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范围.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2423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学范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财政学范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财政学范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财政学范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财政学范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财政学范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财政学范围.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财政学范围.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财政学范围.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财政学范围.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财政学范围.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财政学范围.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财政学范围.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财政学范围.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财政学范围.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财政学范围.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财政学范围.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财政学范围.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财政学范围.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财政学范围.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政学范围.docx

《财政学范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范围.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财政学范围.docx

财政学范围

财政学范围

导论

一、财政是政府为了,满足一定范围内社会共同需要而从事的一种社会集中性的经济活动,它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特殊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财政的学习方法

1、实证分析法:

指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描述事物,说明研究对象“是什么”或“是怎样”的研究方法。

(客观描述)

2、规范分析法:

在进行分析以前先确定若干原则,再根据准则去分析研究对象所处的状态是否符合这些准则,如果不符,该如何调整。

(主观意见)

第一章

一、帕累托最优:

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是指资源配置已达到了这样一种境地,即无论作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受益而没有其他人的受损,也就是说当经济运行达到了高效率时,一部分人改善处境必须以另一些人处境恶化为代价。

这种状态被称为“帕累托最优”,或者说这种资源配置状况就是最佳的。

帕累托效率:

指任何政策的改变都不可能在不使人何人的情况变坏的情况下是某个人的情况变好。

二、

(一)、市场失灵:

理论上能够实现资源配置最佳状态的市场必须是完全竞争的市场。

然而,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毕竟只是理论上理想状态。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当某些条件不存在或不具备时,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方面就可能出现运转失灵。

此外,在市场机制下收入或财富分配的不公和宏观经济失衡也不可避免,这就是市场失灵。

(二)、市场失灵或失效的主要表现:

1、公共产品问题。

公共产品是指公共消费性质的产品或服务。

公共产品-------公共消费或共同消费

私人产品--------私人消费或个人消费

2、外部效应问题。

外部效应的含义是指某些个人或厂商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人或厂商,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的现象。

换言之,外部效应就是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交易成本或效益。

3、竞争失效和垄断问题。

4、偏好不合理——优值品、劣值品问题。

5、市场不完全问题。

6、信息不充分问题。

私人市场所提供的信息往往很不充分,从而影响竞争的充分性,进而影响市场机制的效率。

因此,需要政府来生产和提供信息。

7、分配不公问题

8、宏观经济失衡问题。

三、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

1、立法和行政手段

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

3、财政手段

四、政府干预失效的表现

(一)政府决策失效

(二)政府机构和公共预算的扩张

(三)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

(四)政府的寻租活动

五、造成政府失效的原因  

(一)政府部门之间缺乏竞争

(二)政府干预缺乏完全准确的信息

(三)政府干预活动的时滞性   

(四)对政府行为缺乏合理的规则约束和有效的监督

六、规范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

七、财政职能(三大职能及职能含义、目标、实现的机制与手段)

(一)、资源配置职能

1、目标:

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前述市场失效或失灵所决定的。

即:

公共产品问题、外部效应问题、竞争失效与垄断问题、偏好不合理——优值品与劣值品问题、市场不完盘倔题;信息不充分问题等的存在而产生的。

换句话说,上述市场失灵或失效的六个领域正是财政资源配置职能之所在。

2、含义:

资源配置是指对稀缺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自然资源等实行有效配置,以实现资源结构的优化。

3、财政的资源配置的机制和手段:

1)通过财政支出直接提供公共产品。

如国防、行政管理、法律治安、环境保护、公共基础设施等;

2)矫正外部效应。

通过财政支出尤其是财政补贴,以利具有外部正效应产品扩大生产,使其达致合理的供给水平,如基础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基础教育、水利设施建设、良种、植保、病虫害的预防、公共卫生、医疗保健等;对具有外部负效应产品则应通过征税来提高其单位成本。

减少其生产,使其保持有效的产量水平。

3)通过财政补贴、税收支出或直接经营管理,使自然垄断性行业达到有效率的产量。

如自来水、煤气、电力等。

4)由政府来调整消费者的偏好。

通过税收尤其是高税率限制劣值品的生产和消费,如烟、酒等;通过财政支出(购买性支出)——投资或财政补贴鼓励优值品德生产和消费,如教育等。

5)通过政府健全市场体系。

通过政府公共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税收等提供市场不完全的产品。

如社会保障、高新技术产业等。

6)通过财政收支和管理为社会生产和提供有效信息。

(二)、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

1、目标:

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的存在,是由于前述市场失灵或失效的第(7)个方面即分配不公问题的存在而形成的

2.、含义:

财政的收入分配是指通过财政参与GDP或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实现社会公平。

3、财政实现收入分配的机制和手段:

1)税收。

政府通过征税,从而缩小收入差距。

2)规范工资制度。

3)转移支付。

政府将集中的收入用于社会保障,包括发放补助金、救济金,用于发展公益、公共事业,如公共住宅等,以及用于对日用必需品的补贴等。

这样,以利于低收入阶层或减轻低收入阶层的负担。

(三)、财政的稳定与发展经济职能

1、目标:

财政稳定经济职能的存在,是由于前述市场失效或失灵的第(8)个方面即宏观经济失衡问题的存在而形成的。

含义:

2、财政稳定经济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一是相机抉择稳定机制,即依据经济运行状况,按照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的要求而采取的具体财政措施和办法。

一般来说,在经济过热时,采取增加税收、减少支出等财政政策措施;在经济萧条时,采取减少税收、增加支出等财政政策措施。

二是自动稳定机制,即运用财政的某些制度性安排起到经济“自动”稳定功能。

财政制度的安排包括收入制度和支出制度的安排。

八、基尼系数的含义及如何衡量?

【课本51页】

九、公共选择理论含义:

就是用研究经济的一系列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政府的政策制定过程,研究在既定的社会公众的偏好和政治程序下,政府政策是怎样制定出来的,以及如何改革政治程序,以改进决策的效率。

第三章

一、财政支出的概念:

财政支出也称政府支出,是指政府把筹集到的财政收入运用出去的分配活动。

二、财政支出的分类:

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

(1)购买性支出:

政府在公开的市场购买商品或劳务所发生的支出。

(2)转移性支出:

政府将手中资金无偿、单方面的转移给居民、非居民。

经济意义:

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购买性支出会对市场经济产生直接影响,而转移性支出对经济的影响是间接的。

②购买性支出对政府支出是一种硬约束;转移性支出对政府支出是一种软约束。

③对微观经济主体而言,购买性支出也具有较强约束,转移性支出具有软约束。

三、财政支出原则

(一)、量入为出原则

(二)、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原则

(三)、厉行节约、讲求效益原则

四、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

1.公共支出不断增长法则(瓦格纳法则)【课本166页】

2.置换理论(梯度渐进增长理论)【课本166页】

(1)内在因素

(2)外在因素

五、财政支出结构及影响因素

(一)政府职能与财政支出结构

(二)经济体制及资源配置与财政支出结构

(三)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发展趋势

六、最低费用选择法概念:

首先,根据政府确定的目标,提出多种备选方案。

其次,以货币单位为统一尺度,分别计算出各备选方案的各种有形费用并予以加总。

最后,按照费用的高低排出顺序,以供决策者选择。

在目标既定的情况下,费用最低的备选方案为最优方案。

七、政府采购的含义:

各级国家机关和实行预算管理的政党组织、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在政府统一管理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方法和程序,对货物、工程或服务进行购买的行为。

八、政府采购制度的意义:

①有利于政府强化市场意识;

②有利于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③有利于政府的廉政建设;

④有利于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

⑤是落实政府重大政策目标的有效手段。

九、中国政府采购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现状:

我国政府采购制度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主要表现在:

1、政府采购的法律规范体系

2、政府采购机构设置

1)管理机构设置。

2)代理机构设置。

3)供应商资格审查。

3、政府采购的相关制度

1)采购方式管理。

2)采购规模和结构。

3)采购资金管理。

4)政府采购监督和救济制度。

(二)存在问题

1、政府采购法律体系不健全。

2、政府采购效率低。

3、招投标和信息系统不完备。

4、政府采购监管不到位。

(三)推进政府采购制度完善的对策

1、完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制度

1)完善采购法律制度体系

2)制定完善政府采购法的配套法规。

3)完善政府采购管理体制。

2、优化政府采购制度的组织管理

1)优化规范政府采购的工作流程2)政府采购管理机构设置

3)政府采购的资信认证制度。

3、政府采购制度监管机制的完善

1)完善政府采购监督制度。

2)寻租行为的抑制和防范

3)建立“第三方”检测制度。

4)加强对政府采购从业人员的培训

第四章

一、行政支出的概念

所谓“行政支出”,是财政提供的用于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外事机构在行使其特定职能时所需要的各项支出。

行政支出是财政支出中重要的经常性支出项目,是各级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责的物质保障,是政府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活动的经济基础。

二、行政支出增长的影响因素

(一)外在因素:

1.财政收支水平2.经济发展水平

3.物价指数水平

(二)内在因素:

1.政府机构膨胀2.财政秩序紊乱

3.预算约束软化4.政府部门运作效率低下

三、行政支出改革

1、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存在的问题:

①机构臃肿②吃“皇粮”的人太多③领导太多④权钱交易日甚

2、从目前来看,我国行政支出的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科学界定政府职能范围。

强化政府的法律、经济和社会职能,弱化政府的行政职能。

(2)严格控制机构膨胀和人员增长。

(3)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制度。

(4)认真落实政府采购制度。

(5)改进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约束。

另外,还要加强上下级之间、审计部门、监察部门、社会和公众的监督,使行政支出逐步科学化、规范化。

?

?

?

四、中国财政支出的问题及如何优化结构?

第五章

财政收入的含义、按形式不同分类、影响因素、结构分析。

一、含义:

财政收入是指一国政府为满足其财政支出的需要而参加社会产品分配而取得的收入。

广义的财政收入包括政府一切进款和收入。

主要包括:

税收收入、债务收入、收费收入、利润分配收入等。

而狭义的财政收入是指政府每年的“定期”预算收入。

二、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

一般可以分为经常性收入和非经常性收入(临时收入)。

经常收入是指每个财政年度连续、反复获得的收入。

主要包括税收收入、行政收入、国有资产收益、公共收费和其他收入等。

税收收入的形成依据是国家的政治管理权,在财政收入中占居主导地位,它为政府的经常性支出提供基本的资金来源,同时也是政府实施经济管理和调控的重要手段。

其他形式的财政收入统称为非税收入,各有其特定的形成依据,反映着不同的收入关系。

非经常性收入是一种不规则、偶然性财政收入,主要是指公债收入、捐赠、罚没等偶然性收入等。

按照财政收入形式分类,便于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增长变化以及增长变化趋势的分析。

三、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分析)

(一)经济技术因素

 

(二)收入分配政策和制度因素

 (三)其他因素

1.价格因素。

2.特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环境因素。

四、财政收入的结构分析:

财政收入结构是指财政收入总量中不同性质的财政收入来源的比例关系。

对财政收入结构的分析有利于准确把握政府同企业、居民个人的关系,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财政收入结构要素主要取决于经济结构。

同时财政收入结构对经济结构有积极的反作用。

(一)、财政收入的形式结构:

财政收入的形式结构反映政府以税收和各种非税方式取得财政收入的构成状况。

对财政收入进行形式结构分析,除了能充分把握财政收入的主导形式外,还有助于深入了解各种收入形式的地位与作用。

计划经济时代,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是国有企业的上缴利润和税收。

由于实行统收统支体制,区分上缴利润和税收并无实质性意义,而且长期存在简化税制、以利代税的倾向。

直到改革开放的1978年,以上缴利润为主的企业收入项目仍占财政收入的50%以上。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税收逐步取代了企业上缴利润,成为国家财政的主体。

(二)、财政收入的所有制结构

财政收入的所有制结构是指不同经济成份提供的财政收入的比重及其变化情况。

通过对财政收入的所有制结构进行分析,有助于说明国民经济所有制构成及其变动对财政收入规模和结构的影响,从而采用相应的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财政收入政策。

一个国家财政收入的所有制结构直接取决于该国的所有制结构。

对于私有制经济占主体的国家而言,私有经济是国家经济的基础,也是财政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对于公有制经济占主体的国家,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就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如在中国,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财政收入有相当部分来自国有经济,因此国有经济的运行及其效益状况对财政收入规模有重大影响。

我国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国有经济占支配地位、同时允许并鼓励发展城乡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

(三)、财政收入的部门结构

财政收入的部门结构主要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为政府提供收入的情况。

分析财政收入的部门结果不仅说明各经济部门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及贡献程度,而且能充分认识经济部门结构变动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把握财源建设的重点领域及其方向。

对财政收入的部门结构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是按传统的部门划分方法分析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服务业等部门提供财政收入的情况。

二是按现代的部门划分方法分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提供财政收入的情况。

现代的部门结构分类与传统的部门分类所依据的标准不同,但又相互交叉。

(四)、财政收入的地区结构

财政收入按来源地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地域或行政区划提供的财政收入。

从这一角度分析财政收入结构,有助于了解财政收入的地域分布状态。

如一定量的中央财政收入来自各地区的比例,不同行政区划财政收入规模或水平的对比状态等。

这种分析是认识区域经济差异和财政差异的重要途径,也是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财政分配政策的重要依据。

由于受历史机遇、地理条件、人口素质、经济政策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地区经济发展必然会出现不平衡,因此一国各地区的财政收入规模和结构必定存在差距。

在中国,按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带划分,东部地区的财政收入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的收入水平最低。

据统计,中央财政收入的70%以上是来自东部地区。

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水平差距过大,既不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收入的公平分配,也不利于社会政治局面的稳定。

因此,各国大都采用税收、政府投资、转移支付等手段来促进经济落后地区的开发,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如在中国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逐步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和财政收入差距都具有重大意义。

(五)、财政收入的层级结构

按财政收入级次划分,可以分为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以及地方各级财政。

1994年随着分税制改革的推进,中央财政在国家财政中所占的比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第六章

一、什么是税收?

税收,是政府为满足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或称“公共权力”)无偿的向人们征收实物或货币,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工具。

二、税收的“三性”是指“固定性、强制性、无偿性”。

税收的“三性”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方式的形式特征。

三、课税对象的三大基本要素:

纳税人、纳税对象、税率

四、1、减税是对应纳税额少征收的一部分,

2、免税则是对应纳税额全部予以免征。

或生产中某一环节免税。

3、起征点是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起点。

4、免征额是税法中规定的对课税对象总额免予征税的数额。

免征额部分不征税,只对超过免征额的部分征税。

5、零税率:

从生产到销售,所有环节都无纳税。

五、税收分类

1、按照课税对象的性质进行区分(五大类),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

2、按税负能否转嫁,分为直接税、间接税。

所谓直接税,是指由纳税人直接负担的各种税收。

这些税收的纳税人通常就是负税人。

人们通常将所得税、财产税和遗产税划分为直接税。

所谓间接税,是指纳税人能将税负转嫁给他人负担的各种税收。

对于这些税收来说,纳税人不一定是负税人。

人们通常将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等流转税划分为间接税。

3、按照税收计征标准的不同,可以将税种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

从价税是按课税对象的价格或金额为标准计征的税收,这类税收一般实行比例税率或累进税率。

从量税是指按照课税对象的重量、容积、面积等数量作为计税依据的税种,一般实行定额税率。

4、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为价内税、价外税。

凡是税款构成课税对象价格组成部分的,属于价内税。

税款作为课税对象价格外附加的,则属于价外税。

六、课税原则的现代观点

(一)财政收入原则:

包括充分原则和弹性原则两层含义。

(二)税收的效率原则:

包括经济效率和行政效率

(三)税收的公平原则:

包括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

七、1、税收的收入效应:

是指政府征税使纳税人收入水平下降,导致其消费水平的下降。

2、税收的替代效应:

征税引起商品相对价格的改变使消费者以免税或低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高税商品,从而产生替代效应。

八、税收负担的含义:

税收负担,简称“税负”,是国家通过税法规定要求纳税人承担税款的数额,或者说是国家征税带给纳税人的一种负担。

税收负担是税收分配的核心内容。

九、税收与税率的关系(最佳税率)------拉弗曲线

拉弗曲线表明了供给学派对税率、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如下看法:

1.高税率不一定会带来高税收收入,同样的,高税收收入的取得也不一定需要高税率。

2.取得同样的税收收入可以采取高低不同的两种税率。

3.税率、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最佳点是E点,税率水平为T。

十、影响税负的因素分析:

1、经济发展水平2、政府职能范围3、经济体制

4、宏观经济发展目标5、通货膨胀程度6、国内政治形势

十一、税负转嫁的含义、方式、影响因素

1、含义:

税负转嫁:

是指纳税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将自身的纳税负担转移给别人负担的过程。

2、方式:

税负转嫁的方式:

前转、后转、混转、消转、税收资本化

3、税负转嫁的影响因素分析:

①、征税范围与税负转嫁

②、供求弹性与税负转嫁

(1)需求弹性与税负转嫁。

(2)供给弹性与税负转嫁。

(3)供给和需求都有弹性而不是完全有弹性下的税负转嫁。

③、税种与税负转嫁

④、生产者谋求的目标:

收入最大化、其他目标

十二、国际税收含义:

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政府凭借其政治权力,对跨国纳税人的跨国所得或财产进行重叠交叉课税,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十三、税收管辖权的含义、分类

1、含义:

税收管辖权是指主权国家根据其法律所拥有和行使的征税权力。

是国际法公认的国家基本权利。

2、分类:

居民管辖权、公民管辖权、地域管辖权

十四、1、国际重复征税:

是指两个国家各自依据自己的税收管辖权按同一税种对同一纳税人的同一征税对象在同一征税期限内同时征税。

2、国际重复征税的减除:

(一)免税制

(二)抵免制(三)扣除制

(四)减税制(五)税收饶让

十五、1、国际避税的含义:

是指跨国纳税人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际的税法和国际税收协定的差别、漏洞、特例和缺陷,规避或减轻其总纳税义务的行为。

2、国际反避税

对法人进行国际避税的约束

1)限制迁移出境

2)限制转移营业和资产

5)在税收征管与税务司法中运用“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4)限制改变经营形式

3)限制利用公司组建、改组、兼并或清理避税

其他章节:

一、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

实质是财政资金分配上的集权与分权问题。

二、分税制的概念

分税制指又称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在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能范围和支出责任的基础上,以分税法划分各级政府税收管理权限和收入,并辅之以转移支付制度的预算管理体制。

三、财政政策的含义:

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入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

四、公债的含义:

国家为筹措资金在公开市场以债务人身份发行债券筹集资金的形式称公债即公共债券。

五、我国自1994年1月1日起实行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主要内容有:

(一)中央与地方财政支出的划分

(二)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的划分

(三)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我国的分税制改革采取的是分步推进、逐步到位的“渐进式”策略。

在转移支付制度上的表现是采取“存量不动、增量调节”办法。

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1.税收返还制度。

2.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

?

?

?

六、你认为财权与事权在政府间划分的依据标准:

计算题

一、增值税

增值税以销售货物、提供的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为征税对象。

以增值额为计税依据所征收的一种税.

税率:

1、一般纳税人

基本税率17%

低税率13%

零税率适用于出口产品

2、小规模纳税人

征收率3%

计税方法

•一般纳税人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等于当期销项税额减当期进项税额。

应纳税额的基本计算公式:

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

销项税额的计算:

销项税额=销售额×税率

销售额的确定要注意:

•销售额是指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向购买方或承受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一切价外收入(价外费用)。

一般情况下,价外收入视同含税销售额进行处理。

•因增值税是价外税,销售额是不含增值税的,所以如果销售额是含税价,应将含税销售额换算为不含增值税的销售额。

换算公式为:

不含税销售额=含增值税的销售额/(1+增值税税率)

进项税额的计算

进项税额的计算主要掌握以下内容:

①准许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

★从销售方取得的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

★从海关取得的完税证上注明的增值税额。

★一般纳税人购进的免税农业产品,准予按照买价和13%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

★一般纳税人外购货物所支付的运输费用,准予按运费结算单据7%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扣除。

★一般纳税人购进废旧物资用于生产经营,准予按购进价格的10%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扣除。

②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

◆用于非应税项目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

◆用于免税项目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

◆用于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

◆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

◆非正常损失的在产品、产成品所耗用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

◆纳税人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未按规定取得并保存增值税扣税凭证,或者增值税扣税凭证上未按照规定注明增值税额及其他事项的,其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小规模纳税人应纳税额的计算

★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不得抵扣进项税额。

应纳税额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销售额×征收率

★小规模纳税人在计算应纳税额时,也必须将含税销售额换算为不含税的销售额后才能计算应纳税额。

 换算公式为:

不含税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征收率)

例:

某商场向李某出售一台电视8000元,已知该电视的进项税额是850元,计算该商场缴纳的增值税?

当期应纳增值税=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

当期销项税额=[8000∕(1+17%)]*17%=

当期进项税额=850即可求出应缴增值税

综合练习

某企业属一般纳税人,2010年3月发生如下业务:

•1)销售货物税价合计585000元。

•2)购进货物税价合计117000元,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

•3)买入用于生产的农产品,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使用的收购凭证上注明的价款10000元;

•4)购入一批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