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概论习题答案.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2741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38.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概论习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教育概论习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教育概论习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教育概论习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教育概论习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教育概论习题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教育概论习题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教育概论习题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教育概论习题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教育概论习题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教育概论习题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教育概论习题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教育概论习题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教育概论习题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教育概论习题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教育概论习题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教育概论习题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教育概论习题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教育概论习题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教育概论习题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概论习题答案.docx

《教育概论习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概论习题答案.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概论习题答案.docx

教育概论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哪一个不是教育的要素?

(C)

A.教育者

B.学习者

C.教育方式

D.教育影响

2.按照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划分的教育形态不包括以下哪个选项?

(B)

A.农业社会教育

B.学校教育

C.信息社会教育

D.工业社会教育

3.按照教育赖以运行的场所或者是空间标准划分的教育形态是(B)

A.农业社会教育、工业社会教育与信息社会教育B.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C.制度化教育和非制度化教育

D.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和非制度化教育4.教育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A)

A.勒图尔诺与沛西.能

B.孟禄

C.马克思

D.洛克

5.我国古代最早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是(D)

A.《大学》

B.《师说》

C.论语》

D.《学记》

6.以下哪一本书的是近代教育学的第一本教育学著作(A)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C.康德的《康德论教育》

D.卢梭的《爱弥儿》

7.以梅伊曼和拉伊为代表的教育学派别是(C)

A.文化教育学

B.实用主义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

D.批判教育学

8.实用主义教育学派别的代表人物是(D)

A.杜威和狄尔泰

B.鲍尔斯

C.马克思和恩格斯

D.杜威和克伯屈

9.终身教育思想的提出者是(B)。

A.布鲁纳

B.保罗·朗格朗

C.康德

D.斯宾塞

10.1762年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出版了反映其“自然教育”思想的著作( D )。

A.《教育漫话》

B.《林哈德与葛笃德》

C.《人的教育》

D.《爱弥儿》

二、概念题

1.教育:

(1)在教育学界关于“教育”的定义一般来说主要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下定义的一个社会角度一个是个体的角度。

(2)根据对“教育”概念的分析尝试给出“教育”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3)教育的综合定义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动力性以及社会文化性的特点。

2.教育要素:

(1)教育者

(2)学习者(3)教育影响3.教育形态:

教育形态按照三个标准划分可以分为

(1)制度化教育和非制度化教育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3)农业社会教育、工业社会教育以及信息社会教育4.教育学:

(1)教育学的萌芽

(2)教育学发展的脉络

()教育学流派

(4)当代教育学发展的情况

5.实用主义教育学:

(1)美国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育学》为代表

(2)主要观点

A教育是不断改造经验、组织经验的过程B教育即生活不是生活的预备

C课程组织以学生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提倡“做中学”。

三、简答题

1.信息社会以及其教育特征。

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2)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4)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2.当代教育学发展的趋势。

时代在前进科学在进步教育在发展教育学也不断地出现一些新的面貌以至于20世纪末的教育学已经远远不同于20世纪初的教育学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不仅仅聚贤庄学校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研究上。

(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

(1)代表人物和作品。

(2)主要观点

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第二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第三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第四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

第五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是相互影响的第六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的本体功能是指教育的( A )。

A、经济功能

B、社会功能

C、个体功能

D、政治功能

2.教育能够传播文化、保存文化、创造文化这体现了教育的(D)。

A、经济功能

B、育人功能

C、政治功能

D、文化功能

3.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这体现了教育的(A)。

A、经济功能

B、育人功能

C、政治功能

D、文化功能

4.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 C )。

A、文化传统

B、受教育者的需求

C、生产力发展水平

D、教育的规模

5.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的性质表现在(B)。

A、教育组织形式

B、教育内容

C、领导权

D、教育手段

6.教育能传播思想、形成舆论这体现了教育的(C)。

A、经济功能

B、育人功能

C、政治功能

D、文化功能

7.人的身心发展是指( A )。

A、身体和心理的发展

B、个性的品德的形成

C、体重和身高的增加

D、技能和技巧的提高

8.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是(D)。

A、环境

B、遗传素质

C、教育

D、个体主观能动性

9.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的“狼孩”事例说明了(D)。

A、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B、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C、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作用D、自然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

10.“孟母三迁”的故事反映的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是(C)。

A、遗传素质

B、教育

C、环境

D、人的主观能动性

二、概念题

1.教育功能: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本质决定了教育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又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

教育功能在系统内部表现为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在整个社会系统中表现为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所以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2.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也称教育的工具功能。

教育对社会的作用不是无限的而要受社会结构、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性质所制约。

教育的社会功能表现在教育对其他社会子系统的作用包括人口、政治、经济、文化等。

(1)教育的人口功能

(2)教育的政治功能

(3)教育的经济功能

(4)教育的文化功能

(5)教育对社会的负向功能

3.教育的个体功能:

(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3)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4)教育的享用功能

(5)教育的负向功能

三、简答题

1.简述教育功能的类型

(1)类型划分的标准

(2)教育功能类型个体功能、社会功能正向功能、负向功能显性功能、隐性功能综合角度划分的各种功能。

(3)各个教育功能类型的特点。

2.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

(2)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

(3)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4)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

(5)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6)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3.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

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中的功能主要表现为1.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教育代表一定社会的要求传播社会中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受这种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学生就易于形成与主流社会文化要求一致的思想意识。

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人的行为要符合所属群体或社会的要求这个要求就是社会规范。

教育通过社会规范的传递使人们认识社会规范的意义和内容认识到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从而规范人的行为防止个体行为偏离社会的轨道。

3.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职业是社会化的集中体现。

人生活在社会中要以一定的职业为生这就决定了为就业和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必须能够促进个体的职业化。

对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而言培养人的职业角色意识、技能是其核心要求。

一、单项选择题

1.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首次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A)

A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B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C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D培养脑体结合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2.《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并把责任交给(B)

A国家

B.地方

C.学校

D.家长

3.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A)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智力教育

C劳动教育

D阶级教育

4.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D)

A社会本位论

B个人本位论

C马克思主义

D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二、概念题

1.教育目的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

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等。

教育目的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培养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3.教学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它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的也因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级别而变化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4.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即培养、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

可分为三个层次即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与社会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5.全面发展教育是对含有各方面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是对为使受教育者多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的总称。

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三、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是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指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指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指人自身的全面发展指人的自由发展。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的基本内容是指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

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为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为我们科学地认识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方法论指导。

2.正确表述我国新时期的教育目的并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新时期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B)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寅癸卯学制

2.我国现行学制的类型是(C)

A.单轨学制

B.双轨学制

C.分支型学制

D.以上都不是

3.(A)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

A.基础教育

B.职业技术教育

C.成人教育

D.高等教育

4.当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方向是(C)

A.全民教育

B.教育民主化

C.终身教育

D.教育公平化

二、概念题

1.教育制度所谓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各样的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2.学制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终身教育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

包括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既有学校教育又有社会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

主张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三、简答题

1.现代学制有哪些类型?

我国现行学制主要属于哪种类型?

现代学制主要有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分支型学制三种。

双轨学制是19-20世纪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分别为贵族和资产阶级子女与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筛选严格、差异悬殊、互相分离、互不沟通的两个学校系统。

单轨制是20世纪后期所形成的统一的、具有多样职能的、纵横沟通的单一学校系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单轨制逐渐替代双轨制。

分支型学制是既具有单轨学制的特点又具有双轨学制某些因素的苏联型学制。

我国现行学制主要属于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2.简述义务教育的基本含义。

义务教育是国家根据法律规定对所有一定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免费实施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具体含义有

(1)国家有制定法律强迫儿童、少年在学龄期受教育的义务。

(2)国家有开办学校、任用教师、供应教材等便利儿童入学的义务。

(3)儿童及少年在学龄期有入学受教育的机会。

(4)家长有送子女入学受教育的义务。

(5)社会有交纳捐税或集资兴办学校发展教育的义务。

一、单项选择题

1师范教育出现于(B)

A.古代社会

B.近代社会

C.现代社会

D.当代社会

2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B)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式。

A.独立性

B.创造性

C.选择性

D.调控性

3因材施教是根据学生发展的(C)

A.顺序性与阶段性

B.稳定性与可变性

C.个别差异性

D.不均衡性

二、概念题

1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从广义上看教师即教育者。

从狭义上看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

2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3个别差异性由于人的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不同同一年龄阶段儿童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有个体差异而且在相同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也有个体差异。

三、简答题

1.简述现代社会对教师的专业提出了哪些专业素养要求。

现代社会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的基本要求1)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理性支点2)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是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3)教师还具备理解他人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管理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

4)教师具有教育智慧是教师专业素质达到成熟的标志。

2.简述近代“义务教育制”出现的历史意义。

“义务教育制”的推行促进了近代师范教育的出现。

“义务教育制”出现于近代社会它包括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适龄儿童必须接受一定年限的教育和要求政府、社会、家庭必须为此作出保证两方面的内容。

其历史意义

1)意味着一定年限的基础教育普及

2)意味着教育已是一种社会的事业是每个社会成员必须承担的义务3)意味着对教师需求数量的激增和业务质量要求的提高。

基于此师范教育应用而生。

一、单项选择

1关于活动课程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2)

(1)杜威对活动课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课程的排列重视逻辑顺序。

(3)主要通过学生自主的实践交往进行教学。

(4)儿童从活动课程中获得的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有较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

2从课程的组织方式看可以将课程分为 

(1)

(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2)广域课程与核心课程

(3)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3关于核心课程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4)

(1)核心课程既指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也指对学生有直接意义的学习内容。

(2)主要以当代社会问题为中心组织课程。

(3)强调内容的统一性和实用性以及对学生和社会的实用性。

(4)核心课程主要是为了克服学科课程因分科带来学生经验零散、琐碎而提出来的。

4课程的组织不包括 

(2)

(1)课程目标

(2)课程改革

(3)课程实施

(4)课程评价

5关于存在主义课程理论以下说法错误的有 

(2)

(1)存在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奈勒。

(2)存在主义认为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与社会的发展需要来决定。

(3)知识和有效的学习必须具有个人意义必须与人的真正目的和生活相联系。

(4)存在主义课程论反对为学生规定固定的课程。

6关于课程评价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1)

(1)课程评价是对课程实施结果的评价。

(2)分为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

(3)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评价改革侧重于变学业评价为学生整体发展评价。

(4)接受性评价与主动性自我评价相结合以增加评价的丰富性。

7课程开发的原则不包括 

(2)

(1)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相结合

(2)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3)直线式与螺旋式相结合

(4)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相结合

8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不包括 (3)

(1)有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以及教师自我实现和成就感的焕发。

(2)有助于增强学校的自主权使学校保持对周围环境的敏感性办出特色。

(3)有助于提高本学校的综合竞争力。

(4)有助于解决地区之间的不平衡问题。

二、概念

1课程课程(curriculum)一词源于拉丁文最早出现在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一文中意为“跑道”(Racecourse)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

课程的几种常见定义

课程即教学科目。

认为课程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特指一门学科。

课程即经验。

认为课程包含学生在学校指导下的所有经验。

美国教育家杜威是其代表。

课程是教学的进度和计划是“学习方案”。

认为课程应是教学过程所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预期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

综合以上观点我们认为课程是教学科目以及为了完成教学科目所作的教学进程安排和学生通过学习所活得的全部经验的总和。

2隐性课程隐性课程一词由杰克逊(PWJacKson)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一书中首先提出。

与显性课程相对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

隐性课程的特点

一是潜在性。

由于它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所以具有一定的潜在性。

二是持久性。

隐性课程往往潜移默化地发生作用对学生能产生持久的影响。

三是两面性即既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也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

3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

编写课程标准是开发课程的重要步骤。

4教材教材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它不同于一般的书籍通常按学年或学期分册划分单元或章节。

它主要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和附录等部分构成课文是教材的主体部分。

5课程评价对课程评价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最被广泛接受的是课程评价就是运用专业知识判断课程实施的过程。

既包括学生学业的评价又包括课程本身的评价。

评价者利用学生学业的评价和课程本身的评价获得的结果可以完善课程和提高教学质量。

三、简答

1请说明学科课程的优缺点有哪些?

答又称科目课程它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课程类型如我国古代的六艺以及古希腊的“七艺”都是学科课程的类型。

学科课程的优点

易于使各级学校的相同或相近学科领域的知识连接起来使它们成为一个连续系列如初中的物理学、高中的物理学直至大学的物理学实是一个逐步递进的连续系列。

易于保证所授知识、技能的完整性、体系性和严密性。

给教授带来方便教师具备学科专业知识和借助课本往往就不难完成教学任务。

学科课程的局限性

学科课程对于一个未来的该学科专家或专业工作者来说是必须预备的但对于其他学生来说也许是多余的因为它们与日常生活和学生的经验缺乏联系。

学科自身的需要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往往有冲突学科教师面临这种冲突时往往容易牺牲学生的利益迫使学生服从学科的要求。

2确立课程目标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第一要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衔接关系以便确保这些要求在课程中得到体现。

第二要在对学生的特点、社会的需求、学科的发展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确定行之有效的课程目标。

第三课程目标有助于澄清课程编制者的意图使各门课程不仅注意到学科的逻辑体系而且还关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以及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的关系。

第四课程目标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陈述但一般而言课程目标应明确、清晰。

3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是什么?

答

(一)课程政策上

大多数国家的课程政策都强调社会协同、经济振兴和个人发展的目标。

开发确保核心内容的同时也为选修学科提供更多机会的课程框架。

确认了整体主义的课程取向强调心智、情感、心理和精神向度的平衡强调儿童中心、活动本位的教学方式的重要性鼓励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和自我导向学习。

(二)课程开发、实施等决策制定由中央集权倾向于下移到地方和学校。

(三)课程结构上

从内容本位转向内容于能力本位的多样化结合。

调整课程结构吸纳新兴学科。

小学和初中阶段学科的连续性增加。

(四)课程实施上

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正在被“相互适应取向”所代替。

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帮助教师理解课程和教学的变化。

课程要求弹性日益增大。

增强教师和学校从事“校本评定”的能力。

(五)课程评价上

“目标取向的评价”逐渐被“过程取向评价”和“主体取向评价”所超越。

评价的内容、方式、主体、功能多元化主张评价即研究。

主张对课程体系本身进行评价把本国课程推向国际与其它国家合作或纳入国际组织开展评价。

对学生的发展评价是课程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

4谈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及特点。

答目前我们国家的课程改革呈现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

(2)突破传统单一、平面的课程结构为多维、立体式的课程结构(3)课程的基本要素由教师、学生、教材间单一与单向的信息传递转向注重三者之间多样化和多向互动与交流。

(4)课程评价由原来只重视知识和智育的单一评价模式走向弹性、多元评价模式。

(5)课程管理体制重心下移学校课程开发在我国开始兴起。

5课程开发有哪几种模式?

答课程开发的模式主要有两种即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

目标模式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

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实现和评价等环节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泰勒。

主要步骤如下过程模式是由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坦豪斯提出他认为目标模式一是课程开发过于强调“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