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陶行知教育思想看教师在新课改中的角色转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23438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陶行知教育思想看教师在新课改中的角色转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从陶行知教育思想看教师在新课改中的角色转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从陶行知教育思想看教师在新课改中的角色转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从陶行知教育思想看教师在新课改中的角色转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从陶行知教育思想看教师在新课改中的角色转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从陶行知教育思想看教师在新课改中的角色转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从陶行知教育思想看教师在新课改中的角色转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从陶行知教育思想看教师在新课改中的角色转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从陶行知教育思想看教师在新课改中的角色转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从陶行知教育思想看教师在新课改中的角色转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从陶行知教育思想看教师在新课改中的角色转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从陶行知教育思想看教师在新课改中的角色转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从陶行知教育思想看教师在新课改中的角色转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从陶行知教育思想看教师在新课改中的角色转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从陶行知教育思想看教师在新课改中的角色转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从陶行知教育思想看教师在新课改中的角色转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从陶行知教育思想看教师在新课改中的角色转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从陶行知教育思想看教师在新课改中的角色转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陶行知教育思想看教师在新课改中的角色转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从陶行知教育思想看教师在新课改中的角色转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陶行知教育思想看教师在新课改中的角色转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从陶行知教育思想看教师在新课改中的角色转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要成为“学生的同学、学生的朋友及学生的学生”。

由此可见教师的角色将发生改变,要适应新课程,要确立教师的新形象。

陶行知先生说过:

“只须你甘心情愿跟你的学生做学生,他们便能把你的‘思想的青春’留住;

他们能为你保险,使你永远不落伍。

”我们要想留住“思想的青春”,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放下“师道之尊”,敢于做学生的“学生”,这样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永远不落伍”。

二、反思角色,走出“传统误区”

新一轮教师继续教育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成长,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更好地走进新课程。

所以我们要反思“传统教师角色”,走出误区,实现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形式,开始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

但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观在深层次上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教师的教学行为中仍有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角色的表现。

具体表现在:

1.课堂教学的目标、学习的内容及设计的教学程序等仍定位在完成知识性的任务。

能力的培养及科学素质方面的要求在教学中未摆正其应有的位置。

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利用和发挥学生自身这个最好的课程资源,缺少随机进行的认识过程。

学生往往扮演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

2、许多教师不自觉地处处在维护自己的“师道尊严”,刚刚活泼起来的课堂或刚刚点燃的思维火花总会在老师的一声“坐端正”或面对表现不理想的学生而露出的一脸不愉快中失去活力。

常令听课的老师有点惋惜,也同样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中断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正是因为教师没能完全走出传统角色,使课堂教学显得过于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学生智慧的启迪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我们要跟小孩子学习,不愿向小孩子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

一个人不懂小孩的心理,小孩的问题,小孩的困难,小孩的愿望,小孩的脾气,如何能教小孩?

如何能知道小孩的力量?

而让他们发挥出小小的创造力?

”“要想做教师的人把岗位站得长久,必须使他们有机会一面教,一面学;

教到老,学到老。

一位进步的教师,一定是越教越要学,越学越快乐。

教学相长,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教师角色的定位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摆正自己的位置和角色,走出传统误区,构建新的教学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和学生一道学,在学中教,在教中学,引导学生的发展。

三、转变角色,勇做学生的“学生”

怎样做学生的“学生”,才利于我们的教、学生的学,才更利于学生的发展呢?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

“民主的教师,必须要有:

(一)虚心;

(二)宽容;

(三)与学生共甘苦;

(四)跟民众学习;

(五)跟小孩子学习。

我们要努力做个“民主的教师”。

教师在课堂如何做到“民主”,我认为要实现以下几个转变:

(一)“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平等互动

“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就是指教师要有民主意识。

教师要创设课程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注重对话过程的多元性,不以有限的结论锁定无限的对话进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营造一种“对话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和积极性,促进教学中的师生、生生交往,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育情境中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彼此敞开心扉,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共同分享。

教师要善于“倾听”,倾听学生的见解和来自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师要善于引导,通过示范作用来有效地引导学生按预定目标发展,包括教师的言行举止,提问题的方法,乃至衣饰、姿态、表情等。

“师生之间人格的相遇、精神的交往、心灵的理解,便创造了真正的教育。

”以达成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目标。

善于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不能作课堂的统治者,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师应该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

一句话,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弯下腰来与学生探讨”——虚心互学

“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

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

现在我们的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也有不懂的问题,我们要相信现在的孩子知识面较宽,有时比我们懂得要多,所以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

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

那末,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

”这是陶先生对我们的教诲和忠告。

现在提倡“终身学习”,教师也应是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经常性地“充电”,以开放的心胸去虚心接纳别人的意见,去探询真知,不断提高终身学习的素养。

要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与学生共同成长。

“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已不完全适应新课改要求。

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我们要由“导师‘向”学友’转变,虚心向学生学习,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

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三)“竖起拇指给学生奖赏”——激励互助

“教育是教人化人。

化人者也为人所化,教育总是互相感化的。

互相感化,便是互相改造。

教师要由课程的裁判者而成为课程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

过去的课程评价,教师扮演着终结性和唯一性的课程裁判者,致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被评价和被测试的消极境地,这样,建立在自省自审意义上的自主发展总无可能变为现实。

而新课标评价理念要求教师从关注“人”的发展着眼,重视课程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从而促进教师由评价角色向课程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转变。

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第一应以肯定和表扬为主,对于学生虽不成熟却经过自己思索的独特判断要倍加重视,尤其珍视其中建设性和创新性的价值意蕴,摒弃求全责备;

就语言运用而言,要多用寄寓真切期待的鼓励语,使学生为满足教师心灵期待而释放出潜在激情能量。

第二从学生个体的成长过程着眼,既不忽视其学生在知识、能力乃至个性形成中的缺陷,更要关注其发展的潜力和可能的进步。

学生的细微的进步当须教师以博大的情怀去精心发现和呵护,并以对明天的信心去保护其成长所必备的和谐健康的氛围。

第三教师要敢于当“应战者”。

新的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当学生向我们提出问题时,我们要勇敢地接受学生的挑战,和学生一道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挑战”与“应战”中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四)“绽开笑脸当学生人梯”——宽容互爱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你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导小朋友,总是不会错的。

”“爱生如子”是前辈们给我们做出的楷模。

转变“园丁”角色,做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我们不能把学生视作“另类生命”,随意“修剪”,应该允许学生的缺点存在,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一棍子打死”。

教师应该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将帮助学生改正缺点当作我人的神圣责任来做。

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

我们知道陶行知先生的“三颗糖”的故事。

学生犯错误,往往不是品质问题,而是出于好奇或者其他心理原因。

学生出了问题,教师要做认真分析,正确引导,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横加指责、痛下杀手。

我们的学生尚未成年,还处在身心发展阶段,是非观念还没有成熟,出现一些毛病和错误,这是在所难免的。

陶行知先生说过: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

”对有问题的学生,教师应该热情地伸出双手。

对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信任、一种尊重、一种鞭策、一种宽容、一种期待;

对教师来说,爱学生就是热爱自己的职业,就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甘当人梯,让学生站立在自己的肩膀上,鼓励学生超过自己,胜过前人。

“纸上的教育改造能有多大效力!

大家愿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小孩子,才能实现真正的改造。

总之,“一切为了学生”,这将是老师心中为之奋斗的目标。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做个民主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尊重、宽容、爱护每一个学生,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勇于做学生的“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 精彩导读 ————————————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对当今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

(2011年6月《教师通讯》,2011年第2期《安徽基础教育》)

2011年是陶行知先生诞辰120周年,我谨以此文纪念陶行知先生,同时,以此督促自己不断学习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认真实践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为播种人生理想的语文教育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心,献自己的一份力。

【内容摘要】当今我国高中语文教学过度功利化,存在着“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教学跟着考试走”的现象,忘记了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而把应试训练及其考试结果等方法手段当成了语文教学的目的。

重温七十多年前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思想,对我们目前高中语文教学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中提出的“事情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

学的法子要跟着做的法子,教的法子要跟着学的法子”的理念对我国当今高中语文教学有很强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高中语文教学启示

陶行知先生(1891-1946),安徽歙县人。

原名文,后改名知行,又改为行知。

他先后致力于平民教育运动、乡村教育运动、普及教育运动等,创办了南京“晓庄师范学校”、上海“山海工学团”、重庆“育才学校”等。

陶行知先生为普及人民大众教育、培养人才和中国人民革命、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陶行知先生是我们古徽州人值得骄傲和自豪的著名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为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鞠躬尽瘁,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他在教育实践中富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经过几十年的不懈探索,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体系,在中国教育史上大放光彩。

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

本文试就他的“生活教育”思想对当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启示意义做一个简要阐述。

一、“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而不是考的法子

陶行知先生的语文教学理论源自他的“生活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

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生活和教育原本是没有界限的,应该是一个统一体。

因此,他提出“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思想认为“事情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

学的法子要跟着做的法子,教的法子要跟着学的法子”。

而当前高中语文教育的现状则是反其道而行之:

“学的法子跟着教的法子,教的法子跟着考的法子”。

“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这几乎成了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的铁律。

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学了十几年祖国语文,听不懂说话者说话的真正意思,说不好一口流利的中心明确的话,写不出一篇象样的文章。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

根子就在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存在一定的误区。

“学生跟着教师走,教师跟着考试走”,唯独没有跟着学习祖国语文的真正目的走。

实践证明:

无论语文教学的法子怎么该变,如果还是“学法跟着教法走,教法跟着考法走”,那么就很难走出高中语文教学低效的怪圈。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和帮助,而不是跟着考试的步子走。

否则教师会越教越觉得难教,学生越学越没有信心。

原因不在于学生不用功,不是教师工作不卖力,而是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南辕北辙,离我们的目标越来越远。

二、“学的法子要根据用的法子”,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运用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方法就是教育方法,即“教学做合一”。

“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陶行知先生批评传统的教学,因为内容和生活脱离,必然造成采用的方法只能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僵化模式。

语文教育既然是工具教育,就应该从生活中“吸取培养它自己的血液”。

如果脱离生活,语文教育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头脑是空的,感情也会枯竭。

所以说生活是语文赖以生存的土壤。

另外,承认语文是工具,就得和社会生活相结合。

仅靠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和机会,是不可能完全掌握的。

陶行知先生认为语文只有成为“大众高兴说、高兴听、高兴写、高兴看的语言文字”,才能保证语文快速地被大众掌握,进而为大众的生活服务。

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学习语文为生活服务,其内涵有两个方面:

一是使语文真正成为大众生存、发展和服务社会的基础工具;

二是使语文担负起培养大众具有追求民主生活、救国兴邦等精神的责任。

这就是说,学习语文首先要培养人们日常生活所必不可少的能力,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学以致用”。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不应是为教学而教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后续的个性发展奠定基础。

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这是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最主要的目的。

语言的最大功能是交流应用,没有交流应用的语言是死的东西,死的东西学生经常记不住。

不少学生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对知识点特别是考点知识的生吞活剥上,以应付书面考试。

杜威认为“语言主要是一种社交的事情,是我们把经验传递给别人、又从别人那里取得经验的工具。

当人们使语言离开了它的固有目的时,语言教学就变成了一个复杂的困难问题,为语言而进行语言教学是多么荒谬啊。

……如果以社交的方式求助于语言本能,就会不断实现与现实接触,结果是儿童心理总有事要讲,有话要说,有思想要表达。

当儿童有了各种材料和事实要求谈论时,他们的语言就变得更优美、更完整,因为它是来源于现实的。

“教的法子跟着考的法子”的一个直接影响,就是语文教学中过于强调知识点特别是考点教学,导致高中语文教学过度功利化。

其结果之一是使得我们的学生普遍对自己的语文水平没有信心,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

语言是日常生活中的最经常使用的工具,必须进入一个人的自动化状态才能随时灵活使用。

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目的是应用,是交流,是表达,因此,高中语文教育的方法应该是“学的法子跟着用的法子,教的法子跟着学的法子,考的法子跟着用的法子”。

高中语文教学必须改变观念,回归到正确的思想上来,返璞归真,真正认识到考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法和学法,考试只是检测教学的手段,而不是教学的全部。

唯有如此,我们长期低效的高中语文教学才可能走出低谷。

三、“考的法子要跟着用的法子”,考试为达成学习目的服务

陶行知先生坚决反对违反教育教学目的的考试,他指出:

“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成了会考筹备处。

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就不必教,甚至于不教。

”“大规模的消灭民族生存力的教育行政,不是出于信仰而是出于敷衍,不是出于理性而是出于武断,我所接谈过的主考官没有一个相信会考。

他们是不信会考而举行会考”。

陶行知先生在当时就呼吁“停止那毁灭生活力之文字的考试,考试要考生活的实质,不是纸上的空谈”。

书上没有的,考试不考的,管它有没有用,全不在学校学习的范围之内。

在语文学习中,从知识学习到能力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测试,全部都变成简单、方便、便于评比的标准化的书面考试,在简单、方便之余,我们忘记了考试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我们现在高中语文教学还是以考点知识为主,加之教师的讲解分析以及大运动量的“题海战术”训练,把富有生命力的语文知识肢解得七零八碎,学生成了考试“机器”,无从获得知识学习的乐趣。

我们忘记了语言是一种用来交流的工具,而把它知识化,神圣化。

知识是知识,是书本的死知识;

生活是生活,是没有变化的日常生活。

不是为教育而教育,教育的直接目的是生活,生活的改变和变化是教育显现作用的地方。

“不论哪种语文,对他的完整的和细微的知识是很不必要的,如果有人要去达到这种目的,那是荒谬和无用的”。

一切语言通过实践去学比通过规则去学来的容易。

规则的作用是帮助和强化从实践得来的知识。

把鲜活的语言分离成语言技能来教只会破坏语言的整体性,使语言的学习费力且低效。

四、教师要引领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学习语文要学习生活的内容。

陶行知先生认为受教育的目的是改造生活。

只有通过学习生活的内容,才能培养生活的能力和精神。

他主张“所学的,即是所用的。

有用处的事物才给学生学,用处最大最多最急的事物在课程中占有优先权。

”就在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就是通过祖国语文学习改变学生的生活。

学习心理学认为,学习就是一种变化。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里起了变化,才算是起了教育的变化”。

受教育的直接目的是生活,教育的目的是儿童个体内在,而不是外界任意制定的。

如果为学习语文而学习语文,就在语文学习和生活实际应用之间造起了一道高墙,割裂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应用之间的有机联系。

学习是学习,生活是生活,没有生活基础的学习从来是低效的,因为这是“读死书、死读书”。

陶行知先生号召大家“读活人的书,做活人的事,过活人的生活。

”他批判传统教育的“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强调要“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上,就是要在生活中去学习语文。

我们语文教师要注意引领学生树立大语文学习观,引导学生通过报刊、影视、广播、互联网等途径来读活书;

通过应用去学语文,与亲友、与教师、与同学等交流,把课本所学及时恰当地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要活读书;

通过学习语文能够及时在各种媒体上获取信息,与人打交道,把书读活。

学业水平考试抑或高考升学考试,得到高分,取得优异成绩,这并不是语文学习的全部目的,而是语文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副产品。

学习的真正目的是运用,是指导和改变生活,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教育。

教师要少用考试这个“紧箍咒”,要彻底抛弃“考、考、考,教师的法宝”的陈旧教学理念,以彻底改变“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现状,将学生从“题山题海”中解放出来,解开束缚他们思想和手脚的绳索,真正给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空间与时间,让学生能在自己的空间里“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五、尊重差异,尊重个性,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语文教学

陶行知先生曾留学美国,师从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约翰#8226杜威先生。

杜威先生“教育即生活”的思想对他影响很大。

陶行知先生回国后曾企图在中国用这个理论改革中国的教育,实践了八年,发现行不通,于是对此理论进行改造,便成了有中国本土实践特色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的方法论对今人有着深刻的启发:

只有从本国实际出发,才可能真正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

同样道理,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也要从我们现阶段的学生实际出发。

21世纪的高中学生,崇尚个性,注重差异。

我们语文教师就要顺应时势,与时俱进,尊重个性,尊重差异,营造和谐。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各个方面都充满着差异。

语文教学要将这种差异视为一种不可多得的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展现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

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氛围。

”实践证明,只有理解和信任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课堂上,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力推广,抓住课文中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点和进行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就可以形成。

有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就有想与大家交流自己学习体验的迫切愿望,他们才会主动和同学、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

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课堂真正成了学生开启智慧、放飞心灵的天空。

六、与时俱进,更新观念,以“三化”促进语文教学生活化

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指导高中的语文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语文中感悟生活,汲取生活的智慧,又要引导学生以生活诠释语文,以语文反哺生活,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要做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还需做到“三化”。

首先,教师的语文教学理念要“现代化”。

所谓语文教学理念的“现代化”,就是指教师应该根据人类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及时更新语文教学观,以培养适应当今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需要的的现代型人才。

要实践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使高中的语文教学符合现代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教师首先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其次,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要“生活化”。

语言是一门独具魅力的艺术,擅长者,可令听者云集,甘之若饴;

不善者,则听者寥寥,嗤之以鼻。

于丹教授在CCTV“百家讲坛”谈读《论语》心得和易中天教授在CCTV“百家讲坛”说品《三国》时,正说、趣说、妙说文化和历史,语言妙趣横生,通俗易懂,鲜活时尚,诙谐幽默,无怪乎学生们“喜欢你没道理”。

同样,王立群教授在CCTV“百家讲坛”评说汉武帝,语言洗练风趣,现代词汇流行用语俯拾皆是,用得圆熟贴切,说得明白通透。

我们语文教师要善于学习,善于借鉴,我们的教学语言应该向于教授、易教授、王教授学习,改变以往课堂上经年不变波澜不惊的“陈词滥调”,给语文教学语言引进时代活水,注入生活气息,带上现代色彩,引进流行词汇,用今词达古意,用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事和物贴切地比喻语文内容,让学生们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语言中,既能形象理解语文境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