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试题类型及突破方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25457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3.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试题类型及突破方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高考语文试题类型及突破方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高考语文试题类型及突破方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高考语文试题类型及突破方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高考语文试题类型及突破方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高考语文试题类型及突破方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高考语文试题类型及突破方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高考语文试题类型及突破方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高考语文试题类型及突破方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高考语文试题类型及突破方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高考语文试题类型及突破方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高考语文试题类型及突破方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高考语文试题类型及突破方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高考语文试题类型及突破方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高考语文试题类型及突破方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高考语文试题类型及突破方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高考语文试题类型及突破方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高考语文试题类型及突破方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高考语文试题类型及突破方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高考语文试题类型及突破方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试题类型及突破方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语文试题类型及突破方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试题类型及突破方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试题类型及突破方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①从词义突破(例:

终止、中止);

②从词义与句意的关系上突破(例:

祛除、驱除);

③从句子表达的侧重点突破(例:

实行、施行)。

(1)实词:

①注意感情、态度、语体色彩。

②注意理性意义(词义的侧重点,轻与重、范围的不同)。

③语法功能(词性不同,搭配习惯差别)。

④注意采用排除的方法,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步减少选项。

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

(2)虚词关联词:

①语法功能和特定意思。

②结构关系和成对成套的特点。

③重点是副词、介词和连词。

④作虚词题目,主要是凭语感,要通读全句,整体感知,认准关键,准确把握;

也可以造一些结构相似的句子来分析它的正误。

其次是找出配套的关联词语,前后联系来确定虚词的含义;

如果配套的关联词语在句中只出现一个,应该将它补全分析;

再将关联词语与句子内容结合起来分析,在关系上保持一致。

⑤注意采用排除法。

4.成语、熟语的使用 

A.成语作为现代汉语中的“化石”,其释义更多保留了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化的痕迹,其考查点、辨析的几个思考角度:

①关键字决定关键义(“功败垂成”中,“垂”的词义是“将要,接近”,事情就要成功的时候却遭到了失败。

多含有惋惜之意),②褒义和贬义辨析、具有特定的描述对象(拍手称快),③望文生义(“文不加点”意思是“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④古汉语文化背景所决定的特殊含义(“无出其右”,意思是“没有人能超过他”,含褒义)。

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

⑴感情失当褒贬误用(叹为观止、处心积虑);

⑵搭配不当,修饰失当(一位莘莘学子),语意重复(感到爱莫能助、被人贻笑大方、全身遍体鳞伤),语法错误、功能混乱(栩栩如生地看到、逼得穷途末路);

⑶不合逻辑、不合语境,词义不当(首当其冲);

⑷形近、义近误用(不负众望与不孚众望、独树一帜与匠心独运);

⑸错用对象张冠李戴(汗牛充栋、石破天惊);

⑹轻重失度(日理万机);

(7)望文生义(付之一笑、不刊之论、万人空巷、危言危行);

(8)敬谦误用(破镜重圆、鼎力相助、抛砖引玉)。

B.答题方法

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

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

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的范围,搭配的对象,尤其是发生变化的词语(美轮美奂、感同身受、空穴来风);

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第五、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

C.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

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

在总结一条陌生的成语释义时,只要在成语旁标上表示“褒贬、对象”等内容的短语,寥寥几个字,即可以“安全”定位了。

成语应先看本身的语义,再看语境意义,最后看色彩。

5.病句的辨析

(1)6种类型:

【前四种为结构类,后两种为语义类】①语(词句)序不当(注意多重定语、多重状语和句序,特别注意主语一致关联词在后,主语不同关联词于前。

);

②搭配不当(主干的搭配、修饰语[并列的短语]、中心语之间的搭配、关联词语的搭配);

③成份残缺或赘余(主谓宾残缺、关联词残缺、定语中心语残缺、注意介宾短语前置可能会缺少主语,虚词多余包括堆砌和重复);

④结构杂糅(A一句话内含有两个语句——两个谓语结构B话说一半另起话题C藕断丝连);

⑤表意不明(出现了代词、数量短语,可能指代不明,一词多义、缺乏交待、停顿不同造成歧义);

⑥不合逻辑(自相矛盾、概念不清、主客倒置[不仅…而且…]、分类不当[种属或交叉关系误用]。

注意否定失当和两面一面)。

(2)解题步骤与方法:

凭语感扫描,用方法检验。

①结构类语病(单句)采用紧缩法,先抓主干后理附加,找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成分残缺赘余、语序不当等错误;

复句要先看关联(关联词是否残缺、关联词的搭配和位置、关联词是否错用、滥用),然后以分句为单位,采用紧缩法去判断。

②语义类病灶采用逻辑思维判断法。

可以找出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错误。

【两类语病不可混淆,否则有可能失分】

6.语句的选用

解题思路及要求:

先从语句形式方面考虑,要求话题一致,陈述对象一致,叙述角度一致,情调保持一致,前后句式一致,与上下文思路保持连贯。

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

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

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

语言风格要前后一致。

题干要求只写出句子序号的语句排序,应采用局部组合法(大局部1/2,小局部1/3):

依据选句的原则和方法,寻找中心句或联系最密切的语素与相关的语句,同时利用四个选项中提供的已知的连接项,先接小组,再接大组。

7.标点符号的使用:

标点符号以点号为重点,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括号与表停顿的点号连用,点号在括号内还是括号外;

二是引号与点号的连用,后面的点号在引号内还是引号外;

三是有疑问词的句子,句末用不用问号,几个疑问句相连,问号如何打;

四是几个并列的短语相连,如何使用逗号和顿号等。

有可能①在第I卷设题,②在第II卷设题,③在作文中考查。

答题步骤:

先瞧问、顿、逗,再看括、引、冒。

以下为难点提示:

(1)问号:

①选择关系复句的疑问句应用在句末。

特指问每句后面都要用问号。

②句中有疑问代词或疑问语气词,但不要求回答的句子不用问号。

③表强调某种感情的反问句,句末用叹号。

④介于陈述句与疑问句之间的句子,信多于疑用句号。

⑤倒装句,问号用在句末。

(2)顿号:

①用在并列的词或短语之间,不能用在句与句之间。

②并列的短语作定语时要用顿号;

而作主语、谓语、补语等表强调时,并列的介宾短语用作状语时,不用顿号,用逗号。

③常用在一起的词语并列可不用顿号(工农兵学商)。

④并列的短语之间带有语气词时,不用顿号,用逗号。

(清华呀,北大呀,……)

(3)冒号:

①用在总分或分总关系之间的总括性句语中。

②提示性的词语插入句子中间,不用冒号,用逗号。

③使用冒号的提示性语句的后面,不能出现“即”“如”等词语。

(4)括号:

①括号内是词语时,不用点号,括号内是句子时不用句末点号。

②括号内再有括号,里面应用“[]”。

③括号内解释局部,括号于点号前;

括号内解释全部,括号于点号后。

(5)引号:

一般情况下,引号标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一些特定的称谓、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或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

非直接引用不用引号。

引语末标点位置的确定:

①引用的话是独立的,末尾标点应放在引号里面;

②如果只作为作者自己话的一部分,末尾不用其他标点;

③特别注意:

引语末的标点如果是问号或感叹号,那么即使作为作者话的组成部分一般也要保留。

(6)省略号:

①用了省略号就不能在省略号后再用其他的点号。

②用了省略号不能再用“等”,用了“等”就不能再用省略号。

(7)书名号:

用于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电影名、电视剧名等。

戏剧、歌曲、乐曲、绘画、雕塑、摄影等的作品名称也可以用书名号标示。

书名号的作用已扩大到标示各类作品(包括用文字、声音、图像、动作等表现的作品等)的名称。

但不能因此而随意扩大书名号的使用范围,如将书名号用于产品名、奖品名、单位名、活动名、课程名、会议名等。

(8)分号:

①凡是用逗号能清楚地表示并列分句的并列关系时,分句间的停顿用逗号。

②凡是用逗号不能清楚地表示并列分句的并列关系时,分句间的停顿用分号。

(二)扩句(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1.扩展语句四种类型:

①给出主干句,主谓句的扩展;

②给出语句或不完整语段,接续填补空白;

③给出几个词语和中心词,定向联缀词语成句;

④给出话题中心句或首尾句,话题情景阐发。

2.解题方法:

对应以上四种类型。

①添加修饰限制成分(添枝加叶);

②比较、对比,因果论证;

③联想想象创造,利用生活经验,搜寻记忆情景(重点部分的字数应占总字数的2/3);

④举例扩展,借用修辞(比拟、排比、比喻)增强意蕴。

3.解题思路:

扩展语句是铺陈。

(1)要讲究意蕴(内在含义),力求创新。

(2)从前后语句中找出暗含的对形式和内容方面的约束信息,据此注意精心构思,展开联想和想象。

(3)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和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4.解题步骤:

(1)细审题干,按要求思考。

(2)吃透原句,辨析隐含信息、单句复句、扩展内容,修辞手法。

(3)结合前两点考虑多设方案。

(4)按题干要求比较筛选,修改确定。

(5)注意语意连贯,句式与修辞格是否与要求一致。

(三)压缩:

考查对信息的提取和概括能力(将丰富的较长语段,按要求压缩成语言简洁、意思明了的一两句话)

1.压缩语段考查的三种类型:

①概括大意(导语新闻);

②概括标题(精准、简练、有吸引力);

③概括要点(准确全面)。

2.解题思路:

压缩语段是提炼,要抓关键词句,删繁就简,去次留主(删掉枝叶,保留主干),再仔细地组织好语言,既要把点答全,又不要超过字数。

3.解题步骤:

(1)明确标准,弄清题干要求。

(2)细读原文,弄清体式,分析层次,把握中心。

(3)分析原文的内容要点。

(4)根据原文中心,确定原文内容的删留。

(5)根据字数要求对保留内容进行加工,得出答案。

4.体式与侧重点:

(准确地判断体式,是确定解题方法的前提)

(1)说明体式抓对象和主要特征。

(采用层分法)

(2)叙述体式抓主体经历与特征。

短句注意首尾句,复句注意句末分句。

(采用剔枝法)

(3)描写体式抓景或物的主要特征、描写角度和感情。

(4)议论体式抓话题、观点、论据和结论。

(采用寻句法)

(5)新闻消息体式抓导语段。

(6)图文转换体式抓象征义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画面主体,即所指对象。

漫画寓言=象征义+(批判了、讽刺了、嘲讽了、赞扬了)画面主体(现实社会中的现象)+创作意图(警示…)。

(参考下面的“漫画作文”)

(7)寓言(包括笑话)体式要正反两面探哲理。

(8)图表体式抓各项数据之间的关联,结合图表公式逻辑和生活实际探究其缘由。

(为什么?

什么原因?

5.解题方法

(1)剔除枝叶法,适用于记述性文类,要去掉原因、过程和例子。

(2)层次切分法,适用于说明文类,把语段的层次划清,提炼各层次要点,然后将各要点相加,最后再比较、整理,使之符合题干的要求。

(3)寻找关键句法,适用于议论性文类,找出中心句或对语段内容起概括作用的关键句,再适当改造、整合。

(4)关键词提取法,先明确体式,确定陈述对象、主要事件或中心观点,然后明确与主概念相对应的谓语部分(包括修饰成分)或总括性词语,最后连缀基本成句。

(5)下定义方法,被下定义者+是+特征+属性

注意:

①多个段落构成的语段,要注意语段的结构方式。

“并列式”要顾及到每个段落的信息要点。

“分总”或“总分”式,要着重把握“总”中的信息要点(如,新闻导语),“分”中的内容可忽略不计。

②多个句子构成的语段,需要从句间的逻辑关系(如,转折、条件、因果)入手,抓住表意重点,筛选出中心所在。

③以上几种方法不是孤立运用,而是相互联系、综合使用的。

(四)句式变换:

要求掌握常见的句式,按要求在这些句式间自由转换。

八种类型:

①长句和短句。

②主动句,被动句和把字句。

③整句和散句。

④肯定句和否定句。

⑤单句和复句。

⑥一般语句和特殊语序句。

⑦普通陈述句和排比句。

⑧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和疑问句。

1.长句和短句:

(1)长化短:

①准确地划出原句的主干和附加成份。

②主干部分添加直接修饰成分使之独立为一句。

③其他语句用代词作主语或用关联词连接。

④思考所变短句之间需何种关系才能保持原意,并且达到连贯的要求,进而确定其关系(因果条件、并列、顺承)及语句顺序。

⑤根据题干要求检验。

(2)短变长:

先找出可作为主干的句子,或者将几个短句的主语、谓语、宾语紧缩为长句的主谓宾语,然后将其余内容有序的变成附加成分,如定语、状语。

如果题干给出主语,则应当按照下定义的方式确定宾语。

2.单句与复句:

(1)单变复:

可以加上适当的关联词组成复句。

(2)复变单:

关键是先确定好所要改成单句的主干,将复句的分句抽出来变为只有一套主谓结构的诸个小的表意单位。

3.整句与散句:

(1)散变整:

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一组句子(排比句、对偶句)叫整句,要使散句变成整句,就要使句子的结构相同或相似。

先看散句散在那,如何变才能整齐,再找出重复的句子或词语作为主语确立基本句式,变完后要通畅。

(2)整变散:

结构不整齐,长、短句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叫散句。

整句变散句,先找出重复使用的词语,提取“公因式”,然后变换主干句原来的位置,改变原句的语序。

4.单、复句重组:

(1)单句重组可将原句变成兼语式语句或“把”字句、被动句。

(2)复句重组,依题干要求改变原句关系的语序(因果变果因)重新组句,即调换其语句的偏、正或主、副语句的语法位置,或者先找出陈述对象(如果有被动句式存在,必须先将其变成主动句),确立基本句式,然后将相关修饰部分有序地排列,语句意义不变。

5.主动句与被动句的变换:

主动句变被动句技巧是:

宾语+被+主语+谓语;

被动句变主动句技巧是:

被字结构(不含被)+谓语+主语(敌人被消灭了)。

6.肯定句与否定句的变换:

肯定句变否定句,①常用的方法是将肯定句谓语后面的中心语(形容词如“美”),改成与它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语(如“丑”),前面再加上否定副词;

②变双重否定句,则在肯定句谓语后面的中心语前,加“不能不”“无不”之类表双重否定的词语,或者是让谓语构成“非……不可”的格式。

7.陈述句与反问句的变换:

①肯定的陈述句变反问句:

反问语气+否定词+句号变问号。

②否定的陈述句变反问句:

去掉否定词+反问语气+句号变问号。

8.常式句和变式句的变换:

常式句是符合一般语法规律的句子,变式句是为了强调某一方面的意思而改变句子结构形式、改变某些成分在句中位置的句子。

变式句有两类:

一是单句,包括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

二是倒置句,即把原来的关系、位置颠倒一下。

如“请帮我买一本新版的词典”是常式句,变式句应为“请你帮我买一本词典,新版的”。

(五)简明(包括串台词):

“简”是对量的要求,“明”是对表达效果的要求。

简明指表达清晰,删去多余的语句,消除歧义、晦涩和罗嗦。

(六)连贯类型及解题要领:

(1)排序:

①抓中心:

中心是理解语句的纲,中心句往往在句首(总领句、总括句)。

②抓思路:

a记叙文,以时、空为序;

b议论文多以逻辑为序,观点句在前,材料句(思想句于前,行为句在后)在中间,总括句在最后;

c说明性文字和描写性文字,事理句于前,材料句于后,且循空间或逻辑关系。

③抓标志:

a暗示性词语(提示层次结构);

b关联词语;

c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和相同句式;

d音节的和谐变化。

④题干要求只写出句子序号的语句排序,应采用局部组合法:

依据选句的原则和方法(见第一大题6.选句)。

(2)选句衔接:

要语气粘连,话题一致,句子结构一致,语脉相承,情景相融,符合逻辑。

(3)修改不连贯语句:

使用语法分析法,分析结构语序,关联词语及过渡、照应。

(七)得体:

得体(包括公益广告词、对联、应用文等),指能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

1.合乎表达对象(主体客体身份,如:

家大舍小令别人,下尊不老是谦称)。

2.合乎语言环境(感情色彩、用词的分量和程度的轻重)。

3.合乎语体特征(口语与书面语)。

4.合乎表达习惯(穿、戴)。

(八)仿句:

考查点①语言运用能力;

②联想创新的思维能力;

③修辞方法的实际运用能力(九种修辞格: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1.答题思路及方法:

仿句是对所提供的语言材料进行仿制,从样句的思路到形式都要严格照原样保存,仿句要做到形似和神似(要求把虎画成虎,而不能画成猫)。

内容上必须做到意趣相同,要注意:

①原句中隐含的意思;

②原句中用词的特点(褒、贬、雅、俗);

③原句的感情基调(忧伤、喜悦、沉重、明快)。

形式上必须做到三同一对仗,即结构相同、句式相同、修辞方式相同,关于对仗没有硬性的要求,

2.两点要求:

(1)形式上的约束性。

(2)内容上的创造性。

3.解题两步骤:

(1)答前准备:

运用数学解题思维方式,对给出的句子进行分析,从内容、句式、修辞和结构(字数)四个方面审题,找出答题必须满足的全部条件。

(2)后期制作:

造出一个或两个满足全部条件的语句,检查衔接与照应。

4.对联拟写:

注意符合特定的语境、仄起平落和三同一对仗的要求。

遵循题材、情感、旨趣一致的原则,忌讳胡乱生造,忌讳上下联用字重复。

(例:

生时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

(九)综合改错题:

这一类题其实就是修改病句,关键是要读清题意,注意潜在提示,然后按要求完成。

主要参考前面的语病部分的答题技巧。

修改病句要保持原意,保留基本结构和词语。

四字诀:

增(补充残缺)删(删除赘余)调(调整语序)换(替换词语、搭配合理)。

阅读部分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

(1)答题要领①选项是对文章要点的转述,转述方式有三:

概括式(具体变抽象),具体式(抽象变一般),同义变式(变换句式换说法。

如:

因果与果因,条件与因果)。

务必有针对性地判断选项的转述,是否符合原文的句间关系及表达意图。

②弄清代词的指代意义(近指:

这、这些;

远指:

那、那个;

不定指:

某、某些)。

③确定文段的中心句(主旨句、首括句、过渡句、修辞句、语篇指示语句和情态语句)。

④筛选整合信息,注意基本概念和新知识的解释、阐述。

⑤把握文体及文体特点(抓观点,材料和思想。

结构一般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答题步骤①先通读全文,标好段落,确定体式,明确每段的中心内容,尤其要关注首尾段。

勾画出关键词,如可能、将、一些、正在、主要、如果、假如、但是、因此、正是、几乎等,初步掌握全文的意思及中心。

②注意选项与原文的严格的对应关系,找到题干或选项中句子在原文中的位置,前瞻后顾,整体把握。

多用排除法(尤其是转述绝对的选项),有的情况下,选项的信息是建立在原文一段或几段相关信息的概括的基础上的,切不可简单机械地寻找一一对应的关系机械地答题。

③注意选项与题干的关系,把握题干中定语所指定的解题范围,排除范围外的选项。

(3)解题方法

①找:

找找原文有没有(依题干找出检索范围、段落及角度);

②比:

[1]比较原文符不符——此物变彼物(偷换概念)。

[2]可能成必然(说法绝对)。

[3]将来变现在(提前实现)。

[4]部分成全部(扩大外延)。

[5]结果变原因(因果颠倒)。

[6]说东改道西(意思不符)。

[7]有一却说三(夸大作用)。

[8]未然变已然。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考点

(1)对实词的理解:

①一词多义(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如:

知──知道、懂得、了解、主持、管理);

②古今异义(中国、亲戚、婚姻、指示);

③通假字(知──智);

④偏义复词(国家、窗户、人物狐狸)。

(2)理解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考纲》规定的“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个虚词和教材中常见的17个文言虚词:

安、但、耳、夫、盖、故、或、即、既、然、虽、遂、惟、已、矣、犹、哉。

参见《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部分系统复习》)

3)特殊句式及用法:

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谓前、宾前、定后、介后)词类话用。

(4)后两题重在理解分析归纳概括,代入原文,以文解文。

2.答题要领

①明大意(知人明事);

②通词句(结合语境);

③能辨析(五W:

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经过,几个时间,几个地点,发生发展的原因多少原因。

1>

Who、2>

What、3>

When、4>

Where、5>

Why)

3.分析答题过程

从最后一题开始,倒着做,利用已知解未知。

4.答题技巧

⑴常见的实词的理解:

将选项给出的词义或解释结合语境,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

⑵古今异义题:

古代多单音节词,所以看到类似于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词,古义尽可能分开理解。

要具体、形象。

分开解释的含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与上下文保持一致。

将该词语的今义带进原文,通则对,不通则错。

⑶虚词题:

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

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

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是实词。

例如:

“殆”,殆不可治,“殆”是副词,作状语,译为大概、恐怕……吧;

百战不殆,“殆”是动词,作谓语,译为危险。

⑷信息筛选题:

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

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

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⑸性格表现题:

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

特别注意谁的什么性格。

⑹内容归纳题:

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

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

总体把握文意。

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⑺全文把握题:

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注意联系全文,既要注重比照原文,又要注重归纳分析。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标准是“信、达、雅”,重点是“信、达”。

(“信”占8分,“达”占2分。

(2)答题要领(一大原则四项注意):

①不脱离语境理解句意;

②注意重点词语的意义;

③注意特殊句式;

④注意词类话用;

⑤注意译文通畅。

(3)答题方法:

(方法:

直译:

对(对译:

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合成词)留(保留)换删补调

①先分解(按句子成份剖解,找出动词,句意自见);

②再对应(字对词,排语序)“6+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