免重复考查无效劳作。

3、演练高考,学以致用

复习课本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得心应手迁移知识的运用能力。

这种能力具备与否,或者说,能不能有效的发挥出来,最终体现在对试题的解答上。

所以,面对高考,夯实基础之后,就需要解决学以致用的问题。

高三下学期前两周,在这方面做一下集中训练,以便使学生能够有效的把课本知识运用起来,游刃有余的去解决问题。

历年的高考题已经通过复习课本时的检测训练全部练过了,这时还不要急于做文言文大阅读与翻译的模拟题,先用四课时,将实词、虚词、活用与句式分别集中汇总一下,联系课文与高考,总结特点,抓住规律,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达到透彻理解。

然后,采取集中强化训练的方式,选择优秀的模拟试题,做十个文言文大阅读。

最后,在高考前一个月里,应当要求学生每天做一个文言文阅读(包括翻译),其目的,就是为了保持良好的语感,最好选择附有答案的习题,如果需要讲解,教师只需在课前用八到十分钟就足够了。

纵观近十几年的文言文试题,除了在选材方面注重史传类,文质兼美,命题点多,适合高中生阅读外,还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从考试内容看,文言文测试是“言”“文”并重。

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虚词理解、古今词辨析等;

“文”主要指对文意的理解。

近三年(1999年)以来的文言文试题,题量一般是6道,6道题的测试内容分工明确,基本上是前三题注重测试“言”,后三题注重测试“文”,分数“平分秋色”,各占9分。

文言文测试“言文”并重的特点,改变了过去重“言”不重文,实质上仅仅是古汉语测试的不良倾向,对中学文言文教学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受到了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好评。

故这一命题特点一直在文言文命题中保留着。

2002年虽然有调整,但阅读部分的命题不会出现大的变化。

 2.从测试能力看,文言文测试着重考查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

可能考虑到考生答卷的总书写量和阅卷等多种因素,在题型方面,文言文测试一直采用选择题,命题的指导思想一直定位在“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

而这必须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这是阅读的“阶梯”。

因此,从测试能力看,对“言”的重视,实质上是考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即利用有关文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文”的重视,主要是考文意的理解能力,只有个别题目(一般是最后一道题)考分析、概括能力。

能力层级分别是B级或C级。

这就使考生在掌握较扎实的文言文知识的前提下,感到文言文试题相对简单,心中有“底”。

因而,文言文整体得分情况相对稳定,区分度较好。

文言文测试能力的相对稳定,对中学文言文教学改革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从答案的编制看,文言文测试是题目出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这里“课外”的含义一般指“选材”是学生没学过的,题目是没做过的;

“课内”的含义可从两个方面理解:

一是指测试的知识是学生“课内”学过的,二是学生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加以推断。

近几年的文言文选材多出自封建社会官修的所谓“正史”,如2001年选自《史记·

田单列传》,2000年选自《三国志·

胡质传》“裴松之注”,1999年苏琼选自《北齐书·

苏琼传》,1998年李若水选自《宋史·

忠义一·

李若水》等,以上史书都列在“二十四史”中。

选文内容或忠孝,或法制,或处事高明,或英勇有智谋,或清正廉洁……这些都是教材没有出现过的,其包含着的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等积极因素,有一定的教益作用,适合中学生阅读。

高考把学生没学过的内容和课内学过的内容结合起来,非常巧妙地测试出学生课内文言文学习的水平。

例如2001年《田单列传》11题中的实词“拔、附、乘、龙”和12题中的古今词,“反间、南面、鼓噪、扰乱”等都是课内学过或涉及的,只不过换了一下语境而已。

学生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推断的题目,如1991年第18题“顽鲁者亦当矜怜”中“顽鲁”的意思,如果注意到上文的“贤俊者自可赏爱”,二者是对举比较,则不难据“贤俊”一词推断出“顽鲁”的意思是“愚昧而蠢笨”。

 4.文言句子翻译由辨析改为笔译,即由选择题改为语言操作题。

如前所述,这是2002年将增加的新要求,说其“新”,只是与近十几年的高考相对而言,在1990年以前的高考中,文言文笔译的题目并不少见。

增加文言文笔译的好处,一方面体现命题“稳中有变”的原则,另一方面,从测试的目的看,既考了理解文意,又考了语言表达,可以说一举多得,导向良好。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词语含义必须结合语境。

A①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

如1998年高考试题第16题B项“金人曳出,击之败面”的“曳”字,题面释为“蜂拥”。

如果仅就这个句子看,“金人蜂拥而出”,似乎也可通,但是联系上下文来看就不行了。

“(金人)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金人曳出,击之败面”,可知“曳“击”的对象都是李若水。

又“曳”后跟着“出”字,可知“曳”应是“拖、拉”的意思。

②词汇、成语联想法。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意思今天见得少,但在某些词语或成语里保留着,我们可以联想有关的词汇、成语,推测其在文中的意思。

如1997年第12题A项“善才绳之”,题面解释为“捆绑”,是否正确呢?

我们可以联想“绳之以法”这个成语,“绳”是“制裁”的意思,可以推断出“善才绳之”也应该是制裁的意思,这里作“捆绑”讲是不正确的。

B项“先涕泣不自胜”,题面注为“控制”,是否正确?

可以联想“胜任愉快“喜不自胜”,“胜”都作“承受”讲,可知作“控制”讲是不准确的。

③分析语法结构,确定词性。

如1986年全国试题第9题2小题“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为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和解释:

A.chen陈列B、zhen阵地C.zhen阵容D.zhen列阵。

为了正确把握“陈”字的读音和意义,我们对其进行语法分析。

“陈”字前有“而”字与“对渭”连接,说明“陈”是个动词,所以B项、C项都不对。

再联系上下文来看,他们是在打仗,故不是“陈列”而是“列阵”,应选D。

④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处在相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进行推断。

如1991年全国试题18题“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顽鲁”的正确意义是:

A.愚笨而鲁莽B.固执而粗鲁C.顽皮而愚蠢D.愚昧而蠢笨。

我们在选择的时候,就可以根据“顽鲁”与上面“贤俊”相对的特点来加以推断。

“贤俊”是“贤能而俊俏”,那么,能与之相对的只能是“愚昧而蠢笨”了,其他几项中有些东西如“鲁莽”“固执而粗鲁”“顽皮”等都是人品,而非天生

B  “常见文言实词”是指考查范围,包括通假字、异读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

新大纲中列出了120个重点实词,原语文课本中共列了340个,根据十年的高考统计,在所考查的50多个实词中,有40多个是上述词语表中所列,特别是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更是考试的重中之重。

复习时应注意两点:

一是结合教材和查阅古汉语词典,弄清所列每个实词的基本含义,并对多义词进行归纳整理,要特别留心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义项,避免形成思维定势,望文生义,如“爱”,古代多指“吝惜”,“坐”古代有两个含义与今不同,“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作“因为”解;

“何坐?

坐盗”中的“坐”当“犯……罪”解,也可以引申为“治……罪”、“触犯”等。

二是根据上下文,即词的语言环境和语言结构确定词义,要掌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C推断文言实词的一些基本方法

一、联想推断

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例如:

不以外夷见忽。

[简析]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

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来时,府吏见叮咛”来推断。

“见”是第一人称代词“我”之意,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

“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

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也可以联想成语推断。

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简析]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

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

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二、语言结构推断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简析]①句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

“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

②句从句式结构来看,也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

三、辨析词性推断

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

①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②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简析]①句也为对仗句,“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

②句也为对仗句,“帽”与“环”相对,“带”与“腰”相对,“带”为动词,“腰”也为动词,“腰佩”之意。

四、语法分析推断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

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辨析下列一组“信”字的用法

①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②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③信义著于四海 

④怀信亻宅 

[简析]①句“信”处在谓语动词“知”之前,作状语;

既作状语,那么一定是副词,进而推断它为“确实”之意。

②句“犹”是副词,作状语,“信”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是动词,为“相信”之意。

③句“著”为谓语动词,“信义”处在主语的位置上,为名词,故“信”为“信誉”之意。

④句“怀”为动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信”处于宾语的位置,所以“信”为“忠诚”之意。

五、语境分析推断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

辨析下面一组加点字的实词义

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简析]①的“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

②句中的“应”和“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上,而“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应答”。

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例如:

辨析下列加点字的用法

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简析]两句话同出苏轼的《石钟山记》,大多数同学把两个“言”,都理解为“说”。

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此“言”为“叙述”之意。

②句我们联系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及历史背景来看,渔工水师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所以渔工水师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不是不能说,而是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

故此处的“言”应理解为“记载”较为准确。

D文言实词常用的推断方法

①利用现代汉语的组词方式推断词义。

古汉语单音词占多数,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素组成若干个双音词,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可以推断一些词语的意义。

如1994年14题中“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中“亲”可以组成“亲人”、“亲戚”、“母亲”、“亲自”等,根据上下文就可确定其意义。

②根据词法结构推断词义。

汉语的构词规律是有法可循的,循其构词法就可推断词义。

如上面所举的“亲故所知”,“亲故”是并列短语,学生不难明白“故”的含义是“故友”之意,那么“亲”与之是近义,是“亲戚”之意。

1995年第13题中的“如汝先群忠勤之士也”中“勤”的意思可由“忠”推之。

③利用互文、对偶、排比、对文等修辞推断词义。

古人作文,讲究句式整齐,对仗工整。

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之心”中“囊括”、可根据“席卷”、“并吞”来推断;

“八荒”可根据“天下”来推断。

又如“岭峤微草,凌冬而凋;

并汾乔木,望秋先损”中的“凌”和“望”是反义对文,由“凌”的意思“越过”就可以推知“望”的意思是“未到”。

④凭上下文推断词义。

结合上下文的语意来推断出要解释的词语的含义。

例1993年的13题要求选择“子访得之”中“访”的词义,四个选项为“咨询”、“探望”、“寻求”、“访问”,联系上下文内容,李衡临终告诉儿子,他身前曾购置有“千头木奴”,只有“寻求”一义合适,其余三词都不合文义。

⑤随文引申推断词义。

词有本义和引申义,如果我们按词的本义解释不通时,就可以从词的引申义考虑。

如1996年12题中解释“或遂寝而不行”中的“寝”字的意义,可联想到《周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暮寝而思之”中的“寝”,但此“寝”的意义为“睡下”、“躺下”之意,但试题中的“寝”用此法解释不通,引申为“停止”就合文意了。

⑥用析句法推断词义。

在文言翻译和理解中,可以利用对句法的分析来确定词类,再根据词类去推求词义。

和种方法,对解释跨类别的多义词、活用词、通假字、虚词的作用较大。

如1996年17题“永械致之府,府为并它县追还”中的“械”在句中要作动词用。

再结合“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左忠毅公逸事》)中“械”为“刑具”之意。

可推知试题中的“械”应作“戴上刑具”之意。

⑦根据题意推断原因或根据。

1993年第18题“李衡奔魏的原因是”可以用顺推法和逆推法来找答案。

“奔魏”是结果,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条件)有哪些,可以根据这一逆推,在“奔魏”前面去找。

“寻而帝立衡忧惧”是产生“奔魏”这一想法的直接原因,“衡数绳之以法”是害怕的(“忧惧”)原因,它和“不用卿言”而得罪新帝,又不听妻子的话,以至惶惶不安,是产生“奔魏”这一想法的间接原因。

只有这样一步步推断,才能准确地找出答案。

上面谈的几种推断方法,在解题中可以根据题干和题肢的要求采取其中的一种,也可综合运用,从不同的几个侧面加以反复推断,使解题的准确率大大提高。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所谓“用法”,包括弄清

(1)虚词的词性,

(2)语法作用,(3)与现代汉语的对应关系。

考纲中列出了18个虚词,一定要个个落实,结合教材,认真归纳其各种义项和用法,从常用义和非常用义方面进行比较区别,掌握常用义,照顾特殊义。

例如“之”字,作代词、助词(结构助词,语气助词,用于主谓之间,表前置宾语)是通常用法,而作动词“到”、“用”(如“之其所短”中的“之”)讲则是特殊义用法。

筛选文中的信息。

  近三年来,主要考查的是以写人为主的史传文,且题目一般是用6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的形式,要求考生选择全部表现人物某一方面品质的一组。

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是,将6个句子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作出判断。

如果是写事的文章,则要求从记述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关系、事件的发展及其走向、故事的梗概等要素把握阅读对象。

4、正确把握文意

A根据所选文章的体例特点,我们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来阅读:

①初读文章,弄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概括了解其人其事,把握选段的内容梗概。

②利用题目选项,再读文章。

在高考试题中,有很多题目都是三个正确的,一个错误的,其正确的选项实际起到了疏通字句的作用。

对文意的叙述这类题(第15题),也可以这样利用,如1999年第16题ABC三项对文意的叙述,就起到了疏通文意的作用。

③核对文章。

根据设置的题目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核对,判明选项的正误。

B这是在信息筛选的基础上对文章材料和思想的进一步把握,要求考生读懂全文,不要出现理解与概括分析上的错误。

设计这类题,一般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几个方面,选取其中的四个作为切入点进行概括分析。

如2002年第15题,就李广的品格业绩设计了四个切入点:

卓越功勋;

足智多谋;

廉洁自律;

承认过错。

试题中拟设了四个选项对相关文章内容概括分析,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这类题目中的错误选项,常常是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分析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因此必须从细微处仔细核对原文,将选项中的每句话认真与原文对号,看是否对文意有所改动,切不可粗心大意。

C怎样整体把握文意?

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提取主要信息法。

即拿来一篇文言文,通过整读,应能快速准确地把握如下的信息:

写的是什么人,其生活在什么时代(朝代),干了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文中还涉及了什么人,他与主要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等等。

 把握了上述信息,可以说基本上解决了文章的“大意”。

在这个前提下再读题、做题,也许仍会有小的偏差,但一般不会有大的失误。

如果不能整体把握文意,有时不仅会搞错了主要人物,搞错了人物之间的关系,还会混淆是非,如2001年第16题,如果不把握文意,就极易作出错误选择。

  二是倒啖甘蔗法。

这是根据试题的测试特点,利用试题题面快捷地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方法。

考生速读了一篇文章,有时受理解能力限制,可能不会迅速获取文中的主要信息,便可试用此法:

当考生速读了一段文字,也已提取文中的主要信息,但不能判断自己提取的信息是否正确,也可使用此法印证。

把读过原文获取的信息与此相对应,便可印证自己的阅读结果,有时自己想说而说不出的话,一读最后一题的题面便可豁然开朗。

5、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与前一条不同的是,它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出作者在记述某一人物事件时所体现出的自己的看法或爱憎感情,而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明显,有时表现得含蓄而曲折,这就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首先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然后再准确地进行分析或概括。

6、文言文翻译

A一、文言文翻译的标准:

信、达、雅

“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三、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

留、换、删、补、调等。

1.保留法

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例: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游褒禅山记》

译文:

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安石记(下此文)。

2.替换法

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出师表》

先帝不因我地位低、见识浅,委屈了自己降低了身份(前来拜访我)。

3.删削法

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削。

这些词包括:

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很久了。

4.增补法

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

包括:

①单音实词对译成双音实词

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变更你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