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23822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社会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社会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社会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社会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社会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社会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社会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社会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社会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社会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社会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社会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社会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社会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社会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社会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社会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社会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社会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社会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6.特征六:

共享性

文化具有群体或集团性,说明了文化可以由不同的群体或集团所共;

且只有共享时才能传递下来。

7.特征七:

变迁性

社会文化的基本结构

文化的层次结构

1.文化特质(最小单位)

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

文化特质可表现为物质文化形式与非物质文化形式。

2.文化丛(或文化特质丛)

文化丛是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质。

3.文化模式

文化模式就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与结构。

社会文化的功能

1、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

2、文化具有社会整合功能

3、文化的导向功能

社会文化变迁的类型

1、文化渐进与文化突变

文化渐变:

文化处于演化阶段时,变化速度比较慢的文化变迁形式。

文化突变指文化的内容与构成方式急剧发生飞跃变化的文化变迁方式。

文化震惊:

初次接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

2、文化互化与文化融合

文化互化: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化系统,经过长期的接触之后,彼此之间相互吸收、涵化的现象。

文化融合: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化系统在经过接触之后,各自被迫或自觉,或不自觉地改变原有部分文化,在此基础上混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化系统的文化变迁形式。

3、文化冲突与文化整合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技能社会化

2、政治社会化逐渐学习接受政治制度、政治信念、思想体系、政治态度的过程。

3、道德社会化社会成员通过学习道德规范,内化道德价值,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

4、行为社会化任何社会都有一套社会规则,约束、规范人们的行为。

5、性别角色社会化不同的性别角色有着不同的社会特征进行着不同的社会化

社会化的基本类型

1、原始社会化:

原始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

2、预期社会化:

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代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

3、发展社会化:

成年人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4、逆向社会化:

社会化是一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5、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

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1、家庭社会化的开端,最为传统与持久的社会化场所。

家庭是“第一社会化设置”。

2、学校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与组织机构。

3、同龄群体

(1)提高独立意识与人际交往能力

(2)群体亚文化影响

4、工作单位工作单位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主要场所,还是一个检验和发展家庭与学校社会化成果场所。

5、大众传媒大众传媒对语言表达、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着重要影响。

社会化的理论

1.库利:

“镜中我”理论

“镜中我”理论:

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来调整自身行为。

三个阶段:

●设想自己他人面前做出行为;

●设想别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根据别人评价调整下一步行为;

2.米德:

“角色扮演”理论

自我意识分两部分:

自我(I):

自发性的意识;

客我(me):

内化社会要求与期待的意识;

三个阶段:

模仿阶段:

简单模仿父母动作(主我);

嬉戏阶段:

模仿周围人(父母、兄弟)并尝试扮演角色(客我扩展);

博弈阶段:

模仿一般人并扮演角色(客我覆盖整个社会);

3.弗洛伊德学说:

本我、自我、超我

“人格发展”理论:

本我、自我、超我和谐一致,人格正常发展,失衡或长期冲突,人格发育困难,易于产生心理疾病。

本我:

最原始、最隐秘的部分,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与冲动,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

需求受到现实制约,必须在现实中实现,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

个体接受社会道德,服从社会道德,遵循完美原则;

4.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社会化分为八个阶段

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期:

0-1岁):

受到良好照顾,需求满足,产生信任

自主与羞怯怀疑(幼儿时期:

2-3岁):

对自己肢体自主控制,父母应积极鼓励,否则怀疑自身能力;

主动与内疚(学前期:

4-5岁):

开始主动与他人交往与游戏

勤奋与自卑感(学龄时期:

6-11岁):

好奇心加重,喜欢使用工具操作活动,大人应鼓励勤奋精神;

认同与角色混淆(青少年期):

开始扮演社会角色,如正确扮演,产生角色认同;

亲密与孤独感(青年或成年早期):

求偶、建立家庭等事件;

关注后代与关注自我(中年或成年期):

子女成为重点关注对象,若因原因无法形成对后代关注人,会沉溺于自我关注之中;

完善与绝望(老年期):

对一生的回顾与思考;

社会角色的基本类型

1、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以人们获得社会角色的方式为标准)

先赋角色:

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因素上的社会角色。

自致角色:

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2、自觉角色与不自觉角色

自觉角色:

明确意识到个人所做的角色表演,因而尽力用行动去感染周围的观众。

不自觉角色:

角色承担者并未意识到角色表演,而只是按照习惯方式去行动。

影响自觉角色出现的主要因素

1)一个人在刚刚充当某一角色时,往往容易表现为自觉角色

2)在他人在场或他人对此角色提出了明确希望的条件下,容易出现自觉的角色。

3)特定的环境与任务下往往能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角色

4)经常的自我提醒也是实现自觉角色的重要条件

3、规定型角色与开放型角色(以角色行为权利义务是否明确规定作为区分标准)

规定型角色:

对权利、义务有明确的规定,不得随心所欲地发挥

开放型角色:

角色扮演着可以根据个人感情、实际情况、个人对角色的理解去扮演。

4、功利型角色与表现型角色

功利型角色:

以追求经济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角色

表现型角色:

不以获得经济效益为目标,而以表现社会制定的某种价值观念、思想信仰或道德情操为目的的角色。

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

1.社会群体具有共同的活动。

2.社会群体具有持续的相互交往

3.社会群体成员有一定的群体归属感

4.社会群体具有一定的分工协作

5.社会群体具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社会群体的基本类型

类型一:

初级群体与级次群体

●标准:

以成员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为依据

初级群体(直接群体)

1、成员相互熟悉、了解,以感情为纽带;

2、结成的关系亲密的群体。

次级群体(间接群体):

1、为达到一定目的而集合在一起,通过;

2、明确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群体。

类型二:

内群体与外群体

●以人们对社会群体的归属感为依据

内群体(我群):

经常参与其中,或在其间工作、或在其间生活、或进行其他活动,并且对该群体产生了一种感情上的认同的群体。

外群体(他群):

内群体以外的其他群体。

类型三: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以群体的形成与行动原则为标准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比较:

内容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

动力目的、利益兴趣爱好、交往

方式有目的组织自发形成

内部关系明确分工分工不明确

约束规章制度潜规则

结构正规化非正规化

类型四:

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

●以成员的身份归属为依据

●所属群体:

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参照群体:

与所属群体同类的群体

类型五:

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与趣缘群体

●以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为依据

血缘群体:

血缘或生理联系在一起地缘群体:

成员地理空间与位置

业缘群体:

劳动与职业关系

●趣缘群体(兴趣爱好、志同道合)目前由血缘、地缘向业缘转变

初级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

面对面的交往与合作

特征二:

一定的群体规模

初级群体的规模一般在2到30人之间。

规模决定了社会群体关系的密切程度。

特征三:

成员之间不可替代的特殊关系

特征四:

群体成员之间的感情特征感情是初级群体存在的心理基础

特征五:

非正式的群体规范与正式群体相比(如学校),初级群体的规范是非正式。

特征六:

群体整合程度高

初级群体中,成员彼此熟悉,关系密切,目标相对一致,群体意识较强,所以群体的整合程度高。

家庭的基本类型

1)核心家庭:

■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家庭权力核心:

单一

■家庭关系:

由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组成的基本三角关系。

注意:

核心家庭不完整形式

1.单亲家庭(由于死亡、离婚或其他原因只剩下夫妇中一方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2.丁克家庭(只有一对夫妇而无子女的家庭)

2)扩展家庭■由两对或两对以上的夫妇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这种家庭强调“血缘纽带”,因此也称为血亲家庭

1.主干家庭(由两对或两对以上均异代的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主干家庭表现形式之一:

父母(或一方)与一对已婚子女共同居住所组成的家庭。

主干家庭表现形式之二:

一对夫妇与男方(或女方)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2.联合家庭(由至少两对或两对以上的同代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它是核心家庭的同代、横向扩大的结果。

联合家庭表现形式之一:

异代联合家庭:

两对或两对以上的异代夫妇及其未婚子女与父母组成的家庭。

联合家庭表现形式之二:

同代联合家庭:

两对或两对以上的同代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注意区分主干家庭与联合家庭的区别

主干家庭:

由两对或两对以上均异代夫妇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联合家庭:

由两对或两对以上同代夫妇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家庭的功能

●社会化功能:

放羊的孩子●生育功能:

克隆与家庭生育

●情感功能:

感情释放●经济功能:

养蚕●整合功能:

户口

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

1.具有特定的目标和目标体系

目标是组织试图达到的某种预期,目标是组织的灵魂。

2.组织成员角色化

组织成员根据组织角色分工行动,具有非人格化特征。

3.具有严格的规章制度

组织规章制度是成员行为的规范,组织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

4.具有权力分层体系和科层化管理体系

权力分层体系:

中心权力+权力层次较理想的科层体制:

扁平化

5.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

物质条件是社会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社会组织的功能

1.整合功能

●社会组织能够调整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有序化、统一化、整体化。

2.协调功能

●调解和化解组织中各种冲突和矛盾以保持组织成员间的密切合作。

3.维护利益功能

4.实现目标功能

●社会组织能够通过凝聚组织力量、规范成员行为、促进合作,实现组织目标。

国体决定政体,国体决定国家政权力量归属,统治阶级决定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国体通过政体形式表现出来,同一国体可表现出不同政体

政体划分政体的标准:

一是最高国家权力掌管者人数的多少二是最高国家权力掌管者的产生方式和任职期限

社区的基本构成要素

社区一个国家治理的基本单位

●有一定的人群

■人群是社区的最基本要素;

■社区人群的差异性:

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

●共同的地域空间

■社区有一定的地域边界:

■自然边界:

“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共同的利益

■共同利益需求促进社区存在和发展

■列举出社区居民的共同利益

●共同情感联系和价值认同

■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社区意识、价值认同等,构成社区的文化维系力。

■情感联系:

姓氏来源与祖先祭祀

虚拟社区

虚拟社区的含义

虚拟社区与传统的实在社区相对应而言的,是指由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

虚拟社区的基本特征

●交往具有超时空性

●人际互动具有匿名性

●虚拟社区的人际互动,创造了新的语言模式,形成了特殊的社区文化

城市文化的基本特征

1、城市人口规模大、密度高

●人口规模的大小是确定一个聚落是城市或农村的主要标志之一。

●人口密集程度也是确定一个聚落是城市或乡村的一个基本指标。

2、城市人口异质性强

职业、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与社会习俗等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城市社会分工复杂,专业化程度高

现代城市有各种各样的分工,需要不同的专业性知识和技能。

4、城市社会关系具有匿名性与非人情性

5、城市社会活动组织化

●初级社会群体如邻里、街坊等趋向衰落

●科层组织大量出现引导着现代城市生活理想的科层结构:

6、城市社会阶层结构趋向开放,社会流动性高

7、城市文化世俗化

8、城市生活方式现代化

9、城市社会控制以正式手段为主

社会变迁基本类型

1、社会变迁的规模:

整体与局部变迁

(1)整体变迁是指整个社会结构体系的变迁。

(2)局部变迁是指社会各个构成要素自身以及它们之间部分关系的变化。

(3)两者间的关系:

局部变迁与整体变迁在方向、速度可能存在不一致。

奥格本“文化滞后理论”

2、社会变迁的方向

进步的社会变迁与倒退的社会变迁

3、社会变迁的方式

(1)渐进的社会变迁:

改良

(2)激进的社会变革:

革命

4、人对社会变迁的参与与控制

(1)自发性社会变迁

社会是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进行变迁,人的参与与控制处于无意识或薄弱状态。

(2)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参与社会变迁的状态。

社会变迁主要因素

1、环境因素

环境为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自然资源和物质条件。

如果环境发生了变化,势必影响社会的运行和发展。

2、人口因素

人口是社会变迁的基本前提。

主要包括人口数量、质量、构成、流动与分布等。

3、文化因素

(1)知识

知识结构影响着人们行为的方式。

(2)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对社会变迁起着正负作用。

5、制度因素

社会制度既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又对社会变迁产生直接影响。

6、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对社会变迁起着决定性力量

经济因素重点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经济活动方式因素

小农生产(人、畜力)农场生产(机械)

二是,经济体制因素

计划体制:

国家配置资源

市场体制:

市场配置资源

社会变迁相关理论

(一)社会进化理论

1、代表人物:

滕尼斯、涂尔干、孔德

2、核心观点

假定整个社会发展具有特定的万能模式

民主的弥赛亚主义

社会变迁具有方向性:

从原始到现代,从简单到复杂,运动方式是连贯的且不可逆转。

进化有一个普遍的和一致的机制

各个社会阶段的社会变迁是由同样的原因—人类“本性”需要推动的。

3、社会进化论存在的问题

历史性结果中的偶然性与特殊性。

社会发展存在不连贯现象,即跨越式发展

社会变迁不是单线式的,而是进步与倒退同在。

产业革命与环境问题

社会进化论忽视了社会变迁的外部原因

(二)历史循环论

理论不认为社会和历史是沿着一条路线发展的,而是在一个循环始终的圆圈中运动。

战国时期周衍:

“五德终始”说

“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性。

“终始”指社会历史是按照“五行相胜”的循环顺序进行的。

(2)意大利维科:

“历史三阶段说”

(三)历史唯物主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与政治

社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1、科学技术迅速转化成为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技术发展带动生产力高速发展。

以蒸汽机和工具制造技术发展为标志的第一次产业革命;

以电力和通讯技术为标志的第二次

科技革命;

以原子能、计算机、遗传基因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

(2)科学技术极大改变人们的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观念。

(3)现代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

2、社会经济持续而快速的增长

社会现代化就是用新技术更快速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推动着新的经济发展潮流。

现代经济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经济不断而迅速的增长。

第二,经济结构转变

首要标志:

农业经济结构向工业经济结构转变。

第三,产业地位越来越重要

3、社会管理日益完善,社会政治生活民主化。

4、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理性化

5、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6、全球化进程加速

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社会现代化的发生可以分为两种方式:

一是,内发型现代化

二是,外置型现代化:

外部作用引发

(如外侵、殖民)

后发展国家现代化进程大都属于后者。

(一)“迟发展效果”

后发展国家社会现代化起步大大晚于先发的工业化国家,形成了特殊的发展过程。

例如:

鸦片战争时期:

英国与中国

1、有目的、有计划、赶超型的现代化过程

计划型:

“三步走”计划

赶超型:

“赶英超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大炼钢铁”

2、异质文化或外来模式的引入与接受

(二)“二元”社会结构长期存在

“二元”社会结构,是指整个社会结构体系中,明显地同时存在比较现代化的和相对非现代化的两种社会。

(三)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先发国家现代化主要力量来自于民间;

后发国家现代化主要力量来自于政府;

社会问题的特征

1、普遍性

一是,社会问题普遍存在于各个国家、民族、地区。

二是,社会问题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方面。

2、复杂性:

社会问题复杂多样

人口问题、家庭问题、道德问题、贫富差距问题、诚信问题、大众传媒问题等。

3、周期性

社会问题表现出较有规律的周期性,有一个萌芽、发展、激化、解决的生长周期。

4、破坏性

社会问题具有负面影响,对社会发展与社会运行产生着破坏性作用。

5、联动性

现代社会的社会联系日益密切,使社会问题具有强烈的相互关联性。

我国社会问题的基本特征

1、我国社会转型的特征

(1)目标:

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

(2)形式:

改革开放

(3)速率:

大大加快

(4)内容:

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全方位转换

2、

(1)社会问题交织性

各种社会问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牵连,交织在一起。

(2)社会问题的突发性

由于我国当前社会转型速率快,导致许多社会问题在短时期内大量出现.

(3)社会问题的多面性

在社会转型中,各种价值观念充斥着社会,人们对社会问题的看法不一,评价不一。

社会控制基本类型

1、按照社会控制对被控制者的价值意义

(1)积极的控制:

奖励或积极个人顺从

(2)消极的控制:

惩罚或畏惧心。

2、按照社会控制的手段划分:

(1)制度化社会控制。

法律控制、规章制度控制、契约等

(2)非制度化社会控制,依靠通常做法以及社会成员中的相互影响来实现的。

习俗控制、道德控制、社会舆论

3、按照社会控制的动力来源划分

(1)外在控制:

是利用外部力量(即各种社会规范)对社会成员实施社会控制。

法律控制、道德习俗控制

(2)内在控制,将社会规范内化为自己观念,并对自己的行为实施控制。

社会控制手段

五、按控制手段的来源因素分

1)组织控制手段

现代社会发达的分工体系,将社会个体置于各种社会有机联系之中,人们占据一定的社会地位,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分属于不同的社会组织。

这些组织小至家庭、村庄、学校、工厂,大至社区、国家。

具体形式:

1、组织权威;

2、组织规章

2)制度控制手段

“制度”是指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强制性的正式的社会规范体系。

社会制度与组织规章的区别:

制度调节社会行为的范围比较广泛,对所有的社会成员均有制约性;

组织规章只用来制约组织成员的组织行为,对于组织外的社会成员没有制约性,对组织成员的组织外社会行为一般也没有制约性。

3)文化控制手段

文化是一个社会的人们共同享用和共同学习的风俗、信仰、价值及全部创造的总和。

主要特征:

1、非刚性;

2、广泛性

社会越轨

(一)社会越轨的定义

也称越轨行为或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社会成员(个体、群体、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

(二)社会越轨的类型

违法行为:

行为与法律规定相冲突

违警行为:

违法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相关规则规定的行为

违规行为:

不按常规办事

(三)社会越轨的原因

生物学的解释

1.生物学的解释:

(1)体质理论:

社会越轨与人的体质中的生理缺陷紧密相关

龙勃罗梭最早提出:

犯罪人的头骨与类人猿相似,罪人是退化的人

(2)染色体理论:

23对染色体:

22对常规染色体

XYY组合易于犯罪:

个头大、智商低

社会学的解释

(1)默顿社会失范理论

核心内容:

个人用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导致社会越轨

(2)塞林的文化冲突理论

社会越轨是文化间冲突的结果

文化冲突:

宗教、民族、职业等

易于文化冲突的情景:

文化法律规范从一个集团到另一个集团

不同文化地域之间成员迁徙

相邻两种文化地域间的接合处

文化价值从单一到多远发展

(3)科恩的亚文化群理论

主文化与亚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

亚文化群:

以亚文化为主体的社会群体

理论核心:

社会越轨产生于亚文化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