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 第2章 了解生物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2433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1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单元 第2章 了解生物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第1单元 第2章 了解生物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第1单元 第2章 了解生物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第1单元 第2章 了解生物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第1单元 第2章 了解生物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第1单元 第2章 了解生物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第1单元 第2章 了解生物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第1单元 第2章 了解生物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第1单元 第2章 了解生物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第1单元 第2章 了解生物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第1单元 第2章 了解生物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第1单元 第2章 了解生物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第1单元 第2章 了解生物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第1单元 第2章 了解生物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第1单元 第2章 了解生物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第1单元 第2章 了解生物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第1单元 第2章 了解生物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第1单元 第2章 了解生物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第1单元 第2章 了解生物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第1单元 第2章 了解生物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单元 第2章 了解生物圈.docx

《第1单元 第2章 了解生物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单元 第2章 了解生物圈.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1单元 第2章 了解生物圈.docx

第1单元第2章了解生物圈

【章节训练】第2章了解生物圈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13•湛江)如图是草、鼠和蛇三种生物在某生态系统的数量变化曲线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食物链为:

蛇→鼠→草

 

B.

人过度捕食蛇,会造成鼠类减少

 

C.

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D.

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

 

2.(2013•云南)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A.

草原生态系统

B.

森林生态系统

C.

农田生态系统

D.

池塘生态系统

 

3.(2013•烟台)下面是某校开展“植物栽培实践活动”的评比标准:

①栽培方案设计科学、美观,有创意;②管理、观察记录不少于20次,植物的生长过程记录详实、认真;③活动总结注重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要有独到见解.

这项评比反映了科学实践活动(  )

 

A.

要有严谨的态度并进行科学评价

 

B.

要善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C.

记录既要实事求是,又要做合理的改正

 

D.

必须使用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方法

 

4.(2013•自贡)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共同组成生态系统

 

B.

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可以组成一个生态系统

 

C.

蝉→螳螂→黄雀三者形成一条食物链

 

D.

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5.(2013•云南)从2010年春季以来,云南省连续四年大旱,造成某些地区植物干旱死亡.这一现象说明(  )

 

A.

生物能适应环境

B.

环境能影响生物

 

C.

生物能影响环境

D.

生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无关

 

6.(2013•湛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

森林生态系统

B.

海洋生态系统

C.

草原生态系统

D.

生物圈

 

7.(2013•湛江)蚯蚓是腐食性动物,能将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变成无机物,供给绿色植物再利用.蚯蚓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

 

A.

生产者

B.

消费者

C.

分解者

D.

非生物因素

 

8.(2013•湛江)如图是由浮游植物、人、浮游动物和鲈鱼所构成的能量金字塔,正确的是(  )

 

A.

B.

C.

D.

 

9.(2013•益阳)我国历次人口普查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与下列哪一项相同(  )

 

A.

探究蚂蚁的通讯

B.

观察叶片的结构

 

C.

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D.

森林资源的清查

 

10.(2013•枣庄)为了探究影响大棚作物产量的因素,某校生物科技小组在三个大棚内,按下表要求进行了种植实验:

(其他条件均相同)

大棚

二氧化碳浓度

0.03%

0.1%

0.1%

温度

30℃

30℃

20℃

对该种植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

 

A.

.甲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浓度

 

B.

.乙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

 

C.

.甲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D.

.可以构成两组对照实验,变量分别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11.(2013•湛江)H7N9禽流感病毒的出现,再次引起人们对病毒的关注,下列关于病毒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病毒是单细胞生物

B.

病毒属于分解者

 

C.

病毒都是寄生的

D.

所有病毒都会使人患病

 

12.(2013•自贡)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  )

 

A.

生产者

B.

消费者

C.

分解者

D.

非生物部分

 

13.(2013•漳州)“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成语从食物链的角度看,缺少的成分是(  )

 

A.

非生物部分

B.

生产者

C.

消费者

D.

分解者

 

14.(2013•湛江)鹤地水库是湛江最大的淡水生态系统,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水库中的大头鱼是生产者

 

B.

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是逐级递减的

 

C.

水中植物不能合成有机物

 

D.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构成捕食关系

 

15.(2013•舟山)当一位科学家通过实验宣称在某领域获得一项重要发现时,判断这项发现是否可信的最好理由是(  )

 

A.

该领域其他专家的意见

 

B.

实验报告撰写的详细程度

 

C.

该科学家是否为这一领域的权威

 

D.

他人能否重复其实验并得到相同的结果

 

16.(2013•漳州)漳州范围内没有的生态系统是(  )

 

A.

森林

B.

淡水

C.

沙漠

D.

农田

 

17.(2013•湛江)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蛋白质,可选用的试剂是(  )

 

A.

碘液

B.

双缩脲

C.

石灰水

D.

吲哚酚

 

18.(2013•湛江)请你数一数如图食物网中共有几条食物链(  )

 

A.

3条

B.

4条

C.

5条

D.

6条

 

19.(2013•盐城)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

B.

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水稻

 

C.

最长的食物链中含有3个营养级

D.

体内积累有毒物质最多的是猫头鹰

 

20.(2013•烟台)如图是某校“达尔文生物社”的同学在磁山拍摄的照片.推测影响这颗松树形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

水

B.

温度

C.

空气

D.

风

 

二、解答题(共5小题)(选答题,不自动判卷)

21.(2013•内江)下面是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示意图,请认真观察下图后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根本来源是 _________ .

(2)从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看,图中未表示出的生物成分是 _________ .

(3)请你数一数,图中共有 _________ 条食物链,请用箭头和文字写出图中最长的那条食物链 _________ .

(4)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级别看,猫头鹰同时占有 _________ 个营养级.

(5)在该生态系统中,如果有人大量捕捉青蛙,则在短时间内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蜘蛛和食草昆虫的数量将迅速 _________ .

 

22.(2013•牡丹江)下表为某同学探究“光线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设计,但还不够完善,下列是对该实验修改的四种方法,正确的是 _________ .

位置

鼠妇

光线

温度

泥土

纸盒左半侧

10只

明亮

20℃

湿土

纸盒右半侧

10只

阴暗

30℃

湿土

第一种:

左右两侧鼠妇的数量可以不同第二种:

左右两侧都应保持20℃

第三种:

左右两侧都应保持在阴暗环境中第四种:

左右两侧应分别为湿土和干土.

 

23.(2013•衢州)小叶同学在研究蚕豆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密度(单位面积气孔数目)时,采用了以下三种方案进行实验.

方案一:

用显微镜观察同一张蚕豆叶片的上、下表皮装片.

方案二:

把新鲜的蚕豆叶片浸没在60℃左右的热水中(如图所示),观察叶片两面的气泡数目.

方案三:

在一株生长旺盛的蚕豆植株上选取一片蚕豆叶,用滤纸把它上、下表皮的水分吸干,将两张浸有氯化钴溶液的蓝色滤纸(遇水会变红)相对应地贴在叶片上、下表皮的表面,并用回形针将其固定,观察贴在叶片上、下表皮上的滤纸,哪一张先变色,哪一张的颜色深一些.

(1)采用方案 _________ 可以观察到叶片的保卫细胞.

(2)方案二中观察到 _________ 现象,说明叶片下表皮气孔密度比上表皮大.

(3)小叶采用方案三进行实验,贴上滤纸后经过较长时间,发现两张蓝色滤纸颜色都变为一样红.小叶同学认为蚕豆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同样多,与方案二实验结论不一致.于是去问老师,老师询问了小叶的实验过程后,指出小叶用方案三所做实验的结论不可靠.你认为老师这样判断的理由是 _________ .

 

24.(2013•枣庄)如图为渤海生态系统简化食物网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食物网中的生产者是 _________ ,若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图中需要添加的成分是 _________ 和 _________ .

(2)图示食物网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类群有 _________ .

(3)若游泳动物食性鱼类的食物1∕2来自浮游动物食性鱼类,1∕4来自虾蟹类,1∕4来自底栖动物食性鱼类,则游泳动物食性鱼类的能量每增加1千焦,最多消耗浮游植物 _________ 千焦.

(4)2011年渤海湾发生严重溢油事故,原油中的有害重金属如镍、钒、铅等进入此生态系统,通过 _________ 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使其浓度随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做 _________ .事故对渤海湾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影响至今尚未完全恢复,这说明生态系统的 _________ 能力是有限的.

 

25.(2013•泉州)下图示草原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请分析:

(1)该生态系统中,草和 _________ 属于生产者,图中没有画出的腐生细菌和 _________ 属于分解者.生产者和分解者对自然界的 _________ 起重要作用.

(2)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通过营养关系构成食物链.图中食物链共有 _________ 条,请写出最长的一条:

 _________ .

(3)能量在沿食物链传递的过程中逐级 _________ .根据这一特点,图中总能量最少的一种生物是 _________ .

(4)若人们为保护草籽而大量捕杀麻雀,草反而会减少.其原因是:

 _________ .

 

【章节训练】第2章了解生物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13•湛江)如图是草、鼠和蛇三种生物在某生态系统的数量变化曲线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食物链为:

蛇→鼠→草

 

B.

人过度捕食蛇,会造成鼠类减少

 

C.

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D.

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

考点: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4126702

分析:

食物链是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的吃与被吃的关系,起点是生产者,中间用箭头表示,箭头的方向指向吃的一方;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一段时间后各种生物的量处于稳定状态,据此答题.

解答:

解:

A、草、鼠和蛇三种生物中,鼠吃草籽或草根,蛇吃鼠.根据食物链的写法,食物链为:

草→鼠→蛇,而选项中写反了,故不符合题意.

B、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人过度捕食蛇,鼠的天敌大量减少,食物充足就会大量繁殖,导致鼠的数量短期内会增多.故不符合题意.

C、从图中看出该生态系统中生物数量会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而不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故不符合题意.

D、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该生态系统由于食物链简单,生物种类较少,因此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故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

这个生态系统鼠类取食草,而鼠被食鼠动物吃,所以影响鼠生活的生物因素有草和食鼠动物,如果大量、持续捕杀食鼠动物,短期内鼠因天敌减少而数量会增加,草的数量会减少;所以要保持该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故答案为:

(1)草→鼠→食鼠动物

(2)自我调节;有限

 

2.(2013•云南)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A.

草原生态系统

B.

森林生态系统

C.

农田生态系统

D.

池塘生态系统

考点:

生态系统中的类型.4126702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的类型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其中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最复杂,自动(自我)调节能力最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营养结构最简单,自动(自我)调节能力最弱.

解答:

解:

A、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少很.缺乏高大的植物,动植物种类虽然比森林生态系统少,但依然是非常丰富的.草原在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该选项符合题意.

C、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同野生植物相比,农作物抵抗旱、涝或病虫害的能力差,因此,需要在栽培和管理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淡水生态系统包括河流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和湖泊生态系统、池塘生态系统等,由淡水体与其中的生物组成.淡水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提供饮用、灌溉及工业用水的水源,在调节气候等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点评: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和功能.

 

3.(2013•烟台)下面是某校开展“植物栽培实践活动”的评比标准:

①栽培方案设计科学、美观,有创意;②管理、观察记录不少于20次,植物的生长过程记录详实、认真;③活动总结注重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要有独到见解.

这项评比反映了科学实践活动(  )

 

A.

要有严谨的态度并进行科学评价

 

B.

要善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C.

记录既要实事求是,又要做合理的改正

 

D.

必须使用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方法

考点: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4126702

分析:

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

下面是某校开展“植物栽培实践活动”的评比标准:

①栽培方案设计科学、美观,有创意;

②管理、观察记录不少于20次,植物的生长过程记录详实、认真;

③活动总结注重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要有独到见解.

分析解答.

解答:

解:

根据题目的信息:

评比标准:

①栽培方案设计科学、美观,有创意;

②管理、观察记录不少于20次,植物的生长过程记录详实、认真;

③活动总结注重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要有独到见解.

可见做生物实验要具有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实验方案要科学、合理,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要可行,不能仅靠一次实验结果就下结论,防止偶然的发生,而造成错误的结论,因此科学实践活动要有严谨的态度并进行科学评价..

故选:

A.

点评:

通过题目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灵活作答,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4.(2013•自贡)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共同组成生态系统

 

B.

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可以组成一个生态系统

 

C.

蝉→螳螂→黄雀三者形成一条食物链

 

D.

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考点: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4126702

分析: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前者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后者包括阳光、空气、水等等,据此解答.

解答:

解:

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还缺少非生物部分,因此不能构成生态系统,故不符合题意;

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只有是一部分消费者,还缺少生产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因此不能构成生态系统,故不符合题意;

C、蝉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而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故不符合题意;

D、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故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

 

5.(2013•云南)从2010年春季以来,云南省连续四年大旱,造成某些地区植物干旱死亡.这一现象说明(  )

 

A.

生物能适应环境

B.

环境能影响生物

 

C.

生物能影响环境

D.

生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无关

考点: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4126702

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解答时可以从环境的变化对生物的改变来分析.

解答:

解:

环境影响生物是指:

生物是因环境的变化而被动改变,使生物受到影响.比如:

由于环境改变南方植物种到北方后,水果味道发生改变.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

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从2010年春季以来,云南省连续四年大旱,造成某些地区的植物大面积死亡,主要是环境水分不足造成的.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故选:

B.

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环境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关键是确定谁对谁造成的响应.

 

6.(2013•湛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

森林生态系统

B.

海洋生态系统

C.

草原生态系统

D.

生物圈

考点: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4126702

分析:

此题是关于生物圈的知识的选择题,据此答题.

解答:

解: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三个部分,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故选:

D

点评:

生物圈的内容是中考的热点,要好好理解掌握.明确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7.(2013•湛江)蚯蚓是腐食性动物,能将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变成无机物,供给绿色植物再利用.蚯蚓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

 

A.

生产者

B.

消费者

C.

分解者

D.

非生物因素

考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4126702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解答:

解:

分解者包括细菌和真菌,严格的说是腐生细菌和真菌,如腐生性微生物,还包括腐生性动物,如蚯蚓和蝇的幼虫,腐生生物主要是以没有生命的腐烂的动、植物遗体为生,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消费者是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必须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的动物.生产者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有机物(食物)和氧气的绿色植物.蚯蚓是腐食性动物,能将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如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供给绿色植物再利用.因此蚯蚓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故选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理解各部分的主要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8.(2013•湛江)如图是由浮游植物、人、浮游动物和鲈鱼所构成的能量金字塔,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4126702

分析:

之所以出现食物链、食物网这两个概念,是因为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因为食物的关系而形成的相互关联的网状联系,通过这两个概念可以形象地反映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的流动情况.

解答:

解:

一个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各种食物链彼此交织在一起,形成食物网;由浮游植物、人、浮游动物和鲈鱼所构成的食物链是: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鲈鱼→人.而物质能量是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因此能量由多到少依次是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鲈鱼、人.而图中符合这一特点是D.

故选D

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食物链以及物质能量的流动特点.

 

9.(2013•益阳)我国历次人口普查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与下列哪一项相同(  )

 

A.

探究蚂蚁的通讯

B.

观察叶片的结构

 

C.

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D.

森林资源的清查

考点: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4126702

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其中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的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解答:

解:

森林资源的清查是指对一定范围内的森林,按规定的目的,通过测量、测树、遥感及数据处理等技术手段,系统地收集、处理森林资源的有关信息和过程;人口普查是指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项目、统一的调查表和统一的标准时点,对全国人口普遍地、逐户逐人地进行的一次性调查登记.可见我国的森林资源每五年清查一次或在人口普查中常用的方法是调查法.

故选:

D

点评:

关键点:

调查适用的范围很广,森林资源的清查和人口普查都是调查.

 

10.(2013•枣庄)为了探究影响大棚作物产量的因素,某校生物科技小组在三个大棚内,按下表要求进行了种植实验:

(其他条件均相同)

大棚

二氧化碳浓度

0.03%

0.1%

0.1%

温度

30℃

30℃

20℃

对该种植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

 

A.

.甲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浓度

 

B.

.乙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

 

C.

.甲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D.

.可以构成两组对照实验,变量分别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考点: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4126702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变量的判断.控制单一变量,设置对照实验,保证了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于实验变量引起的,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结合题意,据此解答.

解答:

解:

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有某个条件引起的,采取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个条件不同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