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24356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9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作者仕途不得志,而天下大乱,故托病辞官归田而作,借此排遣自己的孤寂心情。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教师配乐范读。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诗歌。

2、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请学生翻译,并注意提醒校正。

东皋:

作者家乡,归隐之地。

皋,水边地。

薄暮:

傍晚。

徙倚:

徘徊。

欲何依:

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采薇:

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领学生再次品读诗歌,了解诗歌大意,请同学翻译诗句。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马带着鸟兽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2、诗句赏析。

(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

东皋,指作者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这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1、让学生描述一下诗中的场景,想象一下诗人创作的意境。

把我们想象成作者:

“你”在自己忧愁无依的时候,一个人在水边的高地上,耳边隐隐约约传来水声,这时秋风萧瑟,一轮金黄的夕阳照射在山上、树上,而树木光秃秃的,只留下满地的落叶,山上只有刺目的余晖,心中无忧的兴起一股忧愁、凄凉、萧瑟之感,恰恰这时一个牧童驱赶着牛群,踏着夕阳回家,打猎之人也骑着马归来,可自己却都不认识,这时会有什么感受呢?

2、品读诗歌,说说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

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

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

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

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五、课堂总结: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透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抄写和翻译全诗;

2、课外收集学习王绩另外的诗歌,自学背诵。

七、板书设计: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点名时间、地点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萧瑟恬静的景色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孤独抑郁的心情

 

《黄鹤楼》

《黄鹤楼》是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三课《唐诗五首》中的第二首诗。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被誉为“唐人七律第一”。

诗中饱含的丰富思想、诗歌的格律与用典,对于引导学生欣赏诗歌,都有帮助。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学习经验,在诗歌内容上理解困难不大。

教师要联系有关史实,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用典,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悟。

1、学会并掌握“昔、鹤、萋”等生字;

2、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愁;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情景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拓展法,比较阅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1、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联系诗歌意境,进行创新写作。

2、导入:

课前播放《烟花三月》这首歌,学生欣赏。

师问:

这首歌让你想起哪位诗人的哪首诗?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或者别人写李白的诗歌,说说对李白的印象。

师:

是啊,后人都称李白为“诗仙”,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就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李白,却有一个人让他钦佩不已。

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出示课件)

故事:

黄鹤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历代有很多诗人都曾到这里游览,留下了不少诗篇。

据说李白也曾来到黄鹤楼观赏景色,一时诗兴大发,正准备拿笔题诗,谁知一抬头看到了崔颢的《黄鹤楼》。

李白再三吟诵,大为折服,于是李白不题诗了,只在下面留下了两句: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听了故事,知道是谁让他佩服不已了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崔颢的这首《黄鹤楼》,看看这是一首怎样的诗竟能令李白折服。

(学生读题。

指导写好“鹤”字)谁来说说你对黄鹤楼的了解?

学生畅谈,课件出示黄鹤楼的资料及图片。

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

历代名士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崔颢,(?

—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盛唐诗人。

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

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

诗名早著,影响深远。

著有《崔颢集》。

4、背景介绍: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2、指名学生读,注意“昔、载”的读音。

3、高明的朗读者不仅能够读出诗歌的节奏,还能带上一定的感情,谁再来读读?

并借机评点学生的朗读;

如这是深沉的崔颢、这是忧愁的崔颢……

4、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并同桌互相说说。

1、在一个晴好的日子里,诗人崔颢来到了黄鹤楼。

望着巍峨瑰丽的黄鹤楼,他有什么感受呢?

(课件出示: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学生读。

(课件出示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

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

此人很慷慨。

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板不收其酒钱。

道士为了感谢辛老板的盛情,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这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劝酒。

从此酒店生意红火,辛老板也因此发了财。

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走了。

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

学生读后,指名说说这几句的意思。

2、仔细看看,这几句有什么特点?

生:

有三个“黄鹤”和两个“空”,说说这三个黄鹤各指的是什么?

“空”是什么意思?

生答。

(师生对读。

生读一、三句,师读二、四句的前半截“此地”“白云千载”,生读后半截。

感受那种空茫的感觉。

3、是啊,昔日的黄鹤和仙人都已飞升而去,这里只余下了——生接“黄鹤楼、白云悠悠、动人的传说”。

其实,千百年来,飞逝的何止是仙人和黄鹤呢?

朝代更迭,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恩怨是非又何尝不是“一去不复返”呢?

(古人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切都终将一去不复返,带着这种感慨,这种空茫,再读这四句诗)

4、诗人感慨之余,登上了这“天下绝景”的黄鹤楼,极目远望,他又看到了什么呢?

相机出示“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理解“晴川”。

学生闭目吟哦,想象自己就是崔颢,看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崔颢诗中的情景。

5、除了这树、这川、这芳草,诗人应该还看到了什么?

学生想象补充。

想象着画面,再指名学生读好这两句。

6、如此美景,诗人站在楼上,不觉痴了,醉了,悄悄地,夕阳已斜,暮色渐合,诗人又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出示: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读,回答。

(看到了“烟波江上”,想到了“乡关”)理解“乡关”和“烟波江上”。

7、夜幕降临,寂寞就会随着暮色笼罩过来,尤其是四处漂泊的游子,那种愁绪更是深入骨髓。

再读:

8、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了家乡吗?

(没有)家乡汴梁,遥遥无踪,难怪诗人才会朝着烟波浩渺的长江追问:

”难怪诗人才会朝着鹦鹉洲的萋萋芳草追问:

”难怪诗人才会朝着西斜的红日追问:

”难怪诗人才会朝着东升的圆月追问:

”但是晴川之后更是晴川,家乡汴梁却在茫茫崇山之后,不见丝毫的影踪,真是“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武昌望汴梁,游子望断肠”啊!

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

9、这可真是“日暮乡关无处觅,烟波江上使人愁”(课件出示,生读)

诗人这忧愁又仅仅只是乡愁吗?

出示崔颢的资料。

崔颢(约公元704——754年)唐朝汴梁人,公元723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

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极为失意。

唐朝开科取士,每年也不过一二十人,当年白居易二十七岁的时候中了进士,他写了这样一句诗: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而崔颢呢,还不到二十岁就中了进士,本以为是前程锦绣了,但是却是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你觉得此刻的崔颢,他还有什么愁?

人生失意之愁。

1、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古代的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剩下一座黄鹤楼。

从楼的命名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

黄鹤楼因其在武昌黄鹤山而得名。

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费文玮也登仙驾鹤于此。

仙人乘鹤,本属虚无,“已乘”二字,以假为真,化虚无缥缈为真切实有。

“空余”二字,令人思接千载,心生遐想。

2、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仙人驾鹤而去不回转,只剩下白云千载浮荡在空中。

“一去不复返”,令人深感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

这里又出现了一个“空”字,前面的“空余”写的是黄鹤楼,此处的“空悠悠”的“空”写的是白云,黄鹤楼与白云相映,更突出“空”的意境,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怎不令人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无限感慨!

3、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空下的汉水,历历可见,对岸的古木,那芳草茂盛的江中鹦鹉洲。

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

4、尾联——“日暮相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日暮时思念起遥远的故乡?

烟波中涌动着不尽的离愁。

“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使人的心境复归于飘渺的忧思而益发深沉,不能自已。

尾联点题,归思难禁的愁绪。

《黄鹤楼》写作者登上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怀念家乡的愁思。

全诗起笔高耸,情感奔腾旋转,顺势起伏,情与景水乳交融,以情写景,以景写情,展示了刻骨铭心的情感轨迹。

清代沈德潜评价此诗:

“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

1、请同学们去搜集那些和黄鹤楼相关的诗词,并做好积累;

2、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黄鹤楼

起→用典引出黄鹤楼

承→感慨仙人已去

转→描写登楼所见

合→抒发思乡之情

《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是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三课《唐诗五首》中的第三首诗。

《使至塞上》是一首边塞诗,这首诗是中考必考篇目之一,放在八年级学习,希望八年级的学生能以中考的心态来面对学习。

掌握中考题型,掌握学习方法。

另外,本单元的内容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希望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1、积累重要字词。

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3、导入: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

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

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

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5、背景介绍:

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

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1、播放配乐诗歌朗诵,带领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2、带领学生一起讨论字词含义。

单车:

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

典属国简称。

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

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

飘飞的蓬草。

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

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

黄河。

萧关:

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

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

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

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1、感悟诗意。

(1)首联: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

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

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2)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

(3)颈联: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长、圆、孤、直都富于空间感,而且都是诗人主观的审美感受。

在如此广阔而且苍凉的天地间,驰骋疆场的将士们破敌靖边,其悲壮的英雄气浩然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

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4)尾联: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一联写出了将士们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2、谈谈本文的情感变化(本环节由学生自由发挥,点拨:

“抑郁到慷慨”)。

1、品诗境。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西部边塞的奇特壮丽景色,是历来传颂的名句,请与“沙漠狼烟升,黄河落日红”作对比,你认为哪句更好呢?

为什么?

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合作探究)。

明确:

“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

“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使荒凉的大漠上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显得格外醒目。

“直”字,又表现了烽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长”字,将没有山峦林木的浩瀚无垠的沙漠上那横贯其间的黄河的令人震撼的壮阔之美写得淋漓尽致。

“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暧又微带苍茫的感觉。

(2)画一画。

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3)这句诗被誉为千古名句,它“诗中有画”:

这幅“画”美在哪里?

构图美:

烽烟夕阳大漠长河——苍茫辽阔

线条美:

直烟曲河圆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

黄沙碧水红日青烟——鲜明优美

2.赏析诗歌,学生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

(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

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3)你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颈联中这幅边塞风光图?

此时诗人的心境与前两联一样吗?

(4)这里的“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

诗人对这些“在燕然”的将士们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5)诗中每一联分别到了什么表达方式?

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至塞上的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受排挤而孤独、寂寞、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陶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英雄本色。

1、背诵这首诗;

2、收集三句以上写有关大漠的诗词。

首联苦闷、孤独

颔联激愤、抑郁

颈联赞叹

尾联赞美

《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是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三课《唐诗五首》中的第四首诗。

这首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学习这首诗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1、了解与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1、这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文笔优美,情真意醇。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2、体会作者对诗人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从中进一步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结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感;

3、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4、导入: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几首诗词,一起来背诵。

(1)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语:

这些诗词都透着浓浓的乡情,体现了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透着乡情的诗歌——《渡荆门送别》。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

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

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

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