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海军战列舰纵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23476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58.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国海军战列舰纵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法国海军战列舰纵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法国海军战列舰纵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法国海军战列舰纵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法国海军战列舰纵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法国海军战列舰纵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法国海军战列舰纵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法国海军战列舰纵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法国海军战列舰纵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法国海军战列舰纵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法国海军战列舰纵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法国海军战列舰纵览Word文档格式.docx

《法国海军战列舰纵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国海军战列舰纵览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法国海军战列舰纵览Word文档格式.docx

在这种战列线战术中拥有80门火炮以上的大型战舰被逐渐定名为"战列舰",它们是海军舰队的主力和核心。

  战列舰的发展大体分为木质风帆和蒸汽装甲两个时代。

在风帆时代,各国战列舰的舰体均为木质,有双层或三层甲板,每层甲板都装配火炮:

由前桅、主桅和后桅三根高大的桅杆撑起风帆驱动战舰,主桅的平均直径达1.2米,高3.66米。

法国为进一步扩大海洋贸易和殖民掠夺,与英国等国争夺海上霸权,从17世纪红衣主教黎塞留执政后开始兴建海军。

首批从荷兰订制了包括"皇家多芬"号在内的5艘战列舰,并以此为主力组建了法国的大型海上舰队。

到1688年英法战争前夕,法国海军已拥有80艘战列舰,虽然总数尚不及英国皇家海军100艘之多,但整体装备水平却在其之上,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的海军力量。

其中"皇家多芬"号就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先进战列舰之一,它设有两个主火炮甲板和一个上层甲板,满载排水量1077吨,装配104门火炮,最高航速8节。

"皇家多芬"号战列舰参加了第一次英法战争,在1690年法军同英荷联合舰队争夺英吉利海峡控制权的海战中,法国海军投入了70艘战列舰,远超过英荷联合舰队的57艘战列舰,但由于法国海军舰队司令图尔维尔海军中将指挥失利,不但没有全歼英荷联军舰队,反而使法国海岸被英荷联军封锁,路易十四国王被迫接受了不利于法国的《瑞斯维克和约》。

◆蒸汽装甲时代

  早在1690年,法国物理学家丹尼斯.帕平就提出用蒸汽作为船舶动力的想法,但被造船界视为无稽之谈,因为当时正值风帆舰船兴盛时期。

但在随后一百多年中,蒸汽动力系统在船舶上逐渐采用并不断得到改进,最终取代了风帆动力系统,并被各国海军战列舰普遍采用。

蒸汽动力系统在战列舰上使用最初并不顺利,因为当时原始的蒸汽轮机耗煤量很大,航行距离受到限制,最远不到100海里,而且庞大的锅炉和轮机设备占用很多空间,尤其是笨拙的明轮和突出的机件都要安装在水线以上,火炮数量不得不随之减少,严重影响战舰的舷侧火力。

这些不足后来随着螺旋桨推进器的采用而有所改善,因为去掉明轮,发动机安装在水线以下,可节省出空间加装更多的火炮。

法国海军第一艘螺旋桨推进的蒸汽战列舰"拿破仑"号于1850年下水。

该舰不受风和海流的影响,大大提高了航速,在战斗中可以自由进行战术机动,而且装配了100门火炮,火力比以前的战列舰更加强大。

  在战列舰动力系统改进的同时,海军火力系统也发生了革命,最重要的是开始使用爆破弹和来复线,而法国人首先发明了爆破弹,因此在这场火力系统革命中又走到各国列强的前头。

拿破仑战争结束时,法国海军舰炮的构造虽然在瞄准和装填方面有所改进,但仍然使用发射圆实心弹的老式铸铁前装滑膛炮,而发射的标准24磅和32磅炮弹杀伤力太小。

拿破仑战争后不久,1821年一位名叫亨利.约瑟夫.佩克汉斯的法军炮术技师发明了空心铸铁炮弹-爆破弹,用它来取代普通的老式圆实心弹,并通过刻有来复线的海军舰载平射火炮发射,命中精度和威力大大增加。

新型爆破弹给木壳战舰带来了灾难,因为只要有一发这样的炮弹穿透木质船体,就会引起剧烈爆炸或大火。

爆破弹的发明影响深远,以至随后引发了一场海军火炮系统的革命。

  利炮的出现必然促使坚船的诞生,就像矛与盾的对抗一样,在此消彼长的交替发展中前进。

在1853年锡诺普(黑海土耳其北岸海军基地)海战中,俄国海军分舰队在纳希莫夫海军上将指挥下用发射爆破弹的平射火炮攻击土耳其海军分舰队,仅用两个多小时,就将对方战舰击沉过半,剩余的几艘也因起火而丧失战斗力。

在这场海战中,俄国海军未损失一艘战舰,而土耳其海军分舰队几乎全军覆没,仅有1艘小型蒸汽船逃脱。

木质战列舰在威力强大的爆破弹面前显得不堪一击,这一现实强烈触动各国海军,研制具有良好装甲防护能力的战列舰势在必行。

  除战列舰动力系统和火炮系统的改革领先于其他国家外,法国凭借雄厚的工业实力和独具创新的设计理念,在战列舰防护系统研制领域也走在了世界前列。

早在1805年法国人格里夫就提出用铁板代替木板,建造装有铁甲的战舰。

1854年,法国海军3艘覆盖铁质装甲的战舰"雷鸣"号、"熔岩"号和"摧毁"号建造完工。

这批装甲舰堪称海上装甲浮动炮台,平均排水量1400吨,舰体为木壳,水线以上装有88.9毫米厚的锻铁装甲,装配18门50磅舷侧火炮。

次年,在英法联军炮击俄国金伯要塞的战役中,法国海军这3艘装甲舰首次参战,并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金伯要塞在当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攻占金伯可封锁布格河、因克尔河和第聂伯河的共同入海口,控制俄国重要港口尼古拉耶夫。

为了攻占这个要塞,英法联军共组织了包括10艘战列舰在内的90艘各种舰船参战。

但由于俄国守军使用威力强大的爆破弹,木质战舰几乎无法靠近,而铁甲舰"雷鸣"号、"熔岩"号和"摧毁"号这3艘装甲舰任凭炮弹猛轰装甲,如人无人之境,抵近金伯要塞后,迅即开炮将金伯要塞炸成废墟。

这次战役中,3艘装甲舰平均中弹70多发,但均未受到重大损伤。

虽然法国建造的这3艘装甲舰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装甲战列舰,但它们的诞生已经标志着海军舰船的一个新时代-装甲时代的到来。

此后,各海军强国争相建造装甲战列舰,并由此引发了新一轮的军备竞赛。

  1859年由杜佩.德.罗姆设计的法国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装甲战列舰"光荣"号下水,成为世界上第一艘装甲战列舰。

该舰在"拿破仑"号蒸汽战列舰基础上设计建造,木质舰体,上层甲板以下全部覆盖110-120毫米厚防护装甲,满载排水量5720吨,全长77.8米,舰宽17米,吃水8.4米,装配有36门162.5毫米火炮,航速13.5节。

该舰服役期间,虽未参加过大的海战,但它却是法国海军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法国海军装甲战列舰的建造在当时已达到世界水平。

"光荣"号装甲战列舰1879年报废,4年后拆解。

  1862年法国还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采用旋转炮塔的装甲战列舰"阿尔贝王子"号,该舰主炮射界明显增大,可有效攻击锐舷角内的目标,解决了射击死角问题。

然而,19世纪下半叶,由于法国政局动荡,因而引发了一场海军危机。

1884年新上任的海军部长奥勃海军上将以改革为由,下令取消了所有的装甲战列舰建造计划,这一命令使正在兴起的法国海军造船业陷入停滞状态。

到19世纪末,与其他海军强国相比,法国海军舰船在公海上已毫无优势可言。

◆鼎盛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海军理论家艾.赛.马汉提出著名的"海权论",即谁取得了制海权,谁就能夺得世界霸权,而要取得制海权,就要拥有强大的海上武力,就要建造装备大口径火炮的重型战舰。

受马汉"海权论"的影响,世界各国把建造大型重炮战列舰作为争夺海上霸权的资本。

法国也不例外,在雅各宾派统治时期,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开始复苏,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为扩大殖民地范围,掠夺更多资源,法国重新开始建造大型舰船,战列舰的发展开始进入强盛时期。

"亨利四世"号与"达敦"号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战列舰。

"亨利四世"号是为提高航速而设计的新型战列舰,它与以往战列舰的不同之处在于,舰体后部进行了大幅削减,只保留非常少的干舷,以此来减轻重量、提高航速。

"亨利四世"号满载排水量8948吨,全长108米,舰宽22.2米,吃水6.9米,最高航速达17节,最大续航力600海里/10节。

该舰装配2门274毫米主炮,其中一门配置在前部8.5米高的舰桥上,另一门配置在后部4.8米高的塔楼上。

"亨利四世"号另一个特点在于增强了防护能力,甲板和侧舷都装备了厚装甲,使装甲的总重量达3556吨,占排水量的40%,这在当时并不多见。

"亨利四世"号参加了1916年炮击土耳其要塞的战役,后受伤退出战场,1921年报废。

  "达敦"级战列舰共建造6艘,其中首制舰"达敦"号于1908年在布勒斯特海军造船厂正式铺设龙骨,1909年下水试航,1911年完工。

该舰满载排水量19761吨,全长146.5米,舰宽25.8米,吃水9米,最高航速达19.3节,最大续航力3370海里/10节,装配有4门304毫米主炮。

1916年"达敦"号参加地中海战争,执行保卫法国海上运输线并监视和截击德国海军用于支援土耳其的"格本"号和"布雷斯劳"号2艘战列舰的任务。

1917年3月,在从法国海军基地土伦到高辅的航行途中,不幸被德国海军U-64号潜艇发射的2枚鱼雷击中,在撒丁岛以南的南萨德尼亚海域沉没。

  在这一时期,包括法国在内的世界各海军强国竞相建造更加坚固,更强火力的超级战列舰。

20世纪初英国建造的"无畏"号一改以往战列舰的主副炮并用原则,取消副炮,全部装备单一大口径主炮,10门305毫米火炮分别配置在5座双联装炮塔上,最大射程12810米,最大装甲厚度达280毫米,采用了蒸汽涡轮和4部螺旋桨,最高航速达21.6节,满载排水量22194吨。

由于舰炮威力、装甲防护能力、航速和排水量的增加,使"无畏"号舰胜过以往所有的战列舰,成为当时标准的战列舰,各海军强国纷纷加紧仿造。

  法国于1909年制定了庞大的造舰计划。

先后建造了"布里达涅"号及其姊妹舰"普洛文斯"号和"罗瓦茵"号战列舰。

这3艘战列舰以"古北"级大型中央炮塔式战列舰为基础设计建造,平均排水量29000吨,全长166米,舰宽27米,吃水1咪,装配10门340毫米口径主炮,动力系统采用4台涡轮发动机,航速达20节,续航力为4700海里/10节。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世界各海军强国的军备竞赛再次达到顶峰,为遏制这种势头,1922年由美国倡导,美、英、法、日、意等五个海军强国共同签署了为期10年的《华盛顿条约》,其目的是限制各国海军的规模。

但这-纸条约并未束缚住法国海上扩张的野心,在企图控制地中海目标的驱使下,法国终于在1931年突破条约限制,开始秘密建造"敦刻尔克"级战列舰。

作为一战后法国建造的首批主力战舰,其建造前期经过了严格的技术论证。

1930年法国舰艇性能评估委员会经过审议后确定了该级舰的主要技战术指标,即新型战列舰要能经受住从3000米高空投下的500千克重炸弹的攻击,主炮口径为330毫米等。

  作为首制舰的"敦刻尔克"号于1931年12月24日在布勒斯特海军造船厂开始铺设龙骨。

由于船坞太小,无法容纳整个舰体,因此舰首部分在另一船厂完成。

"敦刻尔克"号可谓当时的巨型战舰,标准排水量26500吨、满载排水量35697吨,全长209米,舰宽31.08米,吃水9.63米,最高航速29.5节,最大续航力150000海里/15节。

该舰采用了联装式火炮,装有2座四联装330毫米主炮、3座四联装、2座双联装130毫米副炮、4座双联装37毫米高炮以及8座四联装13.2毫米高射机枪。

另外,舰上还搭载了3架"卢瓦尔河-纽波特"130型水上飞机。

"敦刻尔克"号的设计有许多创新之处,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

但它也存在严重的不足,舰载主炮全部集中在前甲板,导致对后方火力不足,在撤退或进行战术机动时无法对舰尾及侧后方的目标进行射击。

主炮炮塔集中配置在前甲板上也很危险,如果一座炮塔中弹,极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并导致其他炮塔受损。

尽管如此,"敦刻尔克"号和此后1937年建成的姊妹舰"斯特拉斯堡"号在二战初期仍是法国海军与纳粹德国海军对峙的主力舰。

  1940年法国沦陷后,法国维希政府及其海军变成了法西斯德国的傀儡,"敦刻尔克"号和"斯特拉斯堡"号被盟国视为眼中钉,为防止纳粹德国利用这2艘战舰,英国皇家海军专门制定了政治劝降和武力击毁的"抛石机"计划。

1940年7月3日,英国皇家海军地中海舰队H分舰队受命向停泊在米尔斯克比尔海军基地的10余艘法军舰船发出最后通牒,其中包括"敦刻尔克"号、"斯特拉斯堡’号,在法国海军拒绝后,H分舰队对其发起了猛烈攻击。

法国海军几艘战舰当即被击沉,"敦刻尔克"号受重创搁浅,只有受轻伤的"斯特拉斯堡"号和3艘驱逐舰趁夜暗突围,逃到了土伦基地。

次日上午H分舰队又派出"皇家方舟"号航母上的"剑鱼"式鱼雷轰炸机和"海上大鸥"式战斗机对搁浅的"敦刻尔克"号进行了3个波次的鱼雷攻击,虽然没有命中,却击中了停靠在旁边的一艘满载深水炸弹的勤务船,引起了剧烈爆炸,并殃及了"敦刻尔克"号,其舰体被炸开一个40多米长的口子,使其完全丧失了战斗力。

在此后的战争期间,"敦刻尔克"号和"斯特拉斯堡"号一直无所作为。

1942年"敦刻尔克"号就被废弃,"斯特拉斯堡"号也自沉于海底,它们最终成为法西斯傀儡的殉葬品。

  由于伦敦裁军会议最终未能达成一致意见,会后法国同其他海军强国一样,加入了更大规模的造舰行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黎塞留"级战列舰。

首制舰、"黎塞留"号于1935年开始在布勒斯特海军造船厂铺设龙骨,是当时法海军中吨位最大、设计最先进的王牌战列舰。

作为本土舰队核心的"黎塞留"号,其建造之初的设计思想是具备在地中海与意大利海军或英国皇家海军战列舰的抗衡能力,同时还能担负护航、破交、突袭和对岸火力支援的任务。

由于该舰高达32节的航速,因此被赋予了为航母护航的使命。

  "黎塞留"号标准排水量38500吨,满载排水量47548吨,全长248米,舰宽33米,吃水10.7米,最高航速32节,最大续航力5000海里/18节。

该舰承袭了"敦刻尔克"级战列舰的武器装备配置方式,2座四联装380毫米主炮装配在前甲板,3座三联装152毫米副炮分别配置在侧舷和后甲板,舰上还安装了6座双联装100毫米高炮和许多中、小口径防空炮,并可搭载3架水上飞机。

"黎塞留"号的火炮系统也进行了改进,主炮配备了一种被称为弹性装填的装弹系统,可以从任何角度进行装弹,大大提高了射击速度。

  "黎塞留"号与"敦刻尔克"级战列舰一样,命运多舛,尚未完工法国就沦陷了。

为不使其沦为纳粹德国的战利品,"黎塞留"号也被英国列入"抛石机"计划之列。

1940年7月8日,执行炮击法国海军主力的英国皇家海军H分舰队对停靠在达喀尔港的"黎塞留"号发起攻击,"黎塞留"号奋力反击,虽然多处中弹,但由于装甲防护能力较强,受损并不严重,侥幸逃脱。

  后来,"黎塞留"号加入盟军,投入到反法西斯战争的前线。

1945年8月二战接近尾声时,"黎塞留"号参加了盟军炮击日本沿海工业城市的行动。

在持续近10天的战斗中,"黎塞留"号的380毫米主炮参加了炮击日本法西斯帝国的作战行动。

由于日本海空力量已丧失殆尽,参加炮击的战舰基本未遇到抵抗,炮弹将东京等一些离海岸线不超过20千米的城市炸得面目全非。

  "黎塞留"号战列舰的航迹遍布世界三大洋,是法国海军参战海域范围最广、航程最远的战列舰,也是法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列舰,代表了法国战列舰建造的巅峰。

作为法国海军的象征,"黎塞留"号一直服役到20世纪50年代。

-End-

描述:

图01 此图为历史画家笔下的法国战舰"查理曼"号,它是一艘可用蒸汽做动力的三甲板战舰,图中的画面为"查理曼"号1854年10月正在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驶往黑海

图片:

图02 这一珍贵的历史画卷描绘了1859年下水法国战舰"光荣"号,其舰体虽为橡摸,但身披铁甲,因而被称为铁甲战舰,又叫铁甲战列舰。

"光荣"号在蒸汽动力驱动下的最高航速为13.5节

图03 法国"普洛文斯"号战列舰装备5座双联装340毫米口径主炮,1915年夏季加入法国海军服役

图04 "敦刻尔克"号战列舰于1932年开工建造,1937年5月服役。

"敦刻尔克"号满载排水量35697吨,航速29.5节。

舰上装备的2座4联装330毫米口径主炮并全部配置在前甲板上

图05 "斯特拉斯堡"号战列舰是"敦刻尔克"号的姊妹舰,1938年加入法国海军服役。

图中的火炮为其330毫米大口径主炮

图06 图中的英国"皇家方舟"号航母1937年下水,1938年11月服役。

标准排水量22000吨。

二战爆发不久,"皇家方舟"号在执行对法国"斯特拉斯堡"号实施攻击任务时,两次鱼雷攻击均失败,但有一条鱼雷命中了"敦刻尔克"号旁边的一艘军船,使"敦刻尔克"号受到重创

图07 "黎塞留"号战列舰1935年10月开工建造,1939年1月下水,,940年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

为了加强舰上的防空火力,"黎塞留"号更换和加装了大量的对空火炮,舰上最多曾安装了69门40毫米中口径舰炮以及20毫米小口径火炮,包括57门40毫米"博福斯"防空炮和50门20毫米"厄利孔"防空炮。

1956年"黎塞留"号作为封存舰只退出法国海军序列,1968年在意大利被解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