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分类汇编4物态变化.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28862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物理分类汇编4物态变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考物理分类汇编4物态变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考物理分类汇编4物态变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考物理分类汇编4物态变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考物理分类汇编4物态变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中考物理分类汇编4物态变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中考物理分类汇编4物态变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中考物理分类汇编4物态变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中考物理分类汇编4物态变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中考物理分类汇编4物态变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中考物理分类汇编4物态变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中考物理分类汇编4物态变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中考物理分类汇编4物态变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中考物理分类汇编4物态变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中考物理分类汇编4物态变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中考物理分类汇编4物态变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中考物理分类汇编4物态变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中考物理分类汇编4物态变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物理分类汇编4物态变化.docx

《中考物理分类汇编4物态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物理分类汇编4物态变化.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物理分类汇编4物态变化.docx

中考物理分类汇编4物态变化

1.(2018·安徽中考)图示为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的图像。

根据图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B)

A.该物质熔化过程持续了25min

B.该物质是晶体,熔点为80°C

C.在第30min,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D.在第10min到第25min之间,由于物质温度不变,所以不吸收热量

解析:

本题考查了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ABD、分析图象可知,图象中呈水平的一段所对应的温度80℃就是物质的熔点,该物质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晶体,该物质从第10分钟开始熔化,到第25分钟左右结束,约进行了15分钟,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不变,故AD错误,B正确;C、在第30min熔化完成,该物质处于液态,故C错误。

2.(2018·内江中考)物态变化在一年四季中随处可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A.春天的早晨空气中经常会出现大雾,这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B.夏天吃冰棒时看到周围冒出“白汽”,这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经常会出现露珠,这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D.冬天的早晨地面上经常会出现白霜,这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解析】雾、“白汽”、露珠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这一过程需要放热,故A项正确,B、C两项错误;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强冷直接凝华成的小冰晶,这一过程也要放热,故D项错误。

故选A。

3.(2018·滨州中考)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水沸腾时的装置以及实验中不同时刻气泡的情形,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B)

A.他可以选用量程为-80-60℃的酒精温度计

B.图甲是水佛腾前的现象

C.水佛腾时,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

D.小明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继续沸腾了一段时间,所以水的沸腾有时候不需要吸收热量

【解析】本题考查温度计的选用、水沸腾前后的判定、“白气”的实质、沸腾的特点。

通常情况下,水沸腾的温度是100℃,超过酒精温度计的量程,无法使用酒精温度计测量出温度的大小,甚至损坏温度计,故A错误;图甲中,气泡有小变大,是水沸腾前的现象,故B正确;水蒸气我们无法用肉眼看到,“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故C错误;撤去酒精灯后,由于石棉网和烧杯有余热,将热量传给水,水会继续沸腾一段时间。

不是水沸腾不需要吸热,故D错误。

故选B。

4.(2018·南充中考)下列现象中属于汽化现象的是

A.夏天洒在地上的水会很快变干

B.北方的冬天水面结冰

C.北方冬夜窗子玻璃上出现冰花

D.夏天从冰箱拿出的冰冻饮料一会儿瓶身会出现水珠

A【解析】夏天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变干,是液态水变为气态水蒸气,属于汽化过程,A正确;北方的冬天水面结冰,是液态水变为固态冰的凝固现象,B错误;北方冬夜窗子玻璃上出现冰花,是室内空气中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窗子凝华成固态冰的凝华现象,C错误;夏天从冰箱拿出的冰冻饮料,一会儿瓶身会出现水珠,从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瓶身液化成小水珠,D错误.故选A.

5.(2018·德州中考)下列关于热现象说法正确的是(C)

A.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放热B.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吸热

C.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放热D.云的形成是汽化现象,吸热

【解析】选C。

本题考查物态变化及其吸放热情况。

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放热形成的小冰晶,故A错误;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放热形成的小液滴,故B错误;空中的云是水蒸气上升到空中遇冷液化成小液滴或凝华成小冰晶形成的,液化和凝华都是放热的,故D错误;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放热形成的小冰晶,故C正确。

6.(2018·威海中考)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D)

A.雾凇的形成是升华现象B.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D.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解析】本题考查物态的变化。

“雾凇”,是水蒸气由气态变为固态,是凝华现象;霜的形成是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黏附在物体上形成的,是凝华现象;露的形成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滴,附着在草叶上形成的,是液化现象;雾的形成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滴,附着在小尘埃上形成的,是液化现象.故选D。

7.(2018•绵阳中考)冻肉刚出冷库时比进冷库时重,这是由于(A)

A.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霜所致B.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水所致

C.冻肉中的冰熔化成水所致D.冻肉中的水凝固成冰所致

【解析】刚出冷库的冻肉比原来重,是在冷库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在冻肉表面,使总重变大,故选项A符合题意。

8.(2018·重庆中考B卷)下列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A)

A.放在衣柜中的卫生球慢慢消失

B.荷塘中荷叶上露珠的形成

C.嘉陵江上清晨轻盈的雾的形成

D.武隆仙女山上冰雪消融的过程

【解析】本题考查对物态变化的辨析。

放在衣柜中的卫生球慢慢消失,是固态的萘直接变为气体,是升华现象,A正确;荷塘中荷叶上露珠的形成及嘉陵江上清晨轻盈的雾的形成,都是水蒸气液化为水,B错误;武隆仙女山上冰雪消融的过程,冰雪熔化为水,D错误。

9.(2018·聊城中考)3.下有生活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

【解析】选C。

瀑布结成冰柱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现象;湿衣服能干由液态变为气态,属于汽化现象;露的形成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现象;树枝上结霜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属于凝华现象。

故选C。

10.(2018·自贡中考)关于物态变化,下列判断正确的是(C)

A.擦在皮肤上的水变干,是升华现象

B.夏天冰棒周围竹“白气”,是汽化现象

C.冬天驾车时挡风玻璃上起雾,是液化现象

D.冬天室外飘起的雪花,是凝固现象

解析:

擦在皮肤上的水变干是由液态变为气态过程,属于汽化现象。

故A错误;

夏天,冰棒周围冒出的“白气”是由水蒸气液化而形成的小水滴。

故B错误;冬天驾车时挡风玻璃上起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

故C正确;雪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

故D错误。

故选C

11.(2018·衡阳中考)2.下列一些关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其解析正确的是(B)

A.夏天,盛冷饮的杯子外壁出现水珠,这是水的汽化现象

B.寒冬,房间窗户玻璃的内表面出现冰花,这属于凝华现象

C.夏天,在教室内洒水可以降温,是利用水的比热容大的原故

D.寒冬,在冰雪覆盖的路面上撒盐便于除雪,是因为盐可以提高冰雪的熔点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物态变化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盛冷饮的杯子外壁出现水珠,这是杯子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A错误;房间窗户玻璃的内表面出现冰花,这是室内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B正确;在教室内洒水可以降温,这是水蒸发吸热从而空气温度降低,C错误;在冰雪覆盖的路面上撒盐便于除雪,盐熔化后变成盐水,盐水的凝固点降低,即降低冰雪的熔点,D错误。

12.(2018·衡阳中考)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当水温升到89℃时,小华开始计时,每隔l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然后,小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此时的气压高于标准气压

B.水从89℃加热到刚开始沸腾所需时间为4min

C.通过图像可知,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D.水沸时气泡上升的情况如图乙所示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水的沸腾实验的理解。

由图可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99℃,低于100℃,说明此时的大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A错误;水从89℃加热到刚开始沸腾所需时间为5min,B错误;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C正确;水沸腾时气泡上升的情况如图甲,水沸腾前气泡上升的情况如图乙,D错误。

13.(2018·临沂中考)对下列各图解释正确的是(C)

A.甲图中冰凌的形成过程是凝固,需要吸热

B.乙图中雾凇的形成过程是升华,需要吸热

C.丙图中露珠的形成过程是液化,需要放热

D.丁图中湿衣服变干过程是汽化,需要放热

【解析】A.冰凌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需要放热;B.雾凇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需要放热;C.露珠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变为液态是液化,需要放热;D.湿衣服是由液体变为气体是汽化,需要吸热故选C

14.(2018·娄底中考)小明从电冰箱的冷冻室拿出一块猪肉解冻,一会儿小明发现肉上起了一些白霜,这是()

A.冰的熔解现象,吸热B.冰的汽化现象,吸热

C.水蒸气的凝华现象,放热D.水蒸气的凝固现象,放热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物态变化。

冰箱中的冷冻室里温度有零下十几摄氏度,肉拿出来时,温度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肉,凝华为固态,就形成了白霜,这个过程水蒸气放出热量,故只有C项正确。

15.(2018·邵阳中考)夏天天气热,许多同学喜欢吃冰棒。

哟!

刚买的冰棒周围还冒着“白烟”,这“白烟”是

A.冰棒升华所致B.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口里冒出的白烟D.空气液化而成

B【解析】本题考查物态变化。

“白烟”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温度降低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16.(2018·泰州中考)下列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的是

A.初夏早晨,小草上结出的露珠   B.隆冬时节,飘落的白雪

C.深秋早晨,枫叶上蒙上的白霜    D.初春,河面上的冰慢慢消融

23.D解析:

本题考查物态变化的吸放热情况。

初夏早晨的露珠,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A错误;隆冬时节的白雪,是凝固和凝华现象,要放热,故B错误;深秋白霜,是凝华现象,要放热,故C错误;初春冰慢慢消融,是熔化现象,要吸热,故D正确。

17.(2018·乐山中考)如图所示的热现象中,通过液化形成的是(D)

A.蜡烛燃烧流出的烛“泪”B.冬天清晨树叶上的“霜”C.冬天河水结“冰”D.厨房蒸笼旁的“白汽”

【解析】本题考查物态变化。

蜡烛燃烧,从固态的蜡烛变为液态的烛泪,属于熔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冬天清晨树叶上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物体从气态直接变成了固态,属于凝华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冬天液态的河水变成了固态的冰,属于凝固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厨房蒸笼旁的白汽是蒸笼内冒出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故D符合题意。

18.(2018·十堰中考)我们经常在加油站看到如图所示的警示性标志牌“禁打手机”、“熄火加油”,这样要求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发火灾,因为在常温下汽油容易(A)

A.汽化B.液化C.升华D.凝华

【解析】常温下汽油是液态的,由于汽油容易汽化成气态漂在空气中,遇火花时容易燃烧爆炸。

19.(2018•广东中考)如题4图所示,加热-40℃的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BC段表示当前物体的状态仍是固体

 B.冰的融化过程温度不变,说明熔化不需要吸热

 C.水的沸腾过程温度不变,说明它的内能不变

 D.由图可判断,加热时间相同时冰升温比水快,说明冰的比热容比水小

解析:

本题考查晶体的熔化和液体汽化图像。

冰从B点开始熔化,到C点时熔化完成,则BC段表示当前物体的状态是固液共存状态,故A错误;冰的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但需要继续吸热以维持熔化,故B错误;水的沸腾过程要吸收热量,内能增大,故C错误;由图可判断,AB段是冰升温过程,CD段是水升温过程,可知加热的时间相同,即吸收的热量相同时,冰升温比水快,二者质量相等,由

可知,冰的比热容比水的小,故D正确。

20.(2018•攀枝花中考)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C°,此时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出现白霜,白霜形成的物态变化是(D)

A.液化B.汽化C.凝固D.凝华

解析:

本题考查物态变化。

白霜是固态的小颗粒,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变化来的;物质由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易拉罐中液体温度很低,所以易拉罐本身温度也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易拉罐,由气态直接凝华成为固态的霜。

综上所述选D。

21.(2018·广安中考)如图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可知该物质是晶体(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该物质第5min时处于固液共存(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

【解析】本题考查晶体的熔化特点。

由图像可知,在加热过程中,该物质达到一定温度才开始熔化,且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由此可知,该物质是晶体。

第5min时,物质处于熔化过程,此时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22.(2018·成都中考)小付买了…盒“雪月饼”,为了保持低温,工作人员在月饼包装盒内装入了一定量的“干冰”。

回到家中,打开包装盒,发现周围空气出现了“白雾”,这是因为干冰在_升华过程中吸收热量,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_成了小雨滴。

(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解析:

本题考查物态变化。

“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干冰”升华,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从空气中吸热,导致空气温度降低,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白雾”(“白雾”是水的液体形态)。

23.(2018·邵阳中考)3月24日是世界结核病防治日,我市各中小学在日常防治工作中,体温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如21题图,体温计的示数为37.9℃。

【解析】本题考查体温计的读数。

体温计的分度值是0.1℃,示数是37.9℃。

24.(2018·济宁中考)在某些干旱缺水的地区,人们常采用图7所示的方法收集土壤中的水分。

土壤中的水分接触塑料薄膜前发生了汽化(填写物态变化名称)现象;水蒸气在塑料薄膜下凝结成水珠过程中,放出(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解析】本题考查物态变化知识。

土壤中的水分接触塑料薄膜前发生了汽化现象;水蒸气在塑料薄膜下凝结成水珠过程中是液化现象,需要放出热量。

25.(2018•广东中考)夏日炎炎,小东从开着空调的屋内刚走到室外时,眼镜的镜片变模糊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他在游泳池游泳后走上岸感觉到有点冷是由于身上的水汽化吸热所致;他买了冰棒含嘴里过了一会感觉到凉快是由于冰棒熔化吸热所致.(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解析:

本题考查物态变化。

眼镜片变模糊,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镜片上;上岸后感觉有点冷,是由于身上的水蒸气吸热所致;冰棒含在嘴里,吸收热量,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

26.(2018•攀枝花中考)将一瓶饮料在冰箱中冷藏一段时间后,取出放一会儿,表面会变湿,用毛巾擦干后过一会儿又会变湿,这是___液化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该现象需要____放热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

解析:

本题考查物体变化。

将饮料在冰箱中取出,饮料瓶的温度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饮料瓶,就会变成小水珠附着在饮料瓶的外壁上,这属于液化现象;液化放热。

27.(2018·德阳中考)如图是地球上的水循环示意图,请你用物态变化知识简单描述水循环的过程。

答:

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固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形成云;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小冰晶又熔化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形成雨。

28.(2018·江西中考)1在观察碘的升华实验时,小原和小艳查阅相关资料得知:

碘的熔点约为113.7℃,沸点约为184.4℃.关于碘的加热使用了两种不同的方式,确认A方式更为科学合理,请你简述A方式的合理之处。

【解析】用热水加热,热水温度约为100℃,碘熔点为113.7℃,水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因此碘不会发生熔化,碘颗粒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该物态变化为升华。

而B用酒精灯加热外焰温度约为400—600℃,高于碘的熔点113.7℃,碘吸热可能发生熔化,为了防止碘先熔化后汽化,因此A更好。

29.(2018·德州中考)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

(1)安装好实验器材后,为缩短实验时间,小强在烧杯中倒人热水,热水中温度计的示数如图20甲所示,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_____℃

(2)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并绘制了图20乙所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

水沸腾时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强观察到:

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形为图20丙中___________图。

(选填“A”或“B”)

(4)小强同学想提高水的沸点,换用了火力更大的酒精灯加热,这种做法___________(选填“可行”或“不可行”)。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

(1)由图甲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温度计的示数是68℃;

(2)由图象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3)A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变大,是沸腾时的情景,B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变小,是沸腾前的情景;(4)水的沸点与大气压有关。

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换用更大火力的酒精灯,只能加快水的汽化,不能提高水的沸点。

答案:

(1)68

(2)继续吸热,温度不变(3)A(4)不可行

30.(2018•绵阳中考)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试验中,从室温开始加热,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

30.0

40.0

49.9

59.6

69.2

78.6

87.8

97.0

97.0

97.0

(1)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在本地水的沸点是__97.0__℃。

(2)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水温较低时加热1min时间水升高的温度与水温较高时加热1min时间水升高的温度不同。

其主要原因是:

随着水的温度升高,___C____(填序号)

A.水的质量变化了

B.水的比热容变化了

C.1min时间水向空气传递的热量不同

D.1min时间酒精灯传递给水的热量不同

【解析】当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保持不变的温度即为水的沸点;由于水蒸发时与水的温度、表面积及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有关,而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水的温度越来越高,水蒸发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水蒸发时吸收热量,水在加热的过程中向空气中传递的热量也不同。

31.(2018·重庆中考B卷)

(1)小华同学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①小华加热水的过程中 观察到温度计示数如图1(甲)所示,则此时水的温度为87 ℃

  ②小华把水温加热到90℃开始计时,每过1 min观察并记录一次水温,观察到水佛腾后维续加热一段时间,他画出的温度时间图象如图 1(乙)所示。

由此可得出,水在沸牌过程中要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2)如图11(丙)所示,是小顺同学利用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透明玻璃板木板、白纸和铅笔等器材“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装置。

①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黑暗(选填” 明亮”或”黑暗”)的环境中进行。

②选取相同的蜡烛,是为了便于比较像和物体的大小关系。

③在玻璃板的后面放一个光屏,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接收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虚(选填“实”或“虚”)像。

【解析】本题考查对实验仪器的使用、数据分析和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

(1)温度计的最小分度值为1℃,温度计的示数为87℃;水在沸牌过程中要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

(2)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在较黑暗的环境中,所成的像更显明亮,便于观察;为了便于比较像和物体的大小关系,应选取大小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的后面放一个光屏,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接收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虚像,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

32.(2018·临沂中考)如图甲所示,是小明“探究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中通过水对试管加热,而不是直接加热试管,目的是受热均匀。

(2)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该物质此时的温度为C。

(3)实验中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物质的温度及对应状态,并记录数据,作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图像,如图丙所示。

由图像可知:

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该物质是_____(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4)比较图像中AB段与CD段可知:

该物质在(选填“AB”或“CD”)段吸热能力强。

【解析】

(1)水浴法加热,使得物体受热均匀;

(2)如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所以温度为2℃;(3)根据图中BC断可知,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上升;(4)比较AB,CD,断可知升高相同的温度,AB段吸收的热量比CD断要小,所以CD段吸热能力更强。

【答案】

(1)受热均匀

(2)2(3)不变晶体(4)CD

33.(2018·娄底中考)小明在实验室探究冰熔化和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特点,根指测量结果画出相关图象,  如图甲所示:

  

(1)要完成这两个实验,都需要的测量仪器是钟表和温度计  

(2)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该示数是_EF  段所对应的温度值(选填 "BC"和"EF").

  (3) 如图甲所示,BC段该物质的状态为__固液共存态___ 。

(4) AB段与CD段的倾斜程度不同,这是因为冰与水的比热容不同。

解析:

本题考查熔化实验和沸腾实验。

本题中需要记录不同时刻的物质的温度,因此需要钟表和温度计;图像a是熔化图像,图像b是沸腾图像,所以图乙所示温度计现实的是EF段所对应温度;因为图像a是熔化图像,所以BC段是熔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状态;AB段和CD段的斜率不同,表示相同的加热条件下,冰和水改变相同温度需要加热的时间不同,这是因为冰和水的比热容不同。

34.(2018·岳阳中考)探究“沸腾的规律”实验中,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水的温度,实验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3

3.5

4

4.5

5

5.5

6

温度/℃

92

95

98

98

98

98

98

(1)实验表明,水的沸点为__98______℃;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____不变____;

(2)在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沸点为78.5℃,利用沸腾知识,要从甘蔗酒中分离出酒精,加热甘蔗酒时控制的适宜温度可为___B_____(只填序号)。

A.60℃B.80℃C.100℃

解析:

(1)水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达到沸点,继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2)液体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沸点不变。

外部热源的温度适当高于沸点温度,才能保持液体继续吸收热量。

35.(2018·泰州中考)某小组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图(a)中甲、乙、丙三种读温度计的方式正确的是______;

(2)图(b)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________(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3)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_________,由此可以判断此时大气压______(小于/大于)一个标准大气压.为说明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_______,观察水是否继续 沸腾;

(4)小明和小红分别利用质量相等的水按图(b)装置同时进行实验,正确操作,却得出了如图(c)所示的两个不同的图线,原因可能是_________.

(1)乙

(2)自下而上(3)99小于撤去酒精灯(4)所用酒精灯不同

解析:

本题考查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

(1)对温度计进行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垂直,可知正确的读数方式是乙;

(2)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3)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99℃,低于标准大气压下的100℃,说明此时大气压小于1个标准大气压;为说明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撤去酒精灯,停止加热,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4)由图C可知,对相同质量、相同初温的水加热,到达沸腾时所用的时间不同,原因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