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26306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1、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经过了一些地方,你能不能看图就直接叫出这些地方的名字。

  2、示图

  玉米地、桃树下、瓜地、树林

  3、能不用上“一()玉米地”这样的方法来说说小猴子下山的时候,它来到了()来到了()来到()最后回到山上去了。

刚才我们知道小猴子下山去的路线。

  4、能不能知道小猴子下山去干什么啦?

怎么办?

读课文。

  5、理解思路

  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

  摘桃子,捧桃子,扔桃子

  摘西瓜,抱西瓜,扔西瓜

  追兔子

  6、理解动词的特点

  

(1)质疑不会读的字。

  

(2)谁能用上动作,来读一读

  (3)指生演一演“掰”的动作。

  (4)师生合作边演边读。

  7、练习:

看老师做动作,你们来说动作,看谁厉害。

  三、研读重点段

  1、接下来,我们就去玉米看看吧。

  2、你看见了什么?

  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小猴子心里很高兴。

  小猴子就掰了一个。

  小猴子扛着往前走。

  3、谁得把这四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出示合并后的句子,大家赶快来读一读吧。

  4、练习:

把四句话合并在一句话。

  丁丁按时起床。

  丁丁洗脸刷牙。

  丁丁吃完早餐。

  丁丁高高兴兴去上学。

  谁也能把这四句话合并为一句话。

  出示句子:

丁丁按时起床,洗脸刷牙,吃完早餐,高高兴兴去上学。

学生读。

  5、师生合作读:

刚才我们看见了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心里十分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6、引:

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了一块桃树下。

(出示第2自然段)自己读读看,你又看见了什么?

  (引领学生说出桃树又大又红,这次非常高兴是因为找到了最爱,读出扔玉米的毫不犹豫。

  7、能不能看图用上“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看见(),就()。

  8、(出示第三幅图)谁能编故事?

(出示:

小猴子捧着桃子,走到(),看见(),就()。

  9、(出示第四自然段),看看你们填的对不对呢?

  10、(出示第五自然段),小猴子抱着个大西瓜往回走,大西瓜能回到山上吗?

它的什么老毛病又犯了?

(三心二意的老毛病)结果?

(出示句子,学生读:

兔子跑进森林不见了,小猴子空着手回家去了。

  四、提升主题

  1、小猴子下山,本来是想干什么?

(找吃的)结果呢?

(两手空空)是吃的没有吗?

(不是)为什么会空手而回?

(小猴子做事不专心,三心二意,想一出是一出,见义思迁)

  2、经过了这次,小猴子一定得到了教训。

过了几天,它又准备下山。

下山之前,我觉得我们得跟小猴子说几句话,不然,它又两手空空回来了。

你怎么跟他说?

说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篇二】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

以读为主线学习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同时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表示动作的词语。

  2、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4、学会看图根据句式复述故事。

  1、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同时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表示动作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学难点:

  1、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2、学会看图根据句式复述故事。

  一、导入

  大家喜欢猜谜语么?

今天老师给大家猜个谜语吧?

一物像人又像狗,爬杆上树是能手,爱吃香蕉爱吃桃,家里没有山里有。

——(打一动物)(猴子)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呢?

没错,就是小猴子,一起来叫叫它吧。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故事就叫——《小猴子下山》,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说明要求。

  1、第一遍大声读,标出自然段,遇到难读的地方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第二遍,读给你的同桌听。

边读边想:

小猴子去了哪些地方,用“——”划出来,小猴子看见了什么,用“~~”划出来。

  3、读完课文,接下来,咱玩个游戏,老师这里准备了很多好东西,想请小朋友来选一选,哪些是小猴子下山的时候看到的好东西,如果这个好东西有,请把两只手向上举√,如果这个好东西没有,请小朋友举个×

,会吗?

(出示多种植物,让学生选择小猴子所见到的好东西)

  4、(出示各段课文),指名分段读课文,读得好的进行表扬,读的不够好的进行纠正。

  三、学习课文

  1、课文的主角就是猴子,(出示西瓜,猴子,兔子,玉米)这些就是猴子下山看到的好东西。

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再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呢?

再次读一读课文,回答问题。

  2、指名回答问题玉米地→一棵桃树底下→一片瓜地→跑进树林里

  3、四段分四个组读课文

  4、小组合作讨论:

这些东西都长得怎么样呢?

从哪些词语里面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确实是好东西?

找出词语。

  反馈:

玉米结得又大又多,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

  5、又()又()训练。

  

(1)、这些东西用这些词语一读就知道是好东西,不信来读读看:

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的,真可爱。

兔子也可以用又()又()来说。

【其他东西还可以用又()又()怎么说?

  

(2)、请把这些词语写到书上的插图边上。

  6、理解区分“摘、扛、捧、抱、追”等表示动作的词语。

  看到这么多好东西,小猴子心情怎么样?

那他就看一看?

小猴子是怎么做的?

首先,走到一块玉米地里,他看见玉米长得又大又多,是怎么做的?

(掰扛)这些都是表示动作的词语,接下来看到的东西又是怎么做的呢,和同桌相互商量用圆圈圈出来。

  【反馈】桃子:

摘捧扔西瓜:

摘抱扔兔子:

追这些动词可以换过来说吗?

为什么?

说说理由。

  四、复述课文

  这就是我们小猴子下山的故事,我们看着投影就能把这个故事讲出来,我们一起来说一说这个故事吧。

(师生共同复述课文)

  五、课外延伸

  有时候,我们小朋友就像小猴子一样,总是有了这个就丢了那个,做一件事情不喜欢了,就放弃了,这样子,我们就会像小猴子一样,什么也得不到,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一,有始有终。

但是,第二天,太阳照样会升起来,小猴子又下山来了,第二天,小猴子下山,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小朋友下课以后可以讨论讨论。

【篇三】

  1、通过学习课文,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

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

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动词。

  2、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

  3、由故事得到一定的启示: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像小猴子那样犯些错做些傻事,而事后难过后悔是无用的,重要的是能以今天的教训为基础,用积极的心态展望明天。

  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提醒注意“猴”的书写。

  2、游戏中复习回顾。

出现大量故事中曾出现或没有出现过的事物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图片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

旨在复习故事中的要点。

  游戏过程中,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等图片贴到黑板上。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

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带“子”的轻声。

  二、整体读文,明确路线

  1、接读全文。

  师:

小猴子下山来(板画:

山),它先后走过了哪些地方?

(板画:

路线)咱们请几位小朋友来接读这个故事吧?

(接读课文,正音)

  2、排列图片。

听完故事,你能把这些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里吗?

  3、练说量词。

  排图片后,辅助贴图练说:

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玉米地,再走到一()桃树下,接着走过一()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小兔子。

  三、以小猴子所见为线索,积累并学会运用“又()又()”的词语

  1、找出课文中“又()又()”的词语。

这一路走来,不知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小猴子脸上的表情一直都是──(非常高兴)。

是啊,因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东西呢!

,故事告诉我们啊,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贴词卡。

那么其它的呢?

你能说说吗?

  贴:

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

  2、练读词语。

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要让大家感觉到是好东西哦!

  3、拓展运用

  这些好东西光是看看(画眼睛),就是那么的吸引小猴子了!

像这些好吃的,要是小猴子尝一尝的话(板画:

嘴巴),也许还会品尝到怎样的好味道?

选一种说说:

(甜除了品尝到甜,吃起来还有怎样的感觉?

(脆、鲜、嫩、糯、松、爽、软……)如果用鼻子闻一闻呢?

还会觉得?

(香)你能像故事中那样,用又()又()把这些好味道连起来说一说吗?

  如:

又香又甜又鲜又嫩又松又脆又甜又脆又甜又糯(提示要点:

完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两个特点是不能用“又…又…”来连接的)

  那这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你也能用这样的“又()又()”方式来说一说它吗?

<

返回目录

  四、以“小猴子所做”为线索,积累并学会精确地使用动词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认读并理解:

掰、扛。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哇,这一路上有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还等什么呢!

我们赶快一起出发吧!

看,玉米地到了!

(课件出示)咦,画上怎么没画小猴子呢!

是这样的,课文中写小猴子来到玉米这部分没有配插图,我想请小朋友帮我想想,这幅图上该画一只怎样的猴子呢?

别急哦!

还是先读读这部分故事是怎么写的吧!

  2、你会画一只怎么的猴子?

(提示:

表情、动作)随机学习:

(指导书写:

掰)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二至四自然段,理解并积累“摘、捧、抱、扔、追。

  1、自由读,找一找小猴子的动作,并圈一圈。

  小猴子继续走啊走,来到桃树下,走过西瓜、还看见了一只小兔子,在这些地方小猴子又是怎么做的呢?

我们去读读写这三部分的课文吧!

拿起笔,边读边圈一圈像这样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

  2、回馈。

教师故意打乱顺序贴动词。

  3、学生评价,并谈理解。

  讨论要点:

  

(1)区别:

捧、抱,

  

(2)理解“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3)扔:

应该扔了三样东西。

老师把这些动作都贴到了。

(正是所有的东西都被扔了,兔子又没追上,小猴子才会两手空空回家去。

趁机将另一只垂头丧气的猴子贴图贴上去)

  五、体会小猴子当前所感,并能积极展望未来

  1、复述故事。

  2、所有的好东西都被扔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

看着小猴子两手空空、垂头丧气的样子,我想他心里一定装满了后悔和难过。

其实啊,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犯些错,做些傻事。

经历过一次次的教训,我们才会变得聪明能干起来啊!

  3、课件中出示配乐动画:

今天,太阳下山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

可太阳下山还会升起,瞧,新的一天又来了!

今天的小猴子下山,又会发生怎么的故事呢?

我们接着往下编一编吧!

(课件定格在:

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4、回家编一本题为《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图画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