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册物理考点梳理教师版汇总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27227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314.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上册物理考点梳理教师版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初二上册物理考点梳理教师版汇总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初二上册物理考点梳理教师版汇总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初二上册物理考点梳理教师版汇总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初二上册物理考点梳理教师版汇总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初二上册物理考点梳理教师版汇总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初二上册物理考点梳理教师版汇总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初二上册物理考点梳理教师版汇总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初二上册物理考点梳理教师版汇总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初二上册物理考点梳理教师版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初二上册物理考点梳理教师版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初二上册物理考点梳理教师版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初二上册物理考点梳理教师版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初二上册物理考点梳理教师版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初二上册物理考点梳理教师版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初二上册物理考点梳理教师版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初二上册物理考点梳理教师版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初二上册物理考点梳理教师版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初二上册物理考点梳理教师版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初二上册物理考点梳理教师版汇总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二上册物理考点梳理教师版汇总Word下载.docx

《初二上册物理考点梳理教师版汇总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上册物理考点梳理教师版汇总Word下载.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二上册物理考点梳理教师版汇总Word下载.docx

11.速度:

__路程__与__时间__之比。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__快慢__的物理量,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定义公式:

__v=

__,变形式:

__s=vt__;

__t=s/v__。

12.速度的单位:

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和时间单位决定的,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单位是__米(m)__,时间单位是__秒(s)__,速度单位是__m/s(米/秒)__,常用单位是__km/h__,二者的换算关系是__1_m/s=3.6_km/h__。

13.匀速直线运动:

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图象描述如下:

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匀速运动的物体速度v是个恒量,与路程s、时间t无关。

14.变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实际生活中最多的是变速运动,可以用__平均速度__粗略地表示作变速运动物体的运动快慢。

公式__v=s/t__。

15.速度的测量:

原理__v=

__,需用到的测量工具有__刻度尺__、__秒表__。

①进行速度计算时,应统一各物理量的单位,要么都用国际统一单位,m,s和m/s,要么都用日常生活中常用单位,km,h和km/h。

②平均速度只能粗略描述物体在某一段路程上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快和慢,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考点一)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例1:

(2014,岳阳)如图所示,用手缓慢的推动书,使书带着笔沿桌面缓慢移动。

我们认为“笔是静止的”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地面      B.书

C.桌面D.桌面上静止的橡皮

解析:

书被推着前进,书相对于桌面位置改变了,但笔与书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即笔相对于书是静止的。

答案:

B

[方法归纳]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是否有位置变化,若位置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

若位置没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

●考点二) 长度的测量

例2:

(2014,淮安)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

选项A的刻度尺的刻度线没有紧贴被测物体;

选项B的刻度尺没有沿所测长度放置;

选项D的被测物体左端没有对准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选项C的测量方法正确。

C

[方法归纳]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

①根据估测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②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③要紧贴被测物体放置;

④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考点三) 运动的快慢

例3:

(2013,上海)甲、乙两车分别从P、Q两点同时同向运动,它们的图象分别如图(a)、(b)所示,经过6s甲、乙相遇。

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甲、v乙,P、Q间的距离为s,则(  )

A.v甲>v乙,s=16mB.v甲>v乙,s=8m

C.v甲<v乙,s=16mD.v甲<v乙,s=8m

根据图象可知甲、乙两车匀速前进的速度大小,v甲=

m/s,v乙=2m/s,经过6s后,甲、乙两车前进距离分别为s甲=v甲t=

m/s×

6=4m,s乙=v乙t=12m,故P、Q两地相距△s=s乙-s甲=8m。

D

[方法归纳]明确图象中横坐标、纵坐标所表示的物理意义,结合数学知识分析运动状态,揭示运动规律,根据关系式解答各类问题。

(1)将“机械运动”与广义的“运动”混为一谈,如小树长大等不属于机械运动。

(2)将平均速度误认为速度的平均值。

(3)测长度时,被测物体末端对齐整数刻度时,估读值为0。

例4:

关于平均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B.平均速度就是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速度

C.只要求出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便可知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

D.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哪段路程或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对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概念没有理解透彻,按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理解平均速度。

[方法归纳]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是变化的,因此,在不同路程段或不同的时间段,计算出的平均速度可能不同,所以平均速度,必须指明“哪段路程或哪段时间内”。

第二章:

声现象

v考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源:

振动__发声__的物体叫声源(或发声体),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声源。

2.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__振动__产生的,一切发声物体都在__振动__,__振动__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原发出的声音不会立即消失。

3.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将这种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__介质__,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传声的__介质__。

__真空__不能传声,声音在介质中是以__声波__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

4.声速:

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

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__快__,液体次之,气体最__慢__,另外,声速还跟__温度__有关,如在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340_m/s__。

5.反射与回声: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柔软多孔的物质会被__吸收__,遇到较大障碍物会被__反射__回来而形成回声,人耳能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为__0.1__s以上,低于__0.1__s时,回声可以使原声加强。

利用回声测距,测海深。

①利用回声可以测距或定位,测量原理:

s=

v声t,其中t为从发声到听到回声的时间,v声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②当物体的表面光滑时,声音的反射比较明显,如隔音板等,而物体的表面粗糙多孔时,吸声的效果比较好,如森林中比较寂静等。

v考点二) 乐音的特征

6.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__快慢__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其国际主单位是__赫兹__,符号__Hz__,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在__20__Hz~__20000__Hz。

7.音调:

指声音的__高低__,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__频率__决定的。

8.响度:

指声音的__强弱__,响度与发声体振动的__振幅__有关,还跟发声体的__远近__有关。

9.音色:

也叫音质或音品,它与发声体本身的特征有关,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__音色__不同。

音调和响度相同、音色不同的声音,其振动的波形不同。

三要素的区别如下表。

音调、响度、音色是声音的不同特征。

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不一定大,音色与音调、响度无关,它是我们分辨不同发声体的依据。

10.超声和次声:

人们把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__超声波__,把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__次声波__,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__20__Hz~__20000__Hz,超出这个范围,人无法感知,但有些动物却能感知到。

如狗的听觉频率范围是15Hz~50000Hz,大象能感受到自然界许多变化发生的次声波。

v考点三) 声的利用

11.声

v考点四) 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12.噪声: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__无规则振动__发出的声音;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__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__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乐音与噪声的区别是__乐音是有规则的振动,噪声是无规则振动__。

13.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人们用__分贝__来划分声音强弱的等级,其符号__dB__,为保证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__70_dB__。

为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__90_dB__。

14.噪声的控制:

从三个方面入手,即防止噪声的__产生__,阻断它的__传播__,防止它进入__人耳__。

15.几种常见的物理实验方法

①控制变量法:

在研究某个问题与多种因素的关系时,每次只改变一个因素,保持其他因素不变,通过分析这个改变的因素与所研究问题之间的关系,再分析综合得出结论(或规律)的方法。

例如探究音调与振动快慢的关系时,改变钢尺伸出桌外的长度,用__相同大小__的力拨动钢尺。

②转换法:

把不易观测的物理量和现象转换成其他易于观测的物理量和现象的方法。

在研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就利用了转换法。

例如用乒乓球显示微小振动。

③推理法:

在研究问题时,保留主要影响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简明扼要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的方法。

例如在研究“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中就利用了推理法。

④类比法:

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特性,推出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具有这种特性的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例如将“声波”类比“水波”来认识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方式。

●考点一)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014,淮安)如图所示,将悬挂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音叉多次弹开;

声音消失,乒乓球便会停止运动。

此现象表明声音(  )

A.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可以通过固体传播

C.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乒乓球被弹开,表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是用来探究声音产生的。

A

[方法归纳]发声的音叉振动时很微小,不便观察,通过乒乓球被弹开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这种方法叫做转换法。

●考点二) 声音的特性

(2013,泰安)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在课堂上“大声”回答问题才能让老师和同学们听清楚。

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大小有关。

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与发声体振幅大小有关,题中“轻声”说话和“大声”回答是指声音的大小不同,即响度不同。

[方法归纳]生活中的“高”和“低”不一定是指音调,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才会影响音调,“高声大叫”“震耳欲聋”才是指响度大,即振动的幅度大。

●考点三) 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2014,泉州)下列事例中,属于从噪声的产生环节进行防治的是(  )

A.道路两旁植树

B.上课时把手机关机或调成静音状态

C.高架道路两旁建隔音墙

D.在飞机旁工作的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

选项A和C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B选项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选项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考点四) 声的利用

下列图中,主要描述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是(  )

选项A利用声呐探测海深;

选项C是回声定位,根据回声传来的方位和时间;

选项B敲瓶振动产生声音,声音具有能量;

选项D是超声波探查,说明声音传递信息。

  

(1)不能正确判定振动发声的物体,如放炮时发声的物体。

(2)不会正确区分不同的发声体的音调、响度和音色,如比较小鸡和老鹅的叫声。

(3)不能根据波形图正确判定音调、响度、音色是否相同。

(4)在回声计算中,误将“双程问题”当作“单程问题”处理。

(5)不能根据噪声和乐音的定义辨别是噪声还是乐音。

例5:

(2013,梅州)两列声波在同一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如图甲、乙所示,则这两列声波(  )

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音调、响度和音色均不同

由于同学对声音的三个特性的概念和波形认识不清,导致错选。

[方法归纳]波形是否规则可区分乐音和噪音;

相同时间内完整波形个数的多少可确定音调高低;

波的高度(振幅)可确定响度的大小;

波的形状不同可知音色不同。

第3章物态变化

v考点一) 温度与温度计

1.温度:

物体的__冷热程度__叫温度,测量温度的工具是__温度计__。

温度反映了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物体温度越高,物体内分子运动越__剧烈__。

2.温度计:

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__热胀冷缩__的规律制成的,里面的液体有__酒精__、__水银__和__煤油__。

3.摄氏温度的规定:

在标准大气压下,__冰水混合物__的温度为0¡

æ

,__沸水__的温度为100¡

在0~100¡

之间分100等份,每一等份为__1__¡

4.温度计的使用:

(1)估测被测物体的__温度__;

(2)看清温度计的__量程__;

(3)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4)让温度计的玻璃泡__全部浸入__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__容器底或壁__;

(5)待__示数稳定__再读数;

(6)读数时玻璃泡__留在液体中__;

(7)视线要与温度计__液柱的液面__相平。

5.实验室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实验室温度计

体温计

寒暑表

原理

液体的热胀冷缩

玻璃泡

内液体

水银、煤油

水银

煤油、酒精

刻度

范围

-20¡

110℃

35_¡

~42_¡

-30¡

~50¡

分度值

1_¡

__

__1_¡

构造

玻璃泡与直管之间都是均匀细管

玻璃泡与直管之间有细而弯的缩口

使用

方法

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不能甩

可以离开人体读数,使用前要甩几下__

放在被测环境中直接读数,不能甩

 

¢

Ù

温度只能说¡

°

是多少¡

±

或¡

达到多少¡

,不能说¡

有¡

没有¡

②温度计读数时先找零刻度,若液柱面在零刻度线以下,应从零刻度线往下读,反之往上读;

③使用温度计时不能使被测物体的温度越过温度计内液体的沸点,或低于液体的凝固点。

v考点二) 熔化和凝固

6.晶体和非晶体:

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叫__晶体__,没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叫__非晶体__。

7.熔点和凝固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__熔点__,晶体熔液凝固时的温度叫__凝固点__。

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__相同__。

8.晶体和非晶体的比较

晶体

非晶体

物质举例

海波、冰、食盐、水晶、明矾、萘、各种金属

松香、蜡、玻璃、沥青

状态

固体

熔化过程

吸热

凝固过程

放热

熔化过程中的温度

保持不变

不断升高

凝固过程中的温度

不断降低

熔点和凝固点

熔化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持续吸热

凝固条件

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持续放热

v考点三) 汽化和液化

9.汽化方式:

汽化有两种方式:

__蒸发__和__沸腾__。

液体沸腾的温度叫__沸点__,液体沸腾的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__不变__,液体的沸点与液面上的__气压__、液体含有的杂质等有关。

10.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蒸 发

沸 腾

发生部位

只在液体表面

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

发生条件

任何温度下

达到沸点;

继续吸热

剧烈程度

缓慢

剧烈

影响因素

液体表面积、液面上空气流速、液体温度

供热快慢

温度变化

降温致冷

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共同特点

都属汽化现象,都要吸热

11.液化方式:

气体液化通常有两种方法:

__降低温度__和__压缩体积__,气体液化要__放__热。

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是__水蒸气__液化为__水__,气体液化的好处是__便于贮存和运输__。

v考点四) 升华和凝华

12.升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升华__吸__热有致冷作用;

凝华: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华要__放__热。

生活中利用升华吸热达到致冷。

13.了解生产生活中的物态变化: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人工降雨、电冰箱、航天技术中的物态变化等。

判定物态变化时,要先明确物质的初态和终态,然后根据定义判别;

②图象分析方法:

明确图象中横轴、纵轴所表示的物理量→明确图象表达的物理过程→分析图象变化的特点,理解特殊点和特殊线段代表的物理意义;

③生活中看见的“白气”,“雾状物”,蒸腾的“热汽”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

●考点一) 认识物态变化现象

(2013,呼和浩特)二氧化碳气体若被加压、降温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白色的像雪一样的固体,这种固体在常温下不经熔化就会直接变成气体,叫干冰。

干冰具有很好的致冷作用,可用于人工降雨,这是由于干冰在常温下迅速变为气体,促使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从而降雨。

上面描述中,含有物态变化,找出并填出相应的物态变化。

(例如:

冰变成水属于熔化)(此例填在下面不得分)

________变成________属于________;

二氧化碳气体直接变为固态干冰属于凝华,反之由干冰变为气体属于升华,水蒸气(气态)变为水滴(液态)属于液化,水蒸汽直接变成小冰晶(固态)属于凝华。

二氧化碳 干冰 凝华 干冰 二氧化碳 升华 水蒸气 水 液化 水蒸气 冰 凝华

[方法归纳]找出物质发生状态变化前、后的状态,对比定义可判断发生的物态变化类型。

●考点二) 物态变化与热量

(2014,德州)如图是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其中需要吸热的是(  )

露球的形成是液化现象,要放热;

¡

雾凇¡

的形成是凝华现象,要放热;

樟脑丸变小是升华现象,要吸热;

河水结冰是凝固现象,要放热。

[方法归纳]物质由固态¡

ú

液态¡

气态,要吸热,反之由气态¡

固态,要放热。

●考点三) 探究物态变化的规律

熔化与凝固、汽化与液化、升华与凝华,都是中考的热点,实验的设计、器材的使用、规律的概括,是考查的切入点。

(2014,苏州)小明为探究冰熔化和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在实验室进行了探究实验,根据测量结果他画出了相关图象,如图a、b所示。

(1)这两个实验都需要用到的测量仪器是温度计和________。

(2)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c所示,则水的沸点是________¡

,此时实验室的大气压________(选填¡

高于¡

等于¡

低于¡

)1个标准大气压。

(3)在图a中,AB段与CD段的倾斜程度不同,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探究冰熔化和水沸腾的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规律,必须要用到温度计和秒表;

水的沸点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

冰熔化为水,质量不变,在相同的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但它们升高的温度不同,是因为冰和水的比热容不同,水的比热容大,升温慢。

(1)秒表 

(2)98 低于 (3)冰和水的比热容不同

1.易将晶体、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弄混淆,不能正确地描述其温度变化图象。

2.误认为窗玻璃上的水珠或冰一定在玻璃的外表面。

3.六种物态变化名称及吸热和放热情况易弄混淆。

4.对生活中一些物态变化形成的原因,如¡

白气¡

的成因易混。

我们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看到¡

下列有关形成¡

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经常施放¡

,这是干冰在常温下升华形成的

B.打开软木塞的热水瓶口会出现¡

,这是瓶内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清晨能看到河面上有一团团的¡

这是河面上的水蒸发形成的

D.夏天,打开冰箱时常会出现¡

这是冰箱内的空气液化形成的

是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一种现象,是水蒸气由于温度降低发生液化而形成。

[方法归纳]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物态变化现象时,需弄清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

第四章:

光现象

v考点一) 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

能够__发光__的物体叫做光源。

__太阳__是最大的天然光源,__烛光或通电的电灯__是人造光源。

2.光线:

为了形象地描述光的传播情况,通常用一条__带箭头__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

光客观存在,而光线是为了表示光的传播路径而构建的一种物理模型,同磁感线一样,并不存在。

3.光的直线传播条件:

光在__同种均匀__介质中是沿__直线__传播的。

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有__影子的形成__、__日(月)食__、__小孔成像__等。

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而成的倒立的实像,像的大小与物体和光屏到小孔的距离有关。

4.光速:

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__不同__,在__真空__中传播速度最大,为__3¡

Á

108_m/s__。

v考点二) 光的反射

5.光的反射:

光射到某种物质的表面时有一部分光会发生反射,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

6.光的反射定律

(1)内容:

①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__同一平面__内——三线共面;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__法线__两侧——两线分居;

③反射角__等于__入射角——两角相等。

(2)图示:

(3)理解:

①光的反射现象中,一条入射光线只有一条对应的反射光线。

②当光线垂直入射时,入射角等于__0__度,反射角也等于__0__度。

③入射角增大,反射角__增大__。

④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__可逆__的。

7.两种反射现象

镜面反射

漫反射

特点

射到物面为平整光滑反射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射到物面为凹凸不平的反射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传播

条件

反射面平整光滑

反射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