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评价体系设计研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2768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农村建设评价体系设计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新农村建设评价体系设计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新农村建设评价体系设计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新农村建设评价体系设计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新农村建设评价体系设计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新农村建设评价体系设计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新农村建设评价体系设计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新农村建设评价体系设计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新农村建设评价体系设计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新农村建设评价体系设计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新农村建设评价体系设计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新农村建设评价体系设计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新农村建设评价体系设计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新农村建设评价体系设计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新农村建设评价体系设计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新农村建设评价体系设计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新农村建设评价体系设计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新农村建设评价体系设计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新农村建设评价体系设计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新农村建设评价体系设计研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农村建设评价体系设计研究.docx

《新农村建设评价体系设计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农村建设评价体系设计研究.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农村建设评价体系设计研究.docx

新农村建设评价体系设计研究

新农村建设评价体系设计研究

----以泰安市为例

何传新

 

内容摘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为了科学地监测和评价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建立一套能够反映新农村建设的指标体系,制定相应的标准,对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评价体系,设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进入关键时期,为了科学地监测和评价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建立一套能够反映新农村建设的指标体系,制定相应的标准,对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根据中央有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以及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要求,借鉴其他省市的经验,结合泰安市以及各县、市、区实际,我们构建新农村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民主管理”等五个方面来考虑,评价体系共设置量化指标23个。

(见附表一)

表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项目

权重

指标

数据来源

(一)

生产发展30

8

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由新村办和财政局负责负责提供

7

2.一、二、三产业比重

由新村办和财政局负责负责提供

5

3.第一产业劳动力占的农村劳动力比重

由统计局负责提供

5

4.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

由农机办提供

5

5.农业科技贡献率

由科技局提供

(二)

生活宽裕30

8

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由统计局负责提供

5

7.恩格尔系数

由统计局负责提供

5

8.农村城镇化水平

由建设局提供

3

9.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

由统计局负责提供

3

10.农村信息化率

由统计局负责提供

3

11.农村义务教育实现程度

由教育局负责提供

3

12.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程度

由民政、卫生等负责提供

(三)

乡风文明15

5

13.“五好班子”实现程度

由组织部提供

4

14.农户“文明家庭”所占比率

由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负责

3

15.农村居民文化娱乐支出占农民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

由文化局提供

3

16.农民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

由政法委提供

(四)

村容整洁15

3

17.镇村总体规划编制完成率

由规划局提供

5

18.行政村道路三通程度

由交通局负责提供

3

19.农村自来水实现程度

由水利局提供

2

20.卫生厕所普及率

由卫生局提供

2

21.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的比率

由卫生局提供

(五)

管理民主10

5

22.农民一事一议参与率

由民政局负责提供

5

23.村民对村务公开的满意度

由农业局负责提供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解释

1、生产发展方面

在生产发展领域,我们共设置了5个具体指标,其中:

(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反映一个地区经济总量和人均量的平均发展水平。

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人均GDP是按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平均计算的,选择人均GDP及增长率作为评价指标,一方面是为了克服劳动力投入量增加对GDP绝对量的影响,另一方面是该指标可以反映地区居民物质水平的高低以及增长情况。

计算方法是: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即GDP总额,社会产品和服务的产出总额)/总人口

(2)一、二、三产业比重反映各产业之间的比重及协调关系。

(3)农村劳动力所占的比重反映的是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人数占农村总劳动力就业人数的比重。

(4)“机械化生产率”反映当前农村机械化生产水平高低,是衡量现代农业的重要指标,通常用机耕、机播、机收面积等综合计算。

(5)农业科技贡献率。

农业科技贡献率是指农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

农业科技贡献率有科技部门计算和提供。

农业科技进步率=农业总产值增长率-物质费用产出弹性×物质费用增长率-劳动力产出弹性×劳动力增长率-耕地产出弹性×耕地增长率

其中,物质费用、劳动力和耕地的产出弹性,在方法中,计算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时分别取0.55、0.20和0.25。

2、生活宽裕方面

生活富裕领域具体体现在农民收入、消费、医疗保险(包括吃、穿、用、行等)等方面,建设新农村对生活富裕的内在要求就是要求农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农村公共事业快速发展,城乡差距缩小。

共8项指标:

分别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城镇化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农村信息化率、农村义务教育实现程度、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程度。

(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反映当年农民收入的平均水平。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总收入扣除从事生产和非生产经营费用支出、缴纳税款和上交承包集体任务金额以后剩余的,可以直接用于生产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生活消费和储蓄的那部分收入。

该指标是反映农村居民实际收入水平的重要指标。

(7)恩格尔系数指食物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

该指标通过一个家庭收入中用于购买食物的费用比例的大小,来衡量其家庭收入的状况。

(8)农村城镇化水平用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反映城乡统筹发展情况。

(9)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是反映农村居民居住条件好坏的指标。

由人均住房面积、住房结构、饮用水状况等指标综合普及指标。

(10)农村信息化率反映农民对信息产品的消费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的综合指标,由有线电视普及率、电话普及率和计算机普及率三指标加权计算。

(11)农村义务教育实现程度指农村适龄儿童享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比率。

(12)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程度是指农民实际得到的社会保障综合程度。

通常用农村卫生保障(镇村卫生所建设)、农村五保老人财政供养率、农村特困家庭救助覆盖率、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中享受到足额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所占的比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等指标综合反映。

3、乡风文明方面

社会文明主要包括了教育、文化、信息、娱乐、和治安等方面,新农村建设对乡风文明要求就在于农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农民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树立新风尚,群众能安居乐业。

(13)“五好班子”实现程度是指达到组织部门“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的标准的支部所占的比例。

反映了基层组织精神文明的程度。

(14)农户“文明家庭”所占比率反映了农民精神文明的程度。

(15)农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重是指农村居民文化娱乐支出占农民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

(16)农民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是指农村居民对社会安全的满意程度。

4.村容整洁方面

村容整洁建设是要求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村容村貌明显改观,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妥善处理,村镇规划科学合理。

分别用安全饮用水比重、清洁能源比重、卫生厕所比重、室外道路和森林(草地)覆盖率等指标,来反映村容整洁情况和农民生活环境。

(17)镇村总体规划编制完成率:

镇村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村镇建设规划,结合村镇特点,整体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安排。

(18)行政村道路三通程度:

行政村通公路、通客车,村内干道硬化程度。

(19)农村自来水实现程度:

农村居民自来水使用比率。

(20)卫生厕所普及率:

农村居民卫生厕所使用比率

(21)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的比率:

村内垃圾池修建、使用、垃圾清理、处理情况。

5.管理民主方面

村民自治通过“农民对村务公开满意度”、“一事一议制度村民参与率”能够反映自治水平的高低。

村民自治是我党在农村实现基层民主的重要形式,实现村务公开是落实村民自治重大行动。

(22)农民一事一议参与率:

反映农民参与村务决策,集体决定村公共事务,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实现程度。

(23)村民对村务公开的满意度是指农村居民对村民委员会村务公开的满意程度。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综合评价指标数值的确定及依据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衡量标准,根据“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从总体小康水平到全面小康的20年间,我国的经济总量将翻两番,省委、省政府结合全省实际,研究制定《山东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规划(2006-2020)》。

为此,泰安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应该以2020年为总体实现目标。

200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856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2002年,党中央提出了再经过20年的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到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在2000年的基础上实现翻两番,即达到2000年的4倍。

那时,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明显增强,全国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1、生产发展方面:

按照预测,中国经济总量在2000年达到1万亿美元以后,2010年步入401513亿元(62740亿美元),2020年12万亿美元两个重要台阶。

如果2001-2050年世界经济保持3%的增长率,即其长期平衡增长的轨迹,2021-2050中国经济保持5%左右的增长,那么在2035年前后,中国经济总量将达到10万亿美元,相当于现在美国的水平。

如果现行生育政策不变,2010年中国人口总数将在13.41亿以内,按照目前总和生育率1.8预测,2020年,中国人口总量达到14.6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3年前后,达15亿左右。

到2035年左右人口增长达到峰值后将逐年下降,到2050年人口总数将控制在16亿以内。

按此推算,中国人均GDP从2000年856美元的下中等国家水平,2010年4382美元,经过10年的发展,到2020年将达到8500美元左右,进入到上中等国家行列,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在2050年前后,人均GDP将突破1万美元,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十五期间,我国2005年GDP实现182321亿元,比2000年实际增长57.3%,年均增长9.5%。

2010年步入401513亿元(62740亿美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1.2%。

2010年,我国人均GDP将达到4382美元。

“十二五”(2010—2015年)期间GDP年均增长率将达到7%左右,“十二五”期末GDP总量将超过563142亿元,按2015年人口14亿预计,人均GDP将超过4万元,折算美元将超过6700美元,2010—2020年期间GDP年均增长率将达到7%左右,“十三五”期末GDP总量将超过80万亿元,实现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人均GDP将超过55000元,折算美元将超过8000美元。

十五期间,山东省2005年GDP达到18468.3亿元,年均增长13.2%,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447美元。

十一五期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1%左右,到2010年达到39416亿元,人均超过6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到2020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80000亿元,比2010年再翻一番多,人均生产总值11000美元以上。

泰安市2005年GDP实现855.7亿元,是2000年的2.0倍,年均增长15.1%。

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4.7%。

2010年GDP达到2151.7亿元,人均3912美元。

2020年预计达到4000亿元。

考虑经济发展的持续性,我们选GDP增长速度7%。

十一五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现有水平0.72%,美元汇率7。

表二:

泰安市2020年人均GDP预计表

2005

(亿元)

2005年人均GDP(元)

十五年增长率%

十一五GDP年增长率%

2010年GDP

(亿元)

2010年人均GDP(美元)

预计2020年GDP

(亿元)

预计2020年人均GDP(美元)

全国

182321

13923

9.5

11.2

401513

4382

800000

8000

山东

18468

19500/2447美元

13.2

13.1

39416

6000

80000

11000

泰安

855.7

15547

15.1

14.7

2152

3900

4000

10000

(2)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十一五”时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

三次产业增长速度的不同导致了产业结构的明显变化。

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宏观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关系,由1996年的20.4% :

49.5% :

30.1% 变为2000年的15.9% :

50.9% :

33.2%。

2006-2010年,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9%,比“十五”时期加快1.4个百分点。

2010年,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0%,比2005年提高2.5个百分点。

而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则由2005年的47.4%下降到2010年的46.8%,第一产业的比重由12.1%下降到10.2%。

到2020年三次产业的比重将进一步变化为7.3:

52.5:

40.2。

表三:

全国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变化

年份

GDP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亿元)

(亿元)

构成(%)

(亿元)

(%)

(亿元)|

(%)

六五时期平均

6445

2021

31.4

2851

44.2

1573

24.4

七五时期平均

14510

3809

26.2

6265

43.2

4436

30.6

八五时期平均

37626

7884

21.0

17628

46.9

12113

32.2

九五时期平均

78401

14255

18.2

39072

49.8

25074

32.0

十五时期平均

182321

13.1

46.1

40.8

十一五期

49015130

10.2

46.8

43.0

十二五期末预计

376000

9.2

53.6

37.2

十三五期末预计2020年

800000

7.3

52.5

40.2

考虑到泰安的第一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第三产业发展薄弱的实际情况,在稳定发展第一产业的基础上,一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降到7%以下,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降到48%以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降到45%以上。

二三产业占GDP比重>90%。

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12.4:

55.5:

32.1调整为“十一五”末的9.5:

53.5:

37。

年份

GDP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亿元)

(亿元)

构成(%)

(亿元)

构成(%)

(亿元)|

构成(%)

1984

26.9

46.0

32.2

21.8

1992

192.5

28.6

41.7

 

29.7

1995

298.5

28.7 

40.7

30.6

2000

396.4

17.7

44.9

37.4

2005

855.7

12.4

55.5

32.1

2010

2152

9.5

53.5

37

十二五期末预计

8

52

40

十三五期末预计2020年

4000

7

48

45

(3)农村劳动力所占的比重反映的是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人数占农村总劳动力就业人数的比重。

用非农业人口占全部人口比重来反映城乡统筹发展情况、用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来反映农村劳动力就业和转移情况。

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滞留在农业上的劳动力转移难度很大,因此达到工业化成熟阶段时从事非农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应比国际上的一般标准要低一些。

2000年我国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为50%,今后平均每年要下降近1个百分点。

“十一五”期间以及一直到2020年劳动力的快速转移。

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十一五”期末下降到41.0%,到2020年进一步下降到34.2%,比2000年下降了近15个百分点。

“十一五”期间,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将有所上升,这主要得益于纺织和服装业的快速发展;2010~2020年随着第二产业比重的下降以及资本/劳动比提高,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将有所下降。

与第二产业相比,服务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高,到2020年将达到43.4%。

我们认为农村劳动力所占的比重确定为30%以下为宜。

(4)“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反映当前农村机械化生产水平高低,反映了农业生产发展水平。

是衡量现代农业的重要指标,通常用机耕、机播、机收面积等综合计算。

目前全国机械化耕地、播种和收获总面积达23.4亿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38%,在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中,小麦机播和机收水平均超过80%,基本实现了生产全程机械化,水稻机械化栽植和收获水平分别为10%和40%,玉米机播和机收水平则分别是58%和5%。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综合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实现2010年全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比2000年翻一番提供支撑。

2010年农业机械装备总量稳步增长。

农业机械总动力预期达到8亿千瓦,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

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预期达到45%。

到2010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540万千瓦,比2005年增加187万千瓦,年均递增7.3%。

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6000台,比2005年增加5100台,年均递增5.8%;联合收割机9500台,比2005年增加2600台,年均递增9%;农机经营总收入达到18亿元,比2005年增加3.3亿元,年均递增3.4%。

全市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因此,我们确定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2020年达到85%。

(5)农业科技贡献率。

农业科技贡献率是指农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

由于科技进步提高了生产效率和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因此,农业科技贡献率可综合地反映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作用的大小。

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越大。

农业科技贡献率有科技部门计算和提供。

一五时期为20%,二五时期和三年恢复时期为负值(表明经济效益下降),三五时期为2.3%,四五时期为15%,五五时期为27%,六五时期为35%,七五时期为28%,八五时期为34%。

测得九五时期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5%,十五期间,科技进步对我国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从2000年的43%增加到2005年的48%,净增长5%。

而发达国家一般在60%-80%。

我国的化肥、农药利用率以及微生物农业、精准农业、基因工程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均落后于发达国家。

十一五期间净增长5%。

目前泰安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3%,在全省17个地级市中处于上游水平。

所以我们确定农业科技贡献率年均增长近1%。

预计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将达到65%左右。

2、生活宽裕方面

生活富裕领域具体体现在农民收入、消费、医疗保险(包括吃、穿、用、行等)等方面,建设新农村对生活富裕的内在要求就是要求农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农村公共事业快速发展,城乡差距缩小。

(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反映当年农民收入的平均水平。

全面小康指标根据“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确定了从总体小康水平到全面小康的20年间,将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目标定在6000元以上。

要实现这个目标,今后20年农民收入每年要平均增长7%。

但是由于各级对农业的重视,农民收入近年来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比例。

预计全国到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3255元提高到4150元。

年均增长5%。

泰安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92元,年均增长13%左右。

因此我们确定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7%。

表四:

泰安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统计表

2001

2005

年增长率%

2010

年增长率%

2020年

预计2020年年增长率%

全国

2366

3255

5.3

5919

8.9

12000

7.1

山东

2805

3931

8.1

6990

12.2

14000

8

泰安

2956

4124

8.2

7592

13

15000

8

(7)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越低,表明生活质量就越好。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对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高低所确定的恩格尔系数标准:

0.6以上为贫穷,0.5-0.6为温饱,0.4-0.5为小康,0.3-0.4为富裕,0.3以下为最富裕。

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人民的生活质量只是比较富裕,2005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0.455,山东省2005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735.8元,增长14.5%。

其中,食品支出1087.7元,增长8.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8%,降低2.1个百分点。

因此,我们将此指标的标准确定为富裕范围的下限值,即0.4以下。

(8)农村城镇化水平用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反映城乡统筹发展情况。

根据国际经验,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农业劳动力占比低于30%、城市化率高于50%、非农业人口占全部人口比重(城市化率)>65%、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35%。

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应基本实现工业化,而基本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标志是城镇人口超过农村。

目前世界平均城市化率已达到47%,已有80个国家和地区其城市化率达到50%以上,世界中上等收入国家的城市化率为66%,其下游国家也多在55%以上。

我国长期以来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率一直偏低,我们认为,到2020年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时,全国城镇化水平应达到50%以上。

根据近年人口转移的地域分布特点,要实现全国城镇化率50%的目标,我们测算大约65%、约1.7亿左右的农村人口将转移到小城镇,届时农村小城镇人口规模将由2000年的1.6亿人增加到3.5亿人,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将由16%提高到35%,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

泰安市2005年城镇化率为46%,2011年51.3%,预计2020年将达到65%,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

(9)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是反映农村居民居住条件好坏的指标。

结合目前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泰安市规划实际,人均要有一间高质量的住房,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砖木结构住房比重达到95%,基本消灭土坯房。

2005年山东省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1.9平方米和29.6平方米。

泰安市2005年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

城镇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积为21.8平方米,增长14.2%。

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1.1平方米,钢混砖木结构住房所占比例进一步提高,达到92.6%。

根据2005年泰安市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调查,670户,2379人,每户3.55人。

泰安市农村宅基地规划,以15*15为限,房屋占地约在7/15,人均在29.6平方米。

因此我们确定接近100%以上农户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9.6平方米,钢混砖木结构住房所占比例95%。

(10)农村信息化率反映农民对信息产品的消费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的综合指标,由有线电视普及率、电话普及率和计算机普及率三指标加权计算。

“家庭信息化程度”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电话、有线电视、电脑家庭覆盖率。

山东省2005年农村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91台,固定电话85.9部,移动电话46部,家用计算机2.3台;泰安市拥有彩电93台,固定电话机86部,移动电话43部,家用电脑3台。

根据发展趋势,考虑到固定电话必将被移动电话所代替,因此,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由三个子目标合成:

(1)2020年彩色电视机普及率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