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和道德教育系统的协同建构策略和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21849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和道德教育系统的协同建构策略和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和道德教育系统的协同建构策略和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和道德教育系统的协同建构策略和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和道德教育系统的协同建构策略和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和道德教育系统的协同建构策略和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和道德教育系统的协同建构策略和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和道德教育系统的协同建构策略和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和道德教育系统的协同建构策略和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和道德教育系统的协同建构策略和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和道德教育系统的协同建构策略和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和道德教育系统的协同建构策略和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

《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和道德教育系统的协同建构策略和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和道德教育系统的协同建构策略和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和道德教育系统的协同建构策略和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

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是两个不同学育,是素质教育中相对独立、不可替代的两种教育。

[1]它们在内容、方式方法和具体目标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然而,两者又是密切联系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遵循一些共同的教育规律,有共同的教育目的,关注的问题也是密不可分的。

[2]思想是行动的向导,而心理是思想转化为行动的桥梁。

心理健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为有效实施道德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心理背景;

而道德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起导向、促进作用。

为此,在现实教育中,我们力戒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单枪匹马搞教育;

也应避免教育失衡,厚此薄彼。

应创造条件,创新方法将两者有机整合,基于各自育人效果,将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整合起来,协同建构“心育”系统和“德育”系统,不断提升学校整体教育质量,培养出调适自我,符合社会规范的社会有用之才。

  二、协同建构必要性:

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之需

  教师是系统工程。

高校素质教育同样是系统的,涉及多方面,它的有效推进离不开其各子系统的良好运作。

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系统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子系统,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没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道德素养学生难以适应社会,难以良性发展,难以被社会认可和接纳;

而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道德素养离不开“两育”的合力。

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和道德教育系统协同建构起来,才能打造学生坚实的综合素质基础,这既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一)教育发展的需要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性活动,高校教育是育才的关键阶段。

高校素质教育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步入社会后的发展状况。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现代人才观标准,这个标准放之四海而皆准。

而高校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更好地育人育才,高校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就是要打造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将学生培育成全面发展的人。

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道德是全面发展的基础。

缺少这个坚实基础,学校培育出的“人才”恐难以为社会认可和接纳,而同时具备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道德显然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和道德教育系统的协同教育,协同发展。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将“两育”系统协同建构起来,打造良好教育合力平台。

  

(二)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道德素养无疑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础,缺少两者中的任何一方面都对学生自身的成长和今后的发展不利,学生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难以受到社会的欢迎。

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和道德问题而引发的各类校园悲剧和其他极端事件,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

校园悲剧和极端事件发生的原因虽既有客观方面的因素,也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但后者占的分量可能要重些。

这是教育之痛。

高校作为育人育才的重要场所,有责任守护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夯实学生的成才基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顺利成才护航,给予其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

在现实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和道德问题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

我们只有双育齐下,共抓共管,方可有效。

健康的心理为更高层次的品德结构夯实基础,良好的道德带动心理素质的优化。

唯有将“两育”系统协同建构,才能发挥好“两育”的互动效应,才少份纠结和冲突,便于学生健康有序的成长成才。

  三、协同建构策略:

夯实学生成才之基

  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系统的协同建构不仅有利于各自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更能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

可见,“两育”系统如何协同建构是问题的关键。

根据“心育”和“德育”密切联系之状况,结合实际,可从课程、教学和管理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系统的协同建构。

  

(一)“心育”和“德育”课程上的协同建构

  心理健康教育立足于自然属性的完善,道德教育着眼于社会属性的提升。

学生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融合体。

为使学生在这两方面都得到优化,就要努力找到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课程上的结合点,从而协同建构,共同育人。

  1.在“德育”课程中引入“心育”活动知识

  道德素养通常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部分组成。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有赖于学生心理结构中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

在大学生道德教育课程里,可以根据内容的安排适时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知识,以便于在培育学生道德品质的同时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

如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引入个别心理辅导与咨询,或者因咨询目的、问题类型、对象不同进行筛选,采取成长小组、活动训练营等形式分层辅导,可增强育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  2.在“德育”课程里添加“心育”内容

  高校素质教育的推进固然离不开多方面的努力,但有一点是需要做到的,那就是与时俱进。

教育不能与时俱进则很难取得实效。

当下,有不少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或道德问题,或有其中之一或兼而有之,这虽不能完全归责高校教育,但高校教育也难逃其咎。

  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若要有实效,能得力,必须要与时俱进,主动吸纳一些新元素。

应以学生出现的或存在的问题为导向,以当下的焦点问题为教育着力点,给予学生生动、活泼、开放的与现实紧密联系的课程内容。

在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角色变换带来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中常见的心理障碍;

大学生性心理和恋爱心理;

大学生健全人格及塑造;

大学生择业心理及辅导等。

[4]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里加入一些基于大学生心理层面上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等方面的知识和内容等,让“心育”和“德育”双管齐下,巩固内化,坚实其全面发展基础。

当然,无论是“德育”中“心育”内容的添加,还是“心育”中“德育”内容的增添,都是要立足具体的内容情境而设,不能随便为之。

只有这样,协同建构方才不落空。

  

(二)“心育”和“德育”教学上的协同建构

  课程是实施教育的载体,没有课程教育好似无源之水。

而教育的成效不仅取决于课程的优劣,更取决于教学状况。

一个好的教学,不仅有课堂教学,也有课外教学;

不仅能“授业解惑”,还能“授人以渔”;

不仅有单向流动,还有双向互动。

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要实现其目标,无论是独自的具体目标,还是两者的终极目标,关键要发挥“两育”在协同教学方面作用。

  1.教学内容选择上的协同建构

  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还是道德教育,教学内容的把控至关重要,其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理解、移情、巩固和内化。

教育教学时不仅要有一定的深度,还要有相应的广度,要结合实际将“心育”和“德育”相互对照,共同实施教育教学。

早在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指出:

“德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学生中去,通过谈心、咨询等活动,指导他们处理好在学习、成长、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

”这样,利用掌握的第一手资料作为教学的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有必要以思想道德教育为主导,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来促使其心理素质的提高;

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辅以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来保证其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5]这样协同教学,既可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又可引导学生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教学方法上的协同建构

  教学有成效,不仅要有合适的教学内容,还要有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方法得当,效果明显。

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虽都是人的社会化教育过程,都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但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个体层次,道德教育侧重于社会层次,“两育”在教学方法上也存在差异。

  为了共同的育人目标,“两育”应互取所长,协同教学。

其一,根据个体心理状况,采取差异性的道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固然有集体教育或大班教学之必要,但更需要因人施教。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在遵循教育教学基本原则和学生心理发展普遍规律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根据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制定差异化的德育目标,实施差异化的德育方法[6],以便较好地解决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

其二,借鉴“心育”手段和方法,助推学生道德内化。

教育成效离不开对受教育者各种情况的了解,高校素质教育同样离不开对学生的特长和不足、气质类型、性格特征和能力倾向的了解,了解这些能减少思想道德教育的阻力,使思想道德教育更贴近学生真实的生活实际,切实提升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学生实现道德内化提供方法上的支持。

  3.教学活动上的协同建构

  学生健康心理和良好道德素质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它不仅需要学生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道德知识内化于心,更要外践于行。

而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我们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得以切实体验,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巩固其教育成果。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开展户外拓展训练、志愿者服务活动、实地参观学习和社会调查等教学活动,将这些活动列入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教学计划,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来落实,使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接受教育,增强认知能力,学会与人交往,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尊重社会规范和礼仪道德,适时调适自我,纠正偏差,不断塑造自我。

  (三)“心育”和“德育”管理上的协同建构

  1.强化“两育”师资水平,建立队伍结合机制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成效肯定离不开教师的教学水平,这是毫无疑问的。

如果“心育”和“德育”在实际教学中各自为政,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那无疑难以形成教育合力甚至会削弱彼此的教育效果。

为此,我们一方面要加强“两育”师资水平和力量,对“两育”教师实施继续教育培训,并在培训的过程中适机增强“德育”知识或“心育”知识。

这样既夯实了教师的专业水平,也提升了教师自身综合的教学素质,对己有利,对学生成长也有利。

另一方面,“两育”师资队伍要建立结合机制。

“两育”教师要同属一个部门领导,这样便于统一管理。

“两育”教师要常沟通交流,互通有无,彼此要适时反馈教学效果,这样便于协调,调整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发挥育人育才作用。

  2.考试考核需多方面,避免“单打一”

  众所周知,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受教育情况通常需要通过考试考核来体现。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课程基本上属公共课,目前更多的是采取卷面考试(各类题型)或课程论文考试考核等形式,而且更多的是各自备战备考。

这不利于发挥最大的教育效果。

  在考试考核中,我们完全可以将“两育”协同起来,多条腿走路,拓宽考试考核范围,挖掘考试考核的深度。

我们可以就当下某个焦点问题或学生实际问题,从心理角度或从道德层面来分析,可以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成效来完成“心育”或“德育”课程考核,也可在“一育”考试考核中安排“另一育”的知识和内容,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辩论交流会来进行考核。

当然,也可鼓励学生以发表论文的形式来完成等。

总之,应尽量避免“单打一”,应搞活“心育”和“德育”考试考核形式。

  3.开展“两育”教师座谈交流,避免各自为政

  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育”教师的教育合力。

为避免“两育”教师各自为政,各行其是,保持教育层次上的协调和统一,学校管理部门需适时组织牵头召开“两育”教师座谈交流,交换意见,分析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和道德问题,反思教学中的不足,做到师师互动、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让“心育”和“德育”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四、协同建构方法:

助力“心育”、“德育”之效

  道德教育发生作用的一系列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过程,而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持有什么样的生活、学习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所具有的道德素养,受其“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

为此,我们应在“两育”方法上加强协同建构,共塑学生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品质。

  

(一)互引教育方法,助力“两育”教学

  1.引用“心育”方法,助力“德育”教学

  道德教育强调的是一种普遍的教育,缺乏个性的关照无法满足学生的一些需求。

为此,可以借鉴心理健康教育之方法,深入到学生群体里,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掌握学生心理的实际需求;

以学生学习、生活上引发的心理问题、情绪的困境、人际关系的紧张、考试的焦虑等实际问题为切入点,抓住有利时机施加教育影响,施以道德感化和教育引导。

先育心后育德。

这样的教育时序,相对来说,学生易接受吸纳。

道德教育也能在师生平等对话、交流沟通的愉悦语境中逐步内化到学生心中。

  2.运用儒家道德,矫正心理偏差

  儒家文化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里面蕴含的许多哲理经世致用,对我们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有着启迪和引导作用。

可以利用儒家义利观矫正学生人格偏差和急功近利心理。

儒家认为,“见利思义”、“义以为质”、“义然后取”、“先义后利”,认为义重于利,当二者不可得兼时,应“舍生取义”。

[7]这对市场经济下的学生义利观无疑有着引导作用。

利用儒家“仁爱”精神,矫正学生嫉妒心理。

正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

”利用儒家的“修身”矫正学生焦虑、急躁和依赖的心理。

如“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反求诸己”、注重躬体力行等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矫正,这对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其五千年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有许多值得我们今人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作为教育者和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学会运用这些宝贵资源来提升高校基础课程的质量和水平。

  

(二)借助多媒体技术,打造“两育”合作平台

  21世纪是信息时代。

知识更新速度快,通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发达,这为我们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我们完全可以利用高校网络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专栏,开通心理热线,设置心理测验,开辟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和道德问题解析一角;

利用QQ群、网络论坛、微博微信等加强“心育”教师和“德育”教师的联系,密切师生的关系,自觉不自觉地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

可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乐于互动的多媒体技术手段,打造“两育”合作平台,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稳健的基础。

  (三)开展案例分析,强化“两育”相互对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躬体力行对教育知识的内化无疑是很好的,但很多问题,我们一一躬行是难以做到的。

我们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来开展移情教育,培养学生的教育情感,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交流讨论,分析原因,寻找对策。

可以选一些当下的热点,能如实反映大学生心理和道德问题的案例进行教育。

如将马加爵杀舍友以及大学生自杀现象作为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从两个层面来剖析。

一个是从心理层面来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存在哪些心理问题;

另一个是从道德层面来剖析,即反映学生存在哪些方面的道德问题。

让学生在剖析中感受到心理问题和道德问题是经常交织在一起的,是难以严格区分开来的,“心育”和“德育”都要重视,平时的心理训练和道德训练要互相配合,做到“心育”和“德育”同步发展。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不仅需要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也需要在心理上对其进行引导,使其知、情、意达到统一,成为心理和道德皆佳的学生。

  五、未来展望:

“心育”和“德育”系统共同发展

  当下,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多元的价值文化交织。

面对如此复杂的环境,面对种种冲突,大学生要想理性地做出判断、选择和决断,没有基本的道德素养和健康的心理是难以经受挫折和适应社会的,更谈不上自我发展了。

  心理健康和道德素养就像左臂右膀,少了一条,人就会失去平衡。

[8]而在现实中,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在许多思想问题的背后有复杂的心理因素,有些看起来是思想、道德问题,其根源、实质都是心理障碍所致。

同样,心理问题也往往会引起思想、行为问题。

[9]向同学泼硫酸、用浓硫酸喂黑熊、杀害舍友等各种悲剧不停上演,令人揪心,也是我们教育之殇。

这些事件发人深省,令人警醒。

为此,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两者都要抓,两者都要硬。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之功效,各自为政无疑会削弱其教育影响。

两者虽相对独立,各成体系,但紧密联系。

必须要将两者有机融合,有效整合,协同建构,这样才能更好地育人育才,完成两者共同的终极目标,即塑造全面发展的社会可用之才。

  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系统的协同建构能夯实高校教育的基础工程,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是高校教育良好的出路之一。

“两育”系统的协同建构不必强求搞“一刀切”,但需立足地区和学校自身的实际,在遵从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力求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在课程、教学和管理上的协同建构。

这是我们高校素质教育亟须考虑的课题。

唯有如此,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培育出学生过硬的心理素质,道德教育才能培育出学生过硬的道德素养;

唯有如此,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系统才能得到共同发展,才能彰示出最终的教育合力。

  [参考文献]

  [1]周光琴.论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02

(1):

5-6.

  [2]许睦农.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关系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0(11):

36-37.

  [3]程肇基,等.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5(5):

10-15.

  [4]严丽丽,等.实施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8):

169-171.

  [5]唐如前.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双向结合[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4):

29-31.

  [6]谭军.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渗透[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1(12):

94-95.

  [7]刘天,贾妮燕.儒家道德教育对高校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7):

30-32.

  [8]许惠芬.倡导德心健康的新理念――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0):

44-46.

  [9]黄文.大学生在心理碰撞中成长[N].中国教育报(视点版),2004-4-18.

  [责任编辑:

陈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