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27786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88.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

《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

8

9

28

11.9

A.边坡甲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

B.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

C.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

D.边坡甲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但乙属于初生演替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种植植物后小型土壤动物会明显增多,A正确;

边坡甲实验时没有移栽乔木,但也有可能发生群落的演替自然长出乔木,B错误;

群落演替过程达到相对稳定阶段后不会再继续加剧,C错误;

边坡甲、乙发生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知识。

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3.(2015秋•汉中校级期末)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气候、食物、天敌和传染病都将影响到大熊猫的种群密度

②在弃耕农田演替至森林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和有机物总量均不断增加

③农田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森林生态系统

④与北极苔原相比,热带雨林抵抗力稳定性强、恢复力稳定性弱.

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①种群密度受到气候、食物、天敌和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①正确;

②在弃耕农田演替至森林过程属于次生演替,群落演替的过程是群落物种丰富度和有机物总量不断增加的过程,②正确;

③农田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比森林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低,③错误;

④北极苔原气候条件比较恶劣,恢复力稳定性较差,④错误.

故选:

A.

种群的特征;

群落的演替;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鱼类在遭受捕食后,受损的表皮会释放出大量的报警信息素,警告其他个体作出反捕食反应。

例如白斑狗鱼捕食过胖头鱥(guì

)之后,它的粪便、尿液及分泌物中都可能带有胖头鱥的报警物质,导致其他胖头鱥主动回避这类白斑狗鱼,同时科学家们还发现胖头鱥的报警物质会吸引其他的白斑狗鱼,从而干扰第一只白斑狗鱼的捕食,胖头鱥可以趁机逃走。

以下叙述不合理的是()

A、胖头鱥遭受捕食后释放报警信息素并对白斑狗鱼进行标记属于种内互助

B、白斑狗鱼的种群密度和在适宜栖息区域内的随机分布不属于种群的特征

C、报警信息素使同伴回避并干扰第一只白斑狗鱼的捕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D、采用标志重捕法研究胖头鱥的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大

白斑狗鱼的种群密度属于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在适宜栖息区域内的随机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所以B错误。

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种(内)间关系、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5.下列有关种群的数量特征,不正确的是

A.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B.根据种群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未来数量动态变化

C.种群性别比例和种群数量变化无关

D.人口数量特征是人口普查的重要内容

【答案】C

【解析】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A正确;

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未来数量动态变化,B正确;

种群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从而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C错误;

人口数量特征是人口普查的重要内容,D正确。

6.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

A.样方法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的对象

B.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C.宜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解析】调查种群密度的时候不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因为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计数比较困难,A错误;

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B正确;

通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C错误;

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理清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适用对象,植物和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都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一般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7.下列生物群体中,属于种群的是

A.—个鱼塘中的全部鱼B.—个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菌落

C.—栋楼中的全部蟑螂D.—个森林中的全部生物

【解析】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个鱼塘中的全部鱼存在多种鱼,不符合种群概念中“同一种生物”,不是一个种群,A项错误;

—个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菌落属于一个种群,B项正确;

—栋楼中的全部蟑螂不是一定自然区域内全部的个体,C项错误;

—个森林中的全部生物称为生物群落,不是一个种群,D项错误。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种群的概念,并用来对各选项进行判断。

8.8.图甲表示酵母菌的细胞结构,图乙表示血细胞计数板一个中方格的实验结果。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中酵母菌可产生CO2的场所是②、③,产生酒精的场所是③

B.酵母菌厌氧呼吸的终产物经主动转运到细胞外

C.图乙中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中格有酵母菌23个

D.计数操作时,应先往计数室滴lmL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后再镜检

【解析】试题分析:

图甲表示酵母菌的细胞结构,其中的①为内质网、②是线粒体、③为细胞质基质、④是高尔基体。

酵母菌厌氧呼吸的场所在细胞质基质,产物有酒精和CO2,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CO2,场所在线粒体基质,A项正确;

酵母菌厌氧呼吸的终产物是酒精和CO2,经自由扩散转运到细胞外,B项错误;

图乙中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利用显微计数板计数)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C项错误;

计数操作时,应先盖盖玻片,再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用滤纸吸去多余培养液,片刻后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室的底部时,观察计数,D项错误。

本题考查酵母菌的细胞呼吸、物质的跨膜运输、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识记并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9.下图中能合理表示狼和羊之间关系的曲线是

A.AB.BC.CD.D

【解析】狼和羊为捕食关系,狼的数量随着羊的数量增加而增加,随着羊的数量减少而减少,选B。

10.如图表示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间的关系,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A.b可表示一个鱼塘中所有的动植物

B.c的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C.d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D.a、b、c、d依次表示生态系统、群落、种群、个体

据图分析:

b可表示一个鱼塘中某种鱼的种群,故A错。

C表示群落,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故B确。

生态系统成分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故C错。

d包含c,c包含b,b包含a。

a、b、c、d依次表示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故D错。

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11.下列有关生物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常用样方法对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采集和调査

B.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预实验必须设置用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

C.煮沸的豆浆不能作为双缩脲试剂检验蛋白质的实验材料

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逐个对每个小方格的酵母菌进行计数

【解析】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应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

在预实验中需要设置用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这样才能大致确定促进生根和抑制生根的浓度范围,B正确;

煮沸的豆浆蛋白质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但肽键没有破坏,能作为双缩脲试剂检验蛋白质的实验材料,C错误;

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逐个计5个中方格的酵母菌数,即80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正确区分样方法,标志重捕法以及取样器取样法三种的调查对象的区别。

12.如图表示一种生活在玫瑰上的蓟马(一类昆虫)种群数量的年度和季度变化,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蓟马的种群密度

B.图中1936~1937年的环境容纳量最小

C.在1937~1938年的生长季节蓟马的种群数量迅速增加

D.蓟马种群数量呈周期性波动

【解析】生活在玫瑰上的蓟马,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

1936~1937年,种群数量低,环境容纳量最小,B正确;

在1937~1938年的生长季节,蓟马的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种群数量迅速增加,C正确;

由图可知,蓟马种群数量呈周期性波动,D正确。

【点睛】本题以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图为情境进行考查。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与种群数量变化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更主要的是①理解曲线横纵坐标的含义、分析对比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其各点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

②再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合理地解释曲线各区段的含义,进行图文转换、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13.如图是某实验小组测得一定体积培养液中小球藻种群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则在0~T0时间段内,小球藻种群密度的变化为()

A.减小B.增大

C.先减小后增大D.先增大后减小

【解析】题图显示:

在0~T0时间段内,小球藻种群增长率均大于零,说明小球藻的数量一直在增加,因此种群密度在增大,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

14.每年春季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之一是每天定时开窗通风,其主要目的是降低病原微生物的(  )

A.出生率和死亡率B.年龄组成

C.性别比例D.种群密度

【答案】D

【解析】每天定时开窗通风的目的是让病原微生物随风流通,减少屋内病原微生物,所以从种群特征上说,目的是降低病原微生物的种群密度,所以选D。

15.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逐年引入一定数量的三种生物A.B.C,这三种生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种间关系,其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物种A.B之间是捕食关系

B.物种B.C之间是竞争关系

C.物种A的种群密度减小会使物种C的种群密度间接增大

D.增大物种A.C的种群密度会增加物种B的环境容纳量

物种B的数量随着物种A的数量增加而增加,并导致物种A数量的减少,物种A.B之间是捕食关系,A正确,物种B.C的数量变化相反,二者之间是竞争关系,B正确,物种A的种群密度减小会使物种B的种群密度减小,进而使物种C的种群密度增大,C正确,增大物种C的种群密度会降低物种B的环境容纳量,D错误。

本题考查群落的种间关系。

16.以下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小,群落演替越慢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发生变化

C.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导致群落演替

D.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恢复力稳定性小,说明生物的种类少,群落演替慢;

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发生变化;

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导致群落演替;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部均有竞争关系。

考查群落演替的知识。

点评:

难度中等,理解群落演替的涵义。

17.下列选项表示四个不同国家中,在相同的时间内人口种群大小与每平方千米土地粮食产量的关系〔实线为人口种群大小,虚线为每平方千米粮食产量〕。

请问在无粮食进口的情况下,哪一个国家能生存得最长久?

(  )

【解析】在四国人口种群大小与每平方千米土地粮食产量的关系中,只有B国每平方千米产量上升情况与人口增长相适应,基本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因此,在无粮食进口的情况下,B国生存得最长久。

18.南水北调工程可能导致南方的血吸虫随水北上,会在北方形成新的物种,对北方人们的健康形成新的威胁。

假如南方的部分血吸虫来到北方,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会慢慢形成新的种群B.可能与南方的血吸虫之间形成地理隔离

C.定向变异形成新的物种D.可能与南方的血吸虫之间形成生殖隔离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为生物进化。

由于血吸虫中部分从南方来到北方,与原来南方的血吸虫存在有地理隔离,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可能与南方的血吸虫之间形成生殖隔离,这一过程依赖于血吸虫的变异,但变异是不定向的,因此C错误。

19.为保护美洲某草原的鹿群,自1907年开始人工捕猎美洲狮和狼。

若干年后,鹿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1905年前,鹿的数量保持在4000头左右主要是有捕食者

B.1925年前后,该区域内鹿种群的K值是保持在100000头

C.1927年后,鹿的数量迅速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草场被破坏

D.鹿、美洲狮、狼等在该生态系统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解析】1905年前,由于有天敌美洲狮和狼等的存在,鹿的数量保持在4000头左右;

1925年前后,该区域内鹿种群种内斗争的加剧,鹿种群数量减数,K值下降直至4000头,并保持在4000头左右;

1927年后,鹿的数量迅速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可能是草场被破坏;

鹿、美洲狮、狼等在该生态系统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生态环境相对稳定。

故选B

20.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

B.激素不能组成细胞结构,但可以提供能量和直接参与代谢。

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试管中

D.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的实验中,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后,再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

【解析】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A正确;

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只是通过调节使靶细胞、靶器官原有的生命活动发生变化,B错误;

采集的土壤动物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可以杀死、固定小动物,C正确;

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利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后,需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两次,D正确。

21.(2014秋•德州期末)科学家对某地区乌鸦数量变化进行了连续10年的跟踪调查,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前3年乌鸦种群数量持续下降

B.第5年和第7年的乌鸦种群数量相等

C.第6年以前乌鸦种群呈“S”型增长

D.第10年以后乌鸦种群数量趋于稳定

A、由图可知:

在第1~第3年之间乌鸦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第3年时,乌鸦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A错误;

B、在第3~9年间乌鸦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故第7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比第5年少,B错误;

C、0﹣3年,λ>1时,种群数量增加,3﹣6年,λ<1,表示种群数量在下降,因此第6年以前乌鸦种群先增加后减少,不呈现S型曲线,C错误;

D、由图可知,第10年以后,λ=1时,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D正确.

D.

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2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福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与新疆北部的常绿针叶林相比,后者的物种更丰富些

B.影响森林中植物和动物垂直结构的因素往往是不同的

C.森林中的植物和动物均有分层现象,而水平方向呈镶嵌分布的只有植物

D.一片马尾松林长得高低错落有致,有利于充分利用阳光和空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解析】福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和新疆北部的常绿针叶林的物种组成不相同,前者的物种更丰富,A错误;

引起森林群落中国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光照、食物和栖息环境,B正确;

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有镶嵌分布现象,且其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也不同,C错误;

一片马尾松林高低错落有致,它们属于同一种群,不属于群落,没有垂直结构,D错误。

【考点定位】群落的特征

【名师点睛】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垂直结构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许多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

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水平方向上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光照变化等造成群落中各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23.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的鸟笼捕捉的方法,统计大山雀种群数量。

在连续10年内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中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因为放置鸟笼的位置固定,此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为样方法

B.0—2年内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C.种群数量下降是从第4年后开始的

D.第4年和第8年种群数量相等

【解析】解:

A、大山雀运动能力强,生活范围广,则调查大山雀种群数量方法为标记重捕法,故A错误;

B、0~2年内种群增长率大于1,则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故B错误;

C、第4年后开始群增长率小于1,种群数量下降,故C正确;

D、第4年和第8年种群增长率相等,但第4年种群数量多于第8年,故D错误.

C.

24.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用1000mL的锥形瓶作为培养容器,棉塞封口,装入200mL培养液,接种酵母菌后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培养过程中

A.一段时间内酵母菌以“J”型方式增长

B.氧气的消耗量等于二氧化碳的产生量

C.可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出培养原液稀释后进行计数

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不同时间取样后显微镜视野中酵母菌细胞数量不断增加

【解析】开始装置中空间、营养物质是充裕的,因此一段时间内酵母菌以“J“型方式增长,A正确;

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因此在生活过程中,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因此氧气的消耗量小于二氧化碳的产生量,B错误;

应该振荡混合均匀后取出培养原液稀释后进行计数而不是从静置的培养瓶中计算,C错误;

用血球计数板计数,应该在相同时间取样,D错误。

25.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hm2。

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

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

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

雄性个体数

初捕

50

22

重捕

10

32

18

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A.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

B.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

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2∶3

D.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

【解析】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50×

50÷

10÷

2=125只/hm2,A正确;

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

初捕和重捕量都是50只,没有体现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B错误;

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28+32):

(22+18)=3:

2,C正确;

由于土壤动物活动能力强(不适合样方法)、身体微小(不适合标志重捕法),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D错误。

【考点定位】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名师点睛】标志重捕法只适用于运动能力较强和活动范围广的动物,调查土壤动物物种丰富度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

第二次捕获数÷

标志后重新捕获数。

二、非选择题

26.(6分)生态工作者从东到西对我国北方A、B、C三种类型的草原进行调查。

下表是不同调查面积的物种数量统计结果:

×

20

40

80

90

100×

100

110×

110

120×

120

130×

130

…×

A

3

5

14

16

17

15

B

6

12

13

C

2

(1)A、B、C三处草原中,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是。

能由此确定该草原的蒲公英

种群密度大于其它两处吗?

为什么?

(2)某兴趣小组打算调查B草原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

他们设计了如下调查步骤:

①选取40cm×

40cm为最佳样方面积。

②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

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

若计数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N1、N2、N3、N4、N5,则将N3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请结合以上调查表,指出该小组活动设计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答案】

(6分)

(1)A草原不能,因为这是物种调查结果,要确定蒲公英种群密度则应进行种群密度估算才可。

(2)①选取的样方面积不对,应取物种数量达到稳定的最小面积(100cm×

100cm。

②取样方法不对。

应在B草原中随机取样。

③对种群密度值的估计方法不对。

应以调查样方的单位面积中种群个体数量的均数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种群的特征、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稳定性,属于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从表中的物种丰富度最多的是草原。

不能草原的蒲公英种群密度大于其它两处,因为这是物种调查结果,要确定蒲公英种群密度则应进行种群密度估算才可。

最佳样方面积的确定在考虑样方中出现所有的生物外,尽量减少统计量;

A、B、C的最大面积分别是120×

120、100×

100、80×

80。

调查的错误之处在于选取样方不对,就在B草原上随机取样。

对种群密度对种群密度值的估计方法不对。

应以调查样方的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